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诗歌五首教学设计_1

中国现代诗歌五首教学设计_1
中国现代诗歌五首教学设计_1

《中国现代诗歌五首》教学设计

广州市第十六中学朱琳 / 刘虹

通过对意象,意境的具体分析来帮助学生解读诗歌。

第一课时

课间播放英国康桥配乐(肖邦小夜曲)图片,导入新课《再别康桥》

导入语:在这首宁静的肖邦小夜曲的牵引下,我们也撑一支长蒿,在诗的长河里漫溯,轻轻地走进康桥,轻轻地走进徐志摩,让我们一起解读《再别康桥》。

预测:“康桥”在什么地方?诗人为什么要离开“康桥”?他是在什么情况下,怀着什么样的心情离开“康桥”的?等学生自由读——推荐生读——听黄磊朗诵的《再别康桥》(《人间四月天》的图片,配以音乐)——全班诵读,以课件贯穿始终,集音乐、画画、相片、朗诵等视听手段为一体,充分感受诗歌的优美境界。

——让学生把从学习诗的语言中理解领悟到的形象再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训练诗歌语言的散文化。

过渡:诗人离开令他魂牵梦绕的“康桥”没有带走一片云彩,当诗人离开这个令他无限留恋的世界时,也没有带走“一片云彩”。1931年11月19日,年仅35岁的诗人徐志摩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噩耗传来,成千上万的年轻读者,一

边流着泪,一边背诵他的《再别康桥》,以寄托对这位年轻诗人的哀思。诗人离开这个世界70多年了,诗中精品《再别康桥》让人读后不忘,回味无穷,为什么?这都缘于它用美好的形式传递出永恒的主题:人们对美好的事物不再的追怀。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感受新月派诗人所追求的形式上的“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请班上朗诵好的同学示范读《再别康桥》,然后女同学读《死水》1~3小节,男同学读4、5小节,对比体会诗歌的音乐美。

⑴音乐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朗朗上口,错落有致,都是音乐美的表现。

同:A,押韵 B、两首诗音节和谐,节奏感强。

异:《再》回环复沓,首尾两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⑵绘画美,是指诗的语言多选有色彩的词语。

⑶建筑美,是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

第二课时

导入:刘勰曾说:“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本单元只是一个窗口,目的是将我们的目光牵引向浩淼的诗的海洋。现在让我们沿着诗的发展脉络漫溯……(用幻灯片投出中国新诗发展脉络。)

只有懂得生命的重要,才能真正珍惜和热爱自己的生命,

也才能尊重和爱惜别人的生命。这个世界才能真正充满爱。生命中有许多急流、险滩,有许多艰难、坎坷,是否轻易放弃,是否让生命之光暗淡熄灭?食指在《热爱生命》一诗给了我们最好的诠释。

女同学读1-3小节,(表达一种对生命的执著爱恋);男同学读4-7节,进一步表达了热爱生命的具体表现,塑造了抒情主人公“我”的形象。虽然环境是如此的恶劣和艰辛,但是心中依然信念不变: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B、独白式的方式、大量的比喻、“四行一段”的体式。

六、课后作业:应用象征意象传递情感这一手法,写一首现代歌。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选修课《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设计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设计思路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教材,内容包括五个诗歌单元和五个散文单元,每个单元都把主题相同的诗歌和散文收集起来,且都有一个响亮的名字。每个单元都有一篇精读、几篇略读、一个思考和探究和一篇文章。尤其是文章,诗歌部分几篇文章下来,“如何鉴赏诗歌”已有了章法可循;散文部分的文章也是如此。 必修课中已学过几篇出自大家之手的现代诗歌和现代散文,《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教材是在必修教材基础上的一种拓展和延伸,他应把学生在必修课上学的的知识和能力迁移到选修课中,使学生的鉴赏力和和审美力顺其自然合乎规律的发展。因此,我打算用学案教学法进行选修课的诗歌和散文教学。 下面先来谈一谈诗歌教学的学案: 一、挚情朗读 有位哲人说过“如果嚎叫就是诗,那么驴就是伟大的诗人”,可见,无论写诗还是读诗,都应该有真挚的情感在里面。 1、扫清字词障碍 2、培养学生初读感受 让学生谈一谈,读后作者写些什么,最打动你的是什么,为什么。 二、知人论世 1919年,“五四”运动以来的中国,离学生并不遥远。诗歌是时代的最强音,了解时代背景,了解作者生平,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诗歌;选修课教材,每篇诗歌后面无论是精读还是略读都附有作者简介,其中介绍了作者的生平、简单事迹以及作品。可见,知人论世的重要,他是打开鉴赏诗歌大门的钥匙。三、抒发情感 学生在初读中,感受最深的就是作者通过语言所表达的感情,情感借助文字表达出来,品味语言就成为鉴赏诗歌的重要部分。 四、品味语言 诗歌中某些字的锤炼,某些意象的含蓄,某些修辞的运用,就能为语言增色,为诗歌添彩,为情感表达服务。 (可见,抒发情感和品味语言这两块密不可分,不分主次先后,同时进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每一课后都设有导读,学生借助导读内容,理解诗歌的内容会更容易,体味语言会更深刻,更容易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上产生共鸣,从而喜欢上现代诗歌。) 五、表达技巧 要想很在行地鉴赏诗歌作品,还要适当地把握诗歌的文体特征,探寻一些文学知识和鉴赏技巧。 表达技巧抒情方式: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修辞:比喻拟人等 表现手法:象征用典欲扬先抑动静结合虚实相生想象联想等

中国当代文学史教案(纲目)

