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诗三首(《再别康桥》《死水》《赞美》)教案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中国现代诗四首》——(《再别康桥》《死水》《赞美》《我爱这土地》)教案教学设计

《中国现代诗四首》——(《再别康桥》《死水》《赞美》《我爱这土地》)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篇:《中国现代诗四首》——(《再别康桥》《死水》《赞美》《我爱这土地》)教案教学设计许晓梅教学目的一、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民族,追求真、善、美的思想感情和良好的审美趣味。
二、通过反复朗读,来感受诗歌的音乐美,体验诗中的节奏、韵律,从而体会诗中浓郁的思想感情。
三、采用总体感知、揣摩诗句、扩展评价的赏析方法,训练学生感知和分析诗歌语言,咀嚼品味诗歌的意境美来读出一定的诗味,达到激发学生兴趣,陶冶性情的目的。
教学设想本课用两课时教读和自读。
这一课中包括四首现代诗,不必每一首诗都讲透讲深。
一、教读《再别康桥》,这首诗语言华丽轻盈,章法整齐,音韵柔美和谐,在形式方面达到很高的水准。
二、《死水》这首诗在教学时,教师着重介绍闻一多的“三美”主张,然后指导学生通过吟诵来领悟其中的“建筑之美、音乐之美、绘画之美”。
三、《我爱这土地》和《赞美》两诗则让学生尽可能结合背景资料,动用关于意象概念和象征方法的知识,揣摩诗句度尝试自己进行评价。
(一)背景材料1、1920年徐志摩远渡重洋,从美国到英国研究文学。
在剑桥大学,他以一个特别生的资格随意选科听课,度过了一年真正悠闲自在的日子。
据他自己后来回忆,这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
在风景秀丽的康河两岸,他仰卧在有星星黄花点缀的葱绿草坪上,或看书,或看天上的行云。
有时到碧波荡漾的康河里划船。
他完全陶醉在康桥的美景中。
1922年2月,徐志摩离英返国的前,曾作长诗《康桥再会吧》,在诗中称康桥为“我难得的知己”、“永为我精神依恋之乡”。
1928年7月徐志摩重访英伦。
在英国哲学家罗素家里逗留一夜之后,一个人悄悄地来到康桥找他的英国友人,遗憾的是,他要寻找的友人谁也不在,吸有他熟悉的康桥在那里静静地等待他,一幕幕过去的生活情景又重新在他的眼前展现。
同年11月,诗人离开马赛的归国途中,记下了这次重返康桥的切身感受。
中国现代诗三首死水 教案教学设计

中国现代诗三首死水教案教学设计中国现代诗三首教学目的:1.了解徐志摩、闻一多、穆旦的简历及其不同的创作风格。
2.咀嚼诗歌语言,把握三首诗的意想,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感受《再别康桥》内容上的诗意美和人情美,品位其艺术上的“三美”,即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2.把握“死水”的意向和象征意义。
3.学习《赞美》诗,体会作者对苦难人民的沉郁情感。
教学难点:1.感受诗歌中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主题。
2.理解诗歌中意想的意义和诗人的不同风格。
教学方法:1.诵读法。
通过阅读,了解新诗(包括新格律诗)字数相同或大体相同,每行音节相同、隔行压韵,每节压韵,逐节换韵或一韵到底,排列整齐,琅琅上口等特点。
2.问答欣赏法。
3.探究式学习法。
教学步骤:第三课时教学要点:学习《死水》,理解“死水”的象征意义以及作者的反讽手法。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出示投影,教师朗诵)“你可知‘MACAO’(妈港)不是我的真名姓?/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但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着我的灵魂。
/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请叫儿一声乳名--澳门!母亲!我要回来,母亲!”你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在同学们回答的基础上,引入)这首诗是我国现代著名诗人闻一多《七子之歌》的首篇。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闻一多先生的另外一首名诗《死水》。
(板书:死水)二、检查预习(投影)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C)漪沦(yī)残羹(gěng)翡翠(fěi)曲高和寡(hè)罗绮(qǐ)霉菌(jūn)发酵(xiào)螳臂当车(bì)油腻(nì)白沫(mò)桃瓣(bàn)敷衍塞责(sè)猝然(cù)凋敝(bì)似的(shì)金蝉脱壳(ké)2.引导学生自读《死水》三、自主合作探究【活动设计1】介绍创作背景(见P8注释①)《死水》写于1926年,也就是闻一多从美国留学归来的那一年。
《死水》和《赞美》高中语文教案

《死水》和《赞美》高中语文教案以下是《死水》和《赞美》高中语文教案,长度超过1200字。
教案一:《死水》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现代小说《死水》的作者张爱玲及其代表作品;2.通过阅读和讨论,使学生理解小说中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和人性弱点;3.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把握小说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和角色转变;2.理解小说反映的社会现象和道德困境;3.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及其心理变化。
