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森斯坦的蒙太奇理论和对中国当代电影的影响

合集下载

蒙太奇在电影创作中的应用研究

蒙太奇在电影创作中的应用研究

蒙太奇在电影创作中的应用研究一、本文概述电影,作为一种视听艺术,自诞生之初便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语言魅力吸引着全世界的观众。

而在电影的众多创作手法中,蒙太奇无疑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蒙太奇,源自法语,意为“剪辑”或“组合”,在电影制作中,它不仅是剪辑的技巧,更是一种艺术的思维方式。

通过蒙太奇,电影制作者能够将不同的镜头、场景、音效等元素巧妙地组合在一起,构建出富有节奏感和感染力的影片。

本文旨在探讨蒙太奇在电影创作中的应用与研究。

我们将从蒙太奇的历史背景与发展脉络入手,深入剖析其在电影叙事、情感表达、视觉风格塑造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我们还将结合具体电影实例,分析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电影中蒙太奇的运用方式及其效果,以期对电影创作者有所启发和帮助。

通过对蒙太奇在电影创作中的应用研究,我们期望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这一电影艺术的核心要素,并为电影艺术的创新与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二、蒙太奇的发展历程与基本原理蒙太奇,源自法语montage,原意为建筑、装配、构成,后被电影艺术借用,意指电影创作中的镜头组接技巧与叙事手段。

自电影诞生之初,蒙太奇便成为电影创作的核心技法,经历了从无意识运用到有意识创新的发展历程。

初期电影阶段的蒙太奇,更多是无意识的产物。

电影先驱们在拍摄过程中,出于技术限制或拍摄需要,不自觉地将不同镜头进行拼接,形成了最初的蒙太奇效果。

这些镜头的组合往往出于实用考虑,而非艺术表达。

随着电影艺术的逐渐成熟,蒙太奇开始被有意识地运用到电影创作中。

乔治·梅里埃斯、格里菲斯等电影先驱开始尝试通过镜头的组接来创造特定的情感或意义。

例如,格里菲斯在《一个国家的诞生》中,通过交叉剪辑不同角度和视点的镜头,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叙事张力,开创了叙事蒙太奇的先河。

进入20世纪20年代,苏联电影学派的出现将蒙太奇理论推向了高峰。

爱森斯坦、普多夫金等人提出了蒙太奇的理论体系,将蒙太奇视为电影艺术的基石。

他们认为,通过不同镜头的组接,可以创造出超越单个镜头意义的全新内涵,实现电影的艺术表达和社会功能的统一。

《影视美学》内容大纲

《影视美学》内容大纲

《影视美学》考核内容与考核目标第一章经典电影美学理论一、学习目的与要求要求学生全面认识20世纪60年代之前电影美学理论的代表流派,系统掌握各个理论流派的产生背景、主要思想及其特点,对早期电影艺术的发展状况与电影美学理论的发展流变之间的关系要有一个深刻的理解,从而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起来。