中国当代文学 导言 一.关于“中国当代文学” 明确当代文学概念:所谓当代文学,指的是1949年至今的文学,已有50多年的历史。 指出这一概念的缺陷:它不是一个科学的概念,但已约定俗成,难以改变。 二.中国当代文学的学习与研究面临的难题 1.作品数量繁多,任何人都不可能全面占有和把握; 2.处于发展变化过程中,许多作家和现象难以盖棺认定; 3.离现实太近,与政治关系密切,难以排除的干扰和障碍。 三.必要的准备 1.培养自己怀疑的精神和求实的态度 2.培养自己历史的观念和开放的目光 第一讲:新规范的确立与大一统格局的形成 一.新规范的源流 当代文学——延安文学——30年代的左翼文学 二.大一统格局的形成 (一)50年代一系列文学批判运动(持续不断的文艺批判) 1.对萧也牧的批判 2.对《关连长》的批判 3.对《武训传》的批判 4.对俞平伯红学研究的批判 5.对胡风的批判(鲁迅的追随者) (二)知识分子改造运动 (三)作家的体制化 三.大一统格局下的创作实践 (一)创作概况 诗歌,小说,戏剧,通讯特写…… 新的题材,新的主题,新的人物…… (二)出现的问题 1.文学观念的工具化 2.文学主题的政治化 3.虚假化、概念化、公式化、粗俗化 第二讲:双百方针的提出与文学的突围 一.双百方针的提出 国内背景; 国际背景;

现实的要求。 二.昙花一现的繁荣景观 小说:王蒙《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李国文《改选》、耿龙祥《入党》、宗璞《红豆》、邓友梅《在悬崖上》 诗歌:公木《据说,开会就是工作,工作就是开会》、公刘《禽兽篇》、“迟开的蔷薇”。邵燕祥《贾桂香、流沙河《草木篇》 戏剧:海默《洞箫横吹》、杨履方《布谷鸟又叫了》、岳野《同甘共苦》 报告文学:刘宾雁《在桥梁工地上》、《本报内部消息》 文学批评:巴人《论人情》、钱谷融《论文学是人学》 三.反右运动与文坛生机的夭折 55万“左派分子”的产生; 文艺界“重灾区”情况; “反右运动”对作家心理和创作态度的影响。 第三讲从“大跃进文艺”到“文革文学” 一.“新民歌运动”和“文艺大跃进” 1.大跃进民歌运动的发生; 2.空前的民歌运动景观; 3.“文艺大跃进”。 二.大跃进文艺的内容与形式 1.颂歌的重复 2.内容特征:理想与抒豪情 3.艺术手法:想象与夸张 4.得失分析 三.两结合创作方法的提出 1.关于诗歌道路问题的讨论 2.两结合创作方法 四.狭路上的探索 五.从“歌颂”到“战歌” 第四讲十七年的诗歌 一.郭沫若等老一代诗人的新创作 二.郭小川的诗 三.贺敬之的诗 四.闻捷等人的诗 五.李瑛、严阵等人的诗 第五讲十七年的小说

《中国现代文学名著导读》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 一、课程分类方法 “中国现代文学名著导读”共分九讲,在教学设计时向学生提供了两种课程分类思路,以便学生从多个角度学习课程、理解课程。 根据现代文学中作家及作品内容 .......将课程做如下分类: (一)民族魂魄 第一讲:与鲁迅的生命相遇——钱理群讲解鲁迅的《野草》 《野草》最能凸现鲁迅生命的底色,构成我们理解鲁迅的背景。 第二讲:荒诞又庄严的复仇——严家炎讲解鲁迅的《铸剑》 《铸剑》是鲁迅作品中有独特意义的一篇,是他人生的另一个面向。 第三讲:鬼和与鬼有关的——王枫讲解鲁迅的《女吊》 本讲以《女吊》为中心,重点分析鲁迅的人生姿态。 以上三讲相对独立又互有关联。在学习时要注意触类旁通。 (二)上下求索 第四讲:茅盾:中国长篇小说的里程碑——乐黛云讲解茅盾《蚀》《子夜》 茅盾的《子夜》被认为是“中国第一部写实主义的成功的长篇小说”。 第五讲:一曲充满哲理的爱的交响——孙玉石讲解穆旦的《诗八首》 本讲的读解为你揭示表面晦涩的现代诗底下岩浆般沸腾的热情。一个独特的诗人穆旦形象丰满了起来。 第六讲:理解现代派诗歌的几个形式要素——吴晓东讲解现代诗歌

本讲通过介绍现代诗的形式要素,展现了现代诗的特性。 (三)世间百态 第七讲:沈从文:从湘西走出的人性歌者——商金林讲解沈从文及其作品 结合沈从文生平、湘西之间的紧密联系、文学理想,从他走向成熟期的小说《渔》入手,分析他的艺术特征,以及他对中国的历史和人性的思考。 第八讲:张爱玲:传奇女作家的生前身后名——韩毓海讲解张爱玲的爱情小说结合张爱玲的生平事迹和性格特征解析其爱情小说的特点,并由此探讨“张爱玲热”现象。 第九讲:真正的幽默是我不幽默——孔庆东讲解钱钟书《说笑》 本讲对钱钟书的《说笑》进行鞭辟入里的文本分析,讲解者和作者同是幽默达人,两者相互辉映,相得益彰。 根据现代文学作品体裁 ....做如下分类: (一)小说类 第二讲:荒诞又庄严的复仇——严家炎讲解鲁迅的《铸剑》 鲁迅的这个小说有浓厚的表现主义色彩。 第四讲:茅盾:中国长篇小说的里程碑——乐黛云讲解茅盾《蚀》《子夜》茅盾是中国“史诗性”现实主义小说一脉的开山人物,影响深远。 第七讲:沈从文:从湘西走出的人性歌者——商金林讲解沈从文及其作品 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注重审美特征一脉最有代表性的作家,是三四十年代“京派文学”的主将,还影响了萧乾、汪曾祺等一大批作家,影响深远。 第八讲:张爱玲:传奇女作家的生前身后名——韩毓海讲解张爱玲的爱情小说本讲解读张爱玲小说作品被接受的变迁过程和中国大历史之间的关系。

