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电影分析

合集下载

共生与毁灭:当代欧美生态纪录电影评析

共生与毁灭:当代欧美生态纪录电影评析

共生与毁灭:当代欧美生态纪录电影评析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生态纪录电影在当代电影市场日益受到关注。

生态纪录电影以真实的镜头记录了环境问题和生态变迁之间的关系,既能呈现出人类对自然界的破坏,也能展现出人与自然共生的美好景象。

本文将针对当代欧美生态纪录电影中不同的“共生”与“毁灭”主题进行分析。

首先,作为生态纪录电影的代表,阿拉斯加《野性的召唤》用镜头展现出了人与大自然之间华美的共生。

影片从狼和狗的关系入手,探讨了狗和人类之间的紧密结合,并向观众展现了在寒冷的阿拉斯加,人们如何依靠狗的力量与自然环境共生生存的奇妙。

同时,影片也向观众展示了人类破坏环境所带来的后果。

在大量工业化开采与未经确切调查的人类活动下,阿拉斯加的大自然正在遭受巨大的破坏。

而作为环境问题更为突出的欧洲,生态纪录电影也起到了对当代社会启示的作用。

比如《地球从天堂降落》就在法国科西嘉岛上的镜头中展现出人与地球之间的紧密关系。

影片中展示了柿子树与植物的共生,也向我们揭示了欧洲许多小岛上地球资源日益枯竭,生态系统受到破坏。

此外,影片还向观众展现了渔民和渔贸商之间的关系,告诉观众人类与地球的关系必须建立在良好的维护方式上,才能让人与环境和谐共生。

相比于总体看来较为积极的“共生”主题,许多生态纪录电影也展现了人类对环境的“毁灭”。

比如美国的《鱼类秘密》,从人工养鱼场的角度为我们献上了一个真实的环境危机。

通过镜头描述人类对鲟鱼的人工养殖过程,展现了养殖鱼对于自然环境的严重危害。

人类不仅将鱼类不适应的环境强行割裂,还使用令人担忧的饲养方法和饲料。

最终结果就是人工养鱼场导致自然生态发生的巨大变化,从而给人类带来更多的问题。

此外,《狂蜂浪蝶》等作品也向观众展示了人类过度使用农药给自然环境带来的巨大危害。

这类生态纪录电影引领观众深入探究人类的农业活动,让我们意识到与自然环境的破坏是密不可分的。

我们在丰富自己物质生活的同时,也对自然生态造成了自己无法回避的影响。

当代法国电影女性形象分析

当代法国电影女性形象分析

当代法国电影女性形象分析
当代法国电影女性形象多样化,从纯萝莉、美女到成熟女性都有涉及。

下面分别分析不同类型的女性形象:
1. 纯萝莉型女性形象
在法国电影中,纯萝莉型女性形象的代表可以是玛琳·黛德丽、勒内·蔻贝等。


们的形象通常是娇小玲珑、甜美可爱的,让人想要保护、照顾她们。

2. 美女型女性形象
在法国电影中,美女型女性形象的代表可以是娜塔莉·波特曼、克洛伊·莫瑞茨等。

她们的形象属于欧美经典美女类型,在角色塑造及服饰造型上,注重女性的性感和美丽。

3. 成熟女性形象
在法国电影中,成熟女性形象的代表可以是伊莎贝尔·于佩尔、凯瑟琳·德纳芙等。

她们的形象通常是经过岁月沉淀的成熟女性,有着深刻内涵和生命力,也更加独立、
坚强。

4. 自由奔放型女性形象
在法国电影中,自由奔放型女性形象的代表可以是朱莉·德尔佩、瓦妮莎·帕拉迪等。

她们的形象通常是生活态度积极向上,具有独立意识和自我追求的女性形象。

总之,当代法国电影女性形象多样化,反映了法国社会对女性角色的认知趋向多元化,也呈现出女性在社会中更加自主和多样化的角色定位。

当代法国电影女性形象分析

当代法国电影女性形象分析

当代法国电影女性形象分析介绍法国电影一直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独立的创作精神而闻名于世。

