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天然气的聚集
第12章 油气藏及油气聚集

油 气
二、油气藏
1、油气藏的定义 油气藏:是地壳上油气聚集的最基本单元,是油气在单一圈闭中的聚 集。具有统一的压力系统和油水界面。
只聚集了石油,则称油藏;
圈闭
只聚集了天然气,称之气藏;
油、气同时聚集,称之为油气藏。
三个储集层组成的三个油藏
同一套储层,三个油气藏
同一套储层,四个油气藏
⑴ 溢出点 溢出点:指流体充满圈闭后,开始向外溢出的点。
200
100
平面图
300 200 100
闭合 高度
剖面图
构造 等高线
溢出点 闭合 面积
图5-1 背斜圈闭中度量最大有效容积的有关参数示意图
⑵ 闭合面积 闭合面积:通过溢出点的构造等高线所圈出的封闭面积或其与断层线 、剥蚀线、尖灭线等所封闭的面积。闭合面积愈大,圈闭的有效容积 也愈大。一般由目的层顶面构造图量取。
油气(柱)藏高度:油水界面到油气藏最高点的高程差。
气含 顶油 高高 度度 -100 -120 -140 -160 -180 -200 油 气 藏 高 度
图5-5 背斜油气藏中油气水分布示意图
注意:以上所指的是静水条件,若在动水条件下,情况有所不同。
气柱高度:油气藏中含气部分最高点与最低点的高差。 油柱高度:油气藏中含油部分最高点与最低点的高差。 油气柱高度:油气藏中含气部分最高点与含油部分最低点的高差。
2、圈闭的度量 圈闭的大小由圈闭的最大有效容积来度量,表示该圈闭能容纳油 气的最大体积,它往往决定着油气藏的储量大小。
V=F· H· P
式中:V--圈闭最大有效容积,m3; F--圈闭的闭合面积,m2;
H--储集层的有效厚度,m;P--储集层的有效孔隙度,%。
圈闭最大有效容积,取决于圈闭的闭合面积、储层有效厚度、有 效孔隙度。
8.天然气的运移与聚集

二、天然气二次运移的主要动力
1. 浮力:浮力的方向垂直向上,在水平地层条件下,油气直向上运 移至储盖层界面;在地层倾斜的情况下,油气则沿地层上顷方向 运移。
2. 水动力:储集层内是充满水的,油气进入储集层后,要受 到水压的作用。从盆地的规模来看,压实水流的流动 方向是从盆地中心向盆地边缘流动;而地表渗水是从
早期或同期构造圈闭气藏形成综合模式
①—下生上储型;②—自生自储型;③—上生下储型
2、晚期圈闭天然气成藏模式 此类天然气藏圈闭的形成晚于烃源岩的主要生烃、排烃 期,即烃类的形成和圈闭成藏不同步。在此情况下,天然气 形成的先决条件是: 在烃类主要形成时期,要有一定的地质条件能使烃源岩 排出的烃类得以富集保存,为后期天然气藏的形成奠定了物
气体具有较强的扩散能力,扩散是一种分子运移行为,与体积流相比,效率 较低,但是在烃源岩中存在是具有普遍性的。
8.3 天然气的二次运移
一、天然气二次运移的主要方式:游离、溶解、扩散。
以扩散相运移时,天然气的浓度分布、地层温度、压力 场分布以及地层介质条件控制天然气的运移方向和强度。 以水溶相运移时,地层水的方向和强度控制天然气的运 移。如果在运移过程中压力变化不大,则以水溶相运移的天 然气不能为大中型气田提供气源。大多数情况下,形成大中 型气藏必须有足够数量的游离气,并且以游离相运移为主。
4、泥底辟异常温压天然气成藏模式 泥底辟有利于天然气藏的形成主要表现在: 1)泥底辟之下存在一流体高压带,也可称之为高压封存 箱。由于泥底辟的穿刺,使封存箱顶板破裂,其中的
高压油气流随之涌出,即泥底辟本身是一个良好的载
体,可将深部富含烃类的塑性泥流带到浅部,通过断 裂和裂隙带向浅层储层中释放聚集
2)泥底辟活动不仅为高压区流体开辟了渠道,而且在上