2019-2020年高二语文 3.1《都江堰》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2019-2020年高二语文 3.1《都江堰》教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 散文欣赏》 教学目标: 1,学习深入思考和探究,掌握阅读文化散文的技巧。 2,体味作者的写作意图:活着或死了,到底应该站在哪里? 教学重点:1,体味作者的写作意图 2,揣摩语言 教学难点:学习深入思考和探究,掌握阅读文化散文的技巧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如果我们没有读到余秋雨的《都江堰》,我们会一直认为,伟大的奇观、胜地肯定是类似世界八大奇观的那些事物。可是,读了这篇文章,或许你会有一些新的思索…… 二、用短语的形式给每一部分拟一个小标题,概括文意。 参考:最激动人心的工程;都江堰的魅力;魅力的缔造者;贴近苍生的神(最后一部分有难度,可以暂时放一放,等到讲解到时再仔细揣摩)。 三、解读第一部分---最激动人心的工程 1.学生回答第一个小标题。根据学生回答,分析是否掌握到位。如果有人把侧重点放在单一的长城或者都江堰上,就说明没有把握好。 2.运用的手法:对比。 (1)角度:规模、社会功用、历史、品格。 (2)目的:从各种角度反映都江堰和长城的区别,让人们认识到都江堰的伟大(注意:并没有否定长城的伟大) (3)结论:第一段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是都江堰。 四、解读第二部分———都江堰的魅力 这一段很明显是结合上一段进行的,目的是告诉别人都江堰究竟是怎样的美,怎样的伟大。(1)手法:欲扬先抑,层层推进。 (2)作用:引发好奇,感情铺垫,引发震撼。 (3)目的:本节最后一句:要看水,万不可忘了都江堰。 第二课时

五.解读第三部分——魅力的缔造者:李冰父子 如此激动人心的都江堰,这样富有魅力的水,究竟是谁,赋予了它们无尽的生命,千百年来唱着动人的歌?那就是李冰父子。 一句遥远的看不见面影就把历史的厚度和沧桑推到了我们的面前,让我们走进了李冰生活的那个时代。 1.李冰其人:秦,蜀,郡守。 行为:实践 目的:浚理、消灾、滋润、濡养 品格:具体、质朴 --->冰清玉洁. 2.辩论中的李冰。 长锸<――>金仗玉玺、铁戟钢锤 A.长锸:实践。 守, a:郡守; b:四川最大的困难是旱涝,所以要守住江水;c:为民造福,守住百姓的心。 B.金仗玉玺、铁戟钢锤:权力象征,政治武器,暴力工具。 (1)辩论内容:(先让学生思考,不用作答,先回答结果) (2)辩论结果: 失败:治水的韬略很快被人替代成治人的计谋;灌溉的沃土时时成为战场;沃土上的稻谷有大半充作军粮。 胜利:没有人能活得这样长寿。 (3)胜利原因: 有什么样的起点就有什么样的延续. 延续:汉代水官、今天。李冰的伟大精魂一直延续下去。 --->李冰的伟大精魂:为民造福,守住民心。 (4)作者的思考: 向官场衮衮诸公诘问:活着或死了应该站在哪里?---立场问题:民心向背(此即辩论内容) 作者态度:某种乐观。 六.解读第四部分――贴近苍生的神 思考: 1,为何写横江索桥?明确:突出李冰的自信

《现代文学三十年》教案

中国现代文学教案 第一编新文学的第一个十年 (1917—1927年)(40学时) 第一章文学思潮与文学运动(一)(6学时) 教学要点: 1、“五四”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 2、主要的新文学社团 3、胡适的文学理论 教学内容: 第一节绪论(1学时) 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起点 1、现代文学的命名比较明晰但也较为简单的界说是指单纯的时间概念,即通常指从五四运动前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的三十余年间的文学历史。较为复杂一些的,认为“现代”这一概念标志着中国古典文学时代的终结,和一个文学新时代的开始与发展。“所谓‘现代文学’,既是‘用现代文学语言与文学形式,表达现代中国人的思想、感情、心理的文学’”。新文学的概念及使用情况。 2、文学的现代化问题“文学的现代化”,是与本世纪中国所发生的政治、经济、科技、军事、教育、思想、文化的全面现代化的历史进程相适应,是其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而在促进“思想的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方面,文学更是发挥了特殊的作用。“文学的现代化”意味着对中国传统文学的历史性变革与改造。“文学的现代化”所发生的最深刻并具有根本意义的变革是文学语言与形式的变革,以及与此相联系的美学观念与品格的变革 二、文学观念改革 许多观念性的变革发生在十九世纪末和20世纪初。在中国古代,诗文为正宗,小说、戏剧是

“小道”,没有与诗文并立的资格。而在西方,斜事性文学发展较早,地位很高,文艺复兴以后,由小说、戏剧、诗歌、散文四大体裁构成的文学格局就已形成。维新派人士出于启蒙主义宣传的目的,很快注意到东西方文学格局的不同,开始为小说和戏剧争取应有的地位。文界革命、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话剧的萌芽等。 三、中国现代文学的特点 1.中国现代文学虽然只有30多年,但其收获之丰富,进步之迅速,成就之卓越,历史上很少有哪个阶段能够比拟。这30年,足足抵得上一两个世纪,大大缩短了近代中国与西方在文学上的距离。 2.中国现代文学诞生在民族危机深重的年代,是一种有强烈使命感的文学。文学革命本身,就体现着民族觉醒、个体觉醒和文学觉醒的多重要求。“五四”先驱者视启蒙、改变国民性为新文学的使命,表现了对国运民生的无比关切。鲁迅直到30年代还这样说:“说到‘为什么’做小说罢,我仍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所以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我怎么做起小说来》)。闻一多在《静夜》诗中也说:“最好是让这万里塞满了沙泥,如其它只会唱着个人的休戚!”连高唱“艺术无目的”论的早期创造社作家,同样也十分重视文学的时代使命和社会使命。他们都以文学来推动民族觉醒和人的觉醒,探索着“理想的人性’。稍后的革命文学家更进而以文学推动工农和被压迫阶级的觉醒,塑造无产阶级新人。中国现代文学,就其主体来说,正是改造民族灵魂的文学,是服务于民族民主革命的真正的人民的文学。 3.不同于梁启超过于急功近利而多少忽视文学特征的主张,“五四”先驱者在坚持文学社会使命的同时,又十分重视文学本身的独特性能。陈独秀突出地强调了文学“自身独立存在之价值”(答曾毅信);李大钊针对当时盛行的文学载封建之道和商业化的倾向提出:“我们所要求的新文学”,“是为文学而创作的文学,不是为文学本身以外的什么东西而创作的文学”(《什么是新文学》)。鲁迅更坚决排斥那种只把文学当做宣传、当做政治留声机的主张,认为文学必须是艺术品,“使观听之人,为之兴感怡悦”(《摩罗诗力说》),还说;“革命之所以于口号,标语,布告,电报,教科书……之外,要用文艺者,就因为它是文艺”(《文艺与革命》)。中国现代文学从一开始就注意使文学的社会使命和艺术的独特性相统一,正是具有高度的文学自觉的标志,也是它能够迅速走向成熟的重要原因。 4.现代文学是在中国社会内部发生历史性变化的条件下,广泛接受外国文学影响而形成的新的文学。现代作家同时吮吸着西方近代文学和中国古代文学双重的历史营养。 “五四”和其后的一段时间内,文学界着重介绍、学习西方近代以来的文学,这是一个前进的运动,十分切合于新文学建设的需要。它使中国新文学从思想到艺术都成为一种真正现代化的文学。

