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停顿
文言文翻译停顿的句子

一、原文:“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此句停顿处,在于“昔人”与“已乘黄鹤去”之间。
此处停顿,既表现出诗人对往昔英雄人物的怀念之情,又使句子节奏舒缓,引人深思。
译文:“往昔之人,已乘黄鹤离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二、原文:“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此句停顿处,在于“独在异乡”与“为异客”之间。
此处停顿,既突出了诗人身处异乡的孤独之感,又为“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感铺垫。
译文:“独在异乡,身为异客,每逢佳节,倍加思念亲人。
”三、原文:“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此句停顿处,在于“青青园中葵”与“朝露待日晞”之间。
此处停顿,既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又使句子节奏优美,富有音韵。
译文:“园中葵青翠欲滴,朝露等待太阳升起。
”四、原文:“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此句停顿处,在于“大漠孤烟直”与“长河落日圆”之间。
此处停顿,既表现出诗人对大漠风光的赞叹,又使句子节奏紧凑,气势磅礴。
译文:“大漠孤烟直上,长河落日圆满。
”五、原文:“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此句停顿处,在于“桃花潭水深千尺”与“不及汪伦送我情”之间。
此处停顿,既展现了诗人对桃花潭美景的赞叹,又突出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
译文:“桃花潭水深千尺,却不及汪伦送我之情。
”综上所述,文言文中的停顿运用,既丰富了语言的节奏美,又增强了诗歌的意境。
在翻译过程中,我们应注重把握原文的节奏和意境,力求做到忠实于原文,同时兼顾译文的美感和可读性。
以下为以上五句的完整译文: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往昔之人,已乘黄鹤离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独在异乡,身为异客,每逢佳节,倍加思念亲人。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园中葵青翠欲滴,朝露等待太阳升起。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大漠孤烟直上,长河落日圆满。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桃花潭水深千尺,却不及汪伦送我之情。
文言文的停顿

文言文的停顿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停顿是一个非常重要却容易被忽视的环节。
正确的停顿,不仅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意,还能让朗读更加顺畅、富有韵味。
那么,什么是文言文的停顿呢?简单来说,就是在朗读文言文时,根据词句的意思和语法结构,在适当的地方进行短暂的停歇。
文言文停顿的重要性不可小觑。
首先,它有助于我们准确理解词句的含义。
如果停顿不当,很可能会曲解原文的意思。
比如“其一犬坐于前”,正确的停顿应该是“其一/犬坐于前”,如果读成“其一犬/坐于前”,就会理解成有一只狗坐在前面,这与原意大相径庭。
原意是其中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
其次,恰当的停顿能让文言文的朗读更具节奏感和韵律美。
文言文往往具有简洁、凝练的特点,通过合理的停顿,可以更好地体现出其语言的韵味和魅力。
那么,如何才能正确地进行文言文的停顿呢?这需要我们掌握一些基本的规则和方法。
其一,根据语法结构来停顿。
主谓之间、动宾之间、修饰语与中心语之间等,通常需要停顿。
例如,“吾/视其辙乱”,“吾”是主语,“视其辙乱”是谓语,在“吾”后停顿。
其二,根据句首的虚词来停顿。
常见的句首虚词有“夫”“盖”“若夫”“至于”等。
比如“夫/战,勇气也”,“夫”在这里是发语词,起到引起议论的作用,需要停顿。
其三,根据句子的意思来停顿。
有些句子虽然语法结构上没有明显的标志,但根据意思也能判断出停顿的位置。
比如“而两狼之并驱如故”,根据意思,应该在“而”后停顿。
此外,还需要注意一些特殊情况。
比如古代的人名、地名、官名等专有名词,一般不能断开。
像“诸葛孔明者,卧龙也”,“诸葛孔明”不能断开。
在实际的学习和阅读中,我们要多朗读、多练习,培养对文言文停顿的敏感度。
可以通过对照注释和译文,仔细体会停顿的位置和原因。
同时,也可以多听一些优秀的文言文朗读录音,学习他人的停顿技巧。
总之,文言文的停顿是理解和欣赏文言文的重要钥匙。
只有掌握了正确的停顿方法,我们才能真正走进文言文的世界,领略其中的美妙和智慧。
文言文停顿的规律口诀

文言文停顿的规律口诀
文言断句的七个口诀如下:
1.古文断句莫畏难,仔细琢磨只等闲;
2.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