二、课程内容第一章经典电影美学理论(20世纪60年代之前)第一节早期电影美学理论第二节苏联蒙太奇电影流派与蒙太奇电影美学理论第三节好莱坞戏剧化电影与类型电影理论第四节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与纪实美学!第五节法国“新浪潮”与现代主义电影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一)早期电影美学理论的主要流派和理论贡献(重点)1、识记:(1)电影心理学的代表人物(闵斯特堡、阿恩海姆)及其主要观点(2)电影文化学的代表学者(巴拉兹)及其主要观点2、理解:(1)西方现代主义文艺思潮对先锋派电影运动的影响(2)先锋派电影运动的美学主张(二)苏联蒙太奇电影美学的主要概念、核心思想及其发展阶段(重点)1、识记:《(1)蒙太奇的完整内容与概念内涵(2)苏联蒙太奇电影美学发展的三个阶段(3)“电影眼睛派”与“库里肖夫效应”的含义(4)普多夫金对电影蒙太奇的分类2、理解:(1)爱森斯坦蒙太奇理论的核心思想与理论贡献(2)普多夫金与爱森斯坦在蒙太奇理论上的异同3、应用:蒙太奇美学的总体特征及其对电影艺术发展的贡献和价值(三)好莱坞戏剧化电影的美学观与类型电影的概念、特征(重点)1、识记:(1)“戏剧化电影”的含义((2)“类型片”的含义(3)好莱坞类型片的分类2、理解:(1)戏剧化电影的美学特征(2)新好莱坞电影的美学特点(3)从观众审美心理的角度看好莱坞类型电影的产生(四)纪实性电影美学的主要代表及其核心思想(次重点)1、理解:(1)巴赞的电影影像本体论与电影语言进化观(2)克拉考尔的“物质现实复原论”的核心思想与基本特点2、应用:纪实性电影美学总体特点与理论局限¥(五)法国“新浪潮”电影的产生背景与美学特征(次重点)1、识记:“新浪潮”电影的概念2、理解:(1)法国电影的“新浪潮”与“左岸派”产生的社会根源与思想根源(2)“新浪潮”与“左岸派”电影的美学倾向(六)欧洲现代派电影的美学特征(次重点)1、识记:“现代派”电影的概念2、理解:(1)西方现代主义哲学一美学思潮对现代派电影的影响(2)现代派电影美学在电影的艺术形式与表现手段上所进行的探索(七)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电影美学观(一般)(1、识记: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的美学革命2、理解:柴伐梯尼在电影美学理论上的贡献与局限第二章现代电影美学理论一、学习目的与要求要求学生了解20世纪60年代以后电影美学理论的主要流派,系统掌握各个理论流派的主要观点、美学特征及其发展流变,深入理解传统电影美学理论与现代电影美学理论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重庆大学电影学硕历年考题

重庆大学电影学硕历年考题

专业课一(学硕)2020影视艺术理论一、名词解释1、影戏论2、连续性剪辑3、电影表演4、谈话节目二、简答1、大情节、小情节、反情节2、电视情境喜剧3、女性主义电影理论4、让米特里的理论成就三、论述1、明星制在影视文化及影视产业中的作用及明星研究的集中方法2、结合近几年中国产业现状谈对类型电影的理解以及类型电影对中国电影的影响。

2019电影理论一、简答1、简述合成镜头的特点。

2、简述法国诗意现实主义电影的美学思想。

3、简述格里尔逊的纪录电影的美学思想。

4、简述劳拉穆尔维的《视觉快感与叙事性电影》的美学思想。

5、简述美国先锋电影的美学特征。

二、论述1、论述克拉考尔的电影理论及美学思想。

2、论述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美学思想。

3、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理论论述克里斯托弗.诺兰的电影美学思想。

2018电影理论一、简答题(五选三)每题20分1、简述意识形态电影理论2、简述20世纪欧洲先锋派电影理论3、举出三个电影作者导演,并举出他们能被称作作者的理由4、简述电影中“类型研究”的意义5、简述拉康的“镜像”理论二、论述题(三选二)每题45分1、女性主义电影理论2、用“后殖民主义”电影理论分析张艺谋《红高粱》和陈凯歌《霸王别姬》3、分析经典好莱坞戏剧电影美学观和叙事机制2017电影理论1、德吕克的上镜头性2、爱森斯坦的理性电影3、电影创作与观众的关系4、丹麦电影宣言“道格码95”5、新好莱坞的代表导演和特征6、电影和电视剧的区别联系7、怎么理解完整电影神话2016电影理论一、简答题(任选三题,每题20分,共60分)1、简述爱因汉姆和克拉考尔对于电影作为艺术在理解上的不同。

