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停顿节奏
中考文言文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技巧与方法

中考文言文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技巧与方法(一)读清句读,正确停顿是诵读文言文的要求之一。
读是语言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句中停顿,特别是文言文中的阅读停顿是阅读能力的重要体现。
有以下六种情况注意停顿。
1、主谓之间要停顿。
2、谓宾之间要停顿。
3、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
4、“古二今一”之间要停顿。
5、关联词后面要停顿。
6、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
确定节中停顿有以下几种方法:1、句首语助词(又叫句首发语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
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强调语气或领起全句乃至全段。
常用的句首发语词和关联词主要有以下这些:句首发语词:如“至”、“若”、“至若”、“夫”、“若夫”、“盖”、“然”、“则”“然则”、“岂”、“岂若”、“宜”、“诚宜”、何尝、其等。
例如至若春和景明若夫淫雨霏霏然则北通巫峡诚宜开张圣廷关联词:且、虽、因、“惟”、“故”等。
例如且焉置土石虽我之死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其如土石何诵读时,这些词语后面都应稍加停顿,不能和后面的文字连读。
2、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双音节词的,要分开读。
如:①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
②可/以一战。
③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例①中的“于是”,“于”是介词,“给”的意思“是”是代词,“这”的意思,它们都应分开来读。
例②中“可以”是两个单音词,“可”是能愿动词,“可以”的意思,“以”是介词,“用来”的意思。
例③中的“中间”,“中”是“中间”,“间”是“夹杂”。
3、根据语言顺序来停顿,即按照“主语—谓语—宾语”、“状语—谓语”、“动词—补语”来停顿,也就是说,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动词和补语之间要作停顿(定语与中心词之间一般不停顿),以使语意明显。
如:①先帝/不以/臣卑鄙。
“臣卑鄙”是主谓短语作宾语,不能读成“先帝/不以臣/卑鄙”。
②佳木/秀而繁阴。
③问/今是何世④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例③中“佳木”是动作的发出者,陈述的对象,它与后面谓语部分之间应作停顿。
文言文朗读停顿的划分方法

文言文朗读停顿的划分方法【篇一:文言文朗读停顿的划分方法】读是语言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句中停顿,特别是文言文中的阅读停顿是阅读能力的重要体现。
有以下六种情况注意停顿。
1、主谓之间要停顿。
2、谓宾之间要停顿。
3、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
4、“古二今一”之间要停顿。
5、关联词后面要停顿。
6、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
三、方法指导确定节中停顿有以下几种方法:1、句首语助词(又叫句首发语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
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强调语气或领起全句乃至全段。
常用的句首发语词和关联词主要有以下这些:(1)句首发语词:如“至”“若”“至若”“夫”“若夫”“盖”“然”“则” “然则”“岂”“岂若”“宜”“诚宜”“何尝”“其”等。
例如至若春和景明若夫淫雨霏霏然则北通巫峡诚宜开张圣廷(2)关联词:“且”“虽”“因”“惟”“故”等。
例如且焉置土石虽我之死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其如土石何诵读时,这些词语后面都应稍加停顿,不能和后面的文字连读。
2、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双音节词的,要分开读。
如:①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
②可/以一战。
③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例①中的“于是”,“于”是介词,“给”的意思“是”是代词,“这”的意思,它们都应分开来读。
例②中“可以”是两个单音词,“可”是能愿动词,“可以”的意思,“以”是介词,“用来”的意思。
例③中的“中间”,“中”是“中间”,“间”是“夹杂”。
3、根据语言顺序来停顿,即按照“主语—谓语—宾语”“状语—谓语”“动词—补语”来停顿,也就是说,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动词和补语之间要作停顿(定语与中心词之间一般不停顿),以使语意明显。