《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一学期复习题集(含答案)[1]讲课教案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学期复习习题集 一、填空题 1.1917年1月,《新青年》发表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这是倡导文学革命的第一篇理论文章。 2.鸳鸯蝴蝶派的主流是言情小说,还有一个坏的支流,就是黑幕小说。专以揭露阴私、进行人身攻击为能,钱玄同、周作人曾撰文加以批判。 3."五四"时期是郭沫若的诗情爆发期,诗集《女神》便是它喷发出来的璀璨珠玉。 4.梁启超的《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一文提升了小说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作用。 5.1921年成立的创造社是新文化运动高潮期出现的浪漫主义文学社团。 6.湖畔诗社是1922年成立的新诗团体,主要成员有应修人、潘漠华、冯雪峰、汪静之等。 7.《昨日之歌》是冯至在诗坛上确立地位的第一部诗集。 8.1918年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和《平民文学》,反对非人的文学,强调平民文学要写世间普通男女的悲欢成败。 9.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的文学研究会,是文学革命后出现的第一个新文学社团。 10.在初期象征诗派诗人中,李金发是全面探索象征主义诗歌理论,并全力创作、实验象征主义诗歌的探路者。 11.1925年“五卅”运动之后,是为创造社后期,主干人物思想发生变化,宣传和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 12.郭沫若历史剧创作的黄金时期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在短短的几年内,他连续创作了《棠棣之花》、《屈原》、《虎符》、《高渐离》、《孔雀胆》、《南冠草》六部大型历史剧,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13.浅草(沉钟)社1922年成立于上海,主要成员有林如稷、陈炜谟、陈翔鹤、冯至等。 14、如果说《女神》是郭沫若诗歌的“呐喊”,那么写于1921、1922年间的《星空》就是郭沫若诗歌的“彷徨”。 15.《野草》中的《腊叶》“是为爱我者的想要保存我而作的”(鲁迅自语)。 16.冰心的散文比她的小说、诗歌更有成就。1926年出版的《寄小读者》,为她赢得了很大的声誉,15年间发行了36版。 17.《弃妇》是李金发在国内最早发表的一首象征主义诗歌,为其代表作。 18.文学革命始于1917年,它是晚清文学改良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是适应以思想革命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而发生的。 19.“五四”时期,处于新文学对立面的有两股文学思潮,一为以鸳鸯蝴蝶派为代表的游戏的消遣的文学思潮,一为封建复古主义思潮。 20.被“五四”的惊雷震上文坛的冰心,是以“问题小说”起步,表现了她探究人生意义的热忱的。 23.郁达夫《沉沦》集中的小说都以留日学生生活为题材,是“青年忧郁病的解剖”,奏出了作家此后一系列类似之作的感伤抒情基调。 24.1915年《新青年》的创刊,标志着反对旧思想旧道德、提倡民主和科学的新文化运动的开始。 25.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写于1924-26年间,是鲁迅思想矛盾加剧,进行上下求索时候的作品。

中国现代诗三首赞美 教案教学设计

中国现代诗三首赞美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了解徐志摩、闻一多、穆旦的简历及其不同的创作风格。 2.咀嚼诗歌语言,把握三首诗的意想,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感受《再别康桥》内容上的诗意美和人情美,品位其艺术上的“三美”,即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2.把握“死水”的意向和象征意义。 3.学习《赞美》诗,体会作者对苦难人民的沉郁情感。 教学难点: 1.感受诗歌中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主题。 2.理解诗歌中意想的意义和诗人的不同风格。 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阅读,了解新诗(包括新格律诗)字数相同或大体相同,每行音节相同、隔行压韵,每节压韵,逐节换韵或一韵到底,排列整齐,琅琅上口等特点。 2.问答欣赏法。 3.探究式学习法。 教学步骤: 第五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赞美》一诗,体会作者抒发的对祖国深沉的爱恋 之情;领会现派诗歌独特的语言风格--质朴、含蓄、凝重。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芦沟桥事变后,日寇的铁蹄肆意践踏中华大地,祖国母 亲又一次遭受到巨大的灾难。民族的命运,吸引着人们为之 发出各种音调的歌唱。歌唱优秀的中华儿女坚忍不拔的意志,敢于献身的精神,迎着光明来临的信心。这节课我们一起来 学习“九叶派”诗人穆旦的《赞美》感受诗人澎湃着的伟大 灵魂。 二、介绍作者(学生介绍自己所了解的作者简况,教师 相机补充) 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铮,1935年考入清华大学 外语系。抗战爆发后,随清华、北大、南开三校师生从长沙 步行至千里之外的边城昆明。1940年毕业后留校。在昆明他和他的朋友不仅通过书本受到西方现代派的影响,而且他们 的老师当中就有现代派,如冯至和卞之琳。尤其是英国“超 前式”的诗人和新锐的批评家威廉燕卜逊(1906-1984)直接为他们开课讲英国当代诗歌。中国的现实和西方现代派的结合,形成了40年代昆明现代派的一大特色。抗战以来穆旦 的心灵和肉体受到了双重的考验,长沙至昆明的艰苦之旅,

