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剥离利用技术规范
建设占用耕地表土剥离技术规范DB22-T 2278-2015

在开展土壤调查时,按如下步骤进行: a) 土壤采样点的选择。样点要具有代表性,一般土壤剖面点按地块或土壤类型选定;耕层土壤理
化性质分析样点用网格法确定。土壤样品采集处理方法应按照附录 B 的规定执行;
注:应充分考虑地形地貌、土地利用类型、耕地质量等级等因素,样点分布在空间上应均匀,并覆盖不同的地貌单 元。在土壤类型及地形条件复杂的区域,以及在工矿企业及城镇周边等土壤易受污染的区域,应加大取样点密 度。
4.1.3 严格验收
在表土剥离工作完成后,或表土剥离阶段工作完成后,应按本标准的规定,及时组织验收。
4.2 工作程序
表土剥离应按下列程序进行: a) 剥离区、储存区的场地土壤调查评价; b) 编制表土剥离方案; c) 进行表土剥离、运输、储存等工程施工; d) 项目验收与评价; e) 一般程序应符合附录 A 的规定。
db22t22782015ii引言为保护吉林省耕地土壤资源规范建设占用耕地优质土壤的剥离技术提高表土剥离工作的科学性更好地实施表土剥离工作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农田保护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制定本标准
ICS 13.080 B 10
DB22
吉林省地方标准
DB 22/T 2278—2015
建设占用耕地表土剥离技术规范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on topsoil stripping in cultivated land occupied by construction projects
2015 - 02 - 01 发布
2015 - 03 - 01 实施
a) 表土层厚度大于 20 cm,土壤资源紧缺地区可放宽到大于 10 cm(依据专家论证结果); b) 土壤质地以壤土为主,表土层质地为砂质壤土至砂质黏土;或土壤中物理砂粒含量小于 60%,
土壤剥离实施方案

土壤剥离实施方案一、背景土壤剥离是指土壤表层被风蚀、水蚀或人为活动剥离,导致土壤质量下降,对农田生产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为了有效防止土壤剥离,保护土壤资源,制定科学的土壤剥离实施方案至关重要。
二、调查分析在制定土壤剥离实施方案前,首先需要进行调查分析。
通过实地调查和数据分析,了解土壤剥离的发生原因、程度和分布情况,为制定后续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三、目标确定根据调查分析的结果,确定防治土壤剥离的目标。
包括减少土壤剥离的发生频率和程度,提高土壤质量,保护农田生产和生态环境。
四、技术措施1. 植被覆盖通过植被覆盖可以有效减少土壤剥离的发生。
可以采取种植草坪、树木等植被,增加土壤的覆盖面积,减少土壤暴露在外的机会,降低土壤剥离的风险。
2. 土壤保水合理的水分管理可以减少土壤剥离的发生。
通过灌溉,保持土壤湿润度,降低土壤表层被风蚀的可能性。
同时,可以采取覆盖地膜等措施,减少水蚀对土壤的侵蚀。
3. 土壤保护加强土壤保护工作,包括合理施肥、耕作方式和农田结构调整等措施,提高土壤的抗风蚀和抗水蚀能力,减少土壤剥离的可能性。
五、监测评估制定土壤剥离实施方案后,需要进行监测评估。
通过定期监测土壤剥离的情况,评估实施方案的效果,及时调整和改进方案,确保土壤资源得到有效保护。
六、宣传教育加强土壤保护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农民和广大公众对土壤保护的重视程度,增强全社会对土壤剥离防治工作的参与度,共同保护好宝贵的土壤资源。
七、结语土壤剥离是当前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制定科学的土壤剥离实施方案,对于保护土壤资源、促进农田生产和维护生态环境至关重要。
我们应该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共同保护好我们的土壤。
建设占用耕地表土剥离再利用技术标准

建设占用耕地表土剥离再利用技术标准1.适用范围本标准适用于建设占用耕地表土剥离再利用的规划、设计、施工、验收和监测等环节。
2.术语和定义2.1表土剥离:指在建设占用耕地过程中,将耕作层土壤剥离并存放,以备再利用的工程技术措施。
2.2表土再利用:指将已剥离的表土重新用于农业生产或其他土地利用活动。