如:①先帝/不以/臣卑鄙。
“臣卑鄙”是主谓短语作宾语,不能读成“先帝/不以臣/卑鄙”。
②佳木/秀而繁阴。
③问/今是何世④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例③中“佳木”是动作的发出者,陈述的对象,它与后面谓语部分之间应作停顿。
例③④中的动词“问”、“刻”与其支配的对象之间也要作停顿。
文言文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文言断句

文言文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文言断句一、考点说明读清句读,正确停顿是诵读文言文的要求之一;停顿有两种:一是句间停顿,就是根据标点符号来确定句与句之间停顿的长短,语调的抑扬;一是句中短暂停顿,它是以词或词组为单位,根据句子成分之间的内在关系来划分的语气停顿;正确地进行句中停顿,是以把握句子里的词意和语法结构为前提的,因此解答这类题时可以先将句子翻译出来确定地理解文意,把意思结合紧密的文字,看成一个“意义单位”,“单位”与“单位”之间往往需要一定的停顿;在分析语法结构时可先抓动词,把跟动词有关的前后各词联系起来,观察句子的整体,往前找主语,往后宾语,再旁及其它成分,这样就可以确定句子的语法结构,依此确定句中停顿;二、知能图谱读是语言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句中停顿,特别是文言文中的阅读停顿是阅读能力的重要体现;有以下六种情况注意停顿;1、主谓之间要停顿;2、谓宾之间要停顿;3、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4、“古二今一”之间要停顿;5、关联词后面要停顿;6、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三、方法指导确定句中停顿有以下几种方法:1、句首语助词又叫句首发语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强调语气或领起全句乃至全段;常用的句首发语词和关联词主要有以下这些:1句首发语词:如“至”“若”“至若”“夫”“若夫”“盖”“然”“则”“然则”“岂”“岂若”“宜”“诚宜”“何尝”“其”等;例如:至若春和景明若夫淫雨霏霏然则北通巫峡诚宜开张圣听2关联词:“且”“虽”“因”“惟”“故”等;例如:且焉置土石虽我之死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其如土石何诵读时,这些词语后面都应稍加停顿,不能和后面的文字连读;2、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双音节词的,要分开读;如:①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 ②可/以一战; ③中/间力拉崩倒之声;例①中的“于是”,“于”是介词,“给”的意思“是”是代词,“这”的意思,它们都应分开来读;例②中“可以”是两个单音词,“可”是能愿动词,“可以”的意思,“以”是介词,“用来”的意思;例③中的“中间”,“中”是“中间”,“间”是“夹杂”;3、根据语言顺序来停顿,即按照“主语—谓语—宾语”“状语—谓语”“动词—补语”来停顿,也就是说,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动词和补语之间要作停顿定语与中心词之间一般不停顿,以使语意明显;如:①先帝/不以/臣卑鄙;“臣卑鄙”是主谓短语作宾语,不能读成“先帝/不以臣/卑鄙”;②佳木/秀而繁阴; ③问/今是何世④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例③中“佳木”是动作的发出者,陈述的对象,它与后面谓语部分之间应作停顿;例③④中的动词“问”、“刻”与其支配的对象之间也要作停顿;4、充当状语的名词和中心词之间要连读,即名词作状语时,一般在该词前停顿,且不能把状语与中心词读开;若分开读,就错将状语当成了主语,改变了句子的意思;如:①其一/犬坐/于前②山行/六七里例①中的“其一”是指其中的一只狼,作全句的主语,“犬”在句中作状语,修饰词“坐”,译为“像狗一样”;例②中的“山”修饰中心语“行”,“山行”译为“在山上走”,它们都应连读;5、“而”字后应该停顿;但“而”字在句中若起到下列作用,那么就不能停顿,也就是说,“而”字不能和后面的词语分开读,应该连读;①“而”在句中如果连接的是形容词或副词与动词,即“形容词副词+而+动词”,这时前边的形容词或副词充当状语,起修饰后面的动词的作用,不能分开读;②“而”在句中如果连接的是两个动词,即“动词+而+动词”,那么尔表示顺接,也就是说,前面一个动作发生了,后面的动作紧接着就发生了,这时“而”后面就不能停顿,应和后面的动词连读;③“而”连接词性相同的两个词语即两个名词、两个动词、两个形容词,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这时“而”后不应该停顿;例如:敏而好学,不耻下问;④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例: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②余闻而愈悲;6、停顿应体现句子结构的原貌;如:①瞻余马首/可也;如果读成“瞻余马首可/也”,那么就歪解了原意;因为原句是主谓结构,在“可”后停顿,就改变了原意;②“问/今是何世”,原句是动