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地域文化通览

合集下载

2024年上半年文史工作要点总结(2篇)

2024年上半年文史工作要点总结(2篇)

2024年上半年文史工作要点总结2024年上半年,文史工作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文史工作也面临着新的要求和任务。

本文将对2024年上半年文史工作的要点进行总结,以期为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

一、加强文史研究,推动学科创新在新的一年,文史工作要继续加强学科研究,推动学科创新。

首先,要重视文史学科的基础理论研究,加强对文史学科的定义、内涵和方法的研究,推动学科的深入发展。

同时,要注重对重大历史事件、文化现象等进行深入研究,提升学科的学术水平和知识产出。

此外,要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开展合作研究,拓宽学科研究的视野和广度。

二、深入开展文化保护与传承文化保护与传承是文史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

在2024年上半年,要深入开展文化保护工作,加强对重要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修复工作。

此外,要注重对文化传承的研究与推广,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可以通过举办文化活动、展览、讲座等方式,向公众普及传统文化的知识,增强公众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理解,推动文化传承的发展。

三、加强文献整理与编辑工作文献整理与编辑是文史工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2024年上半年,要加强对相关文献的整理和编辑工作。

首先,要注重对历史文献的挖掘与整理,对珍贵的历史文献进行数字化处理,方便学术界和公众共享和利用。

其次,要加强对重要学术著作的编纂工作,推动学术著作的出版和发行。

此外,还可以通过出版系列丛书、学术期刊等方式,促进学术成果的交流和分享。

四、积极参与社会服务工作文史工作要始终紧紧围绕社会需求,积极参与社会服务工作。

在2024年上半年,要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合作,参与社会事务的研究与解决。

可以积极参与社会公益项目,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以文学、历史等专业知识为基础,为社会发展和群众生活提供支持和帮助。

此外,还可以加强与教育机构的合作,开展文史教育活动,推动文史知识的普及和传播。

总之,2024年上半年文史工作要紧紧围绕学科发展、文化保护与传承、文献整理与编辑以及社会服务等方面展开工作。

青海本土风俗文化介绍

青海本土风俗文化介绍

青海本土风俗文化介绍社火是中国民间一种庆祝春节的传统庆典狂欢活动,为高台、高跷、旱船、舞狮、舞龙、秧歌等民俗活动的通称,具体形式随地域而有较大差异。

每年的正月,是青海人民的狂欢节,将正月里的节日气氛渲染得异常热闹红火,而且这样的狂欢要持续到农历二月二才结束。

“四月八”庙会湟源县传统“四月八”庙会,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是湟源县的一个重大传统节日。

在庙会当天,会举行传统的宗教仪式,祈求县城五谷丰登,群众家庭幸福。

大通老爷山朝山会据悉,大通朝山会可能出现于明末清初,每年的农历六月初六是朝山的日子,隆重而神秘的仪式如期举行,一代又一代子民们祈福平安,祷告万事如意,风调雨顺。

在朝山会期间,同时又有“花儿”会,杂技等表演。

赛马节玉树人无论登山敬神,迎宾送客,操办婚事,都离不开赛马竞技,玉树的赛马节,在西部地区是最有气势的一大节目,特别是每三年一次的“大节”,足有十万人参加。

节前,来自玉树地区的民众就早早赶来,在河谷平原预先支起帐篷迎接节目。

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在蒙古族人民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壮的季节举行的“那达慕”大会,是人们为了庆祝丰收而举行的文体娱乐大会。

大会上有惊险刺激的赛马、摔跤,令人赞赏的射箭,引人入胜的歌舞。

“跳欠”“跳欠”俗称“跳神舞”,是一种重要的宗教仪式,表演者为寺院的僧人,他们头戴面具,身着色彩艳丽的服饰,用手势和动作表达各种佛教寓意,并由专门的僧人用舞钹、唢呐等伴奏。

塔尔寺跳神活动距今已有近300年的历史。

土族纳顿节纳顿节是土族人民喜庆丰收的社交游乐节目,也称“庄家人会”、“庆丰收会”等。

“纳顿”是土语音译,和蒙古族的“那达慕”含义一样,意为“娱乐”,举行时间可谓超长,从夏末麦场结束时(农历七月十二日)开始,一直持续到秋天(农历九月十五)才结束,历时近两个月,所以有人称纳顿节是“世界上最长的狂欢节”。

