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论李翱《复性书》的心性思想(一)
《复性书》--李翱

《复性书》--李翱复性书(唐:李翱)复性书上人之所以为圣人者性也,人之所以惑其性者情也。
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皆情之所为也。
情既昏,性斯匿矣。
非性之过也,七者循环而交来,故性不能充也。
水之浑也,其流不清,火之烟也,其光不明,非水火清明之过,沙不浑,流斯清矣,烟不郁,光斯明矣。
情不作,性斯充矣,性与情不相无也。
虽然,无性则情无所生矣。
是情由性而生,情不自情,因性而情,性不自性,由情以明。
性者天之命也,圣人得之而不惑者也;情者性之动也,百姓溺之而不能知其本者也。
圣人者岂其无情耶?圣人者,寂然不动,不往而到,不言而神,不耀而光,制作参乎天地,变化合乎阴阳,虽有情也,未尝有情也。
然则百姓者,岂其无性耶?百姓之性与圣人之性弗差也,虽然,情之所昏,交相攻伐,未始有穷,故虽终身而不自睹其性焉。
火之潜于山石林木之中,非不火也;江河淮济之未流而潜于山,非不泉也。
石不敲,木不磨,则不能烧其山林而燥万物;泉之源弗疏,则不能为江为河,为淮为济,东汇大壑,浩浩荡荡,为弗测之深。
情之动静弗息,则不能复其性而烛天地,为不极之明。
故圣人者,人之先觉者也。
觉则明,否则惑,惑则昏,明与昏谓之不同。
明与昏性本无有,则同与不同二皆离矣。
夫明者所以对昏,昏既灭,则明亦不立矣。
是故诚者,圣人性之也,寂然不动,广大清明,照乎天地,感而遂通天下之故,行止语默,无不处于极也。
复其性者贤人,循之而不已者也,不已则能归其源矣。
《易》曰:「夫圣人者,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不违,后天而奉天时。
天且勿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此非自外得者也,能尽其性而已矣。
子思曰:「惟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
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
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
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
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其次致曲,曲能有诚,诚则形,形则著,著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唯天下至诚为能化。
」圣人知人之性皆善,可以循之不息而至于圣也,故制礼以节之,作乐以和之。
国学经典解读 李翱教育过程本质的复性论

国学经典解读李翱教育过程本质的复性论李翱,字习之,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西北)人,生于唐代宗大历七年(公元772年),出身于官僚世家。
“幼勤于儒学,博雅好古,为文尚气质。
”(《旧唐书·列传·李翱传》)唐德宗贞元十四年(公元798年)登进士第,授校书郎。
三迁至京兆府司录参军。
唐宪宗元和元年(公元806年)召为国子博士,直接从事教育活动。
以后仕途颇蹉跎。
李翱的学术思想受韩愈影响很深,同时也接受了佛家的许多观念。
他的教育思想突出特点是,把儒、佛两家的思想杂揉在一起,寻求一种人格解放的道路和方法。
虽然他自称:“择中庸之蹈难兮,虽因顿而不改其所为。
……心劲直于松柏兮,论霜雪而不衰。
”(《感知己赋》)并说:“嘉山松之苍苍兮,岁苦寒亦悴。
吾固乐其贞刚兮,夫何尤乎小异。
”(《释怀赋》)好像他所坚持的是儒家传统的中庸之道,实际却不尽然。
他是把《中庸》里面的一番道理和佛教的理论相结合,进而把韩愈的唯心主义的哲学思想又向前推进了一步。
李翱论教育思想的代表作是三篇《复性书》,它们集中表述了他对人性及其教育过程的本质的看法。
他认为任何一个人都有“性”与“情”,而性是善的,情是恶的。
他说:“性者天之命也。
”“百姓之性与圣人之性弗差也。
”“人之性皆善也。
”就是说,人之性是天赋予的,任何人生来之性是一样的,而且都是善的。
这里所谓的善,实际上是儒家的仁、义、礼、智等德性。
