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玄论战”中的皮尔逊
中国现代史名词解释

1.科玄论战1923年以张君劢、梁启超为代表的“玄学派”同以丁文江、胡适、吴稚晖为代表的“科学派”展开了“科学与人生观”的论战,历史上称之为“科玄论战”,亦称“人生观论战”。
玄学派公开否认科学能解决人生观问题,宣扬“自由意志”;科学派认为人生观离不开科学。
双方论战的焦点主要围绕科学能否解决人生观问题、对科学与西方文明的认识、对中国文明的态度。
科学与玄学的论争实质上就是如何对待东西方文化的问题。
实际上两派都在宣扬唯心主义的谬论。
中国共产党人陈独秀、瞿秋白等也著文参加争论,他们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剖析了这场论战的实质,澄清了思想界的混乱局面,宣传了科学的人生观理论。
2.《新潮》1919年1月的由北京大学学生组织的新潮社创办的五四时期的进步刊物之一。
主要发起人为罗家伦、傅斯年等。
曾得到蔡元培、李大钊、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人的支持。
创刊后,因其仿效《新青年》,鼓吹“伦理革命”,反对纲常名教,提倡个性解放和男女平等,鼓吹“文学革命”,大量刊载文学创作和文学翻译作品,在进步的知识分子中产生了较大影响。
但在五四运动后,由于受胡适的影响,逐渐向右转。
共出版三卷十二期,1922年3月出至第三卷第二号后停刊。
3.《新青年》1915年由陈独秀在上海创办的《青年杂志》更名而来的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革命刊物之一。
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在五四运动期间起到重要作用。
早期主要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
俄国十月革命后,开始不断发表介绍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工人状况的文章,逐步成为宣传科学社会主义的刊物。
自1915年9月15日创刊到1922年7月终刊出9卷54号4.黄埔军校黄埔军校创立于1924年,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孙中山在广州黄埔创建了陆军军官学校。
(2分)蒋介石任校长,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廖仲恺任党代表。
(1分)黄埔军校是一所新型的军官学校,不仅重视军事素质的培养,还重视思想政治教育。
山东省临沂市沂水县2023--2024学年度高二上学期期中学业水平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高二学业水平质量检测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1923年,大力宣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张君劢在清华大学的“人生观”演讲,立即引起西化派阵营大批学者的激烈反对,“科玄论战”随之而起,引发大批学界名流参与到论战,之后逐渐形成两个明显的对立阵营:“玄学派”阵营和“科学派”阵营。
就在“玄学派”和“科学派”论战正酣之时,持马克思主义立场的“唯物史观派”又加入了进来,把“科玄论战”推进到新的高度。
他们“对科学派与玄学派的观点进行总结,对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关系作了新诠释,形成了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上的‘科学的人生观’”。
“科玄论战”的逻辑展开正如黑格尔辩证法“正——反——合”的辩证发展过程,从“玄学派”的“正”开始,经“科学派”的“反”过程,最终在“唯物史观派”这里达成了“合”的结局。
“唯物史观派”既不同于“玄学派”对中国文化的极端推崇,也不同于“科学派”对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而是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立场。
“科玄论战”中“科学派”阵营的基本立场是极力弘扬科学理性精神,在“启蒙”方面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仅从“启蒙”的角度看,“科学派”所起的作用比“玄学派”明显要大。
毕竟,积弱积贫的中国此时最需要的是树立科学的权威,用科学理性来武装人的头脑,抵制长久占据人们心灵的愚昧迷信思想。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二者的立场其实并不是对立的,只是采取的途径不同而已。
表面上看似站在科学对立面的“玄学派”也并非全盘否定科学,而只是否定对科学盲目崇拜的“科学万能论”或“科学主义”。
他们也主张用科学的方法改造传统学术的研究方法,正如张君劢所言,“我之立场,谓之为理性主义可也”。
数理统计学重要历史人物简介

数理统计学重要历史人物简介