石油地质学(第五章石油和天然气的聚集)

第一节 圈闭与油气藏的基本概念
第 2.油(气)藏高度 五 2.油(气)藏高度 章 油藏高度 : 油藏最高点与油水界面 石 油 和 天 然 气 油气藏高度=气顶高度+ 含油高度 的 (气)面积 含油( 聚 3. 含油 集 • 含油面积: 含油外边缘 所圈定的 含油面积:含油外边缘 含油外边缘所圈定的
所圈定的封闭区面积。
石 油 和 天 然 气 的 聚 集
•
•
背斜圈闭的溢出点、闭合高度和闭合面积示意图
第一节 圈闭与油气藏的基本概念
第 对于断层圈闭,闭合面积按断层线与储集层顶面等高线构 五 成的闭合面积。 章 同样对于不整合面、地层尖灭带与储集层顶面等高线相交
构成的闭合区面积。
石 油 和 天 然 气 的 聚 集
第 五 二、圈闭的度量 章 石 油 和 天 然 气 的 聚 集
第一节 圈闭与油气藏的基本概念
(spill point): 油气充满圈闭后最先开始向 1.溢出点 溢出点( ):油气充满圈闭后最先开始向 外溢出的点。
பைடு நூலகம்
第一节 圈闭与油气藏的基本概念
第 五 二、圈闭的度量 章 2.闭合面积(closure area):通过溢出点的构造等高线
第 二、圈闭的度量 五 4.有效孔隙度和储集层的有效厚度 章 石 油 和 天 然 气 的 聚 集
有效孔隙度主要根据岩心的实验室测定、测井解释资 料统计分析求得,作出圈闭范围内的等值线图。
储集层的有效厚度根据有效储集层的岩性、电性、物 性下限标准求得。 (最大聚集油气体积) 、圈闭的最大有效容积( 5、圈闭的最大有效容积 V=F×H×φ • 3 V —有效容积,m ; F —闭合面积,m2; H —储集层的有效厚度,m; φ —储层有效孔隙度,%。 •
石油地质学要点整理

绪论1、石油地质学的主要任务是阐述油气在地壳中的形成过程,产出状态以及分布规律2、1)研究石油的基本特征:包括石油的化学组成和物理性质,以及石油伴生物——天然气及水的基本特征。
2)研究油气的生成:包括生成油气的原始物质是什么,这些原始物质是在什么环境和什么因素作用下演化为石油的等。
3)研究油气运移规律:包括引起油气运移的动力有哪些,油气运移时的状态如何等等。
4)研究油气聚集的条件及各种油气藏的特征。
5)研究油气藏聚集破坏的因素及再次运移聚集的规律性。
3、石油地质学的三大基石:盆地构造、盆地沉积、石油探测技术三方面的知识第一章石油、天然气、油田水的成分和性质第一节石油的成分和性质1、石油:是以液态形式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中的可燃有机矿产。
(在成分上以烃类为主,含有数量不等的非烃化合物及多种微量元素。
在相态上以液态为主,溶有大量烃气及少量非烃气,并溶有数量不等的烃类和非烃类的固态物质)石油中C、H两元素占绝对优势。
次为O、N、S。
2、石油中的化合物组成归纳起来,主要可分为烃和非烃两大类,具体包括:(烃类)①正构烷烃;②异构烷烃;③环烷烃;④芳香烃;(非烃类)⑤含氮、硫、氧化合物。
3、在石油烷烃中,异构烷烃中最重要的是异戊间二烯型,该烷烃是生物成因标志化合物,应用最多的是植烷和姥鲛烷。
同源的石油所含异戊间二烯型烷烃类型和含量都十分相近,常用于油源对比。
4、用环戊烷和环己烷的比值可以估计石油生成时的地下温度,比值高,成生温度低,否则相反。
在原油中,多环环烷烃的含量随成熟度增加而明显减少,高成熟度原油以1-2环烷烃为主。
5、石油样品中I、II类初级氢原子的丰度比值称为芳烃结构分布指数,简称ASI值。
这一特征值可直接用于鉴定有机质成熟度。
