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英汉对比的角度探究拟声词的翻译策略

合集下载

英汉拟声词的比较与翻译探析

英汉拟声词的比较与翻译探析

Abstract:Onomatopoeia is an important way of word-formation and a kind of rhetorical device. It uses the sound to reflect the sense, that is, the pronunciation of one word is the echo to the sense. This paper begins with the origin of onomatopoeia,aiming at revealing the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onomatopoeias from aspects of phonetics, part of speech, syntactic function and semantics. The similarities mainly exist in partial similar phonetics, the diversities of part of speech and syntactic function, the transference of semantics and its usage. The differences mainly arise in phonetics, part of speech, semantics and syntactic function. Finally, the article makes a study of the translation skills of onomatopoeia, which includes the transliteration and complement method.Key Words: onomatopoeia; difference and similarity; translation skills摘要:拟声在英汉语中是重要的构词方法,也是常用的修辞手段,是以声音来反映意义,或者说词的发音就是“意义的回声”。

从英汉对比的角度探究拟声词的翻译策略

从英汉对比的角度探究拟声词的翻译策略
20 — 0 4 0 1 7 — 5 8 2 1 )6 0 1 — 2

引 言
拟 声 词 是 某 种 特定 语 言 中用 来 模 拟 自然 或人 为 声 音 的词 项
( 晔 ,0 0 ,人 们 使 用 语 言 模 仿 自然 世 界 和人 类 世 界 声 音 , 刘 21 ) 在 声 音 和 意 义 之 间 建 立 联 系 , 语 言更 加 形 象 化 。 使 拟声 词 可 以在 读 者 大 脑 中重 现 某 个 具体 的声 音 , 重要 的词 汇 和 语 言 现 象 。 在 是 存 于 每 种 语 言 里 。 比如 :
拟 声词 的语 音 形 式 有 时 候 相 同 或 相似 。我 们 可 以发 现在 两种 语 言 之 间有 很 多 拟 声 词 , 们 的发 音 和 所 指代 的意 义 非 常 接 近 。 ” 它
( 石 建 ,0 6) 如 : 万 20 比
个 拟 声 词 在 英 语 中 代 表不 止 一 种 事 物 ,一个 拟声 词 在 汉

关 于人 类 声 音 的 拟 声 词
关 于 动 物 的 拟 声 词
声音
厌 恶 . 蔑 轻
窃 笑 兰
蟋 蟀
英 汉 语 语
BO O
Titr t e Bla et
Ch r ip

嗤 嗤 畦 吐
唧 唧
关 于客 观 事 物 的 拟 声 词
雷声
爆 炸
Ru l mbe
摘 要 : 声词 是 某种 特 定 语 言 中用 来模 拟 自然或 人 为 声 音 的 词项 。 语 和 汉语 都 有 大量 拟 声 词 , 且 呈 现 出诸 多共 性 和 个 性 。 文从 拟 英 并 本 语音 、 句法 功 能 对 比 英汉 拟 声 词 , 分析 异 同并 总 结拟 声词 英 汉 互 译 的技 巧 。 解 和 掌握 英 汉 拟 声 词各 方 面的 差 异 , 了 能丰 富 我 们 对 于 拟

