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传统文化
湛江历史人文风情

寸金公园的历史寸金桥公园原名“西山公园”、“人民公园”,桥名含中华国土寸土寸金,不容外敌侵占之意,以纪念1898年当地人民的抗法斗争。
光绪二十四年二月二十一日,法帝国主义向清政府提出“租借”广州湾(即湛江)的无理要求,并于当年闰三月初二(1898年4月22日)派出军舰在遂溪县的海头汛武装登陆,强占海头炮台。
对此,清政府却委曲求全,屈膝投降,竟然派官员与法军划定租界。
法帝国主义入侵后,所到之处四出烧杀掳掠,妄图扩大“租借”范围。
敌人的野蛮的暴行激起了广大人民的极大愤慨,进而爆发震惊中外的抗法斗争。
光绪二十四年二月二十一(1898年6月19日)南柳、海头、绿塘、洪屋等村民众500多人在吴帮泽等的率领下首揭抗法义旗,歃血誓师,以大刀、长矛、木棍等为武器,攻打广州湾的法巢。
尔后,抗法斗争风起云涌,湛江人民在代理知县李忠珏(上海人)的支持下成立抗法团练,抱着“寸土当金与伊打”的信念,与敌战斗十余次,打退了装备精良的敌人的数次进攻。
慑于人民的反抗,法国不得不将租界西线从万年桥(现遂溪县新桥糖厂附近)退至赤坎西面的文章河桥(今寸金桥),租界范围从纵深一百几十里缩小至三十里。
1964年2月中央领导董必武来湛江,为桥题诗:“不甘俯首听瓜分,抗法人民组义军。
黄略麻章皆创敌,寸金桥隔自由云。
”郭沫若也有“一寸河山一寸金”的诗句。
这场波澜壮阔的抗法斗争,湛江人民在中国近代史上谱写了一首荡气回肠、可歌可泣的爱国主义诗篇,永远激励着后人为民族的强大富饶而奋斗!湛江博物馆湛江市博物馆于1961年与湛江戊戌抗法纪念馆会并成立湛江专区博物馆,1972年改称湛江地区博物馆,1983年称现名。
内设文物保管部、陈列美工部、群工宣教部和行政办公室。
下辖美术装潢服务部和雕塑室。
该馆展览大楼外观仿北京中国人民军事博物馆,楼高5层,顶置五星尖塔。
分设6个展厅,布置基本陈列、地方历史、文物专题、自然资源、建设成就和各类艺术作品的临时展览,提供讲解、讲演、报告、导引考察文物古迹等服务项目,是湛江市中小学校的重要社会教育基地之一。
湛江的民间传说故事

湛江的民间传说故事
湛江的民间传说故事有很多,以下是其中两个:
1.雷州西湖的雷光古榕:雷州西湖有一棵古老的榕树,据说是宋代
种下的。
古榕历经千年,形状奇特,生机勃勃。
民间传说,这棵榕树能给人带来好运,而且每年都会有数以千计的游客前来观赏。
2.徐闻县五里乡的五里一亭:徐闻县五里乡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地方,
据说这里有一个神秘的亭子,名叫“五里一亭”。
传说中,这个亭子是一位神仙所建,他为了帮助当地的村民解决困难,便在五里之内建了一个亭子。
这个亭子不仅能遮风挡雨,还能让人们在这里休息、聊天。
这些民间传说故事是湛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不仅丰富了当地的文化内涵,也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
湛江地标建筑

湛江地标建筑湛江是一座风景秀丽、历史悠久的城市,拥有众多引人注目的地标建筑。
这些建筑物承载着湛江人民的记忆和感情,同时也是湛江城市发展的象征。
本文将介绍湛江几座独特的地标建筑,探索它们背后的故事和文化内涵。
东山古寺是湛江最著名的佛教寺庙之一,也是湛江市市花五指山区的象征。
这座寺庙建于唐代,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寺庙内保存着很多古老的佛教经典和文物,深受虔诚信仰者的崇拜和参拜。
每年的佛教节日,寺庙内外热闹非凡,香火鼎盛。
登上山顶,俯瞰湛江市区的壮丽景色,尤为壮观。
除了佛教寺庙,湛江还有一座独特的传统文化建筑——古海潮楼。
这座楼是清代为了防御侵略者而建造的,其建筑风格独特,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精髓。
楼内有精美的木雕和砖雕装饰,展示了湛江的工艺美术水平。
楼上可以眺望湛江市区的全景,让人感叹湛江的宏伟和繁华。
湛江还有一座现代化的地标建筑——世纪潮楼。
这座楼是湛江市庆祝新世纪到来而兴建的,具有寓意和纪念意义。