新人教版学高中语文诗歌部分蛇教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错误! 蛇的寓言 在印度,小男孩要学习训练蛇,成年后,他们将带着蛇游走,挣钱养家糊口。 一天,一位带着蛇赶路的老艺人累了,在林间休息,一条蛇爬过来,对着篓子里的蛇说话:“可怜的朋友,出来吧,外面的世界多自由,在这小小的篓子中度过一生,多么可悲。” 篓子中的蛇说:“我见过的世界比你丰富。我选择待在篓子里继续我的生活方式,在这里,我付出了辛劳,同时得到了尊重和保护……” 【寓意点评】 外面的蛇喜欢自由,篓子里的蛇却喜欢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尊重和保护。人生可以有不同的追求,但要看如何做才更有意义! 错误! 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冯至 冯至(1905—1993)是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学者、翻译家,1927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昨日之歌》,在诗歌界反响甚大,被鲁迅誉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 冯至的诗歌创作分为两个阶段:20世纪20年代,主要是抒情诗歌的创作,讲究意象,注重感觉,用非常细腻的语言表达出来;20世纪40年代集中创作了一批十四行诗,成功移植了这种外国诗体。他的《十四行集》在新诗体式移植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

错误! 冯至的诗到1925年趋于成熟,1926年写的这首《蛇》,便是诗人收获季节里的一颗硕果。 关于这首诗的写作缘起,作者自己这样说:“1926年,我见到一幅黑白线条的画(我不记得是毕亚兹莱本人的作品呢,还是在他影响下另一个画家画的),画上是一条蛇,尾部盘在地上,身躯直立,头部上仰,口中衔着一朵花。蛇,无论在中国,或是在西方,都不是可爱的动物,在西方它诱惑亚当夏娃吃了智慧果;在中国,除了白娘娘,它不给人以任何美感。可是这条直挺挺、身上有黑白花纹的蛇,我看不出什么阴毒险狠,却觉得秀丽无邪。它那沉默的神情,像是青年人感到的寂寞,而那一朵花呢,有如一个少女的梦境。于是我写了一首题为《蛇》的短诗。” 错误! 沉钟社 沉钟社是中国现代文学团体,是在“浅草社”的基础上发展而来。1925年秋成立于北京,因创办《沉钟》周刊得名。主要成员有杨晦、陈翔鹤、陈炜谟、冯至等。沉钟社以翻译与创作并重。译有俄国安德烈夫、契诃夫,匈牙利裴多菲,德国莱辛、歌德、霍夫曼,奥地利里尔克,法国伏尔泰、古尔蒙、法朗士,英国吉辛,瑞典斯特林堡,美国爱伦·坡等作家的作品。创作方面,他们不满于旧社会的黑暗,但又无可奈何,因此常为忧郁沉闷的气氛所笼罩。他们总是认真地将真和美歌唱给与自己一样的寂寞的人们。 [整体·感知] 《蛇》一诗一改蛇的传统意象的特征,将其变为诗人寂寞心绪的体现,通人性,有灵性,成了让人信赖和喜爱的传递爱情信息的“忠诚的侣伴”。诗人借这一意象的游走、乡思、归来,抒发了抒情主人公“我”对“姑娘”热烈的单恋情思。 [文本·精析] 阅读课文,理解下列句子的含意。 1.我的寂寞是一条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本句中“我的寂寞”是本体,“蛇”是喻体,换言之,“寂寞”才是作者真正要述说的主题,

中国现当代文学(3)教案格式

曲靖师范学院人文学院 课程教案 中国现当代文学(3) 王炜 2009年8月修订

中国现当代文学(3)课程基本信息 (一)课程名称 中国现当代文学(3) (二)学时学分 周2学时,2学分 (三)预修课程 1.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 2.中国现当代文学(1)(2) (四)使用教材 朱栋霖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1949-1997)下》(第1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8月版。(五)主要教学参考书 1.洪子诚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陈思和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洪子诚、孟繁华主编《当代文学关键词》,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王庆生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5.吴炫主编《中国当代文学批判》,学林出版社2001年版。 6.谢冕主编《百年中国文学总系》,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7.吴秀明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写真》(简明读本),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8.田中阳、赵树勤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9.朱寨《中国当代文学思潮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

(六)教学方法 本课程采用史论结合的课堂讲授、启发式教学、课堂讨论方式。 教学中注意文学史三种模式的结合: 1.作为资料的文学史。从研究的角度着眼,我们要注意搜集一些文学史资料,如文学作品、有关某部作品的评论,文学思潮的资料,以及其他的一些背景资料。这些资料必须是原始资料,文学研究的成果往往建立在扎实的资料搜集整理的基础上。 2.作为鉴赏的文学史。这既是培养文学鉴赏能力的需要,也是文学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一部作品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会得从不同的感受和体验;用不同的文学批评方法、理念去解读,也会有不同的观点。 3.作为思维方式的文学史。文学课最终的落脚点还是在于建立一种全新的、属于自己的思维方式,找到适合自己的文学研究方法、理念。不论是文学史的构建、还是文学作品的解读,文学思潮、文学现象的考察等,都要体现从自己有特色的思维方式。 在学习过程中,必须把这三种模式有机地结合。 (七)教学手段 本课程采用传统讲授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手段,逐步向网络教学发展。 (八)考核方式 闭卷考试与开卷考试相结合。 (九)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方法 通过课堂讨论、课外作品分析以及小论文的形式,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运用理论分析作品和文学史现象的能力。 (十)其它要求 1.课堂考勤缺席1次,期末考试总成绩扣5分。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简明教案(诗歌部分)

第一单元《生命的律动》——走进诗的世界 教学目标: 1、理解现代诗歌的基本特征 2、体会中国现代诗歌的生命律动 3、体会诗歌抒情主人公的人格魅力 4、理解中国现代诗歌的思维方式 教学方式: 1、自读品味法 2、导读提升法 3、讨论交流法 4、读写结合法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安排: 1、阅读讲解讨论《走进诗的世界》 2、诵读本单元所有课文 教学过程安排: 一、中国现代诗歌的基本特征 (一)外部特征 1、分行。 2、音乐性。 (二)内在特征 1、精美的语言 2、隽永的滋味 3、纯粹的情感