在当代法国电影中,女性形象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呈现出丰富多样的特点。

本文将对当代法国电影中的女性形象进行分析,探讨她们在作品中所代表的意义和揭示的社会问题。

法国电影中的女性形象自主、坚强的职业女性在一些当代法国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自主、坚强的职业女性形象。

她们经济独立,事业有成,展现出了现代女性的力量和自信。

例如,电影《模特儿》中的女主角是一位成功的时尚模特,她展现了她的职业技能和优雅魅力。

这些女性形象不仅仅是影片故事中的角色,更代表了当代法国社会中女性在职场中的地位和实力。

对家庭和情感的探索另一方面,法国电影也经常探索女性对于家庭和情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通过对婚姻、妇女角色和母亲形象的呈现,法国电影揭示出了许多社会问题和价值观的冲突。

例如,在电影《电视台的女人们》中,剧情集中展现了几位女记者在工作与家庭之间的困惑和挣扎。

她们被迫在事业和家庭之间做出艰难的选择,这反映了当代法国女性在社会背景下所面临的现实问题。

自由、开放的性表达法国电影向来以创新和大胆的表现风格著称,女性性表达也是其独特之处。

许多法国电影敢于探索女性的性自主权,展现出开放和自由的性观念。

例如,电影《我的性与我》就勇敢地探讨了女性的性观念和性解放。

这种大胆的表达方式使得当代法国电影在性别议题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女性形象的意义与社会问题当代法国电影中的女性形象不仅仅是个人角色的呈现,更代表着许多社会问题和现象。

这些形象在向观众展示了女性在法国社会中的地位和角色塑造的同时,也强调了性别平等和女性权益的重要性。

首先,当代法国电影中的女性形象表明了女性在职场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职业女性形象的出现,既彰显了女性独立自主的精神,也突出了性别平等的重要性。

这一点在法国社会的男女平权运动中得到了有效的支持和推动。

其次,法国电影探索女性对家庭和情感的探索,反映了现代社会中许多婚姻和家庭问题。

当代电影艺术中的故事叙述与风格特征分析

当代电影艺术中的故事叙述与风格特征分析

当代电影艺术中的故事叙述与风格特征分析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电影艺术也日新月异,其中故事叙述和风格特征也在不断地变化。

本文旨在探讨当代电影艺术中的故事叙述和风格特征,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当代电影艺术的发展和演变。

一、故事叙述1. 多元叙事在当代电影艺术中,故事叙述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相比于传统叙事的直线性,当代电影艺术不拘一格,有的采用非线性的叙事方式,有的则通过多个视角反复跳跃来揭示故事的细节。

例如《黑天鹅》以及《盗梦空间》等电影就采用了非线性的叙事方式,让观众在观看过程中产生一定的困惑和猜测,增强了电影的可读性和可重读性。

2. 反常叙事当代电影艺术中,一些电影还采用了反常叙事的手法,即通过扭曲、颠覆、冷峻或幽默等方式来表达故事内容。

例如,《疯狂的麦克斯:狂暴之路》就采用了反常的手法来表现一个废土后世界的异化与扭曲,充满了荒诞和幽默的情节吸引了广大观众的目光。

3. 情感叙事在当代电影艺术中,情感叙事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电影制作者通过情感叙事手法,让观众更好地感受到电影中所要表达的情感,强化了电影的共情力。