世纪潮楼位于湛江长江大桥的入口处,高耸入云,犹如一个守望者。
楼内展示了湛江市的历史、文化和发展成果,是了解湛江的一扇窗口。
登上楼顶,可以俯瞰长江的壮丽景色,感受到湛江城市的奔放和活力。
此外,湛江还以其多样的民俗文化闻名。
传统的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客家文化和岭南文化在湛江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湛江文化。
例如,湛江的传统扇子工艺、丝绸工艺和木雕工艺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技巧。
这些技艺被传承至今,成为湛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反映了湛江人民勤劳智慧的精神风貌。
总之,湛江地标建筑承载和展示了湛江的历史、文化和城市发展。
无论是古老的佛教寺庙、传统的海潮楼,还是现代化的世纪潮楼,它们都是湛江的骄傲和见证。
湛江的地标建筑,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文化内涵,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观赏和体验。
这些建筑物不仅是湛江市的象征,也是湛江人民的精神寄托,见证着湛江历史的传承和湛江未来的希望。
让我们一同走进湛江的地标建筑,感受湛江的魅力和骄傲。
湛江风俗演讲稿

湛江风俗演讲稿
湛江作为一个充满活力的城市,有着独特的风俗文化,下面就让我来详细介绍一下湛江的风俗。
湛江的风俗文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饮食文化
湛江作为一个沿海城市,海产品自然是当地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湛江海鲜味美鲜香,以海鲜粥、海鲜面、海鲜火锅、海鲜饼等为代表,这些美食餐品广受招待友人的喜爱。
湛江的老街,也是让人回味无穷的地方,在这里,您可以品尝到正宗的粤菜和潮汕菜,让您味蕾大开,流连忘返。
二、婚礼文化
湛江的婚礼文化非常丰富,有很多有关于传统文化的习俗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例如,新娘在回娘家时,要阖门大吉,这是用来驱赶一切不幸降临的。
还有爆竹和红绸也是必不可少的,爆竹是为了驱邪,除鬼;红绸则代表喜气洋洋,祝新婚幸福美满,生儿育女。
三、文艺表演
湛江的文艺表演也是非常丰富多彩的,其中以潮剧最为著名,作为潮音族群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潮剧深受湛江人民与海外华族群众的喜爱,是中国国家一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此外,湛江还有非常多的民乐乐器,如二弦、三弦、笛子、口琴等,这些乐器在宗教祭祀和社会活动中广泛应用。
四、节日习俗
湛江的节日习俗丰富多彩,其中当然少不了农历春节,人们在这一天祭祖、拜年、快乐,共度这个重要的传统节日。
此外,端午节、中秋节等也都有丰富的民间习俗。
以上就是湛江的风俗文化,每一种文化背后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传统,也拥有着独特的魅力。
我们要好好珍惜这些文化遗产,让它们在今天继续发扬光大,为我们和后代留下更加丰富多彩的文化基因。
湛江传统文化介绍作文

湛江传统文化介绍作文哎呀呀,湛江可是一个好地方呀!那里有好多有趣的传统文化呢!
嘿呀,我最喜欢的就是湛江的民间艺术啦!比如说舞龙舞狮,那可真是太热闹啦!每次看到那些大哥哥们把龙和狮舞得活灵活现的,我都忍不住鼓掌叫好呢!还有说书唱戏、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等,每一个节目都让我看得津津有味。
湛江的美食文化也很有特色哦!我最喜欢吃的就是“木叶挞”啦!嘿嘿,它是用糯米粉做的,里面包着花生、芝麻和椰丝,甜甜的,可好吃啦!还有粽子、年糕、煎堆等等,每一种都让我垂涎欲滴呢!
