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电影浅析
对当代电影作品的鉴赏与分析-以《肖声克的救赎》为例

对当代电影作品的鉴赏与分析。
现在最受欢迎的电影模式当属好莱坞电影叙事模式。
我们这代人从出生就侵泡在好莱坞电影文化中,因此像我们这种大学生是最熟悉也是最能理解传统好莱坞电影的。
而好莱坞电影在美学特征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待:①在情节结构上,新好莱坞电影打破追求戏剧性的单向叙事模式,时空转换更加灵活,不再追求故事情节的完整性而寻求开放的结尾。
②人物不再定型化,而是根据其性格自身的发展展现其自然本性。
善与恶不再是划分人物好坏的径渭分明的标准。
除此之外,新好莱坞电影在人物和情节的关系上,使人物不再隶属于情节而是从情节突出人物。
如科波拉的《现代启示录》,情节的发展实际上是主人公一步步走向疯狂的历程。
影片给人的震撼不是情节是否具有悬念性,而是残酷战争环境下人的异化和异化的人:奉命杀死一个战争狂人的中尉却在经历了种种事件之后变成了另一个狂人。
③新好莱坞电影更加重视包括镜头语言在内的电影技巧的开拓。
新好莱坞电影不追求银幕上的真实而是运用各种电影技巧是其产生一定的间离效果,也因此,在新好莱坞电影中,各种角度和不同速度的镜头,定格,跳接等十分丰富。
新的影像语言强化了视觉上的冲击力,使画面更具艺术效果,而隐喻和象征手法的运用则从另一个方面为电影增加了哲理内涵,从而也使影片更具导演个人风格特征。
如科波拉的《教父》,它实际上是把一个美国电影中颇为传统的“家庭故事”放大为一个家庭的神话,是传统强盗片中的个人英雄融化在一个无所不在的家族势力之中,而这个家族则成为当代美国乃至整个资本主义的缩影。
值得提出的是新好莱坞发展到20世纪80年代以后,旨在追求影片视觉效果的商业电影开始出现,其代表为卢卡斯的《星球大战》系列和斯皮尔伯格的《侏罗纪》系列。
这些影片充分利用了电影高科技的成果,特技摄影和数字制作几乎成为了取代情节的法宝。
这些影片所带来的前所未有的视觉奇观已经远远超出了人们的视觉经验乃至梦幻,从而给观者以极大的感官刺激和震撼。
当代电影艺术的审美表达

当代电影艺术的审美表达电影艺术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变化在不断地发展和演变。
当代电影艺术的审美表达也在不断地变化和更新。
而当代电影艺术的审美表达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使人们在观影时体会到其中的真正美感,必须从多个角度进行探究和分析。
一、时间和空间的表达时间和空间是电影表达复杂情感和真实感的重要方面。
当代电影艺术的审美表达在时间和空间方面有着更加精细的处理,通过画面的组合和质感的表达,使观众能够清晰地感受到时空的转换和变化。
比如,美国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就通过镜头和音效的处理,将原本空旷的海洋和孤独的船只变得充满生机和活力,让观众从视觉和听觉上感受到海洋的广阔和人的渺小,加深了观众的情感共鸣。
二、情感和人物的表达电影艺术能够影响人的情感和心理,因此,情感和人物的表达也是当代电影艺术的审美表达之一。
电影通过人物造型、对白和行为等多种方式,让观众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比如,中国电影《芳华》通过讲述一群在军营中度过芳华岁月的女孩,表现了她们在困难、挑战和磨难中依然坚守初心和信仰的故事,观众在观影中体味到了人物的情感和信念。
三、主题和意义的表达电影作为艺术形式,不仅仅是为了讲故事,更是通过讲故事来表达主题和意义。
当代电影艺术的审美表达能够通过深入的主题和意义表达来带给观众令人动容的情感和思考。
比如,法国电影《大都会》在探讨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和沟通困境的同时,也表达了对于人性和人民冷漠的控诉,引起了广泛的社会讨论和反思。
四、色彩和构图的表达电影中的色彩和构图也是当代电影艺术的审美表达之一,通过色彩的搭配和构图的设计,电影能够传达更加精彩的视觉效果。
比如,韩国电影《寄生虫》通过灰暗的色调和镜头的构造,表现了社会阶层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刻画了一个现代社会的冷酷与无情。
