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性论
中国心性论第三种形态:道家心性论

中国心性论第三种形态:道家心性论提要:本文认为道家心性论是与儒家、佛教心性论迥然相异的心性论的第3种形态。
道是道家心性论的基础,由道而性、而心,是道家心性论的具体展开。
命论与生死论,是道家心性论的外在延伸。
致虚守静是道家修养论的主旨。
、自在而自由,和谐、和睦而和适,是道家心性论的基本内容。
关键词:道家|心性|自然|自由 -------------------------------------------------------------------------------- 道家是对中国文化以至世界文化产生并仍然产生着重要的学术派别。
心性是中国主要问题之1。
海内外儒家心性论者很多,成绩斐然。
佛教心性问题也有不少论作。
对道家心性问题,学术界存有异议,有人根本否认道家有心性论,有人虽对道家心性问题有所论及,但失之表面,也很不系统。
其实,道家有很系统的心性论,道家心性论是与儒家、佛教心性论迥然相异的中国心性论的第3种形态。
心性论也可称为心性之学,是关于人的心性的理论或学说。
心性论所探究的问题,主要包括3方面的问题:1、人的本性、本心如何的问题,2、人的精神追求的问题,3、人的精神修养的问题。
中国心性论即是关于做人的理论,它所涉及的主要问题是:人的本性、人的欲望、人的使命、人的价值,以及人生理想、人生境界、人格修养。
1、道,道家心性论的理论基础道家之为“道”,以至道教、道学之为“道”,原因即在于其崇尚“道”。
道家、道学的1切理论似乎都离不开“道”,甚或可以说都是围绕“道”而展开的。
道,本义是大路、坦途,而老子则以道指称天地万物的本原、本根。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老子》2105章)道为天下万物之母,为天下万物之根,为未有天地之前唯1的存在。
作为天地万物存在的本根,道是1种先于1切存在的在,而这1在,并非1原初物质的存在,而是天地开辟的起始或起点。
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心性论

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心性论
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心性论,指的是古代哲学家们基于道家思想,深入研究人类
本性,力图探索应如何调动人类心念,达到理想生活状态的理论。
心性论的主要代表有大衍之教、老子的道思想,以及庄子的淡泊之道等。
大衍之教,强调理性打破约束,寻求变化之道。
衍义道谓“能自修乃神道也”,即认为万物的本性,来源于“定”而“治”,人自己要学会“变”,使心能跟得上外在的变化,而能获得心灵的自由。
老子的道思想,指女之无知而无德,心灵达到“無為”,独立于世俗约束,发
挥最大活动自由,这样355越来越了解自身性质,欣赏大自然之美,完善异文化的和谐共处。
庄子的淡泊之道,指将追求清新自然,远离拥挤嘈杂,节制嗜欲,拒绝物欲的
迷惑,解放心灵,以淡泊的心态心存安宁,放弃物质财富,达到心灵安宁的境地,从而实现心性自由。
古代哲学中的心性论,主要是强调要从客观实践出发,弱化物欲束缚,用心能
调动心灵,才能走出思维封锁,达到自由真实的人生。
只有埋头专心把握大道、贤者之道,以“心法天地”的洞察力洞悉万事万物的发展规律,才能真切的体悟到心性论的意义,从而实现心性自由。
中国心性论第三种形态:道家心性论

内容提要:本文认为道家心性论是与儒家、佛教心性论迥然相异的中国心性论的第三种形态。
道是道家心性论的理论基础,由道而性、而心,是道家心性论的具体展开。
命论与生死论,是道家心性论的外在延伸。
致虚守静是道家修养论的主旨。
自然、自在而自由,和谐、和睦而和适,是道家心性论的基本内容。
