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锦诗自述:我心归处是敦煌》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西藏自治区中考题)
2020年西藏中考语文试卷附真卷答案解析

向前翻腾。
A.陆续 车水马龙 一朵 充斥
B.陆续 熙熙攘攘 一束 充满
C.继续 车水马龙 一束 充斥
答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D.继续 熙熙攘攘 一朵 充满 ()
A.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经过全国人民艰苦卓绝的努力,彰显了全国人民“众志
成城,共克时艰”的中国精神。
B.去年的工作报告大概是 1.95 万字,今年约 1.04 万字,大体上减少了一倍。
7.古诗文默写。(任选两题作答。如果全部作答,只评阅前两题。)
(1)《诗经·秦风·蒹葭》中描写深秋时节,诗人岸边徘徊,所思的人儿却在水的那
一边的诗句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________,________。”
(2)《礼记》的《大道之行也》中表达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
的子女的意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绝密★启用前
在
2020 年西藏自治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
语文
注意事项:
此
1.全卷共 8 页,三大题,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 120 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
2020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之“敦煌”主题专练(论述类+人物传记)

2020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之“敦煌”主题专练(论述类+人物传记)一、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随着莫高窟藏经洞的开启,历代之积文终成后世之瑰宝。
特别值得庆幸的是,锦绣的隋唐文化在敦煌卷子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敦煌石窟和敦煌遗书中呈现出来的隋唐文化,包括儒家、道教等中国传统文化,也有来自于印度的佛教文化,还有从西方传来的景教、祆教、摩尼教文化。
一般认为,敦煌石窟艺术是我国传统民族文化在外来佛教和佛教艺术刺激下,产生出来的一种艺术形态。
它是石窟建筑、彩塑和壁画三者合一的佛教文化遗存。
隋唐时期是敦煌莫高窟造窟最多的时代,佛教艺术发展达到顶峰。
当时,雄伟、壮丽、宏大成为艺术家追求的时代风貌。
因此,塑像以整铺的群像为主,由一铺五身、七身而向九身、十一身发展,气势宏大,并出现了巨型造像。
一尊是武周延载二年禅师灵隐和居士阴祖等造的第96窟北大像,高达33米;另一尊是开元年间僧处谚与乡人马思忠等塑的第130窟南大像,高26米。
同时,还出现了巨形经变画,一部经一幅壁画,如阿弥陀经变(西方净土变)、法华经变、东方药师经变等。
就敦煌遗书而言,因为它是佛教寺院的藏书,故其主体为佛教典籍,大约占到总数的90%左右。
其中,以传世佛经和未入藏佛典以及疑伪经为主。
尤其是疑伪经的出现和流行,据此可以了解当时民众的信仰和社会习俗等。
比如,《十王经》形象地展示了地狱的面貌,对了解隋唐五代中国地狱观念的演变和殡葬习俗具有重要价值。
敦煌遗书中还保存了800多件道经及相关文书抄本,其中超过半数的道教文献不见于传世的《道藏》。
比如,敦煌本《老子想尔注》和《无上秘要》《太玄真一本际经》等都非常具有价值。
唐代把来自西方的祆教、景教和摩尼教合称“三夷教”。
祆教,又称拜火教。
隋唐时期,敦煌和中原地区的一些地方都有祆教教徒活动。
例如,《沙州都督府图经卷第三》就记载有祆教寺院,主要信仰者为在华粟特人。
基督教聂斯脱利派在唐代被称为景教,唐太宗贞观九年传入中国,至唐武宗会昌五年被取缔。
邢婷婷《著名敦煌学者樊锦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自信的源头》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本大题共4小题,共1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1-4题。
问1:敦煌研究院身处戈壁荒漠之中,生活条件相对艰苦,却吸引着一批又一批敦煌人扎根荒漠、默默守护。
请您具体谈谈“莫高精神”。
