论新唯物主义之新

合集下载

论马克思“新唯物主义”的特征

论马克思“新唯物主义”的特征

2017年8月第29卷第3期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Qingdao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August,2017Vol. 29 No. 3DOI:10. 3969/J.ISSN. 1674-1471. 2017. 03. 015论马克思“新唯物主义”的特征商紫君,谢鸿昆(山东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泰安271018)摘要:通过批判旧唯物主义的缺陷,马克思阐述了自己的哲学新观点,并称之为“新唯物主义'新唯物主义具有不同于旧唯物主义的显著特征:新唯物主义以现实的人及其赖以生存的物质世界为对象,以“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为立脚点,以实践为导向,主张通过人的感性活动—实践来认识世界、解释世界、改造世界,改变与人对立的自然琢境,改变人的那种无知、无能和无独立性的状态,以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关键词:马克思;新唯物主义;特征中图分类号:B0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 — 1471 (2017)03 — 0075 — 03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arxes ^New Materialism^SHANG Zi-jun,XIE Hong-kun(College of Marxism,Shand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Tai?an. 271018»China)Abstract:Through the criticism of the old materialism,Marx founded and developed his own philosophy, and called it“new materialism”which has the remarkable characteristics different from the old materialism.New materialism takes realistic human and the material world they live in as the object,takes “human society or human of the society”as the foothold,takes practice as the guide,and advocates to understand the world,explain the world,change the world through human perceptual activities,i.e. practice,to change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opposite to the human beings,and to change the human state of ignorance,incompetence and nonindependence to realize the human overall and free development.Key words:Marx;new materialism;characteristic通过批判旧唯物主义的缺陷,马克思阐述了自 己的哲学新观点,并将其哲学思想体系统称为“新唯 物主义”。

马克思“新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总体性质

马克思“新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总体性质

马克思“新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总体性质【摘要】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世界观体现了其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原则。

他的新唯物主义包括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两个基本原理。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一个充满矛盾和运动的整体,而历史唯物主义则认为历史的发展是由物质生产力和阶级斗争推动的。

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建立在唯物主义的哲学基础之上,强调关注社会和历史的实际问题。

这种世界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影响了哲学领域,还影响了政治经济学、社会学等领域。

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总体性质体现在对于整体性和历史性的关注上,强调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需要通过对世界的深刻认识来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关键词】马克思,新唯物主义,世界观,基本原理,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哲学基础,影响,总体性质1. 引言1.1 马克思“新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总体性质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世界观具有深刻的总体性质,体现在对现实世界的综合性认知和理解上。

马克思主义新唯物主义强调唯物主义的辩证法思维方式,强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的深刻探讨,以及对社会现实结构的批判性思考。

通过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的深入阐述,马克思主义新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本质和规律性,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思想支持。

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世界观具有全面性、深刻性和科学性,为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指导。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新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深刻影响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世界的运行规律和社会的发展趋势,为推动社会主义建设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

2. 正文2.1 马克思主义新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新唯物主义强调唯物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认为客观存在是唯一的,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新唯物主义认为唯物论是认识论的基础,反对唯心主义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新唯物主义强调现实的存在和客观规律的普遍性。

马克思主义新唯物主义注重对世界的历史性分析。

对旧唯物主义之“旧”与新唯物主义之“新”的再思考

对旧唯物主义之“旧”与新唯物主义之“新”的再思考

对旧唯物主义之“旧”与新唯物主义之“新”的再思考作者:林沈丹来源:《湖北行政学院学报》 2020年第2期DOl:10.3969/j.issn.1671-7155.2020.02.002林沈丹(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武汉 430079)〔作者简介〕林沈丹(1992—),女,湖南邵阳人,华中师范大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

〔摘要〕长期以来,学术界对于什么是旧唯物主义,什么是新唯物主义作了多种解读,主要有三种模式:即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自然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直观唯物主义与实践唯物主义。

从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与新唯物主义的主要优点之间的主要分歧来看,把旧唯物主义与新唯物主义解释为直观唯物主义与实践唯物主义最为贴切和恰当。

实质上,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与自然唯物主义是直观唯物主义的派生物,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实践唯物主义的派生物。

而以实践的思维方式为解释原则的新唯物主义完成了对以直观的思维方式为解释原则的旧唯物主义的重大超越,这种超越不仅表现为自然观、历史观与人学观上的全局性超越,还表现为哲学功能与使命的革命性变革。