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发现小说揭示的人性弱点;2.分析小说中强烈的悲剧色彩。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二、整体阅读(15分钟):1.学生读小说《死水》,并填写阅读笔记;2.学生互相讨论和交流他们读到的内容,比较各自的理解;3.教师带领学生讨论小说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三、课堂讨论(30分钟):1.学生分组进行讨论,通过交流和辩论,探讨小说中的道德困境,并表达自己的观点;2.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你是否赞同玛珍为了自己的幸福而背弃爱人的道德底线”的话题;3.学生分组进行小结,每组派代表进行回答。
四、个人思考(10分钟):1.学生独立思考“为何说《死水》是一场完美的悲剧”;2.学生写下自己的思考结果。
五、展示和总结(15分钟):1.学生展示自己的思考结果,进行分享和讨论;2.教师总结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观点;3.对整堂课做一个小结。
教案二:《赞美》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现代散文的代表人物英国作家贝尔位勋;2.通过阅读和分析,使学生领会贝尔位勋的创作风格和思想内涵;3.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分析和综合能力。
教学重点:1.理解贝尔位勋的散文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2.分析散文中抒发的情感和思想。
教学难点:1.学生对英国散文的了解较少,容易产生阅读障碍;2.分析贝尔位勋的文学风格和思想内涵。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和漫谈,引导学生了解贝尔位勋及其作品的状况。
《死水》《赞美》教案教学教案

《死水》《赞美》教案教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闻一多先生的生平背景及其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2. 深入分析《死水》和《赞美》两首诗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3. 学会欣赏和分析现代诗歌,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1.2 教学内容1. 闻一多先生的生平介绍2. 《死水》和《赞美》两首诗的背景及创作意图3. 诗歌的主题思想分析4. 诗歌的艺术特色分析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 闻一多先生的生平背景及其文学成就。
2. 深入解读《死水》和《赞美》两首诗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2 教学难点1. 闻一多先生的文学成就及历史地位。
2. 分析《死水》和《赞美》两首诗的艺术特色。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闻一多先生的生平背景、文学成就及诗歌主题思想。
2. 互动讨论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3. 案例分析法:分析《死水》和《赞美》两首诗的具体语句,揭示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魅力。
3.2 教学手段1. 多媒体课件:展示闻一多先生的照片、诗歌原文及相关评论。
2. 网络资源:查询相关资料,了解闻一多先生的生平事迹及文学成就。
第四章:教学过程与安排4.1 教学过程1. 课前准备:让学生预习《死水》和《赞美》两首诗,了解诗歌背景。
2. 课堂讲解:讲解闻一多先生的生平背景、文学成就,分析诗歌主题思想。
3. 分组讨论:让学生针对诗歌的艺术特色进行分组讨论。
4. 案例分析:分析《死水》和《赞美》两首诗的具体语句,揭示诗歌的艺术魅力。
5. 课堂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4.2 教学安排1. 第1-2课时:讲解闻一多先生的生平背景、文学成就。
2. 第3-4课时:分析《死水》和《赞美》两首诗的主题思想。
3. 第5-6课时:分组讨论诗歌的艺术特色。
4. 第7-8课时:案例分析《死水》和《赞美》两首诗的具体语句。
中国现代诗三首之死水赞美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

中国现代诗三首之:死水、赞美(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刘星河一、自读目标《死水》1.了解时代背景,体会作者愤激炽热的爱国主义情感。
2.理解“死水”的意象及其象征意义。
3.理解作者的反讽手法和音律美。
《赞美》1.根据时代背景,体会作者对苦难人民的沉郁情感,对中华民族觉醒与抗争的由衷赞美。
2.理解诗中的农夫形象及其象征意义。
3.体会该诗意象的雄浑美和沉郁美。
二、自读程序1.读课本有关注释,了解作者、时代背景。
2.查字典,给生字生词注音并解释。
3.听读,朗读,默读全诗。
4.根据内容,把全诗分成若干部分,写出各部分大意。
