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玄论战的历史脉络梳理
_科玄论战_的历史回顾与当代反思_江琼

“科玄论战”的历史回顾与当代反思江 琼[摘要]20世纪20年代初发生的“科玄论战”,涉及科学与人生观的诸多问题。
玄学派认为,科学不能支配人生观;科学派认为,科学不仅可以支配人生观,而且可以有科学的人生观。
唯物史观派虽然赞同科学派的看法,又以唯物史观批评了科玄两派。
论战的核心是:现时代的中国人,应该有什么样的人生观,才有助于国家富强与社会稳定?今天我们反思这段历史,应当更全面地评价各派的是非功过,继续发扬科学精神,并努力实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完美统一。
[关键词]科学;玄学;人生观;唯物史观[中图分类号]K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08(2003)04—0035—07中国思想文化界发生于20世纪20年代初的那场关于“科学与玄学”的论战,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各主要思想派别有关哲学、科学和东西文化的一次全面论战,它距今80年了。
我们回顾这场论战并对它深入反思,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论战的缘起与发展“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标志着中国人对中西文化的认识,从以往的器具、制度的层面,深入到思想文化的层面。
新文化运动的要点是民主与科学,它也代表着一种人生态度和生活方式。
对于这些,不同的人当然有不同的看法,甚至产生对立观点的冲撞。
从这个意义上说,发生科学与人生观问题的论战,就不是偶然的了。
当然,这场论战的产生,还有它的直接起因。
1918年12月28日,在戊戌变法时期力主采取西学的梁启超率领蒋百里、丁文江、张君劢等7人赴欧洲游历。
面对第一次世界大战所造成的巨大的物质破坏和精神创伤,在悲观气氛的感染下,他开始怀疑西方文明,却反而增强了对中国文化价值的信心。
在著名的《欧游心影录》中,他说,既然欧洲文明的核心是科学精神,那么,西方的社会危机就足以证明“科学的破产”。
据此,他对“科学能否解决人生观问题”提出质疑,这就在思想界形成了对科学的两种不同观点,从而成为稍后发生的“科学与玄学”论战的直接先导。
科玄论战――科玄论战的过程

科玄论战――科玄论战的过程【摘要】科玄论战是一场围绕科学和玄学之间的辩论。
科方主张通过实证和逻辑推理来解释世界,而玄方则认为存在着超自然和灵性的存在。
双方在论战中展现了不同的立场和观点,科方侧重于实证和可观测性,而玄方则强调灵性和直觉。
论战过程中,科方提出了实验证据和逻辑推理支持自己的观点,而玄方则通过反驳和哲学思考来质疑科方的立场。
科玄两派的观点在碰撞中产生了激烈的讨论和辩论。
最终,科玄论战产生了一定的结果,也为未来科学与玄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这场论战也给我们启示,即尊重不同的观点和思维方式,能够促进知识和智慧的交流与共享。
【关键词】科玄论战, 科学, 玄学, 立场, 观点, 论战过程, 论据, 反驳, 结果, 启示, 发展方向1. 引言1.1 科玄论战的背景来源等。
科玄论战是指科学与玄学之间长期存在的一场辩论和交锋。
科学派和玄学派分别代表了现代科学和传统玄学的立场和观点。
科学派主张以实证和逻辑思维为基础,推崇实验和观察,强调理性和客观性;而玄学派则偏向于信奉神秘和超自然力量,注重直觉和体验,强调灵性和主观感受。
科玄论战的背景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儒家、道家、佛家等思想传统,以及欧洲的启蒙运动和现代科学革命。
随着现代科学的快速发展和传统玄学观念的批判,科玄之争逐渐升温并引发了一系列激烈的讨论和争论。
科玄论战背后反映了人类对于知识、真理和宇宙奥秘的追求与思考,也是科学与文化、传统与现代、理性与信仰之间的一场思想交锋。
1.2 科玄论战的意义科玄论战的意义在于促进了科学与玄学之间的思想碰撞和交流,有助于推动知识领域的发展和进步。
科学和玄学作为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和研究领域,各自有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观点。
通过科玄论战,科学和玄学可以相互启发,思想碰撞,促进双方的发展和进步。
科玄论战也有助于澄清科学和玄学的范畴与界限,让人们更清晰地认识到两者之间的差异与联系。