宾结构,宾语是一个主谓短语,如读成“问今/是何世”,读成了主谓句,就读破了;③“两三点雨/山前”,若读成“两三点/雨山前”就读破了,原句是倒装句;7、节奏停顿要体现出省略成分;如:①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再”、“三”后省略动词谓语“鼓”,应略停,以体现谓语的省略,不能读成“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8、对古代的国号、年号、官职、爵位、史实、地名要了解,否则易导致朗读停顿错误;如:作亭者谁,卢陵/欧阳修也;卢陵是地名,后面应该停顿;9、“也”用在句中揭示停顿,朗读时在其后停顿;如:余闻之也/久; “也”不是谓语前的副词状语,不能读成“余闻之/也久”;10、利用对文意的理解来确定停顿;在朗读文言文时,要根据语境理解文意,只有确切地理解了文意,才能准确地停顿;如: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例①意思是“处在朝庭的高位上,就为它的人民担忧”这样,句中的停顿就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11、诗句节拍间要停顿;古诗的朗读有其规律性,一般说来是两字一停顿,即按音节停顿;如:①几处/早莺/争/暖树②天门/中断/楚江/开也可以按意义单位停顿,如上面的两句可读为“几处早莺/争暖树”、“天门中断/楚江开”文言文的朗读停顿,涉及到文字、词义、语法及古代文化等多方面的知识;只要我们掌握一些古诗文的朗读停顿知识,并诵读一定量的文言文,就能培养提高自己的语感,熟练地处理文言文的朗读停顿;四、技巧突破1、根据文言句子语法结构确定朗读节奏一般说来,文言句子的语法结构与现代汉语大体相同;一个完整的句子是由主语、谓语、宾语组成的;文言句子的朗读停顿往往在主谓之间或动宾之间;这样划分是符合句子意思的完整表达的;如:(1)下列语句朗读节奏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DA、故/ 天将降大任于是/ 人也B、所以/ 动心忍性,曾益其所/ 不能C、人恒/ 过,然后/ 能改D、出/ 则无敌国外患者,国/ 恒亡2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3予/ 尝求/ 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4率/ 妻子/ 邑人/ 来此绝境桃花源记2、根据句首的语气词来确定朗读节奏; 有些文言句子句首含语气词发语词,表示将发表议论,提示原因,如“盖”“夫”读fú,往往在发语词后进行停顿,如:5盖/ 大苏/泛/赤壁云核舟记(6)夫/ 环而攻之/ 而不胜得道多助失道寡助3、根据句中起舒缓语气作用的“之”确定朗读节奏文言文中,“之”的用法很多,很复杂;其中起舒缓语气作用的“之”有助于我们确定朗读节奏:停顿往往在“之”后,这样朗读使得整个句子的语气不至于显得急促,而是缓急有致;如:7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4、根据句首的连词或总结性的词语确定朗读节奏若句首出现表假设、转折等的连词,如“若”、“而”、“然则”等或表总结性的词语,如“故”、“是故”等,往往在这些词语的后面要加以停顿;如:8而/ 山不加增愚公移山9然则/ 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10故/ 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5、根据文句内在的逻辑意义确定朗读节奏初中阶段所选文言文中有一个很典型的例句:其一犬坐于前狼此句中对“犬”的理解最为关键:不能理解为“狗”,而是“像狗一样”,“犬”是名词作状语;这句话的意思是:其中的一只狼像狗一样坐在屠夫的前面;根据文句意思的理解,这句话的停顿应在“其一”的后面才是正确的,即:其一/ 犬坐于前;对下面这个类型句子的节奏划分也要遵循逻辑意义:11然/ 得而腊之/ 以为饵捕蛇者说;其实,划分文言句子的朗读节奏远不止这五种方法,而这五种方法也不是孤立使用的,要正确划分朗读节奏,还是要准确理解文句的意思,把握住其内在的逻辑意义;五、达标检测用“∕”标出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1、禽兽之变诈∕几何哉2、衔∕远山,吞∕长江3、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4、中∕间∕力拉崩倒之声;5、然∕得而腊之∕以为饵;6、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7、岂若/ 吾乡邻之/ 旦旦有是哉8、而/ 乡邻之生/ 日蹙9、中/ 峨冠而多髯者/ 为东坡10、学而不思/ 则罔11、刻/ 唐贤今人诗赋/ 于其上 12、予/ 独爱/ 