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裂症的心理治疗国内外研究近况

合集下载

精神分裂症的社会流行病学研究结果

精神分裂症的社会流行病学研究结果

精神分裂症的社会流行病学研究结果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其症状包括幻觉、妄想、思维紊乱和情感障碍等。

这种疾病对患者和他们的家人产生了巨大的负担,同时也对社会造成了重大的经济和社会负担。

社会流行病学研究是了解精神分裂症在不同人群中的分布和影响因素的重要方法。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精神分裂症的社会流行病学研究结果,以期增进对这一疾病的理解和管理。

一、患病率与人口特征精神分裂症的患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大致为1%,但在不同国家和人群中存在差异。

研究发现,男性和女性患病率相近,但男性在早期发病的比例较高。

此外,精神分裂症的患病率在不同种族和社会经济地位之间也存在差异,其中低社会经济地位和移民背景的人群患病率较高。

这些差异可能与遗传、环境和社会压力等因素有关。

二、精神分裂症的风险因素社会流行病学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的发病与多种因素相关。

遗传因素是其中最重要的风险因素之一。

研究表明,如果一个人的直系亲属患有精神分裂症,他们患病的风险将明显增加。

此外,早期生活压力、城市居住、孕期并发症、物质滥用和感染等因素也与精神分裂症的发病风险增加相关。

三、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机制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机制仍然不完全清楚,但社会流行病学研究提供了一些线索。

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与神经发育和神经递质异常有关。

大脑结构和功能的异常,特别是在前额叶和颞叶区域,与精神分裂症的症状和认知功能下降相关。

此外,多巴胺和谷氨酸等神经递质的功能异常也被认为与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机制有关。

四、精神分裂症的社会影响精神分裂症对患者和社会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患者常常面临就业困难、社会孤立和家庭关系的破裂。

他们的生活质量普遍较低,往往需要长期的医疗和社会支持。

此外,精神分裂症也对社会经济造成了巨大的负担。

研究表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医疗费用和失业率明显高于一般人群,这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

五、精神分裂症的预防和管理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复杂的疾病,预防和管理需要多学科的综合干预。

精神分裂症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精神分裂症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精神分裂症的研究现状及展望一、病因及病理学研究1.1 基因与环境相互作用目前认为精神分裂症是由遗传与环境相互作用所致的复杂性精神疾病。

基于早年的遗传学研究结果曾提出精神分裂症可能包括多个微效基因突变,近几年通过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s)有了更重要的发现,几项GWAS研究已经从700多个基因中筛查出近百个与精神分裂症可能关联的易感基因。

美国精神疾病全基因组研究联盟(Psychiatric Genomics Consortium,PGC)汇总了来自19个国家60个研究所的遗传学数据,发现五种精神疾病,包括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孤独症和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还共享着同样的致病基因(跨疾病易感基因)[3]。

目前认为精神分裂症的遗传风险可能包括多个常见微效基因突变和少数高效能罕见基因变异,罕见基因变异可能占到约20%的贡献。

这些发现让研究者非常兴奋,并且希望能够继续发现抗精神病药的遗传学靶点。

未来精神分裂症的遗传研究除了在研究方法上要不断改进,而且全基因组关联研究寻找疾病致病基因需要很大的样本量。

如2013年Ripke等[4]从21,00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筛选出22个变异在全基因组水平可能与精神分裂症关联,目前研究团队已经将样本量扩大到35,00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和47,000名健康对照,PGC的目标研究样本是100,00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因此,未来跨国多中心的合作非常必要。

精神分裂症遗传学研究者提出了这样的标语:“精神分裂症:一个最后揭示的现实(Schizophrenia genetics---a reality at last)” [5],反映出未来精神分裂症遗传学研究的挑战。

近年来有研究者提出“精神分裂症可以解释为是个体对社会环境因素的适应障碍” [6]。

虽然说精神分裂症有较高的遗传度,但疾病的发生通常与多种环境因素相关,如起病于青少年后期或成年早期,在城市环境中成长、使用毒品或大麻、经受过早年创伤,特别是在胚胎发育期损伤或产伤的个体,具有更高的患病风险等。

青少年精神分裂症心理研究现状

青少年精神分裂症心理研究现状

青少年精神分裂症心理研究现状摘要:精神分裂症是一组病因未明、反复发作、具有慢性化和严重致残倾向的精神疾病,目前尚无根治措施。

精神分裂症的首发年龄多在青少年(约1/2患者在20~30岁发病,国内资料显示16~35岁为最多),尚未独立生活者居多,经过治疗临床痊愈出院后,仍需要长期甚至终身的治疗和支持。

