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声现象知识点复习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声现象知识点》复习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声现象知识点》复习教案一. 教材分析《声现象知识点》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的内容,主要包括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以及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对声现象的基本认识和理解,为后续的声学深入学习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对声音有了初步的认识,通过生活经验对声音的传播和特有一定了解。
但是,对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原理,以及声音特性的科学解释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和理解。
学生的学习兴趣较高,通过实验和生活中的实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的过程。
2.让学生掌握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3.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2.声音特性的科学解释。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演示、生活实例、小组讨论和讲解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理解声现象。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声源(如鼓、锣等)、扬声器、话筒、音叉等。
2.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一段音乐,让学生感受声音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后提出问题:“你们知道声音是如何产生和传播的吗?”引导学生思考。
2.呈现(10分钟)利用PPT展示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的原理。
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声音的传播过程。
同时,讲解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亲身体验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4.巩固(5分钟)学生通过填空、选择题等形式,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及时反馈,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5.拓展(5分钟)讨论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电话、广播、音响等。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6.小结(3分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
7.家庭作业(2分钟)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练习,编写一个关于声音的小故事。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 声现象》复习教案(4)

第二章声现象第一节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二、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从而培养学生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2.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
三、德育目标1.通过教师、学生的双边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学难点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并能得出正确结论。
●教学方法探究法、讨论法、实验法、观察法。
●教学用具橡皮筋、塑料尺、口琴、气球、闹钟、接有抽气机的玻璃罩、投影仪。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师]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了各种声音。
优美动听的音乐可以陶冶情操,给人以美的享受,而电锯锯木的声音、砂轮打磨工件的声音使人感到刺耳难听。
在漆黑的夜晚,几声呱呱的蛙声划破了村野广阔的夜空,给宁静的乡村夜色增添了一分美丽。
我们从呱呱坠地的那时起,就无时无刻不在与声打交道,声音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事物、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
二、进行新课[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师]请每组选一位同学,做各种活动,使物体发声,其他同学仔细观察。
(让学生在不影响其它班级上课的基础上做出各种让物体发声的活动。
)[师]通过同学们的探究活动,总结概括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
[师生共同活动]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师]经过我们的共同努力,声音产生的奥秘被我们揭开了谜底,为我们的成功合作鼓掌。