〔关键词〕旧唯物主义;新唯物主义;主要分歧;重大超越〔中图分类号〕B0-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155(2020)02-0013-07马克思新唯物主义之于旧唯物主义的哲学革命是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旧唯物主义的哲学批判与理论创新这一重要背景下产生的。

要把握什么是新唯物主义之“新”就必须要了解什么是旧唯物主义之“旧”,因为“新”是相对于“旧”而言的,“旧”是“新”合乎逻辑的参照系统。

正确理解旧唯物主义之“旧”有助于我们从相反的视角清晰见证马克思新唯物主义之“新”。

准确把握马克思新唯物主义之“新”有利于我们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实质及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的重大意义。

那么,什么是旧唯物主义,什么是新唯物主义,旧唯物主义究竟“旧”在哪里?新唯物主义究竟“新”在何处?长期以来,学术界就此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提出了许多不同的见解与解读。

论唯物主义的新形式:物理主义

论唯物主义的新形式:物理主义

论唯物主义的新形式:物理主义杨羚【摘要】唯物主义最早出现在古希腊哲学中,经过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改造和发展成为了占据主导地位的关于世界始基的哲学思想.随着现代科学尤其是现代物理学的蓬勃发展,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里,物理主义逐渐兴起.物理主义深入细致地考察了大脑与心灵之间的关系,其对心脑关系的探索触及到唯物主义"世界归根到底是物质的"这一基本命题.对物理主义的进一步思考对唯物主义思想是有所裨益的.探讨了物理主义兴起的原因和发展现状,阐述了物理主义的两个基本观点,并分析了物理主义面临的困境和挑战.【期刊名称】《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8(000)004【总页数】4页(P11-14)【关键词】唯物主义;物理主义;还原论;非还原论;困境【作者】杨羚【作者单位】重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027早在古希腊时期,泰勒斯就提出了以“水”为世界原质的朴素唯物主义观点,他强调世界上的其他事物都是由水衍生的。

这可以看成是唯物主义的源头。

后来,其他先哲也提出了各自的唯物主义观点。

例如,赫拉克利特提出了世界万物的本质为“火”的唯物主义哲学观点;留基波、德谟克里特以及伊壁鸠鲁也先后提出了世界的本质为“原子”的唯物主义哲学观点。

多年来,唯物主义思想延绵不绝,随着现代自然科学的进步不断得到了新的发展。

直到19世纪中期,马克思和恩格斯以现代自然科学的新理论为根据,更正了旧的唯物主义,在实践的基础上确立了自然领域和社会历史领域的唯物论,形成了史上最完整、最彻底的唯物主义思想,即最为大众所接受的本体论哲学。

恩格斯认为,意识是人脑的产物,而人脑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

他说:“究竟什么是思维和意识,它们是从哪里来的,那么就会发现,它们都是人脑的产物,而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

”[1]恩格斯的这段话从本体论上说明了物质与意识谁是第一性的问题,即物质决定了意识。

论新旧唯物主义的鸿沟——实践观

论新旧唯物主义的鸿沟——实践观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6年第33卷第8期《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写于1845年春天的布鲁塞尔,1888年恩格斯作为《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文的附录,首次发表。

马克思对旧唯物主义由于不理解革命实践的意义而导致出现的缺陷进行了批判,通过对比新旧唯物主义,提出了二者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真正理解实践的意义。

1.新旧唯物主义的对比1.1旧唯物主义之“旧”哲学最基本的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对于二者何者为本原、何者为第一性的不同回答是区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

据此,我们首先可以明确费尔巴哈是站在唯物主义的立场之上的。

因为就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而言,费尔巴哈给出了明确的回答。

“思维是从存在而来的,然而存在并不来自思维。

存在是从自身、通过自身而来的”。

由此可见,费尔巴哈符合唯物主义者的标准。

但是,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第一条,开篇即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可见,马克思认为,以费尔巴哈为主要代表的“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的缺陷就在于忽略了以人作为主体所具有的实践性。

马克思批判的是以费尔巴哈为主要代表的“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之中没有把客观世界作为人的实践活动对象去认识,也就是说,他们没有看到作为主体的人可以并且正在通过实践能动地改造世界。

因而借马克思之笔,指出旧唯物主义之“旧”正是无视主体,只重直观。

相比于第一条开门见山式的指出旧唯物主义之“旧”,《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第九条和第十条因被“市民社会”一词贯穿,对于第一条所提观点起到了佐证作用。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第九条中,“直观的唯物主义”是相对于“实践的唯物主义”而言的,指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一切不懂得社会实践活动意义的旧唯物主义者,由于不懂得社会实践在全部社会生活,在人们认识中的作用和意义,不理解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因而只能从单个人的活动来理解“市民社会”。