3.表土剥离对象与范围3.1表土剥离对象:建设占用耕地,包括水田、旱地、菜地等。
3.2表土剥离范围:根据建设占用耕地的情况,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村庄规划、土地整治规划等,合理确定表土剥离的范围。
4.表土剥离程序与技术要求4.1表土剥离程序:制定表土剥离方案→实施表土剥离→表土检测与评价→表土存储与保护。
4.2技术要求:表土剥离应采用适当的机械设备,如挖掘机、装载机等,剥离深度应控制在耕作层范围内(一般不少于20厘米),剥离后的表土应进行检测与评价,确保其质量符合再利用要求。
5.表土存储与保护5.1表土存储:选择合适的存储场地,应远离污染源,地表平整、排水良好、不易被侵蚀的地方。
存储场地应进行防渗处理,防止土壤污染。
5.2表土保护: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如覆盖塑料薄膜、定期洒水等,防止表土风化、侵蚀和污染。
6.表土再利用要求6.1再利用方向:表土再利用应优先用于农业生产,特别是蔬菜、水果等附加值较高的农作物生产。
6.2再利用程序:制定表土再利用方案→实施表土再利用→再利用效果监测与评估。
6.3技术要求:表土再利用应符合相关技术标准,如土壤质量标准、农田灌溉水质标准等,确保再利用安全有效。
7.监测与评估7.1监测内容:对表土剥离和再利用的全过程进行监测,包括方案制定、实施情况、质量检测、效果评估等。
7.2监测方法:采用定期调查、取样检测、实地测量等多种方法进行监测,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山东建设占用耕地表土剥离与再利用

山东省建设占用耕地表土剥离与再利用技术规范Technical Standard of Tillage Layer Strippingof Cultivated Land Occupation and Reusingin Shandong Province(试行)山东省国土资源厅2018年7月目次前言 .............................................................................................................................................. I I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1)4 总则 (3)5 现场调查评价 (4)6 表土剥离方案 (5)7 表土剥离 (6)8 表土运输 (7)9 表土储存 (8)10 土堆保育 (9)11 表土回填利用 (10)12 表土剥离验收 (10)附录A 表土剥离及再利用技术流程 (12)附录B 剥离区调查表 (13)附录C条带式复垦表土剥离工艺 (14)前言为全面推进山东省建设占用耕地表土剥离与再利用工作,实现优质土壤资源的保护和持续利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等规定,制定本规范。
本规范由山东省国土资源厅提出并归口。
本规范起草单位:山东省土地综合整治服务中心。
山东省建设占用耕地表土剥离与再利用技术规范1 范围本规范规定了建设占用耕地表土剥离与再利用技术的总则及表土剥离利用活动中有关调查、评价、剥离、运输、储存和再利用等环节的技术内容和要求。
本规范适用于建设类项目占用耕地工作中涉及的耕地表土剥离与再利用活动。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耕作层土壤剥离再利用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

ICS 03.080.01DB34 A 10安徽省地方标准DB34/T ××××—2017耕作层土壤剥离再利用技术规范Technical specification on topsoil stripping and reuse in cultivated land occupied(征求意见稿)2017-××-××发布2017-××-××实施联合发布目次前言 .................................................................... II 引言 ................................................................... III1 范围 .................................................................