4、深刻的哲理 5、异常的美感 二、生命的律动——现代诗歌魅力探密 (一)反复诵读本单元各首诗歌 这些诗歌的创作年代比较久远,但至今都还有其独特的魅力,独特的价值。要求静心诵读,进入诗歌的世界,体会诗歌的意韵,读出滋味。 要求先不看导读分析文字。 (二)品读现代诗歌的方法 诵读——直觉,混沌(写什么——怎么写——写得怎么样) 初解——表层意义、字面意义 深入——知人论世、技法应用与目的 咀嚼——深层寄寓(滋味、情感、哲理、美感) (三)结合导读分析文字,从语言(技法)、滋味、情感、哲理、美感等角度中,选择一两个方面进行思考和交流。 1、要求:

⑴自主式的思考(即要求读出自己的感觉,品出自己的滋味,作出自己的思考和判断) ⑵开放式的交流(即与同学、老师进行多向的交流探讨,) ⑶有条理的表达 2、课文解读 ⑴《天狗》 总体评价:这是中国最早的白话诗歌之一,顺应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激情。 最突出的特点:高度张扬的自我意识、激荡不已的激情(狂飙突进) 主要技法:化用民间传说、极度夸张 知人论世:由于处在白话文刚刚兴起的时期,又恰逢“新文化运动”,语言总体显得粗糙,也比较直露,滋味不够隽永,美感无从谈起。 ⑵《井》

《中国当代文学史》(下)教案

下编:八十年代以来的文学 第七章八十年代文学概述(3课时) 一教学目的:了解八十年代的整体的文学环境以及在这一文学环境下形成的诸多文学现象。 二教学重点:了解八十年代文学意识以及各个文学体裁的发展概况。 三教学难点:清晰认识八十年代文学领域的启蒙意识和现代化意识。 四教学方法:讲授 五教学步骤: 八十年代的文学环境(2课时) 一教学目的:从政治、经济、外来影响以及作家因素四方面考查八十年代的文学环境,和这种文学环境对文学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分析八十年代的文学环境 三教学难点:认识各个文学环境因素对文学发展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讲授 五教学步骤: (一)课程导入:过去我们论述文学时往往指的是纯文学,这样一种指导思想往往让我们孤立的看待文学上发生的诸种现象,限制了我们的视野,使我们难以看到文学的全貌和文学现象发展的来龙去脉。文学生态学认为,文学不是孤立地存在着的,而是和周围的诸多事物发生着联系,正是在和这些事物的联系中确定着自己的身份和位置。文学是一个有机体,象一棵树,受到周围事物的影响,进行物质交换。文学周围的环境就构成了文学成长的生态环境,对文学发展起重要的制约作用。我们要理清一个时期的文学状况就要理清这一时期影响文学发展的文学环境。 美国当代著名理论家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中提供了一个思考文学环境的重要模式:世界——作家——读者——作品(循环结构) 单就文学史研究的作品而言,它受三方面的影响:世界(指客观存在的现实生活,在中国主要指具体的政治、经济环境。),作家和读者(读者是个复杂的因素。接受美学考查的正是这一环节,即读者的阅读影响着作品意义的表达)。相对于中国长期封闭的环境,八十年代文学环境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需要考虑:外来文化的影响。 (二):政治环境——思想上自由解放,文学与政治的关系发生变化。 在诸种文学环境中,对文学有直接影响的是政治意识形态。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意大利理论家葛兰西提出“文化领导权”的问题:一个阶级在取得统治地位后,一定要尽快把他的政治意识形态扩散到当时的文化领域中去,而反过来说,文学是一种软体动物,它也必须靠一种强有力的支撑力才能形成轰动效应。 具体到中国,特别是30年代民族矛盾加深后,文学渐渐成为政治的仆役;17年中,文学几近毁灭。但是,文革结束后的80年代,文学与政治的关系发生了微妙变化。一个总的特征和趋势是政治放松了对文学的控制。 1:原因 (1):文革推行的极权和极左的封建专制模式使人们思想僵化,要想彻底根除文革影响,使国家政治、经济生活步入正轨,就必须推行一种思想解放运动。使人们思想自由独立,也就必然要使文学脱离政治的束缚。 (2):党吸取了历史的经验教训,认识到文学有自身的独特性,要遵从文学的自身规律,加以引导,不能横加干涉。 2:过程,我们重点看一下文学解放的过程,分两个层面:

现当代文学教案

《现当代文学》课程教案 一、课程性质和目的 《现当代文学》是高等学校中国语言文学系的一门基础课,是中文系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现当代文学知识的主要课程。中国现当代文学课以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历史现象为基础,讲述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历史、在这一历史时期出现的主要作家、作品,及重要批评理论现象。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性质、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历史线索、运行规律,以及主要作家、作品的创作成就、理论贡献、历史地位。掌握学习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基本方法,并具有一定的分析中国现当代文学现象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和要求 鉴于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课理论性强的特点,本课程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在讲授中要在使学生掌握现当代文学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注重“三点式”教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 本课程教学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及教学内容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讲授式、启发式等相应的教学方法。 本课程教学除注重教师的课堂讲授之外,还要让学生大量阅读现当代文学作品。并运用所学的知识指导自己的阅读,以便使学生更有效地巩固、消化所学的知识。 三、教学方法与重点难点 1.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之以讨论,学生需完成所布置的作业。 2.重点难点:理清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脉络及其演变的规律,以文学发展史的眼光和角度分析现当代作家作品,把握现当代作家、作品的风格和艺术特色;重点分析经典作家及其作品。

四、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 本课程开设16周,共计32学时。在课程整体安排上,预计实际上课15.5周,复习考试0.5周,具体学时分配和主要内容如下:

绪论关于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几个问题 第一章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基本轮廓与总体特征第一节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发展进程及主要特点第二节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主要阶段及重要特色第二章“五四”文学革命的发生及初期新文学创作第一节“五四”文学革命的背景和意义 第二节新文学初期的创作实践 第三章鲁迅创作的根本价值及文学史意义