青海的风俗名称

青海的风俗名称

青海的风俗名称
青海的风俗名称是丰富多彩的,其中包括:
1. 藏戏:藏戏是青海地区传统的文艺表演形式,以唱、舞、演、打等形式表现出来。

藏戏有多种类型,如水乡戏、扎什伦布寺戏、格萨尔王传奇戏等。

2. 藏族婚礼:藏族婚礼是藏族人民最为盛大的节日之一,通常持续3-7天。

婚礼期间,新郎新娘进行各种仪式和活动,如舞蹈、唱歌、祈福等。

3. 青海湖祈福:每年农历六月,青海人民会在青海湖边举行传统的祈福仪式,祈求丰收、平安、健康等。

4. 青海湖赛马会:青海湖赛马会是青海地区的一项传统运动。

每年农历七月,青海湖畔会举行盛大的赛马活动,吸引了来自各地的观众和选手。

5. 藏族舞蹈:藏族舞蹈是青海地区的一项传统文化艺术,以其优美的姿态、高度的艺术性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

藏族舞蹈有多种形式,如藏舞、土舞、歌舞等。

6. 朝觐:青海地区有着众多的回族和其他穆斯林信仰者,每年会前往麦加朝觐。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会穿上传统的朝觐服饰,做出各种虔诚的礼仪和祷告。

- 1 -。

青海文化风俗介绍

青海文化风俗介绍

青海农村家家户户都居住在 庄廓院内,所谓庄廓院实际 上是由高大的土筑围墙、厚 实的大门组成的四合院。庄 廓一词为青海方言,庄者村 庄,俗称庄子,廓即郭,字 义为城墙外围之防护墙。庄 廓一词如何演绎而来,笔者 不得要领。但庄廓与城郭似 乎有联系。 青海庄廓院看似简单土气, 却有着深远的历史性和很强 的实用性。由于青海地处边 远,气候高寒,长期的战乱、 严酷的环境造成了它独有的 风格。唐宋以来,青海战火 连绵,烽烟不息。兵燹匪患 长期困扰百姓。明代伊始, 建城堡、设驿站、屯兵移民 为国策。所以县有城池,村 有堡子,户有庄廓,都是防 御性很强的生活居所。
语自己的独特风格。其语言、语法很有特点,有“主语+谓 语+宾语”格式,也有“主语++宾语谓语”格式。 青海方言的词汇形象生动、富有魅力,加之发音轻柔,有 类关语,形成细腻、委婉、幽默、轻快的风格。人们说话 时方言加普通话,又产生了一种青海的普通话“青普话”。 青海方言按照可以分为:循化、化隆、民和、乐都、湟中 (平安、互助)、湟源、大通(门源)、西宁等八种,其 主要区别在于发音和咬字上。
花儿花儿是流行于我国甘肃、青海和宁夏、新疆等四区七、
八个民族中的一种民歌。她有着独特的歌词格律和音乐旋律, 作品浩繁,曲调丰富,文学艺术价值很高。她是我国民间文学 中的一枝秀丽多姿、丰彩闪烁的“花儿”,
热贡艺术
热贡艺术作为藏传佛教绘画 艺术的典范,是我国文化遗 产中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它包括绘画(壁画、卷轴画 即唐卡)、雕塑(泥塑、木雕、 石雕)、堆绣(剪堆、刺绣)、 建筑彩绘、图案、沙盘画艺 术、酥油花等多种艺术形式。 特别是唐卡艺术品作为热贡 艺术的精髓,被誉为“中国 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宝库中一 颗璀璨的明珠”和“青藏高 原上的一朵艺术奇葩”。黄 南作为热贡艺术的原产地, 现如今在所辖同仁县隆务河 两岸的村落已形成了“家家 有画室、人人是画师”的创 作盛况,也造就了像尖措、 夏吾才让等一大批国

探寻柴达木盆地考古文化

探寻柴达木盆地考古文化

探寻柴达木盆地考古文化作者:刘璐来源:《青海党的生活》 2018年第8期柴达木盆地地处青海省西北部,属于典型的大陆性高原气候,小柴达木湖是咸水湖,该地自然条件不适宜人类居住,但是根据地质学家的考察,由于气候的变化,曾经出现过多次咸水与淡水的交替,当气候转暖、湖水淡化时,古人类就有可能由他处迁入此地。

一、诺木洪文化诺木洪文化产生于青海省柴达木盆地南部的诺木洪乡,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新发现的一种古文化遗存,有独特的文化内涵,1959年对诺木洪遗址进行了调查和试掘,并将这一文化命名为诺木洪文化。