3.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
4.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
5.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
6.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
7.习惯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
断包的基础在于领会全篇的文意,因此断句前先要读几遍原文,力求对原文内容有个大致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分析难断的句子。
语感对断句有很大的帮助,除此之外,还可以借助一定的条件。
文言文断句的基本原则
1.是否需要“断句”,决定于句子的语气。
2.主语较长时,其后要断句。
3.句首状语后要断句。
4.即使主语较短,但当出现表示提顿的词语(如“者”)时,其后要断句。
5.句中出现标示语气延长的词语(如“也”)时,其后要断句。
6.对话的提示语(如“曰”)后,要断句。
7.主谓倒装时,中间要断句。
8.独立成分前后,应该断句。
文言文的停顿划分

句首停顿1.【句首发语词】句首出现——盖,夫,然,岂,宜,其,至,则,且夫,若夫,至若,岂若,得无,至于,诚宜,何尝等发语词,要停顿。
①其/ 如土石何?②得无 / 异乎?③盖/ 余之勤且艰/ 若此。
2.【句首连词】句首出现——若,虽,而,然,且,因,惟,然则等连词,要停顿。
④且/ 欲于常马等/ 不可得。
⑤然则/ 何时而乐耶?⑥惟/ 吾德馨。
3.【句首过渡词和总结性的词】出现过渡词有——或,而或等;出现总结性的词有——故,是故,则,是以(以是),于是,遂等要停顿。
⑦遂/ 许先帝/以驱驰。
4.【句首表时间、方位的词】中,方,先,今,既而,已而,倏尔,俄而等要停顿⑧中/ 间/ 力拉崩倒之声。
⑨方/ 其/ 远出海门。
⑩今/ 诚以吾众/ 诈自称/ 公子扶苏、项燕。
古二今一古代两个单音节的词,而今天却变成了一个双音节的词,古代的两个双音节要分开读。
①可/ 以一战,战/ 则请从。
②中/ 间/ 力拉崩倒之声。
③今/ 齐地/ 方千里。
句中标志性词语句中出现“也”、“夫”、“之”等标明停顿的语气助词,要停顿。
④望之/ 蔚然而深秀者。
⑤余/ 闻之也/ 久矣。
⑥洋洋乎/ 与颢气俱。
古代国号、年号、官职、爵位、人名、地名对以上的文言知识要了解,否则划停顿时容易出错。
⑦南阳/ 诸葛庐(地名与屋名可以看做并列关系)⑧庐陵/ 欧阳修也。
⑨虞山/ 王毅叔远甫/ 刻。
⑩陈/ 康叔公/ 尧咨/ 善射(“陈”为姓氏,“康叔”是谥号,“尧咨”为名)名词作状语名词作状语一般要停顿。
⑪法/ 皆斩。
(依法)⑫功/ 宜为王。
(论功)⑬山行/ 六七里。
(在山中行走)⑭其一/ 犬坐/ 于前。
(像狗一样)保留文言句式划分朗读节奏的时候,要保留文言语意和句式的完整。
①何罪/ 之有?(宾语前置)②刻/ 唐贤今人诗赋/ 于其上。
(状语后置)③一鼓/ 作气,再/ 而衰,三/ 而竭。
(再,三后面省略“鼓”)④此诚/ 危急存亡之秋也。
(“此……也”为判断句式,此/ 诚/ 危急存亡之秋也,按语法本应该这样划,但这样读起来就很别扭。
文言文断句停顿原则

文言文断句停顿原则在阅读文言文的过程中,正确的断句和停顿是理解文章内容和作者意图的关键。
以下是一些指导原则,帮助你进行文言文的断句和停顿:1. 句首语助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文言文中常常出现句首语助词和关联词,如“夫”、“盖”、“然”等。
在这些词语后面应该适当停顿,以突出语句的结构和层次。
2. 古代是两个单音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复音词的,要分开读在文言文中,有时两个单音词就可以构成一个完整的概念,而在现代汉语中可能需要多个词语才能表达。
在这种情况下,应当将这两个单音词分开读,而不是连读。
3. 根据语言顺序来停顿在文言文中,词语的顺序往往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
因此,要根据文言文的语法结构和词语顺序来停顿,确保语句的流畅性和准确性。
4. 充当状语的名词和中心词之间应连读在文言文中,有时名词可以作为状语来修饰动词或形容词。
在这种情况下,充当状语的名词和中心词之间应该连读,而不是分开读。
5. “而”字后应该停顿“而”字在文言文中常常用于连接两个并列的词语或句子。
在“而”字后应该适当停顿,以突出其连接作用。
6. 停顿应体现句子结构的原貌在断句和停顿的过程中,应当尽可能保留原文的句子结构。
如果原文中存在复杂的句子结构或长句,可以通过适当的停顿来体现其原貌。
7. 节奏停顿要体现出省略成分在文言文中,有时会省略某些成分,如主语、宾语等。
在节奏停顿时,应当体现出这些省略成分,使语句更加通顺和理解。
8. 对古代的国号、年号、官职、爵位、史实、地名要了解,否则易导致朗读停顿错误在文言文中,经常会出现古代的国号、年号、官职、爵位、史实和地名等特定名词。
对这些名词的不了解容易导致朗读停顿错误。
因此,在阅读前应当对相关背景知识有所了解。
9. “也”用在句中揭示停顿,朗读时在其后停顿在文言文中,“也”字常用于句中表示语气和停顿。
在朗读时,应当在“也”字后面适当停顿,以突出语句的语气和节奏。
10. 利用对文意的理解来确定停顿最终,对文意的理解是确定停顿的关键。
