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康德译名的商榷》一文解读贺麟的早期哲学术语翻译思想
贺麟译观微探

贺麟译观微探提要:回眸千余年的中国译史长河,从哲学角度进行翻译研究的人实不多见。
所幸,我们的先贤毕竟未在这一领域一筹莫展。
就在上个世纪中叶,有位哲人曾就此展开了先驱式的开拓。
这位有远见卓识的哲人便是贺麟先生。
本文即从贺麟先生刊登于《今日评论》1940年第4卷第9期的《论翻译》一文入手,浅析贺麟先生的翻译观,并试图对其翻译的哲学基础、翻译的意义与价值、翻译的方法加以解读,以期予后人以启迪。
关键词:贺麟;翻译的哲学基础;翻译的意义与价值;翻译的方法一、翻译的哲学基础贺麟先生的翻译思想从哲学思想入手,他希望掌握西方精神世界的精髓,与中国的哲学和文化融合起来,从而追求真理。
中西贯通是贺先生治学的一个基本方法。
他在翻译西方哲学的过程中,常常把西方哲学与中国古代文化结合起来,因此文字典雅、流畅,堪称现今西方哲学著作翻译的楷模。
他翻译黑格尔,斯宾诺莎等人的经典著作,一向主张“研究什么,翻译什么”,“搞懂搞透”才能翻译,并发表《康德名词的解释和学说的概要》,《康德黑格尔哲学东渐记》等哲学著作的翻译研究和翻译史的研究论著。
论及翻泽的哲学基础,贺氏的见解表达于其《论翻译》一文中:“意与言或道与文是体与用、一与多的关系。
言所以宣意,文所以载道。
意与言,道与文间是一种体用合一,而不可分的关系。
故意之真妄,道之深浅,皆可与表达此意与道的语言文字中验之。
……今翻译之职务,即在于由明道知意而用相应之语言文字以传达此意表示此道,故翻译是可能的。
因道是可传,意是可宣的。
再则,意与言道与文即是一与多的关系,则可能推知同一真理,同一意思,可用许多不同的语言文字或其他方式以表达之。
……意思惟一,而表达此同一意思之语言文字可以多种。
言之多,不妨害意之一。
”(1940年)从哲学意义上讲,翻译乃是译者(interpreter)与文本(text)之间的一种交往活动(communication),其中包含理解,解读,领会,移译等诸多环节。
其客观化的结果即为译文(translation)。
贺麟的哲学翻译

作者: 张学智
出版物刊名: 广东社会科学
页码: 46-50页
主题词: 黑格尔;贺麟;译名;康德;哲学史;斯宾诺莎;论衡;商务;西洋;“辩证”
摘要: <正> 贺麟(1920—)是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也是著名哲学翻译家.从1926年留学美国迄今,他翻译了多种斯宾诺莎、黑格尔及新黑格尔主义的著作.包括鲁一士《黑格尔学述》(1936,商务)、开尔德《黑格尔》(1936,商务)、斯宾诺莎《致知篇》(1943,商务,后改名为《知性改进论》1960年由商务出版).斯宾诺莎《伦理学》(1958,商务)、黑格尔《小逻辑》(1954,三联)、黑格尔《精神现象学》(1962,三联,与王玖兴合译)、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1952年后陆续出版四册,与王玖兴等合译,商务)、《黑格尔早期神学著作》(1988,商务).贺麟的译书,特别是《小逻辑》和《伦理学》,选词精到,独特的翻译思想贯穿了他一生的哲学实践,在中国哲学翻译界有一定影响.。
《小逻辑》黑格尔,贺麟译

《小逻辑》黑格尔,贺麟译
《小逻辑》是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的著作,由贺麟翻译。
贺麟是中国著名的哲学家和翻译家,他曾翻译了大量的西方哲学著作,包括康德、黑格尔、尼采等人的作品。
《小逻辑》是黑格尔哲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康德哲学思想的批判和继承。
黑格尔认为,康德的哲学思想虽然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但也有许多不准确和不完整的地方。
因此,他试图通过自己的哲学体系来弥补康德思想的不足之处。
《小逻辑》是一本非常难懂的著作,它包含了大量的哲学概念和术语,需要读者具备较高的哲学素养和耐心。
但是,它也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著作,它深刻地探讨了人类的思维和认识问题,对于理解人类思维和认识的本性有着重要的意义。