樊锦诗:我们谈到数字敦煌、谈到科技,但这些其实都只是手段,敦煌石窟能不能保护好,说到底还得靠人。
敦煌研究院成立70多年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不竭源泉和强大动力,就是莫高窟人以智慧和汗水积淀下来的“莫高精神”。
谁都在坚守,可我们是在茫茫大漠中坚守,那种艰苦条件是难以想象的。
进洞没有楼梯,就是靠在一根长木头的左右两侧分别插入短木条的“蜈蚣梯”攀登进洞。
洞里黑乎乎的,那时临摹壁画只能靠镜子和白纸反射洞外的日光。
甘于奉献,指的是敦煌研究院的人都是“自投罗网”,自愿来到这里的,是“打不走的莫高窟人”。
勇于担当,是讲敦煌研究院自诞生之日起,就自觉以保护、研究、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
开拓进取,就是要讲科学,跟上时代步伐,不断创新,尽我们最大的努力把敦煌文化保护好,守住这个文化宝藏。
我相信,一切工作都是人在做,有好的人,才能做出好的事。
文物事业始终要交托给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
一样的道理,我们的文化建设能不能搞好,中华文化能不能可持续地、富有创造性地传承下去,关键同样在人才。
我们必须热爱自己的文化。
当我们越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就越会觉得中华民族是非常伟大的。
咱们的中华文明,一代一代不断传承下来,博大精深,中国的年轻人都应该好好了解一下,不能让我们老祖宗优秀的东西丢失。
问2:教煌莫高窟及藏经洞文物,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标志性成果。
您说:“敦煌是一部千年的中华形象历史。
”请您谈谈它的文化艺术价值。
樊锦诗:敦煌有历史记载已2000多年,是古代丝期之路上的“咽喉之地”。
敦煌莫高窟是公元4到14世纪,历经10个朝代连续1000年的建造留下来的。
它有735个洞窟,45万平方米壁画,200多尊彩塑。
所以这确实是个文化艺术宝库。
莫高的艺术主题是佛教,它是形象艺术的佛教,但它所承载的又不仅仅是一千年的形象的佛教史,还是一千年的绘画史、一千年的雕塑史、一千年的中西文化交流史。
2020届高三语文第10周周一晚测现代文阅读训练答案版

2020届高三语文第十周周一晚测现代文阅读训练教师版一、现代文阅读(36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题。
中央在敦煌研究院的讲话中深刻指出,研究和弘扬敦煌文化,既要深入挖掘敦煌文化和历史遗存背后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要揭示蕴含其中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怀和文化自信。
(总说,提出中心论点。
)大量的各类历史文物遗存,启示我们去认识敦煌文化内涵的博大精深。
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佛教在古代敦煌宗教文化中始终占据着主要地位。
佛教文化的昌盛,不仅体现在中国大乘佛教的各个主要思想宗派的相互促进和发展,传译、抄写佛经以及开窟造像、举行法会等正统的宗教活动的频繁和规模,也体现在敦煌古代人民的日常生活、岁时节庆和娱乐活动中所反映的几乎无时无处不在的佛教文化印迹。
同时,道教作为土生土长的中国宗教,也以它所特有的根深蒂固的多神崇拜的思想方法存在于古代敦煌。
另外,其他外来宗教如祆教、摩尼教、景教和伊斯兰教等,也在特定的民族文化圈内畅行其道。
敦煌文化这一现象的价值在于不同文化价值体系的和睦相处。
(分述一:敦煌宗教文化)敦煌文献中还有大量非汉语文献,许多是已经消失的“死语言”,如回鹘文、于阗文和粟特文等。
这些文献对于相关民族的历史文化研究的价值和意义自不待言,其与汉文文献以及多种宗教的共处交流本身,展示了敦煌文化的自信、自由、开放和包容并蓄。
在这样文化基础上的文化昌盛和博大精深,是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这种文化昌盛的因果逻辑,对于我们今天的文化建设和价值取向,应该具有很强的启示意义。
(分述二:敦煌非汉语文献)敦煌文学作品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传世文人诗文的抄本,属传统的文人士大夫的正统文学作品;一类是以讲经文、变文、词文、话本、缘起故事、俗赋、曲子词、白话诗等为代表的俗文学作品。
特定意义上的“敦煌文学”显然是指敦煌特有的俗文学,它鲜活、明快,具有浓郁的宗教、生活气息。
高三语文《语言运用》练习题

语言运用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963年,北京大学考古系毕业的樊锦诗被“发配”到位于祖国大西北的敦煌大漠。
来到敦煌后,她住在没有电灯和自来水的土房子,睡土炕、喝咸水,条件艰苦。