文言文朗读停顿方法指导 → 文言文诗词朗读停顿方法指导

文言文朗读停顿方法指导→ 文言文诗词朗读停顿方法指导文言文诗词朗读停顿方法指导引言:在朗读文言文诗词时,合理的停顿是非常重要的。
它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表达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本文档旨在向读者介绍一些有效的文言文朗读停顿方法,以提升朗读的自然流畅度和准确性。
一、逻辑停顿逻辑停顿是根据文言文诗词的意义和结构进行的停顿。
它帮助读者在句子或诗句之间准确划分停顿,并体现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
1. 根据标点停顿:标点符号在文言文中有其明确的用法,如逗号、句号、顿号等。
读者可以根据标点符号的使用情况进行适当的停顿。
2. 根据句子结构停顿:句子结构是理解文言文的重要线索。
读者可以根据主谓宾结构、修饰成分的位置等进行停顿。
适当的停顿可以更好地解释句子的意义。
3. 根据诗句结构停顿:诗句通常有韵律和押韵规律。
读者可以根据诗句的押韵规律进行停顿,以保持诗句的节奏感。
二、情感停顿情感停顿是根据诗词的情感特点进行的停顿。
它帮助读者更好地表达诗词的情感,营造出恰如其分的情绪。
1. 根据语气停顿:语气是表达情感的关键。
读者可以根据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诗词的情感进行停顿,表达出不同的语气,如欢快、悲伤等。
2. 根据节奏停顿:节奏是诗词朗读的灵魂。
读者可以根据诗词的节奏感进行停顿,帮助读者更好地把握诗词的韵律。
3. 根据修辞手法停顿:修辞手法是文言文诗词的常用表达方式,如比喻、夸张等。
读者可以根据修辞手法的使用情况进行适当的停顿,凸显修辞效果。
三、流畅停顿流畅停顿是保持朗读流畅和连贯的停顿。
它帮助读者在不影响意义的前提下,使朗读更加自然。
1. 自然停顿:读者在朗读时可以根据自己的自然感觉进行停顿,以保持朗读的流畅性。
2. 避免过分停顿:虽然停顿在朗读中非常重要,但过分停顿会影响流畅性。
读者应避免在不必要的地方过分停顿,使朗读更加顺畅。
结论:通过合理的逻辑停顿、情感停顿和流畅停顿,读者可以更好地诠释和表达文言文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朗读停顿方法的正确应用可以提高朗读的质量和效果,使读者更好地欣赏和体验文言文诗词的美妙。
文言文句子停顿规律和技巧总结

文言文句子停顿规律和技巧总结
1. 嘿,你知道不,文言文句子停顿可有规律啦!就好像咱走路,一步一步得有节奏。
比如说,遇到“而”“则”这样的字,就像遇到个小拐弯,得停一下。
2. 咱拿“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句话来说,读到“而”这儿就得顿一下,要不读起来可就别扭啦,就像跑步喘不过气儿似的。
3. 还有啊,那些个表示时间、地点、人名啥的,那也是要停顿的。
就好比说“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壬戌之秋”后面得停,像是给它单独的时间站出来一样。
4. 有次我读文言文,就是没注意停顿,结果读得乱七八糟,家人都笑话我呢,就跟那刚学说话的小孩儿似的。
5. 再就是句子意思转折的时候,也得停顿哦!就像走在路上突然改变方向了似的。
6. 记得有回在课堂上,老师让我们读文言文,有个同学停顿错了,一下子全班都哄笑起来啦。
7. 另外,那些特殊句式,像判断句、倒装句啥的,都有它们专门的停顿地方。
这就像是给它们量身打造的停顿规则。
8. 哎呀呀,掌握了这些文言文句子停顿规律和技巧,读起文言文可就顺溜多啦,再也不会闹笑话咯!。
文言文如何停顿

一、句首语助词(又叫句首发语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
二、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双音节词的,要分开读。
三、根据语言顺序来停顿,即按照“主语—谓语—宾语”、“状语—谓语”、“动词—补语”来停顿,也就是说,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动词和补语之间要作停顿(定语与中心词之间一般不停顿),以使语意明显。
四、充当状语的名词和中心词之间要连读,即名词作状语时,一般在该词前停顿,且不能把状语与中心词读开。
若分开读,就错将状语当成了主语,改变了句子的意思。
五、“而”字后应该停顿。
但“而”字在句中若起到下列作用,那么就不能停顿,也就是说,“而”字不能和后面的词语分开读,应该连读。
1.“而”在句中如果连接的是形容词(或副词)与动词,即“形容词(副词)+而+动词”,这时前边的形容词或副词充当状语,起修饰后面的动词的作用,不能分开读。
2.“而”在句中如果连接的是两个动词,即“动词+而+动词”,那么而表示顺接,也就是说,前面一个动作发生了,后面的动作紧接着就发生了,这时“而”后面就不能停顿,应和后面的动词连续。
3.“而”连接词性相同的两个词语(即两个名词、两个动词、两个形容词),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这时“而”后不应该停顿。
4.“而”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
还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必须正确理解文意,因为这是确定文言文停顿节奏的前提。