成熟生油岩的ASI值>0.86、石油中的非烃是指石油所含的硫、氮、氧及金属原子的化合物,它们对石油的质量有重要的影响。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卟啉,是石油成因分析的有力证据。
地质圈闭的名词解释

地质圈闭的名词解释地质圈闭,是指地质构造或岩石性质的改变所造成的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的聚集区域。
在地质学中,圈闭是指由不透水岩或构造障碍而使得石油或天然气无法自由流动的区域,导致它们在储层岩石中聚集起来。
地质圈闭是石油和天然气勘探的重点区域之一,寻找和识别圈闭是成功找到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的关键。
地质圈闭分为各种类型,主要包括构造圈闭、岩性圈闭和复合圈闭。
首先,我们来看构造圈闭。
构造圈闭是由构造运动引起的地层变形所形成的聚集区。
构造圈闭主要包括斜坡圈闭、背斜圈闭和断裂圈闭。
斜坡圈闭是形成在倾斜地层上的圈闭,由于地层压力的变化,形成了含矿的聚集区。
背斜圈闭则是由岩层弯曲产生的圈闭,通常分为正背斜和逆背斜圈闭。
断裂圈闭是由断层运动所造成的岩石移动,形成了裂隙和聚集矿物资源的区域。
其次,岩性圈闭也是一种常见的圈闭形式。
岩性圈闭是指岩层内不同岩性和孔隙度的变化造成的圈闭。
岩性圈闭主要有储层圈闭和密封圈闭。
储层圈闭是指在地层中存在具有较高孔隙度和渗透性的岩石层,在其上、下和侧面存在岩层边界或不透水岩层,形成了含有矿产资源的聚集区。
密封圈闭则是指在地层中存在具有较低孔隙度和渗透性的岩石层,其上、下和侧面存在不透水岩层,使得矿产资源无法向上或向下扩散,从而形成了圈闭。
最后,复合圈闭则是构造圈闭和岩性圈闭相结合的一种圈闭类型。
复合圈闭通常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形成,例如构造运动、岩层变异以及自然地理特征等。
这种圈闭形式通常具有较大规模和较高的含矿潜力。
总的来说,地质圈闭是由地质构造或岩石性质的改变所造成的矿产资源聚集区。
在石油和天然气勘探中,寻找和识别圈闭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们是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的主要富集区域。
各种类型的圈闭都有其独特的形成机制和特点,需要通过地质勘探技术和方法进行详细研究和分析。
只有深入理解和掌握地质圈闭的特点和规律,才能有效地开发和利用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促进能源领域的可持续发展。
【石油地质学】第五讲油气聚集与成藏

据克莱米(H.D.Klemme,1997)的统计, 世界上共有334个大油气田(最终可采储量达 68×106t以上的大油田222个,最终可采储量为 1011m3的大气田112个),分布于60多个油气 盆地中。其中有16个盆地含有5个以上的大油 气田,这16个盆地的大油气田总数为249个, 占所有大油气田总数的71.5%;储量则可达 90%以上。其中部分油气盆地的面积、体积沉 积速率和大油气田数的分布,如表 所示。
聚集系数,指生油量和地质储量的比值。
天然气与石油相比,排烃率较高,运聚系数偏低 。
1.盆地油气源丰富程度,取决几个基本条件:
①烃源岩体积(广、厚); ②有机质丰度(数量多); ③有机质类型(质量好); ④有机质成熟度(生成条件); ⑤排烃效率(运移条件)。
即一要有,二要好,三要多!