数理统计学是一门研究数据收集、分析和解释的学科,其发展历程涉及许多重要的历史人物。
以下是一些重要历史人物的简介:
1. 卡尔·皮尔逊(Karl Pearson),他被认为是数理统计学的奠基人之一。
皮尔逊是英国的一位著名数学家,他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为统计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提出了皮尔逊相关系数和卡方检验等统计方法,对统计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2. 罗纳德·费舍尔(Ronald Fisher),费舍尔是20世纪最重要的统计学家之一,被誉为“现代统计学之父”。
他在统计学领域做出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包括方差分析、最大似然估计等重要概念和方法。
3. 阿德里安·斯密斯(Adrian Smith),作为当代统计学领域的重要人物之一,斯密斯在统计学理论和方法的发展方面有着深远的影响。
他曾担任英国皇家统计学会主席,致力于推动统计学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和发展。
4. 安德斯·贝约克(Anders Hald),贝约克是一位著名的统
计学家和历史学家,他对统计学的历史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的著作《A History of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from 1750 to 1930》对统计学的历史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研究和总结。
这些人物在数理统计学的发展历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的贡献对于现代统计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他们的工作和努力,统计学逐渐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并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科玄论战——科玄论战的过程

科玄论战——科玄论战的过程科玄论战是指科学和玄学两种不同的思想体系之间的争论和辩论。
在这个争论中,科学代表着现代科技和自然科学的理性思维,而玄学则代表着超自然力量和心灵感应等非理性思维。
科玄论战在人类历史上一直存在,这场争论既有激烈的对抗,也有相互融合的趋势。
科玄论战的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科学和玄学相对立的阶段,科学和玄学在这个阶段的主要目的是相互否定。
科学认为玄学是没有科学依据的迷信,而玄学则认为科学只是表面的现象,无法解释真正的本质。
第二阶段是科学和玄学相互辩证的阶段,科学和玄学开始有所交集。
在这个阶段,科学和玄学的互补性被发现,玄学提供了科学无法解释的问题的答案,而科学则能够揭示玄学的历史和现实背景。
第三阶段是科学和玄学相互融合的阶段,科学和玄学开始趋于一致,两者结合形成了新的思想体系。
这个阶段的典型代表是量子物理学和东方哲学的融合,通过量子物理学的解释,人们开始重新认识东方哲学。
科学和玄学之间的争论往往会激起激烈的反应。
在科学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里,玄学受到了来自科学方面的强烈批判。
但是,玄学的思想却始终不曾离开人们的生活,它既满足了人们对于神秘事物的好奇心,又在某种程度上解释了一些科学上无法解释的问题。
科玄论战的历程充分证明了科学和玄学之间的交互关系,更加丰富了人类对于世界的认识。
科学和玄学的相互作用不断推动着人类思想的发展,从机械论到相对论,从经验主义到理性主义,从唯物主义到玄学主义,人类思想的发展历程一直在探求真理。
科学通过实验和观察来揭示事物之间的规律性和因果关系,大大提高了人类的生产力和生活质量。
但是,科学也有其局限性,科学只能通过可观察和可测量的方式来探究问题,对于超自然力量、信仰和心灵上的东西往往无能为力。
而玄学则着眼于人类心灵的深层次探求,在人类尚未达到的领域进行研究,并试图对事物的本质做出解释。
但是,由于缺乏科学证据支持,往往被科学界视为迷信和瞎猜。
然而,科学和玄学之间并非是毫无交集的两个领域,它们之间也存在着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领域。
皮尔逊

优生学教授、哥尔登实验室主任,并长期兼
任《生物统计学杂志》和《优生学年刊》的 编辑,英国皇家学会会员.
皮尔逊在数学上的主要贡献是在数理统计学方面 :
1)导出一般化的频数曲线体系.
2)提出检验.
3)发展了相关和回归理论.
4)重视个体变异性的数量表现和变异数据的处理. 5)推导出统计学上的概差.
此外,皮尔逊还发明了一种用于二项分 布的器械装置.他对算术平均数、众数、中 位数之间的关系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在哲学上,宣扬“人是自然规律的创造
者”,科学规律是人的认识能力的产物.