总之,当代电影艺术的审美表达是丰富多彩的,它能够通过多种角度的呈现,让观众在身体上、心理上和思想上产生共鸣。
当代电影艺术的审美表达进一步拓宽和深化了电影艺术的内涵和外延,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体验电影艺术的真正魅力。
当代电影艺术中的故事叙述与风格特征分析

当代电影艺术中的故事叙述与风格特征分析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电影艺术也日新月异,其中故事叙述和风格特征也在不断地变化。
本文旨在探讨当代电影艺术中的故事叙述和风格特征,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当代电影艺术的发展和演变。
一、故事叙述1. 多元叙事在当代电影艺术中,故事叙述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相比于传统叙事的直线性,当代电影艺术不拘一格,有的采用非线性的叙事方式,有的则通过多个视角反复跳跃来揭示故事的细节。
例如《黑天鹅》以及《盗梦空间》等电影就采用了非线性的叙事方式,让观众在观看过程中产生一定的困惑和猜测,增强了电影的可读性和可重读性。
2. 反常叙事当代电影艺术中,一些电影还采用了反常叙事的手法,即通过扭曲、颠覆、冷峻或幽默等方式来表达故事内容。
例如,《疯狂的麦克斯:狂暴之路》就采用了反常的手法来表现一个废土后世界的异化与扭曲,充满了荒诞和幽默的情节吸引了广大观众的目光。
3. 情感叙事在当代电影艺术中,情感叙事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电影制作者通过情感叙事手法,让观众更好地感受到电影中所要表达的情感,强化了电影的共情力。
例如,《泰坦尼克号》这部电影就通过一段悲壮的爱情故事,将观众带至那个充满希望和失落的年代,深深打动了人们的心灵。
二、风格特征1. 多样性当代电影艺术中,风格的多样化让人耳目一新。
电影制作者采用不同的音乐、画面和表现手法,创造出不同风格的电影。
例如,《成为简?福斯特》这部电影以自然、朴素和平和的氛围,展现出了一个简洁、轻松和温暖的新时代,反映了人们对生活简单和自然的渴望。
2. 超现实主义当代电影艺术中,还涌现出了一些具有超现实主义特色的电影。
这些电影将现实与虚构,现实与幻想完美地结合,在情感和意识层面上影响了观众。
例如,蒋雯丽主演的《穿越时空的爱恋》以神秘的情节、夸张的造型和卓越的表演,创造了一个充满幻想和超现实主义元素的宇宙。
3. 高科技特效当代电影艺术中,高科技特效也是一大特色。
电影制作者运用最新的科技手段,营造出了一个丰富多彩、浩瀚无垠的世界。
当代电影艺术的审美特征解析

当代电影艺术的审美特征解析当代电影艺术的审美特征解析当代电影艺术在审美特征方面有着独特的表现形式和艺术风格,本文将对当代电影艺术的审美特征进行分析和解析。
首先,当代电影艺术在情节和表现手法上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其次,当代电影艺术注重对情感和意义的深度挖掘。
最后,当代电影艺术在影像语言和技术运用上有着重要的突破和创新。
一、多样化的情节和表现手法当代电影艺术以其多样化的情节和表现手法吸引着观众的眼球。
与过去相比,当代电影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线性叙事,而是更倾向于采用非线性的叙事结构,通过时间和空间的混合、闪回、闪现等手法来打破经典的叙事规则。
这种表现手法能够给观众带来新的观影体验,使电影更具有艺术性和实验性。
此外,当代电影艺术还注重对细节和人物内心世界的描绘。
它通过镜头语言、视觉符号、音效等手段来展现人物情感和心理状态。
观众通过这些细节的描绘,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产生共鸣和情感上的共鸣。
二、深度挖掘情感和意义当代电影艺术追求对情感和意义的深度挖掘,通过对人性、社会问题、历史事件等主题的探索,展现出电影艺术的深度和内涵。
当代电影艺术家注重通过电影艺术表达自己的情感、思考和对生活的理解,使电影作品具有更为深刻的意义。
在当代电影艺术中,心理与情感成为了重要的创作题材。
它们通过对人物情感的描绘和心理冲突的呈现,使观众在观影过程中更加容易产生情感共鸣。
此外,当代电影艺术还借助于对社会问题的触发和思考,使观众对社会现实产生思考和关注。