对啦,湛江还有一个很特别的习俗,就是过年的时候要蒸年糕、制作“木叶挞”和包粽子。
我觉得这可有趣啦!我还试过自己动手做“木叶挞”呢,虽然做得不是很好看,但是味道还不错哦!
哎呀,湛江的传统文化真是太丰富啦!我觉得我们应该好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些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欢它们!嘿呀,我也要好好学习,将来把湛江的传统文化介绍给更多的人呢!。
浅议湛江“年例”的传承与发展

浅议湛江“年例”的传承与发展湛江“年例”是广东省湛江地区的一种民间传统文化活动,历史悠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它源自古代,距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是湛江地区民间的重要节庆活动之一。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湛江“年例”在传承的过程中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但其独特的魅力依然吸引着众多民众参与和欣赏。
“年例”最早起源于湛江地区的村落,其基本形式是由民间自发组织的一种庙会活动。
湛江地区土地肥沃,多山多水,自古以来农业生产发达,因此民众尤其重视农历新年这一美好的时刻。
在这一天,村里的男女老少都会穿上节日的盛装,前来观看、参与年例活动,以示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保佑家人平安幸福。
在年例活动中,不仅有表演民间歌舞、祭神祭祖、燃放烟花爆竹等传统仪式,还有集市、庙会等各种娱乐活动,吸引了众多人们前来观赏和参与。
这些活动不仅使村民们增进了感情,也让他们在美好的节日氛围中享受了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
湛江“年例”有其独特的地方特色,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节目之一就是“闹年”。
闹年是湛江年例的一种传统表演形式,演员们身穿五彩斑斓的戏服和面具,在街上舞蹈、演出、互动。
他们的表演富有地方特色,充满了浓厚的地方风情,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个色彩斑斓的古老传说中。
还有一些传统民俗活动如舞狮子、舞龙灯、耍花炮等,这些都成为了湛江“年例”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一些传统文化活动却逐渐被人们遗忘。
很多年轻人更愿意选择外出游玩、购物消费等方式来度过节日,而对传统文化活动却缺乏兴趣。
保护和传承湛江“年例”文化显得尤为重要。
在当今社会,我们应该进一步加强对年例文化的宣传和传承,不仅要在传统村落、庙会中继续举办年例活动,也要积极在学校、社区等地方开展相关的宣传教育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参与到这一活动中来。
对于湛江“年例”,我们还需要进行一些相关的创新和发展,尝试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相结合,推出更多新颖、有吸引力的节目,吸引更多的人来参与。
湛江传统文化

湛江传统文化 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湛江传统文化广东省湛江市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传统文化资源十分丰富。