总的来说,《小逻辑》是一本非常重要的哲学著作,它不仅是对康德思想的批判和继承,也是对人类思维和认识问题的深入探讨。
贺麟的翻译也非常出色,他准确地传达了黑格尔的思想,使得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这部著作。
贺麟译学大义述——兼与严复、梁启超、王国维、陈康相参照

贺麟译学大义述——兼与严复、梁启超、王国维、陈康相参
照
彭华
【期刊名称】《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6(000)001
【摘要】作为杰出哲学家、哲学史家、翻译家的贺麟,其翻译思想、翻译实践与严复、梁启超、王国维、陈康颇有共通之处,而在继承之中又有所发扬.通过比较与参照,可以勾稽、归纳贺麟译学之大义.在贺麟等人看来,通过翻译而引入外来的"新知",这仅仅是手段而非目的;翻译的意义与价值在于"华化西学""使西洋学问中国化",从而谋求"西洋哲学中国化"与"中国新哲学之建立".出于这一目的,故在翻译对象上,既要精审选择原书,又要注重翻译与研究并行.在译文标准上,贺麟一方面继承了严复的"信达雅"说,另一方面又创造性地提出"艺术工力"说;在术语译名上,贺麟既充分重视"因袭",而又审慎选择"自创".贺麟的翻译思想是可资借鉴的,而其翻译实践也是可资师法的.
【总页数】11页(P87-97)
【作者】彭华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四川成都 61006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5
【相关文献】
1.略论佛经音义的校勘——兼述王国维、邵瑞彭、周祖谟和蒋礼鸿所撰《玄应音义》校勘 [J], 徐时仪
2.关于年谱编撰的新思考——兼述陈鸿祥先生的《王国维年谱》 [J], 王学海
3.梁启超、沈兼士致王国维信的史学价值 [J], 马奔腾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原创]中国传统翻译思想发展时期—40年代
![[原创]中国传统翻译思想发展时期—40年代](https://img.taocdn.com/s3/m/d1c63f9f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78a3b3b.png)
第四章中国传统翻译思想发展时期—40年代背景:五四运动到32年翻译问题争论平息,开始抗战,所以翻译放慢了步伐,进入了沉寂时期。
沉寂原因:1940 哲学家贺麟:没有翻译,只是一味的移植,我们永远不可能有自己的新学术。
造成此问题的原因有三:一因上焉者子衿创造不屑翻译,故尔沉寂。
一因下焉者学问语言之培植不够,故尔操斛,视翻译为易事,故尔芜滥。
三则因严正的同情的翻译批评,以鼓励好的翻译,纠正坏的翻译,也足以长养这种芜滥和沉寂的局面。
但是根本原因是学术界多数人对于翻译的性质和意义,缺乏真正的了解。
(考完专八就可以翻译)PS: 虽沉寂,但对于翻译标准和方法的论述,关于“形似神似理论”的研究,关于翻译的哲学思想探讨,还在继续,甚至得到深入发展。
发源于画论。
影响:1形,代表人物有林语堂、朱生豪、梁宗岱等翻译家。
2关于翻译的哲学思想的探讨。
艾思奇,贺麟、朱光潜等哲学家和美学家。
陈康,精通多国语言。
译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巴曼尼得斯篇》被贺麟称为钻进希腊文原著的宝藏里,直接打通了从柏拉图到亚里士多德的哲学的第一人。
认为信为第一。
做作者的忠实代言人。
3直译与意译。
哲学家认为没有之分,哲学家金岳霖提出应以译意和译味。
前者要艺术,后者非有艺术不可。
诗歌重味,科学论述证重意。
代表人物:林语堂,著名的文学翻译家,作家,卓越的语言学家。
1.翻译是一种艺术—林的翻译美学1933《论翻译》长篇论文,被称为这一类著作中最有分量的文章之一,在其中阐述了自己的翻译美学思想。
1)翻译审美主体论。
较早提出翻译即艺术。
翻译是一种艺术,译者是翻译审美的主体。
因此,三条件译者需做到对原文的文字上及内容上有透彻的了解,自己的文字功底够,对翻译标准及方法有相当的见解。
三责任:对原著的责任,对读者的责任,对艺术的责任,一要求译者的文学素养。