例如,《泰坦尼克号》这部电影就通过一段悲壮的爱情故事,将观众带至那个充满希望和失落的年代,深深打动了人们的心灵。

二、风格特征1. 多样性当代电影艺术中,风格的多样化让人耳目一新。

电影制作者采用不同的音乐、画面和表现手法,创造出不同风格的电影。

例如,《成为简?福斯特》这部电影以自然、朴素和平和的氛围,展现出了一个简洁、轻松和温暖的新时代,反映了人们对生活简单和自然的渴望。

2. 超现实主义当代电影艺术中,还涌现出了一些具有超现实主义特色的电影。

这些电影将现实与虚构,现实与幻想完美地结合,在情感和意识层面上影响了观众。

例如,蒋雯丽主演的《穿越时空的爱恋》以神秘的情节、夸张的造型和卓越的表演,创造了一个充满幻想和超现实主义元素的宇宙。

3. 高科技特效当代电影艺术中,高科技特效也是一大特色。

电影制作者运用最新的科技手段,营造出了一个丰富多彩、浩瀚无垠的世界。

当代电影艺术的审美特征解析

 当代电影艺术的审美特征解析

当代电影艺术的审美特征解析当代电影艺术的审美特征解析当代电影艺术在审美特征方面有着独特的表现形式和艺术风格,本文将对当代电影艺术的审美特征进行分析和解析。

首先,当代电影艺术在情节和表现手法上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其次,当代电影艺术注重对情感和意义的深度挖掘。

最后,当代电影艺术在影像语言和技术运用上有着重要的突破和创新。

一、多样化的情节和表现手法当代电影艺术以其多样化的情节和表现手法吸引着观众的眼球。

与过去相比,当代电影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线性叙事,而是更倾向于采用非线性的叙事结构,通过时间和空间的混合、闪回、闪现等手法来打破经典的叙事规则。

这种表现手法能够给观众带来新的观影体验,使电影更具有艺术性和实验性。

此外,当代电影艺术还注重对细节和人物内心世界的描绘。

它通过镜头语言、视觉符号、音效等手段来展现人物情感和心理状态。

观众通过这些细节的描绘,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产生共鸣和情感上的共鸣。

二、深度挖掘情感和意义当代电影艺术追求对情感和意义的深度挖掘,通过对人性、社会问题、历史事件等主题的探索,展现出电影艺术的深度和内涵。

当代电影艺术家注重通过电影艺术表达自己的情感、思考和对生活的理解,使电影作品具有更为深刻的意义。

在当代电影艺术中,心理与情感成为了重要的创作题材。

它们通过对人物情感的描绘和心理冲突的呈现,使观众在观影过程中更加容易产生情感共鸣。

此外,当代电影艺术还借助于对社会问题的触发和思考,使观众对社会现实产生思考和关注。

三、影像语言和技术运用的突破和创新当代电影艺术在影像语言和技术运用方面也有着突破和创新。

一方面,当代电影通过高级视觉特效、3D技术等新兴技术的应用,提升了电影的观赏性和冲击力。

这些新技术的运用使电影能够更好地展现出导演的创意和想象力,营造出更具震撼力的视觉效果。

另一方面,当代电影在影像语言的运用上也有了很大的突破。

例如,通过运用特殊的镜头构图、色彩处理以及音乐配合等手段,使电影的画面更加富有诗意和表现力。

当代法国电影女性形象分析

当代法国电影女性形象分析

当代法国电影女性形象分析
当代法国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多种多样,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 强势独立的职业女性。

这类角色通常是高学历、成功的职业女性,具有强烈的进取心和自主意识,常常在职场中展现出一定的竞争力,如《背靠背,脸对脸》中的
艾玛·德·卡鲁阿和《电话》中的艾玛妮·斯托劳斯。

2. 自由奔放的艳遇女性。

这类角色通常是中年女性,已经婚姻落寞或感情不顺,因此在寻找自我生活的过程中,展现出开放的性格和挑战传统社会观念的倾向,如《失落的初恋》中的伊莲娜·卡诺。

3. 脆弱受害的受虐女性。

这类角色通常是经历过家庭暴力、性侵等怨恨经历的女性,在剧情中扮演受害者的角色,如《背叛的秘密》中的帕梅拉·安德森和《三个广岛》中的薇诺娜·瑞德。

4. 单纯可爱的少女形象。

这类角色通常是青春期的女孩,具有天真、热情和好奇的个性,如《艳舞女郎》中的卡米尔·科蒂亚和《布拉芙人的故事》中的爱丽丝·伊泽卡。

总的来说,当代法国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多元化,既有自主独立的职场女性,也有传统观念下的受害者,还有像普通女性一样渴望爱情和幸福生活的少女形象,这些角
色丰富了当代法国电影的题材和情感表达。

