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重阳心性思想论纲

合集下载

王重阳的心体说及其理论渊源

王重阳的心体说及其理论渊源

王重阳的心体说及其理论渊源*导读:王重阳创全真道,以屏除幻妄,独全其真为宗,直指个人心性本原。

王重阳立教虽以三教王重阳创全真道,以屏除幻妄,独全其真为宗,直指个人心性本原。

王重阳立教虽以三教归一为标志,但根本教旨却源于道教内丹性命之学。

而其崇尚心性了脱的精神旨趣实有受于唐代重玄学的趣韵,他把重玄趣味浓厚的《清静经》作为日常修持典要之一,即是例证。

王重阳心本是道,道即是心的心体说,不仅宗承了庄子哲学归道入心的趣向,而且也是重玄学关于心道关系理论发展的必然逻辑。

一、回溯道教重玄学的发展脉络王重阳创立的全真道无论是作为道教的改革派,还是以三教归一为标志,其立教理论都不可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必有其思想的渊源。

据《终南山神仙重阳真人全真教祖碑》载,王重阳常劝人诵《道德经》、《清静经》、《般若心经》及《孝经》,以之作为修持的入门经典。

撇开其因三教合一的文化兼容态度而纳入《般若心经》和《孝经》不谈,王重阳与道教本位文化的源流关系已是昭然若揭。

《道德经》作为先秦道家文化的代表,本质上体现了王重阳向道家思想复归的趣向;《清静经》则是重玄学的重要代表作,可以表明王重阳对于重玄之道的推崇与继承。

本文认为,王重阳在理论上的最大建树和贡献莫过于确立了心体说,即心本是道,道即是心。

心外无道,道外无心①所蕴涵的理论主旨。

我们先存下此话不论,而去探寻其理论源流。

论及心体说的渊源,必推至刚才提到过的《道德经》和《清静经》,因为这两部书正是王重阳赖以立说、立教的重要著作。

《清静经》的主旨是重玄之道(下文详说),而重玄之道本是因《道德经》而立名,故而我们只需要理清重玄学的源流脉络即可理解王重阳心体说的理论渊源。

重玄学作为道教(道家)文化发展的一个阶段,是《老子》的思想历史地演进至某个时期的反映,它在形式上以《老子》的文本为载体,而逻辑上则是对魏晋玄学思潮的直接承继。

王弼对《老子》的道的历史性阐释首先使道是有是无以及有无关系问题突显了出来。

王重阳立教十五论解析

王重阳立教十五论解析

王重阳立教十五论解析【王重阳立教十五论解析】王重阳立教十五论是道教中重要的教义,它通过十五个论述,阐明了道教的核心思想和修炼方法。

以下是对每个论述的解析。

1. 道不言自喻这一论述强调了道的无言无形。

道是宇宙间永恒不变的原理,无论是否被言语表达,它仍然存在于万物之中。

修行者应当通过默默感悟与体验,领悟道的存在和运行。

2. 道者以生为本道教注重追求健康长寿,因为只有在身体健康的基础上,才能修行达道。

这个论述告诉人们,生命是最宝贵的财富,应当珍惜和保护生命。

3. 人为尊,天下博爱这是一个关于人伦的教义。

王重阳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相互尊重,他认为人类是万物之灵,应当互相关爱,和谐相处。