三、影像语言和技术运用的突破和创新当代电影艺术在影像语言和技术运用方面也有着突破和创新。
一方面,当代电影通过高级视觉特效、3D技术等新兴技术的应用,提升了电影的观赏性和冲击力。
这些新技术的运用使电影能够更好地展现出导演的创意和想象力,营造出更具震撼力的视觉效果。
另一方面,当代电影在影像语言的运用上也有了很大的突破。
例如,通过运用特殊的镜头构图、色彩处理以及音乐配合等手段,使电影的画面更加富有诗意和表现力。
当代电影中的现实主义创作探究

当代电影中的现实主义创作探究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一直以来都扮演着传递现实主义观点的重要角色。
在当代电影中,现实主义创作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探索。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究当代电影中的现实主义创作。
首先,现实主义创作在当代电影中的体现主要表现在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现实主义电影通过真实地展现社会现象和人们的生活,呈现了一个真实而细腻的世界。
例如,电影《小偷家族》通过讲述一个贫困家庭的故事,揭示了社会阶层的不公和人性的复杂性。
这种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使得观众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社会现实,引发思考和讨论。
其次,现实主义创作在当代电影中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对人性的描绘。
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通过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使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例如,电影《寻梦环游记》通过讲述一个男孩追寻自己音乐梦想的故事,探讨了家庭、亲情和梦想等主题,引发观众对自己内心世界的思考和反思。
此外,现实主义创作还在当代电影中体现为对历史事件和文化背景的还原。
通过还原历史事件和文化背景,电影能够更加真实地再现过去的场景和人物。
例如,电影《芳华》通过讲述一个女兵连的故事,再现了中国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人物命运。
这种还原性的现实主义创作使得观众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历史和文化,感受到时间的流转和人物的命运。
然而,现实主义创作在当代电影中也面临一些挑战和争议。
一方面,现实主义创作可能会被商业化和娱乐化的趋势所淹没。
商业电影往往更加追求票房和观众的娱乐需求,对于现实主义创作的关注和呈现可能会受到限制。
另一方面,现实主义创作也可能会被一些观众认为过于沉重和负面。
现实主义电影通常揭示社会问题和人性的阴暗面,对于一些观众来说可能会带来不适和压抑的感受。
为了克服这些挑战,现实主义创作需要在商业化和娱乐化的环境中找到平衡点。
一方面,电影制作人可以通过创新的手法和叙事方式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同时保持对社会问题和人性的关注。
例如,电影《寄生虫》通过黑色幽默和扭曲的叙事方式,成功地将现实主义创作与商业元素相结合。
当代电影对社会的反思与启示

当代电影对社会的反思与启示电影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艺术形式,不仅仅是娱乐的方式,更是一种对社会现象和人类命运的反思和启示。
当代电影通过各种形式和题材,深入探讨了社会问题、人性困境以及价值观念的转变,为观众带来了深刻的思考和启示。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当代电影对社会的反思与启示。
一、社会问题的反思当代电影通过对社会问题的深入刻画和反思,引起了观众对社会现象的关注和思考。