他把宗法秩序所要求的德性,说成是人先天本性中所具有的,这显然是对孟子性善论的继承和发挥。
他又说:“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皆情之所为也。
”“情者性之动也”。
“情者性之邪也”。
“情者妄也、邪也。
”就是说,性之动而产生情,情是邪恶的表现。
他把情看成是要不得的坏东西,这显然是接受了佛家世幻思想的影响。
关于性与情两者的关系,他说:“情由性而生,情不自情,因性而情;性不自性,由情以明。
”就是说,情由性所产生,性通过情而显露。
他曾形象地比喻说:“水之浑也其流不清,火之烟也其光不明。
韩愈、李翱的道统说和性情论

韩愈 和李 翱 生 活 在 “ 史 之 乱 ” 以后 的 中 安
唐 。唐代前期,我国封建社会经历了一百多年的 繁荣发展 ,以 “ 安史之乱”为转折点,唐王朝开 始逐步走向衰落。中央政权与地方藩镇之间、中 央政权 内部官僚集团与宦官之间、世俗地主与僧 侣地主之间,矛盾冲突异常尖锐 。封建社会的基 本矛盾迅速激化起来 ,土地兼并严重 ,农民流离 失所,封建王朝面临着覆亡的危险。与此 同时, 地 主 阶级 中一些 有识 之士进行 了深 入 的思考 ,从 不同角度提出挽救的方案。韩愈和李翱的道统说 和性情论即是这种背景下的产物。 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 ,他和柳宗元等人 以 “ 文以载道”为口号 ,倡导的古文运动对后世 产生了较 大的影 响。他对伦理学也有深刻 的研 究 ,主要观点在其 《 原道 》 《 、 原性》 《 、 原人 》 、 《 原毁》等文章 中体现出来 。李翱是韩愈的学生 , 受韩愈的影响很深。在伦理思想方面 ,李翱继承 和发展了韩愈排斥佛教 、恢复儒家道统 的路线 ,
韩愈认为先陈寅恪在论韩愈一文中认为韩愈奠定宋代新儒学的基础其手段是天竺为体华夏为用似有因袭道统说是仿照佛教祖统模拟建立儒家道统夸大了佛教世系对道统说建立的影响忽视了儒家先王谱系所说的先王即是唐代之前儒家的统称指的是一个儒家谱系
21 0 0年第 2 期
No 2 2 1 . 0 0
四川大 学学报 ( 学社 会科 学版 ) 哲
企 图用 恢复 儒家仁 义道 德的正 统地位来 排斥佛 老 的 ,“ 一个基 于 固有 的传 统 而 自觉进 行儒 家伦 是
出, 佛法传人 中国之前 ,“ 天下太平 ,百姓安乐 寿考” ,传 人之后 ,则 “ 乱亡相 继,运祚不长 。 宋 、齐 、梁 、陈 、元 魏 以下 ,佛事 渐谨 ,年代 尤 促” 。而迷信最深、三度舍身施佛 的梁武帝 ,最 后竟被逼 “ 饿死 台城 ,国亦 寻灭” 。由此观之 , “ 事佛 求 福 ,乃 更 得 祸 ” “ 不 足 事 ,亦 可 知 , 佛 矣” 。韩愈告诫统治者 ,信佛对他们是不利 的。 《 迎佛 骨表 》最 根 本 的 思想 ,是 指 出 了佛 谏 教不合 民族传统和先王礼法。表中说 :“ 夫佛本 夷狄之人 ,与中国言语不通 ,衣服殊制。口不言 先 王之 法 言 ,身 不 服 先 王 之 法 服 。不 知 君 臣 之 义 ,父子之情。 ”从维持 民族文化传统 的角度来 反 对佛教 ,前人 已经提 出过 ,如南北 朝时顾 欢 的
浅析论李翱《复性书》的心性思想(一)

浅析论李翱《复性书》的心性思想(一)论文关键词:儒释会通;“诚”;去情复性论文摘要:为振兴儒学,唐代儒家学者李翱以儒为本,重新重视《中庸》、《易传》等儒家经典,吸收同时代佛学心性理论,着《复性书》三篇。
辛翱在《复性书》中提出具有本体色彩的“诚”的概念,并利用佛学著作《大乘起信论》“一心二门”、“本觉”的思维方式论证凡人和圣人心、性、情的关系,系统阐述凡人去情复性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中国哲学心性论的目的,在于以性善论为基础,解决人何以有恶以及通过道德修养如何去恶,使之符合封建道德规范。
李翱所谓的“复性”,指回复为昏惑之情所障蔽的明净善性,是以儒家性善论为根本的一元思维模式。
这种思想的源头最早可追溯到孟子。
当孟子说“人皆可以为尧舜”时,已经指出类似天命之性的本心的存在,也揭示了主体通过摆脱现象世界而回归本心的可能,提倡“反求诸已”、“求其放心”。
随着佛学的发展,融合儒家传统思想的佛学著作大乘起信论)所表现的思维方式,直接影响了中国哲学“复性”思维模式的形成和发展。