关键词:道家|心性|自然|自由-------------------------------------------------------------------------------- 道家是对中国文化以至世界文化产生并仍然产生着重要影响的学术派别。
心性问题是中国哲学主要问题之一。
海内外研究儒家心性论者很多,成绩斐然。
佛教心性问题也有不少论作。
对道家心性问题,学术界存有异议,有人根本否认道家有心性论,有人虽对道家心性问题有所论及,但失之表面,也很不系统。
其实,道家有很系统的心性论,道家心性论是与儒家、佛教心性论迥然相异的中国心性论的第三种形态。
心性论也可称为心性之学,是关于人的心性的理论或学说。
心性论所探究的问题,主要包括三方面的问题:一、人的本性、本心如何的问题,二、人的精神追求的问题,三、人的精神修养的问题。
中国心性论即是关于做人的理论,它所涉及的主要问题是:人的本性、人的欲望、人的使命、人的价值,以及人生理想、人生境界、人格修养。
一、道,道家心性论的理论基础道家之为“道”,以至道教、道学之为“道”,原因即在于其崇尚“道”。
道家、道学的一切理论似乎都离不开“道”,甚或可以说都是围绕“道”而展开的。
道,本义是大路、坦途,而老子则以道指称天地万物的本原、本根。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老子》二十五章)道为天下万物之母,为天下万物之根,为未有天地之前唯一的存在。
作为天地万物存在的本根,道是一种先于一切存在的在,而这一在,并非一原初物质的存在,而是天地开辟的起始或起点。
心性论

心性论大修行心内何曾有物万事无难在一勤,一勤万事有区分。
夫人之心,儒曰灵台,道曰灵关。
在体曰离,在用曰龙。
又为脏腑之君主,魂魄之宰令,司精气神之动静,和身心意之混合;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大可以包天地,小可以入沙尘。
可集造化而超圣凡,可入鸿朦而溟縡;可处卑污而荣尊贵,可居幽暗而极高明;可以突尔灵通,可以逃避轮回;皆心役性,性役神,神役意。
心有形也,性无形也。
心为性也,舍性为心之柩。
性无心不存,心无性不用;心统四端而兼万善,性在其中。
性随心中之神,妙合而凝,感而遂通;此喜怒哀乐爱恶欲之所由生。
故有视听言动于外以接物,爱憎取舍于内以自私。
夫惟先知先觉,心源洞彻,性海澄清,能作能述,维持世教而补造化也。
忠良之性:冰心赤胆,以事一人,为国为民,忘家忘私,鞠躬尽瘁,死而后己也。
孝子之心:顺亲以悦耳,甘旨以承欢,天违命,母不敬,造次颠沛,每怀二人也。
正大之心:知孝弟忠信礼仪廉耻之行,识诗书之滋味,守名节之提防,敬以事上,宽以待下也。
严格之性:只只威威,修身以佚,常存三省三畏,尊四母,守三戒,慎九思而不苟也。
慈顺之性:动容周旋,应对进退济世为怀,力行功德,退思补过也。
才勇之性:片言折狱,解疑析结,果敢而前,受劳而不辞,任怨而不悔也。
豪杰之性:委身以处大事,倾囊以济危困,审度众务,筹划万金,临事不惧,临危不急也。
中正之性:见义而为,见善而行,处家庭而无惭,教子孙以克绳,待人宽恕,居己谦和,责人轻责己重也。
洞达之心:贫不谄,富不骄,知天知命,通权通变,闻善不喜,闻忧不忧也。
高尚之心:衣食淡泊,倜傥不群,藐珠宝如砂石,视金银如瓦砾,与世途若无言,逢知己而畅达也。
刚直之性:为己无二,遇公则一,奉命命行,临民民悦,不避斧钺,无有偏颇也。
守份之心:听天命之自然,顺时务之过去,天食而食,天衣而衣,不出怨声,不动妄念也。
大雅之性:神情潇洒,超迈群俗,喜精博艺,不恋繁华,读奇书而不倦,迎高大而不厌,室多悬古几,无俗韵也。
(八)朱子之心性论

朱子之心性论性属理,心属气,必先明白了朱子之理气论,始能探究朱子之心性论。
朱子极称伊川性即理也一语。
谓:伊川性即理也,自孔孟后无人见得到此,亦是从古无人敢如此道。
又曰:如性即理也一语,直自孔子后惟是伊川说得尽。
其实孔孟书中并不见有性即理也之语,只因宋代理学家敢于说从古未有人说的话。
但就论其实,伊川说此话,也与朱子之说有不同。
伊川云:性即理也,所谓理性是也。
天下之理,原其所自,未有不善。
喜怒哀乐之未发,何尝不善。
发而中节,则无往而不善。
发不中节,然后为不善。
