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禅宗心性论与宋明理学心性论关系所作的思考

合集下载

陈来宋明理学读书笔记

陈来宋明理学读书笔记

在深入研读陈来教授的《宋明理学》之际,我感受到了中国传统哲学的博大精深。

陈来教授的解读深入浅出,让我对这个原本陌生的领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以下是我在研读过程中的一些感悟与笔记。

一、关于宋明理学的背景与特点宋明理学是中国古代儒家哲学在宋、元、明三代的继承与发展。

它强调“天理”与“人性”的合一,追求内心的修炼与外在的社会和谐。

陈来教授指出,宋明理学具有三个显著特点:一是注重心性之学,二是强调实践功夫,三是具有高度的理论自觉。

这使得宋明理学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二、关于心性之学心性之学是宋明理学的核心。

它强调通过修炼心性,达到内心的纯净与高尚。

陈来教授认为,心性之学不仅是个人修养的必由之路,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关键。

心性之学的实践,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保持正念,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三、关于实践功夫宋明理学注重实践功夫,强调知行合一。

陈来教授指出,实践功夫是实现心性之学的关键,只有通过实际行动去践行道德原则,才能真正实现内心的纯净与高尚。

这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仅要注重理论学习,更要注重实践锻炼,将所学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四、关于理论自觉宋明理学具有高度的理论自觉。

陈来教授认为,这种理论自觉体现在对儒家经典的深入研究与传承上。

通过对经典的解读与阐释,宋明理学家们不断丰富与发展儒家哲学,使其更加适应时代的需求。

这种理论自觉也要求我们在学习过程中,保持对经典的敬畏与尊重,同时也要勇于探索与创新,推动儒家哲学在新时代的发展。

五、结语通过研读陈来教授的《宋明理学》,我深刻感受到了中国传统哲学的博大精深。

在这个过程中,我不仅学到了知识,更收获了人生的智慧。

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只要我们用心去体悟、去实践,就一定能够在宋明理学的智慧中找到人生的真谛与价值。

浅谈朱熹心性论

浅谈朱熹心性论

浅谈朱熹⼼性论2019-04-28摘要:宋代儒学家们喜欢谈⼼性,但众说纷纭。

朱熹讲⼈性问题既分别了“天命之性”和“⽓质之性”,⼜分别了“道⼼”和“⼈⼼”。

认为性⽆不善,情也应当从善。

要克服“⽓质之性”带来的不善思想和⾏为,使“⼈⼼”服从于“道⼼”。

关键词:朱熹;⼼性;理宋明理学⼜明性理之学或⼼性之学,它是⼀套理论概念,⼀套思想。

理学家所研究的都是形上学的理论,他们围绕“⽓、理、太极、⽆极、⼼”进⾏研究。

中国⾃古代以来的哲学不仅仅是推理的系统,也是⼀种修为之道。

理学家把⼼和性做成了修为的平台,作为活动的主体,⽽不是看做活动的功能。

儒家哲学极重⼼性,从孟⼦起就⼀直把“⼈性善恶”问题提到重要的位置,他建⽴的“四⼼”说把⼈的主体价值⾃觉地完全凸现出来,他的“性善”论构成了儒家价值理论的基本内容。

关于性的具体内容,孟⼦和朱熹具有⼀致的解释,那就是仁义礼智。

朱熹继承了⼆程“性即理也”的性论思想。

⼆程认为,“理”体现在⼈⾝上就是“性”,朱熹采取⼆程和张载的观点把“性”区分为“天命之性”和“⽓质之性”。

他认为从⼈之⽣来讲,“理”构成⼈的性,具有“天理”的⼈性叫做“天命之性”;“⽓”构成⼈的形体,“理”与“⽓”相杂的⼈性叫做“⽓质之性”。

因此说:“天下⽆⽆性之物,盖有此物,则有此性;⽆此物,则⽆此⾏。

”(《朱⼦语类》卷四)这就是朱熹所谓的“⼈⼈有⼀太极,物物有⼀太极”的本体论在⼈性论问题上的贯彻。

“天命之性”相当于“理”,“理”是没有“形影”的,它只是⼀个清静空阔的世界,所以“性”也是没有“形影”的,因此“天命之性”必须借助于“⽓质之性”,才有它安顿停留的地⽅。