马克思新唯物主义理论概述

马克思新唯物主义理论概述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政治【关键词】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必然性【摘要】当前,对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进行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解决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的各种社会问题和人们生活中提出的各项实践任务。

要实事求是,利用唯物主义来认识发展社会主义的道路,弄清楚社会主义的本质同时代发展的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

马克思新唯物主义理论概述林光余我国的哲学界在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性质和变革问题的理解上经历了从物质本体论到实践的转变。

随着马克思主义新唯物主义的兴起,国内外对它的研究处于不断深化和系统化的阶段。

很多人认为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就是历史唯物主义。

一些人解释为历史现象学,一些人解释为社会生产关系本体论。

也有很多人把新马克思主义和西方马克思主义混淆起来,所以我们必须对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做出全新的研究。

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在哲学发展中有它的必然性。

马克思新唯物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根据恩格斯总结出的观点,思维对存在、精神对自然界的关系问题是全部哲学的最高问题,哲学家依照他们自己的理解分成了两派:唯物主义派别和唯心主义派别。

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本原,唯心主义认为精神是本原。

所谓哲学史,也就是人类整个认识的历史。

在人类认识历史的过程中,一直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种观点,他们的斗争从未停止过。

唯物主义一直在不断发展当中,而唯心主义总是在变换着形式。

虽然唯物主义者和唯心主义者总是在不断斗争,但是他们也在互相影响,并互相渗透。

事实上,不管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它们都是人的精神发展的产物,唯物主义思维是人们对事物认知的客观性发展的产物,唯心主义是人们对事物认知的主观性发展的产物,所以,它们对哲学的发展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是纯唯物主义派别,和一切唯心主义思维对立,但是也和旧的唯物主义有本质不同。

它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肯定并吸纳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好的地方,克服不好的地方。

它主张用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认识世界,不能有任何的主观的判断,实事求是地去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不能有幻想。

最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最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最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一、引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中两个重要的派别,二者的主张分别侧重于物质与意识的优先性。

如今,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也有了新的理解。

本文将介绍最新唯物主义和最新唯心主义的概念和特征,并比较二者的不同之处。

二、最新唯物主义最新唯物主义是对现代唯物主义的一种发展,强调物质是世界的基础,但不是唯一的基础。

最新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和精神不是完全独立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是相互作用的。

这一理论强调了物质和精神的统一性,反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的对立。

最新唯物主义是当前哲学领域的热门话题之一。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真实世界的认知也在不断改变。

最新唯物主义的核心思想是科学的自然观和历史观。

它代表了一种新的对现代物质世界的看法,认为物质世界是有机的、相互关联的,物质和意识是同等重要的。

三、最新唯心主义最新唯心主义是对传统唯心主义的发展,依然强调意识的优先性。

最新唯心主义认为,意识和思想是现实世界的本质。

它认为意识是世界的创造者和支配者,物质世界是意识世界的表象。

最新唯心主义的代表人物主张,人们的思想是主观的、能动的,能够影响和塑造他们所处的现实世界。

最新唯心主义认为,意识不仅仅是对现实世界的反映,而是对世界的创造性表达。

它主张人们应该借助思维的力量去创造更美好的世界。

四、最新唯物主义和最新唯心主义的比较最新唯物主义和最新唯心主义都代表了哲学领域对传统思想的一种革新。

它们都反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的对立,提倡对物质与精神的统一性和相互作用的认识。

但是二者在一些具体问题上也有不同。

首先,在对待科学的态度上,最新唯物主义更加倾向于科学本身的内在规律。

最新唯物主义认为,科学是揭示客观规律的手段,是人们认知世界的一个重要途径。

而最新唯心主义则更加注重人们的主观能动性和思维的力量。

其次,在对待现实世界的态度上,最新唯物主义注重客观现实的真实性和整体性,认为物质和意识都是客观的存在,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相互作用。

浅析马克思新唯物主义

浅析马克思新唯物主义

浅析马克思新唯物主义作者:安苑来源:《速读·下旬》2015年第09期摘要: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明确提出了“新唯物主义”概念。

本文探讨了他“新唯物主义”的内涵及与旧唯物主义的区别。

而实践唯物主义作为最能诠释其“新唯物主义”的称为,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哲学变革意义。

关键词:唯物主义;旧唯物主义;新唯物主义;实践唯物主义一、唯物主义释义要探讨新唯物主义,首先要明确什么是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肯定世界的基本组成为物质,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源,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首先,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物质的具体形态,如古希腊赫拉克利特认为“火”是万物的本原。