可见伊川性即理也之语,主要在发挥孟子性善义,只就人生界立论,而朱子则用来上通之于宇宙界。
亦可谓朱子乃就其自所创立有关宇宙界之理气论而来阐申伊川此语之义。
要之伊川言性理,偏重在人生界,朱子言性理,则直从宇宙界来,此乃两人之所异。
伊川又曰:道孰为大,性为大。
人之性则亦大矣,人之自小者,亦可哀也。
人之性一也,世人皆曰吾何能为圣人,是不自信也。
动物有知,植物有知,其性自异。
但赋形于天地,其理则一。
此仍在阐发孟子性善义,仍偏囿在人生界。
虽亦兼及物性,但只从人生界推出,非从宇宙界落下。
朱子则曰:性只是理,万理之总名。
此理亦只是天地间公共之理,禀得来,便为我所有。
此是说天理禀赋在人物者为性,如此则宇宙界人生界一贯直下,形上形下,交融无间。
今说天即是理,则在人物身上各自占有了一分天。
此把庄老道家精义已尽量接受,而确然转成其为儒家义。
此见朱子思想组织力之伟大,消化力之细腻,而在朱子,则只似依据伊川一语加以引申,不见有自己用力处。
此乃朱子思想之邃密不可及处,亦是朱子思想之骤难把捉处。
伊川又言:论性不论气不备,论气不论性不明。
此处把性与气分言。
朱子说之曰:大抵人有此形气,则是此理始具于形气之中而谓之性。
才是说性,便已涉乎有生,而兼乎气质,不得为性之本体。
然性之本体亦未尝杂。
要人就此上面见得其本体元未尝离,亦未尝杂耳。
此处朱子阐说伊川性即理也一语,更入深微。
理是天地公共底,性则是人物各别底。
心性论

心性論欲探討佛道儒心性論,就必須首先明確心性論的具體內容,否則,就只能是無的放矢。
因此,本文撰寫的目的,就是對心性論進行界定,從而為今後的相關研究鋪平道路。
本文的探討分三步進行:首先,本文從中國學術界目前對心性論的研究現狀入手,提出了問題的所在;接著,作者回顧了歷史上關於心性的種種異說,為下文的界定創造條件;最後,作者對古代漢語中的“性” 字進行了認真的考察,並由此展開對心性論的規定性的界定。
通過本文的探討,作者認為:心性論實際上應當是以心性的轉化為中心而展開的具有很強的實踐性的方法論體系,而不是簡單的探討心與性的存在狀態的理論體系。
心性論是《佛道儒心性論比較研究》的主要研究對象之一,如果不首先確定其具體的內涵,就無法真正弄清與之相關的所有問題。
然而,對於這樣一個重要的領域,人們一直是忽視的。
有鑒於此,我們有必要對其進行認真的界定。
一心性論的研究現狀近年來,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深入進行,佛道儒研究成了中國學術界所關注的一個焦點,也發表了相當數量的研究論文,在學術界形成了一股不小的潮流。
其中,僅僅1978-1997 年間被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轉載和編目的相關論文或文章數就有:佛學、佛教1885 篇,道家、道教997 篇,儒家、儒學2511 篇。
當然,這還不包括相關的專著、沒有收錄的以及那些此後發表的論文與文章。
在上述5393 篇同佛道儒有關的論文或文章中,直接涉及心性或心性論的就有91 篇。
為了便於對心性論進行論述,茲將有關論文的名稱羅列如下: 《簡析孫中山的心性文明思想》、《左宗棠的心性觀與“師夷之長技以制夷”》、《孫中山關於“心性文明”建設的思想》、《廿載風塵兩鬢絲,英雄心性由來熱: 論丘逢甲內渡後的生活、思想和詩作》、《孫中山先生論物質文明與心性文明》、《太平天國運動與儒家的“心性之學”》、《朱元璋的歷史性成就與心性之學》、《二程的心性修養論》、《墨、荀心性論的特質及其比較》、《臨濟宗心性論述評》、《中國古代哲學的“心性”論》、《儒家心性論的基本特徵和研究方法》、《論早期全真道心性論的理論指歸:從人的本真的生命存在中去追求生命的超越》、《從明儒“齋”“庵”“軒”之號看心性之學》、《儒佛交融與朱熹心性論的形成》、《試論胡宏心性哲學的歷史地位》、《從倫理觀到心性論:契嵩的儒釋融合學說》、《心性論——禪宗的理論要旨》、《心性論:三教合一的義理趨向:兼談心性論與當代倫理實踐》、《道德的省察與心性的剖白:〈沉思錄〉倫理哲學思想評析》、《心性和諧之美與天道和諧之美:考察程朱學派美學思想的核心維度》、《王陽明與心性之辨》、《孔孟心性學說探討》、《王玄覽論“道體”與“心性”》、《略論佛教對道教心性論的思想影響》、《心性論——佛教哲學與中國固有哲學的主要契合點》、《洪州宗心性論思想述評》、《天臺宗心性論述評》、《禪宗心性論試析》、《中國佛學的心性論:兼論中印佛學興衰的原因》、《心性本淨與心性本覺:呂澄先生在佛學研究上的一個重要貢獻》、《天臺宗“性具善惡”的心性論》、《人心·佛性與解脫:中國禪宗心性論探源》、《略論中印佛學心性論》、《宋明“三教合一”思潮中的“心性” 