但他⼜对张程的理论给予了修正,主张天命之性是纯粹⾄善的理,⽽⽓质之性则是理与⽓相互交杂⽽⾔之。

因此,天命之性纯善⽆恶,⽽⽓质之性则有善有恶,后者是恶的根源。

朱熹把⼈性区分为“天命之性”和“⽓质之性”,以为这样就最完满地解决了长期以来争论不休的⼈性善恶问题。

苏轼、二程与宋代心性工夫论_

苏轼、二程与宋代心性工夫论_

2024 年第 2 期第 64 卷(总 308 期)No.2 2024Vol.64 General No.308苏轼、二程与宋代心性工夫论 *郑泽绵摘要:禅宗的“求索悖论”是二程与苏轼都面对的问题意识之一。

禅宗为了规避“求索悖论”而诉诸“无事”。

在北宋禅宗批评“无事禅”的同时,二程与苏轼既警惕“无事”,又规避“求索”,在其间寻找中道。

苏轼与程颐同时提出了“有主”的工夫论。

宋明理学的思想起点是肯定世界。

从“肯定世界”到“信任直觉”,仍需思想的飞跃。

程颢《识仁篇》的“存久自明”与苏轼《东坡易传》的“无心而信”的洞见在于:由“物我两忘”论证“信任直觉”的必要性。

苏轼通过“无心”“身体意识的统一性”和“整体主义的感知”去论证“对身体整体协调性的信任”,并结合其艺术经验,提出“无心而一,一而信”。

此说回应了北宋政治体制和意识形态的两个弊端。

从苏轼工夫论中可以提炼出“先行信任”与“精微的道德直觉”两个新概念,以区别于现当代伦理学常探讨的“底线道德直觉”。

关键词: 程颢; 程颐; 苏轼; 工夫论; 无心; 求索悖论DOI :10.13471/ki.jsysusse.2024.02.016现代学界对于北宋儒学的哲学史叙事奠基于朱熹所确定的道统谱系。

在其中,北宋五子(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与邵雍)占据哲学史的主流,而王安石、苏轼与司马光等人,虽然在北宋影响甚大,在现代的哲学史叙事中却只是边缘角色。

这是因为哲学史不同于思想史,哲学史探索对我们当代有价值的理论,而思想史则还原各学派在当时的传播影响。

这个区分已经是学界共识,但这两者也不能被割裂,因为思想史背景能帮我们把握当时的哲学问题意识,看清一些思想碎片之间的关联。

宋明理学的哲学思想散见于注疏、语录和书信中,如果缺乏思想史大视野,往往“见树不见林”。

本文将苏轼和二程工夫论放在北宋的儒禅代兴的思想史背景中考察,揭示诸家之间隐秘的关联。

思想史、哲学史与哲学三者宜相区分而互助。

2023高中历史宋明理学教案优秀5篇

2023高中历史宋明理学教案优秀5篇

2023高中历史宋明理学教案优秀5篇高中历史宋明理学教案设计篇一课标要求: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

分析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培养学生理解古代思想家主要学术观点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结合教材内容的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搜集相关资料,加深对宋明儒学发展过程的认识。

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分析宋明理学与传统儒学的异同,要注重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

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等学习相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宋明理学相关知识的学习,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思想文化的理解,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初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教学课时:1.5课时重点难点:重点: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各阶段的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

难点: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各阶段的特征及其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理解。

教学建议:本节教材主要包含四个子目:第一,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第二,北宋五子与理学的创立;第三,朱熹的学说与理学的成熟;第四,陆王心学与理学的发展。

一、导入新课:在宋代儒学复兴运动中诞生的理学,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了“天理”的高度,形成一整套囊括天人的严密体系,又称新儒学。

理学的出现与走向成熟,体现了儒学的新发展。

在本课学习中,要求同学们思考的问题有:宋明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是什么?它的发展过程怎样?宋明理学与传统儒学相比,出现了哪些变化?你怎样看待这种变化?由此导入。