5.研读,思考,回答(题目请见后面自读思考)。
6.归纳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
7.熟读《赞美》,背诵《死水》。
三、自读点拨《死水》一、重点难点分析1.第四节为全诗的重点,对全诗内容进行总汇。
“这里断不是美的存在”是对“死水”本质上的批判;“让给丑恶来开垦”是对前面“死水”加速腐朽种种情景的总括;“造出个什么世界”是对旧中国的诅咒,集中表达了他的愤激之情。
2.反讽手法。
即从反面或用反语来讽刺事物。
这些怪异现象,正是作者对死水一样的现实社会的无情嘲笑和讽刺。
好像一个丑人却戴上美丽的花,涂脂抹粉,扭捏作态,嗲声嗲气,人不像人,鬼不像鬼,不如死了做个“鬼”再生。
同时暗含了作者对反动统治者粉饰太平种种伎俩的揭露。
二、表现手法解说1.艺术构思独具匠心。
不说变“丑”为“美”,而说让“丑”更“丑”,“丑”至灭亡,再造新“美”,从而表现了作者强烈的愤激之情和对新社会的热望。
2.反讽手法。
3.具有音律美。
“现代格律诗”的“三美”《赞美》一、重点难点分析1.要紧扣民族的悠长历史、浴血的艰难年代和人民苦难而充满希望的生活斗争这三点,并结合全诗哀歌式的艺术风格来分析这些意象,去体察到它的内蕴。
2.从表面上看,每节诗最后一句“一个民族已经起来”(关键句)与前面的内容似乎联系不紧,但只要细加分析,便可发现它们之间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
中国现代诗三首之:死水、赞美( )(教师中心稿)_高三语文教案.doc

中国现代诗三首之:死水、赞美()(教师中心稿)_高三语文教案刘星河一、自读目标《死水》1.了解时代背景,体会作者愤激炽热的爱国主义情感。
2.理解“死水”的意象及其象征意义。
3.理解作者的反讽手法和音律美。
《赞美》1.根据时代背景,体会作者对苦难人民的沉郁情感,对中华民族觉醒与抗争的由衷赞美。
2.理解诗中的农夫形象及其象征意义。
3.体会该诗意象的雄浑美和沉郁美。
二、自读程序1.读课本有关注释,了解作者、时代背景。
2.查字典,给生字生词注音并解释。
3.听读,朗读,默读全诗。
4.根据内容,把全诗分成若干部分,写出各部分大意。
5.研读,思考,回答(题目请见后面自读思考)。
6.归纳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
7.熟读《赞美》,背诵《死水》。
三、自读点拨《死水》一、重点难点分析1.第四节为全诗的重点,对全诗内容进行总汇。
“这里断不是美的存在”是对“死水”本质上的批判;“让给丑恶来开垦”是对前面“死水”加速腐朽种种情景的总括;“造出个什么世界”是对旧中国的诅咒,集中表达了他的愤激之情。
2.反讽手法。
即从反面或用反语来讽刺事物。
这些怪异现象,正是作者对死水一样的现实社会的无情嘲笑和讽刺。
好像一个丑人却戴上美丽的花,涂脂抹粉,扭捏作态,嗲声嗲气,人不像人,鬼不像鬼,不如死了做个“鬼”再生。
同时暗含了作者对反动统治者粉饰太平种种伎俩的揭露。
二、表现手法解说1.艺术构思独具匠心。
不说变“丑”为“美”,而说让“丑”更“丑”,“丑”至灭亡,再造新“美”,从而表现了作者强烈的愤激之情和对新社会的热望。
2.反讽手法。
3.具有音律美。
“现代格律诗”的“三美”《赞美》一、重点难点分析1.要紧扣民族的悠长历史、浴血的艰难年代和人民苦难而充满希望的生活斗争这三点,并结合全诗哀歌式的艺术风格来分析这些意象,去体察到它的内蕴。
2.从表面上看,每节诗最后一句“一个民族已经起来”(关键句)与前面的内容似乎联系不紧,但只要细加分析,便可发现它们之间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
《中国现代诗四首》——(《再别康桥》《死水》《赞美》《我爱这土地》)备课笔记 教案教学设计

《中国现代诗四首》——(《再别康桥》《死水》《赞美》《我爱这土地》)备课笔记教案教学设计单桂青一、课文悟读《再别康桥》飘逸可人的潇洒,兴奋热烈的眷恋,清新如画的别离,旖旎迷人的风光,是《再别康桥》传递给读者的美感。
那挥手作别云彩的轻柔,蕴涵了多少至真的情丝。
静谧的康桥满载丝丝离情是这般的动人,轻轻的,悄悄的,脉脉的,不许一点儿尘世声响破坏此刻的佳境。
充满生机的“金柳”“青荇”已将康桥装点得情意绵绵,诗人又超越眼前的景致,将“天上虹”“星辉斑斓”也融入了康河,幻化出天上人间为一体的妩媚,为我们展开了更为广阔的想像空间:秀美的风光,浓浓的情趣融会在一起,在“轻轻的招手”中定格为永恒。
《死水》表面艳丽无比,实质上却腐烂之极;看似一沟“死水”,实为黑暗腐朽社会的写照。
《死水》构思的匠心独运,语言的生动立体,给人以震撼,对那个特定社会的表象及其本质有如此深刻的揭露是本诗的特质。
诗人鲜明的立场,决绝的态度激起浪千层,和着《死水》的节拍一浪高过一浪,拍打着爱心未泯的众生。
积压在诗人心头的悲愤化作了一腔似火的激情,鞭挞那丑陋不堪、粉饰太平的社会现实,建造新世界的强烈愿望在诗文的字里行间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我爱这土地》《我爱这土地》是真情告白的典范,也是爱恋至深的杰作。
那动人心弦,催人泪下的诗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已将诗人蕴藏在心底的情愫全然捧出。
那浓烈至纯的情,深切至真的爱,有如芳醇醉人的美酒,又似六月滋润的清泉,让人全身心熨帖。
“常含泪水”的意象浓缩了诗人内心那无比激动复杂的、饱含深情的独白;“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一句不仅是主旨的深化,也是情感的升华。
结合四个富有暗示性的意象的感悟,更可以理解诗人内心澎湃的激情——对祖国深深的爱。
《赞美》《赞美》一诗有如洪钟敲响在幽深的古寺,震荡在现代的黎明一般,洪大、沉缓、雄浑,不乏勃然奋进的力度。
随之,“一个民族已经起来”的回环往复的呼告,唱响了历史与未来,融浸着诗人对民族新生的深情礼赞。