旨趣》、《簡論文藝和宗教對人的主體心性的反向作用》、《先秦儒家心性論的倫理特徵》、《羅、王、吳心性思想合說》、《兩宋孟學與慧能心性論之相成相通》、《儒家心性論的課題及其解決方式》、《心性本覺的修養論:禪宗倫理研究之三》、《心性修養:現代化過程中思想教育的重要課題》、《論李退溪的道德心性思想》、《李退溪的心性論》、《內在自我超越的心性論和中國文化的價值系統——余英時的新儒學思想》、《梁漱溟哲學的心性論》、《熊十力的心性論及其與梁漱溟心性論比較》、《黃宗羲富有開創意義的心性說》、《陳確心性學說的實質和意義》、《唐伯元的心性論與修身崇禮說》、《“此心惟覺性天通”:薛瑄的心性論和複性說(下)》、《“此心惟覺性天通”:薛瑄的心性論和複性說(上)》、《簡論劉宗周的心性思想》、《朱熹心性哲學的範疇定位》、《從心性論看朱熹哲學的歷史地位》、《胡宏心性哲學的邏輯結構》、《胡宏心性哲學的理論特色》、《論胡宏心性之學的理論特色》、《陸、王心性論概說》、《二程心性論之異同與儒學精神》、《二程的心性修養論》、《宋代理學心性論及其特徵》、《論宋明新儒學中的哲理化與神學化的雙重趨向與孟子的心性學說》、《性淨自悟:慧能〈壇經〉的心性論》、《從心性儒學走向政治儒學:論當代新儒學的另一發展路向》、《墨、荀心性論的特質及其比較》、《田駢、慎到心性思想略論:兼與莊子心性思想比較》、《孟子“心性”論剖析》、《思孟學派儒家的心性說及其特點》、《孔子的心性學說結構》、《孔孟心性之學的分歧及其影響》、《儒家心性論的批判繼承》、《儒家心性論的課題及其解決方式》、《儒家心性論的基本特徵和研究方法》、《從傳統儒學的心性論到現代新儒學的道德形上學》、《重新認識“心性之學”》、《應該研究“心性之學”》、《心性之學的界定與其主題》、《儒家“心性之學”的界定、歷史發展與前景》、《從精神超越到形體享樂:玄學心性論的一條發展軌跡》、《“天人之學”與“心性之學”》、《淺論中國心性論的特點》和《論心性與天道:中國哲學中“性與天道”學說評析》。
第五章——《心性论》

第五章——《心性论》南无大愿地藏王菩萨降八十年农历九月五日予时诗曰:心情清净本是佛圆觉自性性有性明心见性悟无生自然光量遍十方地藏菩萨曰:修行人生道路是坦途或窄路,事实上是由自己决定的。
只要修行中,心无拘迷,必可与他人之心契合,而自由自在悠然地过日子。
若是被现象界的空相所拘囿,则一定不得自由。
修行人惟有超然跳脱至现象界之外方为禅心所应有的处世态度,而不为世俗利益摇动心志,能绝对的独立,才可以说是达到了禅的悟境。
只要本性心灵开阔,即使是坐在斗室之中,心灵本性亦能飞升天外,照见无限如河沙界景观。
又说,生活在现代都市中,人尽管想安静生活,也根本不得安宁。
今日,静慧弟子率精进闭关人员,隐遁于九华山自然丛林之中,则与大地共生共作,生活的方式就极为安闲适意。
像这样,能以安详宁静的心处世的修行者,才可以说是人生的达人,一生无风无浪,平静安稳。
达摩大师在少林寺中面壁九年,终日默坐,禅心虚寂。
大师从不以文字教示后学,这可能使许多修行人感到纳闷。
其实,细体达摩大师面壁九年的虚寂生活,即可知在安闲恬静的坐禅之中,所获窥的玄机是超越言语的。
生活忙乱的人或是修行者,不妨先做一个深呼吸,然后,再盘腿试着打坐,必可复归平静,得到恬静淡泊的安适生活。
今夜著作开始,请弟子发问。
静慧法师问:感谢菩萨再次开悟智慧。
余个人修持从禅定中,体悟一个人生命事的烦恼好比天空浮云。
方才飘逝,立时再度掩至,缠结心头,困扰周身,人如果困于红尘心事,一生无所超脱,烦恼集结实在可悲!应该淬励磨炼,超然世俗,心灵常保清净,才不致为外事外物所污染。