科玄论战提供了一个思想交流的平台,让人们能够更加全面地认识和理解科学和玄学,有助于推动知识的多元发展和进步。
“科玄论战”的历史文化价值——对论战核心问题的分析与思考

目录引言 (1)一、“科玄论战”的历史文化语境 (2)1.1“西学东渐”与科学文化的引进 (2)1.2新文化运动:“德”“赛”先生的推动 (3)1.3关于“科学”之争 (4)二、“科玄论战”的过程 (5)2.1张君劢“人生观”演讲与于文江的回应 (5)2.2梁启超和胡适的介入 (6)2.3论战的深化 (7)2.4陈独秀与胡适之争 (9)三、关于论战的几个问题与思考 (11)3.1人生观是什么:片面的理解 (11)3.2科学万能论:对科学的误解 (13)3.3科学的人生观? (14)四、结语 (15)参考文献 (16)“科玄论战”的历史文化价值——对论战核心问题的分析与思考摘要:20世纪20年代“科学与人生观”的论战,延续时间之长、参与人数之多、影响面之广,堪称当时学界的盛况。
根据观点的不同形成了三个派别:以张君劢、梁启超为代表的“玄学派”,以丁文江、胡适为代表的“科学派”,还有论战晚期加入的以陈独秀、瞿秋白为代表的“唯物史观派”。
“玄学派”与“科学派”根据“人生观”、“科学”等主题展开了激烈的论战,而当论战接近尾声的时候,“唯物史观派”的陈独秀以唯物史观的立场批判了前两派的观点。
本文基于“科玄论战”这一主题,结合论战的历史文化语境,阐述了论战的过程和各派的思想观点,最后就各派观点中的重点论题提出来讨论分析并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科玄论战;玄学派;科学派;思想文化引言20世纪20年代,在国内学术思想界爆发了一场掀起波澜的学术论战。
这场论战是围绕着科学与人生观而展开的,由于人生观是玄学即哲学所探讨的内容,故这场论战也常常简称为“科玄论战”。
科玄论战起于北大教授张君劢1923年2月在清华大学做的《人生观》讲演。
在演讲中,张君劢认为人生观的特点与科学不同,因此人生观问题不能靠科学解决。
4月,地质学家丁文江发表《玄学与科学——评张君劢的<人生观>》反对张君劢的主张,论战随即展开。
后来,许多知识分子参加了论战,形成了以张君劢、梁启超、张东荪等人为代表的“玄学派“和以丁文江、胡适、吴稚晖等人为代表的“科学派”。
中国现代史名词解释

1.科玄论战1923年以张君劢、梁启超为代表的“玄学派”同以丁文江、胡适、吴稚晖为代表的“科学派”展开了“科学与人生观”的论战,历史上称之为“科玄论战”,亦称“人生观论战”。
玄学派公开否认科学能解决人生观问题,宣扬“自由意志”;科学派认为人生观离不开科学。
双方论战的焦点主要围绕科学能否解决人生观问题、对科学与西方文明的认识、对中国文明的态度。
科学与玄学的论争实质上就是如何对待东西方文化的问题。
实际上两派都在宣扬唯心主义的谬论。
中国共产党人陈独秀、瞿秋白等也著文参加争论,他们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剖析了这场论战的实质,澄清了思想界的混乱局面,宣传了科学的人生观理论。
2.《新潮》1919年1月的由北京大学学生组织的新潮社创办的五四时期的进步刊物之一。
主要发起人为罗家伦、傅斯年等。
曾得到蔡元培、李大钊、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人的支持。
创刊后,因其仿效《新青年》,鼓吹“伦理革命”,反对纲常名教,提倡个性解放和男女平等,鼓吹“文学革命”,大量刊载文学创作和文学翻译作品,在进步的知识分子中产生了较大影响。
但在五四运动后,由于受胡适的影响,逐渐向右转。
共出版三卷十二期,1922年3月出至第三卷第二号后停刊。
3.《新青年》1915年由陈独秀在上海创办的《青年杂志》更名而来的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革命刊物之一。
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在五四运动期间起到重要作用。
早期主要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
俄国十月革命后,开始不断发表介绍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工人状况的文章,逐步成为宣传科学社会主义的刊物。
自1915年9月15日创刊到1922年7月终刊出9卷54号4.黄埔军校黄埔军校创立于1924年,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孙中山在广州黄埔创建了陆军军官学校。
(2分)蒋介石任校长,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廖仲恺任党代表。