一、“复性”思维模式的形成《大乘起信论》阐述的根本原理是“一心二门”。
“一心”又名“众生心”,是《起信论》的一个根本范畴,它是世界一切现象的本体,具有绝对的超越性,相当于真如。
它又涵摄全部宇宙万物、世界现象,具有现实的针对性,甚至可以落实到个体的心性。
“二门”指心真如门和心生灭门,两者虽然并立,但它们都由众生心开出,是众生心的一体两用。
{起倌论}通过真如所具生灭功能,将众生心或一心中的染净、真俗、凡圣等概念包容,是以一元的思维方式对心性作出的独特解释。
“一心二门”一方面说明人性中善恶何以存在的原因。
另一方面肯定个体之心性中真如的存在,说明了人回复本性的可能性;真如因为烦恼尘垢的覆盖而不能显示,则说明了回复佛性的必要性。
这种理论奠定了中国哲学复性说的发展方向。
《大乘起信论》对复性说形成的另一重要贡献,是“本觉”说的提倡。
《起信论》说,“阿赖耶识”有两种意义,“一者觉义,二者不觉义”,“所言觉义者,谓心体离念,离念相者,等虚空界”,觉与不觉的区别在于是否有“念”(即“无明”)。
性情说哦

1.简述李的性情说
李翱借鉴了佛家的思想,在《复性书》中发展了韩愈的性三品说。
因此圣人虽有情却无情,能够达到寂然不动的境界。
而凡人虽有性,但是性为情所惑,因此虽有性但是却不见其性。
333333
所以说凡人就需要复性,如何复性首先需要做到“弗思弗虑,情则不生”,通过去除情的昏弊,以进入“无思无虑”的正思境界。
最后“性情两忘”,达到至诚无为的最高境界。
“知至故意诚,意诚故心正,心正故身修,身修而家齐,家齐而国理,国理而天下平,此所以能参天地也。
”。
复性书(附《李翱禅诗赏识》)

复性书上人之所以为圣人者性也,人之所以惑其性者情也。
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皆情之所为也。
情既昏,性斯匿矣。
非性之过也,七者循环而交来,故性不能充也。
水之浑也,其流不清,火之烟也,其光不明,非水火清明之过,沙不浑,流斯清矣,烟不郁,光斯明矣。
情不作,性斯充矣,性与情不相无也。
虽然,无性则情无所生矣。
是情由性而生,情不自情,因性而情,性不自性,由情以明。
性者天之命也,圣人得之而不惑者也;情者性之动也,百姓溺之而不能知其本者也。
圣人者岂其无情耶?圣人者,寂然不动,不往而到,不言而神,不耀而光,制作参乎天地,变化合乎阴阳,虽有情也,未尝有情也。
然则百姓者,岂其无性耶?百姓之性与圣人之性弗差也,虽然,情之所昏,交相攻伐,未始有穷,故虽终身而不自睹其性焉。
火之潜於山石林木之中,非不火也;江河淮济之未流而潜於山,非不泉也。
石不敲,木不磨,则不能烧其山林而燥万物;泉之源弗疏,则不能为江为河,为淮为济,东汇大壑,浩浩荡荡,为弗测之深。
情之动静弗息,则不能复其性而烛天地,为不极之明。
故圣人者,人之先觉者也。
觉则明,否则惑,惑则昏,明与昏谓之不同。
明与昏性本无有,则同与不同二皆离矣。
夫明者所以对昏,昏既灭,则明亦不立矣。
是故诚者,圣人性之也,寂然不动,广大清明,照乎天地,感而遂通天下之故,行止语默,无不处於极也。
复其性者贤人,循之而不已者也,不已则能归其源矣。
《易》曰:「夫圣人者,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不违,後天而奉天时。
天且勿违,而况於人乎?况於鬼神乎?」此非自外得者也,能尽其性而已矣。
子思曰:「惟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
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
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
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
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其次致曲,曲能有诚,诚则形,形则著,著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唯天下至诚为能化。
」圣人知人之性皆善,可以循之不息而至於圣也,故制礼以节之,作乐以和之。
《哲学》三、第六节剖析

2024/7/14
34
【复习与练习】
1.韩愈“性三品”说的主要内容。 2.请谈谈李翱《复性书》中的性情之辨。 3.韩愈、李翱一系排佛言论的着眼点是
什么?