英汉二语拟声词的异同与译法探讨

英汉二语拟声词的异同与译法探讨

沙 、沙 、沙几下就 写完家庭 作业 。 )
p li .】 ( 热烈 地谈论 了一 阵政 治话题 。 oic 【㈣ 他们 ts2 ) 第 二 种 形 式 是 拟 声 名 词 后 加 字 母 Y 例 如 , tie ( 叽 喳 喳 叫 的 ) 和 c i y ( 当 响 wt r t y 叽 hk n 丁 的) 就是 由 tie ( 叽喳 喳 的 叫声) 和 cik , wt r 叽 t h n ( 当的响声)来 的。 丁 第 三 种 情 况 是 拟 声 名 词 后 去 e加 Y 例 如 , g g ( 笑 的) 是从 g ge ( 格 的笑声 )来 i y 格格 g l il 格 g 的 ; rmby ( 隆 响 的) 是 从 rmb ( 隆响 ) u l 隆 u l 隆 e 来 的。 以 一n 结 尾 的拟 声形 容 词可 以通 过加 一y而 ig l 衍 生 为 副 词 , 例 如 : rmbig ( 隆 地 ) 和 u l l 隆 ny gr ig ( 噜 咕噜 地) 而 本来 由 一  ̄ g nl 咕 l y 。 Y结尾 的拟 声形 容词 可 以通 过改 Y为 i 而变 成 副词性 的拟声 l y
收 稿 日期 :2 1—1 — 1 00 2 1 作 者 简 介 : 薛宁 地 (95 ) 男 ,湖 南 长 沙 人 ,副 教 授 、 副译 审 , 研 究 方 向 : 英语 教 学 、语 言 学与 翻 译 理 论 研 究 。 15- ,
生动 ,使 读者或 听者 有身 临其 境之 感 , 如 同亲 耳 闻其声 。 无疑 , 使 用拟 声词 可 以增 强语 言 的表 达 效果 。任何一位从事英 一汉 互译 的专 业T作者 ,都 有必 要对英 语 和汉 语 中 的拟声 词作 些 研究 。 本 文 的 目的就在于提供这样一个研 究 的引子 。 词性 方 面 的 异 同 英语 拟声 词 的词 性 较之 汉语 的要 灵 活 。在 汉 语 中 ,拟声 词一般 限 于副词 或形 容词 这两种 词性 , 例如 “ 嗷待 哺 ”和 “ 咚 叮咚 的泉水 声 ”中 的 嗷 叮 “ 嗷”和 “ 嗷 叮咚叮 咚的 ”分别 为副词 和形 容词 。 英语 里 的拟声词 一般 都是 名词 和 动词 , 经过 词 形 演 变后 , 可 以变成 形 容 词 和 副 词 。下 面 以 z i p为 例 ,先看看英语拟声 词是如何充任 名词和动词 的。

英汉谚语对比分析及其翻译策略

英汉谚语对比分析及其翻译策略

英汉谚语对比分析及其翻译策略谚语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间文学的一部分,是一种短小精悍的文学形式。

谚语在口头传播和书面表达中分布得很广,因此它们在传播民族文化,影响审美观念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谚语起源于古代,中西方文化交往和传播进程中,有许多英汉谚语被翻译出来,它们在原文和译文之间的变化上有许多不同,这种变化在探究文化差异,分析译文策略等方面有重要价值。

英汉谚语的差异很大。

首先,英汉谚语的词汇有很大的差别,英语中的词汇有较多的专业性,而汉语中的词汇口语化,较多的是拟声词汇,有助于给读者带来良好的阅读体验。

其次,英汉谚语在表达方式上也有很大的不同。

例如,英文中“A rolling stone gathers no moss”表达的是一个人不闲着就不会有麻烦,而汉语中的“滚石不生苔”则表达的是一个人长期漂泊就不会有成就。

另外,英汉谚语在语气上也有很大的差异,例如,英语中的“Waste not,want not.”表达了“节约绝不会贫穷”,而汉语中“节约用度家可致富”则表现出更强烈的劝诫意味。

此外,英汉谚语在语句长短上也有所不同,例如,英文中“Don put off till tomorrow what you can do today”,而汉语中“今日事,今日毕”。

有时,由于谚语较短,在英汉翻译时,译文往往不能完全表达英文的表达意思,因此翻译时需要注意保留信息的完整性。

其次,以下是汉英谚语翻译的几种策略:首先,直译是最常用的一种策略,即尽量保留原文的形式和结构,使译文尽可能接近原文,更容易理解。

例如,“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可直译成“患难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

其次,意译是另一种常用的翻译策略,即以译者的理解为主,灵活运用词汇,翻译出原文的深层含义。

例如,“Familiarity breeds contempt.”可以灵活意译为“太熟悉会导致轻蔑”。

浅析拟声词汉译英技巧

浅析拟声词汉译英技巧

382016年/第三十二期/十一月(中)浅析拟声词汉译英技巧周丹[1]殷燕[2]([1]武昌工学院外国语学院湖北・武汉430065;[2]武汉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武汉430081)摘要拟声词来源于对声音的模仿,它的运用既还原了声音又能起到修辞作用。

但拟声词的翻译却一直是个难题,本文先分析了造成汉语拟声词英译时难译的原因,然后在奈达提出的“功能对等”“动态对等”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以声译声”“以意译声”“舍声取义”“一词译多声”“多词译一声”五种翻译策略,以求对拟声词汉译英的翻译实践有所裨益。