2.满足上述条件依靠几个方面(地质条件):
有效孔隙度和储集层有效厚度的确定
有效孔隙度主要根据实验室岩心测定、测井解释 料统计分析求得。
储层有效厚度根据有效储集层的岩性、电、物性 标准,扣除其中的非渗透性夹层而剩余的厚度。
圈闭最大有效容积的确定
圈闭的最大有效容积,决定于圈闭的闭合面积、储 集层的有效厚度及有效孔隙度等有关参数
V=F×H×φ
Abundance map of oil and gas basin
(from Perute,1972)
(二)有利的生、储、盖组合配置关系
a.互层型,有利(接触面积大,能及时从生向储运移); b.指状交叉型,有利(靠近指状交叉一侧,类似互层、侧 变、侧生式); c.不整合型,有利; d.断裂型,上覆、下覆型较好; e.封闭型,较差(主要指不能形成巨大油气藏)。
油气的运移与聚集

油气田的盖层或圈闭遭到破坏,油气逸散到地表。有
的则保存至今,成为能源生产基地。
1
3.2 油气的运移与聚集
盖层 储油层
圈闭
四大要素 生油层
保存
油气田的形成 三个过程 运移
聚集
2
3.2 油气的运移与聚集
一、 生油气层
• 通常把能够生成油气的岩石,称为烃源岩(或 称为生油气母岩),由烃源岩组成的地层为生 油气层。
15
3.2 油气的运移与聚集
三、 油气的盖层
图 生储盖层纵向分布示意图 因为生油层一般都是暗色的泥岩,经地层压力压实后 是很致密、不渗透的岩层,大多数是实际油藏中的好盖层。
16
3.2 油气的运移与聚集
三、 油气的盖层
• 良好盖层具备的条件: • ①盖层要有一定的厚度,能承受地层巨
大的压力; • ②盖层的分布要稳定,防止储集层上方
下来的,它们可能是沙丘、海滩或沙漠,可能是珊瑚礁,也
可能是泥沙淤积的河流。这些沙子被掩埋后,受力被压缩,
沙粒结合在一起,最终被掩埋到地层深处,直到今天成为我
们发现石油的地方。
• 储集层出现在岩石中,在你我看来这种岩石似乎是实心的,
而事实上它具有非常微小的孔隙空间,这些微细孔隙正是石
油或气体郁积的地方。我们就是从这样的岩石中取出每天都
27
五、 油气运移 7. 构造运动力
28
五、 油气运移
3.2 油气的运移与聚集
促使油气运移的动力
• 8. 浮力
• 当油气进入饱含水的储集 层之后,由于油、气、水 的密度不同而发生重力分 异作用,即气轻上浮,水 重下沉,油居中间。这种 促使油、气、水发生分异 作用并使油气上浮的力, 即为浮力。
石油天然气-第七章_油气聚集单元与分布规律

2.时代和深度分布特点
中国油气资源的主要地质时代分布
地 质 时 代
第三系 白垩系 侏罗系 三叠系 二叠系
油资源(×108T)
487.8 158.4 113.4 54.2 36.8
气资源(×1012m2)
11.02 1.60 1.99 3.24 3.62
石炭系 奥陶系
寒武系
48.5 19.6
8.0
油气藏类型及分布:以构造、地层圈闭为主,主要油气 田分布在源岩发育区边缘或外侧。
第六章 油气聚集单元与分布规律
第一节 油气田 第二节 油气聚集带及含油气区
第三节 含油气盆地
第四节 含油气系统 第五节 油气资源分布特征 第六节 油气分布的控制因素
34
第四节
含油气系统
一、含油气系统的基本概念
石油系统
30
(三) 克拉通盆地油气地质特征 1、概念及盆地的形成机制 克拉通盆地包括形成在克拉通周边环境的和 克拉通内部的盆地 。 克拉通盆地是在板块离散的条件下完全形成 于陆壳之上的盆地 。 克拉通盆地是局部热源之上的热隆起、低密 度地壳表层的剥蚀、变薄、冷却、收缩和最后沉 降的结果。
31
早期扩张 或离散 晚期的汇 聚与碰撞 阶段
39
一、世界油气资源分布特点
1.地理分布上的差异
分布广泛,极 不均匀;