近年来,湛江市结合本地实际,大力推进文化大市建设,特别是省党代会明确提出加快建设以湛江为中心的粤西城镇群之后,湛江市加大了文化建设力度,挖掘、整合、保护和利用具有民族传统和地域特色的历史文化资源,着力打造具有湛江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大力构建粤西文化中心。
湛江市现有民间艺术120多种,盛行30多种表演艺术,民间艺术资源十分丰富。
几年来,通过深入挖掘和不断创新,培育和再现了遂溪醒狮、吴川飘色、东海岛人龙舞等一批民间艺术精品。
其中,醒狮这一传统表演艺术,已逐步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中国醒狮之乡”遂溪县饮誉海内外,几年来获得了无数荣誉。
2003年,该县文车醒狮团应国家文化部的邀请,参加了当年“中法文化年”活动,并以高桩醒狮跨越3.6米的成绩创下基尼斯世界纪录,2006年又获得中国民间艺术最高奖“山花奖”和广东省第七届鲁迅文学艺术奖。
2010年,该县许屋醒狮团应邀参加了当年的上海国际文化节。
湛江市文化遗产丰富,“湛江醒狮”和“东海岛人龙舞”被列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雷州石狗”被列入首批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雷州石狗、雷州姑娘歌、吴川飘色、遂溪醒狮、东海岛人龙舞和廉江舞鹰雄等6个项目被列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雷州半岛历来是南北文化交流活跃的地方,中原文化与雷州本土文化在此相互激荡交融,丰厚了雷州半岛的文化积淀,造就了众多历史文化名人,如雷州的陈瑸、陈昌齐,吴川的林召棠(清代状元)、陈兰彬(中国首任驻美公使)等。
本地媒体开辟了《红土文化名人》专栏,推出孔雀屏、李莲珠、陈湘、林奋等当代文化名人,形成了良好的名人效应。
几年来,湛江市经过挖掘和保护,抢救了一批文物古迹,打造了一批特色文化名镇名村。
雷州被命名为粤西唯一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吴川吴阳镇被命名为“国家历史文化名镇”,雷州的潮溪村、东林村被命名为“国家历史文化名村”,邦塘村被评为“中国最古老村庄”。
湛江民俗调查报告

湛江民俗调查报告湛江民俗调查报告一、引言湛江是广东省的一个沿海城市,以其丰富的民俗文化而闻名。
为了深入了解湛江的民俗风情,我们进行了一次调查研究。
本报告旨在总结我们的调查结果,向大家介绍湛江的民俗传统。
二、湛江的节日文化湛江拥有丰富多样的节日文化,其中最重要的是春节、端午节和中秋节。
春节是湛江最盛大的节日,家家户户都会进行大扫除、贴春联、放鞭炮等活动。
此外,湛江还有独特的庙会文化,每逢春节期间,各大庙宇都会举办盛大的庙会,吸引了无数游客。
端午节是湛江人民热爱的传统节日之一,人们会包粽子、赛龙舟,纪念古代爱国诗人屈原。
而中秋节则是湛江人民团圆的日子,家家户户都会赏月、吃月饼,共度佳节。
三、湛江的婚俗习惯湛江的婚俗习惯也非常独特。
在湛江,婚礼通常会在早上举行,新娘会穿上华丽的婚纱,新郎则会穿上传统的汉服。
婚礼上,还有许多传统的仪式,比如敬茶、敬酒等。
此外,湛江还有一种特殊的婚礼习俗叫做“扒门”,即新娘在婚礼前要先被新郎的亲友“扒门”才能进入新房,寓意着新娘要经受生活的考验。
四、湛江的民间艺术湛江的民间艺术非常丰富多样,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木偶戏和大鼓。
木偶戏是湛江的传统戏曲形式之一,演员们手持木偶,通过操纵木偶的动作和表情来演绎故事。
而大鼓则是湛江的传统民间音乐表演形式,演奏者用大鼓敲击出节奏,配合其他乐器和歌唱,展示湛江人民的豪情和热情。
此外,湛江还有许多其他的民间艺术形式,比如腔调、舞蹈、书法等,每一种都有着浓厚的地方特色。
五、湛江的传统手工艺湛江的传统手工艺也非常丰富多样,其中最著名的是陶瓷和剪纸。
湛江的陶瓷制作历史悠久,制作工艺精湛,产品精美,被誉为“中国陶瓷之乡”。