《死水》《赞美》教案教学教案

《死水》《赞美》教案教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理解《死水》和《赞美》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1.1.2 分析两首诗歌的文学特点和艺术手法。
1.1.3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1.2 教学内容1.2.1 《死水》诗歌的背景介绍和诗句解析。
1.2.2 《赞美》诗歌的背景介绍和诗句解析。
1.2.3 比较两首诗歌的异同点,分析其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作者的观点。
第二章:教学步骤与方法2.1 教学步骤2.1.1 导入新课,简介《死水》和《赞美》两首诗歌。
2.1.2 分组讨论,分析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1.3 对比分析,探讨两首诗歌的文学特点和艺术手法。
2.2 教学方法2.2.1 讲授法:教师讲解诗歌的背景和诗句含义。
2.2.2 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2.2.3 比较法:学生对比分析两首诗歌的异同点,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第三章:教学资源与材料3.1 教学资源3.1.1 教材:《死水》《赞美》及相关文学作品。
3.1.2 网络资源:相关诗歌的背景资料和评论分析。
3.1.3 音频资源:诗歌的朗读录音,增强学生的语言感受力。
3.2 教学材料3.2.1 复印《死水》《赞美》诗歌原文,供学生阅读和分析。
3.2.2 提供相关文学评论和研究文章,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第四章:教学评估与反馈4.1 教学评估4.1.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回答问题时的积极程度。
4.1.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和思维深度。
4.1.3 作业与测验:检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4.2 教学反馈4.2.1 课堂问答: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观点,及时给予反馈。
4.2.2 课后交流:与学生交流学习心得,提供个性化指导。
第五章:教学拓展与延伸5.1 教学拓展5.1.1 推荐相关诗人及其作品,扩展学生的文学视野。
5.1.2 组织诗歌朗诵活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情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现代诗三首(《再别康桥》《死水》《赞美》)教案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再别康桥》施永忠教学目的:一、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二、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
1、通过教师的指导朗读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
2、通过教师的分析赏析,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教学重点:一、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二、《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教学设想:一、教学方法:诵读吟咏法,欣赏法。
二、媒体设计:1、播放校园歌曲《再别康桥》。
2、播放动画《再别康桥》。
三、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堂教学设计一,导语:“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
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
诗人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们和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内心。
二,播放歌曲《再别康桥》,附上剑桥的图片。
(解说:音乐能陶冶人的性灵。
《再别康桥》这首诗本身就极具音乐美。
播一首由《再别康桥》改成的歌曲,可以让学生从另一个艺术层面去感受志摩的诗。
配上剑桥的优美的图片,让学生由听觉到视觉都对《再别康桥》有一定的感知。
)三,志摩其人及写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
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
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
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四,播放动画《再别康桥》,老师指导朗读。
注意诗歌的节奏及饱含的深情。
五,整体鉴赏《再别康桥》,分小组讨论。