(1分)黄埔军校是一所新型的军官学校,不仅重视军事素质的培养,还重视思想政治教育。
科学、人文的紧张与冲突——20世纪20年代初“科玄论战”的文化与教育省察

相 对地 提 出科 学 可 以支 配人 生 观 , 开 了“ 玄论 掀 科
、
“ 玄论 战 的序 幕 。丁文 江 的文 章 发 表后 , 张君 劢 迅 即在
北 京《 报副 刊 》 表题 为《 晨 发 再论 人生 观与科学 并答
“ 玄论 战 ” 发 于 1 2 科 爆 9 3年 2月。 1 2 9 3年 2 丁在君 》 的长 文 , 关 手 “ 质 科 学 精 神 科 学 之 分 从 物 月 1 4日, 京 大学 教授 张 君劢 应 邀 到 清华 发 表 了 类 ” “ 北 、科学 发达之历史及 自然公例 之性 质” “ 、物质 科
着科 、 玄两 派 对 现 代 化 过 程 中 理 性 与 价值 效 用 认 识 的分 歧 。在 论 战 中 , 学 派 高 扬 科 学 的 大 旗 , 进 了科 学 意 科 促
识的普及 和科学教育的发展 , 具有巨大的启蒙作用 , 但科学派将科 学奉若 神明, 显现出“ 科学万能” 的意愿 。玄
维普资讯
第 3 4卷
第 2期
西南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J u n l fS t o r a ouhwe tU nv r iy( ca ce c sEdt n) o s iest S ilS in e ii o o
20 0 8年 3月
题 为《 生 观 》 人 的演 讲 ( 刊 于 《 华 周 刊 》 2 2 学 与精神 科 学 之 异 同” “ 生 观” “ 子 之袭 取 ” 后 清 第 7 、人 、君 、
期) 。在这 篇演讲 中 , 张君 劢认 为 科 学 不能 解 决 人 “ 所谓科 学 的知识论 ” “ 学 以外之 知识 ( 名科 学 、科 一 生观 的问题 , 调人 生 观 问题 必 须 由 玄学 来解 决 。 之 限界) 、玄 学 在 欧 洲 是 否 ‘ 有 地 方 混饭 吃 ” 、 强 ”“ 没 ’ 张君劢 在清华 的演讲 发表后 , 即引起 了思想界 的 “ 对于科学教育与 玄学教育之态度 ” “ 迅 我 、我对 于物 质
浅谈科玄论战及其历史意义-科玄论战意义

浅谈科玄论战及其历史意义作者:孙文倩来源:《青年时代》2016年第14期摘要:在20实际20年代,中国爆发了一场以科学为思想核心的“科学派”和以新儒学为思想核心的“玄学派”的之间的论战。
这场论战促进了当时中国学术思想界的进步,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本文通过对科玄论战的解读,了解其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
关键词:科玄论战;科学;玄学;历史意义一、科玄论战的背景及开端提及“科玄论战”,首先要探讨其产生的历史及社会背景。
首先,科玄论战是西学东渐的结果。
鸦片战争后,中国国门被迫开放,西方文化自此大量进入中国,并随着西学东渐的过程,逐步提高其影响力,中国传统文化受到冲击与挑战。
其次,新文化运动中高举“民主”与“科学”旗帜,科学获得至高地位。
再者,分析科玄论战的国际背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面临西方科学技术破产和物质文明失败的局面,同时期的中国文化就显得弥足珍贵,于是中国传统文化重新得到宣扬。
1923年2月14日,张君劢先生首先在清华大学发表题为《人生观》的演讲,他主张:人生观有不同于科学的特点,所以人生观问题的解决,决非科学所能为力,惟赖诸人类之自身而已。
随后,丁文江先生于4月12日在《努力周报》上发表《玄学与科学——评张君劢的》的文章,他反对张君劢的主张,认为人生观要受伦理学的公则、定義、方法的支配,并鲜明提出“打倒玄学鬼”“科学救国”等口号。
至此,“科玄论战”正式拉开序幕。
此后双方阵营的人数迅速扩大,许多学者纷纷发表文章声援二人,并逐渐形成了“科学派”与“玄学派”两大派别。
声援张君劢的“玄学派”主要有梁启超、张东荪、瞿菊农、林宰华等学者,而先后为丁文江助阵的“科学派”包括丁文江、胡适、王星拱、任叔永、范寿康、唐钺等学者。
此次论战,在科学主义和玄学主义的背后,隐含着西学与国学之争,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之争。
二、科玄论战的两大核心问题及主要阶段“科玄论战”的争论焦点可概括为两个核心问题。
首先是对科学与玄学价值问题的讨论。
科玄论战―科玄论战的过程

科玄论战―科玄论战的过程【摘要】科玄论战是科学与玄学之间的激烈争论,背景是不同学科领域之间的对立和分歧。