[想想议议][师]物体振动发声的现象非常多,同学们能列举出生活及自然界中一些神奇的发声现象吗?(学生自由讨论发言,教师适当引导)[师]同学们刚才列举了丰富多彩的声音,而且能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这很好。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二章声现象》教案四篇

3、能分析一些常见的声现象。
重、难点重 1、学生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过程的探究。
难 2、设计探究的实验。
3、声现象的分析、解释。
关键指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总结结论。
教学过程 导学达标 学生观看第一部分录像——各种各样的声音。
引入课题声音是怎样产生和传播的? 1、声音的产生 演示实验 1、敲打音叉——音叉振动,发声。
2、握住振动的音叉,声音马上停止。
3、放一段声音的录像。
指导学生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4、扩展录制声音 2、声音的传播 1、得出固体、气体可以传播声音。
2、实验 14 页图 1-4 示得出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指导学生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声。
学生活动月球上的宇航员如何交谈? 学生活动如何证明液体可以传声? 3、声波利用录像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声波?同水波进行对比。
3、声速不同介质中的声速是不同的。
学生活动 1、看 15 页的表格内容 2、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的速度谁快? 15℃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 340。
学生活动对着远处的高山喊可以听到回声,为什么在教室里讲话 听不回声? 4、回声声音的反射。
<01 秒 二、小结 小结本节内容,明确目标,强调重、难点 三、达标练习 完成物理时习在线中本节内容,因内容较多,可以留一部分作课 外练习。
四、课后活动 动手动脑 1、2、3 题。
教学后记 在课堂上对声音的知识不能扩展太多,这只是声音的第一节课, 可降低难点。
要测一测学生的接受情况。
§2—2 声音的特性 学习目标 1、知道声音的三个特性 2、知道什么是频率?频率的应用。
3、利用实验去探索影响声音特性的原因。
重、难点重 1、人耳怎样听到声音的? 难 2、设计探究的实验,清楚双耳效应。
关键指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总结结论。
教学时数 2 课时 教材分析 1、本节是了解性常识,而且比较简单,学生基本上一 看就 懂,所以课堂教学基本上让学生主动去完成,教师加以必 要的纠正即可。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声现象本章复习课教学设计

-阅读材料1:《声音的奇妙世界》
-阅读材料2:《噪声污染及其防治》
4.小组合作: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以下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
-任务1:设计一个简单的声控开关,实现用声音控制灯光的开关。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采用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等方式,自主发现声音现象的规律。
-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视频、动画等,直观展示声音的产生、传播等过程,帮助学生形象理解。
-设计生活情境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2.教学策略:
-对于声音原理的教学,采用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的顺序,逐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3.创设情境:教师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声学现象,如回声、共鸣等,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声学的兴趣。
(二)讲授新知
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师通过动画、实验等方式,详细讲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原理,引导学生掌握声音与振动的关系,了解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的传播速度差异。
2.声音的特征:教师分别讲解音调、响度、音色三大特征,通过实例分析、实验演示,让学生深入理解这些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4.引导学生认识到物理学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对声现象已有一定的了解,具备初步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但在声学知识方面,仍存在一些不足:对声音的产生、传播、反射等原理理解不够深入;对声音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的认识较为模糊;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可能难以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此外,学生对声环境问题的关注程度有待提高,对噪声污染的认识尚不足。因此,在本章复习课中,教师应关注以下几点:
人教版物理八上第二章《声现象》复习教学设计(共5篇)

人教版物理八上第二章《声现象》复习教学设计(共5篇)第一篇:人教版物理八上第二章《声现象》复习教学设计第二章声现象复习[设计理念] 新的课程改革对物理教育提出了新的理念,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物理教育的根本目的,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作为课程的基本理念。