(从诗歌的意象,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这首诗歌)(一)提示:自古写离别诗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记得有哪些诗词?明确: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启发: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诗一下,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明确: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自然景物转移,跳出了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
这些物象(云彩等)寄托着诗人的感情,这种有着诗人感情的物象即是诗歌的意象。
诗人如何选择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正是我们要重点赏析的部分。
(二)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
提问:1、本文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别是哪些?明确: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
2、学生讨论:选择这些意象有什么作用?明确:诗人告别康桥时,避开送行的人,周围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等平常物象,而选取云彩等自然景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造出一种清新感。
如把河畔的金柳喻成夕阳中的新娘,这样就把无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活动,温润可人。
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了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
夕阳照射下的柳枝,镀上了一层妩媚的金黄色。
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影子倒映在水中,像美丽的新娘。
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头荡漾。
景中见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在一起。
其他意象的选择也如此。
绿油油的水草在柔波里招摇,仿佛在向诗人招手示意。
而到晚上泛舟归来,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所以诗人情不自禁地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诗人的快乐通过恰当的意象选择达到了顶点。
这正是本诗意象选择的独具特色之处。
(三)从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诗歌。
《再别康桥》在形式上具有三美: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
1,绘画美,是指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
全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词语,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
全诗共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
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摇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摇着似乎有话对诗人说……作者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给人以立体感。
2,音乐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朗朗上口,错落有致,都是音乐美的表现。
A、押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
B、音节和谐,节奏感强。
C、回环复沓。
首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3,建筑美,是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
《再别康桥》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也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
(点拨:在诗歌的形式美赏析方面,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所以作这三方面的点拨。
教师重点讲析绘画美,学生讨论音乐美和建筑美,最后教师总结。
)六、小结本文。
本课我们从诗歌的意象,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现代诗歌,同学们要学会这两种鉴赏新诗的方法。
七、作业1,背诵课文。
