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电影》杂志
中国传媒大学电影学考研出题老师简介

中国传媒大学考研攻略
中国传媒大学电影学考研出题老师简介
张宗伟:男,现为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教授,电影学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电影理论、纪录片研究。
重要论文有:《一起事先张扬的文化事件:透视红色经
典改编》,《当代电影》2007年第1期;《一个经典电影理论文本的当代诠释:重
读<雕刻时光>》,《艺术评论》2007年第9期等,专著有《中外文学名著的影视
改编》,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年版等。
袁庆丰:男,现为中国传媒大学媒体管理学院教授,电影学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早期电影史。
重要专著有:《黑白胶片的文化时态——1922~1936年中国早期电
影现存文本读解》,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10月版。
张建勇:男,现为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副教授,当代电影杂志社社长、主编,电影学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当代中国电影。
主要著作有《当代中国电影》,陈荒
煤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9月出版。
史博公:男,现为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副教授,电影学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喜剧电影、电影民俗学、电影社会学。
重要论文有:《建构中国电影民俗学》,《当代电影》2007年第6期;《一种题材别样风彩——中国“抗战题材”电影述评(1932—2005)》等,主要著作有《中国喜剧电影史》等。
祝虹:女,现为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副教授,电影学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法国电影。
重要论文有:《法国电影现状评述》,《法国研究》2005年第2期;《法国
电影的红色冲击波——1968年“红五月风暴”史况研究》,《当代电影》2011年第2
期等。
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学导师介绍

电影学著名导师李少白,男,1931年生,安徽省太和县人。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北京电影学院客座教授。
1951年开始发表影评,1957年成为中国电影家协会专职电影理论研究人员。
1963年与人合作完成出版《中国电影发展史》。
1973年调中国艺术研究院,先后主持创建电影研究所和电影电视研究室;创办《电影文化》(《当代电影》前身)杂志和《影视文化》丛刊;首建研究生部电影系,培养了我国第一批电影学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研究生。
其教材和学术著作,1991年结集为《电影历史及理论》出版。
其后的学术著作有《影心探赜》、《影史榷略》等。
另有旧体诗词选集《灵府轨迹》问世。
还曾任北京师范大学、西南师范大学兼职教授,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学术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科组第一、二、三届初审会成员,首批通讯评议成员等。
贾磊磊,男, 1955年生,北京人。
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助理、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博士。
国家广播电视电影总局电影审查委员会委员。
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电影学院北京影视艺术研究基地学术委员会委员、美国国际亚洲电影研究会会员。
2002 年任中国电影华表奖评委;香港中国文化研究院与中国艺术研究院合办的“灿烂的中华文明”网站《中国电影艺术》主编。
《当代中国电影发展史》主编之一。