皮尔逊
数学家简介
皮尔逊
皮尔逊(Karl Pearsom,1857
—1936)现代统计学的创始人之一 ,
他是19和20世纪之交的活跃的哲人 科学家和百科全书式的学者.1857年 3月27日生于伦敦,1936年4月27日 卒于金港湾.1879来自毕业于剑桥大学,并获优等生称号.
在校期间,他除了主修数学外,还学习法律,
被后人誉为“现代统计科学的创立者”.
主要著作 《科学入门》、 《对进化论的数学贡献,ⅠⅡⅢ》、 《关于相关变异体系、离差体系与随机抽样》、 《17、18世纪的统计学史,与变化的知识、 科学和宗教思想的背景对照》等.
科玄论战――科玄论战的过程

科玄论战――科玄论战的过程【摘要】科玄论战是一场围绕科学与玄学的激烈争论。
本文通过分析科玄论战的背景和意义,揭示了其复杂性和重要性。
在以科玄之争初现端倪为起点,探讨了正统科学与异端玄学之间的对立,以及学术界的分歧和融合与整合的探讨。
科玄论战的转折点则展示了争论的发展过程。
在总结了科玄论战的启示和未来科学发展的方向。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看到科玄论战对于科学领域的影响和启示,为未来科学研究的方向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关键词】科玄论战、背景、意义、科玄之争、正统科学、异端玄学、学术界、分歧、融合、整合、转折点、启示、未来科学发展。
1. 引言1.1 科玄论战的背景科玄论战的背景可以追溯到人类对于科学和玄学之间的根本差异的思考。
科学是建立在实证数据和逻辑推理的基础上,追求客观真理和普遍规律的研究方法。
而玄学则强调超自然力量和灵性信仰,寻求超越自然界的解释和体验。
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和普及,科学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在面对某些无法用传统科学解释的现象时,一些学者开始将玄学引入研究范畴,试图从更综合的角度探索世界的奥秘。
科玄论战的背景可以说是在这种理论观念碰撞下逐渐形成的。
科学界和玄学界的代表人物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和对抗,争论科学方法和玄学信仰在解释世界和解决问题上的优劣。
这种背景下的科玄论战,不仅是对于两种不同思维方式的碰撞,更是对于人类对于真理和智慧的追求的反思和探讨。
这一论战的结果将不仅影响到学术界的走向,也将深刻影响到社会文化的发展方向。
1.2 科玄论战的意义科玄论战的意义在于推动科学和玄学之间的对话和交流,促进各种学术观点的碰撞和碰撞,推动学术界的发展和进步。
科玄论战不仅是一场思想碰撞,更是一种整合和交流的过程,通过相互对话和辩论,不断挑战和完善各自的理论体系,促进学术界的全面发展。
在科玄论战中,正统科学和异端玄学的观点相互对立,但又相互促进,激发了学者们对于问题的深入探讨和研究,为学术界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视角。
皮尔逊相关

皮尔逊相关皮尔逊是英国著名科学家,他出生在伦敦一个富裕的家庭。
小的时候他特别喜欢提问题,总是不停地问问题,即使大人们忙得没时间理他,他也要缠着大人们,逼他们回答他的问题,所以周围的人都叫他“问不厌的孩子”。
皮尔逊自幼就很聪明, 12岁就进了剑桥大学的三一学院, 18岁成为剑桥大学的毕业生。
从剑桥毕业之后,他并没有留校任教,而是去了当时的皇家研究所——克兰麦尔学院。