诺木洪文化相当于中原地区青铜器时代晚期文化,距今约3000余年历史,遗址和出土文物证明古诺木洪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方面达到一定的水平,彻底否定了柴达木自古无人烟的说法。

目前已调查发现40处遗址,主要分布在青海西部柴达木盆地一带,较典型的遗址有巴隆的搭里他里哈和香日德的下柴克等。

在诺木洪搭里他里哈遗址中发现土坯围墙建筑9处,房屋有方形和圆形,均为木结构建筑,土坯砌成的窖可能用于贮物,饲养家畜用的围栏内发现羊、牛、马、驼等的粪便堆积。

遗址文化堆积层厚达八九米,且出土了骨耙和石刀还有骨石制的箭头笛哨等。

另外,还发现有炼铜用具的残片和铜渣,铜器有斧、械、刀、链等,纺织品有布、带、绳,另有牛皮鞋等。

诺木洪文化的早期与卡约文化联系紧密,年代上也接近。

据碳十四年代测定,诺木洪文化早期距今2905±140年,属西周时期,下限较晚,可以到汉代以后。

二、吐谷浑城址公元3世纪末,慕容鲜卑的吐谷浑部西迁,公元4世纪就居住在青海。

有学者认为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铁卜加古城是吐谷浑于公元6世纪修建的都城——伏俟城。

该城南依石乃亥北山,北临布哈河,东距青海湖7公里,外郭城呈长方形,郭城内偏东有南北内墙一道,西部有长约200米的方形夯筑内城。

2002年,在都兰县香日德镇以东3公里处的牧草村发掘了4座吐谷浑墓葬,系土坑竖穴形制,带土坯券顶。

其中一座墓中出土了一枚拜占廷狄奥多西斯二世(公元408-540年)时期的金币,这说明吐谷浑统治时期,经柴达木盆地赴西域的青海丝绸之路在当时中西交通线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青海历史文化简介

青海历史文化简介

青海历史文化简介
青海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属中国的西北部,面积163万平方公里。

地处中国、中亚、西亚、南亚四大文化板块的交汇处,是中国地理版图的“三大中心”之一。

青海省历史悠久,文化灿烂。

自新石器时代起,青海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并创造了灿烂的历史文化。

从夏商周到唐宋,青海出现了许多社会政治制度和经济形态。

在这些历史时期里,青海形成了具有多元一体特征的历史文化格局,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奠定了基础。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青海先后形成了四个不同的经济文化区域。

即:
河湟地区
河湟地区是青海省历史上最早形成的经济文化区域之一,它是青海历史文化的发祥地和中心地带,也是青藏高原史前文明最早的发源地之一。

河湟地区的史前文明大致可分为两个时期:一为新石器时代至夏代之前,以河湟地区先民创造的原始氏族公社为主体;二为夏代至元代,以河湟地区先民创造的部落联盟形式的奴隶制国家和奴隶制王朝为主体。