著有《电影语言学导论》、《武之舞 -- 中国武侠电影的形态与神魂》、《银幕上的意义--电影的观赏与阐释》、《中国武侠电影史》、《影像的传播》。
丁亚平,男,1961年5月生,研究员。
先后于中国传媒大学(原北京广播学院)电视系硕士研究生和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部电影系博士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博士学位,是国内培养的首届电影学博士。
曾任文化艺术出版社副总编辑、总编辑、《传记文学》杂志社社长、主编等职。
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研究所所长,同时担任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评议委员会委员,兼任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盘点新中国的电影杂志

盘点新中国的电影杂志瞿孝军近日看到博客有对《电影文学》等东北几家电影杂志创刊号的介绍,感觉是个不错题材。
博主费尽苦心,极力查找搜集目前公开出版发行的电影杂志创刊号资料,由于目力见识有限,仍然难以弄全。
资料除参考了怀刚博客文章,多半从网上搜集,特别是有些电影杂志办办停停、分分合合,刊名换来换去,组织起来难免有误。
这里搜集组织的新中国成立以来创办的17种电影杂志是(以创刊时间为序):《大众电影》、《世界电影》(《电影艺术译丛》)、《电影故事》、《电影艺术》(《中国电影》)、《东方电影》(《上影画报》)、《电影世界》(《长春电影画报》)、《电影文学》、《上海电影》、《人民电影》、《电影》(《电影通讯》)、《电影评介》、《中国银幕》、《电影选刊》、《当代电影》、《看电影》(《电影作品》)、《环球银幕》、《电影画刊》。
应该说新中国成立以来比较有影响力的电影杂志,都在这里面了。
但也难免挂一漏万,尚需不断完善补全。
(文中绿色标明的是博主手头拥有的杂志。
其中拥有1979年复刊以来的所有《大众电影》,1992年以及1999年以来所有的《电影艺术》,2006年以来所有的《当代电影》。
其他标为绿色字体的是因杂志某期有好的专题或素材而零购的。
)新中国第一份电影杂志--《大众电影》创刊号:《大众电影》1962年第10期开始采用郭沫若所题刊名,老舍为《大众电影》题诗“图画绕诗意,文章风格新。
根深群众里,苍丽四时春。
”《大众电影》1966年第6期停刊号1979年1月《大众电影》复刊号《大众电影》1950年6月1日在上海创刊。
以清新生动活泼的内容与形式而受到欢迎。
当时负责该刊编辑工作的是上海市电影事业管理处研究室。
1952年 4月,该刊与中国电影发行公司编辑的《新电影》合并,由上海迁北京编辑出版,成为指导全国广大观众鉴赏电影的刊物。
1957年成立《大众电影》编辑部,由中国电影出版社领导;1960年随同中国电影出版社划归中国电影工作者协会领导。
浅谈电影作者论在中国

浅谈电影“作者论”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影响一、“作者论”的发展演变1948年3月30日,法国电影人亚历山大·阿斯特吕克在《法国银幕》第144期发表了题为《摄影机——自来水笔,新先锋派的诞生》的论文,为“作者论”开辟了道路。
该文提出:“剧作家不复存在,因为在这种电影中,剧本作者和导演的区分已经没有任何意义。
……电影作者用他的摄影机写作,犹如文学家用他的笔写作。
”换言之,摄影机笔可以随心所欲的自由书写,可以表现人的思想、心理情绪等等,电影导演不再是仅仅机械模仿和搬演小说或电影剧本情节的摄影者,而是具有自身独特创造性的艺术家,他可以自己写剧本,全面控制电影拍摄的一切情况。
1954年1月,在法国《电影手册》第31期上,弗朗索瓦·特吕弗发表了《法国电影的某种倾向》,在公开抨击法国20世纪50年代华丽虚假、千篇一律的文学改编和历史古装剧,主张重新审视电影评价问题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作者政策”。
特吕弗批评法国著名编剧让·奥朗什和皮埃尔·博斯特在编写电影剧本时,“轻视和低估电影的作用”,用“文学的行话”去处理剧本。
“按照他们的想法,任何故事都要包括甲乙丙丁各色人物。
在这种程式内部,一切都是按照仅仅涉及已知人物的已知标准编排就绪的”,“这种追求真实性的学派就在企图把握真实性的同时破坏了真实性,这种学派更关注把人们关入一个受成规、文字游戏和定理制约的封闭世界中,而不是让人物如实展现在我们的眼前”,以至于“法国每年摄制一百多部影片讲的都是同一个故事:故事里总有一个受害者,一般就是妻子有外遇的丈夫”,故事情节雷同、对白相似。
为此,特吕弗提出“作者政策”,即用原创性导演来替代传统剧作家支配电影的状态。
他认为,影片的真正作者应该是导演而非编剧。