2)翻译审美(评判)标准论和审美客体论翻译的三重标准:忠实标准,通顺标准,美的标准,美比雅范围广。
中心思想就是“达意传神”传神是核心。
文化为体用之全,以中学化西学——贺麟的文化体用观

文化为体用之全,以中学化西学——贺麟的文化体用观刘俊哲【摘要】贺麟以复兴中华民族文化为己任,对中国近代以来的各种文化观予以批判性反思:从哲学意义的视角寻求文化体用关系的形上本原,分析论证文化体用之间的辩证关系,提出"体用合一"的文化观及实现体用合一的原则,并从实效性的角度制定出对待西方文化的指针。
%To aim at reviving Chinese national culture,He Lin critically reflected on various cultural theories from the modern time in China;He looked for ontological foundation of cultural noumenon and functions from a view of philosophy,and argued for the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both of them,and proposed the cultural theory of the unity of both of them and the principle of realization,and drew up the guide on the Western culture from a point of actual effect.【期刊名称】《宜宾学院学报》【年(卷),期】2011(000)010【总页数】6页(P35-40)【关键词】贺麟;文化;体用观【作者】刘俊哲【作者单位】西南民族大学政治学院,成都61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261贺麟(1902~1992),四川金堂县人,中国现代著名哲学家、西方哲学研究专家、西方哲学著作翻译家,中国现代新儒家代表人物之一,他在中西文化观上有着自己独创性的思想。
所谓中西文化观是指关于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的关系的见解。
艾思奇、贺麟翻译思想

大众哲学
• 本书是艾思奇在20世纪30年代为通俗宣传马克思 主义哲学而写的优秀著作。作者以简洁晓畅的语 言和文笔,浅显的事例,娓娓道来,对什么是哲 学、唯心论、二元论和唯物论,哲学与日常生活 的关系,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唯物辩证法的基 本规律及唯物辩证法的主要范畴等,逐一进行了 系统的介绍和阐明,其写作方法新颖,内容通俗 易懂,开通俗哲学写作之一代风气,自出版以来, 一版再版,在历史上产生过很大的影响,可以说 其影响和教育了几代人,至今仍有其理论和现实 的价值。
•
• 译文:极有可能的是,地主、资本家,或者他们的 走狗会进入杜马。他们会相互维护。
• “当然喽,乌鸦不会啄乌鸦的眼睛。” • “ворон ворону глаз не выклюнет”这个成语 可以按照汉语的习惯译成“官官相护”。但是, 保留了原作形象意义的译文仍能够为读者所接受 和理解。翻译作为一种文化传输,就应当努力传 译一切可以传译的文化色彩
直译法
直译法就是按照原文的字面意义直接翻译 出来。由于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感受以及社 会经历等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俄汉语中 某些形式表达在字面意义,形象意义和隐 含意义上相同或近似,所以可以采用直译 的方法。直译法可以扩大读者的文化视野, 把读者带入异域的文化氛围之中。因此, 翻译时,能直译的尽可能直译,这是“尽 量保留”的传译原则的要求。
•
Жалко Виктора. Ему-то кажется, наверно, что он уже бога за бороду пойм-ал. А этого, как я вас понял, ещѐ близко не было. («Впервые замужем»).