在总结经验的同时,打好扎实的文言基础,使自己具有良好的文言语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朗读停顿的划分方法一、句首关联词和语气词(如:夫、盖、若、而等)之后要作停顿:例:(1)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2)若夫|霪雨霏霏(3)盖|大苏|泛赤壁云二、几个特殊的古今异义词朗读时必须分开:例:(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于是”(2)《捕蛇者说》中的“可以”、“生日”(3)《桃花源记》中的“妻子” (4)《口技》中的“中间”例:a、而|乡邻之生|日蹙b、中|间|力拉崩倒|之声三、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一般要作停顿,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例:(1)池|非不深也(2)以光|先帝遗德(3)余将告|于莅事者四、需要着重强调的地方,一般要停顿:例:(1)先|天下之忧|而忧(2)殚|其地之出五、“也”用在句中时表停顿语气,朗读时应作停顿:例:余闻之也|久六、省略句中句内省略的地方一般要作停顿:例:(1)其一|犬坐于前(2)必以|分人七、并列短语间要略作停顿:例:(1)岸芷|汀兰,郁郁|青青(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八、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
(三)、中考题例例1、下列语句中,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A.自|吾氏三世|居是乡B.而|乡邻|之生日蹙C.今其|室十无一焉D.非死|则徙尔(05年中考题)分析:A句中,“自”是一个介词,明显不能独立,后面必须跟上宾语,才能表示一个确切的意思。
“自吾氏三世”才是一个意义单位。
所以A句的划分是错的。
再看B句,“而”是一个转折连词,属虚词范畴无实义,因此它也不能独立。
再说“乡邻之生”是一个偏正词组,应看作一个整体,不能拆开。
C句的“今其室”也是一个偏正词组,表示一个相对独立的意义,中间不能拆开。
正确的答案只能是按意义划分的D。
例2、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C.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D.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2004年中考题)分析:A句中的“不在”是一个否定合成谓语,应看作一个意义单位,因此不能分开。
故A是错的。
B的前后两句划分的标准不一,不能形成对偶,所以也是错的。
C句中的“丝竹之乱耳”、“案牍之劳形”是两个用法相同的主谓词组,分别作两个“无”的宾语。
而主谓词组在作句子成分的时候应看作一个整体,不能拆开,故C是错的。
只有D是意义上的对偶,所以是正确的。
例3、用“|”标出下列句子的诵读节奏。
这两个句子不是诗句,所以不存在对偶的问题,因此只能作意义上的划分。
正确划法如下(当然还可以划得更细一些):(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2)且|欲于常马等|不可得由此可见,划分诗文的节奏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来分析。
如果是相连的诗句,还要考虑到上下句中词语的对仗,上下两句的节奏应该保持一致。
如果是较长的一句话,则要考虑到意义上是否恰当,有没有把意义划“破”。
总之,要灵活掌握,具体分析。
划好之后再仔细地读一读,看是否顺口、顺畅。
(四)、经典题例1、句首语气助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
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强调语气或领起全句乃至全段,如“至”、“夫”、“若夫”、“盖”、“故”、“惟”等,诵读应稍加停顿,不能和后面的文字连接。
2、古代是两个单音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复音词的,要分开读。
如:①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
②可/以一战。
3、根据语言顺序来停顿,即按照“主语—谓语—宾语”、“状语—谓语”、“动词—补语”来停顿,也就是说,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动词和补语之间要作停顿(定语与中心词之间一般不停顿),以使语意明显。
如:①先帝/不以/臣卑鄙。
②永之人/争/奔走焉。
4、充当状语的名词和中心词之间应连读。
若分开读,就错将状语当成了主语,改变了句子的意思。
如:①其一犬/坐于前。
(应为“其一/犬坐/于前”。
)5、停顿应体现句子结构分原貌。
如:①望晚/日照/城郭(句中“望晚”是“向晚”意,即接近黄昏之时,原句是主谓结构,如读成“望/晚日/照城郭”,就读出了另一种理解。
)②瞻余马首/可也。
6、节奏停顿要体现出省略成分。
如: ①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7、对古代的国号、年号、官职、爵位、史实、地名要了解否则易导致朗读停顿错误。