2、简述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代表人物、代表作及其风格特征。

3、简述移动摄影机的含义及其基本表现功能。

4、谈谈你对“电影是现实的渐近线”的理解。

5、简述你对电影“摄影机自来水笔”观点的了解。

二、论述题(任选两题,每题45分,共90分)1、结合实例谈谈你对爱森斯坦的理性电影和杂耍蒙太奇思想的了解。

影视艺术赏析—蒙太奇

影视艺术赏析—蒙太奇
影视艺术赏析—蒙太奇
• 现实时空——生活中真实的时空 • 叙事时空——电影中被叙述出来的时空 • 心理时空——观众心理感受到的时空
影视艺术赏析—蒙太奇
叙事时空与现实时空有三种不同的关系: • 叙事时空=现实时空 单镜头中的自然空间 • 叙事时空>现实时空 如重复镜头、升格画
面 • 叙事时空<现实时空 如省略、局部、跳跃
影视艺术赏析—蒙太奇
• 常规节目由数以百计、甚至数以千计的镜 头组合而成的,而且这些镜头还与声音保 持着一种有机的联系。(安迪·霍尔的《帝 国大厦》、米歇尔·斯诺的《吃》、《睡》 这样的实验电影或者像侯孝贤的《海上 花》、亚历山大·索科洛夫的《俄罗斯方舟》 那样的艺术电影例外)
影视艺术赏析—蒙太奇
影视艺术赏析—蒙太奇
3、阐述思想
• 蒙太奇使影片用画面之间存在的隐喻、 转喻关系和象征性来阐述抽象的思想观 念。前苏联电影理论家和导演爱森斯坦 对蒙太奇的这一美学功能作了特殊强调, 他认为电影可以将两个镜头对列在一起 产生新的表象、新的概念和新的形象。
影视艺术赏析—蒙太奇
• 《战舰波将金号》中就在故事情节的发展 进程中,分别切入了石狮扑卧、抬头、跃 起三个镜头,以此来说明人民从沉睡到觉 醒到反抗的思想主题。尽管爱森斯坦过分 强调了蒙太奇这种理性思维的功能,但是 蒙太奇的确是影视艺术阐述思想的重要手 段。(《野草莓》)
影视艺术赏析—蒙太奇
二、蒙太奇的规则
• 在电影艺术发展中,形成了不同的蒙太奇 规则,这些规则不仅反映了不同的电影观 念,其实也反映了不同的世界观。
• 将人物、动作、场景通过不同镜头的组合 表现出来,虽然不是格里菲斯的首创,但 是却是从他那里变得高度自觉的。
影视艺术赏析—蒙太奇
“经典剪辑”

数字技术对当今电影美学的影响

数字技术对当今电影美学的影响

数字技术对当今电影美学的影响作者:王梓帆来源:《丝路艺术》2017年第04期摘要:被人们称之为“第七艺术”的电影在诞生仅仅100多年的时间里,经历了从无声电影到黑白电影,再到彩色电影的转变。

在这背后,现代科技对电影的制作方式以及表现方式,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尤其是电影领域中数字技术的兴起,深刻改变了电影的创作方式,但也给电影中想表达的美学思想带来了不小的冲击。

在这个过程中,对其进行思考和理论梳理,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数字技术;电影美学一、数字技术与电影的革新数字技术的核心其实就是计算机技术。

上世纪60年代后期,计算机技术进入电影制作领域,这就使得用电脑绘画和电脑成像获得的数字影像成为了电影重要的表达手段。

从1968年的《2001太空漫游》开始,《魔鬼终结者2:审判日》( 1991年)、《侏罗纪公园》( 1993 年),到《阿甘正传》( 1994年)、《真实的谎言》(1994年)、《泰坦尼克号》(1997年)、《拯救大兵瑞恩》(1998年)、《角斗士》(2000年)、《魔戒三部曲:王者归来》(2003年),《金刚》(2005年)等,都尝到了数字技术的甜头,今年史蒂芬斯皮尔伯格导演的《头号玩家》,运用高超的CG技术,讲述了一个现实生活中无所寄托、沉迷游戏的大男孩,凭着对虚拟游戏设计者的深入剖析,历经磨难,克服了在游戏关卡里的种种困难,成功通关游戏的故事。