而湛江的剪纸艺术也非常有特色,剪纸作品以其精巧的刀法和独特的图案受到了广泛的赞誉。
六、湛江的传统美食湛江的传统美食也是其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湛江以其丰富的海产品而闻名,著名的美食有海鲜粥、海鲜煲、海鲜炒饭等。
此外,湛江还有一道特色小吃叫做“牛蛙煲”,口感鲜美,深受当地人民喜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湛江传统文化广东省湛江市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传统文化资源十分丰富。
近年来,湛江市结合本地实际,大力推进文化大市建设,特别是省党代会明确提出加快建设以湛江为中心的粤西城镇群之后,湛江市加大了文化建设力度,挖掘、整合、保护和利用具有民族传统和地域特色的历史文化资源,着力打造具有湛江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大力构建粤西文化中心。
湛江市现有民间艺术120多种,盛行30多种表演艺术,民间艺术资源十分丰富。
几年来,通过深入挖掘和不断创新,培育和再现了遂溪醒狮、吴川飘色、东海岛人龙舞等一批民间艺术精品。
其中,醒狮这一传统表演艺术,已逐步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中国醒狮之乡”遂溪县饮誉海内外,几年来获得了无数荣誉。
2003年,该县文车醒狮团应国家文化部的邀请,参加了当年“中法文化年”活动,并以高桩醒狮跨越3.6米的成绩创下基尼斯世界纪录,2006年又获得中国民间艺术最高奖“山花奖”和广东省第七届鲁迅文学艺术奖。
2010年,该县许屋醒狮团应邀参加了当年的上海国际文化节。
湛江市文化遗产丰富,湛江醒狮:醒狮表演始于明清时期。
200多年来,凡逢年过节、喜红庆典,都用醒狮助兴,祈求平安吉祥,醒狮表演成为当地乃至湛江市群众喜闻乐见的一项活动。
近年来,遂溪县因势利导,加强组织、积极扶持,全县民间醒狮表演活动空前活跃。
去年,该县先后3次举行规模大、档次高的歌舞醒狮表演活动,并多次组织醒狮团参加市、省以至国际性的民间醒狮表演赛。
中央电视台摄制组曾先后两次到该县拍摄民间醒狮活动并作专题播出。
东海岛人龙舞:据地方志记载,东海岛人龙舞起源于东海岛东山镇,始于明末清初,是流传300多年的民间大型广场表演艺术,其结构分为龙头、龙身和龙尾,由大人和孩童结合而成,规模可大可小,节数多少不等。
龙的构造分为三大部分:龙头、龙身、龙尾,龙头是龙的精髓所在,体现龙的精神。
它由一个彪形大汉身负三个小孩组成,分别表示龙角、龙眼、龙舌、龙身是龙的主体部分,用人相继倒卧分节连接而成,演员经过化妆打扮,穿上黄色或青色服装,龙就变成黄龙或青龙。
舞龙时,演员按照锣鼓的节奏舞动,龙头双眼闪闪发光,龙身左右翻滚,龙尾上下摇摆,煞是壮观,随着龙头昂首前进,远远望去,真是龙腾飞舞,人显神威,从中可以看出舞者不可战胜的群体力量和聪明才智。
这些被被列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吴川飘色:素有民间艺术之乡美誉的吴川民间艺术以其历史悠久、丰富多彩、技艺精湛而闻名遐迩. 尤其是始于清代的吴川飘色,堪称南国民间艺术的一株绚丽的奇葩。
所谓飘色,即是由若干人推着一座色板,色板上装饰着固定姿势的人物.人物只靠一根看不见的色梗支撑着,在高可逾人的空中手舞足蹈,飘然欲飞故而叫飘色。
特别奇妙的是,在空中飘动的人物的立足点只是踩着一根缨枪或剑尾上;更有趣的是,有的角色还踏着活生生的动物(如公鸡、白鸽、鲤鱼、金鱼等)在行进间手舞足蹈,给予人们一种神秘感。
飘色的人物形象普遍是按戏剧人物的艺术造型设计、打扮的。
其内容有历史故事,或神话传说,或现代题材。
一板飘色往往就象一座流动的小舞台表现着一出精彩的特写镜头。
现时飘色一般由2至6岁左右的儿童上板乔装打扮,并由过去的一板一层飘色发展到如今的的一板两层或三层飘色。
造型艺术已由过去的单一的木工铁工技巧发展到现代已集电影、戏剧、魔术、杂技等技艺之大成的综合性的空飘造型。