如:①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虞山”是山名,“王毅叔远”,姓王名毅字叔远,“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8、“也” “乎”等语气助词用在句中揭示停顿,朗读时在其后停顿。
如:①余闻之也/久矣。
②洋洋乎/与灏气俱9、转折连词之后应有停顿。
洋洋乎/与灏气俱/而不知其所穷。
总之,相对完整的意义结构都需要相应的停顿。
(五)、技巧突破一•根据文言句子语法结构确定朗读节奏一般说来,文言句子的语法结构与现代汉语大体相同。
一个完整的句子是由主语、谓语、宾语组成的。
文言句子的朗读停顿往往在主谓之间或动宾之间。
这样划分是符合句子意思的完整表达的。
如:(1)下列语句朗读节奏停顿正确的一项是()(A )故/ 天将降大任于是/ 人也(B )所以/ 动心忍性,曾益其所/ 不能(C )人恒/ 过,然后/ 能改(D )出/ 则无敌国外患者国/ 恒亡(2)划分下边句子朗读的节奏,每个分句只划一处(用“ / ”表示)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3)予/ 尝求/ 古仁人之心(4)率/ 妻子/ 邑人/ 来此绝境二•根据句首的语气词来确定朗读节奏有些文言句子句首含语气词(发语词),表示将发表议论,提示原因,如“盖”、“夫”(读“ f ú),往往在发语词后进行停顿,如:(5)盖/ 一岁之犯死者/ 二焉(6)夫/ 环而攻之/ 而不胜三•根据句中起舒缓语气作用的“之”确定朗读节奏文言文中,“之”的用法很多,很复杂。
其中起舒缓语气作用的“之”有助于我们确定朗读节奏:停顿往往在“之”后,这样朗读使得整个句子的语气不至于显得急促,而是缓急有致。
如:(7)医之/ 好治不病/ 以为功。
四•根据句首的连词或总结性的词语确定朗读节奏若句首出现表假设、转折等的连词,如“若”、“而”、“然则”等或表总结性的词语,如“故”、“是故”等,往往在这些词语的后面要加以停顿。
如:(8)若/ 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
(9)而/ 山不加增(10)然则/ 何时而乐耶(11)故/ 自号曰醉翁也五•根据文句内在的逻辑意义确定朗读节奏初中阶段所选文言文中有一个很典型的例句:其一犬坐于前(《狼》)此句中对“犬”的理解最为关键:不能理解为“狗”,而是“像狗一样”,“犬”是名词作状语。
这句话的意思是:其中的一只狼像狗一样坐在(屠夫)的前面。
根据文句意思的理解,这句话的停顿应在“其一”的后面才是正确的,即:其一/ 犬坐于前。
对下面这个类型句子的节奏划分也要遵循逻辑意义:然/ 得而腊之/ 以为饵其实,划分文言句子的朗读节奏远不止这五种方法,而这五种方法也不是孤立使用的,要正确划分朗读节奏,还是要准确理解文句的意思,把握住其内在的逻辑意义。
附:例(1 )的答案选D ;例(2 )的朗读节奏正确划分为:故/ 君子有不战,战/ 必胜矣。
一、选择1、下列句子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A、环而攻之∕而不胜B、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C、行拂∕乱其∕所为D、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2、下列句子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A、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B、永之人∕争奔∕走焉C、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D、前人之述备矣3、下列句子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A、虞山∕王毅叔远甫∕刻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C、因坐∕法华西亭D、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4、下列句子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A、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B、醉则∕更相枕以卧C、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D、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5、下列句子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A、而∕戍死者∕固十六七B、苟全∕性命∕于乱世C、日与∕其徒∕上高山D、肉食者∕鄙,未能∕远谋6、下列句子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A、一鼓∕作气,再∕而率,三∕而竭B、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C、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D、且∕壮士不死即已7、下列句子