当代法国电影女性形象分析

当代法国电影女性形象分析

当代法国电影女性形象分析法国电影一直以来都是电影史上的佼佼者,其中的女性形象也一直是品质过硬的重要标签。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法国电影对女性形象的塑造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首先,我们可以从电影中的女主角入手来分析女性形象的变化。

在过去的法国电影中,女主角往往是一种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形象,有着强烈的感性和情感。

例如,让·吕克·戈达尔的《艺术家的一生》中的主角卡米尔(Camille)就是一个典型的浪漫主义女性形象。

她性格柔弱,情感丰富,很容易被男主角所影响和左右。

而在现代的法国电影中,女主角们更多的是独立自主、坚强勇敢的形象。

例如,洛朗·蒂雷的《大酒店异闻录》中的女助理帕姆(Pam)便是一位不易被摆布的女性。

她善于运用自己的头脑和智慧,不仅帮助老板化解了一次经济危机,也为自己的前途与生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在女性形象的塑造上,现代法国电影更多的关注女性本身而非她们的外在表现。

例如,塞德里克·克拉普修斯基的《水性杨花》中的女主角顾祝君(Suzanne)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她是一个女演员,但选择了当一名家庭主妇,尽管她在家庭中扮演着一个陪伴丈夫和孩子们的角色,但她的内心却早已饱受折磨,她渴望自由和独立,最终她选择了离婚,追寻自己的梦想。

这种内向的塑造方式,使得观众更容易认同并感同身受,让女性形象更加鲜活生动。

最后,在现代法国电影中,女性形象的性格化更为明显。

相比较过去女性形象的浪漫主义和情感化,现代法国电影更加注重性格的刻画,例如贾桂琳·罗丝的《英国病人》中的女主角凯瑟琳(Katharine)就是一个性格鲜明的形象。

她有着强烈的自由意识和探求精神;她对生命的热爱和向往,使得她勇往直前,不惧挑战。

这种性格特征的突出,塑造出更加鲜活、深入的女性形象。

综上所述,现代法国电影对女性形象的塑造已更多地关注女性本身的内涵与特质,而非仅仅停留在外在形象上的美好表现。

当代中国微电影的艺术特征分析

当代中国微电影的艺术特征分析

当代中国微电影的艺术特征分析【摘要】当代中国微电影具有微观叙事性、情感表达的细腻性、对社会现实的关注、拍摄手法的创新性和文化符号的运用等艺术特征。

微电影通过短小的篇幅,展现了微小生活场景中的鲜活细节,强调情感的真实与细腻。

微电影也常常关注社会现实问题,通过独特的视角和表现手法,反映当代社会的种种现象和矛盾。

拍摄手法的创新性也是微电影的一大特点,导演们不断尝试新的拍摄技术和表现形式,来展现他们对故事的理解和情感的表达。

微电影还善于运用文化符号,通过对传统文化元素和当代流行文化的结合,为作品赋予独特的文化品味和魅力。

当代中国微电影以其独特的艺术特征,成为中国电影产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关键词】当代中国微电影,艺术特征分析,微观叙事性,情感表达,社会现实,拍摄手法创新,文化符号,结论1. 引言1.1 当代中国微电影的艺术特征分析首先是微观叙事性。

微电影通常以小故事为主线,通过细微的情节和细节展开叙事,使得观众能够在短时间内深刻地理解主题和情感,突出作品的紧凑性和独特性。

其次是情感表达的细腻性。

当代中国微电影善于通过细腻的情感表达来触动观众的内心深处,让人在短暂的时间里产生共鸣和思考,实现了情感的传递和交流。

当代中国微电影还对社会现实有着敏锐的关注,通过真实的题材和观点,揭示当下社会的问题和矛盾,引发观众对现实的思考和反思。

微电影在拍摄手法上也具有创新性,采用多样化的视角和技术手段,营造出独特的影像美感和艺术风格,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

在文化符号的运用上,当代中国微电影善于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入作品中,赋予作品更加深刻的文化内涵和表达力,同时也能够引导观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2. 正文2.1 微观叙事性微观叙事性是当代中国微电影的一个重要艺术特征。