人们通过观看五花八门的飘色,将得到一种无法形容的艺术享受。
吴川飘色是吴川民间艺术“三绝”(飘色、泥塑、花桥)之一,历史悠久,闻名遐迩。
吴川每年元宵节期间举行的飘色艺术大巡游,是吴川旅游的一大品牌和吴川的名片。
今年元宵节,吴川市举行了’2006“鼎龙杯”中国(吴川)飘色艺术大汇演,参加这次飘色艺术大汇演的,有香港特区、河南、陕西、浙江、江西、江苏、福建、重庆、广西、海南等省、市、区以及省内和吴川市的32支队伍,其中吴川市梅菉头飘色队、梅岭飘色队以及隔塘飘色队的飘色均获得了全国飘色艺术大汇演金奖。
安铺八音:安铺“八音”是中国广东省廉江市古镇安铺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
创立者是光绪年间该镇盛名的音乐爱好者李六朋秀才,至今有80多年历史。
“八音”是中国古代乐器的统称。
据《三字经》云:“匏土革,木石金,丝与竹,乃八音。
”笙、竽属匏类;埙属土类;鼓属革类;枧、属木类;书磐等属石类;钟、铃等属金类;琴瑟属丝类;箫、管属竹类;此八类乐器选配,彼此不同;件数多寡,各地有异。
李六朋琢磨“八音”含义。
经评精整改,融汇创新,采用如下适合地方特色的民族乐器,计有:手铃1对、小扣锣1个、小钹1对、木鱼1个、清磐1个、煞板1个、小鼓1个、横箫1支、洞箫1支、椰胡2架、高胡1架、二弦1架、三弦1架、沉胡1架、大筒1支、琵琶1架、月琴2架、秦琴2架,共21件,再谱入当地传统适宜的《到春来》、《小桃红》、《浪淘沙》、《三仙会》等曲调,协奏起来,欢快清雅,袅袅动人。
八音队由21人组成,队员皆是当时文人雅士或音乐爱好者。
平时躬自教练,元宵。
端午节出演。
游演时,人手一乐器,列队沿街而行。
人人长衫马褂,个个衣冠楚楚。
操音响者行于前,弄箫琴者随于后。
乐器均缀彩带、丝带、绒球,五彩缤纷,雅丽夺目。
行进徐徐,音韵飘逸。
自李六朋去世后,戚维谦、黄晖轩等为之继承;戚、黄辞世,后起之秀李康权等相继。
从不间断,留传至今,为当地群众所喜爱。
雷州石狗:石狗作为一方的“守护神”,安放在人们经常出入的必经之处,随着时间的推移,其狰狞、威严的面孔让人看后总会产生不友善的感觉。
于是,崇尚礼教的雷州先民便对石狗的形象进行了艺术塑新,雕刻其昂首咧嘴、含笑露善,如司仪迎宾,从此,石狗又被人称为“司仪神”。
雷州石狗是雷州人民时代繁衍生息中遗留下的宝贵文化,是一种独特的民间艺术创作。
很可惜,在文革期间,石狗被视为“四旧”而遭劫,许多石狗被砸毁,弃之深山荒野,有的湮没泥沙、河渠,难觅其踪。
这被列入首批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雷州石狗、雷州姑娘歌、吴川飘色、遂溪醒狮、东海岛人龙舞和廉江舞鹰雄等6个项目被列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雷州半岛是中国三大半岛之一(南方第一大半岛)。
因古雷州得名。
以雷州方言、雷州音乐、雷歌、雷剧、雷州石狗、醒狮、人龙舞、傩舞等诸多文化内容为载体,构建了独特的人文地理范围。
“雷州文化”作为区域文化,名列为广东“四大文化”之一。
与“潮汕文化、客家文化、广府文化”被确定为广东的“四大文化”。
雷州文化源源流长,由于雷州半岛是红粘土,所以文化有红土地文化之称,雷州半岛有很多特色文化,都是在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流传至今,对后人有很大启发。
它是南北文化交流活跃的地方,中原文化与雷州本土文化在此相互激荡交融,丰厚了雷州半岛的文化积淀,造就了众多历史文化名人,如雷州的陈瑸、陈昌齐,吴川的林召棠(清代状元)、陈兰彬(中国首任驻美公使)等。
本地媒体开辟了《红土文化名人》专栏,推出孔雀屏、李莲珠、陈湘、林奋等当代文化名人,形成了良好的名人效应。
吴阳镇属广东省湛江市吴川市辖镇,坐落于鉴江下游平原,濒临南海。