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A、永州之∕野产∕异蛇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C、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D、彼竭∕我盈,故∕克之8、下列句子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A、公∕与之乘B、引∕无数英雄∕竞折腰C、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D、而∕乡邻之∕生日∕蹙9、下列句子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A、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B、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C、意∕有所及,梦亦∕同趣D、贤者∕能勿丧耳10、下列句子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A、是∕进亦忧,退∕亦忧B、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C、太守归∕而宾客从也D、入则∕无法家拂士11、下列句子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A、同舍生皆∕被绮绣B、其一∕犬坐于前C、盖∕余之勤且艰∕若此D、生,亦我∕所欲也12、下列句子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A、王侯将相∕宁有种乎B、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C、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D、俄而∕百千人大呼13、下列句子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A、往来∕而不绝者B、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C、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D、上使∕外将兵14、下列句子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A、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B、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C、属予作文∕以记之D、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15、下列句子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A、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B、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C、珠∕可历历数也D、中∕间∕力拉崩倒之声附:答案一、1、B2、C3、D4、A5、C6、B7、A8、D9C10、D11、A12、B13、D14、B15、A二、用“∕”划分下列句子的节奏16、而∕计其长∕曾不盈寸17、医之∕好治不病∕以为攻18、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19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20、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21、乃∕重修∕岳阳楼22、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2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不染24、亲朋∕知其如此,或∕酒而招之25、会挽∕雕弓∕如满月26、为我∕吊∕望诸君之墓27、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28、羲之之书∕晚乃善29、忠之属也,可∕以一战30、而∕计其长∕曾不盈寸随堂检测1、禽兽之变诈∕几何哉?2、衔∕远山,吞∕长江3、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4、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5、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6、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7岂若/ 吾乡邻之/ 旦旦有是哉8而/ 乡邻之生/ 日蹙9 中/ 峨冠而多髯者/ 为东坡10 学而不思/ 则罔11 刻/ 唐贤今人诗赋/ 于其上12予/ 独爱/ 莲之出淤泥而不染13 是以/ 先帝简拔/ 以遗陛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