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六、拓展演练一选择题1、下列句子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BA、环而攻之∕而不胜B、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C、行拂∕乱其∕所为D、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2、下列句子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CA、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B、永之人∕争奔∕走焉C、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D、前人/之述/备矣3、下列句子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DA、虞山∕王毅叔远甫∕刻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C、因坐∕法华西亭D、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4、下列句子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AA、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B、醉则∕更相枕以卧C、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D、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5、下列句子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CA、而∕戍死者∕固十六七B、苟全∕性命∕于乱世C、日与∕其徒∕上高山D、肉食者∕鄙,未能∕远谋6、下列句子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BA、一鼓∕作气,再∕而率,三∕而竭B、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C、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D、且∕壮士不死即已7、下列句子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AA、永州之∕野产∕异蛇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C、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D、彼竭∕我盈,故∕克之8、下列句子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DA、公∕与之乘B、引∕无数英雄∕竞折腰C、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D、而∕乡邻之∕生日∕蹙9、下列句子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CA、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B、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C、意∕有所及,梦亦∕同趣D、贤者∕能勿丧耳10、下列句子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DA、是∕进亦忧,退∕亦忧B、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C、太守归∕而宾客从也D、入则∕无法家拂士11、下列句子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AA、同舍生皆∕被绮绣B、其一∕犬坐于前C、盖∕余之勤且艰∕若此D、生,亦我∕所欲也12、下列句子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BA、王侯将相∕宁有种乎B、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C、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D、俄而∕百千人大呼13、下列句子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DA、往来∕而不绝者B、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C、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D、上使∕外将兵14、下列句子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BA、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B、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C、属予作文∕以记之D、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15、下列句子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AA、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B、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C、珠∕可历历数也D、中∕间∕力拉崩倒之声二用“∕”划分下列句子的节奏16、而∕计其长∕曾不盈寸17、医之∕好治不病∕以为攻18、忠之属也,可∕以一战19、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20、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21、乃∕重修∕岳阳楼22、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2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不染24、亲朋∕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25、会挽∕雕弓∕如满月。