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1 -4 总则 ................................................................. - 2 -5 表土剥离土壤调查评价.................................................. - 3 -6 表土剥离利用方案...................................................... - 5 -7 表土剥离.............................................................. - 5 -8 表土储存.............................................................. - 6 -9 表土培肥.............................................................. - 8 -10 表土再利用........................................................... - 9 - 附录A (规范性附录)表土剥离利用技术工作流程......................... - 11 - 附录B (资料性附录)表土现场情况调查表............................... - 12 - 附录C (资料性附录)拟剥离土层识别指标体系表......................... - 13 - 附录D (资料性附录)拟剥离土层质量要求............................... - 14 - 附录E (资料性附录)表土剥离工程类型区划分........................... - 16 - 附录F (规范性附录)表土剥离利用方案主要章节目录及内容说明 ........... - 17 - 附录G (规范性附录)表土剥离利用方案编排格式......................... - 19 -I前言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表土剥离操作指导规程

植被恢复与生态修复建议
选择适宜的植被
根据当地气候、土壤条件和生态需求,选择适宜的植被进行恢复 ,如草本植物、灌木或乔木等。
实施科学的植被恢复技术
采用科学的种植技术,如合理密植、适时灌溉、施肥等,确保植被 恢复效果。
加强生态修复措施
在植被恢复的基础上,采取生态修复措施,如土壤改良、生物多样 性保护等,促进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养和能力水平
01
持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关注行业动态和最新研 究成果,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
02
积极参加各类培训、研讨会等活动,与同行交流经 验和心得,拓展视野和思路。
03
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总结教训,持续改进和提 高自身工作能力和水平。
THANKS
感谢观看
REPORTING
PART 06
总结与展望
REPORTING
本次项目成果回顾总结
1
成功制定表土剥离操作指导规程,为相关领域的 实践操作提供了明确、可操作的指导。
2
通过实地调研和数据分析,深入了解了表土剥离 的实际需求和存在的问题,为规程的制定提供了 有力支持。
3
规程中明确了表土剥离的操作流程、技术要求、 安全措施等内容,有助于提高操作效率和质量, 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理潜在的安全隐患。
04
PART 04
后期管理与维护
REPORTING
剥离区域保护措施
防止水土流失
在剥离区域周边设置临时排水沟 和沉沙池,防止雨水冲刷导致水
土流失。
防止风蚀
对剥离区域进行覆盖,如使用防尘 网或种植临时植被,以减少风蚀影 响。
防止人为破坏
设置明显的警示标识,禁止非工作 人员和机械设备进入剥离区域。
耕地土壤剥离再利用方案

耕地土壤剥离再利用方案
耕地土壤剥离是指将地表杂草及其混合的土壤剥离或切除,对切除的土壤进行处理并再利用的过程,这种方法被认为可以提高耕地表土的质量,提高耕地的可持续性。
耕地土壤剥离再利用方案是指将剥离的土壤进行分选、筛选、筛析等一系列工序,选择出质地、养分等均适合再利用的土壤,再通过配合肥料、施用生物肥料等手段进行处理和改良,以期最大限度地利用剥离的土壤,促进耕地健康发展。