这部影片将数字电影推向了一个高潮。

而1996年中国电影导演周晓文拍摄的《秦颂》,片中用数字技术表现了古代战争的历史画面,是中国最早使用该技术拍摄的影片。

随着几十年的发展,电影与电视手机等多媒体的结合和渗透,形成了以电脑为核心以及以互联网为主要平台的新媒体。

而由于媒介的改变,电影的艺术样式和审美文化发生的改变,大众对于电影的审美需求自然也是今非昔比。

数字技术给电影创作带来的影响其一便是真实性的变异,由于传统电影在拍摄和制作方面的条件有限,所以无论是巴赞的长镜头,爱森斯坦的蒙太奇理论亦或是克拉考尔的现实复原,都是在现实物体拍摄的基础上去完成的,反映的也都是现实中和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现实题材。

201x年影视鉴赏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201x年影视鉴赏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一、单选题(题数:50,共 50.0 分)1电影的意识形态文化是指某个社会阶层通过电影叙述的方式来表达()。

(1.0分)1.0分A、利益需求•B、政治观点•C、价值观念•D、理想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答案解析:2电影要具有游戏性的功能,娱乐化的功能是因为()。

(1.0分)1.0分•A、它可以让观众角色替代••B、它需要为观众产生快乐••C、它要产生市场收益••D、以上都对•正确答案:A 我的答案:A答案解析:3法国著名导演雷内•克莱尔认为“一个盲人也可以领会大多数舞台剧的要点”是指()。

(1.0分)1.0分•A、舞台剧的音乐很重要••B、舞台剧视觉美感不重要••C、舞台剧的对话很重要••D、舞台剧的台词要简单易懂•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答案解析:4香港导演王家卫的电影体现了一种()的追求。

(1.0分)1.0分•A、写实性美学••B、写意性美学•C、全球国际性美学••D、香港美学•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答案解析:5类型电影是大众化的文化消费品,它具有()。

(1.0分)1.0分•A、统一的质量评判标准••B、固定的制作流程和规范••C、固定的市场营销规则••D、自身文化意义的惯例系统•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答案解析:6人们常说的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彩色电影是()。

(1.0分)1.0分•A、《浮华世界》••B、《绝世歌王》••C、《红色沙漠》••D、《谁陷害了兔子罗杰》•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答案解析:7下列关于普多夫金和爱森斯坦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1.0分)1.0分•A、他们都支持当时的苏联革命。

••B、普多夫金的风格是有些诗化的。

••C、爱森斯坦是理性的蒙太奇。

••D、普多夫金主张蒙太奇是冲突的。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答案解析:8中国第五代导演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现代主义,因为()。

(1.0分)1.0分•A、他们的电影缺乏自我分裂••B、他们的电影纪实风格为主••C、他们的电影剧情结局清晰••D、他们的电影没有一种个体的焦虑•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答案解析:9下列电影中不是希区柯克作品的是()。

浅析电影艺术中的蒙太奇

浅析电影艺术中的蒙太奇

浅析电影艺术中的蒙太奇【摘要】蒙太奇是电影艺术中一种重要的剪辑技术,通过快速剪辑和镜头过渡,将不同场景、时间或情节连接起来,创造出独特的情感和视觉效果。

本文将从剪辑技术、声音、画面与音频的融合等方面分析蒙太奇在电影中的运用。

通过对经典蒙太奇作品的分析,探讨蒙太奇在电影艺术中的重要性和影响。

本文还将探讨现代电影中的蒙太奇手法及其未来趋势。

蒙太奇对电影艺术的影响和在未来电影发展中的应用也将作为结论部分进行讨论。

蒙太奇的独特魅力将继续影响着电影制作,并成为电影艺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关键词】蒙太奇、电影艺术、剪辑技术、声音、画面、音频、融合、经典作品、现代电影、影响、应用、未来趋势、历史、定义、作用。