4. 无名曰谓之道道教强调了无名无形的道,真正的道没有限制和界限,它超越了一切的名物和形象。

修行者应当超越对形式和名利的追求,追求没有名字的真理。

5. 心无所用而贵于泰山这个论述告诉人们,心灵清净无欲望才是最有价值的。

修行者应当超越贪欲和欲望的束缚,保持心灵的平静和宁静。

6. 君子生非其身,庸者求其身利这是一种关于内外修行的教义。

君子追求的是全人类的利益和幸福,而庸者只关注个人的利益和欲望。

7. 合虚仗静,裁躁激发怒这个论述告诉人们,修行者应当保持内心的虚空和平静,不被外界的嘈杂和激情所干扰。

只有在虚静中,才能净化心灵。

8. 忘我于虚无,寂以生清静这是关于修行方法的教义。

修行者应当忘却自我,放下欲望和执念,归于虚无中,达到心灵的安宁和纯净。

9. 抱一以为宗抱一即是抱持阴阳相合、万物并育的道的观念。

修行者应当将道视为心灵的引导宗旨,以它为依托和根本,调和内外苦乐。

10. 反者道之动道教强调了反思和调整的重要性。

修行者应当通过观察和反思自己的言行,了解自己的错漏和偏差,从而更好地修正和提升。

11. 悟者自知,虚者无间距这个论述强调了觉悟和虚空的境界。

修行者应当通过觉悟,认识自己的真正本性和存在,从而达到超越物质的虚无境地。

全真道王重阳祖师《内修十论》之论打坐

全真道王重阳祖师《内修十论》之论打坐

全真道王重阳祖师《内修十论》之论打坐王重阳祖师:金代道士,全真道创始人。

原名中字,字允卿。

后改名世雄,字德威。

入道后,改名嚞,字知明,号重阳子。

祖籍陕西咸阳大魏村,出生于庶族地主家庭,后迁终南县刘蒋村。

幼好读书,后入府学,中进士,系京兆学籍。

金天眷元年,应武略,中甲科,遂易名世雄。

年 47 ,深感“天遣文武之进两无成焉”,愤然辞职,慨然入道,隐栖山林。

金正隆四年,弃家外游,于甘河镇遇异人授以内炼真诀,悟道出家。

金大定元年,在南时村挖穴墓,取名“活死人墓”,又号“行菆”,自居其中,潜心修持。

三年,功成丹圆,迁居刘蒋村。

七年,独自乞食,东出潼关,前往山东布教,建立全真道。

先后收马钰、孙不二、谭处端、刘处玄、丘处机、郝大通、王处一为弟子,遂后建立全真教团。

收弟子7人,后世称全真教七真人。

论打坐【原文】坐久则身劳,既不合理,又反成病。

但心不着物,又得不动,此是真定正基。

用此为定,心气调和,久益清爽。

以此为念,则邪正可知。

若能心起皆灭,永断觉知,入于忘定。

倘任心所起,一无收制,则与凡夫不别。

若惟断善恶,心无指归,肆意浮游,待自定者,徒自误耳。

若遍行诸事,言心无所染,于言甚善,于行极非,真学之流,特宜戒此。

今则息妄而不灭照,宁静而不着空,行之有常,自得真见,事或有疑,且任思量。

令事得济,所疑复悟。

此亦生慧正根。

悟已则止,必莫有思。

思则以智害性,为子伤本。

虽骋一时之俊,终亏万代之业。

一切烦邪乱想,随觉即除。

若闻毁誉善恶等事,皆即拨去,莫将心受。

受之则心满,心满则道无所居。

所有见闻,如不见闻,即是诸事万物不入于心。

心不受外,名曰虚心。

心不遂外,名曰安心。

心安而虚,道自来居。

【释义】以坐为坐是守尸鬼。

活人坐不卧,死人卧不坐。

一具臭骨头,谈什么炼功课。

一二三四五,二人守一土。

解开此中意,便是西天祖。

二人者即二目瞳神不外驰,神坐中央戍己土,巍巍不动稳如泰山即是坐。

非肉体之功,是筑自我神基。

以身体舒适来定时间。

今非昔比,今古条件不一,法由心生,自然是道。

一种哲学理论新形态的初步成熟

一种哲学理论新形态的初步成熟

一种哲学理论新形态的初步成熟摘要本文深入地分析了全真教创始人王重阳内丹心性学说产生的背景、主要内容和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认为王重阳在总结三教心性说的基础上,用心、性、精、气、神等基本范畴来论证内丹修炼的性功和命功问题,并以先性后命、性命双修、内外功双舍深化心性概念的哲学内蕴,创立了特色蛘明的全真内丹心性理论。