二、阅读指导:在学习中,首先要分析清楚宋代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这有助于理解理学产生后的发展历程及其表现出的思想特征。

在整体把握理学发展脉络基础之上,加深对各个发展阶段的认识。

另外,还要结合相关资料分析理学发展的不同阶段中,其代表人物的思想的异同点,从而总结出理学的基本特征。

《宋明理学》读书笔记

《宋明理学》读书笔记

《宋明理学》读书笔记《宋明理学》是杨立华老师的老师陈来所作。

杨老师在陈来老师的理解基础上做了更加精彩的解读。

现在回想起杨老师的课,仍有梦幻般的感觉。

在学问上,杨老师未必比其他老师精深。

但他磁性的嗓音,极为自信的观点,还有幽默的表达与金句,使得他的讲课极富感总力。

这种感觉时常让我思考,阳明先生当年在书院讲学是否也是这般模样,终究是人能弘道,而非道能弘人。

也因如此,仅凭文字记录实难记录杨老师讲课精彩程度万一。

后来杨老师的讲课笔记已经集结成书《宋明理学十五讲》,我也就不再另放笔记。

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读一读,一窥杨老师讲课时的风采。

韩愈768-824,字退之,昌黎人。

出身寒微,三岁父母双亡,自幼刻苦学儒,是典型平民知识分子,古文运动领袖,诗文影响很大。

代表作五原,《原性》《原道》《原毁》《原仁》《原鬼》。

1. 宣扬道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

轲之死,不得其传焉。

儒家的核心精神、价值称为道,通过圣贤传承而成为一个传统。

传统延续及作用依赖于一个接递过程和系统。

圣人之道传延有两种方式,一是尧、舜、禹口授,一是周公、孔子、孔子精神传承。

孟子后口授系统中断,精神承续没有出现,而自己发扬、传接了道统。

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谓之道,足乎己无待于外谓之德。

仁与义为定名,道与德为虚位。

道不仅是精神价值,还包含一整套仁义的道德原则、诗书的经典体系、礼乐的政治秩序等整个社会秩序。

以“博爱”规定仁,重点在人对于他人的施爱,而不是内在精神品格。

义是行为合适一定情境的准则。

仁与义有确定内涵,道与德是不同思想体系共用的概念,没有确定内涵。

澄清“道”的概念以反佛老斗争。

2. 推尊孟子其祸出于杨墨肆行而莫之禁故也。

故愈推尊孟氏,以为功不再禹下者。

释老之害,过于杨墨,韩愈之贤,不及孟子。

…虽灭死而万无恨。

唐以前孟子地位如诸子,韩愈出于佛老斗争推尊孟子,作为儒家与其他学说斗争的典范,激烈排斥佛老。

自由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精神探索

自由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精神探索

自由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精神探索邮编:510521摘要:从美学精神层面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具备一种超越性的、自由解放精神。

中国文化主脉—儒家文化追求人格自由,其“仁”的核心属于一种超脱个人私利的精神。

道家则追求精神层面的自由,经由忘却进行超越,从而实现逍遥、自然的目标。

而禅学则为佛教的老庄化,其所追求的是一种空灵自在的本性。

中国传统文化的“自由”思想,决定了中国文化本身就蕴含美学精神。

本文从儒家、道教、禅宗三个层面着手,对自由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精神进行探索。

关键词:自由;中国传统文化;美学精神前言:说起“自由”,很多人都以为它是从西洋引进的外来物,但事实上,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关于“自由”的观念。

“自由”一语在汉代文献中首次使用,如“请见不请退”(《礼记·少仪》),东汉郑玄注曰:“去止不敢自由”。

赵岐在《孟子章句》中亦有“进退自由”之说等。

虽然古代文学作品中的“自由”一词与当今社会中所言的“自由”存在一定差异,但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自由也含有自由精神、思维的意义,此为不争的事实。

笔者从儒家、道教、禅宗三个层面着手,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的自由与美学精神。

一、儒家:人格自由儒家强调以礼仪对个体行动加以约束,正如《论语·颜渊》中所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由此可以看出,儒家所阐述的自由是一种存在限制的自由。