关键词拟声词汉译英翻译策略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ki.kjdkz.2016.11.018Analysis of Onomatopoeia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SkillsZHOU Dan [1],YIN Yan [2]([1]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Wuch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Wuhan,Hubei 430065;[2]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Wuh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Wuhan,Hubei 430081)Abstract Onomatopoeia originates from the sound imitation,it uses both the sound reduction and can play the role of rhetoric.But the onomatopoeia translation has been a problem,this paper first analyzed the cause of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onomatopoeia is difficult to translate the reason,then in Nida's "functional equivalence"and "dynamic equivalence"was pro-posed by the sound translation of sound "and"free translation "homes to sound"sound of justice "a multi word sound"and "multi word translation of a sound"five translation strategies,in order to translation of onomatopoeia in Chinese English trans-lation help.Keywords onomatopoeia;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translation strategy 0引言拟声词基于声音而创造,拟声词的运用使得句子表达更加生动形象,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不难发现学生对拟声词翻译的时候有畏难情绪,尤其是拟声词汉译英时,因为学生对汉语拟声词比较熟悉,但看到汉语拟声词很难想到对应的英语表达,产生这个问题的原因主要是硬汉语言的表达差异(华先发,2013),这可以从英语拟声词的定义和分类来分析。

英汉二语拟声词的异同与译法探讨

英汉二语拟声词的异同与译法探讨

英汉二语拟声词的异同与译法探讨薛宁地【摘要】英语拟声词的词性较之汉语的要灵活.英语拟声动词常兼具描述动作和模拟声响的功能,而汉语在相应情况下只能采用动词加拟声副词的结构.英语拟声词的转义现象远多于汉语.英汉互译时,非拟声词可译为拟声词;而拟声词却不一定要译为拟声词;译者应争取把原文中拟声词的通感重现在译文中.【期刊名称】《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年(卷),期】2011(004)002【总页数】4页(P77-80)【关键词】英语;汉语;拟声词;比较;译法【作者】薛宁地【作者单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英语语言文化系,广东广州,51054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5.9英语和汉语中的词都包含一部分拟声词。

拟声词是指在词语形成的过程中,人们加入了模拟某种声音的成分在内而生成的词语;而人们现在使用它们,也经常是有意识地在模仿某种声音。

例如,英语中的 whack(重击)一词就是拟声词;而wack(怪人)则是非拟声词;汉语词语“打呼噜”中的“呼噜”是拟声词,而成语“囫囵吞枣”中的“囫囵”则不是。

拟声词可以使语言更生动,使读者或听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如同亲耳闻其声。

无疑,使用拟声词可以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

任何一位从事英-汉互译的专业工作者,都有必要对英语和汉语中的拟声词作些研究。

本文的目的就在于提供这样一个研究的引子。

一词性方面的异同英语拟声词的词性较之汉语的要灵活。

在汉语中,拟声词一般限于副词或形容词这两种词性,例如“嗷嗷待哺”和“叮咚叮咚的泉水声”中的“嗷嗷”和“叮咚叮咚的”分别为副词和形容词。

英语里的拟声词一般都是名词和动词,经过词形演变后,可以变成形容词和副词。

下面以zip为例,先看看英语拟声词是如何充任名词和动词的。

该词可做名词:(1)We heard the zip ofa bullet.[1](我们听见子弹飞过的飕飕声。

)也可做不及物动词:(2) She zipped through her homework.[2]2003(她沙、沙、沙几下就写完家庭作业。

中英文拟声词翻译对比

中英文拟声词翻译对比

中英文拟声词翻译对比中英文拟声词翻译对比王秀,陈倩(兰州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甘肃兰州730050)摘要:本文就中英文两种语言的拟声词翻译做了对比,即英文拟声词的汉译以及汉语拟声词的英译。

由于汉语里一般采用直接摹写声音的拟声词,而在英语里一些动词和名词本身就具备了拟声的特点,融音与意为一体,引起音与音之间的联想。

因此本文论述了拟声词在翻译时需要考虑的这些差异和两种语言互译时对拟声词的处理方法。

关键词:拟声词;翻译;对比1. 引言把人、动物或自然物所发出的声音如实地加以描摹,这种修辞方法称为拟声。

汉英皆有,但是有着较大的区别。

在汉语里一般采用直接摹写声音的拟声词,而在英语里,一些动词和名词本身就具备了拟声的特点,融音与意为一体,引起音与音之间的联想。

因此拟声词的翻译需要考虑这些差异,本文就英文拟声词的汉译与汉语拟声词的英译做简单论述。

2. 英文拟声词的汉译2.1 英文中的拟声词可以直接翻译为汉语拟声词e.g.(1) The sweet trilling of a murmuring stream and the melodious notes of nightingales formed altogether the most enchanting harmony.悦耳的潺潺流水和夜莺的婉转娇啼,奏出令人神往的和谐曲调。