微电影通常以短小精悍的形式呈现,时间较短,故事情节紧凑,因此在叙事方面更注重细节和微观视角的呈现。

通过对人物的情绪、动作、表情等微妙细节的刻画,能够更加深刻地展现故事的内涵和情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电影分析(笔记)[法]雅克·奥蒙米歇尔·马利著吴珮慈译电影馆·焦雄屏主编江苏教育出版社第一章影片分析的定义一、分析及其他类型的影评论述影迷论述即是在迅即爆发的热情和求知的欲望之间,以任何可能的比例分量构成的一种态度。

(影迷论述有两种极端,其中一种是拜物式的影迷论述,所谓的“大众”电影杂志,都是建立在对明星或演员的个人崇拜上的。

另一种极端则是分析性的影迷,视电影评论为一种艺术评论。

)电影评论的三种主要功能为告知、评价与推广。

三种功能与分析之间的关系并不对等。

告知与推广两项功能在包括日报及周刊在内的新闻媒体影评中扮演决定性的角色,评价则借着个人批判力表达而与分析活动密切相关。

影评人的工作在于告知并提供一种鉴赏评断,分析家则旨在生产知识。

分析家必须精密地描述他的研究对象,分解作品的基本元素,在论述中尽可能涉及各个问题面,并借此提出一种诠释。

分析的主旨不在于替艺术创作的条件及方法下定义,也无须评断作品的价值优劣,更不需建立任何规范。

影片分析是一种将影片中可观察到的现象理性化以便了解影片的方法。

基本上是一种描述性活动,而不是模式化活动。

二、分析手段的多样化——电影史上的里程碑影片解说单是以一部片子为对象的影片细目分析,长度可达15而左右,由电影学院学生、教师或影评人执笔,主要的目的是使电影活动主持人能在充分的资料下替这部影片及其导演定位,然后在影片放映完毕后带动整个讨论过程。

这在当时是相当通行的模式。

传统上它一定包含三个部分:1、资讯部分:详尽的片头资料、导演片目一览表、制作与发行的条件等;2、分析性描述部分:概述影片的场次段落,是分析落实的地方,也称为解说单主体部分;3、问题部分:列举影片所可能引发的问题,以供主持人在讨论会上运用。

导演被视为电影作者,他的作品必须至少符合以下两种特性:对影片的制作及创作过程有绝对的控制权,以及作品题材选取上一贯的个人主题延续。

三、结论:影片分析的定义三项原则:1、一套放诸四诲皆准的影片分析通则并不存在;2、影片分析是无尽的,因为每个人界定的程度与长度有所不同,一部影片永远都有可资分析的地方;3、分析者必须了解电影史,也必须知道他想分析的影片曾经引发过哪些言谈,以免重蹈前人说法,并且考虑要采取何种类型的影片阅读方式。

第二章影片分析的工具与技巧一、影片与后设影片:影片文本的非即时性影片分析一般使用三大类不同的工具:1、描述性工具:其目的主要在于弥补影片理解以及影片记忆方面的不足。

基本上影片的一切组成都是可以加以描述的,因此这类工具的种类也多。

就主流叙事电影而言,多以大段落的叙事单位为描述主体,但是描述某些细部画面或是声带却常是更为有趣的尝试;2、引述性工具:或多或少补强第一类的功能(因为它是被放映的影片及其平面化分析之间的中介物),而且更接近影片的文本本身;3、资料性工具:与前面两类工具不同,它既不描述,也不援引影片的文本,而是把环绕在影片外围的背包袱带到研究的主题上。