这两个时期对青海历史文化的发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 1 —1 —。

青海省省级非遗名录

青海省省级非遗名录

青海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一、民间文学(42项)青海省人民政府2006年11月24日公布一、民间文学二、民间音乐三、民间舞蹈四、曲艺五、传统戏剧六、民间美术七、传统手工技艺八、杂技与竞技九、医药十、民俗3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三批青海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一、民间文学(3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1Ⅰ-1玛域《格萨尔》书传史诗果洛藏族自治州2Ⅰ-2 格萨尔赛马称王传说玛多县3Ⅰ-3 森姜·珠姆故里的传说玛多县二、传统音乐(9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4Ⅱ-1 土族宴席曲互助土族自治县5Ⅱ-2青海花儿曲令省花儿研究会6Ⅱ-3塔尔寺藏传佛教“花架”音乐湟中县7Ⅱ-4青海藏族酒曲海南藏族自治州8Ⅱ-5隆务寺佛教音乐同仁县9Ⅱ-6同仁嘛呢调同仁县10Ⅱ-7青海汉族民间小调西宁市11Ⅱ-8南佛山花儿会湟中县12Ⅱ-9青海蒙古族长调音乐都兰县三、传统舞蹈(4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13Ⅲ-1苯教法舞同仁县14Ⅲ-2热贡“羌姆”黄南藏族自治州15Ⅲ-3土族安召舞互助土族自治县16Ⅲ-4大头罗汉戏柳翠西宁市城北区四、传统戏剧(1项)17Ⅳ-1刚察寺院藏戏刚察县五、曲艺(暂无推荐项目)六、传统体育、游艺与竞技(4项)18Ⅵ-1青海大有山民间传统武术湟中县19Ⅵ-2西宁八门拳西宁市城东区20Ⅵ-3青海蒙古达罗牌格尔木市21Ⅵ-4藏族夹棋海南藏族自治州七、民间美术(5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22Ⅶ-1青海坛城艺术省艺术研究所23Ⅶ-2湟中壁画湟中县24Ⅶ-3海西蒙古族木雕格尔木市25Ⅶ-4河湟刺绣省文化馆26Ⅶ-5河湟剪纸海晏县八、传统技艺(8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27Ⅷ-1同仁刻版印刷技艺同仁县28Ⅷ-2湟中银铜器制作及鎏金工艺湟中县29Ⅷ-3班玛藏家碉楼营造技艺班玛县30Ⅷ-4青海青稞酒传统酿造技艺互助土族自治县31Ⅷ-5海西蒙古族服饰制作工艺格尔木市32Ⅷ-6湟中陈家滩传统木雕湟中县33Ⅷ-7湟中民间彩绘泥塑湟中县34Ⅷ-8青海藏族黑牛毛帐篷制作技艺天峻县九、传统医药(2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35Ⅸ-1海西蒙医震动复位疗法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36Ⅸ-2海西蒙医铜银烙疗法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十、民俗(12项)37Ⅹ-1西海拉卜则祭刚察县38Ⅹ-2热贡“获康”祭祀活动同仁县39Ⅹ-3土族民间法舞互助土族自治县40Ⅹ-4阿柔招婿习俗祁连县41Ⅹ-5热贡年俗黄南藏族自治州42Ⅹ-6保安社火黄南藏族自治州43Ⅹ-7民和果花会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44Ⅹ-8乐都洪水火龙舞乐都县45Ⅹ-9乐都北山跑马乐都县46Ⅹ-10海西蒙古族民间祭火格尔木市47Ⅹ-11海南藏族少女成年礼海南藏族自治州48Ⅹ-12贵德六月庙会贵德县2013年9月24日青海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推荐项目公示名单一、民间文学(7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1 Ⅰ-1 布柔哟互助县文化馆2 Ⅰ-2 骆驼泉的传说循化县文化馆3 Ⅰ-3 辉特美日根特木尼的传说海西州群艺馆4 Ⅰ-4 岗格尔肖合力雪山传说天峻县文化馆5 Ⅰ-5 西王母石室传说天峻县文化馆6 Ⅰ-6 扎陵湖和鄂陵湖的传说玛多县文化馆7 Ⅰ-7 布由加国的传说称多县文化馆二、传统音乐(4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8 Ⅱ-1 南宗尼姑寺诵经乐尖扎县文体广电旅游局9 Ⅱ-2 土族民间歌曲“库咕茄” 民和县文化馆10 Ⅱ-3 撒拉族民歌循化县文化馆11 Ⅱ-4 尕(噶)斯湖畔的芨芨草格尔木市文化馆三、传统舞蹈(9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12 Ⅲ-1 竹马子平安县文化馆13 Ⅲ-2 新安狮子舞平安县文化馆14 Ⅲ-3 土族鼓舞民和县文化馆15 Ⅲ-4 藏族鹏鼓舞循化县文化馆16 Ⅲ-5 二十一度母金刚法舞兴海县文化馆17 Ⅲ-6 巴吾巴姆舞称多县文化馆18 Ⅲ-7 禅古寺宗教法舞玉树县文体广电局19 Ⅲ-8 锅哇(玉树武士舞) 玉树州群艺馆20 Ⅲ-9 北门“封神舞” 乐都县文化馆四、传统戏剧(3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21 Ⅳ-1 崖尔寺诺彦审喇嘛剧民和县文化馆22 Ⅳ-2 格吉斯日寺静锰生死轮回剧杂多县文化旅游广电局23 Ⅳ-3 青海民间小戏青海省文化馆五、曲艺(4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24 Ⅴ-1 青海道情青海省文化馆25 Ⅴ-2 青海搅儿西宁市群艺馆26 Ⅴ-3 折嘎玉树县文体广电局27 Ⅴ-4 青海官弦青海省文化馆六、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2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28 Ⅵ-1 热贡马术同仁县文体广电局29 Ⅵ-2 德都蒙古布格围鹿棋格尔木市文化馆七、传统美术(2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30 Ⅶ-1 海西蒙古族刺绣德令哈市文化馆31 Ⅶ-2 藏娘唐卡玉树州群艺馆八、传统技艺(11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32 Ⅷ-1 酸奶鞣牛羊皮技艺海晏县文化馆33 Ⅷ-2 湟源民居建筑石刻技艺湟源县文化馆34 Ⅷ-3 土族擀毡技艺互助县文化馆35 Ⅷ-4 马营“传统豌豆手工粉条”制作技艺民和县文化馆36 Ⅷ-5 撒拉族口弦制作技艺循化县文化馆37 Ⅷ-6 蒙古包制作技艺格尔木市文化馆38 Ⅷ-7 石焖烤全羊贵南县文化馆39 Ⅷ-8 拉加藏靴制作技艺果洛州群艺馆40 Ⅷ-9 香达藏纸手工制作技艺囊谦县文化馆41 Ⅷ-10 藏族传统手工编结技艺曲麻莱县文化馆42 Ⅷ-11 藏族鎏钴技艺青海藏医药文化博物馆九、传统医药(6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43 Ⅸ-1 海西民间青盐药用技艺海西州群艺馆44 Ⅸ-2 蒙医正骨疗法德令哈市文化馆45 Ⅸ-3 藏药“佐太”炮制技艺青海久美藏药药业有限公司46 Ⅸ-4 藏药“欧太”炮制技艺金诃藏药股份有限公司47 Ⅸ-5 藏药“吉合协”炮制技艺金诃藏药股份有限公司48 Ⅸ-6 西北郭氏正骨术青海省中医院十、民俗(12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49 Ⅹ-1 朝青海湖习俗海晏县文化馆50 Ⅹ-2 回族婚俗门源县文化馆51 Ⅹ-3 尖扎达顿宴尖扎县文体广电旅游局52 Ⅹ-4 湟中加牙“四月八”庙会湟中县文化馆53 Ⅹ-5 “土族背口袋”饮食习俗互助县文化馆54 Ⅹ-6 仲家龙王庙会平安县文化馆55 Ⅹ-7 撒拉族饮食习俗循化县文化馆56 Ⅹ-8 汪什代海藏族婚俗海西州群艺馆57 Ⅹ-9 茶卡盐湖祭湖乌兰县文化馆58 Ⅹ-10 德都蒙古全席德令哈市德都蒙古文化风情园59 Ⅹ-11 东宗寺天文历算法久治县文化馆60 Ⅹ-12 青海安多藏族服饰海南州群艺馆。