她为保护莫高窟四处奔走。
1998年,60岁的樊锦诗被任命为敦煌研究院院长。
在任期间,不少人想把莫高窟变成“摇钱树”,樊锦诗对此非常愤怒。
为了给莫高窟撑起一柄保护伞,樊锦诗拿起法律武器。
她为千年壁画的永续留存①____________。
利用数字化技术,樊锦诗带着团队为莫高窟的每一幅壁画、每一个洞窟、每一尊彩塑构建数字档案,利用数字技术让莫高窟“活”下去。
她为撰写敦煌石窟考古报告上下求索。
给敦煌数百个洞窟做全集记录性考古报告,是一项艰巨浩繁、长期的、基础性系统工程,而且国际上无先例可循。
樊锦诗和团队②____________,最终用了大约30年时间编纂完成《敦煌石窟全集》第一卷——《莫高窟第266—275窟考古报告》。
回忆这段往事,樊锦诗说:“绝不能马马虎虎。
一定要③_____________,甘坐冷板凳,做好每一个细节,才会产生合格的成果。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成排比句。
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3.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他出神地凝视着车窗外的黑暗。
列车摇晃着,黑暗中的树林、山冈和大地都在玻璃外面成了流动的黑色。
原来列车也是一条河,在横贯陇海又猛折向北的河道上奔流,亮着灯光,鸣着号角,掀起着轰隆隆的巨响。
列车上的人呢,就是河里的水和浪。
那次也是这样:车厢里挤满了学生,他坐在地上有一块冲出防滑钉的铁踏板的连接两节车厢的冷飕飕的过道。
那是你第一次坐火车,第一次投进一条汹涌的河。
那时你在这块灰蒙蒙的玻璃里只看见一张娃娃脸,看见一双明亮的闪闪的眼睛。
那时你没有和红脸后生交朋友的本事。
天津市2023年高考语文模拟题汇编-作文主题(含解析)

天津市2023年高考语文模拟题汇编-作文主题(含解析)天津市2023年高考语文模拟题汇编-作文主题一、材料作文1.(2023·天津·校联考一模)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中国汉字博大精深。
“一”字最早见于商代甲骨文,自古至今,“一”字的字形始终未变,均为简单的一横。
“一”同时也是中国汉字意蕴最丰富的一个字:“一”可以象征创造,“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个想法、一个举动、勇敢迈出的第一步,缤纷世界源于质朴的初始;“一”可以象征团结,“万众一心”“一呼百应”,无数个体因为同一个信念聚成一堆火,拧成一股绳;“一”还可以象征力量,“虽千万人吾往矣”,这“一往无前”的身影彰显着内心的强大与坚定……身处当今时代的青年,面对未来的发展,“一”字引发你怎样的思考,给你怎样的启示呢?请结合材料,确定立意,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2.(2023·天津河北·统考一模)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费孝通先生对他的老师潘光旦有如是评价:“我们这一代很看重别人怎么看待自己,潘先生比我们深一层,就是把心思用在自己怎么看待自己。
”北京大学光华学院院长刘俏在2020年毕业典礼上,对青年学生说:“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不是你遭遇了什么,而是你记住了哪些事,又是如何铭记的。
去做那些必需又难以改进的事情,这个过程中,你可以看到自己、认识自己、点燃自己。
”对于这两则材料,你有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结合自身体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立足材料,选准角度;②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③不少于800字;④语言流畅,书写清晰;⑤不要抄袭,不要套作,文章中不出现真实的学校和姓名等信息。
3.(2023·天津河东·统考一模)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作家蒋巍2019年10月从北京出发,用十个月时间,辗转五省七地,进行深入的田野调查,完成了30万字的长篇报告文学《国家温度》。
2020年山西省中考语文试卷附真卷答案解析

卷
上
2.徜徉在经典诗文的画廊中,目之所及,美无处不在。读下面语段,将空缺处的古诗文
原句书写在横线上。(10 分)
(1)美源于自然:《诗经》中有“蒹葭苍苍,
答
花开遍,
”;张养浩的曲中有“
”;秋瑾的笔下有“为篱下黄 ,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山娘这才知道老头子去找山子的真正原委。事后,山伯对她说:“给你说了有啥用? 让你也跟着担心?”