吴阳是历代吴川县城所在地、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广东省中心镇、状元故里,文物古迹众多,旅游资源丰富;2005年获“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称号。
“吴阳自古多骚客,醉赏流连不欲还”,吴阳乃仙境胜地,有“名胜古迹冠吴川”之称。
几年来,湛江市经过挖掘和保护,抢救了一批文物古迹,打造了一批特色文化名镇名村。
雷州被命名为粤西唯一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吴川吴阳镇被命名为“国家历史文化名镇”,雷州的潮溪村、东林村被命名为“国家历史文化名村”,邦塘村被评为“中国最古老村庄”。
徐闻县建起了“中国民俗摄影基地”,遂溪县农民李建华创办了中国最大楹联艺术碑廊———夏岚北楹联艺术碑廊。
在各个重大节日,更有着传统文化的风俗特色。
元宵节:也就是农历正月十五,为本地最有特色的民间传统节日。
元宵活动历史较长,古时雷州庆元宵尤如朝廷大典一样隆重。
传统的元宵节以游神为中心内容,现在的内容则丰富得多。
一般从月初开始村村鸣擂锣鼓开始筹备,以元月十五最为热闹,也有些地区延至十六、十七,均以县城为中心,整个活动热闹非凡。
关于元宵活动,清代道光年间编修的《遂溪县志》有这样的记载:“上元张灯结彩,舞狮象杂剧游戏,作火树,放花炮烟花,打秋千,赌灯谜,士庶欢游达旦”。
20年代流行于遂溪一带的元宵雷歌“东海嫁”这样说:“游人满坡眼睁睁”,“几百双眼向樟兜”;另一首雷歌有“头上金钗总落了,真是热闹这元宵”之句。
可见,元宵活动除了游神外,还有赛会看人、娱乐之举。
清代吴川举人吴河光有“元宵风景正清和,游女如云逐队过”之名句。
现在湛江各县均有庆元宵活动,主要以县城和古镇为中心,以吴川县城的规模最大,雷州县城、廉江县城和安铺镇的活动也颇有特色。
乡村有小型的放烟花、放炮竹、出灯、做大戏等活动。
市区亦举行灯展等活动。
清明节:景色清明,是人们“追远”的传统节日。
本市清明扫墓“拜山”,城乡皆同,大多集中于清明日,亦有在清明前后数天。
民间拜山活动,其主要祭品是烧猪、肥鹅、饭团、鸭蛋、蟹、饼等。
机关、团体、学校亦在清明节期间集中前往祭扫烈士墓,向烈士敬献花圈,缅怀先烈。
端午节:即五月初五节,本地民间一般作为“驱邪镇恶”之节。
从初一开始,农村群众大多在居家门楣上插艾条以“驱邪”,到初五亦有部分人在小孩子胸前挂香符(用花布包香料做成三角形或动物形图符)。
在城市,从初一开始大街小巷卖艾枝、草药,市民纷纷抢购插门及煮水洗澡,洗澡一般定在12时正。
据说,用艾药水洗澡能将邪气及皮肤病冲走。
初五日各地普遍吃五月粽,亦有部分地区举行风筝表演或龙舟竞渡,此活动与纪念屈原有关。
端午节活动,最有特色的要数廉江之古镇安铺。
该镇每年端午节期间均举行盛大的龙舟竞赛活动,这一活动历史悠久,长盛不衰。
尤以近年来,活动的规模更加盛大,内容更为丰富,参观者不仅有本镇、本县的群众,还有许多外地来客,热闹非凡。
中秋节:亦为较隆重的传统节日。
在城市其内容主要有:一是从节前半月开始,举行大规模月饼展销活动,居民纷纷购买,相互送赠,以省港月饼为名贵;二是中秋之夜赏月活动,主要在全市各大公园或游乐场所,大部分居民均涌向各活动场所,或三五个青年人,或全家人一组烧烤、吃月饼赏月,小孩则时兴手提小灯笼玩耍,几乎通宵达旦。
在乡村,村民们则是吃月饼、甜薯、芋子、豆糖之类,亦有年轻女子月下玩“浮针”,取一碗清水置于八仙桌上,拿新针轻放水面,观察针的浮沉情况,预测婚姻。
重阳节:九月九重阳节在本市部分地区流行,为―文人节,吴川、雷州较隆重。
旧时两地文人汇集,对该节日兴趣甚浓。
《雷州府志》载:“重阳登高,偕于是日采药作酒曲”。
雷州西湖、三元塔等为主要活动场所。
梅录镇之重阳节,亦称赛诗节,由商人捐资,五月份开始筹备,文人推出一位教师出题,参加者按题赋诗作对,八月诗稿汇于教师处评定,到九月初一,各街道群众、文化人士派代表到登高坡标号厂位,在坡上搭上雅致精巧的竹楼,张贴诗对,称“诗社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