国内目前对青少年分裂症的相关研究相对较少,本文旨在对目前国内青少年精神分裂症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关键词青少年期;精神分裂症;脑功能起病年龄在 13~18周岁的早发性精神分裂症称为“青少年期起病的精神分裂症”。

患儿因环境变化能力以及感情表达能力得不到合适的发展和培养。

他们在成长后,难以融入社会,尤其在他们遇到挫折时,容易发生心理卫生问题。

在学生中,这种现象更加普遍。

对众多的精神、行为和发育障碍及具有社会功能不全的病人,不仅自身感到痛苦,同时在学习和事业上也会遭到挫折,对家庭、社会、国家更是沉重的负担,这既是实际问题,也是作为当代研究人应该攻克的一个难题。

1.青少年精神分裂症的脑机制成人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前额叶、颖叶、海马、前扣带回、丘脑、纹状体及顶叶、枕叶等脑区的皮质和白质的容量减少、形态及代谢异常。

儿童和青少年精神分裂症被认为是一种与成人精神分裂症患者症状相似但更严重、预后更差的类型。

患者存在脑总容积减少,灰质容积减少, 脑室扩大等特征。

国内通过,H一MRs技术,对青少年首次发病(以下简称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前额叶、海马脑组织N一乙酞天门冬氨酸(NAA)、胆碱(Cho)、肌酸(Cr)三种代谢物进行定量分析,旨在探讨其的脑功能变化特点及其与成人精神分裂症患者脑代谢异常的关系,为揭示精神分裂症神经生物学基础提供研究线索。

方法对21例青少年(13~17岁)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患者组)和20名(14~17岁)年龄、性别、受教育时间均匹配的正常对照者(对照组),应用,H一MRs成像技术检测两组前额叶、海马N一乙酞天门冬氨酸(NA八)、胆碱(Cho)、肌酸(cr)3种代谢物,计算NAA/Cr和C/r 比值。

精神分裂症的最新治疗进展

精神分裂症的最新治疗进展

精神分裂症的最新治疗进展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且复杂的精神障碍,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挑战。

多年来,医学界一直在不断探索和研究更有效的治疗方法。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对精神分裂症病理机制的深入理解,治疗手段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

在过去,药物治疗一直是精神分裂症的主要治疗方式。

传统的抗精神病药物,如氯丙嗪、氟哌啶醇等,通过阻断多巴胺受体来减轻幻觉、妄想等阳性症状。

然而,这些药物往往会带来一系列的副作用,如锥体外系反应、体重增加、代谢紊乱等,影响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和生活质量。

近年来,新型抗精神病药物的研发取得了显著进展。

例如,利培酮、奥氮平、喹硫平等药物,不仅对阳性症状有较好的疗效,对阴性症状(如情感淡漠、社交退缩等)和认知功能障碍也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同时,这些药物的副作用相对较小,提高了患者的耐受性和依从性。

除了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在精神分裂症的治疗中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认知行为疗法(CBT)可以帮助患者识别和改变不良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提高应对压力和挫折的能力。

社交技能训练则有助于患者改善人际交往能力,更好地融入社会。

家庭治疗可以促进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和理解,为患者提供更良好的家庭支持环境。

物理治疗方法也为精神分裂症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通过磁场刺激大脑皮层,调节神经活动,对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症状有一定的帮助。

电休克治疗(ECT)在严重的、药物治疗无效的情况下,仍然是一种有效的治疗选择。

在治疗理念上,个性化治疗成为了新的趋势。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症状特点、年龄、性别、身体状况、药物反应等因素,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例如,对于伴有代谢综合征的患者,会选择对代谢影响较小的药物;对于青少年患者,会更加谨慎地选择药物剂量和种类。

早期干预也是精神分裂症治疗的关键。

研究表明,在疾病的早期阶段进行积极有效的治疗,可以更好地控制症状,延缓疾病的进展,提高患者的预后。

因此,加强对精神分裂症的早期筛查和诊断,及时进行干预,成为了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精神分裂症最新治疗新进展

精神分裂症最新治疗新进展

精神分裂症最新治疗新进展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的精神障碍,常表现为幻觉、妄想、思维紊乱等症状。

目前,世界各地的科学家和医生正在不断探索新的治疗方法和新进展,以下是其中一些值得关注的方向:
1. 药物治疗的新进展:目前,一些新型抗精神病药物正逐渐被引入到临床实践中,如拉西酮、帕洛西汀等。