在声现象复习过程中,以实验和生活实例为主线,通过再现实验,体验生活,让学生切身体会,逐步掌握声现象各个方面知识点。
[教材分析] 《声现象》是义务教育教科书八年级物理第二章的学习内容。
本章内容重视与日常生活和技术应用的联系,重视用物理实验方法进行科学探究活动,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对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维目标]1、知识和技能:(1)复习声音的产生、传播、声音的特性、噪声以及声的利用等基础知识。
(2)使学生通过复习理解声音产生的条件、传播的条件、控制噪声的方法以及声音在生活实际中的利用等知识。
2、过程和方法(1)通过复习和归纳,学会梳理知识的方法。
(2)通过复习活动,进一步了解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生活中物理现象和物理原理[重点难点] 重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条件,声音的特征,防止噪声的途径。
难点: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区分,超声波、次声波的危害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再现声现象相关实验,充分利用小组学习,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营造和谐的讨论、交流环境,联系生活生产实际,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教学理念。
[仪器材料] 大小不同的音叉乒乓球直尺鼓水盆[教学流程设计]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声音的产生演示实验:用小锤敲击音叉,多媒体展示图片。
思考:用小锤轻敲音叉,有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乒乓球有什么作用?采用的是什么方法?拓展:还有那些实验可以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展示图片并做演示实验:将敲击的音叉放入水盆。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二章声现象》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二章声现象》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接受和特性;2.掌握声音的基本物理量:音源、受音体、声速、声强、声级和共鸣;3.学会用声音的传播特性和反射规律解释一些常见现象。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声的产生、传播、接受和特性;2.声学基本物理量的概念和计算;3.声音的传播特性和反射规律。
教学难点:1.声强、声级和共鸣的概念与计算;2.用声音的传播特性和反射规律解释一些常见现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光的反射、折射和漫反射;2.通过导入问题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什么是声音?声音是如何产生的?2. 讲解环节1.声的产生与传播:–声的产生:振动物体产生声波,声波使媒质分子呈现周期性振动,从而传播声音;–声的传播:声音需要介质作为传播媒介,介质状态的不同决定了声的速度、传播方向和强度。
2.声的特性:–频率:单位时间内波的周期数,单位为赫兹(Hz);–波长:一定时间内波传播的距离,单位为米(m);–速度:波在介质中传播的速度,单位为米每秒(m/s);–音强: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能量,单位为瓦特每平方米(W/m²);–音级:听觉感受到的声音强度,单位为分贝(dB);–共振:自然频率和外力频率相同时加强共振现象。
3.声音的传播特性:–直线传播:声波是从点光源向四面八方辐射传播;–衰减:由于声波的能量在传播过程中分散,因此强度随距离逐渐衰减;–反射:声波遇到媒介边缘或障碍物发生反射现象;–折射:声波在不同密度和速度的介质中传播时会发生折射现象。
3. 练习环节1.课堂练习:请计算以下问题,以加深对声学数量的理解:(1)频率为100 Hz的声波在空气中的波长为多少?(2)汽车喇叭的音级为100 dB,将两个同样的喇叭并排放置,则音级为多少?(3)声速为340 m/s,某人听到某物体的声音需要经过2 s,该物体距离此人多远?2.实验练习:设计实验来验证声音的反射规律和共振的现象4. 总结环节1.通过课堂练习和实验练习回顾本节课的重难点内容;2.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概念。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声现象复习教案

第二章声现象复习教学设计一、教法建议【抛砖引玉】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
人们通过语言来交流思想,表达感情。
优美动听的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性情,给人以美的享受。
令人生厌的噪声分散人的注意力,影响工作,妨碍休息,甚至影响人的健康。
中国古代声学的产生是与乐器的制造密切相关的。
石制的磬、陶制的钟、芦管编排的苇龠、土制的埙等等,在远古时代就有了。
夏商时期,已有了铜制的铃、钟、编钟、皮制的鼓。
在乐律方面,半音是在商代产生的,七律音阶是在周初出现的。
所以,后来由传教士把中国人朱载堉发明的十二平均律介绍到欧洲时,欧洲人音乐家、小提琴家、声学家都惊动一时,他们简直把朱载堉当做“神”来看待。
比利时皇家乐器博物馆馆长,声学家马隆(M.V.Mahillon)在1890年郑重地说:“在乐律方面中国比我们更为进步”。
各种物体的共振现象及其应用是中国人在声学上大量发现之一。
课本阅读材料中提到的天坛里的回音壁、三音石、圜丘也都是古代中国人利用声学原理创造出来的奇迹。
教师在讲授本章时,要运用这些历史资料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同时宣扬创新精神。
【指点迷津】本章知识的重要是声音的发生和传播,所以在课堂上一定要做真空铃的实验。