《论语·为政》曾提到“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人在七十岁的时候,可从心所欲,固然已臻至自在之境,但仍需“不逾矩”,亦就是要恪守伦理规范与社会法则。

宋明理学亦被称之为新儒学,其核心理念即对儒学伦理观展开本体化。

心性论在宋明理学中占有重要位置,其备受程、陆王心学的重视,然而与孔孟学说相比,宋明心性论与其有很大不同,蒙培元先生认为宋心性说不同于原儒学的人性说,它不是一个单纯的伦理问题,而是一种超越了“以人为本”的学说。

它的主要特征是:用“宇宙论”解释人的本质,用“宇宙”解释人的存在,把人提升到“宇宙”的高度,确定人的地位和价值。

宋明理学

宋明理学

宋明理学宋明理学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一种重要学派,也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

它的产生和发展与宋代理学密切相关,这两者合称为“理学”。

宋明理学融合了儒家经典的思想精华,以及道家和佛家的元素,提出了许多独特的观点和思想体系。

本文将从宋明理学的起源和基本观点、主要代表人物以及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宋明理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南宋时期的理学思潮。

北宋时,程颐、程颢和朱熹等人主张回归原始经典,研究思辨和道德修养。

南宋时,朱熹对理学思想进行了深化和系统化,被称为“朱子理学”。

朱子理学在宋代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深深影响了当时的士人和社会。

宋明理学主张“格物致知”,通过观察自然界的事物,反思人性的本质和道德原则,来达到对人生的认知和探索。

他们认为,人性本善,但受到了外界环境的干扰和扭曲,所以需要经过修养和教化才能实现内心的真善美。

在修养过程中,他们强调要“格物”,即从事物的表象中触发对原理的思考和总结,通过不断的实践和观察,来增长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

这种“格物致知”的实践方法,使得宋明理学注重实践和经验,与理论相互结合。

在宋明理学的体系中,朱子的“理学”是最为重要的思想。

朱子通过对经典文献的研究和理解,提出了“理”和“气”的概念。

他认为,人的心灵中有无数的“理”,而“理”又是无处不在的,贯穿于宇宙万物之中。

同时,朱子也承认“理”不是静止的,它通过不断的运行和变化来实现自身。

人们只有通过修养和实践,才能获得理的认知和理解。

而“气”则是具体事物所具备的形式和质料,是“理”在特定环境中的表现。

明代继承了宋代的理学传统,发展出了自己独特的理学思想。

由于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明代出现了许多新的学派和理论,如王阳明的“心学”和王守仁的“格物达理”。

王阳明认为,人的心性是与天地万物相连的,只有通过学习和感悟自己的内心,才能获得真正的智慧和理解。

而王守仁则提出“格物达理”的思想,认为通过观察事物的现象和运动规律,可以推理出隐藏在背后的原理和真相。

对宋明理学的认识与理解

对宋明理学的认识与理解

对宋明理学的认识与理解
宋明理学是中国明清时期的主要哲学流派之一,强调了人的自我完善、天人合一和理性主义。

它的核心思想是“心即是理”,即人的内心本质即是宇宙中的万物本原。

宋明理学对于中国传统哲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它围绕着“心性”展开探讨,强调了人的内在修养和自我完善,提出了“知行合一”的思想,强调了“格物致知”的重要性。

宋明理学的理论体系包括“心学”、“理学”和“道学”三个方面。

其中,“心学”是其核心,认为心性是构成世界的根本,人的内在修养和自我完善是实现天人合一的根本途径。

“理学”则是对于“心学”的进一步发展,通过推理和辨证的方式,探讨了“理”的本质和作用。

“道学”则是强调了道德修养和实践的重要性。

宋明理学思想的影响不仅在中国哲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也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向更为深刻的内在层面发展,对于现代社会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总之,对宋明理学的认识和理解,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哲学的发展历程和思想精髓,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中国文化的深刻内涵。