这些药物相较于传统的抗精神病药物具有更少的副作用和更好的疗效,可以有效地缓解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症状。

2. 心理治疗的新进展:心理治疗已成为精神分裂症治疗中的重要手段之一。

目前,一些新型心理治疗方法也被广泛应用,如认知行为治疗、社交技能训练、心理教育等。

这些治疗方法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应对困难和压力,提高自我管理和应对能力。

3. 其他治疗方法的新进展:除了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一些其他治疗方法也被不断探索和应用。

比如,经颅磁刺激(TMS)技术可以通过非侵入性刺激改善神经元活动,有效缓解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症状;另外,一些新型生物反馈技术也被应用于精神分裂症治疗中,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控制自己的身体和情绪。

总之,精神分裂症治疗的新进展给广大患者带来了更多的希望和机遇。

未来,科学家和医生将继续探索和研究新的
治疗方法和手段,为精神分裂症患者提供更加全面、有效的治疗方案。

精神分裂症的复发现状:国际和国内新研究ppt参考课件

精神分裂症的复发现状:国际和国内新研究ppt参考课件

始终未复发者 (N=1,078) 43.1 ± 11.1
21.2 ± 8.9 70 (7) 730 (68) 68 ± 18.2
12.6 ± 9.6
试验前未复发, 本次复发(N=169) 43 ± 11.2
19 ± 9.5 7 (4) 110 (66) 69.7 ± 18.9
15.1 ± 10.9
试验前有复发, 本次无复(N=153) 40.3 ± 10.2
3
流调显示,中国精神分裂症患病率达7.81‰,即中 国有大约1000万精神分裂症患者。 令人震惊的数字,沉重的社会和经济负担
Lancet. Prevalence, treatment, and associated disability of mental disorders in four provinces in China during 2001-05: an epidemiological survey 2009 Jun 13;373(9680):2041-53.
奋乃静
45
9.4
阿立哌唑
30
6.2
氟哌啶醇
23
4.8
舒必利
20
4.2
帕利哌酮
16
3.3
氯丙嗪
16
3.3
齐拉西酮
15
3.1
23
结果1:复发率的调查
出院一年中复发情况 频数
比例(%)
复发
183
无变化
255
缺失
5
复发距出院时间(月) M±S 0~6个月 7~12月 缺失
41.3
57.6 1.1
频数 6.02±3.59 67 65 51
16
对治疗依从性的改善是复发率改善的原因之一

认知行为疗法对精神分裂症治疗及康复效果的研究进展 (1)

认知行为疗法对精神分裂症治疗及康复效果的研究进展 (1)

认知行为疗法对精神分裂症治疗及康复效果的研究进展【关键词】精神分裂症/ 治疗认知疗法治疗结果认知性之心理治疗(cognitive therapy)作为专业术语和一种治疗方法是以贝克(Beck)1976年的专著《认知疗法与情绪障碍》出版而出现的[1]。

该疗法的基础理论是“认为人的思维对其情感和行为具有决定性作用[2]”。

针对病人错误或歪曲的认知问题上,通过改变病人对己、对人、对事的看法与态度来改善他所呈现的心理问题[3]。

认知治疗自创立至今,已经成功地应用于治疗抑郁症、焦虑障碍、恐怖症、药物滥用以及多种躯体形式障碍。

而近几年来该疗法探索应用于精神分裂症的治疗和康复也取得较好的效果。

笔者现就国内应用该疗法于精神分裂症治疗和康复效果进行综述如下:1 对精神分裂症阳性症状的辅助治疗精神分裂症早期发病以阳性症状为多,且以抗精神病药物治疗为主。

但长期用药不仅不良反应大,对某些患者疗效也不佳,传统抗精神病药物对认知功能还有进一步的损害[4]。

进行早期认知行为干预就能改善精神症状,提高治疗依从性[5]。

陈维萍等[6]将311例入院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抗精神病药合并认知行为治疗组(157例)和单纯使用抗精神病药对照组(154例),治疗组认知行为治疗疗程2个月。

采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和“自知力及治疗态度问卷(ITAQ)”评定疗效。

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显效率分别为62.4%和34.4%,两组比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治疗后治疗组BPRS、ITAQ总分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也有高度显著性(P<0.01)。

该研究显示:通过认知行为治疗能让患者认识到自己有病,扭转了对治疗依从性的不良认知;同时,让患者把精神症状的好转与抗精神病药联系起来,提高服药的依从性,强化了药物治疗的效果,从而使患者整体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促进自知力的恢复。