从而丰富和发展了中国传统哲学,标志着中国哲学的一种理论新形态的初步成熟。

同时为全真教的内丹修炼提供了理论基础。

关键词心性学说;精;气;神;全真教;性命心性学说,是中国古代思想领域中的一个重大理论问题,它包括儒、释、道三教的心性说。

它的发展,是中国哲学体系完善,内涵深化,思辩形式不断提高的表现。

其中,道教的心性说是在唐宋之际神仙信仰危机四伏。

证仙思想由外丹转向内丹的过程中迅速兴起的,是内丹思想的根本性理论,代表人物为张伯端、王重阳。

张伯端倡三教合一,以其心性说证先命后性的内丹修炼术,使这一道教理论新形态的哲学体系建立。

王重阳在总结三教心性说的基础上,用心、性、精、气、神等基本范畴来论证内丹修炼的性功和命功问题,并用先性后命、性命双修、内外功双合来深化心性概念的哲学内蕴,创立了特色鲜明的全真内丹心性理论,为道教内丹思想提供了成熟的心性学说,从而丰富和发展了中国传统哲学。

一、迎接禅宗心性说的挑战中国的心性说发端于孔孟。

在先秦儒家的著述中,心、性有两层含意:一是自然属性的含意。

心。

有时指人的思维器官。

《孟子·告子上》:“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此天之所以与我者。

”有时指人的思想、意念。

《易·系辞上》:“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性,则多指人与生俱来,天然成就的本性。

孔子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荀子解释说:。

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

”性也引伸为人或事物的本质、特点。

孟子所说“天下之言性也,则故而已矣”即是此意。

严格地说,自然属性的心性,并没有哲学意义,它只是表达人的思想或精神状态的语言符号,如杜甫诗:“盘涡鹭浴底心性,独树花发自分明。

了解中国古代真实的王重阳

了解中国古代真实的王重阳

了解中国古代真实的王重阳王重阳是中国金代道士,全真道创始人,王重阳主张儒、释、道三教平等,三教合一,提出“三教从来一祖风”的融合学说,拥有很多成就,让我们来了解中国古代真实的王重阳,以下是店铺整理的中国古代真实的王重阳的相关资料。

了解中国古代真实的武功奇才王重阳王重阳(1112~1170)中国金代道士。

全真道创始人。

王重阳主张儒、释、道三教平等,三教合一,提出“三教从来一祖风”的融合学说。

全真道内以《道德经》、《孝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为必修经典,认为修道即修心,除情去欲,存思静定、心地清静便是修行的真捷径。

金庸先生的一部《射雕英雄传》,因其同名改编影视作品的精典而烩炙人口,而其中长春子邱处机也为广大《射雕》迷所熟悉。

可是要说到历史上真实的“全真七子”,知道的恐怕就不多了。

提起“全真七子”,还得先从他们的师傅王重阳说起。

《射雕》把王重阳描绘成天下武功第一人,在华山论剑中技压群雄,夺取《九阴真经》。

王重阳死后,各大高手对其所遗《九阴真经》的争夺,是贯穿全书的一条主线。

那么历史上真有王重阳其人,他真的武功盖世吗?王重阳历史上确有其人,他是道教重要派别全真教的创始人,出生于宋徽宗政和二年(公元1112年)。

据说因为他喜欢陶渊明,便改名知明。

又因与陶渊明一样喜爱菊花,而菊花在重阳节开放,便给自己起了个号叫重阳子。

王重阳出身于一个“家业丰厚”的富裕家庭。

他的一生正值北宋沦亡,金人入侵,民族灾难深重的时代。

青年时代,他“痛祖国之沦亡,悯民族之不振”,曾于天春年间应过文、武试,得中文、武双举人,有志于拯救民族危难。

但由于南宋政权孱弱,舍弃广大北方人民不顾,苟且偏安,王重阳的抱负没有能够施展。

抗金失败后,王重阳掘地穴居,称之“活死人墓”,以方牌挂其上,书云:王害疯(王自称疯子)灵位。

七年后,王重阳走出活死人墓,开始以另一种方式实现自己的理想。

金世宗大定七年(1167年),王重阳东至今山东东部传教。

在宁海(今山东牟平)讲道时,他对被宋徽宗宠信的道士林灵素弄的丧失人心的传统道教进行了改造,创立了全真教。

王重阳立教十五论内容

王重阳立教十五论内容

王重阳立教十五论内容王重阳立教十五论是全真道初创时期的经典文献之一,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十五个方面:1.身心的修养:强调修行能够助我心境宁静。