宗喀拉则文化探秘

宗喀拉则文化探秘

宗喀拉则文化探秘2017年7月1日,青海省贵德县拉脊山上举办了一年一度的宗喀拉则公桑民俗文化节,其仪式之隆重、场面之宏大、参与人数之众多、气氛之热烈,给在场的每个人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是新建成的宗喀拉则第四次举办这种大型民俗文化节。

随着国家政通人和、文化繁荣,作为一种地域文化现象,宗喀拉则民俗文化活动也呈现出渐趋繁荣的良好趋势。

面对这种日趋繁荣的文化现象,文化工作者有责任有义务及时地对它进行研究和发掘,一方面是为了传承,另一方面是为了发展,更重要的,是以我们实际的工作来为整个中华文明添砖加瓦,以此来丰富中华文明的内涵。

一、宗喀拉则名词解释“宗喀”是一个地名,位于青海省贵德县拉脊山口宗喀山脉西北处。

“拉则”,是藏区群众在山口、山坡、主峰、边界等处用石、土石所堆砌的石堆,其上插有长竹竿、长箭、长木棍、长矛,还挂有经幡。

这种拉则在藏族、蒙古族、裕固族、摩梭人和部分纳西族地区都十分流行,特别是在藏区随处可见。

在青藏地区,人们对山水自然的崇拜由来已久。

藏族群众认为那些对部族有功勋的先祖之灵应寄住在山水树木中并保护子孙后代,为了供奉这些神灵而修建的城堡或宫殿称为“拉则”。

“宗喀拉则”由此得名。

拉则分赞普拉则、大臣拉则、英雄拉则、富豪拉则等多种,“宗喀拉则”是群众拉则。

公元8世纪,藏传佛教的创始人印度莲花生大师说:“群众拉则建在山梁,保佑群众人丁兴旺、财源茂盛。

”因此,宗喀拉则是世居青海的藏、汉、土、蒙古等各民族群众集体祭祀世俗神灵的民间信仰场域。

二、地域位置宗喀拉则位于青海省贵德县拉脊山口,这里海拔3820米,是目前中国最大的拉则建筑群。

贵德县隶属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这里居住着汉、藏、蒙古、回、撒拉、土等15个民族。