刘娟美等[7]对60例入院后第2周自知力部分恢复并服从管理的精神分裂症病人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

心理护理应用在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心理护理应用在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心理护理应用在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摘要:精神分裂症是多发心理疾病之一,目前无根治疗法,卫生部有关资料显示,不管是精神层面或经济层面,该病给患者带来的负担均已高于癌症,对家庭、社会产生较大危害。

近些年医护模式改变,心理护理受到众多人士关注,临床重要性也逐渐加强。

灵活应用各种心理护理方式,给予患者关心、爱护,以加深患者认知,提升其自知力,从而改善疾病。

关键词:心理护理;慢性精神分裂症;认知;生活质量护理人员先评估患者心理问题,包括不良认知、内心矛盾冲突和情绪障碍等,结合患者行为问题、疾病程度等,制定差异化心理护理措施,为患者提供温馨、友爱、精细化护理服务,帮助患者解决心理问题[1]。

将其用于慢性精神病分裂者,加深其认知,调节懒散、退缩等种种不良行为,提高患者配合度,有效改善病情,本文主要就其应用情况进行综述。

1.心理护理内涵国内外围绕心理护理展开研究时,将出发点定为护理核心及本质,进一步明确心理护理起到的作用和占据的地位。

1999年LO等学者提出,整体护理含有4个维度,包括精神护理、心理护理、躯体护理和社会护理等。

作为一项常规护理内容,当面对伤害或出现严重疾病时,或直接为患者提供帮助,或给予其持续支持[2]。

2007年Pegram等学者提出,采取心理护理能推动躯体护理顺利开展,营造出良好、亲近的护患关系。

我国关于心理护理的研究多集中在采用的心理护理技术和实施过程。

杜召云等学者提出,心理护理以心理学为基础,和患者深入沟通,通过有效行为、情绪及言论,帮助患者调节身心状态,加快康复进程[3]。

徐斌等学者认为所谓心理护理,即借助心理学方式,善于应用人际交往,通过行为对患者情感、认知起到改变及影响等作用。

2.心理护理方法2.1技能锻炼通过社会技能训练,促使患者尽快恢复各项技能,例如社会社区生活必备技能、自我照料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等。