例如,影片《流浪地球》以地球面临灭绝的危机为背景,反思了人类对地球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环境破坏,引发了人们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影片《无问西东》通过讲述几位科学家的故事,反思了当代社会对科学和知识的忽视和低估,引发了观众对科学精神和追求真理的重视。
二、人性困境的反思当代电影通过对人性困境的深入揭示和反思,引起了观众对人性的思考和审视。
例如,影片《小偷家族》通过讲述一家贫困的家庭为了生存而做出的不道德行为,引发了观众对贫困与道德之间的关系的思考。
影片《寻梦环游记》通过讲述少年米格尔追寻音乐梦想的故事,反思了社会对个体梦想的压抑和束缚,引发了观众对自我实现和追求梦想的思考。
三、价值观念的转变的反思当代电影通过对价值观念的转变的反思,引起了观众对自身价值观的思考和反思。
例如,影片《无双》通过讲述一位警察与一位盗贼之间的较量,反思了当代社会对权力和金钱的崇拜,引发了观众对道德和个人选择的思考。
影片《摔跤吧!爸爸》通过讲述一位父亲为了女儿的梦想而奋斗的故事,反思了社会对性别歧视和传统观念的思考,引发了观众对平等和尊重的思考。
当代电影的反思与启示不仅仅是对社会问题、人性困境和价值观念的思考,更是对观众自身的思考和启示。
观众通过欣赏电影,可以从中获得对社会和人性的洞察和体验,进而反思自身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从而在现实生活中做出更加明智和负责任的选择。
总之,当代电影作为一种文化艺术形式,通过对社会问题、人性困境和价值观念的反思与启示,引发了观众对社会现象和人类命运的思考和反思。
从文学艺术角度分析当代电影作品

从文学艺术角度分析当代电影作品提要:本文探讨了从文学艺术角度分析当代电影作品的意义和方法,阐述了影片的叙事结构、角色塑造、情感处理、符号处理等方面的重要性,并以2034年上映的电影《时空漫游者》为例,深入分析了其文学艺术上的特点和创新之处。
文章旨在表达对当代电影艺术的认识和期许,以及对文艺批评、审美教育的重视。
正文:当下,电影作为一种重要的文艺形式,已经深入人们的生活和心灵,成为人类文化传承和审美情感交流的重要媒介。
从文学艺术的角度来看,电影作为一种发展较快、适应性较强的艺术形式,具有许多独特的特点和价值,值得在创作、研究和欣赏中深入探讨。
首先,电影作为一种叙事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叙事结构和表现手法,力求通过场景、镜头、音效、配乐、演员表演等多种手段,将故事和观众的感官、情感、思想相融合,实现艺术效果的最大化。
在叙事结构方面,电影通常采用多线并行、多元交错的方式,以延迟和揭示、矛盾与和谐、高潮与承转等手法,达到情节紧凑、节奏转换、意境深刻的叙事效果。
在表现手法方面,电影通常具有丰富的视觉形象、音乐节奏、画面排布、演员表演等细节,充分利用观众的感官特质和认知机制,创造出鲜明的形式美感和情感共鸣。
其次,电影作为一种角色塑造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人物刻画和演员表演手法,力求通过角色的言行举止、外貌特征、个性情感等多方面的描写,深刻为观众展示人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在人物刻画方面,电影通常以多元化、多层次、多视角的方式,深入挖掘角色的内心世界和外在行为,创造出生动、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引人入胜、驻人心魄。
在演员表演方面,电影通常依托优秀的编剧、导演和演员,强化角色的情感渲染和情节推进,创造出受众愿意参与、乐于思考的多维度视听体验。
第三,电影作为一种情感表现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情感归纳和情感渲染手法,力求通过情节和人物的塑造,直接或间接的表达观众心灵深处的激荡和情感共鸣。
在情感归纳方面,电影通常依托编剧和导演的心理探究和对人性的理解,表达人类的情感故事和人生追求,激发人类的感动和共鸣,引领观众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当代电影中的文化元素解析

当代电影中的文化元素解析在当代电影的制作与展示中,文化元素的融入不仅丰富了影片的内涵,也成为连接全球观众的重要桥梁。