耕地土壤剥离再利用方案的具体措施如下:
1. 对剥离的土壤进行分级处理
剥离的土壤一般包括不同层次的土壤,因此需要对其进行分级处理。
将土壤分为上层、下层、灰黄层、褐壤层、黄壤层等不同的等级,为后续的筛选、筛析做好准备。
2. 进行土壤筛选和筛析
通过土壤筛选和筛析,筛选出符合再利用标准的土壤。
可以利用筛选机进行筛选,以确保筛选过程的准确性和效率。
对于筛选后仍有杂质的土壤,需要进行再次处理。
3. 通过配合肥料改良土壤
进行土壤改良是提高土壤质量的有效途径。
根据土壤的性质和土壤分析结果,制定合理的配合肥料方案,以增强土壤养分含量,改善土壤结构等。
4. 施用生物肥料促进土壤健康
生物肥料中包含了大量的有机物和微生物,可以促进土壤中微生物的繁殖和迅速分解营养物质。
选择合适的生物肥料进行施用,可以有效地增强土壤的生态健康性。
总之,耕地土壤剥离再利用方案是一项涉及技术和管理的复杂计划,需要制定严格的管理和评估系统,着重关注土壤质量的改善和环境的保护,才能实现其最有效的效果和目标。
2023年表土剥离操作指导规程

2023年表土剥离操作指导规程第一章:概述1.1 规程目的本操作指导规程旨在规范2023年表土剥离作业过程,确保作业安全,提高作业效率,保护环境。
1.2 适用范围本规程适用于2023年表土剥离操作的各个环节,包括前期准备、设备调试、实际操作等。
第二章:前期准备2.1 工作计划制定明确的工作计划,包括工作量、作业周期、人员安排等。
2.2 周边环境检查对作业现场的周边环境进行检查,确保工作安全。
检查项包括地貌、地质、水文等。
2.3 设备检查对使用的设备进行检查,确保设备完好,能够正常运行。
检查项包括机械部件、电气部件等。
第三章:设备调试3.1 设备布置根据作业需求,合理布置设备,确保各个设备之间的连接和协调。
3.2 设备启动按照设备的操作说明,进行设备的启动和调试。
确保设备能够正常运行,满足作业要求。
3.3 设备参数调整根据作业要求,对设备的参数进行调整,以提高作业效率和质量。
第四章:实际操作4.1 划定作业区域根据工作计划,划定实际的作业区域,并进行合理的标识和围栏。
4.2 作业人员安全培训对参与作业的人员进行安全培训,包括操作规程、应急处理等。
4.3 土壤剥离操作按照设备操作说明,进行土壤剥离操作。
注意操作规范,确保操作安全。
4.4 土壤存储与处理将剥离的表土进行存储和处理,确保环境不受污染,并便于后续利用。
4.5 操作记录和数据采集对作业情况进行记录,包括作业时间、作业量、设备参数等。
采集相关数据,为后续分析和评估提供依据。
第五章:安全措施5.1 人员安全所有参与作业的人员必须佩戴符合规定的个人防护装备,包括头盔、防护眼镜、防护服等。
5.2 设备安全确保作业设备经过正常检修和维护,消除潜在的故障隐患。
5.3 防火安全在作业现场周围设置防火区,禁止吸烟,并配备灭火器材。
5.4 废弃物处理对产生的废弃物进行妥善处理,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分类和处置。
5.5 应急处理制定应急处理方案,明确各种紧急情况下的处置措施,并进行演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23
7.1.1在耕作层土壤剥离之前,应按规定做好土壤调查工作,视土壤评价结果再安排剥离区域和厚度,选择合理的施工工艺。耕作层土壤剥离应尽量与土壤回覆同步进行。
7.1.2在耕作层土壤剥离中,应考虑分区、分层剥离措施,并减少对土壤结构的破坏。
7.1.3禁止在雨天实施剥离工作。在雨后实施剥离时,应严格控制土壤的含水量。
c)剥离后的土壤应利用纸薄进行登记,详细载明运输车辆、剥离单元、储存区或回覆区、土壤类型、质地、土壤质量状况、数量等,并建立备查档案。
土壤运输
21.26
8.1.1土壤运输包括将耕作层土壤从剥离区直接运送至回覆区或储存区,也包括将耕作层土壤从储存区运送至回覆区。
8.1.2土壤运输应遵从线路最短,成本最低的原则。
c)坚持生态保护的原则。应加强生态环境保护,防止水土流失及其他生态安全隐患,降低生物多样性减少的风险,注重保护和改善耕地资源的生态环境。
d)坚持统筹实施的原则。应与土地整治项目相结合,保证耕作层土壤剥离利用活动在时间、空间上的衔接,并尽量做到“应剥尽剥,即剥即用”。
4.0.3在开展耕作层土壤剥离利用之前,应依据有关部门土壤污染调查成果,分析污染类型和程度,制定针对性的耕作层土壤剥离利用方案。没有土壤污染调查成果的,应先行开展土壤污染调查,掌握耕地污染类型和程度。严禁将污染土壤用于耕地建设。土壤环境质量标准执行GB 15618—2008的规定。
a)剥离率不应低于90%。该值与剥离区面积和剥离工艺有关。