结尾一:多年后,等到山子理解到父母那满满的爱、暖暖的爱时,这时候,别说孝
语文试卷 第 7 页(共 10 页)
顺他们,连对他们说声对不起的机会都没有了,因为他们己经藏在了坟里边,似乎依然 害怕年少不懂事的山子。
听了年轻人的诉说,苏格拉底微微一笑,说:“我正准备出门,你既然来拜访我,
不妨随我出去散散步吧。”
他们来到一个果园。果园里有许多挂满果实的树,树上有许多正在寻食的小鸟。
苏格拉底指着树上的小鸟对年轻人说:“你看,鸟儿们在高高的枝头上跳跃,有的
枝条很结实,有的却是枯枝。如果枯枝突然断裂,站在上面的鸟儿会不会随枯枝一齐掉
描写了诗人登黄鹤楼的所见
答
内容概括
所想,抒发了吊古伤今之情,表 ②
。
达了思乡的愁绪。
匡衡
题
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①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
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
人资给以书,遂成大学②。衡能说《诗》,时人为之语曰:“无说《诗》,匡鼎来;匡说 《诗》,解人颐③。”鼎,衡小名也,时人畏服之如是,闻者皆解颐欢笑。衡邑人有言《诗》
》这本书,都会被书中感人的情节吸引。从故事中
散文敦煌阅读答案

散文《敦煌》阅读答案散文《敦煌》阅读答案敦煌学群①大地苍凉而贫瘠,宕泉河已经干涸,只剩时问和风在河床上流淌。
一段最鲜活的历史就住在这贫瘠的表皮下:一具干尸,几块朽木,一堆残砖残瓦,更不用说那些丝绸,那些停在表带上的乐曲,那些飘逸舞动了一千年依旧楚楚动人的肢体,还有那填塞大地问的平静和安详……②这是历史的另一种写法。
③我从南方来,越过历史上那些小脚婆姨的时代,越过阉割了的宦官的时代,走进地层,走进敦煌,一下接通我们文明的另一个源流。
“敦煌”二字的意思,历来众说纷纭,我最认可的是东汉应劭的解释:“敦,大也;煌,盛也。
”④一场色彩与线条的盛会:灵动的肢体,飘飞的衣带,蘸着宝石的颜色自如地流转。
吹拂的风,沙丘的弧面线,大地与人身的起伏,全都来到这里,来到这些衣带舞动的飞天身上。
是飞天把人间带到了天上。
在古中国的历史上,漫漫黄沙下,原来掩藏着这般自由的灵魂,这般高扬飘逸,这般酣畅淋漓,这般辉煌壮丽!当一个美丽的飞天曳着长长的表带绕楼穿窗而过时,我们的灵魂也跟着飘飘悠悠,仿佛鱼鳝从水中一滑而过。
人怎么可以把一根带子舞成这样?一个民族竟用它的灵魂在这根带子上舞过千年!⑤洞窟外面,风把沙丘牵动过一轮又一轮,那一条小河汩汩淙淙一直流到干涸,养蚕的桑树繁茂了一个个春夏之后也消失得无影无踪,只有这些绸带一直在洞壁上飘飞。
一千多年的风一直在上面吹拂,从绸带的飘飞里,我听到一股强劲的音乐。
那是生命的狂欢。
这以后,似乎再也没有人这样舞过,这是我们的身体和灵魂久违了的舞蹈!⑥一处残存的壁画,两条奔逐的后腿和一副臀尾。
马的前半身已经跑进过去的时光里。
连同供给它奔跑的胃,连同它曾经啃食过的草地。
只有臀腿还留在这里。
表达着大地上曾经有过的风驰。
这是怎样一种奔驰哟!两条腿完全腾空,仿佛要把它们刚刚踩踏过的地面一脚踏出去。
踏它个十万八千里。
光亮而厚实的臀部表明它有着足够的膂力――它一奔跑起来。
大地也跟着旋转。
⑦一位美丽的女菩萨。
一千多年前的泥土,竟然塑造出这般鲜活的肉体,让人油然而生爱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樊锦诗自述:我心归处是敦煌》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西藏自治区中考题)
