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认识同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教案

合集下载

《实验活动3 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教学设计

《实验活动3 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教学设计

《实验活动3 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准确说出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如原子半径、金属性、非金属性等)的递变规律。

- 学会运用元素周期表预测元素的性质,包括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强弱、原子半径的大小等。

- 掌握比较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实验方法,如金属与水或酸的反应、非金属之间的置换反应等。

2. 能力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能力。

- 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学会归纳总结元素性质的变化规律,并能进行简单的推理和预测。

- 在小组合作实验中,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化学规律的奇妙之处,体会化学学科的严谨性。

- 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在实验探究过程中不怕失败,积极探索真理。

- 增强学生对化学在生活和科学研究中重要性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学情分析1. 已有知识基础- 学生已经学习了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对元素周期表有了初步的认识,知道元素周期表中的周期和族的概念。

- 学习了原子结构的相关知识,如原子核、核外电子排布等,这为理解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2. 学习能力- 高中学生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但在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对于化学实验,他们充满好奇,但在实验过程中的严谨性和规范性还需要加强培养。

3. 兴趣爱好- 这个阶段的学生对新奇的化学现象和实验比较感兴趣,喜欢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来探索知识。

例如,对于金属与酸反应产生气泡等现象,他们会觉得很有趣。

4. 学习风格-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比较倾向于直观的、有实际操作的学习方式。

对于抽象的理论知识,如果能够结合实验或者实例进行讲解,他们会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 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原子半径、金属性、非金属性)的递变规律。

#化学:1. 3. 1《认识同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教案(鲁科版必修2)

#化学:1. 3. 1《认识同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教案(鲁科版必修2)

第三节元素周期表的使用认识同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第1课时【教案目标】1. 以第3周期元素为例,使学生掌握同周期元素性质递变规律,并能用原子结构理论初步加以解释;2. 通过“实验探究”、“观察思考”,培养学生实验能力以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处理和总结能力;【教案重点】同周期元素性质递变规律【教案难点】同周期元素性质递变规律【教案方法】1. 通过“活动·探究”,学会运用具体事物来研究抽象概念的思想方法;2. 通过“阅读探究”、“交流·研讨”、“观察思考”等活动,培养学生获取并整合信息的能力;【教师具备】1.实验器材药品 Na、Mg、Al及MgCl2、AlCl3溶液NaOH溶液2.多媒体课件【教案过程】胆的预测,如他折】为了研究问题的方便,以第三周期周期元素原子结构推测第三重点内容g【板书】3. 结论:Na、Mg能力依次减弱。

归纳总结的【投影】完1、错子半径依次增大以甲活泼。

第三节元素周期表的使用一、同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1. 第三周期元素原子结构相同点:电子层数相同。

递变性:核电荷数依次增多;最外层电子数依次增多;原子半径依次减小。

2. 设计实验方案3. 结论:金属性: Na>Mg>Al碱性: NaOH>Mg(OH>2>Al(OH>3Na、Mg、Al失电子能力依次减弱。

4. 氢化物稳定性: SiH4<PH3<H2S<HCl酸性强弱顺序: H4SiO4<H3PO4<H2SO4<HClO4Si、P、S、Cl四种非金属元素原子得电子能力逐渐增强。

申明:所有资料为本人收集整理,仅限个人学习使用,勿做商业用途。

化学:1.3.1《认识同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15009

化学:1.3.1《认识同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15009

14Si
15P
16S
17Cl
P2O5 对应最高价氧化物 SiO2 最高价氧化物的水 H SiO H PO 4 4 3 4 化物
SO3
Cl2O7
H2SO4 HClO4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 水化物酸性强弱
弱酸
中强酸 强酸 最强酸 逐渐增强 加热 加热 点燃或光照 HCl
单质与H2反应条件 高温
气态氢化物及稳定 性 结论
元素原子失电子能力(金属性)的强弱, 可以采用下列方法间接判断: 1、比较元素单质与水(或酸)反应 置换 出氢的难易程度。置换反应越容易发生,元 素原子的失电子能力越强。
2、比较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
碱性强弱。一般说来,碱性越强,元素原子
失电子的能力越强。
实验探究
同时完成学案表格
钠、镁、铝失电子能力比较 试剂: 酚酞溶液,PH试纸,面积相同的镁条 和铝条,MgCl2溶液,金属钠(切成小块), 盐酸(1mol/L),NaOH溶液,AlCl3溶液, 蒸馏水. 仪器: 烧杯,试管,玻璃片,酒精灯,试管夹。
结论
镁与盐酸反应 迅速,并放出 反应缓慢 气泡
强碱
中强碱
两性氢氧 化物
失电子能力(金属性) 逐渐减弱
方法导引
元素原子得电子能力的强弱,可以采用 下列方法间接判断: 1、元素单质与氢气化合的难易程度,一 般说来,反应越容易进行,元素原子得电 子的能力越强。 2、比较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气态氢化 物越稳定,元素原子得电子的能力越强。 3、比较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 酸性强弱。一般说来,酸性越强,元素原 子得电子的能力越强。
金 属 非金属
≥4 易得e-(8-n个)
一、认识同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