2024/7/14
35
【参考读物】
1.韩愈:《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 《遗文》一卷,载于《四部丛刊》。
2.李翱:《李文公集》,载于《四部丛刊》。 3.张跃:《唐代后期儒学》第四章《关于三教
2024/7/14
4
1、韩愈心性哲学的理论基础
韩愈的心性哲学与历史上对天人关系的认 识有一定的关联。他说:
形而上者谓之天,形而下者谓之地,命于 其两间者谓之人。形于上,日月星辰皆天也; 形于下,草木山川皆地也;命于其两间,夷狄 禽兽皆人也。(《原人》)
2024/7/14
5
2、认识人的作用
与以往那种倾力歌颂人类的伟大创造不同, 韩愈从相反相成的角度来认识人的作用。他以 类比的方式说:
关系的辩论》及第五章《对于性情问题的辩论》 等,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版。
2024/7/14
36
也。其所以异于禽兽虫鱼者,岂非道德之性乎
哉?受一气而成其形,一为物而一为人,得之
甚难世。生乎也,又非深长之年也,以非深长
之年,行甚难得之身,而不专专于大道,肆其
心之所为,则其所以自异于禽兽虫鱼者,亡几
2024矣/7/14。(《复性书》下)
17
李翱认为人的情感源于妄思妄虑,要去除 “妄情”就应取消妄思妄虑。他说:
(《谏迎佛骨》)
2024/7/14
31
4、韩愈反佛得失论
基于释老之害过于杨墨的看法,韩愈认为
必须彻底铲除佛教,具体办法就是“人其人,
韩愈_李翱的经学思想透析

Ξ韩愈、李翱的经学思想透析王宏海1,曹清林2(1.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2.保定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河北保定 071002)摘 要:《论语笔解》是韩愈、李翱对《论语》的新解,今人研究甚少,忽视了其在经学史上的地位和意义。
韩、李以心解经、神化孔子和改动经文的经学思想标志着真正开启了宋学,也表明了中国解释学的转向。
二者的经学思想的建构对今天理论上的综合创新,复兴民族文化有十分重要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论语笔解》;韩愈;李翱;经学中图分类号:B 241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Ο5587(2005)02Ο0035Ο04 韩愈、李翱是唐代中晚期著名的儒学家、古文运动家,合著《论语笔解》[1],开宋学先河,冯契先生誉之为理学先驱。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领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清人储欣将李翱收为“唐宋十大家”。
宋晁公武引苏舜钦语,曰“唐之文章称韩柳,翱文虽辞不迨韩,而理过于柳”[2]。
欧阳修在《读李翱文》中言:“恨翱不生于今,不得与之交;又恨予不得生翱时,与翱上下其论也”[3]。
近人陈寅恪、钱穆等大师均认为研究宋明理学必自唐代始,亦有自韩愈、李翱始之意。
尽管如此,过去人们仍多研究韩愈的文学思想和“五原”等文章中的心性论;亦多考察李翱的《复性书》。
鲜有研究二者合著的《论语笔解》,使人觉得韩愈、李翱在经学史上的地位似难确断。
然如仔细研究《论语笔解》,就不难发现他们在经学史上的地位决不次于“宋初三先生”的开山之功。
因此,研究韩、李的经学思想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和学术价值。
“宋学”是相对“汉学”而言的,汉代儒学家的学术倾向侧重训诂、考据,对经文释义较少附以己意。
至宋代时,儒学家一反汉儒家法,他们侧重以“理”解经,以“心”解经,附以己意,甚至窜改经文,对经文随意增减,对先儒之注疏,根据己谓之“圣道”而修改,就内容而言,宋儒解经时侧重“心性”、“人心”、“道心”和“道”统等方面的研究。