现代诗两首_教案教学设计

现代诗两首 第6课《》(长城谣、一片槐树叶)教案课题:《现代诗两首》一、教学目标(三维):1.体会诗人对故乡、祖国的眷恋之情。培养学生爱国的情操。2.掌握诗歌寄情于物、借物抒情的写法。培养读诗、写诗的兴趣。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反复朗读,把握两首诗的中心思想和内容。 2.体会诗人的情感。3.理解诗歌寄情于物、借物抒情的写法。 三、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长城谣》(一)导入请同学们说出中国的象征物,如长城等。(游子思乡的载体)(二)检查预习正音正字:焉支隘口蹲踞荒莽山巅焚起敕(注音略)三学海拾贝1.作者简介席慕容(略)2.听录音,整体感知 3.讲授第一节提问:本节写什么?(请抓住重点词语加以分析:悲欢、恩怨、无情、冷眼)明确:写一部浩浩荡荡的长城史,两千多年的争战和杀伐。长城作为历史的证人历尽沧桑,见证了千古的悲欢离合。使诗歌的气势一下子显得大气磅礴。4.讲析第二节提问:本节写什么?(请抓住重点词语加以分析:总、一……就……)明确:抒发作者对长城的依恋之情和赞美。(唱、写)追问:诗人如何抒情?“总”字写出诗人日夜牵挂故乡;“一……就……”写出诗人心系长城以及长城在诗人心中的地位和影响。诗人把长城当成自己的根基和灵魂的寄托之所,所以才有魂牵梦绕、挥之不去的情结。5.讲析第三节提问:本节写什么?(请抓住重点词语加以分

析:不眠)明确:梦回长城思考:为何以地名“敕勒”、“阴山”、“黄河”抒情?“敕勒”、“阴山”是作者的故乡,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由此可见诗人身居他乡,心系故园。诗人希望有梦,好梦回故乡。但好梦难成,因为浓浓的思乡情使诗人夜不能寐!6.老师小结:诗人从小生长在长城脚下、黄河岸边,而且对于故乡,她是“少小离家老大难回”。因此,在诗人的心中,长城除了是民族的象征,还是诗人寄托乡愁乡思的意象.。这是一首咏物抒情,反观历史的抒情诗,具有民歌风味,意境悠远,感情真挚.。(四)当场成诵!(五)布置预习《一片槐树叶》,思考两篇诗歌之间共同点。灵活机动:诵读席慕容的《一棵开花的树》,并赏析其令人回味无穷的情感!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为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他让我们结一段尘缘佛于是把我化作一棵树长在你必经的路旁阳光下慎重地开满了花朵朵都是我前世的盼望当你走近请你细听那颤抖的叶是我等待的热情而当你终于无视地走过在你身后落了一地的朋友啊那不是花瓣是我凋零的心第二课时《一片槐树叶》一导入新课以复习《长城谣》的情感--思乡导入新课二简介作者纪弦(略)三赏析诗歌1听录音,2整体感知诗歌3讲析诗的第一节(可先范读)提问:本节写什么内容?明确:写一片“槐树叶”然而这片槐树叶却使用了极其繁复的修饰语:“全世界”指出范围;“最珍奇、最宝贵”指出程度;“最使人伤心、最让人落泪的”指出它背后的故事;“薄薄的、干的、浅灰黄色的”指出它的形状、颜色。这样的一片槐

中国现代诗歌四首 教案教学设计

中国现代诗歌四首教案教学设计 第7课中国现代诗歌四首 【课标导航】 1、朗读四首现代诗歌,把握诗歌意象,继续培养鉴赏现代诗歌的能力。[重点把握“丁香一样的姑娘”“春 天”“山”“海”等几个意象] 2、正确解读诗人情感,抓住关键语言,领悟诗歌主旨。 [《欢乐》抓住“忧郁”一词,《雨巷》抓住彷徨、寂寥、愁怨、冷漠、凄清等词语,《我和春天有一个约会》抓住“少年时订下的盟约”“岁月的那头”“半生的荣辱悲”等词语,《山民》抓住“山”“海”两个意象及“疲倦”“遗憾”等词。] 【自学引领】 我们在第五课已经接触了一些现代诗歌,对现代诗歌的基本特点有了一些了解,这四首诗同样是现代诗歌中的精品,同学们应在反复诵读中体会四位诗人的情感。 “欢乐”是什么?诗人何其芳以传神之笔,把欢乐勾勒成一个可视、可听、可感的形象。然而对于诗人自己,这“欢乐”却那么缥缈,“忧郁”才是诗人真正要抒发的情绪!在吟

读《欢乐》这首诗时注意体会“对于欢乐我的心是盲人的目”这句诗。 江南雨季的青石板巷路上,孤独的彳亍的“我”,渴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结满愁怨的姑娘。“雨巷诗人”戴望舒为我们营造的这种感伤的悲情与迷蒙的意境会多方的吸引你去读,去沉思,去体味。即使你体味不出实质性的什么,但你会喜欢那种感觉,这就是《雨巷》韵律的魅力吧。 我们正青春年少,正处在人生的春天。这份纯真与热情也许会在以后的人世打磨中渐渐消退,但记住这些纯真美好的岁月,记住青春的誓言和承诺,当你在现实中迷失的时候,记住你“和春天有一个约会”! 诗人韩东用纯客观的叙述性口语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山民的故事,诗行的每一句都那么平谈,但是它们共同支撑着诗美的空间,使全诗极具张力,诵读时要注意从平淡的诗句中体会作者的深意。 【知识窗口】 1、何其芳及《欢乐》 何其芳(1912-1977),现代著名诗人,原名何永芳,四川万县人,代表诗作有《预言》《夜歌》等。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初步入诗坛,当时正是新月派后期及现代派兴盛之时,他的创作很受这两个诗派的影响。从格律的追求上,他的诗近新月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介

华锐学院中文系系级重点课程《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简介 《中国现当代文学》是我院中文系第一批重点建设的两门课程之一。学校对我系的重点课程的建设极为重视,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政策,采取了诸多相应措施,进行了非常有效的目标责任经管,目前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现将本课程建设的整体构想和基本做法简单介绍如下: 一、课程目标 (1)学习本课程将使学生获得对中国文学(现当代文学阶段)发展过程及其特点的正确认识,通过文学史的教案,力争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使学生全面系统地了解“五四”文学革命以来的文学思潮、文学运动、文学批评和文学创作发展的基本简况以及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主要成就和经验教训。 (2)通过文学作品的介绍,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的、美学的观点、方法,分析和评价各个历史时期的作家作品。 (3)通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培养学生的文学创作和鉴赏能力。 (4)提高学生阅读、评析各类文学作品的水平,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培养学生研究文学现象的能力,能写出符合学位要求的现当代文学研究论文。 二、课程定位与学习要求 《中国现当代文学》是我院中文系所有师范教育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作为一门基础专业课,其对实现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即培养具有良好的理论素养和业务素质、熟练扎实的专业技能的中文师范教育的专业人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该课程的教案,可以使学生从宏观上把握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脉络,从微观上赏析重要作家的经典作品,进而提高其文学作品的赏析、批评及创作能力,为以后从事中小学语文教案以及从事企事业单位的文秘、宣传等相关工作,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本课程作为师范教育专业的一门理论课程,其课程教案要以培养职业能力为重点,同时体现师范特色和人文特色。本课程教案要做好与中小学语文教案的衔接工作,对中小学语文教案实践有充分的了解和较全面的把握,