请示菩萨,禅宗有“明心见性”之法门。
修行者如何分别“明心”及“见性”后之心境?地藏菩萨答:性是本性,心是真心,心性二字,在禅宗多不分别讲,即有时说心,有时说性,然实指一事。
区略解释,此乃佛学根本问题,初学道实不易领悟。
心性本自空明,后迷而染,则颠倒妄思妄见,即生死六道而无了期。
佛门有多法门,尊遵规而修,自然可断见思妄惑,断后即可明心见性。
心性论精选

“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 (《孟子?尽心上》)
12
(四)荀子之言性
? “性者,本始材朴也;伪者,文理隆盛也。无性 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性伪合, 然后成圣人之名,一天下之功于是就也。”
? “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性之和所生,精合感 应,不事而自然谓之性。性之好、恶、喜、怒、 哀、乐谓之情。情然而心为之择谓之虑。心虑 而能为之动谓之伪。”
13
? “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礼义 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 成者也。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 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 是性伪之分也。”
6
2、《左传》、《国语》中的“性”
? 晋侯问于师旷曰:“石何故言?”对曰: “石不能言,或冯焉。不然,民听滥也。抑 臣又闻之曰:作事不时,怨讟动于民,则有 非言之物而言。'今宫室崇侈,民力凋尽, 怨讟并作,莫保其性。石言,不亦宜乎?” (《昭公八年》)
7
? “天生民而立之君,使司牧之,勿使失性。有 君而为之贰,使师保之,勿使过度。天之爱 民甚矣,岂其使一人肆于民上,以从其淫, 而弃天地之性?必不然矣。” (《襄公十四年》)
? 论天地之性,则专指理言;论气质之性,则以 理与气杂而言之。未有此气,已有此性。气有 不存,而性却常在。虽其方在气中,然气自是 气,性自是性,亦不相夹杂。至论其遍体于物, 无处不在,则又不论气之精粗,莫不有是理。
? 性非气质,则无所寄;气非天性,则无所成。 《朱子语类》
2
? 性范畴在儒家哲学中主要被规定为人之所以 为人的内在本性,也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 是人的道德本性或道德理性,如孟子性善之 论性;一是指人的生物、生理等自然本性, 若食色性也之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性论
天地宇宙间“三字经”讲:三才者天地人,人和天地合其德,天地间有自然规律、风水气象称为道,其规律运转称为法,合称自然道法,按照自然规律去生活、做事称之德。
由此为道德,诚然,人可以与天地合为三才,说明人在大自然万物间为最智慧、最高等动物,天为父,地为母,代代传承,简称为“孝道”。
顺道者昌,逆道者亡,博古观今,万事万物,心相所生,人可以做到改变自然,而自然可以毁灭不该存在的现象和人性,人性以论常和诚信做人,即可与自然同在,代代有生。
中华民族称之为人文始祖,国之称为中国。
中国人,历来以自然规律生活,有礼、有节,不偏不移为中,所以叫中国。
人类历史26种文明,其中有四大文明,今剩中华文明,中华民族祖祖辈辈以仁爱、礼让的最高思想境界而传承,与天地道法合其德,占人类四分之一的泱泱大国,自古礼仪之邦,人杰地灵,该有的应有尽有,以人为本,百折不挠,自强不息,以和天下。
中华传统文化根基深厚,历代古圣先贤、英雄豪杰气壮山河,世间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雄伟的喜玛拉雅山、长江、黄河、万里长城铸就了圣人与栋梁,顶天立地,人性本善。