本章知识的难点有二:一是音调与音响的区别;二是如何确定噪声。
一些学生往往认为音调高是响度大,音调低就是响度小。
其实这是一种误解。
我们日常生活中说这个人高声喊叫,这里的“高”声是指声音大、响亮。
而在说这个演员唱的是花腔女高音,这里的“高”音指的音调高。
在物理学里对噪音的定义是:发声体做无规则的杂乱无章的振动时发出的声音,但是噪声具有相对性并非绝对。
这是从物理和环保两个不同角度来理解噪音。
一般来说:凡是不愿听的声音都是噪音。
办喜事放爆竹有人喜欢,有人听了心烦,半夜里有人在唱歌放音乐,如果影响了人们休息,对这些人来说也是噪音。
二、学海导航【思维基础】本章讲述的是一些声学的初步知识。
讲述的内容有声音的发生的传播、音调、响度和音色,以及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2章《声现象》复习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2章《声现象》复习导学案1. 基本概念回顾1.1 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声音需要声源、传播介质和接收器。
•声源是产生声音的物体。
•传播介质是声音传播的媒介,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接收器是接收声音的物体。
1.2 声音的传播•声音通过分子间的碰撞传播。
•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在气体中传播最慢。
2. 声音的特性2.1 声音的强度•声音的强度是指声音的大小。
•声音的强度与声源的振幅有关。
2.2 音调与频率•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
•音调与频率密切相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单位是赫兹(Hz)。
2.3 声音的音量•声音的音量是指声音的大小。
•音量与声音的强度有关。
2.4 回声•回声是指声音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现象。
•回声的产生需要有声源、障碍物和接收器。
3. 声音的利用与保护3.1 声音的利用•声音的利用在我们的生活中非常广泛,如广播、电话、音乐等。
•声音还可以用于声纳、超声波等技术。
3.2 噪声与对策•噪声是指给人们带来不适的声音。
•噪声对人体健康有害,应采取相应的对策来保护听力。
4. 思考题1.请列举声音的三要素是什么?2.声音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速度的大小顺序是怎样的?3.音调与频率有什么关系?声音频率越高或越低对应的音调是高音还是低音?4.什么是回声?回声产生的必要条件是什么?5.声音的利用有哪些方面?你还能举例说明声音的利用吗?6.噪声对人体有什么影响?如何保护听力?5. 作业请同学们完成教材第2章的课后习题,巩固对声音和声现象的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声现象【考纲说明】考点 题型 分值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选择题或填空题 3分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选择题或填空题 3分 音调和响度的影响因素选择题或填空题或实验探究题6分 音色的应用 选择题或填空题 3分 噪声的控制方法选择题或填空题3分【知识梳理与例题】一、声音的产生:1、产生条件: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但不能说“振动停止,声音也消失”。
2、研究方法: (1)、转换法:将不易观察到的现象,通过其他物体以某种方式形象直观地呈现出来,两种现象存在内在的联系,是因果关系。
(2)、应用举例:在研究声音的产生时,把发声体的振动转换成碎纸屑、泡沫、乒乓球的跳动或溅起的水花。
例题:手掌按住正在发声的鼓面,声音消失了,原因是手( ) A 、不能传播声音 B 、吸收了声波C 、把声音反射回去了D 、使鼓面停止了振动 二、声音的传播:1、形式: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2、条件: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学 员 编 号 : 年 级 :八年级(上) 课 时 数 :3 学 员 姓 名 : 辅 导 科 目 :物理 学 科 教 师 :课 题 声现象 授课日期及时段教 学 目 的1、掌握声音的产生和传播;2、了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3、理解音调和响度的影响因素;4、掌握音色的应用;5、掌握噪声的控制方法。
重 难 点1、重点:(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2)、声音的特性和噪声的控制; 2、难点:(1)、真空不能传声实验; (2)、声音三特性的辨别。
例题:“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的发射标志着我国的空间站建设正式开始,航天员在空间站内可以直接对话,但在空间站外工作时,必须借助电子通信设备才能进行通话,其原因是( ) A 、太空中噪声太大 B 、太空是真空,不能传声 C 、用通信设备对话更方便 D 、声音只能在地面附近传播 三、声速:1、大小:与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
15℃时空气的声速为340m/s 。
2、声速的比较:一般情况下,v 气体 < v 液体 < v 固体四、回声:1、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的声音。
2、能够区分开回声与原声的条件: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 以上时,人们才能把回声与原声区分开。
若不到0.1s ,回声和原声混在一起,就使原声加强。
因此,在屋子里讲话听起来比较响亮。
根据s=vt 知,人耳要区分自己的回声和原声,人与障碍物间距离至少是s=340m/s ×21×0.1s=17m 。
3、回声的应用:回声的重要应用是测距,可以测定海水的深度、冰山的距离、敌方潜水艇的距离。
4、测量原理:s=21v 声t ,其中t 为从发声到接收到回声的时间,v 声为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例题:如表是某些介质的声速v 。