高一化学认识同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高一化学认识同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根据单质与H2反应的难易程度可以说明M比N的非金属性强,故③对; 例如,Na比Al易失电子,即Na的失电子能力强于
左下方的元素,其金属性就愈强。 Al,但失电子数目Na比Al少;
碱性:NaOH>Mg(OH)2>Al(OH)3
(2)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愈强,金属性则 (3)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置换氢的难易,愈易则金属性愈强。

1.规律 同周期由左到右,元素的原子得电子能力_增__强___, 失电子能力_减__弱__。
一、同周期元素原子结构与性质的递变规律
项目
同周期(从左到右稀有气体除外)
最外层电子数
由1逐渐增加到7
主要化合价 最高正价+1→+7,负价-4→-1
原子半径
逐渐减小(稀有气体元素除外)
原子得、失电子能 力
解析: C、N、O、F属同一周期的元素,且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得电子能力依次增强;
1.判断元素金属性强弱 名师点拨: 解答本题应抓住以下两点:
名师点睛: O、F两元素常见化合价无正价,最高正价≠最外层电子数,也无最高价氧化物及其水化物。
(1)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在周期表愈位于 由于F无正化合价,所以第2周期元素的最高化合价不符合W<X<Y<Z。
二、硅、磷、硫、氯得电子能力的比较
1.单质与H2化合的难易程度为:_S_i_<_P_<_S_<_C__l2_。 2.生成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强弱顺序为: _S_i_H_4_<_P_H__3<_H__2_S_<_H_C__l。 3.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强弱顺序为: _H_3_P_O__4_<_H_2_S_O__4<_H__C_l_O_4_。 4.硅、磷、硫、氯得电子能力的强弱顺序为: _C_l_>_S_>_P_>__S_i 。

鲁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元素周期表的应用第一课时认识同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教案教学设计

鲁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元素周期表的应用第一课时认识同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教案教学设计

第1课时 认识同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一、同周期元素原子失电子能力的比较 1.钠、镁、铝失电子能力强弱(1)实验①中,钠熔成小球,浮于水面,四处游动,有“嘶嘶”的响声,反应后溶液加酚酞变红色。

该实验说明钠与冷水反应剧烈,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 +2H 2O===2NaOH +H 2↑。

(2)实验②中,加热前,镁条表面附着了少量无色气泡,加热至沸腾后,有较多的无色气泡冒出,滴加酚酞溶液变为粉红色。

该实验说明镁与冷水几乎不反应,能与热水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Mg +2H 2O=====△Mg(OH)2↓+H 2↑。

(3)实验③和④中的两支试管内都有无色气泡产生,但实验③中试管放出气体的速率较快。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Mg +2HCl===MgCl 2+H 2↑; 2Al +6HCl===2AlCl 3+3H 2↑。

(4)结论:钠、镁、铝置换出水(或酸)中的氢时,由易到难的顺序为Na>Mg>Al。

钠、镁、铝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碱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NaOH>Mg(OH)2>Al(OH)3。

钠、镁、铝的失电子能力由强到弱的顺序为Na>Mg>Al。

2.同周期元素原子失电子能力的递变规律在同一周期中,各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层数相同,但从左到右核电荷数依次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减小(稀有气体元素除外),原子核对外层电子的吸引力逐渐增大,原子失电子能力逐渐减弱,金属性逐渐减弱。

例1研究表明,26Al可以衰变为26Mg,下列比较这两种元素金属性强弱的方法正确的是( )A.比较这两种元素单质的硬度和熔点B.在AlCl3和MgCl2溶液中分别滴加少量的NaOH溶液C.将打磨过的镁条和铝片分别与热水作用,并向其中滴入酚酞溶液D.将空气中放置已久的26Al、26Mg的单质分别与热水作用答案 C解析通过比较两单质分别与水(或非氧化性酸)反应的剧烈程度或比较Al(OH)3和Mg(OH)2碱性强弱,进而判断Mg、Al的金属性强弱。