(2) All you can do is keep on clack-clack-clacking.你老是叨叨叨,叨叨叨。

2.1.1 英语拟声词往往同感叹词一样,独立使用,不作为所在句中的任何句法成分。

汉语拟声词有同样的情况,因此汉译时较为简便,把英语原文中作独立成分用的拟声词相应地译成汉语中作独立成分的拟声词即可。

e.g. (1) She drew one out. R-r-atch! How it sputtered and burned.(Hans Christian Anderson: The little match girl!)她抽出一根火柴,哧!啪一下子燃着了。

英汉拟声词的修辞功能与互译

英汉拟声词的修辞功能与互译

1 拟声 词的修 辞功 能 .
拟声 词的最 主要 也 是最 重 要 的功 能 是 修辞 功 能 。一个 平 凡的句 子 , 如能恰 其分地 加进一 个拟 声词 , 如 画龙点 睛 , 犹 可 夸张 印象 , 增加声 势 、 动态 的描绘效 果 , 又能 使文 章声 情 并 茂, 大大 增加 文章 的感染力 。在英 、 语 中 , 其是 在文 学作 汉 尤
不 仅 具 有 造 词 功 能 、 法 功 能 , 且 还 具 有 独 特 的 修 辞 功 能 , 能 匠 心 独 运 , 可 收 到 直 观 、 象 、 动 的 效 果 , 语 言 语 而 如 常 形 生 使
具有 强大表 现 力和生命 力 。本 文就英 汉拟 声词独特 的修 辞功 能及 其翻 译 问题 进行研 究 。 关键 词 : 拟声 词 ;修 辞功 能 ;互译
开始嘁 嘁 喳 喳 讲 话 。前 例 中 的 t r r 名 词 , 例 中 的 wi e 是 l 后
t t r 是 动词 。 wi e 则 t 2 2拟 声 词 在 翻 译 中 的 词 性 转 变 .
s et e i h m一 例 摘 自《 索 寓 言 》 的 Th ie n s d 伊 中 eM l ra d Hi l
诗 中 , 人 采 用 了不 少 拟 声 词 , 写 了河 水 的 流 动 , 示 出 生 诗 描 展
动的画 面 , 读者 身临其境 , 目一新 , 感亲切 。 使 耳 备
2 拟 声 词 的 翻 译 .
2 1 声 词 在 翻 译 中 的 词 义 转 变 .拟
汉 拟声词 的三 大修辞 功能 。
frt els c i .她 为 找 小 到 孩 子 而 哇 哇 大 哭 起 来 。 o t hl h o d 1 2巧 妙 运 J , 加 “ 味 ” . }增 J 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英汉对比的角度探究拟声词的翻译策略摘要:拟声词是某种特定语言中用来模拟自然或人为声音的词项。

英语和汉语都有大量拟声词,并且呈现出诸多共性和个性。

本文从语音、句法功能对比英汉拟声词,分析异同并总结拟声词英汉互译的技巧。

了解和掌握英汉拟声词各方面的差异,能丰富我们对于拟声词这一特别词汇类型的知识面,提高译者对拟声词的翻译水平,促进我们更加准确地实现拟声词在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的互译。

关键词:拟声词语音句法功能翻译策略 1 引言拟声词是某种特定语言中用来模拟自然或人为声音的词项(刘晔,2010),人们使用语言模仿自然世界和人类世界声音,在声音和意义之间建立联系,使语言更加形象化。

拟声词可以在读者大脑中重现某个具体的声音,是重要的词汇和语言现象,存在于每种语言里。

比如:拉丁语“tuxtax”和砰砰的声音对等,模仿猛击的声音;俄语“graf graf”是狗叫的声音;法语“pan” 是手枪或者大炮发出的声音;汉语“miāo(喵)”是猫发出的叫声。