通过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电影作品进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些文化元素如何影响电影的叙事方式、角色塑造以及主题表达,进而探讨它们对全球文化交流的贡献。
首先,文化元素在电影中的体现形式多样,包括语言、服饰、饮食、节日、宗教信仰、社会习俗等。
例如,中国电影中经常出现的春节场景、红色装饰和家庭团聚的传统,反映了中国文化中对家庭和团圆的重视。
而在印度电影中,色彩鲜艳的服装和充满活力的歌舞场面,展现了印度文化的活力与多样性。
其次,文化元素在电影叙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它们不仅为故事提供背景,还深刻影响着角色的行为和决策。
在美国好莱坞电影中,个人英雄主义常常是推动故事发展的关键,反映了美国文化中对个体能力的高度认可。
相对地,日本电影则更多展现集体主义的影响,强调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和谐共处。
再者,通过电影,不同的文化观念和价值观得以跨越国界传播。
韩国电影中对家庭关系和社会阶层的深刻剖析,引起了国际观众的共鸣,促进了对韩国社会更深层次的理解。
同样,非洲电影通过描绘当地的生活和冲突,向世界展示了非洲丰富多彩的文化和面临的挑战。
最后,电影作为一种强有力的文化传播工具,对于促进全球文化多样性的认知和尊重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电影不再局限于单一文化的表现,而是成为了多文化交流的平台。
通过欣赏不同国家和文化背景的电影,观众能够开阔视野,增进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综上所述,当代电影中的文化元素不仅是艺术表现的一部分,更是文化交流和相互理解的重要媒介。
通过深入分析这些文化元素,我们能更好地把握电影背后的文化意义,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和融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电影浅析
因该范围庞大,所以选取当代电影中的中国电影进行简单分析解读。
电影实践和电影理论,从历史上看,总是相伴而行,同步发展的。
实践为理论提供研究对象和议论的题目;理论的思维,又为实践开辟新途径、新目标。
电影理论不是救治电影创作的万应药方,但却可以帮助开拓创作视野,启发艺术的思路。
世界电影历史上,那些具有先锋意义的电影作品,与其说主要是为了创作,不如说更着眼于理论思考而进行科学的试验。
所以,在我看来,既不要把电影理论的作用估计过高,也不要不屑一顾。
理论之于创作毕竟是有用的,关键是要有自己的鉴别,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确认哪些是对的,于自己的创作有益;哪些是不对的,无助于创作,从而决定取舍,而不为时尚流行性所驱使和左右。
在当代,世界的和中国的电影创作,都在朝着多样化、个性化的丰富形态发展;电影艺术的构思和表现、类型、样式、风格和流派,比以往任何一个电影时代都更加光灿斑驳,异彩纷呈,使人目不暇接。
与之相适应,电影理论也在朝着系统化、科学化的方向迈进。
人们不再满足于和停留在对于电影艺术的笼统的、一般性的理论把握之上,而是在努力从电影的各个方位、多种角度和层次研究它,从而提出诸如电影社会学、电影政治学、电影文化学、电影伦理学、电影心理学等等这些除老的电影学科———譬如电影美学、电影艺术学、电影语言学———之外的新学科。
可喜的是中国电影艺术科学的学科建设也在起步。
要准确描绘当下中国电影的现状,就不能一叶障目,忽视了世纪之交以来的“主旋律”创作。
我们不能否认下面这样的事实:“主旋律”观念的提出,与之相应的长沙会议以及会上确立的“三性统一”,以及继后的多部精心制作的影片,如《苍天在上》、《生死抉择》等,从理论和实践的两个层面在电影界竖立起了标杆,并且组成了中国影坛夺人耳目的一片风景。
电影为社会主义服务被明确强调,电影人被要求以健康的社会责任观进行创作,相应设立的国家级奖项营建着“主旋律”电影的强势状态,行政部门所加大的力度体现到了组织上、舆论上和经济上,而与电影遥相呼应的“主旋律电视剧”的大规模生产,更是在视听艺术的大范围内起到了壮其声势的作用。