当时在剑桥大学读书的赫胥黎非常崇拜这位老师,经常到他住的地方向他请教。
有一天,皮尔逊问赫胥黎:“你知道人是怎样形成的吗?”赫胥黎认真思考了好久,才说:“人是从猿猴演变而来的。
”皮尔逊又追问:“什么是猿猴呢?”赫胥黎想了一会儿,说:“动物学上把这些爬行的哺乳动物称为猿猴。
”皮尔逊打断了他的话:“如果把猿猴换成人,那么我可以告诉你,只有人类的心灵是最高尚、最纯洁的。
”赫胥黎不相信,笑着说:“您可真会说笑,如果人真的有那么高尚,那么纯洁,那么善良,那么完美,我们全世界的人都是您的学生了!”皮尔逊拍了拍赫胥黎的肩膀,微笑着说:“不信的话,咱俩做个试验吧!”后来,赫胥黎给皮尔逊拿来一支圆珠笔和一张白纸,让他在上面画了一个圆圈,在旁边写上“智慧”两个字。
接着,赫胥黎又找来一块空地,铺上了一层黄沙,又把皮尔逊带来的笔放进了纸里,然后命令他必须在三天内将这支笔从黄沙中取出来。
皮尔逊愉快地接受了挑战。
他想:就凭这点小事能难倒我?于是,他在黄沙上面用力地划了起来。
三天后,皮尔逊来到黄沙堆前,脸上洋溢着胜利的微笑,把笔取了出来。
原来,那支笔早已深深地陷进了黄沙中。
皮尔逊走后,赫胥黎一边埋怨皮尔逊的愚蠢,一边自己琢磨着怎样把笔从黄沙里取出来。
直到一年后,他才发现,其实只要在笔的前端稍微蘸一下水,然后再往外拉,笔就很容易拔出来了。
果然,皮尔逊去世之后,赫胥黎在收拾他的遗物时,发现了这本他整整钻研了10年的《皮尔逊测度》,它对牛顿和麦克斯韦的工作有着重要的影响。
正因为如此,他才获得了191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卡尔·皮尔逊-详解

卡尔·皮尔逊-名词详解出自 MBA智库百科()(重定向自皮尔逊)卡尔·皮尔逊(Karl Pearson)卡尔·皮尔逊(Karl Pearson,1857-1936)——现代统计科学的创立者目录• 1 卡尔·皮尔逊简介• 2 卡尔·皮尔逊在统计领域的贡献• 3 卡尔·皮尔逊的主要著作卡尔·皮尔逊简介卡尔·皮尔逊(Karl Pearson)是19和20世纪之交罕见的百科全书式的学者,是英国著名的统计学家、生物统计学家、应用数学家,又是名副其实的历史学家、科学哲学家、伦理学家、民俗学家、人类学家、宗教学家、优生学家、弹性和工程问题专家、头骨测量学家,也是精力充沛的社会活动家、律师、自由思想者、教育改革家、社会主义者、妇女解放的鼓吹者、婚姻和性问题的研究者,亦是受欢迎的教师、编辑、文学作品和人物传记的作者.也是一位身体力行的社会改革家。
他就各种社会问题发表了一系列独到的见解,提出了一整套诱人的解决方案。
他关于“自由思想”的论述,至今仍值得每一个知识人深思;他关于“市场的热情和研究的热情”的论述,值得混迹于学术界的“市场人”猛省,值得“研究人”警惕。
这些论述的思想意义是永存的,其现实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卡尔·皮尔逊从儿童时代起,就有着广阔的兴趣范围,非凡的知识活力,善于独立思考,不轻易相信权威,重视数据和事实。
他的主要成就和贡献是在统计学方面。
他开始把数学运用于遗传和进化的随机过程,首创次数分布表与次数分布图,提出一系列次数曲线;推导出卡方分布,提出卡方检验,用以检验观察值与期望值之间的差异显著性;发展了回归和相关理论;为大样本理论奠定了基础。
皮尔逊的科学道路,是从数学研究开始,继之以哲学和法律学,进而研究生物学与遗传学,集大成于统计学。