使用拟声词可以让语言直接生动,本文主要侧重研究英语和汉语拟声词,从语音、句法功能方面对比英汉拟声词,分析其异同,总结英汉拟声词互译的翻译技巧。

2 汉英拟声词在语音层面的对比研究拟声词源于人们对自然世界声音的模仿,因此发音和自然事物之间有着本质固有的直接联系。

自然世界的客观性决定汉英拟声词在语音层面有相似之处;汉英分属不同语系,有各自独特的语音系统,又存在很多不同。

2.1汉英拟声词在语音层面的相同之处“在客观世界中存在着相同的物体,英语国家的人们和中国人们在听力,感受和模仿声音上共享很多相同之处,英语和汉语拟声词的语音形式有时候相同或相似。

我们可以发现在两种语言之间有很多拟声词,它们的发音和所指代的意义非常接近。

”(万石建,2006)比如:2.2汉英拟声词在语音层面的不同之处在某一具体语言中,拟声词不只是对自然世界声音简单的记录,也是一个民族根据固有的语言系统对客观世界的声音重构和加工的结果,融合了某一具体语言和自然声音。

每种语言的语音形式和模式都不同于其它语言,每个民族针对同一声音的听力和模仿习惯存在差异,文化传统也存在差异,不同语言的拟声词在语音形式上也存在不同,甚至大相径庭。

例如:2.3汉英拟声词的多义现象汉英拟声词都存在一个单词用来描述一种以上事物的情况,但两种语言并非一一对应的关系。

有些拟声词在汉语中用来模仿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事物,但在英语中每种事物都有对应的拟声词来模仿。

比如,汉语中的“呱呱”可以用来描述鸭子、青蛙和乌鸦的叫声而英语中这三种动物都有不同的拟声词表述各自的叫声--quack, croak, caw。

再以牛的叫声为例,汉语中不管牛是公母老少,都用“哞哞”来描述其叫声;而在英语中这些叫声区分得尤其细致:(1) An ox lows (bellows). (公牛)(2) A cow moos (boos, lows). (奶牛,母牛)(3) A calf bleats. (小牛)从这个例子看出,汉语的拟声词要比英语灵活,英语的拟声词更加丰富。

一个拟声词在英语中代表不止一种事物,一个拟声词在汉语中仅代表一个事物,这种情况同样存在。

以英语拟声词“rumble”为例,可用来形容车辆、低沉的打雷声、人的肠胃声音;汉语中这些声音由不同的拟声词来模仿。

(1) The freight wagon rumbled past.火车轱辘轱辘地驶过。

(2) The thunder rumbled overhead. 雷声在头顶隆隆响。

(3) His stomach rumbled emptily. 他肚子饿得咕噜噜地叫。

汉英拟声词在语音层面存在差异,两者并非一一对应;因此译者要搜集相关知识,在目标语言中重现客观世界中的声音,让目标读者产生类似感受。

3 汉英拟声词在句法层面的对比研究英语和汉语的拟声词在句法功能上存在着相似之处,比如都可以担任独立成分:Pooh! What do you take me for? 呸!你把我当成什么人了?然而,英汉拟声词在句法功能上更多地展示了不同之处。

李国南(1999)指出,英语语法中,拟声词的词性界定相当清晰,基本属于名词,动词或者动词派生词,如分词,动名词;通常作主语,谓语和宾语。

例如:(1) The boy left the room angrily,then came a bang of the door. (拟声词作主语)(2) The crow began to hiss and boo him for his unsportsman-like conduct. (拟声词作谓语)(3) The rain came down with a splash. (拟声词作宾语)李国南也指出,汉语语法中,拟声词的词性是个争议的话题,它们的语法地位还不明确。

汉语的拟声词作为形容词,在句中可以作定语,状语和补语。

例如:(1) 闹钟滴答滴答的声音叫人心烦意乱。

(拟声词作定语)(2) 子弹“嗖嗖”地飞过她的头顶。

(拟声词作状语)(3) 她笑得咯咯的。

(拟声词作补语)另外,汉语的拟声词可以作动词,在句中担任谓语。

例如:(4) 宝玉还欲看时,怎奈下半截疼痛难忍……便“嗳哟”一声,仍就倒下。

汉英拟声词在词性和句法功能上的差异给译者带来很多困扰,了解二者语法和句法的区别能够帮助译者在翻译中采取灵活地道的句法结构,而不是盲目地模仿原文中拟声词的句法功能。