科玄论战的意义在于促进了思想交流和学术进步。
本文首先定义了科学与玄学的特点,接着介绍了科玄论战的起因,揭示了过程中的各种观点和争论。
讨论了科玄论战对社会和学术的影响,并指出了对未来发展的启示。
结论部分提出了科玄共进、共同发展的理念,强调了科学与玄学的共存与互补关系。
科玄论战的历程不仅反映了不同学派之间的争议,更为思想发展和学术交流带来了新的灵感和启迪。
【关键词】科玄论战、科学、玄学、定义、特点、起因、过程、影响、启示、背景、意义、共存、共同发展。
1. 引言1.1 科玄论战的背景科玄论战的背景始于科学和玄学两个不同领域的思想碰撞。
科学是以实证和理性为基础的学科,注重实证数据和逻辑推理;而玄学则更加注重超自然力量和灵性信仰,偏向于超越人类理性的探索。
在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社会进步促使人们对科学的信任和依赖不断增加,同时也引发了对玄学领域的质疑和挑战。
科学与玄学的碰撞不仅体现在学术研究领域,也影响到社会舆论和文化认知。
一些科学家和学者批评玄学缺乏客观证据和科学方法支撑,是一种迷信和幻想;而一些玄学研究者则认为科学无法解释一些超自然现象和人类精神层面的课题,呼吁重新审视传统文化和信仰。
科玄论战的背景中,科学和玄学的对立和交流日益频繁,各方意见和立场激烈对抗,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和学术讨论。
这种思想碰撞既是科学发展的推动力,也是文化多样性的体现。
科玄论战的背景背后反映了现代社会对真理和认知的追求,也为科学与玄学的互相理解和平衡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
1.2 科玄论战的意义科玄论战的意义可以从多个方面来进行解读。
科玄论战是科学和玄学之间的一场思想交锋,对于推动科学的发展和玄学的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辩论和探讨,可以促使双方更加深入地了解彼此的立场和观点,推动各自学科的发展。
科玄论战也是一种思想碰撞和文化交流的方式。
科玄论战

“科玄论战”对中国文化哲学的影响(光明日报)洪晓楠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思想界爆发了一场引人瞩目的论战,这就是“科学与玄学的论战”。
“科玄论战”,不仅是20世纪中国哲学论争的焦点,而且也深刻地影响了20世纪中国哲学尤其是文化哲学的走向。
无论是回眸20世纪中国文化哲学发展的脉络,还是展望21世纪中国哲学与文化发展的走向,都无法回避对“科玄论战”这一极富象征意义的文化哲学事件的诠释与解读。
从20世纪中国历史的演进看,“科玄论战”的爆发并不是一种偶然的文化现象。
“五四”以来的文化论争,为论战提供了直接的思想背景,而中国走向近代(或现代)的过程,则构成了其更加广泛的历史前提。
实际上,“科玄论战”是东西方文化论战的继续;以张君劢、梁启超为代表的“玄学派”是东方文化派;以丁文江、胡适、吴稚晖等人为代表的“科学派”是西方文化派。
随着科学与玄学论战的深入展开,马克思主义者陈独秀、瞿秋白等相继参加论争,他们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对玄学派与科学派的观点进行批评,从而形成了论战的第三方——唯物史观派,遂使论战发展为玄学派、科学派、唯物史观派三家争鸣的格局。
因此,“科玄论战”实际上将“五四”运动以来形成的中国现代的保守主义派文化哲学(以现代新儒家为其主流)、中国现代的自由主义西化派文化哲学、中国现代的唯物史观派文化哲学之阵营的营垒分化得更加明确。
在“科玄论战”中,张君劢的主张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力主划清科学与玄学(人生观)的界限;第二,反对科学万能,而不反对科学;第三,“欲提倡宋学”。
毋庸置疑,这三点对于后来的现代新儒家文化哲学的发展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首先,就科学与哲学的划界问题而言。
自张君劢在“科玄论战”中凸现了科学与玄学(哲学)的划界问题之后,这一问题就一直是现代新儒家文化哲学家们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
从现代新儒家发展的历程来看,在现代新儒家中心开启性人物熊十力来看,要发展科学和哲学,就必须对它们进行划界,区分两者各自的对象,确定两者不同的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玄论战的历史脉络梳理
摘要:20世纪20年代,国内学术思想界发生了一场影响深远的论战,被称