1.3.1认识同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教案(鲁科版必修2).doc

1.3.1认识同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教案(鲁科版必修2).doc

第3节元素周期表的应用第1课时认识同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课标要求知道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递变规律。

●课标解读1.能以第3周期元素为例,简要说明同周期元素性质递变规律。

2.知道含有某种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或碱性)与元素原子得电子(或失电子)能力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应用。

●教学地位本课时通过探究第3周期元素原子得失电子能力的递变规律,使学生掌握同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学生将有以下收获:①对以前学过的元素化合物知识进行整合;②体会元素周期表对学习化学的指导意义。

同周期元素性质递变规律及其应用也是每年高考的必考知识。

●新课导入建议美丽的螺壳,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的。

一圈圈的螺纹不仅是自身漂亮的外衣,还揭示了大自然中万事万物的发展规律。

这种图案引领着人们去思考、去发现。

元素周期表是螺纹模式的直接体现者,让我们一起带着螺纹的美丽来探寻元素周期表中蕴含的奥秘吧!●教学流程设计课前预习安排:1.看教材P20~21,填写[课前自主导学]中的[知识1]“第3周期元素原子得失电子能力的比较”并完成[思考交流1],看教材P22,填写中的[知识2]“同周期元素的原子得失电子能力的变化规律及原因”并完成[思考交流2]2.建议方式:同学之间可以进行讨论交流⇒步骤1:1.导入新课2.本课时教材地位分析⇒步骤2:建议对[思考交流]1、2多提问几个学生,使80%以上的学生都能掌握该内容,以利于下一步对该重点知识的探究⇓步骤5:在老师指导下由学生自主完成[变式训练1]和[当堂双基达标]中的2、3、5题,验证学生对探究点的理解掌握情况⇐步骤4:教师通过[例1]和教材P21的讲解对[探究1]中的同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进行总结⇐步骤3:师生互动完成[探究1]“同周期元素的原子结构与性质的递变规律”互动方式:可利用[问题导思]所设置的问题,由浅入深进行师生互动。

建议除[例1]外,再变换一下命题角度,设置一些备选例题以拓展学生的思路,可使用[教师备课资源]为您提供的备选例题⇓步骤6:师生互动完成[探究2]“比较元素原子得失电子能力强弱的方法”互动方式:可利用[问题导思]所设置的问题,由浅入深进行师生互动。

认识同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认识同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氢化物的水溶液显中性,硫的气态氢化物的水溶液显酸性,故
D不正确。只有选项B符合题意。
4.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2012·福州高一检测)现有甲、乙、丙三种元素,其原子
序数都不超过20。有关信息如下:
下列关于甲、乙、丙元素相关的分析正确的是( A.甲的单质难溶于水 B.乙的气态氢化物遇湿润的pH试纸变红色或蓝色 C.丙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是强碱 D.丙的单质与冷水剧烈反应
⑤项中HClO不是氯元素对应的最高价含氧酸;⑥项的非金属单
质在相同条件下与变价金属反应,产物中变价金属的价态越高, 说明非金属元素原子得电子能力越强;⑦项是作为氧化剂的非 金属单质在水溶液中置换另一种非金属单质;⑧项是利用元素 在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进行判断的;⑨项是比较简单非金属阴
离子的还原性强弱,简单非金属阴离子的还原性越强,对应非
Al,D错误。
【误区警示】解答本题时容易出现的错误 一是混淆同周期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碱性变化规 律,二是忽略各个周期中金属、非金属元素数目而造成误选。
6.元素X、Y、Z原子序数之和为36,X、Y在同一周期,X+与Z2具有相同的核外电子层结构。下列推测不正确的是( A.同周期元素中X的金属性最强 B.原子半径X>Y,离子半径X+>Z2C.同族元素中Z的氢化物稳定性最高 )
2.已知H2S+Cl2====S↓+2HCl,4NH3+3O2====2N2+6H2O,据此能 否确定N和O、S和Cl的非金属性强弱? 提示:能。H2S+Cl2====S↓+2HCl说明单质的氧化性Cl2>S; 4NH3+3O2====2N2+6H2O说明单质的氧化性O2>N2,故非金属性Cl > S, O> N。

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实验教案

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实验教案

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实验教案【实验目的】1.加深对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递变规律的认识。

2.体会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在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中的重要作用。