文言文如何停顿

一、句首语助词(又叫句首发语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
二、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双音节词的,要分开读。
三、根据语言顺序来停顿,即按照“主语—谓语—宾语”、“状语—谓语”、“动词—补语”来停顿,也就是说,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动词和补语之间要作停顿(定语与中心词之间一般不停顿),以使语意明显。
四、充当状语的名词和中心词之间要连读,即名词作状语时,一般在该词前停顿,且不能把状语与中心词读开。
若分开读,就错将状语当成了主语,改变了句子的意思。
五、“而”字后应该停顿。
但“而”字在句中若起到下列作用,那么就不能停顿,也就是说,“而”字不能和后面的词语分开读,应该连读。
1.“而”在句中如果连接的是形容词(或副词)与动词,即“形容词(副词)+而+动词”,这时前边的形容词或副词充当状语,起修饰后面的动词的作用,不能分开读。
2.“而”在句中如果连接的是两个动词,即“动词+而+动词”,那么而表示顺接,也就是说,前面一个动作发生了,后面的动作紧接着就发生了,这时“而”后面就不能停顿,应和后面的动词连续。
3.“而”连接词性相同的两个词语(即两个名词、两个动词、两个形容词),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这时“而”后不应该停顿。
4.“而”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
还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必须正确理解文意,因为这是确定文言文停顿节奏的前提。
在总结经验的同时,打好扎实的文言基础,使自己具有良好的文言语感。
文言文语句的停顿规律

文言文语句的停顿规律文言文的阅读与理解对于很多人来说是一个难题,而其中语句的停顿更是容易让人感到困惑。
掌握好文言文语句的停顿规律,对于准确理解文意、体会文章的韵味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我们要明白,文言文语句的停顿并非是随意的,而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
根据句子的语法结构来停顿是常见的方法之一。
主语和谓语之间,往往需要停顿。
比如“吾/日三省吾身”,“吾”是主语,“日三省吾身”是谓语,在此处停顿,能够清晰地划分出句子的主要成分。
同样,谓语和宾语之间也常有停顿。
像“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刻”是谓语,“唐贤今人诗赋”是宾语。
再者,古代汉语中有很多偏正结构的短语,在中心语和修饰语之间一般要停顿。
例如“三里/之城,七里/之郭”,“三里”和“七里”分别修饰“城”和“郭”。
另外,句首的语气词、关联词后面,通常也需要停顿。
比如“夫/战,勇气也”,“夫”是句首的语气词,在这里停顿,有助于表达出一种议论的语气。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然”是转折关联词,停顿一下,使句子的逻辑更加清晰。
古代的一些称呼、人名、地名等特定的词语后面,也会有停顿。
像“虞山/王毅叔远甫刻”,“虞山”是地名。
除了语法结构,句子的意思也是决定停顿的重要因素。
如果不停顿会导致意思混淆或误解,那就必须停顿。
例如“其一犬坐于前”,正确的停顿应该是“其一/犬坐于前”,如果不停顿,就容易理解为“其中的一只狗坐在前面”,而实际上是“其中的一只像狗一样坐在前面”。
句子中的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也能帮助我们确定停顿。
例如“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通过排比的结构,能够较为容易地找到合适的停顿点。
对于一些复杂的句子,我们还需要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停顿。
比如在一篇叙事的文章中,事件的发展、情节的转折等地方,可能会有相应的停顿。
总之,文言文语句的停顿规律虽然有一定的法则,但也需要我们在阅读和学习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灵活运用。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加准确地理解文言文的内涵,领略其中的美妙之处。
文言文朗读节奏的划分

文言文朗读节奏的划分一、句子成分之间要停顿一般说来,文言句子的语法结构与现代汉语大体相同。
一个完整的句子是由主语、谓语、宾语组成,文言句子的朗读停顿往往在主谓之间、动宾之间或修饰语和中心语之间,这样划分是符合句子意思的完整表达的。
如:(1)佳木/秀而繁阴。