2,试和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沙扬娜拉》比较赏析。
写一篇赏析文,不少于五百字。
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沙场娜拉!附:板书设计云彩星辉金柳作者“悄悄地”走作别青草柔波青荇《死水》《赞美》自读导言:一、《死水》1.了解时代背景,体会作者愤激炽热的爱国主义情感。
2.理解“死水”的意象及其象征意义。
3.理解作者的反讽手法和音律美。
二、《赞美》1.根据时代背景,体会作者对苦难人民的沉郁情感,对中华民族觉醒与抗争的由衷赞美。
2.理解诗中的农夫形象及其象征意义。
3.体会该诗意象的雄浑美和沉郁美。
(解说:诗歌的魅力主要表现为意象美和语言美,把握住这两点,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就呼之欲出了。
)自读程序:一、读课本有关注释,了解作者、时代背景。
二、查字典,给生字新词注音并解释。
三、听读,朗读,默读全诗。
四、根据内容,把全诗分成若干部分,写出各部分大意。
五、研读,思考,回答(题目请见后面自读思考)。
六、归纳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
七、熟读《赞美》,背诵《死水》。
(解说:这两首诗尤其是《赞美》理解难度很大,因此,必须设计一系列思考题来帮助学生想像推理,逐步分析理解。
掌握时代背景和作者简况也很重要,是理解诗作的一把钥匙。
)自读指导:《死水》一、重点难点分析1.第四节为全诗的重点,对全诗内容进行总汇。
“这里断不是美的存在”是对“死水”本质上的批判;“让给丑恶来开垦”是对前面“死水”加速腐朽种种情景的总括;“造出个什么世界”是对旧中国的诅咒,集中表达了诗人的愤激之情。
2.反讽手法。
即从反面或用反语来讽刺事物。
诗中加速“死水”的腐烂后出现了一些“奇怪”景象,铜锈成了“翡翠”,铁锈出了“几瓣桃花”,“油腻”织出“罗绮”,“霉菌”蒸出“云霞”,“死水”酿出“绿酒”,“白沫”成了“珍珠”,“青蛙”“叫出了歌声”……这些怪异现象,正是作者对死水一样的现实社会的无情嘲笑和讽刺。
好像一个丑人却戴上美丽的花,涂脂抹粉,扭捏作态,嗲声嗲气,人不像人,鬼不像鬼,不如死了做个“鬼”再生。
同时暗含了作者对反动统治者粉饰太平种种伎俩的揭露。
二、表现手法解说1.艺术构思独具匠心。
不说变“丑”为“美”,而说让“丑”更“丑”,“丑”至灭亡,再造新“美”,从而表现了作者强烈的愤激之情和对新社会的热望。
2.反讽手法(见上)。
这是诗人借鉴了西方现代派始祖之一的法国诗人波德莱尔“以丑为美”的主张和技巧,营造一种反讽的氛围,揭露、批判丑恶和肮脏。
3.具有音律美。
当时闻一多等人倡导“现代格律诗”,要求每行字数一样,音步也一样,如第1、2句,“我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读起来自有一种整齐的音律美。
同样,全诗5节20行,每一行都是9个字,既有外形的建筑美,又因每节第二行和第四行押韵,节奏感强,具有内在的音乐美。
《赞美》一、重点难点分析1.全诗篇幅较长,内容丰富,意象纷纭而含蓄,给理解带来许多困难。
但是只要紧扣民族的悠长历史、浴血的艰难年代和人民苦难而充满希望的生活斗争这三点,并结合全诗哀歌式的艺术风格来分析这些意象,就可以比较容易地体察到它的内蕴。
2.从表面上看,每节诗最后一句“一个民族已经起来”(关键句)与前面的内容似乎联系不紧,但只要细加分析,便可发现它们之间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
如第二部分,写到了一位农夫的觉醒和勇敢斗争,他以必死的决心踏上民族解放的大道,他的大义大勇正是整个民族已经觉醒并付诸行动的必然结果。
3.对少数意象比较晦涩的难句,我们也不必非要拘泥于理解上的精确,只要了解其大意即可。
而且,由于作者当时身处国民党统治区,也不可能把他政治上的倾向表达清楚。
二、表现手法解说1.穆旦是九叶派诗人,也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
“穆旦的诗风基本上是雪莱式的抒情格调,又揉杂某些现代派诗歌的因子。
”他的诗风“徐缓、整饬、押韵。
情调是哀歌式的,遂循了英国古典诗歌的特点。
他的这一诗风,从他译雪莱、拜伦,似也可以得到印证”(引自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4出版的《穆旦诗集》说明)。
《赞美》一诗也鲜明体现了他的风格和情调。
2.作者善于捕捉意象,意象横越时空,缤纷多彩,内蕴深远,气势宏大,又加上哀歌式情调,故全诗拥有雄浑美和沉郁美。
3.诗中广泛地运用了排比、反复、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段,增强了竟象的表现力。
(解说:诗歌由于是一种高度凝练的意象艺术,所以依据时代背景来解读就十分必要;还要善于抓住诗中点明主旨的关键句来居高临下,复杂意象的解读也就迎刃而解了。
)自读思考:(然后抽一定时间进行小组讨论、交流)《死水》1.依据时代背景和作者简介,说说“死水”象征了什么?2.根据内容,把全诗分成三个部分。
3.“死水”的形象有两层,一是其本来面目,二是添加脏物后更加腐烂的面目,请在书上作出标志。
4.第一节中的“不如”“爽性”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为什么作者要“多扔些破铜烂铁”“泼你的剩菜残羹”?5.第二、三、四节描绘的种种景象具有什么共同特点?可用诗中哪一句话来概括?6.“让丑恶来开垦”中的“丑恶”指什么?7.“看它造出个什么世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期望?8.“反讽”手法在诗歌中的第二、三、四节中得到了具体表现,请画出有关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