1. 引言1.1 蒙太奇的定义蒙太奇是一种电影剪辑技术,通过将不同的画面、声音和动作组合在一起,创造出一种新的意义和情感。

蒙太奇的定义最早由苏联导演谢尔盖·爱森斯坦提出,被认为是电影艺术中最重要的创新之一。

蒙太奇可以用来表达角色的内心世界、时间的流逝、情节的发展等,通过快速剪辑和转场技术,营造出影片中的节奏感和张力。

蒙太奇的核心在于对画面和声音的变换和组合,让观众在不同画面间产生联想和对比,从而加深对影片情节和主题的理解。

蒙太奇不仅是一种技术手段,更是一种艺术表达方式,可以带给观众截然不同的视听体验,让他们在电影中感受到更多的情感和思考。

在现代电影中,蒙太奇已成为一种常用的表达手法,被广泛运用于各种类型的电影作品中。

1.2 蒙太奇的作用蒙太奇在电影艺术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一种创作手法,更是一种表现方式。

蒙太奇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创造节奏和节奏感:蒙太奇通过对画面、音频等元素的剪辑和组合,可以创造出独特的节奏感,使得观众在观看电影时能够感受到一种流畅、连贯的视听体验。

2. 引导观众的视听焦点:通过巧妙的剪辑和画面排列,蒙太奇可以引导观众的注意力,让他们更加集中在电影的核心内容上,起到强化情感和主题的作用。

浅析蒙太奇手法在电影艺术中的发展与应用

浅析蒙太奇手法在电影艺术中的发展与应用

浅析蒙太奇手法在电影艺术中的发展与应用摘要通过时间或空间上分离的快切,组合成一个更大的思想,就形成了蒙太奇。

蒙太奇,原是建筑学术语,意为构成、装配。

在电影发明之后被赋予了新的含义,意为剪辑。

但是剪辑并不等同于蒙太奇,剪辑是一个技术性动词,而蒙太奇则是一种艺术手法,是名词,传统定义是两个或多个镜头的组接,会出现镜头单独出现时而不具有的独特含义,达到相乘而非相加的结果。

电影发展从“杂耍”到“艺术”的转型过程离不开蒙太奇理论作为支撑,这让电影形成了自身的叙事空间。

关键词:蒙太奇、剪辑一、蒙太奇在电影艺术中的发展(一)美国电影人对于蒙太奇的探索第一个在电影领域发现蒙太奇妙用的人叫做埃德温·鲍特。

在他1903年拍摄的电影《一个美国消防员的生活》中,首次使用了交叉蒙太奇的技巧。

1903年同样由鲍特导演的《火车大劫案》再一次催动了电影的发展。

这部电影史早期的名作讲述了四个劫匪劫持火车抢夺钱财,在草原展开激烈火拼,最终劫匪被警方意义击毙的故事。

现在回看这部电影我们也许会觉得稀松平常,但当时但电影大多数还都是一场演完之后再演下一场的年代。

《火车大劫案》运用了蒙太奇省略了大段情节。

这些情节的遗失,不会对观众的理解造成任何困惑,还加速了影片的节奏,给后世更加写意的蒙太奇奠定了基础。

不过对于电影语言和蒙太奇的探索不仅是鲍特一人的工作,比如1905年,《学者的早餐》中科学家通过显微镜观看的镜头之后是一个显微镜视角的插入镜头。

观众理解到这就是学者的眼中所见。

交叉剪辑打破时间连续性,插入镜头,动作方向一致性。

这些电影人的探索虽然大多是无意且构不成所谓的蒙太奇理论。

但由量变产生质变催生了电影长片的诞生。

而这之间最重要的电影人就是大卫·格里菲斯。

1915年上映的电影——《一个国家的诞生》,集合了当时几乎所有的电影技巧以及蒙太奇,它大量使用交叉剪辑,创造了著名的“最后一分钟营救”现在依旧是唤醒观众肾上腺素最有效的电影手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爱森斯坦的蒙太奇理论和对中国当代电影的影响谢尔盖・米哈伊洛维奇・爱森斯坦(1893-1948年),是前苏联著名的电影导演和理论家,电影蒙太奇理论的重要奠基人。