(《醉翁亭记》)(2)问/今是何世(《桃花源记》)(3)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岳阳楼记》)二、句首发语词、关联词语后面要有停顿文言文中有些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起强调语气或领起全句乃至全段的作用。
如“夫”、“盖”、“故”、“惟”、“至若”、“若夫”、“诚宜”等,在这些词语后面应稍作停顿。
如:(!)夫/环而攻之(《孟子二章》)(2)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3)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出师表》)三、根据文句内在的逻辑意义确定朗读节奏名词作状语时,一般在该词前停顿,且不能把状语与中心词读开。
如:(1)其一/犬坐/于前(《狼》)(2)山行/六七里(《醉翁亭记》)四、朗读停顿要体现出省略成份朗读中不能把成份省略当作没有省略来读。
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五、利用对文意的理解来确定停顿在朗读文言文时,要根据语境理解文意,只有确切地理解了文意,才能准确地停顿。
如:(1)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岳阳楼记》)六、对文言文中的国名、年号、官职、史实、地名要了解清楚,切不可破读。
如:虞山/王毅/叔远甫/刻(《核舟记》)七、文言文中连在一起的两个单音节词,朗读时必须分开,而不能读成双音合成词。
如:(1)可/以一战(《曹刿论战》)(2)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口技》)(3)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孟子二章》)八、“者”“也”“矣”“乎”“哉”“耶”“邪”(yé)“耳”“而已”“与”(欤)等语气助词用在句中揭示停顿,朗读时在其后停顿。
如:①余闻之也/久矣。
(《伤仲永》)②洋洋乎/与灏气俱(《始得西山宴游记》)九、借助对话的标志断句。
杞人忧天文言文停顿节奏划分

杞人忧天文言文停顿节奏划分
《杞人忧天》节奏划分如下: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
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
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成语寓意:
“杞人忧天”多用于嘲讽那些为本来不用担忧的事而去担忧发愁的人,有居安思危的意识固然是好的,但是面对无法改变或者不太可能发生的事情,没有必要过度的担心。
对待事物,应该多持乐观积极的态度,往好的地方想。
注意心理平衡,无需自寻烦恼。
文言文断句和停顿

文言文断句和停顿学习文言文诵读是一个关键,只有读才能读懂,读涉及到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而能否把握好文言文的节奏,是能否读懂文言文尤其重要的一个方面。
文言文的节奏包括文言断句和文言停顿两个方面。
要把握好文言文的节奏,必须先分清断句和停顿的概念。
一、文言断句1.断句和句读的概念所谓文言断句,就是指给文言文划分句读(读,音为dòu相当于给文言文加标点)。
那么,什么又是句读呢?所谓句,是指古文中语意完整的一个小段,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一句话,一般用句号表示;所谓读,是指句子中的语意未完、语气可停顿的更小的段落,一般用逗号、顿号表示。
根据句读给文言文划分节奏就叫做断句。
2.怎样断句(或划分句读)断句是必须要根据语意来完成的,因此,读懂文意是给文言文正确断句的前提。
至于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就看学生平时对文言知识的积累程度了,这包括文言虚词、文言实词、文言句式等知识的学习积累,还有文言语感的培养等多个方面。
关于句读分不清而引起麻烦,这里有一个小故事:以前,有一个小伙子,二十好几了还没有娶上媳妇,于是他就托媒婆帮忙。
媒婆帮他物色了一个女孩子,小伙子问媒婆未来的媳妇长相如何。
媒婆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写了一行字给他——一头青丝没有麻子。
小伙子一看,心想:“一头青丝,没有麻子。
肯定很好啦!”于是就答应下来。
等到迎娶新娘后,小伙子揭开新娘的红盖头时却傻了眼——新娘是个秃子,而且满脸麻子。
原来,媒婆那句话意思是说:“一头青丝没有,麻子。
”二、文言停顿1.什么是文言停顿所谓文言停顿,就是指朗读文言文时的节奏。
它包括句间停顿和句内停顿。
句间停顿就是按照句读来读,以标点符号为标志;句内停顿就是根据句子间的内在关系(语法结构关系和语意关系等)来划分语气停顿。
2.怎样划分文言停顿划分文言停顿(句内停顿),一般要从句子语法结构和语意关系来进行。
(1)从句子语法结构来看,要掌握两点①主谓间、动宾间、状中间、动补间常常要停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一定要停顿的三条提示: (1)句中转折连词“而”前“则”前要停 顿。 如:人不知/而不愠;问之/则曰 (2)承前指示代词之后要停顿。 如:是/知也 9、节奏停顿要体现出省略成分 如:①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曹刿论战》)