4 拟声词的翻译技巧对于汉英拟声词在语音和句法层面异同点的分析,译者可以精准地掌握二者在不同情境下的不同用法,从而总结出适当的翻译技巧。

4.1英语到汉语的拟声词翻译4.1.1音译法人们共同生活在这个世界,经验根本上相同或者类似,对人类、动物或者自然世界的声音模仿大多数情况下类似。

如果英语拟声词指代的事物和汉语中相似,翻译时可直接音译。

例如:(1) The stream went gurgling on. (溪水颤颤地流。

)(2) They heard the twitter of birds among the bushes. (他们听见树丛中鸟儿发出的叽叽喳喳声。

)这两个例子中,“gurgling”和“潺潺”“twitter”和“叽叽喳喳”和所模仿的事物声音接近,可以采取音译。

4.1.2转换法由于两种语言和思维方式不同,汉英在拟声词的对应方面不可避免出现空缺。

译者可把细微的不同点放置一边,省略声音源效果,采用转换手段译成不是拟声词的汉语译文;也可以转换成不同的句法角色。

例如:(1) The cop carried a stick, ready to thwack anybody who offended his ears or eyes. (警察提了根棍棒,遇到他不顺耳、不顺眼的,动手就打。

) 拟声词“Thwack” 模仿重重的鞭打声,译成汉语要灵活遵循自然化的规则,可以牺牲声音的模仿特点,根据上文的棍棒,译成“打”。

(2) The clock ticked louder and louder in a quiet room. (钟的嘀嗒声在静静的房间里变得越来越响。

)“tick”作为拟声词在句中担任谓语,如果不转换,按照原文的句法结构译成汉语是“钟在静静的房间里嘀嗒地越来越响。

”此译文不符合汉语的习惯表达,采用转换句法和词性的手段,译文就更加流畅地道。

另外,由于英语和汉语句子结构以及表达习惯的分歧,有些英语拟声词在译成汉语时要增加动词如“……地叫”“……地响”(陈定安, 2004:143).(1) I heard the rain patter on the window. (我听见雨点叭嗒叭嗒地打在窗上。

)(2) They clattered the dishes and bowls in the sink. (他们在水槽里把碟子和碗洗得叮当叮当响。

)4.2汉语到英语的拟声词翻译第一,翻译时保留原文拟声词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句法功能。

比如:(1) 杯筷陈设在个人面前,暖锅里发出滋滋的有味的声音。

Wines-cups and chopsticks were laid out, and a delicious sizzling sound came from the chafing dish. (拟声词在原文和译文中都是形容词,作定语) 第二,可以转换拟声词在目标文本中的句法角色。

比如:(1) 噔!噔!噔!一阵楼梯板响,匪徒们上楼了。

Then followed a loud Clump! Clump! Clump! as they rushed up the stairs.汉语中“噔噔”是独立成分,译成英语作主语,把句子的其他成分融入一起。

第三,汉语拟声词译成英语,可以省略,不再使用拟声词。

比如:(1)在喀嚓喀嚓的铡刀声中,听到了死难者英勇的呼叫声“共产党万岁!乡亲们……报仇”Even as the chaff cutter did its grisly work,the last shouts of the victims rang out:“Long live the Communist Party! Folks, Revenge….”第四,可以使用英语拟声词来替代汉语中原本不是拟声词的词语。

例如:(1) 她笑着说:“眉,下边马路上有人看你!”She tittered and exclaimed, “Mei, somebody down in the street is looking up you !”“笑着”不是拟声词,为使语言生动形象,英语使用拟声词titter。

5 结语拟声词在汉语和英语中都很丰富,使用非常普遍;它的翻译是译者常遇到的问题。

通过对比分析两种语言中拟声词在语音形式和句法功能上的异同点,可以看出英语和汉语拟声词的词性和句法功能灵活多样,可作动词、形容词,也可担任主语,谓语,定语等,这些异同点对于总结归纳拟声词英译汉和汉译英的技巧提供了基础。

本文总结了比较具体的翻译技巧,加以具体实例分析,通过翻译更好地实现对拟声词这一特别的词汇类别的理解和掌握。

参考文献:[1]Nida, E. A. & Charles, R. T.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2]陈定安.英汉修辞与翻译[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3]李国南.英汉拟声词句法功能比较[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4).[4]李静儿.现代汉语拟声词研究[M].上海: 学林出版社, 2007.[5]刘晔.英汉拟声词对比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第4期.[6]庞林林.英汉拟声词异同浅探[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5(4).[7]万石建.英汉拟声词对比[J].外语研究, 2006(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