韩愈、李翱是汉学向宋学转变的关键人物,《论语笔解》真正表明了经学的转折,宋学的开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论李翱《复性书》的心性思想(一)
论文关键词:儒释会通;“诚”;去情复性
论文摘要:为振兴儒学,唐代儒家学者李翱以儒为本,重新重视《中庸》、《易传》等儒家经典,吸收同时代佛学心性理论,着《复性书》三篇。
辛翱在《复性书》中提出具有本体色彩的“诚”的概念,并利用佛学著作《大乘起信论》“一心二门”、“本觉”的思维方式论证凡人和圣人心、性、情的关系,系统阐述凡人去情复性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中国哲学心性论的目的,在于以性善论为基础,解决人何以有恶以及通过道德修养如何去恶,使之符合封建道德规范。
李翱所谓的“复性”,指回复为昏惑之情所障蔽的明净善性,是以儒家性善论为根本的一元思维模式。
这种思想的源头最早可追溯到孟子。
当孟子说“人皆可以为尧舜”时,已经指出类似天命之性的本心的存在,也揭示了主体通过摆脱现象世界而回归本心的可能,提倡“反求诸已”、“求其放心”。
随着佛学的发展,融合儒家传统思想的佛学著作大乘起信论)所表现的思维方式,直接影响了中国哲学“复性”思维模式的形成和发展。
一、“复性”思维模式的形成
《大乘起信论》阐述的根本原理是“一心二门”。
“一心”又名“众生心”,是《起信论》的一个根本范畴,它是世界一切现象的本体,具有绝对的超越性,相当于真如。
它又涵摄全部宇宙万物、世界现象,具有现实的针对性,甚至可以落实到个体的心性。
“二门”指心真如门和心生灭门,两者虽然并立,但它们都由众生心开出,是众生心的一体两用。
{起倌论}通过真如所具生灭功能,将众生心或一心中的染净、真俗、凡圣等概念包容,是以一元的思维方式对心性作出的独特解释。
“一心二门”一方面说明人性中善恶何以存在的原因。
另一方面肯定个体之心性中真如的存在,说明了人回复本性的可能性;真如因为烦恼尘垢的覆盖而不能显示,则说明了回复佛性的必要性。
这种理论奠定了中国哲学复性说的发展方向。
《大乘起信论》对复性说形成的另一重要贡献,是“本觉”说的提倡。
《起信论》说,“阿赖耶识”有两种意义,“一者觉义,二者不觉义”,“所言觉义者,谓心体离念,离念相者,等虚空界”,觉与不觉的区别在于是否有“念”(即“无明”)。
本觉指向净法,不觉指向染法,觉与不觉是相互依存、转换的关系,并非对立、不相容。
“若离觉性,则无不觉”,“若离不觉之心,则无真觉自相”,因此,一心作为客观的真如本体,是与主体的智慧解脱联系在一起的。
这种“本觉”说进一步说明了回复佛性的可能性,即人们只需要通过主体固有智慧(本觉)的发现,就能回归真如本体。
《起信论》为复性说形成提供了直接的思维模式。
由萧衍发端的儒家“复性”(返性)学说,以及道教学者宋文明等人的“复性”思想,既与佛教《起信论》相联系,又包含儒、道各自原本精神。
在经由各家学者们的反复琢磨之后,唐代学者梁肃在他的《天台止观统例》中提出了包含天台性具善恶的学说,主张破无明而显法性,提倡侧重止观的复性明静。
在梁肃的启发和影响下,李翱提出了“复性”学说。
他所谓的“复性”,与天台佛学“断烦恼而人涅槃”、“约法性破无明”、“断修恶尽而明性善”等思想学说颇为相似。
二、李翱《复性书》中“诚”的思想
“诚”是一个在儒家哲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的范畴,它体现了儒家追求天人合一的思想。
李翱为建立其本体论体系,在《复性书》中极力推祟《中庸》“诚”的观念,并以佛道思想对“诚”进行改造,使“诚”的思想有了新的发展。
1“诚”统天人
《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诚”成为天与人之间沟通的媒介。
《中庸》试图通过“诚”统一天道和人道,但没有具体回答作为人道的“诚”何以具有天道的性质,天道又何以具有人道的属性。
在《复性书》中,李翱强调《中庸》“诚”的思想:“道也者,至诚也。
至诚者,天之道也。
”“诚之者,人之道也。
”“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同时,李翱又结合《易传》,引用其中对
“易”、“道”具有本体色彩的表述,试图给“诚”加入新内涵,使“诚”成为抽象的本体论概念。