当下“主旋律”影片的最大特征是始终保持着激越豪放邪不压正的基调,崇尚宏大叙事的艺术观,由于“三性统一”观的提出,观赏性也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重视,我以为,同样也是在中国影坛不可忽略的一道风景。
对自身所处困境的认识,促使我们的电影人开始从“士不言商”状态中解脱了出来,创作向多元多极的思路拓展,有的甚至发生了戏剧性的“变脸”。
号称“第五代”魁首的张艺谋堪称常变常新的典范。
中国当代电影在左冲右突中探索前行,至新世纪后,多元的特征日益明显。
在开放了国门、宽松了政策、变计划经济为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中国电影面对起了海外大片的无情冲击,电影市场的空间受到了强势挤压,而众多的电影人则愈来愈清楚地意识到了电影艺术的商品属性,从文化的层面认识到了积极交融的必要和消极抵抗的危机。
大
量的统计数字早就毫不留情地衳现出了中国电影所面临的尴尬:2003年,海外进口的影片,票房收入超过2000万的,有8部之多,而勉强过了2000万之数的国产片,只有《手机》、《无间道:终极无间》、《天地英雄》和《老鼠爱上猫》4部。
到了2004年,情况虽有所改观,但票房超过5000万的海外片仍有《特洛伊》等6部,而国产片却只有《天下无贼》等3部。
至于中国电影发展跨越百年之后,在世界影坛所造成的影响,更是无论从文化还是从经济的角度言,都还不足以与中国这样一个大国的地位相称。
对自身所处困境的认识,促使我们的电影人开始从“士不言商”状态中解脱了出来,创作向多元多极的思路拓展,有的甚至发生了戏剧性的“变脸”。
号称“第五代”魁首的张艺谋堪称常变常新的典范。
在《红高粱》及《菊豆》这一类以大红大紫的民俗色彩贴合了海外异域的欣赏需求之后,他有过一段时间的传统回归。
我们看到过他的《一个也不能少》,还有《我的父亲母亲》,甚至包括他的《秋菊打官司》以及《活着》,基本上都是十分巧妙寻找到了某种空隙,使他对社会和人生的思考,与传统的或是主流的观念意识天衣无缝地糅合到了一起,由此而取得了国内和国外双向的赞许。
进入新世纪后,他的变脸体现在他的《英雄》之后。
他与创作《卧虎藏龙》的李安,几乎是同步跨入了在艺术上追求画面至上和竭力进行后电影操作程序的新锐阶段。
他开始将他的精力和财力无所吝惜地投入到能激起亢奋和满足、惊讶和释放的电影画面之中。
他调动起多种非电影的手段以扩大电影可能产生的成果,其中包括对影响力和利润的攫取。
他的影片不
复当年的主题、立意、故事、传说,包括寓意,他再不承担政治和道义责任,只需要两个最简单的字:“好看”,显而易见的目标也让人感到只有两个字:“赚钱”,到国外和在国内统统地赚钱。
《英雄》和《十面埋伏》所取得的票房以及后电影收入,令所有的国产电影都已望尘莫及。
张艺谋在其抵达新目标的同时,使中国当代电影更加多彩地呈现出了多元特征。
张艺谋的“变脸”,与其说是一种探索和追求,不如说更是在认识到了电影之商品价值之后的一种主动自觉的适应,因而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这里我想请大家关注一下上海电影制片厂的张建亚导演,特别看一看他近年执导的《黄河绝恋》和《紧急迫降》。
我以为,从那些带有强烈视觉冲击效果的画面上,例如飞机悬于山顶、机场急救险情等,一定可以觑见导演对好莱坞大片的借鉴,明白他明明白白地追求票房的用心。
近期,以创作《伴你高飞》进入“新生代”群体并在国际获奖的李虹,推出了“惊悚片”《诅咒》,我们也可以看作是她在“类型片”上的一种尝试。
最有代表性的该数冯小刚了。
接连几年,从最早张扬出“贺岁”大旗的《甲方乙方》,到后来的《不见不散》、《大腕》、《手机》、《天下无贼》,冯小刚几乎是拿出一部成功一部,他在国产电影的票房市场上的龙头老大地位,无可辩驳地昭示了电影艺术所具有的无可穷尽的经济潜力。
冯小刚从不讳言他对票房的追逐,而影界对他所创造的“贺岁片”这一电影样式从轻觑到承认直至摹仿,则显示了一个渐进的过程,那就是,否定电影商品特性的时代的确是应该结束了。
我们今天所议及的,只是中国当代电影在左冲右突过程中的探索和变异。
虽然,我们已经认可了中国当代电影的总体上的进步,但是通过前面的评述,我们还是不得不承认,中国的电影业其实依然面临着未曾从根本上发生突变、至今还是游移于两端、处于无所适从的困境。
路途漫漫,国人尚需上下而求索,方能寻得出路以真正振兴中国电影业,使中国在电影上也跻身于强国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