•
译文一:维克多很可怜。也许他觉得, 他已经揪住了上帝的胡须。而这一点,我 根据您说的来看,实在还差得远。(引自 《出嫁》,范信龙译)
川籍翻译家贺麟翻译思想述评

川籍翻译家贺麟翻译思想述评范先明【摘要】He Lin (1902-1992), born in Jintang, Sichuan, is a famous modern Chinese philosopher, expert on philosophical history and Hegel’s philosophy, translator as well as one of the representatives of modern Neo-Confucian School. As a philosopher and translator in modern period , his contribution to theory of translation has seldom been mentioned before. With a systematic sorting out of the core idea of He Lin ’s theory of translation, this paper aims at finding out and reconsidering values of his theory of translation.%贺麟(1902-1992),四川金堂人,中国近代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翻译家、黑格尔哲学研究专家、新儒学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
作为哲学家兼翻译家的贺麟,其在翻译理论方面的贡献很少有人提及。
文章将系统梳理其有关翻译的核心思想,以期学界重新发现并认识其翻译思想的价值。
【期刊名称】《乐山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00)010【总页数】3页(P46-48)【关键词】川籍翻译家;贺麟;翻译思想;述评【作者】范先明【作者单位】乐山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四川乐山 614000; 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四川成都 61006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25贺麟(1902—1992),四川金堂人,中国近代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翻译家、黑格尔哲学研究专家、新儒学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关键词] 先天 ; 哲学术语翻译 ; 贺麟研究
[ 中图 分 类号 ] H 5 09 [ 献标识码] A 文
.
[ 章 编 号 ] 10 文 0 9一l2 (00 0 — 0 2— 4 12 2 1 ) 1 0 3 0
哲 学 家贺 麟 学 贯 中 西 , 融合 古 今 , 生 著 译 颇 丰 , 生 一 他 前 译 介 了 大量 的西 方哲 学 名 著 , 国 内影 响非 常大 。据 笔 在 者 不 完全 统 计 , 贺 麟 生前 发 表 的谈 论 翻译 的文 章 就 至 少 仅 宵5篇 , 最早发表的一篇是他 12 95年上清华学堂时于《 东 方杂志》 刊登的《 复的翻译》, 晚的一篇是 在《 上 严 最 中国 社会 科 学 院研 究 生 院 学 报 》 9 0年 第 3期 上 的 “ 谈 翻 19 谈
第1 第1 4卷 期
21 00年 3月
岱 宗 学 刊
J OUR L O AI O NA F D Z NG
Vo . 4 N0. 1 1 I Ma . 2 0 t 01
从《 德译 名 的商榷 》 康 一文解 读 贺麟 的
早 期 哲 学 术 语 翻 译 思 想
文 炳