贵德县位于黄河上游,黄河从县境内横穿而过,河水清澈见底,走出高原后才渐变浑浊。

国务院前总理钱其琛来到贵德,看到如此情景便欣然题词:“天下黄河贵德清”!这一赞叹恰如其分,成为贵德对外宣传的一张金名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海地域文化通览》作为一名青藏高原的子女很是自豪。

在本学期又接触了《中国地域文化》这门课,老师的讲授也激发了我对青藏文化的好奇心。

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青海人,对青海的各种文化习俗已经耳濡目染。

通过自己的所见所闻,再加上本次对这本书的学习探究,会不会有更深刻的思考和更加独到的看法呢?毫无疑问,通过书本知识的详细解读和思考,脑海中浮现了一幅幅画面,与自己的所见所闻产生了一种共鸣。

这种体验乐趣无穷,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个神秘而美丽的青海省,它也曾经出现过灿烂的文明。

而对于青海省,许多人却知之甚少。

我曾经亲身经历,在外地,在理发店也好,餐馆也好,他们听你讲话就会问你应该大致西北人吧,答之来自青海,却不知青海乃何方土地。

时而归为西藏,时而属于甘肃。

有时不免心酸,硕大的面积,仙境般的美景,却悉少有人知晓。

究其原因,估计大部分便是文化层面上出现了问题。

举个例子,山因文化而“高”,泰山乃九五至尊,是历代文化的制高点。

诸多文化繁荣之地就有发达的旅游业,其名于文化。

而青海呢,便是名于其景而少文化。

谈及西藏,各类藏文化事物都是其名片;提及新疆,便有伊斯兰文明,诸如此类数不胜数。

因此,要想传播青海名片,不单单要从景色入手,还要着重发扬其文化,用文化的名片去吸引人使人知晓,让其在五颜六色的中华文化中有一地位。

这地位,不仅仅是在单纯文化定义层面上的地位,还有更重要的便是在各地人民心中的地位。

就像提到曲阜孔庙便知山东,提及荆楚文化便想到湖北。

进而,就能做到提及延安便知革命红色文化,提到西安便有六朝古都气派。

若真有一天能像这样,那对于青海文化来说就是一个巨大的进步,无疑对青海的其他各方面的发展有更好的帮助。

本文参考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国地域文化通览(青海篇)》从史前文明至今,从地理环境概况,行政建制,农耕游牧文化,多民族交融等各个方面入手,讲解了千年以来灿烂的青海文化。

而我此次便是将其中的精华部分进行整合,得到一个概括的文本,若想深究还得完整阅读全书。

绪论第一节地理环境对于地理环境大家大致都有了解,简单概括为:面积大,海拔高,位于西北,资源丰富,多风少雨,处于世界屋脊,四大牧区之一,三江源头。

作为“中华水塔”,河湖广泛,多冰川融水。

天龙八部中曾有“星宿派”,此派来自星宿海,而星宿海便位于果洛“玛涌塘”,因沼泽草甸区,湖泊众多,如繁星落地,汉语称“星宿海”。

而在果洛藏族自治州,有“玛沁县”、“玛曲县”都是因黄河而得名,可见河流在青海文化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而做为大江大河的发源地,也使下游繁荣昌盛,从高原奔流而下,阅尽人间春色,润泽中华大地,演绎了难以计数的文化篇章。

谈及资源便有“柴达木盆地”,是我国海拔最高的内陆盆地。

而盐湖便是它最有力的名片。

明清时在这里设有盐局经营。

提及青海,最不能少的就是青海湖。

我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古称“卑禾羌海”、“鲜水”。

两汉之际,王莽在此设立“西海郡”。

因本人也来自西海郡(现大致位于海晏县西海镇)所在的“海北藏族自治州”,所以对其中一些地方比较熟悉。

多次前往也曾见过“西海郡”郡碑,见过“三角城镇”。

青海湖周围多为藏族居民,以放牧为主。

而近几年去青海湖,看到已经有靠近西海镇的部分湖边土地沙化严重,治理力度也难以接受,此问题可能是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谈一小花絮。