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大纲

《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大纲 适用专业:汉语专业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学时数:24大纲执笔人:刘梦琴 一、课程定位和目标 课程定位:中国现代文学史是汉语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在函授汉语专业的人才培养中占有重要地位,它的开设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培养语言能力的基础课程。 课程目标:主要是系统学习1917年——1949年间的中国文学的发展过程和文学创作的历史形态,使学生获得有关中国现代文学历史上所呈现的最普遍的精神状态与艺术形态等方面的知识,以及一种对人生价值和目的认识的文化背景,并使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形成能够在理想的水平上,欣赏、分析、评价文学现象(主要是文学作品)的基本能力,要使学生形成合时代要求的进步的审美价值观,领悟人生的美和做人的真谛,在文学作品中陶冶自己的情操。 二、课程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一)20年代文学思潮与运动(1学时)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大量的文学社团的涌现是本章的学习是本章的学习重点。 教学难点:各种文学思潮发生的背景以及文学思潮的变动对文学创作的影响是本章的教学难点。 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教学内容: 1、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 2、新文学社团的蜂起 3、胡适、周作人与新文学初期理论建设 4、文学创作潮流与趋向 基本要求:

本章主要是介绍从1917——1927年间的文学运动和文艺思潮,学生应全盘了解在这一阶段出现哪些文学思潮,对现代文学的创作有什么样的影响,了解在现代文学阶段所受的外来影响。在此基础上理解现代文学的现代性,重点掌握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以及这一时期出现的主要的社团流派,它们对现代文学的重要贡献。 考核的主要知识技能: 新文化运动的开始;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文学研究会;创造社;新月社;语丝社;湖畔诗社;小诗派;第一个十年文学创作特征。 (二)20年代小说(4学时)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呐喊》和《彷徨》在现代小说史上的地位;叶绍钧人生写实小说的分析;郁达夫自叙传抒情小说的特色。 教学难点:鲁迅小说在形式手法方面的创造性与先锋性;对独语体散文《野草》的解读;郁达夫小说中大量性描写的评析;本时期小说逐渐发展的过程。 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教学内容: 1、《呐喊》、《彷徨》: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的标志。 2、说不尽的阿Q。 3、《野草》和《朝花夕拾》。 4、从“问题小说”到人生派写实小说。 5、乡土文学的出现。 6、“自叙传”抒情小说及其他主观型叙述小说。 基本要求: 本章主要是介绍新文学第一个十年小说创作的情况,要求学生首先了解鲁迅的生平和创作的概况,了解《呐喊》和《彷徨》两本小说集创作的概况,了解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和散文诗集《野草》的思想内涵和独特风格,了解本时期小说方面三个大致类型,了解在本时期出现的有影响的小说作品。理解对阿Q 不同时期的不同评价,理解鲁迅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理解本时期“问题小说”“乡土小说”“自叙传抒情小说”的特点,通过评析有代表性的作品掌握三类小说对现代小说的贡献,重点掌握对《呐喊》和《彷徨》的总体评价。

高中语文中国现代诗三首 教案

《中国现代诗三首》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了解中国当代诗歌发展简史。 2.了解郑愁予、舒婷、海子的简历及创作特点。 3.感悟三首诗的思想感情。 二、能力培养目标 1.训练学生吟诵、感悟能力。 2.比较现、当代诗的继承与发展关系。 三、德育渗透点 1.热爱祖国,珍惜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巨大进步。 2.热爱生活,热爱人生,热爱自然。 3.珍惜人类美好的情感体验。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中国当代诗在开放改革的大形势下,更为繁荣,诗人们写出了风格多样、富有探索意义的当代诗,把他(她)们对祖国历史与前途命运的思考、对人生的独特感悟、对大自然的敏锐感知、对人类美好情感的细腻把握以非常活泼、空灵或凝重、深沉的方式表达出来。由于时代的剧烈变迁,有一些意象,今天的中学生不易透彻理解并把握,有一些形式,今天的中学生不是人人都会认同。 在打破了文化传播单一模式的今天,在信息丰富,传媒多样、交流方便的今天,对当代诗的品读与理解,应允许学生见仁见智,教师应以参与者的身份和学生一起去吟诵,感受,领会,可以让学生发表自己独到的理解,只要他们能言之成理,就不应打压和封杀,这样,既有利于优秀的当代诗拥有年轻的一代读者,也有利于读者在教育民主化的今天极大地解放他们的联想与想象能力,形成创新能力,并最终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 学生活动设计 1.按照教师布置的预习作业,到图书馆或网络上查阅“中国当代诗歌发展简史”的资料和几位作者的资料。 2.学生举办诵诗会并诵读课文上的几首诗,也可补充其他作品。 3.讨论各自对这几首诗的理解,或口述,或写成200—300字短文在全班交流。 4.自己尝试创作新诗。了解并运用必要的创作方法、技巧。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了解中国当代诗歌发展简史。 2.了解几位作者的简历及创作特点。 3.能以诵读的方式把握住诗意、诗情并有效地传达给听众。 二、运用多种获取信息的途径,师生配合,梳理把握中国当代诗歌发展简史。 学生口述,其他学生补充,教师补充或纠错,并借助现代传媒手段展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来自各个解放区、来自原来的国统区、来自新光复的沦陷十多年的敌占区的各路诗人,他们大会合了,应和着亿万人民的同声欢呼,涌起了意气风发的诗的高潮,“诗人们作为时代的歌手,老一代新一代无不热血沸腾。他们几乎在同一个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