卡尔·皮尔逊在统计领域的贡献在19世纪90年代以前,统计理论和方法的发展是很不完善的,统计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都受到很多限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玄论战”中的皮尔逊【内容提要】卡尔·皮尔逊〔1〕(Karl Pearson,1857—1936)是英国著名的哲人科学家、百科全书式的学者,著有科学哲学名著《科学的规范》(1892)。
皮尔逊的思想在本世纪初应运而来,通过中国科学社的《科学》杂志的介绍、科玄论战和《科学的规范》的翻译在中国学术界广为人知。
本文着重论述在科玄论战中,以丁文江〔2 〕为首的科学派对皮尔逊思想的引用、介绍、理解及引申,和以张君劢为首的玄学派对皮尔逊思想的反诘、批评、误解与曲解,对中国现代思想史上这一独特的插曲作了某些探讨。
作者从中看到:1.本世纪初叶,批判学派对中国科学界、思想界和学术界的影响超出了人们的想像;2.当时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对科学哲学和科学精神的理解远远超过50—70年代的学人,在对科学文化意蕴的把握上乃至高于今人。
【关键词】皮尔逊/科玄论战/《科学的规范》/丁文江【正文】“科玄论战”又称“科学与人生观”论战,是中国现代思想史上不同哲学派别和思想流派关于如何看待科学以及科学与人生观的关系之大论战〔3〕。
1923年2月,张君劢(1887—1969)在《清华周刊》发表了一篇人生观讲演。
该讲演把法国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和中国宋明理学调和在一起,主张自由意志和内心修养,宣称“人生观问题之解决,决非科学所能为力”〔4〕。
地质学家丁文江(字在君,1887—1936 )面对张君劢提倡玄学,与科学为敌,深恐有误青年学生,遂本着为捍卫真理而战之目的起而宣战,在《努力周刊》(48、49期)撰写长文“玄学与科学”〔5〕予以批驳。
其后,学术界和思想界的诸多名流纷纷参战争论,形成了以张君劢为首的玄学派和以丁文江为首的科学派。
论战的文章当年底就被编辑成册,以《科学与人生观》和《人生观之论战》〔6 〕刊行。
丁文江在英国留学七年(1904—1911),1908年入格拉斯哥大学攻读动物学、地质学和地理学。
他兴趣广泛,博览群书,在英时对凯因斯(J.M.Keynes)的经济学书每本必读,也熟悉边沁、穆勒以及达尔文、赫胥黎、高尔顿、皮尔逊的著作和思想。
丁文江回国后,曾用统计学研究过人体测量学、古生物学和中国历史,可见他与皮尔逊的科学进路亦有合拍之处。
据傅斯年回忆,他本人常谈的通论科学方法的书是彭加勒、马赫、皮尔逊和罗素的,此外还有普朗克、爱丁顿和金斯的,丁文江说其中至少有三分之二的书是他读过的。
由此可见,丁文江十分熟知皮尔逊,他在论战中也确实是以马赫、彭加勒,尤其是以皮尔逊的科学哲学和科学观锻造自己的思想武器的。
在“玄学与科学”一文中,丁文江揭示出,张君劢的议论的来历,一半由于迷信玄学,一半由于误解科学,以为科学是物质的机械的。
针对张君劢等人附和梁启超“欧游心影录”中的观点,丁文江强调说,纵使欧洲文化纵然是破产(目前并无此事),科学绝不负这种责任,因为破产的大原因是国际战争。
对于战争最应该负责的人是政治家同教育家、玄学家,这些人仍然是不科学的。
而他们却丝毫不肯悔过,反要把罪名加到纯洁高尚的科学身上,说他们是“务外逐物”岂不可怜。
他义正辞严地斥责玄学真是个无赖鬼——在欧洲鬼混了二千多年到近来没有地方混饭吃,忽然装起假幌子挂起新招牌,大摇大摆地跑到中国来招摇撞骗。
如果说丁文江的上述言论继承了皮尔逊的反形而上学和为科学的精神价值辩护的思想进路的话,那么他在阐述科学本性和科学知识论时,基本上沿袭了皮尔逊的科学哲学。