- 1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禅宗心性论与宋明理学心性论关系所作的思考――以分灯禅、朱熹、陆九渊心性思想为例耿静波摘要:中国佛教各宗派中,禅宗的心性思想整体性特别强。

尽管如此,作为分灯禅中的重要两支,洪州派与石头派还是表现出相互区别的心性思想。

笔者试将洪州派、石头派心性论与陆王心学、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陆九渊、朱熹的心性思想作相关比较,以期对探究禅宗心性论与心学、理学心性本体思想间的借鉴、吸收关系,以及宋明时期儒家心性思想为何由人生、伦理转向心性本体层面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洪州派;石头派;陆九渊;朱熹;心性论中国佛教心性论是在消化印度大乘佛学相关思想基础上经过创造性转化而成,魏晋南北朝之后,逐渐发展出两大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发展路向,即“性宗”和“相宗”。

禅宗作为“性宗”其中一支,其心性论发展历程亦可大致视为整个佛教心性论发展轨迹的缩影。

分灯禅的洪州系、石头系即分别从本派立场对“理”、“性”、“心”以及三者关系作系统诠释;而在程朱理学、陆王心学方面,两方心性论主要研究和回答的是人的主体思维与道德理性的关系问题,其中心问题便是由性而发的情感和情欲问题,以及“理”、“心”、“性”与“情”之间的关系问题。

现就分灯禅及宋明理学对相关问题的阐释作对比分析。

一正如赖永海先生所言,佛教对儒家影响之甚,莫过于其本体论思维模式;而儒家对佛教最大的影响,则在于心性论方面①。

诚然,宋代理学形成理论体系之后,在儒、释、道三家中,宋明理学占据了心性论发展的主导地位,佛、道两家受其影响极大。

然而,在隋唐时期,情况却远非如此。

任继愈先生指出,“在隋唐时期,佛教各大宗派,如天台、华严、禅宗都各自在自己学术领域里有所建树,佛教的心性论处在时代思潮的领先地位。

”②由此可见,隋唐之时,在儒、道两家分别着力发展其道德伦理、体用论之时,佛家的心性哲学就已经取得极大发展,占据当时社会思潮的领先地位,故赖永海先生所言,只在具体时代背景下方能成立。

具体到佛教各宗派的心性论,更以禅宗心性论最为系统和完善。

在禅宗心性论之如来禅之后,又经历北宗禅、南宗禅,以及分灯禅各阶段。

在笔者看来,上述诸阶段之中,尽管分灯禅的洪州系、石头系与陆王心学、程朱理学两派的心性思想存在具体差异,但就心性论理论基础,思想体系等方面,四者之间却存在诸多相似之处,且有互相发明之意。

笔者还认为,洪州系与石头系的分歧恰可解释陆九渊、朱熹心性论分歧的根源。

关于佛教与宋明理学的关系,学界早已有所关注,代表性著作主要有:方立天先生的《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③,赖永海先生的《佛学与儒学》④。

但两部著作仅是提纲挈领地讲到佛教对包括宋明理学心性论、本体论,以及人性论思想等方面有一定影响,并就张载、二程等几位理学家思想分析之,但未就包括后来之禅宗分灯禅等具体问题展开讨论;当代关于佛教与宋明理学的研究,比较有代表性的两部著作为李承贵的《儒士视域中的佛教》⑤,王心竹的《理学与佛学》⑥。

此两部著作亦是以整个佛教理论体系、理学思想体系为契合点,选取宋明理学各个时期代表人物,结合佛教各宗派思想,分析其理学思想与佛教的关系。

从整体看,以上著作均集中在隋唐佛教及其以前的佛教理论,并未涉及分灯禅与心学、理学的比较问题。

而具体到分灯禅与宋明理学的关系研究,吕??先生在《中国佛学源流略讲》中提到后期禅宗思想可能对后来的理学家产生影响⑦;印顺在《中国禅宗史》中提到洪州禅与石头禅系思想上的区别⑧;杜继文先生在《中国禅宗通史》中注意到洪州、石头派在“理”、“心”等方面有所侧重⑨。