介质 v (m/s ) 介质 v (m/s ) 水(5℃) 1450 冰3230 水(15℃) 1470 软橡胶(常温) 40--50 水(20℃) 1480 软木 500 海水(25℃)1531铁(棒)52001、分析表格的信息,推断声速大小可能跟哪些因素有关?(只需写出两种),依据是什么?2、设海水的温度为25℃,在海面用超声测位仪向海底垂直发射声波,经过2s 后收到回波,根据公式,计算出海水的深度为( )。
3、真空中声速是( )。
五、声音的三种特性的比较:音调响度音色物理意义 指声音的高低(声音的粗细)声音的强弱(声音的大小)声音的特色、品质 决定因素音调由发声体的振动频率决定,不同的发声体可以通过调整发声频率来发出相同频率的声音 响度由发声体的振幅和距发声体的远近决定决定音色的重要因素是发声体的材料、结构,当发声体的材料和内部结构改变时,音色也会随之变化 相应关系 频率高,则音调高 频率低,则音调低振幅大,则响度大 振幅小,则响度小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相关联系音调与响度毫无关系,是根本不同的两个特性。
音调高的声音,响度不一定大;响度大的声音,音调不一定高。
甲的振幅大,响度大;乙的振幅小,响度小。
三种不同音色的声音的波形图。
甲:音叉乙:钢琴丙:长笛例题:1、日常生活中声音的“高”与“低”,其物理意义是不同的,有时指音调,有时指响度。
例如,一名男低音歌手正在放声高歌,这里的“低”指的是();“高”指的是()。
成语“震耳欲聋”,从声音的特性分析,描述的是()的大小。
2、如图所示是声音输入到示波器上时显示振幅与时间关系的波形。
其中声音音调相同的是___图和___图,响度相同的是___图和___图。
六、声的利用:1、声的分类:(1)、可闻声:频率范围为:20--20000Hz的声。
(2)、人耳听不见的声:①、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
②、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
2、传递信息:如,B超,回声定位(声呐),预报地震、海啸、台风,倒车雷达等。
3、传递能量:如,声波清洗、去污、碎石等。
七、噪声:1、概念:(1)、物理学角度: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发出的声音,其波形杂乱无章。
(2)、环保角度: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
2、等级:声音的等级单位是分贝(dB)。
3、几个特殊值:(1)、声音的听觉下限为: 0 dB。
(2)、为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 90 dB。
(3)、为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 70 dB。
(4)、为保证睡眠和休息,声音不能超过: 50 dB。
4、噪声的控制方法:(1)、防止噪声的产生。
(2)、阻断噪声的传播。
(3)、防止噪声进入耳朵。
例题:1、下列实例中,利用声音传递能量的是()A、利用B超检查身体B、利用声呐探测海洋深度C、利用超声波除去人体内的结石D、医生用听诊器诊断疾病2、城市的许多地方设有如图所示的交通标志牌,目的是从以下哪个环节防治噪声()A、噪声的产生B、噪声的传播C、噪声的接收D、噪声的隔离【课后作业】1.我们生活在声音的海洋里,鸟语、流水潺潺、琴声悠悠。
这些声音是由于物体的________而产生的。
物体的停止,发声也停止。
悦耳动听的笛声是靠管子里的空气产生的。
我们能够分辨出鸟语和琴声是根据声音的________不同(填“音调”、“音色”或“响度”)。
蚊子和牛叫声的区别是:牛叫声音的音调比蚊子,而响度比蚊子。
2.如图4所示,A为信号源,B为接收器,A、B间有一真空区域.当信号源A分别发射出次声波、无线电波、可见光和紫外线信号时,接收器B不能接收到的信号是:()A.次声波 B.无线电波 C.可见光 D.紫外线3.如图5所示,下面是控制噪声的几种措施,其中属于防止噪声产生的是:()4.为了探究声音的响度与振幅的关系,小林设计了几个实验(如图6)。
你认为能够实现这个探究目的的是:( )5.在日常生活中,常用“高声大叫”、“低声细语”来形容人说话的声音,这里的“高”、“低”是指声音的:( )A.音调B.响度C.音色D.音调和晌度6.小刚把耳朵贴在长铁管的一端,小芳在另一端击打铁管,小钢先后听到两个响声,由右表可知:( ) A .先听到的是由空气传来的响声 B .先听到的是由铁管传来的响声 C .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比在铁中要快 D .声音在铁中传播比在空气中要快 7.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真空不能传声是通过实验与推理的方法而获得B .发出较强声音的喇叭能使它前面的烛焰“跳舞”,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C .课堂上听到老师的讲话声,说明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D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相同8.在如图2所示的图文对应关系中正确的是 ( )9.有一物体正在振动,其每分钟振动900次,则这种物体振动是频率是Hz ,此声音(选填“能”或“不能”)被人耳听到,因为人耳能听到声音的频率范围在。
10.向一个暖水瓶里灌水,注意听暖水瓶里空气柱发出的声音,实验证明,随着空气柱由长变短,空气柱发出的音调越来越。
11.现代城市在主要街道上装有噪声监测设备,若某一时刻装置显示的示数为50.62,这个数字的单位是,当有几辆重型汽车并排通过时,显示屏上的数据将会。
(填“变大”、“不变”或“变小”)12.登上月球的宇航员面对面站着也不能交谈,这是因为月球上没有空气,这说明声的传播需要,采用可以使宇航员互相交谈。
13.我们对着高墙喊话,过一会儿能听到回声。
若从发出声音到听到回声历时2s ,则喊话人距高墙的距离为多少米?14.在一根长为884m 的铁管一端重重敲击一下,在铁管另一端的人能听到两次声音,声音传播的时间间隔为2.4s 。
声音在铁管里的传播速度是多少?物质中的声速v /(m ·s -1)空气(15℃) 340 空气(25℃) 346 铁(棒)5200A B 图5 C D 用大小不同的力敲打鼓面,观察纸屑跳动的情况图6 (图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