二、描述性工具目的主要在于弥补影片理解以及影片记忆方面的不足。

基本上影片的一切组成都是可以加以描述的,因此这类工具的种类也多。

就主流叙事电影而言,多以大段落的叙事单位为描述主体,但是描述某些细部画面或是声带却常是更有趣的尝试。

大体说来,一部影片分析中最常被描述的部分就是叙事结构和场面高度方面的组成元素,或者是影像的特色,而在影片音响方面的描述几乎是难得一见的。

1、分镜影片的“分镜”一词至少包括两层不同的含义:分析性的分镜表中最常用到的参数:(1)每个镜头的时间、画格的总数;(2)镜头的比例尺寸大小、拍摄角度(水平的或垂直的)、景深、人物及道具在景深上的配置情形、所使用的镜头焦距如何等;(3)剪接方面:前后镜头如何衔接、有无使用溶、划等“标点符号”;(4)运动方面:演员的走位及进出镜、摄影机运动等;(5)声带:对白、音乐方面的指示,混音效果和攻音方式等;(6)声带与画面的关系:声音来源相对于影像的位置画内、画外)、声画同步或不同2、分段所谓的分段,指的是一般影评用语中所通称的(叙事)电影的“一场”戏。

一场戏指一组具有叙事连贯性的镜头,其性质好比戏剧中的“一场戏”,或早期电影里固定的“一景”戏。

注意下列几点:——“自主镜头”包括的范围很广,举凡独立的插入镜头(例如一个人看到时间几点钟所加插的手表特写镜头)或持续好几分钟的长拍镜头皆可属之,在作影片的实际分段时必须明辨各种不同的情况。

——“非贯时性组合项”意指一个段落的各个组成镜头之间淌有指定时序关系;“贯时性组合项”指的当然是相反的概念,其时序关系可以是前后连续的,也可以是同时并行的。

在这两组二分法则下形成的项目(段落中有或没有叙述的省略跳接),都取决于组成镜头之间的故事空间关系。

相反的,交替则纯粹属于形式方面(两个或数个视觉上可辨识的不同主题之交替轮换)的问题。

3、影像描述电影影像描述的困难一般与下面两个因素有关:第一点,一部影片的影像基本上与涵括于虚构故事世界的银幕空间观念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其次,描述就像代码转换一样,具有选择性。

除此之外,一个影像永远都有好几层意义,至少,它一定承载新名词元素以及象征元素。

分析者描述影像时的第一个任务就是正确地认定并指明这些元素,这一层“外延意指”的字面意义认定工作看起来好像颇为容易,其实视觉元素都受到文化背景限制的影响。

至于“象征”这一层次就更是彻底的约定俗成了,想要作正确的解读,就需要对影片所呈现的风土人情、历史背景和故事空间作一番深入的了解。

4、表格与图解一部片子中任何能被描述的部分几乎都可以用图解表示出来,分镜和分段亦属此类工具。

影片的分段如果采取表格的方式将更能彰显分析的立意。

三、引述性工具:或多或少补强第一类的工能(因为它是被放映的影片及其平面化分析之间的中介物),而且更接近影片的文本本身。

1、节录影片2、画格口语分析中最基本的,也是最典型的分析手段,就是画格。

这一个暂时将运转中的影像凝冻住的动作,在两方面衬托出画格的地位:首先,画面停格毫不保留地略去了影片的声音部分;其次,停格略去了构成影片画面最基础的要素,也就是运动。

3、其他的引述方式四、资料性工具影片发行前的资料:把环绕在影片外围的资料带到研究的主题上。

分析影片所要处理的资料性质多样。

除了影片剧本、分镜表、影片预算表、制片进度表和(场记所写的)拍摄日志,有时还有导演亲自写的日记等书面资料之外,还有更多非书写的资料可供搜集,如参与拍片的人的报道(可以是电视节目、广播节目,甚或是短片)或访问录,以及剧照或拍摄现场的影像性资料,甚至剪接之后留下未用的画面等等。

影片发行之后的资料:票房收入、发行拷贝数量、发行的渠道类型等、影评——除了上映时刊登在专业或非专业(其中的差别很大)刊物上的影评之外,还有影片所引发的言谈,有时候经典名片被众多言谈层层包围,甚至到几乎被取而代之的地步。

第三章文本分析——一个引人争议的模式一、文本分析与结构主义1、基本概念由字面上便可了解到,结构主义的中心思想就结构这个概念,结构主义分析家或批评家尝试辨明的,就是隐蔽在意义生产过程中,足以解释其外现形式的“深层”结构。