其次,机械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因而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历史观是唯心主义)这三个根本缺陷。

它是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伴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而出现的。

最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论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它批判地继承了人类文化的优秀成果,批判地吸取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的基础上创立的。

二、旧唯物主义与新唯物主义对比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

笔者认为马克思新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最大的理论分野在于哲学立场、观点与方法的不同。

首先,马克思新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哲学立场不同。

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着眼于世界历史的宏观理论视域而旧唯物主义则局限于狭隘的民族史视域。

新唯物主义哲学观认为"整个人类必将摆脱狭隘的民族局限性"逐步转变为相互联系的世界性整体的世界历史状态"认为这是历史发展的大趋势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着眼于社会革命或哲学革命的宏观理论视域,而旧唯物主义则局限于狭隘的解释视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新唯物主义”之“新”
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新在哪里?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不同的解答:辩证唯物主义的解答、狭义历史唯物主义的解答以及实践唯物主义的解答。

我们知道唯物主义的发展经历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机械的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新唯物主义。

理解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的“新唯物主义”,首先分清旧唯物主义之“旧”在何处,通过对比得出马克思在唯物主义发展领域的突破和创新。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第一次把自己的观点与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区别开来。

对于这个区别,马克思在《提纲》中的第一条就阐明了自己的观点:“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

”在这段话里三个重点的连词“只是”“而不是”“不是”是领会马克思思想的关键。

马克思强调的是,它“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对象、现实和感性。

显然,马克思并不否认旧唯物主义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对象的意义,相反,马克思在他的全部著作中都首先承认外部自然界对人的“优先地位”,并一再声明自己是“唯物主义者”。

在这一点上,表明新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是一样的。

其次,马克思指出“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在肯定前者的同时,他又批判“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对象、现实和感性,而“没有”从实践的方面去理解。

正是在第二点,马克思展开了对旧唯物主义的批判,表明自己是和旧唯物主义有区别的“新”的唯物主义。

在他看来,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旧唯物主义之旧主要在于其直观性。

这里马克思的意思很明确,首先必须要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对象、现实和感性”,但是如果仅仅停留在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和把握对象、现实和感性这一点上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同时从感性的人的活动、从实践、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和把握对象、现实和感性。

也就是说“新唯物主义”是既把“对象、现实和感性”理解为独立存在于人的实践活动之外的客观物质世界,
表明它是一种唯物主义而不是唯心主义,同时又把它们看作是人的感性活动的产物。

所以说,旧唯物主义之“旧”,在于它的直观性,虽然承认物质对于意识的本原性,但是它们把意识的对象仅仅理解为一种感性的直观,不能进一步把感性理解为实践的、人的活动,反而“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不过是抽象地发展了。

进一步讲,“新唯物主义”之“新”以实践为出发点,在历史领域建立唯物主义,形成彻底而完备的唯物主义哲学。

在此,马克思揭示了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领域内的视域缺陷。

从前的唯物主义从感性直观出发,把自然看作是外在与人、与人无关的纯粹自然存在物,人与自然是分离的,在人与自然的分离之中,以感性直观的方式确立自然的先在性。

由此,旧唯物主义就只能在自然领域内贯彻唯物主义的原则,而无法在社会历史领域内坚持唯物主义,而又走向了历史唯心主义。

比如,费尔巴哈把人的解放、社会的发展,寄托于一种道德理想和说教,把爱看成是改造社会的灵丹妙药,这就使他批判一般唯心主义又走向了历史唯心主义。

在马克思看来,人的社会联系是在人的感性活动中形成的,只有从感性活动中去把握对象,才能发现这种联系,才能揭示社会的客观实在性,才能在社会历史领域里坚持唯物主义。

正是立足于实践视域,马克思看来,社会生活就是人的感性活动,社会历史就是实践发展的历史,是人的感性活动的历史。

而人的感性活动又不是孤立的单个人的活动,而是在人与自然、人与人的相互关系中进行的活动。

这样,由于把社会当作感性活动,从实践视域去把握,马克思才宣告:“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

由此,马克思开启了历史领域唯物主义的大门,而与一切旧哲学彻底划清界限,从而形成包括历史唯物主义的新唯物主义学系。

综上所述,马克思对旧唯物主义的根本超越在于:在哲学史上第一次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变革了对感性对象的理解方式,由直观的理解转变为实践的理解,引起了唯物主义哲学形态上的变革,从旧唯物主义进入新唯物主义,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直观性这一主要缺点,建立了实践的唯物主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