用“∕”标出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1、禽 兽 之 变 诈 几 何 哉?(停一处) 2、衔 远 山,吞 长 江。(停两处) 3、受 任 于 败 军 之 际,奉 命 于 危 难 之 间。 (停两处) 4、中 间 力 拉 崩 倒 之 声。(停两处) 5、然 得 而 腊 之 以 为 饵。(停两处) 6、至 于 负 者 歌 于 途,行 者 休 于 树。(停三处 7、岂 若 吾 乡 邻 之 旦 旦 有 是 哉。(两处) 8、而 乡 邻 之 生 日 蹙。(停两处) 9、中 峨 冠 而 多 髯 者 为 东 坡。(停两处) 10、学 而 不 思 则 罔。(停一处)
文言文朗读的停顿节奏
一、句首发语词、总领性词语和关联词后 面要停顿。
文言文中如“至”、“夫”、“若 夫”、“故”、“然”、“然则”、 “是”、“乃”、“或”、“自”等等 虚词放在句首,诵读应在其后稍加停顿, 不能和后面的文字连接。
• • • • • • •
①至于/夏水襄陵 ②或/王命急宣 ③乃/摘而藏之 ④然/有根无树 ⑤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⑥且/焉置土石 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如(1)。
(3)普/明日/复奏其人。
4、谓语/补语之间要停顿。 (1)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2)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出 师表》) (3)其一/犬坐/于前。 (4)骈死/于槽枥之间。
5、提前的状语(包括时间、地点状语),在朗 读时应在其后稍加停顿。 如(1)今/天下三分。(《出师表》) (2)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 蛇者说》) (3)晚年/手不释卷。
二、根据音节确定朗读节奏。古代是两个 单音节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双音节 词的,要分开读。 如:中/间/力拉崩到之声(“今一古二”词 语) • 今/齐地/方千里
三、根据文言句子语法结构确定朗读节奏。 1.语法停顿: 1)主/谓/宾之间 2) 动/宾之间 3)状语/谓语之间 4)谓语/补语之间 5)前置状语之后
6、对古代的国号、年号、官职、爵位、史 实、地名要了解,否则易导致朗读停顿错误。 如: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晋/陶渊明/独爱菊。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
7、一般地说,以下的两种短语间不能停顿,否则会影响 古文原来的意思。
1.偏正短语。 (1)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岳阳楼记》) (2)县官/日有/廪稍之供。(《送东阳马生序》) 2.介宾短语。 (1)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出师表》) (2)其印/为予群从所得。(《核舟记》)
11、刻 唐 贤 今 人 诗 赋 于 其 上。 (停两处) 12、予 独 爱 莲 之 出 淤 泥 而 不 染。 (停两处) 13、是 以 先 帝 简 拔 以 遗 陛 下。 (停两处) 14、邻 人 京 城 氏 之 孀 妻 有 遗 男。 (停两处) 15、今 诚 以 吾 众 诈 自 称 公 子 扶 苏、项 燕。(停三处) 16、盖 余 之 勤 且 艰 若 此。(停两 处)
1、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2、衔∕远山,吞∕长江。 3、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4、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5、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6、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7、岂若 / 吾乡邻之 / 旦旦有是哉。 8、而 / 乡邻之生 / 日蹙。 9、中 / 峨冠而多髯者 / 为东坡。 10、学而不思 / 则罔。
1、主谓之间要停顿。 (1)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2)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曹刿 论战》) (3)普/性深沉有岸谷。(《赵普》) (4)芙蕖与草木诸花/似觉稍异 。 (5)吾/忘持度 2、动宾之间要停顿。 (1)恐/前后受其敌。(《狼》) (2)乃悟/前狼假寐。
3、 状语/谓语之间
11、刻 / 唐贤今人诗赋 / 于其上。 12、予 / 独爱 / 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13、是以 / 先帝简拔 / 以遗陛下。 14、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15、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16、盖∕余之勤且艰∕若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