为“科玄论战”。
这场论战以支持玄学支配科学的玄学派与支持科学支配玄学的
科学派两派为主要阵营,最终以唯物史观派在兼容并包两者的思想上,取长补短,取得了最终胜利。
关键词:科玄论战、融合发展、科学、玄学
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将“民主”“科学”两面旗帜带入中国社会后,国内
的学术界与思想界爆发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学术论战,论战主题围绕“科学”与
“人生观”而展开,因而也被称为“科玄论战”。
这场论战的影响之深,对于当
时中国社会乃至当今社会都有着重要的启蒙作用。
一“科玄论战”的背景
文艺复兴唤醒了西方人对于“自由”、“解放”的追求,人们开始致力于寻
找人的主体性,寻找人本身的知识,由此,人的理性被不断的放大。
在技术的背
景下,“技术理性”也得到无限扩张,“科学”被认为是所有学科的根本。
在这
一观念的冲击下,在中国国内当时科学主义开始逐渐取代传统封建伦理纲常的主
导地位,使得中国文化保守者们对于“科学”的意见越来越大。
这一矛盾最终以
梁启超在《欧游心影录》书中批判了欧洲的“物质文明”,宣告西方“科学万能”的破产,主张以中国传统文化来应对欧洲问题[1]。
这一观点在当时的国内引起了
传统知识份子的广大共鸣。
于是乎知识分子们或积极追寻“科学”或坚持“玄学”,在批判科学与批判玄学中进行斗争,双方的斗争也在张君劢先生的《人生观》发表后进入了正式的争辩。
二两人论战时期
1923年2月,张君劢在清华大学作了题为《人生观》的演讲,在演讲中他把
人生观与科学做了对比,“第一,科学为客观的,人生观则为主观的。
第二,科
学为论理的方法所支配,而人生观则起于直觉。
第三,科学可以以分析方法入手,而人生观则为综合的。
第四,科学为因果律所支配,而人生观则为自由意志的。
第五,科学起于对象之相同现象,而人生观起于人格之单一性。
”[2]35-38明确的
指出了人生观与科学是截然不同的。
他强调,“科学无论如何发达,而人生观的
问题之解决,绝非科学所能为力,惟赖诸人类之自身而已。
”[2]38认为人生观的
问题不能靠科学来解决,批判了对当时流行的科学主义“科学万能”的思想倾向,坚持了人生观的地位,即坚持中国的儒家思想,特别是孔孟哲学,才是解决问题
的中心。
同时,对于具体的人生观问题,他认为是没有客观标准的,但他也论述
精神与物质、男女之爱、个人与社会、国家与世界等他认为的具体的人生观问题。
支持张君劢这方观点的即被称为“玄学派”。
张君劢在《人生观》中的观点一提出,丁文江在1923年4月就立马发表了
题为《玄学与科学》(文章发表在北京《努力周报》48-49期)的文章,激烈批
评“玄学真是个无赖鬼”“玄学鬼早已在张君劢前后左右砌了几道墙”[2]41丁文
江从张君劢主张人生观不受科学方法支配的理由入手反驳,认为两者是相互联系的,不能将科学与人生观两者割裂,对张君劢的观点进行逐一反驳,并指出“对
科学的误解,一半是由于迷信玄学,一半是由于误解科学,以为科学是物质的、
机械的。
”[2]53同时针对张君劢提出的科学只能向外而人生观主内,因而科学不
能支配人生观的说法,丁文江指出,科学是教育同修养最好的工具,学科学的人
有求真理的能力和爱真理的诚心。
科学家们都有着积极的人生观。
丁文江在最后
指出,欧洲文化破产的责任在于政治家和教育家,而不在于科学。
丁文江的这种
观点所代表的学派就被称为“科学派”。
面对丁文江的批判,张君劢马上又在《时事新报》上发表了题为《再论人生
观与科学并答丁在君》的文章。
在文章中,张君劢通过上中下三篇论证了自己的
思想。
上篇中,张君劢肯定了物理学是科学,但对于生物学、心理学是否是科学
持有怀疑态度,更否认了社会历史领域能属于科学。
中篇中,张君劢对于科学家
所述的知识论是否正确进行了怀疑,并反驳了丁文江所说的“玄学在欧洲鬼混了
二千多年,到近来渐渐没有地方混饭吃”[2]41的说法,指出科学家以因果律为根据,而结果超出因果外的情况也时有发生,玄学并非“没有地方混饭吃”。
在下
篇中,张君劢将科学教育与玄学教育作对比,“吾以为教育有五方面:曰形上、
曰艺术、曰意志、曰理智、曰体制。
科学教育偏于理智与体制,而忽略其他三
者”[2]107因而提倡教育应学习宋学之心性之学。
科学在给人们带来实际效益的时候,并不能回答人心灵问题,人生观应该要回归自我内心,回到单独的人,这就
与中国传统宋学的心性之学相关了。
张君劢与丁文江两人的论争也就从此开始,双方后期也举行了多次主题演讲
和发表相关论文,内容不仅围绕“科学与人生观”还涉及了许多内容,给其他学
者参加论战留下了充分的发展空间。
两者的观点在学术思想界得到了不同的态度,由此引起了20世纪20年代的重大论战。
三双方派别论战
这场论战由张君劢和丁文江两人的论战开始,随后,许多科学家、思想家也