(二)(本题共4小题,1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莫高窟绵延千年,地处戈壁沙漠,气候干燥,雨量稀少,洞窟内环境相对稳定,壁画和彩塑所用矿物颜料性质稳定,历史上鲜有灾难性战事和社会动荡,这些是洞窟本体、壁画和彩塑得以保存至今的重要条件。
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特别是16世纪中叶,政府封闭嘉峪关,关外人民内迁,敦煌沦为边荒之地,石窟停止开凿,无人看管,任由窟檐朽烂、窟门缺失、窟室坍塌。
到20世纪40年代,历经沧桑的莫高窟已是满目疮痍。
②敦煌研究院保护专业人员经过对莫高窟洞窟崖体及其壁画和彩塑,以及石窟大环境和洞窟微环境的多年调查、监测和研究发现,有很多风险因素长期威胁着莫高窟的保存。
③首先,莫高窟地处戈壁沙漠,千百年来长期受到风沙的威胁,稍有风吹,鸣沙山的流沙就会从莫高窟崖顶飞泻而下。
风沙流会侵蚀洞窟围岩和露天壁画,甚至造成岩体坍塌,风沙一旦进入洞窟还会破坏壁画和彩塑。
④其次,水的入渗和可溶盐也是威胁。
莫高窟每年夏季有季节性降雨,雨水沿崖体裂缝渗入岩层,溶解了岩体中的盐分。
溶解后的可溶盐随水分进入到洞窟岩体,壁画地仗层、颜料层中,导致壁画受潮。
待水分挥发后,可溶盐在壁画的地仗层和颜料层中结晶,会导致岩体疏松,壁画损坏。
⑤最可怕的威胁是地质灾害。
莫高窟建造在沙砾岩体中,且位于甘肃省河西地震区边缘。
在自然的缓慢侵蚀与历史上各类突发地质灾害的叠加作用下,开凿洞窟较多的岩层存在着许多纵向和横向裂缝,风雨侵蚀致使裂缝迅速增大,破坏了岩体赖以固结的泥质、钙质胶结物。
一千多年的时间,引起莫高窟立面岩体局部垮落、坍塌。
⑥另外还有一种灾难就是人为的破坏,最典型的就是臭名昭著的华尔纳之流剥离壁画、盗窃彩塑的行径。
1923年9月,华尔纳一行从西安出发,第一次代表哈佛大学福格艺术博物馆在中国实地考察。
这支考察队轻车简从,只带了滑膛枪、自动手枪、地图、化学药品以及照相器材。
这是一次蓄谋已久的文物盗窃,华尔纳一开始就瞄准了中国美术品。
他相信,只要带回实物的壁画,就能在哈佛大学实验室的帮助下,弄清唐朝壁画名家使用的颜料及其来源,解答艺术史上一些难以捉摸的问题。
华尔纳利用特制的化学胶布粘走了26方最为精美的壁画,还盗走了几尊经典的彩塑。
⑦严重的人为破坏还有哥萨克士兵在洞窟里的肆意破坏。
1922年,新疆督军遵守国际条约
护送沙俄旧部的哥萨克军团。
因时局动荡,北洋政府令其滞留甘肃敦煌。
在愚昧无知的官吏的操纵下,莫高窟的一些洞窟变成了哥萨克士兵的营地。
莫高窟曾一度关押了数百名哥萨克士兵,他们居然在洞窟里烧火做饭,胡乱刻画,造成了洞窟壁画的毁坏。
⑧此外,如果管理不善,旅游对莫高窟也势必会产生很大威胁。
莫高窟大多数洞窟空间狭小,本不具备开放博物馆的条件和功能,又不能按照博物馆展陈的要求进行改造,因此洞窟可承载的游客量十分有限。
自1979年莫高窟正式向社会开放以来,游客人数逐年增加。
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西部大开发,旅游业大发展,游客数量快速递增。
2001年超过30万人次,到2016年达到135万人次;2017年比上一年又增加了35万人次,达到170万人次;2018年增至195万人次,同比增长14%;2019年突破200万人次。