2、结构主义分析除了列维斯·特劳斯以外,艾柯、罗兰·巴特、梅斯三位理论家对整个文本分析思潮的开展,影响最为深远。

《不在结构》一书中,艾柯最早提出了意义与沟通现象组成符号系统的观念,如果将个别讯息与规范讯息传输、理解的一般符码联系起来,便可以对符号系统进行研究。

《影像的修辞》是一篇关于广告影像分析的文章,但它的阐述重心与艾柯不同,巴特侧重的是意义层面,而非沟通层面。

他所感兴趣的是影像内在意义网络中内涵意旨的地位。

梅斯在他的名作《语言活动与电影》一书中的符码,涵括所有影片表意作用的规律及系统化现象,它等于替代了电影的“语言”一样。

这之间当然不是一个绝对的对等关系,因为符码即使能替代语言,它也是借着组合关系形成的。

理论上,每个符码都可各自独立成一种“纯粹状态”,而永远以共生的方式结合运作。

符码基本上可以让我们描述电影语言活动内部的多重表意功能,虽然有部分符码比其他符码显得更“基本”、更重要,它们也不能像语言一样扮演组织的角色,更无法像语言一样承载任何直接的外延意义。

《语言活动与电影》一书中为符码这个概念所下的基本定义是:既可以检视某一部特定影片中与大部分电影共通的普遍现象,也可以检视局部的现象,并界定影片外围各种变化多端的文化条件。

在影片范畴中,符码这个有力的分析性操作元素不啻为结构主义一项最具代表性的概念。

二、影片文本影片分析撷自电影结构主义符号学的基本概念有如下三种:1、文本概念的演变(1)影片文本:即作为“言谈齐一性之实际体现”的具体影片(也就是电影语言符码的具体组合、运用)。

(2)影片文本系统:指每部影片所独有的结构模式。

由分析家所建构出来,以对应不同文本的影片文本系统,是一种接受该文本固有逻辑性与紧密性体制约的特定符码组合方式;(3)符码:本身也是一种系统,但不同于影片文本系统,符码是一种可以运用在不同的文本上、更具普遍性的系统(而每个文本则变成该符码的“信息”)二、影片的文本分析三、影片的符码分析(1)符码概念的实质意义符码系统分析带来的问题至少有以下三种:——首先,不是所有的符码都具有同等的重要性,亦即各个符码概念在普遍性方面呈现出一种异质化的现象。

——其次,符码从来不以“纯粹”状态出现。

——最后,当我们想要衡量一部影片的艺术内在特质时,运用符码概念多多少少就会显得有点力不从心。

伟大的影片总是充满原创性,是对古典手法的彻底反动与决裂,因此符码分析基本比较适用于系列式的影片,或所谓的“一般”电影。

(2)影片分析与符码系统分析四、完尽的分析与无尽的分析1、完尽分析的幻影分析是永远无法完尽的。

影片的分析探究永远是源源不竭的。

2、影片的片段分析选择影片片段分析的标准:(1)选择作为分析对象的影片片段必须是一个完整的片段(它经常与前面定义过的段落或超段落相吻合);(2)因应于第一点,这段影片必须在结构上紧密扎实,具有相当明显的内在组织系统。

(3)这段影片必须是以代表整部影片,当然,其“代表性”依随个别情况的不同而更迭,没有绝对的意义,须视分析的轴线重心及分析者想要突出该片的哪个方面而定。

3、影片开场的分析与影片分析的开始影片的片头分析是影片片段分析范畴中经常见到的一种类型,其出现之频繁程度值得我们探讨。

电影观众与一部片子开头几个影像的关系是观影投入程度的决定性关系;这几个影像决定了每部片子或每个类型本身虚构状态以及观众入戏的状态,将观众由现实界,即电影院内,彻底置换到想象界,即影片的故事实间。

4、分析客体的范围与分析的长度五、文本分析丰富的争议性(贝卢尔)分析尽可能地将作品整体的形式结构搅乱,以显现经过重组后的平衡秩序;它面对的作品,是一个愉悦的审美对象,美感的场域,同时也是一个在逻辑可逆性上由形式结构所决定的欲望的场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