b)回覆率不应低于85%。当出现三个以上剥离片区时,回覆率不应低于80%。该值与剥离回覆区面积和整个剥离、运输、储存和回覆过程的施工工艺有关。
c)回覆后的土壤容重一般宜在1.35—1.50g/cm3之间,偏砂性土壤取大值,偏粘性土壤取小值。超出限值时,应在耕作层土壤回覆后采用压实或翻耕等改良措施。
4.0.2开展耕作层土壤剥离利用工作,应坚持以下原则:
a)坚持科学规划的原则。应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建设规划、土地整治规划和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等,根据一个时期建设拟占用耕地情况,从当地资源条件出发,在一定区域上对耕作层土壤做出空间上的调整布置。即统筹有关规划,编制耕作层土壤剥离利用方案。
b)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应按照当地自然资源状况、社会经济条件,结合建设项目实施计划,制定符合当地实际的耕作层土壤剥离利用方案,合理安排剥离、运输、储存、回覆等工作。
21.2
经耕种熟化的表土层。该层土作物根系最为密集,养分含量较丰富,粒状、团粒状或碎块状结构。耕作层的厚度一般为12cm—30cm。
21.3
又称“亚表土层”,位于耕作层以下。该层土由于长期耕作受到犁的挤压和降水时黏粒随水沉积,形成较为紧实的层状结构。该层土一般离地表12cm—18cm,厚约5cm—7cm。
4.0.4在耕作层土壤剥离利用工作完成后,应按照耕作层土壤剥离利用方案组织验收。当耕作层土壤剥离利用活动结合土地整治项目实施的,应同时参照TD/T1013-2013的规定对耕作层土壤再利用情况进行验收。
4.0.5在耕作层土壤剥离利用中,应首先明确目标和关键技术指标。其中剥离率、回覆率、土壤容重、土层厚度等关键指标应符合下列规定: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规范的引用而成为本规范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规范,然而,鼓励根据本规范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规范。
GB 15618-2008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5.1.4依据土地利用现状图,结合图斑或耕作田块单元,选择调查样点。土壤调查样点的确定可参照相关土壤调查技术规程的规定,也可根据实际情况自行制定。
5.1.
21.15
5.2.1
5.2.2
5.2.3
21.16
5.3.1依据耕作层土壤调查、测定的结果,分别开展剥离区和回覆区的耕作层土壤质量评价。
5.3.2剥离区耕作层土壤剥离范围应为建设占用耕地区耕作层土壤。剥离区土壤的评价指标分为主要指标和辅助指标。
8.2.3土壤运输过程中应避免对剥离区土壤的压实;当难以避免时,可在剥离区土壤的上部铺设木质或钢质模板,减轻施工设备对土壤的压实。
21.28
8.3.1装车。采用铲车施工时,在进入剥离区或储存区后应沿着挖掘面实施作业。当铲车必须在堆土上面为卡车装土时,应沿着铲车主轴的后退方向,将土堆挖至其基础层,并预留机位。装土后,应对堆土的边缘和表面进行修整,保持堆土表面的平整,防止雨水冲刷。
21.8
依据耕作层土壤剥离利用方案,经申请确定的临时堆放或储存耕作层土壤的区域。
21.9
将已剥离的耕作层土壤用于耕地开发、土壤改良等的活动。
21.10
在耕作层土壤剥离利用活动中,需要进行耕作层土壤回填的区域。
21.11
依据耕作层土壤剥离利用方案,将已剥离的耕作层土壤运送到回覆区或储存区的活动。
21.12
7.3.5其他方面的要求如下:
a)当剥离过程中发生较大强度降雨时,应立即停止剥离工作。在降雨停止后,待土壤含水量达到剥离要求时,再开始剥离操作。因受降雨冲刷造成土壤结构严重破坏的表土面应清除。
b)禁止施工机械在尚未开展土壤剥离的区域运行。在每次开展土壤剥离之前,应采取措施,确保待剥离单元内或施工区内没有积水。
4.0.6耕作层土壤剥离利用中的技术流程详见附录A,其中剥离、运输、储存、回覆等环节应符合下列规定:
土壤调查评价
21.14
5.1.1耕作层土壤调查应利用当地最新的土地调查、土壤调查、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等成果,并结合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耕地地力调查等工作开展。
7.3.3剥离。在每一个剥离单元内完成剥离后,应详细记载土壤类型和剥离量。在土壤资源瘠薄地区,需进行犁底层、心土层等分层剥离时,应增加记载土壤属性。