只要民族、国家乃至于人类有危难之时,必定有英雄辈出,道法自然、文武兼备,挥洒自如,民心归一、天下归一,绝称英杰伟论。
究深真理是孝道和仁爱和平。
人性归根结底只有一种,当属本善,由于人心会复杂多样,时有偏差或扭曲,产生一些乱象、恶果,但终究被正气教化而回归本善。
中华民族自古重视教育为先,尤其在当今社会人性化教育改变不良的心性起到了示范性作用。
“第子规”传统文化的教育在监狱、企业、学校、社区引起了强烈反响,使一些迷失了的人性回归本善,大多都孝心有加、爱心有增,成为大善人。
当今社会在全面建设小康的同时出现了一些问题:由于传统文化教育断代百年,近代清末以来,军阀混战,强魔入侵,民不聊生,新中国成立以来,白废待兴,在抓经济建设的同时,特别是文革十年浩劫,传统文化淡忘,甚至不少现时代人不知传统文化是什么,好多青
少年不知孔老圣人是谁,更有不少高学历的大学生成了所谓的宅男、啃老族。
孝道教育没有了概念,道德、诚信、社会公德没有了理性的印象。
“论语”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了的知识要用在工作与生活当中,在实践中,再学习、再应用。
“大学”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在“物格而后知至,”即为学知识先通过对万事万物的研究,而后才能获取知识,到意会真诚,心正、修身、家齐、治国平天下,得以得道、亲民、至善。
“中庸”讲“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讲明了人性本属于道的根本。
可见当今有知识而没有文化的知识分子并不鲜见,兢兢业业,勤劳实干的人们虽然没有多少知识,但体现出品德和文化,而大多数的人们都在身体力行,表现出高尚的情操和传统美德。
当前面临的三大教育问题:一、家庭教育:从国家实行计划生育以来,对子女的教育、方法有误,五伦、八德观念淡漠。
对子女教育应从小让子女懂得尊老爱幼、以礼养正、行为规范、仁爱处事,以孝道的教育打开孝心之门,爱人、爱家、爱学校、爱国家、爱大自然的万事万物。
二、学校教育:德育在先,智育、体育全面发展,老师为人师表,言行举止树立学生的榜样,而不是求知在先、本末倒置,孝心不开,不知为何而读,读之无益。
学校应有大自然课堂。
敬仰前辈,工作车间、农耕劳作等实地进行教育。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三、社会教育:青年走上社会应有广泛的就业空间,住房、恋爱应给予足够的条件,积极提高生活、工作的热情和信心,对领导、对师傅要尊敬,对同事要团结友爱、互助协作。
家庭、领导、企业主、师傅应给予全方位的关爱和支持。
加强家庭美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的培养、营造社会高尚的精神风貌,让年青一代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承前启后,造福子孙后代。
道德风尚的教育使人性回归善的本位。
“第子规”讲“过能改,归于无”人人向善,深知善恶有报。
“德有伤,贻亲羞”传统文化的经典唤醒人性的良知,国之幸,民族之幸。
传统文化教育的落实和道德观的培养:一、幼儿教育:当今社会的幼儿家长对“第子规”、“论语”、“三字经”等经典教育愿望迫切,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有些家长知道古圣先贤的经典教育,正身、明理、孝心、友爱等会给子女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幼儿童蒙养正,健康、活泼,是幼儿教学的首要任务。
二、小学教育:务必要开启孝心之门,建国初期周总理指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小学教育应让小学生懂得做人的基本道理,在家孝顺父母、在校尊敬师长,认真理会课门知识,领会传统文化经典的哲学道理,感悟社会士、农、工、商等一切现象的哲理内涵,从小发奋努力读书,天天向上,健康成长,有着一颗报答父母之养育,报效祖国之培养的心,少年强之国强。