世界70%的石油 储量集中在300多个 大油田中,如波斯湾, 墨西哥湾和加勒比海 区,中国东部,南海 诸盆地。
40
油气储量 沿纬度的分布 也不均一,世 界石油储量的 56%分布在北 纬24°~42° 度。
世界油气资源及大油气田的纬度分布图 (据《国外石油消息》,1981)
23
台向斜型、单断坳陷、双断坳陷型、山前坳陷型、山间坳陷型 山前坳陷-地台边缘斜坡型、山前坳陷-中间地块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 石油和天然气的聚集§1 圈闭与油气藏的基本概念一、圈闭(一)概念及其要素烃源岩生成的油气经过运移后,在适宜的地方就会停下来,油气会随后不断地汇集而来,发生聚集。
我们把这种适合于油气聚集的场所,称为圈闭。
一个圈闭必须具备三个条件(或三要素):(1)容纳流体的储层;(2)阻止油气向上逸散的盖层;(3)在侧向上阻止油气继续运移的遮掩物。
它可以是盖层本身的弯曲变形,如背斜,也可以是断层、岩性变化等。
圈闭只是一个具备了捕获分散状烃类而使其发生聚集的能力的一个有效的地质体,它可以有油气,亦可以无油气,即与油气无关。
(二)圈闭的度量考查一个圈闭最大能聚集多少油气,要用一些参数来度量。
用来描述、评价、度量圈闭的主要参数如下(以背斜圈闭为例图5-1)。
剖面图溢出点闭合面积构造等高线闭合高度100200300100200平面图图5-1有效容积的有关参数示意图1.溢出点流体充满圈闭后,开始溢出的点(注:它在剖面上是一点,在平面上是一条闭合线)。
2.闭合面积通过溢出点的海拔构造等高线所圈出的面积。
3.闭合高度圈闭溢出点到储层最高点之间的垂直距离,或圈闭最高点与溢出点之间的海拔高差(注:闭合度与构造幅度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
圈闭的类型多种多样,在圈定闭合面积时,要先找出溢出点遮挡条件的下限,然后根据形成圈闭遮挡物性质是断层、岩性尖灭线或盖层的弯曲,用断层线、岩性尖灭线、构造等高线,三者中的一、二或三,通过溢出点构成的一个闭合的回路或封闭线所圈出的面积。
(如图5-2、5-3所示)。
图5-2 图5-3 (一)概念:运移着的油气,遇到了圈闭,在盖层和遮挡物的作用下,阻止了它们的继续运移,就会在其中的储层内聚集起来,就形成了油气藏。
油气藏是指油气在单一圈闭中的聚集,它是地壳上油气聚集的基本单元。
如果圈闭中只聚集了油或只聚集了气就分别称为油藏或气藏,二者同时聚集就称为油气藏。
若油气聚集的数量足够大,达到了工业开采价值,则称为商业性油气藏,否则,聚集的数量少,不具备工业开采价值,则称为非商业性油气藏。
二者是一个相对概念,取决于政治、经济和技术条件。
油气藏的重要特点是在“单一”圈闭内的聚集,所谓“单一”的涵义,主要是指受单一要素所控制,在单一储层内,具统一的压力系统,统一的油、气、水边界,同一面积内的油气藏(如图5-4)。
天然气石油图5-4三个储集层组成的三个油藏(二)油气藏的度量油气藏大小要进行储量计算,但计算储量要用如下参数(如图5-5):图5-5背斜油气藏中油气水分布示意图1.含油边界和含油面积在油气藏中,由于重力分异的结果,油、气、水的分布规律是气上、油中、水底。
形成油—气、油—水分界面,静水条件下界面是水平的,动水条件下倾斜。
含油(气)边界是油(气)—水界面与储层顶、底的交线。
其中与储层顶面的交线叫做外含油(气)边界,又称含油边缘;与储层底面的交线称内含油(气)边界,又叫含水边界。
2.底、边水如果油层厚度不大,或构造倾角较陡,这时油气充满圈闭的高部位,水围绕在油气藏的四周。
即在内含油气边缘以外,这种水称为边水;如果油层厚度大,倾角小,油气藏的下部全部为水,这种水称为底水,还有另外一种分法。