应该说爱森斯坦的理论是来源于创作实践并取得理论飞跃后又反作用于其电影创作的实践。

无论是在理论层面还是在创作层面,人们都可以清晰的看到爱森斯坦蒙太奇理论的发展轨迹,即由“杂耍蒙太奇”向“理性蒙太奇”的过度和迁变。

正是由于爱森斯坦的不朽贡献,使蒙太奇成为深入人心的电影创作手法,对后世影响极大。

但是,因为语言差异和翻译等问题,使我国理论界对蒙太奇的理解一直不甚清晰,本文即从艾森斯坦的生平和际遇出发,探析蒙太奇的产生原因及理论要义,并以爱森斯坦的经典作品为例,分析该理论在创作中的体现,最后笔者还将试述蒙太奇理论对中国当代电影的影响。

一、爱森斯坦的蒙太奇理论
蒙太奇一词是法语音译,原为建筑学领域的专用名词,本义为结构、装配、综合图纸等。

当库里肖夫、普多夫金、爱森斯坦等人将蒙太奇理念引入电影创作,便使得电影“从一种影像记录技术走向一种影像创造技术”。

这其中,爱森斯坦对蒙太奇理论和实践的开拓超越了他的同伴,对电影史的发展起到了里程碑式的作用。

爱森斯坦的蒙太奇理论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其中最重点的便是杂耍蒙太奇和理性蒙太奇,而理性蒙太奇又是杂耍蒙太奇发展成熟的结果,可以说,爱森斯坦的蒙太奇理论起始于杂耍蒙太奇,完善于理性蒙太奇,以下分别详述。

(一)杂耍蒙太奇
杂耍蒙太奇,又译作“吸引力蒙太奇”,从翻译学的角度讲后者无疑更加正确,但我国学界普遍偏爱使用“杂耍蒙太奇”这一说法,因为其更加形象。

从这一点便可以说明,蒙太奇技术与杂耍之间存在的某些相似性,而这也正是杂耍蒙太奇的要义所在。

据记载,爱森斯坦从小喜爱马戏,这对其理论建树至关重要,因为蒙太奇即直接来源于马戏中的杂耍表演。

按照爱森斯坦的说法,杂耍是马戏团艺人的拿手绝活,其技巧完善程度臻于化境,这种绝技的完成乃是依靠演员自身“一种绝对的东西”,即那些“精彩的、难忘的、出人意料的”才是杂耍的精髓。