三、企业文化:通过对全体员工经典做人的教育,切实领会企业在为企业和员工创收益的同时也为社会带来效益,双重价值不可有偏。
四、社区、农村的传统文化孝道教育:通过经典教育与孝心村的培养,使人人有爱心,能够献爱心,特别是贫困人口能得到帮助和扶持,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靠,落实基本的规范长效化,使社会公德社会和谐起到了根本性作用,形成社会道德的良好风尚,达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卓越成效。
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播:山东卫视天下父母自零四年开播以来,四百多期敬老爱幼、帮扶贫困的孝道节目,引起了社会强烈反响,受到了国家部委的肯定,由国家领导和山东卫视主办的评选全国十大孝子活动。
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曾多次报道。
在该栏目吕明晰老师的带领下,在全体义工老师的努力下,亲情教育、培训班在学校、企业培养了多个基地。
孝心村讲师培训班以公益培训完成了第八期,孝心村的建设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由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陈大惠老师带队的四十多名义工老师在全国各地已经举行了上百场学习传统文化,做有道德的人大型文化公益论坛,社会公民受益很深,正能量的提升和广泛传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社会上个体和企业、学校对弘扬国学传统文化已由点而发,扎实推进。
人性向善,业在当前,功在千秋。
学习传统文化,立正心、开明智、树正气,勤劳、节约。
深知中庸之理,不能过贪,财物不可多占,发展有力,尽可帮扶贫困。
祖辈的心性德行,将在儿孙的身上表现出来,有形无形的决定了孙辈的命运,孙辈更不曾用上祖辈的财物,金钱来无形,去无踪,一切现象皆
为空望,遗留给子孙后代的只有文化,而经典文化的传承万古长新。
告诉后代子孙人性本善,仁爱、勤劳、礼让、守信为生。
遵守五伦关系,八德正气。
传统文化书、画、瓷、雕等国宝、文物已流失了很多,但师传还在可以再造、再塑。
孔子书院类的学校或学习班恢复兴建,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建立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各种文化尽快繁荣落实、培养。
茶道、茶文化同样迫切,一个强大的国家与民族该有的物有所在、所需、所存,泱泱大国,人才辈出。
在党中央和谐建设的理论思想指引和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全面部署下,建设社会主义共有的精神家园,学习传统文化,做有道德的人,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
今我辈皆是炎黄子孙,立志发愿,心性统一,为天、为地、为民、为天下苍生、为往圣继绝学责无傍待,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为子孙后代开启千秋功业,任重而道远,集中、西方文化之精华,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树中华之文化,造中国之品牌,立中国之国格,创人类之福祉,献神州之乐园,开万世之太平。
余贞法
2013年7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