7.3.4临时堆放。剥离后的土壤在运出剥离区之前,需要临时堆放时,应选择排水条件良好的地点进行堆放,并对堆放的土壤进行薄膜或草栅遮盖,并在四周开挖排水沟,实施保护。
5.1.2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建设规划、土地整治规划和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等时序安排,初步选择耕作层土壤剥离区、储存区和回覆区,同时开展土壤调查。
5.1.3土壤调查内容应包括污染状况、土层厚度、土壤质地、容重、PH值、有机质等,土壤污染状况主要包括镉、汞、砷、铅、铬、铜、六六六、滴滴涕等。各地也可参照GB 15618—2008的规定选择土壤污染调查指标,有特殊需求的可增加土壤调查指标。
目次
1
本规范按照GB/T 1.1-2009给定的规则起草。
本规范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提出。
本规范由全国国土资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93)并归口。
本规范负责起草单位:
本规范参加起草单位:
本规范主要起草人:
本规范参与起草人:
本规范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负责解释。
2
为保护优质耕地土壤资源,规范土壤剥离利用工作,促进土壤资源的科学利用,全面提高耕地质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依据《土地管理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土地复垦条例》等规定,制定本规范。
21.24
7.2.1应根据剥离区土壤类型、质地的不同,划分土壤剥离单元,分开进行剥离和堆存;当一个剥离单元内土层结构变化较大时,也应分层剥离和堆存。
7.2.2当剥离区地面较平整且土层较厚时,可采用机械施工;当剥离区面积较小、地面起伏大且剥离土壤的土层较薄时,可采用人工施工。机械施工可选用小吨位的推土机、挖掘机、铲运机等,推荐使用反铲挖土机配合自卸翻斗车进行剥离、近距离运输。
8.1.3禁止在雨天运输土方。
21.27
8.2.1根据运输距离的长短和交通条件,合理选择运输机械。运输机械可选用自卸汽车、铲运机、自卸汽车和翻斗车,近距离运输也可选用装载机、推土机等。
8.2.2同一剥离单元和不同土层的土壤,只能装入同一量汽车进行运输,禁止将不同类型、不同质地的土壤混装入同一汽车中。
c)土壤PH值应在6.0-8.5之间。
d)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应不低于当地耕地土壤的最低限值。
e)土壤环境状况主要包括铅、镉、汞、砷、铬、铜、六六六、DDT等有害物质含量,各项指标值应满足GB 15618-2008、GB/T 30600、NY/T 2148等规定值。
5.3.4根据当地实际需要,可增加辅助指标的评价。当上述指标不满足规定值时,应选择其他剥离区域,或提出剥离后的土壤改良措施。
21.4
又称“生土层”,位于犁底层以下、表土层与底土层之间。该层土较为紧实,保水保肥作用明显。该土层的厚度一般为20cm—30cm。
21.5
采取机械或人工措施,对耕作层土壤进行挖掘的过程。
21.6
在耕作层土壤剥离利用活动中,需要进行耕作层土壤剥离的区域。
21.7
对已被剥离的、且暂时不被利用的耕作层土壤,进行临时堆放、存储的活动。
7.2.3土方剥离后的临时堆放和储存,优先选用封闭容器或编织袋进行封装;当剥离区土层较厚(大于30cm)时,可直接用自卸汽车运输至回覆区或储存区。
21.25
7.3.1放线。将不同的剥离单元进行划线,标明不同单元土壤剥离的范围和厚度。当剥离单元内存在不同的土层时,应分层标明土壤剥离的厚度。
7.3.2清障。实施剥离前,应清除土层中较大的树根、石块、建筑垃圾等异物,并运输到剥离区外堆存。
TD/T 1039土地整治项目工程量计算规则
TD/T 1033-2012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标准
NY/T 16-2012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适用于本文件。
21.1
土壤剖面的上层。该层土作物根系密集,含有较多的腐殖质。对于长期耕作土壤的表土层,又可分为上表土层与下表土层。上表土层又称耕作层,下表土层包括犁底层和心土层的上部分。表土层的厚度一般为20cm—40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