此一观念被引入电影创作中,就演化成为对镜头的取舍、拼接和重组。

杂耍蒙太奇通过对影响元素的选择,将导演的思想灌注到观众的意识之中,使观众进入引起这一思想的精神状况或心理状态中,以造成情感的冲击。

这种手法在内容上可以随意选择,不受原剧情约束,促使造成最终能说明主题的效果。

用一个简单的数学式表述,杂耍蒙太奇即是“1+1>2”。

(二)理性蒙太奇
在拍摄完成《罢工》、《十月》等作品之后,爱森斯坦进一步丰富了其蒙太奇理论,他将蒙太奇分为节奏蒙太奇。

韵律蒙太奇、色调蒙太奇、微色调蒙太奇和理性蒙太奇,其中理性蒙太奇属于礼制层次,而前四者仅属于感性层次。

理性蒙太奇主张在电影中通过画面内的造型安排,使观众对于感性形象的认知上升到理性层面,也就是说观众在看到画面的同时更重要的则是体会蕴含其中的导演的思想。

正如爱森斯坦所说:“不仅感性形象可以直接展现在银幕上,抽象概念、逻辑表达的论题和理性现象也可以转化为银幕形象。


相对于杂耍蒙太奇,理性蒙太奇更加成熟和完善,它放弃了杂耍绝技的炫目与野性,增加了镜头间相互的联系性。

从杂耍蒙太奇到理性蒙太奇,与我国道家思想中的阴阳平衡观念颇为类似,也暗合与儒家的中庸之道。

当然,就爱森斯坦
本人来说,他更多的是受到了辩证法思想的影响。

对于理性蒙太奇,爱森斯坦总结说:一种极端,过分热衷于蒙太奇的方法;另一个极端,则过分热衷于被联结的因素,只注重一个方面是不够的。

应该考虑的是“从展开主题的诸要素中选取片段A,和同样从那里选取的片段B,一经对列起来,就能产生出一个能最鲜明体现主题内容的形象”。

二、蒙太奇理论在爱森斯坦作品中的体现
关于蒙太奇,爱森斯坦不仅提出了完整的理论体系,而且在其电影创作中不断实践着这一理论。

1924年,爱森斯坦运用“杂耍蒙太奇”理论导演了他的第一部电影作品《罢工》。

这是一部以真实的历史事件为题材的作品,描述了俄国1902-1907年间的工人运动。

影片几乎是用一连串的杂耍蒙太奇镜头组接而成,比如水龙头冲击下的罢工者、婴儿在镇压者的铁蹄下被践踏、火烧酒精店的场景等,这些镜头的拼接都是为了展现警察与罢工者间的矛盾冲突。

但是,影片最值得注意之处却是不断出现的屠宰场里宰牛的画面,这一画面与影片主题并无内容上的联系,然而刀俎之下的牛却对罢工者的悲惨命运形成了巨大的隐喻,由此可见爱森斯坦在其处女作中就已经开始运用抽象性的表达,理性蒙太奇已经开始萌芽。

另一部不容忽视的作品是《战舰波将金号》,爱森斯坦自认为该片是“引人入胜的蒙太奇的胜利”。

影片通过四个全景镜头和五个特写镜头构成了“奥德萨阶梯”的经典段落,全景镜头表现沙俄士兵持枪射杀,特写镜头表现母亲和熟睡的婴儿,运用蒙太奇的手法表现了人性(母婴)和兽性(杀人工具)间的冲撞,悬殊的场景给观众以巨大的视觉冲击。

《十月》是爱森斯坦理性蒙太奇的巅峰之作,影片以史诗的规模展现了十月革命的重大事件与人物,阿芙洛尔巡洋舰在涅瓦河上行驶,工人赤卫队攻打冬宫等场面由于其惊人的表现力,经常被当作真实的历史穿插在许多革命片中。

为了塑造具有最大概括力的完美和谐的“理性电影”的实验,爱森斯坦将大量对比性的形象进行并列,运用了许多隐喻性符号。

比如用发条玩具孔雀象征克伦斯基的虚荣和傀儡本质等。

三、当代中国电影对蒙太奇理论的运用
爱森斯坦的蒙太奇理论影响巨大,在我国当代电影中亦多有运用。

比如在张以庆导演的纪录片《英和白》中,熊猫安静的趴在窗前向外张望,此时编导没有按照观众的一般性逻辑展示熊猫看的内容,而是用近景、中景、全景和特写构成描述静态画面的蒙太奇,强调了熊猫的动作,最后以一个缓缓移动的上升镜头结尾,并将杂乱拥挤的剧院环境囊括在画面之内,把熊猫安静的“看”(以及内心的思考)的动作同嘈杂的剧院环境对立起来,表达了人在物质世界中的孤独感。

再比如陈凯歌电影《黄土地》,其中“腰鼓迎亲”和“祈雨”两段即是对理性蒙太奇的运用。

先说“腰鼓”一段,上一个画面是盖着红盖头面壁而坐的翠巧,接下来画面外的开门声、关门声和脚步声,男人的手伸进画面,盖头被揭开,露出翠巧惊恐的脸,下一个画面陡转至农民在腰鼓声中上下跳跃的喜庆场面,悲与喜、死寂与生机在这一组对比的蒙太奇镜头中深刻的展现出来。

无声与喧腾,压抑与粗放、苦痛与欢乐的对比真实的表现了两种文化的冲撞和合两种命运的反差。

再说“祈雨”,第一个镜头是模糊的天色和庞大的祈雨队伍,众人仰起沟壑纵横的脸祈祷苍天的怜悯,镜头反复掠过人群后,顾青从远处逐渐进入画面,一群人和一个人的对比,展现了文明在落后传统(文化)面前的势单力薄,后一个镜头,人群涌动向后而去,一个红肚兜则是逆人流而上,表达了抗争艰苦命运的觉醒精神,无奈与悲壮并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