鉴于上述著作仍然仅为笼统、简略提及分灯禅与宋明理学存在一定关系,均未就具体细节展开论述,笔者现试据分灯禅洪州、石头两系心性论思想,结合陆九渊之“心”与朱熹之“理”相关思想分别述之,希望引起对此问题更多地关注与思考,进而对相关问题作更深层次的研究。

二关于洪州派的心性论体系,据宗密概括,其特点为:“触类是道”,“任心”⑩。

此心即“自本心”,与北宗所言“守本真心”之心不同,亦与具体、可见的现实之“心”不同。

然而,对于洪州派之“心”,学术界却存在一种片面理解,即将其理解为与日常生活相关联的平常人之心,现实心。

杨维中在《中国佛教心性论研究》中对马祖“无心是道”的解释,“所谓‘无心是道’,就是随顺心体,依照清净心体的逻辑任性无为,此乃‘平常心是道’的含义。

‘平常心’即是与日常生活相关联的现实之心。

”诚然,马祖之“平常心”自有假“现实心”以体现之义,然此心绝非即等同与现实之“心”。

据《景德传灯录》卷二十八《马祖语录》记载:“道不用修,但莫污染。

何为污染?但有生死心造作趣向,皆是污染。

若欲直会其道,平常心是道。

谓平常心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无断常,无凡无圣。

经云:非凡夫行,非贤圣行,是菩萨行。

”由此可知,此心乃“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无断常,无凡无圣”之“心”。

我们试将平常人患得患失、心存善恶之“心”与其比较,则当下充满五欲之人“心”很显然不能与之相类而论,故将马祖之“心”解为“现实心”实不恰当。

“道不用修,但莫污染”,此为从禅宗“心性本净,客尘所覆”之义而言,“不修”不是绝对“不修”,而是在体认自心前提下,任运自然的修行,从而扫除一切分别二见之心,持守一种无造作,无是非的“无分别”心态。

此与二祖慧可所述之“本心”,三祖僧璨之“圆同太虚,无欠无余”,“任性合道”、“放之自然”乃一脉之承。

至于陆九渊的心性论思想,最典型的莫过于其“心即理”,“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陆九渊“心”之概念的运用上,大致有两义,一为“现实心”;另则为人之“本心”,即人之道德原则的根源,“理”的体现,也即孟子所谓“良知”。

在笔者看来,亦可视为人之“道德良知”。

先看其后义:“心,一心也;理,一理也。

至当归一,精义无二。

”结合“朱陆之争”关于“尊德性”与“道问学”孰先孰后问题中,陆九渊对“尊德性”的持守,我们可看到,陆九渊此处之“心”,即“道德良知”之义;而陆九渊之“理”与朱熹之“天理”涵义大致相同,此“理”既存于人心,又存于天地之间。