未来莫高窟的游客数量还会不断突破记录,这会给莫高窟本体及其赋存环境的保护和游客服务管理能力带来极大的压力。
大量游客进入洞窟参观,使得洞窟内的温度波动剧烈,相对湿度和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对洞窟长期保存和游客的健康均有十分不利的影响。
⑨莫高窟最早的洞窟距今已有1653年,最晚的也有七八百年的历史。
莫高窟就是古代中西文化在敦煌交汇交融的见证。
它是世界文化遗产,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石窟艺术圣地。
莫高窟的保护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任重而道远。
(选自《樊锦诗自述:我心归处是敦煌》,有删改)
12. 第⑧段画横线的部分运用了哪几种说明方法?选择其中一种说明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文中第②段说“有很多风险因素长期威胁着莫高窟保存”,结合全文,请概括威胁莫高窟保存的风险因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莫高窟绵延千年,地处戈壁沙漠,建造在沙砾岩体中,位于甘肃省河西地震区边缘,靠近鸣沙山。
B.
华尔纳相信,只要带回实物的壁画,就能在哈佛大学实验室的帮助下,弄清中国历朝壁画名家使用的颜料及其来源。
C.
新疆督军在护送哥萨克军团的时候,在洞窟里烧火做饭,胡乱刻画,造成了洞窟壁画的毁坏。
D. 莫高窟的洞窟距今都有1000年以上的历史,是古代中西文化在敦煌交汇交融的见证。
15.
文章结尾说道“莫高窟的保护是一个永恒的主题”,结合文章内容,请为莫高窟的保护写三条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二)(本题共4小题,13分)
【答案】12.
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
示例:画线句运用列数字的方法,真实准确地说明随着西部大开发,旅游业大发展,游客数量快速递增的情况。
13. 风沙的威胁,水的入渗和可溶盐,地质灾害,人为的破坏,旅游。
14. A
15.
(1)植树种草,改善莫高窟周围环境。
(2)加大资金投入,用以高科技防护文物。
(3)限制莫高窟开放,控制旅游人数。
出处2020年西藏自治区中考题资料
1 2020年西藏自治区中考语文试卷及答案2
基础知识的积累与运用(2020年西藏自治区中考题)3
词语、成语的运用(2020年西藏自治区中考题)4
病句修改(2020年西藏自治区中考题)5 文学常识(2020年西藏自治区中考题)6 字音字形(2020年西藏自治区中考题)7 名著阅读(2020年西藏自治区中考题)8 古诗文默写(2020年西藏自治区中考题)9
乔正芳《雪莲花儿开》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西藏自治区中考题)10
《樊锦诗自述:我心归处是敦煌》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西藏自治区中考题)11 《桃花源记》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西藏自治区中考题)12
2020年西藏自治区中考作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