曾在奥运会上获得过女子竞走铜牌的藏族运动员“切羊什洁”就是海晏县青海湖乡人,说起来还有点小小的自豪。

近几年,也成功举办了数十届“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也从体育方面向外界宣传了青海的文化。

再谈青海湖,环青海湖是天然牧场,曾有羌人,土谷浑人,吐蕃人等古代民族游牧。

近代有藏族,蒙古族等。

东部河湟谷地,青海农耕区,分布着青海百分之七十的人口。

此地湟源县,乐都县,西宁市,平安县,民和县也是古代青海文明最为繁盛的地方。

第二节行政建制沿革概况青海历史悠久,迄今已知在三万年左右即有人类生活。

世居为古羌人,但是一直未建立国家,内部实行部落制度,还谈不上行政建置。

西汉武帝之前这里一直都是塞在之地。

而汉武帝时汉军打败羌人与匈奴的联合,设置“护羌校尉”,之后逐渐像青海移民。

西汉中期,在兰州设金城郡,后将郡所移至青海境内,这标志着青海东部地区正式纳入中原封建王朝的郡县体系之中。

而到了王莽时期,设立“西海郡”(今海北州海晏县)。

三国时期曹魏沿袭汉制。

十六国时期有前凉、前秦、南凉、西秦、北凉等政权在此建立。

现西宁市有一地名为虎台,中有虎台公园,离本人上高中的地方很近。

虎台公园的标志便是南凉王点将台,倒方土堆,很有气势,据说南凉王出征点将即在此。

北魏统一北方后在青海置鄯善镇(今西宁市)后改名鄯州移至乐都境内,吐谷浑兴起之后这里多由吐谷浑控制。

隋文帝时期,恢复了鄯,廓,河三州,隋朝灭亡之后此地仍归吐谷浑。

唐朝设鄯州(今乐都碾伯镇),廓州(今化隆群科镇),但中期吐蕃兴起,又随着安史之乱的发生,青海被吐蕃占领。

吐蕃瓦解后种族分散不相统一。

北宋时期,安多吐蕃建立政权,史学界称“青唐吐蕃”,因国王为“角厮罗”又称“角厮罗政权”。

后来此政权也瓦解,宋恢复鄯州,廓州等,并置“震武军”(今门源县),“积石军”(今贵德县)。

后西夏统治多年,接由蒙古灭西夏,设“吐蕃等处宣慰使司都元帅府。

明代设西宁卫隶于陕西行都指挥使司。

康熙年间青海东部属甘肃行省,西为蒙古辖地。

罗布藏丹津事件后,汉西宁府管理青海实物。

青海办事大臣隶理藩院,相当于省级单位。

辛亥革命后北洋政府设青海办事长官。

历史上建都青海的地方性政权不多、影响较大的有三个:西凉、吐谷浑和唃厮啰政权。

西北地区土官制度的产生可追溯到汉唐的羁廉政策,而青海的士官制度始于元代,明代得到普遍推行,清代演变为土司制度,青海地区明代土官、清代土司,都对朝廷十分效忠,保持土汉参治,混合居中。

1930年,青海省政府报经国民政府、实行“改土归流”,直到1958年,所有封建特权始被废除。

总之,青海东部河湟农业区自从西汉后期的纳入封建王朝郡县体系之后,因及时管理,有效治理,执行中原法律法规,文化面貌与中原地区一致性较多,但除此之外的广大牧区大多数不在省府管辖之内,与中原地区联系较少,更受部落统治影响,受中原文化影响弱,所以社会发育程度较低,文化面貌与中原地区差异性较多。

第三节青海文化的发展历程虽地处边陲,但文明灿烂,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相得益彰。

从新石器时代就有了大量的文化遗产。

如小柴旦湖东南岸的湖滨阶地上出土了一批打制石器,年代距今约3万年。

距今约六七千年的贵南县拉乙亥遗址上,表明了采集农业的出现。

较为有名的马家窑文化,处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过定居生活,以氏族为单位的原始农耕生活。

马家窑文化以所制精美的彩陶著名于世。

宗日文化时期出图的生产工具,柳湾彩陶壶,民和阳山的彩陶等都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艺术价值。

还有齐家文化、辛店文化、卡约文化和诺木洪文化,都是青海先民征服自然适应生存的能力的体现。

秦汉以后,大量中原移民入青,农耕文化开始西渐。

铁犁实物出土标志青海农业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隋唐时期,技术大大改进,使生产力水平有了质的提高。