人之“道德良知”,也即本心与此“理”乃同一物,皆指“天理”,故无区分的必要。

“人与天地并立而立三极,安得自私而不顺此理哉?”《语录》又曰:“心,只是一个心。

某之心,吾友之心,上而千百载圣贤之心,下而千百载复有一圣贤,其心亦如此。

心之体甚大,若能尽我之心,便与天同。

”在陆九渊看来,“天理”之实现,在于人之“本心”的不拘于一己之私,而与天地相通。

由此观点出发,陆九渊自然得出“人皆是有是心,心皆只是理,心即理也。

”的结论,“心”与“理”相即统一。

另一方面,至于陆九渊之“现实心”的涵义,乃陆九渊在《与李宰书》中未严格区分“心”与“本心”之因所致。

其中之“心于五官最尊大”,“心之官则思”,“心当论邪正”,此几处之“心”显然区别于前述之“心”,而为主体思维之心,乃“现实心”,兹另当别论。

由此,我们可看到,洪州之平常心乃无善无恶,非真非妄之心。

平常之中含摄着不平常之义。

此种不用修之心,不是不修,而是不刻意去修,是对人之“修行”提出的更高要求――不修之修。

徐文明先生亦认为马祖所守护之“不修”之心即六祖传于怀让之“修证即不无,污染即不得”之心。

此“心”与陆九渊“上而千百载圣贤之心,下而千百载圣贤之心”实乃一物,陆九渊“心之体甚大,若能尽我之心,便与天同”,“心即理”之“心”,亦均指代此义。

发自内心之“道德良知”乃天之所赋,其与“天理”无二,人之日用常行正为践行此心而作。

故洪州之“不修之修”的“平常心”与陆九渊“吾心即是宇宙”的心乃于类似理论根基之上而发,双方具有相似的思维逻辑与思考视角。

三具体到石头禅系的心性思想,“自心”为其心性论体系的重要概念,但此“心”区别于洪州派的“平常心”,而是指“本觉真心”,“真如”之义。

石头禅系亦正是在将“心”视为“真如理体”基础之上实现心体与性体的合一。

理事关系方面,石头宗亦具区别于禅宗其他派系的独特解释。

正如石头在《参同契》中所语:“灵源明皎洁,枝派暗流注,执事元是迷,契理亦非悟。

”此“灵源”即“真如”,吕??先生称其为“性理”,“真如”本净,客尘覆障未能改变其“自性”,而“支派”则为由此“真如”所发出,以分之为体而形成。

心物本为一体,且相互贯通,任何仅“执于事”或“契于理”的执着一边均是不识“自性”。

这亦正是宋明理学集大成者朱熹“理一分殊”所述之义。

“理一分殊”首出于程颐答杨时就墨家“兼爱”思想对《西铭》的质疑:“《西铭》明理一而分殊,墨氏则二本而无分。

分殊之弊,私胜而失仁;无分之罪,兼爱而无义。

”朱子对程颐的思想作了进一步继承和发展。

“理只是这一个,道理则同,其分不同,君臣有君臣之礼,父子有父子之礼。

”朱子主张将天地万物看作一个整体,称其为“太极”,此“太极”为一;然单就每一个事物来说,每个事物都为由此“太极”而生,且均禀受此“太极”(理)之“性理”。

由此,“太极”(理)与万物一体。

同时,此理论在伦理道德意义上亦成立,即具体行为规范中贯穿着普遍道德原则。

至于“心”与“理”的关系,石头禅系首先指明此“真如理体”非指“现实心”而言,而“真如理体”则与“理”不一不异。

“无心”才能“合道”,“即事”方能“显真”,对于此理体圆融方式,我们可以联系朱子“心统性情”思想来分析:“心主于身,其所以为体者,性也;所以为用者,情也,是以贯乎动静而无不在焉。

”“心有善恶,性无不善。

”朱子认为,人“心”之生质为自然肉团,但此生质之心又有思虑的作用,从思虑角度而言,心的本体不应以生理之心为体。

固心性就其合处而言“固只一理”,但分析开来,心是心,性是性;“心”有善有恶,“性”则无不善。

由此,我们可看出,朱子之“心统性情”意欲强调“心”之涵养的重要性,其“统”意在凸显本心之全体作用,彰显心体的直觉能动及自由、主宰特征;而就“性”来讲,性体情用,此性包括“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区别于二程“性即理”思想,朱子认为仅“天地之性”方为“理”,即“至善之性”才能称“理”。

在此理论基础上,朱子认为,“心”与“理”一,但“心”并不等同于“理”,“理”乃就“天地之性”意义上而言,此正为石头派关于“心”、“道”关系方面所表达之义。

“现实心”不等同于“理”,唯有在摒弃知见,领悟心与万物相互贯通,不一不异的前提下方能彻达“理”之真谛。

四由上文梳理,我们可大致看到禅宗洪州派与陆九渊“心学”、石头派与朱熹“理学”在“心”、“理”等核心理论范畴方面存在的契合之处。

另,在实践层面及本体论思想方面,四家亦存在相通之处。

首先,在实现程度上,陆九渊的“心”与“理”的关系,主要通过“同”来实现。

“理乃天下之公理,心乃天下之同心,圣贤之所以为圣贤者,不容私而已。

”只有在“大心”、“同心”层面上,“理”与“心”才能贯通为一体;洪州派则主张“性在作用”,持守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无断常,无凡无圣的“平常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