3.油气柱高度:油气藏内油(气)水界面至油气藏高点的垂直距离。
4.气顶和油环:油气藏顶部的气称为气顶,油位于中部,在平面上呈环状分布,称油环。
5.充满系数:含油气高度与闭合高度的比值。
§2 油气藏成藏要素油气藏的形成过程,实际上是在各种成藏要素的有效匹配下,油气从分散到集中的过程。
这些要素有哪些呢?1.成藏要素:油气成藏要素包括生油层、储集层、盖层、运移、圈闭、聚集、保存(即生、储、盖、运、圈、聚、保)七大要素,油气藏的形成和分布,是它们的综合作用结果。
生油气源岩是油气藏形成的物质基础。
好的烃源岩取决于其体积、有机质丰度、类型、成熟度及排烃效率。
这要结合盆地沉积史、沉降埋藏史、地热史、古气候综合分析评价。
储层的好坏决定了油气藏容纳油气的能力,及开采的难易程度。
盖层的好坏直接影响了油气的聚集与保存。
油气的运移是油气由分散状态到聚集状态的唯一途径;也正是由于油气运移,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油气藏的破坏。
它是分析油气聚集规律与分布规律的主要证据。
圈闭是油气发生聚集的场所,没有圈闭就形不成油气藏;圈闭的大小、规模决定了油气的富集程度;它的分布规律及形成控制着油气藏的分布规律。
保存条件是油气藏从形成到现在能否完好无损地保存至今的关键因素。
以上任何一个要素不优越,都不能形成现今的油气藏。
二、油气藏富集条件(一)充足的油气来源生油条件是油气藏形成的物质基础。
因此,充足的油气供给,才能形成储量大、分布广的油气藏。
油气源的供烃丰富程度,取决于盆地内烃源岩系的发育程度及有机质的丰度、类型和热演化程度。
生油凹陷面积大、沉降持续时间长,可形成巨厚的多旋回性的烃源岩系及多生油气期,具备丰富的油气源,是形成丰富油气藏的物质基础。
从国内外大型及特大型油气田分布看,它们都分布在面积大、沉积岩系厚度大、沉积岩分布广泛的盆地中。
如波斯湾、西伯利亚、墨西哥、马拉开波、伏尔加—乌拉尔、松辽、渤海湾。
这些盆地的面积多在10×104km2以上,烃源岩系的总厚度均>200~300m,沉积岩体积多在50×104km3以上。
(二)有利的生、储、盖组合1.生、储、盖组合及其类型。
生、储、盖组合是指紧密相邻的(剖面上的)生油层、储集层和盖层的一个有规律的组合,称为一个生、储、盖组合。
(1)根据三者之间的时空配置关系,可划分为四种类型(图5-6)。
正常式侧变式顶生式自生、自储、自盖式图5-6生储盖组合类型示意图正常式组合:生下、储中、盖上侧变式组合:指由于岩性、岩相在空间上的变化而导致的生、储、盖在横向上渐变而构成。
顶生顶盖式(顶生式):生油层与盖层同属一层,储层位于下方。
自生、自储、自盖式:本身具生、储、盖三种功能于一身。
如灰岩中,泥岩中的局部裂缝,泥岩中的砂岩透镜体。
(2)根据生油层与储集层的时代关系划分为新生古储式、古生新储式和自生自储式三种型式。
(3)根据生、储、盖组合之间的连续性可将其分为连续性沉积的生、储、盖组合和不连续的生、储、盖组合。
所谓有利的生、储、盖组合是指生油层生成的油气能及时地运移到良好的储层中,同时盖层的质量和厚度又能保证运移至储集层中的油气不会逸散。
2.生、储、盖组合评价到底什么样的生储盖组合才算有利的呢?根据国内外学者研究认为:在粘土岩—砂岩类构成的生储盖组合中,砂岩体与其周围生油气层接触面积是控制石油储量的重要因素。
当砂岩储集层单层厚约10~15m,泥岩生油层单层厚约30~40m,二者呈略等厚互层时(图5-7),砂—泥岩接触面积最大,最有利于石油聚集。
从砂泥厚度比率看,砂岩厚度比率介于20%~60%对油气聚集最有利,中值为30%~60%,太大太小均不利。