一个导演如果在他的一系列影片中坚持表现某种一贯的题材和风格特征,就可以被称为是自己影片的“作者”,这些影片则可称为“作者电影”。
在特吕弗的影响下,《电影手册》展开了关于在好莱坞片厂制度夹缝中生存的美国电影导演可否称为“作者”的争论。
当代电影投稿须知

当代电影投稿须知一、投稿指南1. 投稿对象:本投稿须知适用于当代电影的投稿,包括但不限于剧情片、喜剧片、动作片、科幻片等类型。
2. 投稿要求:投稿作品应为原创作品,未在其他平台公开发布过。
作品内容应积极向上,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涉及违法违规内容。
3. 投稿格式:请以Word文档形式投稿,文件名格式为“作品名称_作者姓名_联系方式”。
4. 投稿内容:投稿作品应包括以下内容:a) 作品名称:简明扼要地概括作品主题。
b) 剧本大纲:包括故事背景、主要角色、剧情发展等要点。
c) 角色介绍:对主要角色进行详细的人物设定,包括外貌特征、性格特点等。
d) 剧情梗概:简要描述整个故事的发展过程,突出重点情节和转折点。
e) 创作说明:对作品的创作初衷、风格定位等进行说明。
f) 作品长度:请注明作品的预计时长。
5. 投稿方式:请将作品发送至电影投稿邮箱(请勿直接回复本邮件)。
二、评审标准1. 剧本质量:评委将根据剧本的创意、故事性、可拍摄性等方面进行评审。
2. 角色设定:评委将对角色的形象塑造、情感表达等进行评判。
3. 故事结构:评委将对故事的起承转合、节奏把握等进行评价。
4. 语言表达:评委将对剧本的语言运用、对白质量等进行评判。
5. 创新度:评委将对作品的创新程度进行评估。
三、版权保护1. 投稿者应保证其所投稿作品为原创作品,不侵犯任何第三方的知识产权。
2. 凡投稿者一经投稿,即视为同意将作品的著作权和其他相关权利授予当代电影公司。
3. 当代电影公司将对投稿作品进行保密处理,未经投稿者同意,不得擅自公开、传播作品内容。
四、其他事项1. 投稿者可同时投稿多个作品,但每个作品需单独提交。
2. 投稿截止日期为XXXX年XX月XX日,逾期不予受理。
3. 投稿结果将通过邮件或电话通知,请留意查收。
4. 如有其他疑问,请联系电影投稿邮箱,我们将尽快回复。
五、总结本投稿须知旨在规范当代电影的投稿流程,保护创作者的合法权益,并为选出优秀电影作品提供依据。
中国传媒大学电影学考研参考书目(初试)

中国传媒大学电影学考研参考书目(初试)电影学基础1、钟大丰:《中国电影史》2、李少白:《中国电影史》3、郑亚玲:《外国电影史》4、张专:《西方电影艺术史略》5、游飞、蔡卫:《世界电影理论思潮》6、胡克:《当代电影理论文选》7、《当代电影》杂志8、《电影艺术基础红宝书》史论方向刘书亮:《中国优秀电影电视剧赏析》潘桦:《世界经典电影分析与解读》胡克:《当代欧美名片评析》创作方向刘书亮:《电影电视导演术》刘书亮:《影视摄影的艺术境界》周涌:《影视剧作艺术》罗伯特·麦基:《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影视制片方向荆新:《财务管理学》周建临:《管理学教程》[美]菲利普·科特勒:《营销管理》[美]格雷戈里·古德尔:《独立制片》综合考试【艺术学】1、彭吉象《艺术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王宏建《艺术概论》文化艺术出版社3、《综合考试【艺术学】红宝书》凯程考研【中传考研经验】凯程2015年中传考研成绩辉煌,拿下多个重要专业的第一名,例如,中传艺术硕士第一名王园璐,中传新闻传播硕士第一名郑家威,凯程学员总共考取中传超过30人,基本都是跨专业的学生,中传在录取的时候非常公平,招生人数多(总数达200人),加上凯程的专业辅导与人脉关系,凯程已经成为了中传考研的黄埔军校,每年考取中传的人数是其他辅导班的总和还要多。
在凯程网站有很多成功学员的视频,凯程学校里有专门针对中传艺术硕士、新闻传播硕士、新闻学、传播学等专业的内部讲义,这是其他机构所不具备的,同学们到了凯程学校可以实地查看(有些机构根本就没有开过中传课程,自然没有讲义了)(其中中传讲义包括:中传艺术硕士、新闻传播凯程通,热点讲义,真题讲义,冲刺讲义、题库等)。
此外,其他机构1个经验谈视频都没有,凯程的中传考研经验谈非常多,在凯程网站有展示,同学们可以查看。
相信同学们能够正确选择考研辅导班,凯程一直以来,以“学生满意,家长放心,社会认可”为理念,创建最强的中传考研培训学校。
【中国文学名人】张建勇简介

已重新整理排版,欢迎下载支持【关键字】中国文学名人
张建勇简介
张建勇
姓名:张建勇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53年1月
出生地:上海
民族:汉族
文化程度:大学
职称:副编审
职务:副主编