他在谈到科学的范围、材料、方法和目的、价值时说,我们所谓的科学方法,不外将世界上的事实分起类来,求它们的秩序。
等到分类秩序弄明白了,我们再想出一句最简单明白的话来,概括这许多事实,这叫做科学的公例〔定律〕〔7〕。
不过若是所谓事实,并不是真的事实,自然求不出什么秩序公例。
他还说:科学的材料是所有人类心理的内容,凡是真的概念推论,科学都可以研究,要求研究。
科学的目的是要摒除个人主观的成见——人生观的最大障碍——求人人所能共认的真理。
科学方法是辨别事实的真伪,把真事实取出来详细地分类,然后求它们的秩序关系,想一句最简单明liǎo@①的话来概括它。
所以科学的万能〔8〕,科学的普遍,科学的贯通,不在它的材料,在它的方法。
丁文江完全赞同皮尔逊关于科学的教育价值的观点。
他表示,科学不但无所谓张君劢所说的“向外”,而且是教育同修养最好的工具,因为天天求真理,时时想破除成见,不但使“学科学的人有求真理的能力,而且有爱真理的诚心。
无论遇见什么事,都能平心静气去分析研究,从复杂中求简单,从紊乱中求秩序;拿论理〔逻辑〕来训练他的意想,而意想力愈增;用经验来指示他的直觉,而直觉力愈活。
在这里,他也赞同皮尔逊的优生学思想,认为近年来生物学上对于遗传性的发现,解决了数千年来性善性恶的聚讼,使我们恍然大悟,知道根本改良人种的方法,其有功于人类的前途,正未可限量呢?在论述科学的知识论时,丁文江用书@②子代替皮尔逊的黑板为例,阐明何谓物何谓质。
他和皮尔逊一样,也借用了摩根的术语“思构”〔构象〕称外部客体。
他用刀子削铅笔削破手指代替皮尔逊的膝盖碰到桌子尖棱为例,阐明“觉官的感触”〔感觉印象〕过程。
他得出与皮尔逊相同的结论:无论思想如何复杂,总不外乎觉官的感触。
直接的是思想的动机,间接的是思想的原质。
我从我们自觉〔意识〕现象推论起来,说旁人也有自觉,是与科学方法不违背的。
科学中这样的推论甚多。
他进而表示:心理上的内容至为丰富,并不限于同时的直接感触,和可以直接感触的东西——这种心理上的内容都是科学的材料。
我们所晓得的物质,本不过是心理上的觉官感触,由知觉而成概念,由概念而生推论。
科学所研究的不外乎这种概念同推论,有什么精神科学、物质科学的分别?又如何可以说纯粹心理上的现象不受科学方法的支配?丁文江在这里显然借鉴了皮尔逊的感觉论以及心理的东西和物理的东西并无严格的界限、科学的范围也包括心理现象等见解。
而且,他像皮尔逊一样认为,凡常人心理的内容其性质都是相同的。
觉官的感触相同,所以物质的“思构”相同,知觉概念推论的手续无不相同,科学的真相才能为人所公认。
藉于此,他借鉴皮尔逊的合法推理的准则,提出概念推理的三个原则。
丁文江把上述科学知识论概括为存疑的唯心论(skepticalidealism),并认为凡是研究过哲学问题的科学家,如赫胥黎、达尔文、斯宾塞、詹姆士〔詹姆斯〕、皮尔生、杜威以及德国马哈〔马赫〕派的哲学,其细节虽有不同,但大体无不持这种哲学。
因为:他们以觉官感触为我们知识物体的唯一的方法,物体的概念为心理上的现象,所以说是唯心。
觉官感触的外界,自觉的后面,有没有物,物体本质是什么东西,他们都认为不知,应该存而不论,所以说是存疑。
他们是玄学家最大的敌人,因为玄学家吃饭的jiā@③伙,就是存疑唯心论者所认为不可知的,存而不论的,离心理而独立的本体。
他接着(重复皮尔逊的话)说,这种不可思议的东西,伯克莱〔贝克莱〕叫它为上帝,康德、叔本华叫他为意向〔意志〕,布虚那〔毕希纳〕叫它为物质,克列福〔克利福德〕叫他为心理质〔心理素材〕,张君劢叫它为我。
它们始终没有大家公认的定义方法,各有各的神秘,而同时强不知以为知。
旁人说他模糊,他自己却以为玄妙。