200040006000800010000箭头表示压实流体流动方向深度,f t 砂岩泥岩泥岩中压实流体最大压力的隹置图5-7不同的生、储、盖组合,具有不同的输送油气的通道和不同的输导能力,油气的富集条件就不同。
生、储互层式组合,生与储接触面积大最为有利。
生、储指状交叉的组合(图5-8),生油层与储层的接触局限于指状交叉地带,在这一带最有利;向盆一侧远离此带,因缺乏储集层,输导能力受限;而另一侧则缺乏生油层,油气来源又受限制。
砂岩透镜体从接触关系上来说,应该是油气的输导条件最为有利(图5-9),但油气的输导机理,至今还没有人能解释清楚。
这三种组合关系是最有利的或较为有利的。
区域最佳烃类运移和聚集主要是砂岩层主要是泥岩层表示流体自泥岩向砂岩及在砂岩内运移的方向表示无构造时图5-8箭头表示压实水的运移方向图5-9(三)圈闭的有效性油气勘探的实践业已证明,在有油气来源的前提下,并非所有的圈闭都能聚集油气。
有的有油气聚集,有的只含水,属于“空”圈闭,说明它们对油气聚集而言是无效的。
圈闭的有效性就是指在具有油气来源的前提下,圈闭聚集油气的实际能力。
可理解为聚集油气的把握性大小。
其影响因素有三个方面:1.圈闭形成时间与油气区域性运移的时间的关系(时间上的有效性)圈闭形成早于或同时于油气区域性运移的时间是有效的,否则,在油气区域性运移之后形成的圈闭,因油气已经运移走了当然是无效的。
油气初次运移时,在生油层内部的岩性、地层圈闭中聚集起来的油气藏,是形成最早的油气藏。
在烃源岩生烃并大量排烃以后,所发生的第一次地壳运动,是油气大规模区域性运移的主要时期,在此时及其以前形成的圈闭是最有效的。
如果盆地在此后又发生过一次或多次构造运动,可能会产生两种结果:一种情况仅使原有多数圈闭进一步发育定型,对油气聚集最为有利,而新形成的圈闭则因无油气可捕获而常常是无效的。
另一种情况是地壳运动比较强裂,改变了盆地原来的构造面貌,破坏了已有油气藏,打破了原来的油气聚集的平衡状态,油气可再次发生区域性运移,油气重新分布,这时及其以前形成的圈闭可能成为有效的。
如果一个盆地含有多套烃源岩层,会有多个油气生成和油气运移期,那么后期生成的圈闭,对于早期的油气运移期是无效,而对于后期的油气运聚则可能是有效的。
所以应作全面分析研究。
2.圈闭位置与油气源区的关系(位置上的有效性)油气生成以后,首先运移至离油源区以内及其附近的圈闭中,形成油气藏,多余的油气则依次向较远的圈闭运移聚集。
显然,圈闭离烃源岩区域越近越有效,越远有效性越差。
圈闭位置上的有效性是一个相对概念。
它受两方面因素影响:一是油源是否充足,若烃源岩供烃充足,则盆地内所有圈闭(指在时间上是有效)都应是有效,否则其有效性随距离增加而变小;二是油气运移的通道和方向,油气在运移过程中,若因岩性变化、断层阻挡或其它阻力的影响,油气运移的方向就会发生变化或停止运移,这时只有油源附近的圈闭才会有效,较远的圈闭只有在有良好通道相连时才是有效的,否则是无效的。
3.水压梯度对圈闭有效性的影响在静水条件下,油气藏内油水或气水界面是水平的。
但在动水条件下,这个界面则是倾斜的,倾角大小取决于水压梯度和流体的密度差(如图5-10所示)。
水水Zγ-油水界面的倾角β-水压面的倾角α-储集层顺水流方向一翼的倾角Z-1,2号井间油(气)水界面高差-1,2号井间测压面高差h L-1,2号井间的距离图5-10水压梯度与圈闭有效性的关系对油藏而言,油水界面倾角可由下式求出:气密度油水对气藏而言水压梯度、、、、i tgr i i tgr g o w g w w g w w w w:::lg 000ρρρρρρρρρβρρρ⋅-=⋅-=⋅-= (5-1) 在水动力条件下,油(或气)水界面是倾斜的,意味着会有部分油气被冲走,倾角越大,能留住的油气就会越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