译” 一文。贺麟不仅具有 丰富的翻译实践经 验 , 而且站在 哲学 的高度 , 从翻译 的哲学基础出发 , 对翻译 的认 识就必 然深刻 、 独到。本文 旨在从其早期发表的一篇文章来解读 其哲学术语的翻译思想 , 希冀能对学界中人在译介西方思 想 时 提供 一 些 借 鉴 。 笔者之所 以选 择《 康德译 名 的商榷》 这篇文 章 , 因 原 在于 : 由于历 史 的 原 因 , 西 学 东 渐 的 早 期 阶段 , l 在 即 9世 纪末 、 2 纪初到“ 四” 0世 五 前后 这 个 阶段 , 内学 人 对 西 学 国 的接受过程受 到 日本学界的影响很大 , 基本上属于被 动接 受期 , 时对 于 西 学 中 的大 量术 语 , 多袭 用 日文 的译 名 , 当 大 对此部分有识之士可谓是 痛心疾首 , 正如余又荪所言 : 我 “ 国学 术界 所 用 的 学 术 名 辞 , 都 是 抄 袭 日本 人 创 用 的 译 大 名 。这是一件极可 耻的事 ” …” 又如 张东荪指 出 : 以 。 “ 上 所 言 旧译 大 抵 皆 为 日译 。 国 人 于 翻 译 一 道 远 不 如 清 末 时代 , 尚有人 自创 名 词 。近 则 止 知 拾人 吐馀 而 已 。文 化 失 其创造性 , 可哀也 已” 。 伴 随着西学在 中国的进 一步 传播 , 大致到 2 O世纪 3 0年代时 , 来越多 的学人意识普 越 遍袭用 日文的译名所潜藏的弊端 , 并逐步地开始谋求 中国 在 学 术 上 的 自立 。学 术 上 自立 的首 要 任 务 就 是 纠 正 当 时 普 遍 袭 用 日文 译 名 的 做法 , 时也 是 自己动 手对 既 往 译 名 同 进 行 重 译 的过 程 。据 笔 者 有 限 的所 知 , 3 在 0年 代 期 间 仅 对 康 德 哲学 ( 日文 ) 名 的讨 论 , 有 熊 伟 于 13 译 就 9 3年 7月 2 日在 《 津 大公 报 》 表 的《 验 与 超验 》 0 天 发 先 一文 ; 贺麟 于
今哲 学 的学 术 主 张 。
一
、
对 日译哲 学术语 进行“ 名” 正
《 康德译名的商榷 》 文 , 一 比较 系统地讨论 了康德 哲 学名词的理解 与翻译 的 问题。在文 章的引 言部 分 , 指 他 出, 由于当时学术 界及 出版界对于西洋名哲的翻译 与介绍 的著 作 日益 增 多 , 得 哲 学 术语 的 翻译 中遇 到 的 问题 日益 使 凸显 出来 , 要 引起 足 够 的 重视 。他 说 :讲 到 翻译 与介 绍 需 “ 西洋 名 哲 的 名 著 , 对 于 译 名 一 事 却 不 可 松 松 放 则 过 。 _( ’ ”l 由于 历 史 的原 因 , 内学 术 界 对 西方 哲 学 的研 j l 国 究受 日文译名的影 响非常之大 , 当时有普遍袭用 日文译名 的做法 , 针对这一现象 , 贺麟 提出 了 自己的主张——号召 国 内学 者 对部 分 哲 学 术 语 进 行 “ 正名 ” 。他 说 : 在别的地 方, 我都很 赞成经验派的苟子“ 名无 固宜, 约
13 在 《 方 杂 志 》 3卷 第 l 发 表 了 《 德 译 名 的 9 6年 东 3 7期 康
商榷》 一文; 张东荪 13 9 9年在《 研究 与进步》 杂志 第一期 上 发表 了《 特 哲 学 之 专 门 名 词 》 文 ; 三 篇 文 章 分 别 康 一 这 对康德哲学 中的术语 的理解 和翻译 进行 了深入 的讨论 。 而笔者惟独单 选贺麟 的《 康德译名 的商榷》 文来 予以解 一 析, 不仅 因为该文具 有那个时 代的代表性 , 即倡导反对 错 误的 日文译名并对其进行重译 以谋求学术 自立 , 而且该 文 还 提 出 了 可行 的术 语 翻 译 原则 , 以具 体 的译 例来 予 以讨 并 论、 印证 、 贯彻实施其原则 ; 当然最值得关注的一点还在 于 他认 为 翻译 的 目的 在 于 “ 化 西 学 ” 翻译 要 融 贯 中 西 古 华 ,
( 东师 范 大 学 哲 学 系 , 华 上海 文中贺麟提 出 了自己的翻译原则和主 张, 一 他认为翻译 的 目的在 于“ 华
化西学” 。针对 当时术语翻译的 实际情 况, 他提 出了术语翻译 中切 实可行 的四项原则 , 并以“ 先天” 译名 来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