工作单位: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当代电影》杂志社 1978年9月—1983年7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现代文学研究室任研究实习员
1983年7月—1991年1月,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中国电影历史研究室,任助理研究员、研究室副主任
1991年1月—1998年5月,任《当代电影》副主编兼常务副社长
主要成就
《当代中国电影》(国家重点项目大型丛书《当代中国》分卷之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出版)主撰者之一,全书70余万字,主撰其中“绪论”、“第一编”、“第二编”等共约20万字。
《中华文学通史》(国家重点项目,华艺出版社1997年出版),撰写“现代分卷”中有关“电影文学创作”部分章节,约3万字。
《中国电影图志》(大型画片,珠海出版社1996年出版。
获第于届国家优秀图书奖提名)副主编。
文档从互联网中收集,已重新整理排版,word版本支持修改!
1。
从《西游记》影视改编谈中国古代文学经典的当代价值实现

从《西游记》影视改编谈中国古代文学经典的当代价值实现作者:李丽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17年第02期【摘要】古代文学经典的影视改编只有在保持原著人文精神内涵的基础上,对文学经典进行当代独创性阐释,才能真正起到传承文化、打造精品、实现文学经典当代价值的作用。
【关键词】《西游记》;影视改编;古代文学经典;价值实现【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在我国古代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中,文学经典以其深厚的文化历史底蕴和巧妙的艺术构思,为古今读者所津津乐道。
从文本传播意义上说,古代文学经典因其自身生成的时代性和传播的复杂性,致使其在传播的过程中面临了时代、作者和作品等重重阻隔,在文本普及和文化传承上面临了极大的困境,即将成为束之高阁的经典。
然而,随着现代影视传播媒介的出现,影视改编影响了文学经典现有的传播媒介和接收方式,焕发了影视艺术演绎经典文本的独特魅力,成为了经典传承的现代方式。
因此,探讨古代文学经典的影视改编对于关注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传承和价值实现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古代文学经典影视改编的现实基础和意义在各种新兴媒体和传统媒体不断融合的背景下,文学经典与影视的联姻是图像时代文学与艺术发展的必然。
从文本接受意义上来说,古代文学经典作为文学文本借助于文字为表达手段,是语言的艺术,具有鲜明的抽象性和虚拟性;电影电视是以光影造型为基础、以镜头画面为表意的视听语言艺术,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和形象思维的美学特征。
从文学文本到影视作品,虽然跨越了两种不同的艺术样式,但是却有着相同的改编基础。
从叙事学角度上说,文学文本和影视作品具有相同的叙事性特征;从艺术学角度上说,文学文本和影视作品都是需要借助不同的媒介再现和反应生活的艺术形式;从传播学角度上说,文学文本和影视作品都需要通过观众的理解和鉴赏获得情感的共鸣和审美的愉悦。
洪子诚在《中国当代的“文学经典”问题》中对文学与影视改编的基础进行了归纳,指出文学和影视“这两座孤岛的底座具有深广的联系,它们都是以人为出发点又以人作为最后的归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刊名:当代电影
Contemporary Cinema
主办: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中国传媒大学
周期: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中文;
开本:大16开
ISSN:1002-4646
CN:11-1447/G2
邮发代号:2-760
复合影响因子:0.541
综合影响因子:0.242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当代电影
创刊时间:1984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4—2015)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社科双效期刊
《当代电影》杂志期刊简介
《当代电影》杂志是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与中国传媒大学合办的电影理论期刊。