明后期,政府也主张开垦,注重水利发展,对资源利用的加深扩大使其农耕文明更加辉煌。

隋唐之际,中原王朝与吐谷浑、吐蕃会盟联姻,开辟了一条唐蕃古道,促进了民间文化的交流和贸易活动。

此时大乘佛教传入青藏高原并深入民间,渐渐有了广泛信众,并在宋元时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语言教派等也渐渐形成,活佛地位提高。

而藏传佛教的经院制度,十明学说6,寺院建筑,雕塑艺术,法舞表演,唐卡绘制,对青海地域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农业文明与游牧文明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得益彰而共同得到发展。

第四节青海历史文化的特点青海历史的主要特点是:多氏族聚居、文化多元、东西农牧经济互依互补,历史上战争较为频繁,行政管理上长期实行农牧区分治制度。

隋唐时期,民族间相互联合的范围广阔,有戎人、羌人、鲜卑、匈奴、汉人、吐谷浑人、吐蕃人等。

唐蕃联姻促进汉藏文化交流,吐谷浑开辟丝绸之路青海道,促进中西文化交流。

吐蕃王朝时期,自身研究并从周邻民族地区吸收文化成果,在医学等方面成果极丰。

各民族人民群众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尽管生产生活方式有差异,民族文化的内容和表现方式各具特色,但一切特色并不妨碍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与经济往来,这些民族文化共同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

共享文化成果,在这种相互认同、相互交流、相互尊重中才有了青海文化的凝聚力,成为中华文化的瑰宝之一。

第一章史前文明小柴旦湖遗址,是青藏高原目前考古发现的时代最早的遗存,是青海地区旧石器时代的主要遗址。

它的发现证实了更新世晚期,人类就已经生活在青藏高原了。

可能是来自华北黄土高原的史前人群进入小柴旦湖畔定居。

而在全新世早期阶段,中国西部地区、甘肃、青海西部等地气温较今日更寒冷,处于非常恶劣的气候环境之中,人类活动的空间范围因此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但在距今6700年左右的大暖期阶段,拉乙亥人活跃在了黄河上游的共和盆地。

拉乙亥遗址,是青海省境内首次在地层中发现的更新世早期的文化遗址,它拉开了青海地区新石器时代的序幕。

可是拉乙亥文化虽已跨入新石器时代,但文化水平明显滞后于今天的中原地区。

说到彩陶艺术,便有仰韶文化、宗日文化和马家窑文化。

仰韶文化的遗存在青海先后共发现11处,数量很少,呈点状分布,发掘在民和县阳洼坡和胡李家遗址。

马家窑文化源于仰韶文化,是仰韶文化晚期在甘青地区发展的一个地方变体,是一个地域特征明显、独立性很强的文化系统,马家窑文化是同时期古代文化的优秀部分,它在科技成就、商品生产与交易、文化艺术成就及原始宗教与礼仪等方面已蕴含了诸多的文明要素。

马家窑文化之后,齐家文化开始兴起。

齐家文化人用铜、石文明的火花,展现了这一地区原始氏族公社解体和文明社会即将诞生的曙光,青海境内先后正式发掘的齐家文化的主要遗址及墓地有乐都柳湾、大通上孙家寨、贵南尕马台、互助总寨、西宁沈那、同德宗日等。

齐家文化是马家窑文化的继承者。

墓葬内涵反映了齐家文化较马家窑文化生产力水平有了飞跃的发展。

农业与手工业已经分工,冶钢技术的推广有力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又加剧了社会分工的扩大,导致了贫富分化、氏族解体、阶级出现。

青海地区的青铜器文化,除早期齐家文化外,还包括分布低于最广泛的土著文化卡约文化,居住在甘青地区的辛店文化和占据柴达木盆地的诺木洪文化。

而青铜文化发展的多种迹象表明,青海地区由于气候环境剧变而导致经济转型后,物质文化的生产活动收到了严重的破坏,人们的观念形态的改变也形成文化的倒退,早期文明因素的发展停滞。

当黄河中下游地区出现了统一的强生的城郡国家——夏、商王朝时期。

青海地区的青铜时代们处于落后不发达的境地。

而这也说明,自身环境状况对于人类的生产活动产生巨大的影响,这便警示人们爱护环境对未来社会的发展是何等主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