加入了这场论战,形成了科学与玄学两派。
科学派坚持“科学万能”的说法,认
为科学可以支配人生观,这一派以丁文江、胡适、吴稚晖等人为代表。
玄学派则
坚持人生观的特殊地位,认为人生观可以支配科学,这一派就以张君劢、孙东荪
等为代表人物。
梁启超则在论战开始前作为暂时局外中立人提出了“战时国际公法”,为这
场论战奠定了一个基础,但梁启超本人在强调自己作为局外人的时候,其实是站
在玄学派的立场上,将玄学派与科学派分裂开了。
随后胡适也作文《孙行者与张君劢》参与论战,他在文中站在科学派的角度,将张君劢比作孙悟空,把科学比作如来佛,他认为“张君劢翻了二七一十四天的
筋斗,原来始终不曾脱离罗辑先生的一件小小法宝-矛盾律-的笼罩之下。
”[2]125
从比喻的角度说明了玄学无论如何发展都逃不出科学的范围的观点。
随着梁启超、胡适的加入,任叔永、孙伏园、章演存、孙东荪、唐钺、王星
拱等人都积极发文加入论战,双方紧紧围绕着“科学能否支配人生观”这一中心
话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纷纷发表文章表达自己的立场。
随着论战的深入,这场
论战的范围不再单单是围绕着科学与人生观,还涉及到了社会的各方各面各领域,对当时的中国思想界和中的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论战既是对当时“科学万
能”“科学至上”等偏激思想的纠正,更对于近代中国如何客观的面对西方思潮
的涌入进行了积极的思考。
四唯物史观派加入论战
在1923年11月,这场论战接近尾声,短时间内的多篇文章也被编辑出版为《科学与人生观》一书。
这场论战没有输赢的具体定论,也没有一个最终的结局,只是后期以陈独秀、瞿秋白为代表的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派成为了异军突
起的选项。
“科玄论战”虽然最初以科学不能解决人生观问题开始,最后却以提倡“科
学的人生观”(实际是科学精神)结束[3]。
论战到后期,胡适指出要建立“科学
的人生观”,而如何的人生观才能被称为科学的呢?科学派和玄学派都无法解决
这个问题,于是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陈独秀来回答了这个问题。
陈独秀
的早期文章是站在科学派的立场上,但在他为《科学与人生观》一书所作的序中
可以看出他所坚持的“科学”不是一般的自然科学,也不是一般的科学方法、态度,而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派在当时作为第三
方参加了科玄论战,但其本质上是站在“科学派”一方,巩固了“科学派”的阵营。
当论战进入胶着,双方的力量接近,悬殊不大时,中间阵营的力量就影响了
斗争的结果。
马克思主义学派在这样的双方斗争中汲取了双方的营养,并且最终
由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被中国知识分子所接受并积极运用中取得了成功,使
得后来异军突起,成为了最后的胜利者。
同时,随着唯物史观派在这场论战中的发声,使得当时中国社会的一些知识
份子逐渐关注到了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一定意义上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随着唯物史观派的加入,“科玄论战”逐渐接近尾声,但它从多重角度,给
了当时的中国社会乃至现在的中国社会不少启示。
事实上,两者的斗争并没有结束,从论战的历程来看,两者的发展是在向对方靠近,实现的是相互融合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梁启超. 欧游心影录[M].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1987,72—76.
[2] 张君劢, 丁文江等人. 科学与人生观[M]. 济南: 山东人民出版社, 1997.
[3] 伍光良.“科玄论战”与马克思主义[J].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15(04), 75-80.
作者简介:
毛文杰(1994-),男,湖南祁阳人,湖南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
谭阳伊(1996—),女,湖南湘潭人,湖南科技大学哲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技术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