【实验仪器】试管、试管夹、试管架、量筒、胶头滴管、酒精灯、白色点滴板、镊子、砂纸、火柴。

【实验药品】镁条、新制的氯水、溴水、NaBr溶液、NaI溶液、MgCl2溶液、AlCl3溶液、1 mol·L-1 NaOH 溶液、酚酞溶液。

【实验步骤】1.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1)在点滴板的3个孔穴中分别滴入3滴NaBr溶液、NaI溶液和新制的氯水,然后向NaBr溶液和NaI溶液中各滴入3滴新制的氯水,观察到的现象是滴入浅黄绿色的氯水后,NaBr溶液变橙色,NaI溶液变褐色。

化学方程式:2NaBr+Cl2===2NaCl+Br2,2NaI+Cl2===2NaCl+I2。

(2)在点滴板的两个孔穴中分别滴入3滴NaI溶液和溴水,然后向NaI溶液中滴入3滴溴水,观察到的现象是NaI溶液变褐色。

化学方程式:2NaI+Br2===2NaBr+I2。

结论:卤素单质的氧化性:Cl2>Br2>I2。

卤族元素的非金属性:Cl>Br>I。

2.同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1)钠、镁与水的反应①向盛有冷水的烧杯中加入一块绿豆粒大小的钠块,向盛有冷水的试管中加入一小块已用砂纸打磨好的镁条,并分别向烧杯和试管中滴入3滴酚酞溶液,观察到烧杯中钠浮在水面上,熔成小球,四处游动,发出响声,溶液变红色,试管内镁条表面产生少量气泡,镁条周围溶液变为浅红色。

化学方程式:2Na+2H2O===2NaOH+H2↑、Mg+2H2O===Mg(OH)2+H2↑。

②向一支试管中加入少量冷水,并加入一小块已用砂纸打磨好的镁条,用酒精灯加热至沸腾,滴入3滴酚酞溶液,观察到的现象是有较多的无色气泡冒出,溶液变为浅红色。

结论:与水反应的剧烈程度:Na>Mg,金属性:Na>Mg。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元素周期表的应用
认识同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 以第3周期元素为例,使学生掌握同周期元素性质递变规律,并能用原子结构理论初步加以解释;
2. 通过“实验探究”、“观察思考”,培养学生实验能力以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处理和总结能力;
【教学重点】
同周期元素性质递变规律
【教学难点】
同周期元素性质递变规律
【教学方法】
1. 通过“活动·探究”,学会运用具体事物来研究抽象概念的思想方法;
2. 通过“阅读探究”、“交流·研讨”、“观察思考”等活动,培养学生获取并整合信息的能力;
【教师具备】
1.实验器材药品Na、Mg、Al及MgCl2、AlCl3溶液NaOH溶液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转折】我们通过设计实验方案、实施实验方案验证了我们对Na、Mg、Al失电子能力
的推测,那么,Si、P、S、Cl的得电子能力是否如我们所预测的一样依次增强?
【投影】方法导引
【讲解】分析方法导引内容。

【阅读】教材P21页“阅读探究”
【概括】请完成表格
【投影】表格
【板书】硅、磷、硫、氯四种非金属元素原子得电子能力逐渐增强。

【小结】这节课,大家通过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实施实验方案,探索出Na、Mg、Al失电子能力的强弱;通过阅读探究的方式得出Si、P、S、Cl得电子能力的强弱。

【投影】完成填空阅读方法导引的内
容,获得判断非金
属元素得电子能力
强弱的判断依据。

学生代表回答
学生集体回答
培养学生由材料获得
知识的能力。

使学生充分理解理论
指导的内容,能在归
纳整理阅读材料时有
一个准确的把握。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以
及获取并整合信息的
能力。

巩固本节所学内容。

10分钟
【课堂练习】
1.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 C、N、O、F原子半径依次增大
(2) PH3、H2S、HCl 稳定性依次增强
(3) HClO比H2SO4酸性强。

(4)甲、乙两种非金属元素与金属钠反应时,甲得电子的数目多,所以甲活泼。

【课堂练习】答案:
1、错
2、对
3、错
4、错
5分钟
第三节元素周期表的应用
一、同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
1. 第三周期元素原子结构
相同点:电子层数相同。

递变性:核电荷数依次增多;最外层电子数依次增多;原子半径依次减小。

2. 设计实验方案
3. 结论:金属性:Na>Mg>Al
碱性:NaOH>Mg(OH)2>Al(OH)3
Na、Mg、Al失电子能力依次减弱。

4. 氢化物稳定性:SiH4<PH3<H2S<HCl
酸性强弱顺序:H4SiO4<H3PO4<H2SO4<HClO4
Si、P、S、Cl四种非金属元素原子得电子能力逐渐增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