李翱说:
《易》曰:“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
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
安土敦乎仁,故能爱。
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遭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体。
一阴一阳之谓道。
”
《易传》本身并没有自觉地构建宇宙生成论,只是通过“易”最终生出八卦而定吉凶进行卦象的描述。
李翱引用《易传》,强调“易”具有“曲成万物”的功能,这种具有本体性质的“易”是“无体”、“无思”、“无为”的,是没有任何具体规定性的,这就是“道”。
至诚和“道”等同,李翱转而用“道”来描述“诚”,认为作为天之道的诚,也具有这样的性质。
“动静皆离,寂然不动者,是至诚也。
”“诚”超越一切思虑,超越动静之对待,是寂然不动的至静状态。
“诚”的内涵的这一转化,为“诚”从道德论往本体论发展开辟了道路。
超乎相对,才能达到无限、无待,而为万物之宗主,成为形而上的本根。
李翱还赋于“诚”以“广大清明,照乎天地”的佛性色彩,它好比佛性本体的“真如”,寂然不动,广大清明,指向了宇宙和人性的本来如实状态。
在将“诚”上升到本体论高度的同时,李翱更加注重将“诚”落实到人心当中。
和“易”、“道”一样,至诚“寂然不动,广大清明,照乎天地,感而遂通天下”,“寂然不动”是就“诚”之体而说,“感而遂通”是就“诚”之用而说。
当“诚”“感而遂通”时,至诚能通化万物,万事万物无不以“诚”为法则,其行止语默无不处于极也。
人心同样也是如此。
李翱说:“昔者之注解《中庸》者……以事解也,我以心通也。
”所谓“心通”就是“明诚”。
“诚”在每一个人心中都是本具的。
人人只要不断完善自己,便可扩充自己本有的诚性。
他说:
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性者,天之命也。
“率性之谓道”,何谓也?曰:率,循也。
循其源而反其性者,遭也。
道也者,至诚也。
……诚者,定也,不动也。
李翱在《复性书》中,以人所具有的天命之性为中介,认为“诚”的“不动”即为人们内心世界的本然状态,从而将具有本体论色彩的“诚”与人心紧密结合。
“诚”是天人的共同本性,它不仅具有宇宙论的意义,同时也是人的天命之性,本存于人的内心之中,是人理想中的主观精神。
李翱的这种思想,与佛学心性论中将佛性和人心紧密结合的思维方式极其相似。
中国佛学从《起信论》开始论述的“众生心”或“一心”,就将世界现象之本体落实到个体心性,认为一切现象与本质、精神与物质,都含摄在一心——众生心里,其后无论是天台、华严还是禅宗,都将佛性和人心紧密结合,认为佛性既是最高实体,又同时体现于每一具体事物中;作为最高实体时是完整的存在,体现于具体事物中也是完整的存在。
各宗根据这一原理,将真如佛性移入众生之心,使佛变成人们的内心世界,从而证明众生成佛的可能性,也包含着发掘众生主观潜力的因素,带有主体化的倾向。
2诚统性情
就整体而言,李翱的心性论可概称之为“诚统性情”,它以佛家“一心二门”思维方式为哲学背景,以儒家性善论为核心内容。
李翱的性善论是对先秦思孟学派的继承,并无太多新意,其独特性主要表现在对佛学心性论思维方式的巧妙借鉴上。
李翱“诚统性情”的心性论是在同时代学者梁肃的影响下层开的。
梁肃对佛学思想研究甚深,为了更好融合儒、释两家的心性学说,梁肃在其著作《天台止观统例》中,引入《大乘起信论》“一心二门”原理。
《天台上观统例》说:“是唯一性而已。
得之谓悟,失之谓迷,一理而已。
迷而为凡,悟而为圣。
迷者自隔,理不隔也。
失者自失,性不失也。
”“理谓之本,迹谓之末。
本也者,圣人所至之地也;末也者,圣人所示之教也。
”悟与迷、圣与凡、理与迹、本与末,都出自“一性”,这“一性”即相当于《起信论》的“一心”。
一心具真如门和生灭门,真如门从宇宙万有的本体方面说,故为理、为本;生灭门从宇宙万有的现象方面说,故为迹、为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