他引用皮尔逊的电话局和接线员的例子评论道:“存疑的唯心论者说,人之不能直接知道物的本体,就同这种接线生一样:弄来弄去,人不能跳出神经系统的圈子,觉官感触的范围,正如这种接线生不能出电话室的圈子,叫电话的范围。
玄学家偏要叫这种电话生说他有法子可以晓得打电话的人是什么样子,穿的什么衣服,岂不是骗人?在这里,丁文江的评论也与皮尔逊的思想一脉相承,他用存疑的唯心论〔怀疑的观念论〕概括皮尔逊的哲学也是可行的,只是皮尔逊的怀疑哲学既是一种精神,也是一种方法:它不仅怀疑感觉背后形而上学的物自体,也怀疑一切神学、迷信和教条乃至陈规旧说。
面对丁文江的挑战,张君劢随即在北京《晨报副刊》发表长文应战。
他接过丁文江责备“今之君子……以其袭取之易也”的话题,反唇相讥丁文江的“所谓科学的知识论,无一语非英人皮耳生之言,故君子之袭取,正在君之所以自谥也”。
他列举了七条,逐一与皮尔逊的言论进行比较。
(一)在君曰,玄学是无赖鬼。
又是诅咒玄学家死完之语。
皮耳生〔10〕曰,玄学家为社会中最危险之分子〔11〕。
(二)在君引冒根〔摩根〕氏《动物生活与聪明》一书中“思构”之语。
皮耳生亦引冒氏《动物生活与聪明》一书中“思构”之语。
(皮氏书四十一页)(三)在君云,推论之真伪,应参考耶方思(丁译戒文士)〔杰文斯〕《科学原理》。
皮耳生曰,关于推论之科学的效力,应参考耶方思《科学原理》第四章至第七章,第十章至第十二章。
(皮氏书五十五页)(四)在君曰,此种不可思议的东西,伯克莱叫它为上帝,……〔12〕。
皮耳生曰,官觉背后之物,唯物主义名之曰为物质,伯克莱名之曰上帝,康德、叔本华名之曰意志,克列福名之曰心质。
(皮氏书六十八页)(五)在君所用譬喻,曰书@②,长方的,中间空的,黄漆漆的,木头做的,很坚很重。
皮耳生所用譬喻,曰黑板,亦曰长方的,黄色的,很坚很重。
(皮氏书三十九页)(六)在君说明觉神经脑经动神经之关系,以刀削左手指头,乃去找刀创药为喻。
皮耳生说明觉神经脑经动神经之关系,以脚膝为书桌之角所撞破,乃以手压住,乃去求药为喻。
(皮氏书四十二页)(七)在君以电话接线生比脑经。
皮耳生以脑为中央电话交换所。
(皮氏书四十四页,四十五页)。
我们之所以冗长地引用上述对照,其意在于说明,丁文江在论战中所持的哲学立足点(观点乃至例证)是皮尔逊思想,同时张君劢对皮尔逊的名著也认真地作了查阅和研读。
张君劢与丁文江在见解上针锋相对,他当然不会同意丁文江的“后台”即皮尔逊的哲学和进路。
于是,他把批驳的矛头转而对准皮尔逊——皮尔逊垮台了,丁文江也就无立足之地和不攻自破了。
在张君劢看来,皮尔逊的科学的知识论其重要之点有三:(一)思想内容之所以组成,则在官觉之感触。
(二)因知觉或经历之往复不已,因而科学上有因果概念。
(三)科学之所有事者,即将引官觉之感触,分类而排列之,以求其先后之序。
他在批评皮尔逊的感觉论时首先引用了其一段言论:就科学就吾人言之,此在外的世界之实在,即形、色、触三者之结合,换言之,即官觉的印象而已。
人类所得之印象,犹之电话接线生之所得之叫号。
彼之所知者,但有叫号者之音;至叫号者之为何如人,非彼之所知。
故脑神经它一端之本体如何,亦非吾人之所知也。
吾人拘束于感觉之世界内,犹之接线生拘束于叫号之世界内,而不能越雷池一步。
(《科学规范》六十三页)张君劢也许是出于他本人的观念论立场〔13〕,他并未像物质论者或朴素实在论者那样把批评的矛头对准皮尔逊感觉论的要害——物质实在或对客观实在的否定。
他只是说:“皮氏以为分析世界之事物,其最终不可分之元素,必归于官觉之印象。
除官觉之印象外,无它物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