在全国同类刊物中,《当代电影》以敏锐、活泼而又严谨、厚重的学术素质和办刊特点而著称,在国内外具有权威影响。
本刊字1984年创刊以来,始终坚持贯彻“双百”方针,坚持当代性、学术性的办刊特点,鼓励理论联系实际和理论创新、艺术创新精神,提倡思想活跃、观点新锐、内容厚实、态度严谨的学术风气,关注和评介国内外电影艺术最新发展趋势,追踪和研讨国内外电影(文化艺术)理论研究最新动向和学术成果,为促进国产电影创作繁荣,为建设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电影理论体系服务。
发表流程:收稿---稿件初审---商定期刊---杂志社审稿---办理定金---修改定稿---确认---付余款---杂志社发采稿通知---发表见刊---接收期刊样册---知网收录
论文刊发时间:从收到论文版面费起3-4个月(特殊情况除外),针对需要快速发表的作者提供绿色通道服务。
本站声明:期刊之家网与多家医学期刊结成了学术联盟,如果您有发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SCI收录期刊的需求,以及对于需要论文发票的作者可以与我们联系
1、学术期刊论文发表时间安排等相关咨询联系刘编辑1269292199
2、不违反宪法和法律,不损害公共利益。
3、是作者本人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不侵犯任何著作权和版权,不损害第三方的
其他权利;来稿我方可提供“中国知网期刊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检测,提供修改建议,达到文字复制比符合用稿标准,引用部分文字的在参考文献中注明;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
4、本站初审周期为2-5个工作日,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若2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稿件可自行处理。
5、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
6、杂志出刊后,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
7、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
8、切勿一稿多投,稿件一律不退,请自留电子稿。
《当代电影》杂志期刊栏目设置
本刊主要栏目:口述历史、台港电影、新媒体、新技术、本期焦点、外国电影、电视研究、重写电影史、电影产业、电视电影、电影理论、新作评议等。
《当代电影》杂志期刊常见论文发表范例
动画贺岁”论——2014—2015年贺岁档国产动画电影一瞥
角色的冲突:综艺电影的电影本质和衍生——以2014—2015年贺岁档综艺大电影为例
电商时代的贺岁档电影营销
《狼图腾》三人谈
跨国叙事与全球化想象——《有一个地方只有我们知道》评析
在商业和艺术之间徘徊——《有一个地方只有我们知道》影像分析
监制中心制之探索——《一路惊喜》的类型尝试与借鉴
明星研究:维度与方法
基于建筑现象学视域的安东尼奥尼电影的空间哲学分析
论“缝合”:一个电影概念的梳理
黑色电影研究
黑暗阴影中的欲望与现代性:图像学视野下的黑色电影
简述蛇蝎美人的历史溯源与发展变迁
黑色电影的两种形态
论黑色科幻电影
每一次挑战都从零开始
对人的关注是写电影的乐趣所在
战时沦陷区的中国电影理论再探——以有关电影表演的评论文章为中心的考察
转折与序曲——中华联合制片股份有限公司的建立及发展
战后中国间谍电影的重新检视与价值再勘(1946—1949)
影戏钩沉——民国元年的《申报》电影广告
一个“文艺兵”的银幕“剪影”——郭维电影生涯回顾
间离形式与主体间性——弹幕电影的观影模式分析
导演研究的“自律”与“他律”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电影音响意蕴探究
微电影创作特性的多维度思考
戏剧身体“意味下”的电影表演
“去戏剧化”之后的中国电影表演
喜剧电影表演中的戏剧性因素——以演员徐峥的喜剧电影表演为例
从创新到困境——论新世纪以来中国电影植入式广告生态的嬗变
从独语到对话——当下女性电影创作的美学转向
试析新世纪中国电影音乐新音响创作特征
新世纪民生电影创作走势初论
和谐是上帝之美——电影《放牛班的春天》中的音乐运用探讨
现代美学视域下的电影音乐分析
《梦幻飞琴》中的视听邂逅——音乐电影形式在钢琴艺术中的运用影片《星际穿越》中背景音乐的运用与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