开展Orem自理模式训练,其提出护理的目的主要有两个层面,一为克服、防范护理缺陷,二为对无法自理者予以治疗性服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总结和讨论
精神分裂症的心理治疗中CBT毫无疑问是目前主流,近年国内外的都有大量研究报道,但在具体研究中又略有区别。国内对认知治疗和行为治疗的单独治疗研究也有大量研究,家庭、团体治疗研究也不少,经改良的森田疗法在我国近年来仍然有研究报道,音乐治疗研究有逐渐增多的趋势。国外研究主要对叙事疗法和元认知有大量深入的研究,并且国外对理论性的研究要更多些。
目前现实是药物治疗虽然能改善精神症状,但就算在最好的效果下却仍然不能完全让患者恢复功能。那么在药物研究或其他生物治疗没有突破的当下,心理治疗的重要性则显而易见。而长期的目标应该是如何预防精神分裂症的发生(1级预防)和如何改变疾病早期过程(2级预防),心理治疗的角色更可能发挥于疾病早期预防和疾病恢复期,而对疾病风险管理的作用更类似于以提高服药依从性和建立健康习惯为目标的医疗咨询。
2认识行为治疗
由行为治疗和认知治疗而综合发展起来的认知行为治疗(CBT)是目前治疗的主流之一,虽然其开始是治疗焦虑、抑郁,但现在已被发展成为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一种手段。因为其有可操作性的程序和易于评估效果的关系,所以有大量的且被认为有效的相关研究。以前精神病科医生被教导告知对于患者的妄想难以提出正面的对峙,而CBT则可以使医生对患者的不合理信念给予挑战,且被证明不会影响治疗同盟关系。国内的研究有对改善阳性、阴性精神症状的报道[4],减少病人暴力行为和缓解焦虑、焦虑情绪的报道[5]等。国外一项对1964名患者使用CBT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研究显示对阳性精神症状改善的有效性。目前研究证明了CBT对疾病复发、再住院治疗次数和患者生活质量的有效性。没有确切证据证明对新发病人或正经受严重的精神症状困扰病人有效。并且CBT也限制了很多病人不适合该疗法,尤其是急性期病人,慢性化的患者更可能从中受益。该疗法仍在不断被修订和扩展中。
6新兴的治疗理论
近年有两种新兴治疗理论在国外引起研究热潮,这两种理论开始并不应用于精神分裂症的治疗,随着研究的扩展后才延伸到该领域:(1)叙事疗法:国内没有使用该疗法应用于精神分裂症治疗中的研究。国外主要有三种理论模型研究,①对话模型。②认知行为叙事模型[10]。③人际认知模型。(2)元认知(metacognitive):其是对认知的认知,具体地说,是关于个人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对思维和学习活动的知识和控制。该理论建立于CBT、心理健康教育和认知纠正的大量研究成果。其比CBT更关注一些基础的认知。目前对这两种治疗都有大量可靠的研究证据显示可以解决精神分裂症患者两个问题:更丰富的个人表达和更好的思考能力。这样患者可以面对疾病带来的自卑感和面对更多的人生挑战,由此他们便可以为自己塑造一个自主、个性、全面的生活。
1心理动力学治疗
心理动力学理论是从弗洛伊德(Freud)的精神分析理论发展出来的,但因为其治疗时间过长、费用高昂及评估效果困难等原因,让该治疗方法基本退出了主流治疗。国内外近年的相关研究都极少,国内曾有使用由精神分析技术修改而来的适应心理治疗的研究。最近一项研究是精神分析联合认知疗法的研究[2],提示对精神分裂症维持期治疗或残留症状改善和改变病人对疾病的认识和分析能力有效。国外近年也没有单独使用此方法的研究,有一项使用操作化心理动力学诊断(OPD)评估精神分裂症前驱期患者的研究,操作化心理动力学诊断是源于德国的以精神动力学为理论对精神障碍分类的诊断系统,2004年发布了第二个版本,该研究提示其对精神分裂症的早期诊断、防范及治疗有意义。虽然精神动力学的研究有所衰退,但学术界仍然认为它提供了一个框架让患者去理解他们那些不同寻常的体验。Krarup, G[3]认为虽然精神动力学方法缺乏证据说明能否降低精神分裂症的复发率,但起码能让治疗者获得患者的移情理解。这种让医患深层次相互理解的作用,至少在培训新一代精神病科医生上是有着重要作用的。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心理治疗综述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通常起病于成年早期并会持续终生。精神分裂症的病因到目前并不明确,但最近一项研究推测是遗传和高危环境因素的影响[1]。尽管精神分裂症有其生物学的基础,但更多的表现在心理层面上的影响。本文回顾近年来国内外有关文献对精神分裂症的心理治疗主要研究成果,尤其是国外新兴治疗理论的研究报道。
4其他疗法
国内还有一些其他治疗方法的研究:比如单独的认知疗法和行为治疗的研究有大量报道;家庭和团体治疗的研究也较多;改良的森田疗法仍然在我国使用,有研究提示其提高康复效果[7];音乐治疗也有显示改善患者负面情绪的研究[8];还有少量研究显示瑜伽、书画、舞蹈等对精神分,认为心理治疗可以从“共同的”、“非特殊的”的要素来理解的观念逐渐变得有影响。国内有大量综合性心理社会治疗的研究,如赵晶媛等使用精神卫生健康教育、社会技能训练、作业康复训练、小组认知行为心理治疗联合治疗改善了患者阴性精神症状的研究[9]。国外较流行的是Integrated Psychological Therapy (IPT),尤其是德语国家,Pfueller, U. and D. Roesch-Ely等认为其有改善认知缺陷和产生积极影响的功能结果,最近便有一项耗时5年在魁北克9个诊所研究如何持续进行此治疗的相关因素报道。
精神分裂症的心理治疗国内外研究近况
摘要】精神分裂症的治疗不仅通过药物治疗,而且因为疾病带来的心理痛苦也需要心理治疗的干预。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精神分裂症的心理治疗研究进行回顾,这些心理治疗方法中,认知行为治疗有着最强的研究证据,其他方法还有精神动力学、支持性心理治疗、综合性心理治疗等,国外最新的研究有元认知和叙事疗法。最后本文对未来可能的研究目标予以探讨。
3支持性心理治疗
支持性心理治疗并不是一个标准化的方法,可以说其是以精神分析为基础的一种治疗策略。虽然其经常使用在精神分裂症患者身上,但很难对其进行标准化的心理治疗试验。国内有研究显示对改善精神分裂症后抑郁的有效性[6],也有报道对改善精神症状有效性,但似乎并不充分。国外没有直接研究证据证明其有效性,只有在其他疗法作为一个控制或比较条件的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