面对困境心无杂念。

同时,也要注重身体的健康,以达到身心和谐。

2.道的体悟:认为修行能助我心境宁静,面对困境心无杂念。

同时,也要注重身体的健康.以达到身心和谐。

3.真心的显露:修行能助我心境宁静,面对困境心无杂念。

同时,也要注重身体的健康,以达到身心和谐。

4.万物的齐同:认为世间万物皆有佛性,应平等对待。

修行能助我心境宁静,面对困境心无杂念。

同时,也要注重身体的健康,以达到身心和谐。

5.形神以和:强调形神合一的修行理念,认为只有形神相依、相互调济才能达到真正的健康和快乐。

6.炼形化气:阐述了修炼形体、化除气质的具体方法,以达到形神合-的境界。

7.真心的妙用:探讨了真心的妙用。

强调真心是修行的根本,只有真心才能领悟真理、体悟大道。

8.明心见性:强调明心见性是修行的关键,只有明心见性才能真正认识自己、了解世界。

9.虚无妙道:阐述了虚无之道的重要性,认为只有虚无之道才能超越生死、达到永恒。

10.真空炼形:探讨了真空炼形的具体方法,以达到形神合-、长生不老的目的。

11.神光寂照:强调了神光寂照的重要性,认为只有神光寂照才能助我心境宁静,面对困境心无杂念。

同时,也要注重身体的健康,以达到身心和谐。

12.三宝妙用:阐述了三宝(即道、经、师)的妙用,强调了三宝在修行中的重要性。

13.大道无为:强调大道无为的修行理念,认为只有无为才能达到真正的自由和快乐。

14.苦海慈航:阐述了全真道救世的宗旨和理念,强调了全真道对于世人的慈悲和关怀。

15.圣贤作用:探讨了圣贤的作用和意义,强调了圣贤在修行中的重要性。

总的来说,《王重阳立教十五论》是全真道初创时期的经典文献之一。

对于全真道的修行理念和修行方法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和总结。

制表:审核:批准:。

王重阳祖师,全真内丹心性学思想探微!

王重阳祖师,全真内丹心性学思想探微!

王重阳祖师,全真内丹心性学思想探微!一、本来真性,唤作金丹王重阳祖师认为,本体之大道,无形无名,出于可形可名的五行之外,乃先天地而存在的宇宙本体。

《重阳教化集·序》云:“大道无形无名,出五行之外。

”大道无名,其妙不可言传。

由大道化成一气,一气化生天地。

天地四时更迭中体现出岁月周流的玄妙之理,五行各分阴阳,日月形成造化。

这种天地之运,虽然没有什么言语,但其中就包含了修仙证道的原理。

重阳在《迟法师注道德经》中说:“遵隆太上五千言,大道无名妙不传。

一气包含天地髓,四时斡运岁辰玄。

五行方阐阴阳位,二耀初分造化权。

窈默昏冥非有说,自然秘密隐神仙。

”大道不是“无”,因为有与无总是相对而存在的。

道超出于有、无、无有之外,但又通过有、无、无有来表现自己。

如其《指迷颂》所云:“无无有有有无端,有有无无有有攒。

无有有无无有相,有无无有有无看。

”道性是平等地分殊在万事万物中的,尽己之道性,即可与普遍的道性相融通,可以超出三界。

故以道观之,有、无、无有皆是道的体现。

道之性质为“真”,《重阳全真集序》云:“全真之教大矣哉。

谓真者,至纯不杂,浩劫常存,一元之始祖,万殊之大宗也。

”大道浩劫常存,是永恒的本体;是万物之始祖,万珠之宗本,至纯不杂,是一而不是多,故可以谓之为“真”,修道便是要全其性命之真。

重阳认为:“夫人之一身,皆具天地之理。

”人身是一小宇宙,天地是一大宇宙,人身具天地之理。

道是亘古而存的,人之性与道相通,道存性亦存;心与性相通,身有生死,性则恒存。

其《述怀》:云“道在性长在,身愁心不愁。

”故性命问题的中心是性,即人的一灵真性。

人秉道性而生,性光人人内具,识此内有之性光,可以得大自在。

《诫人礼拜》:“大道本虚无。

玄里藏玄妙不敷。

内有元光人不识,唯吾。

日日观瞻自吸呼。

”一灵真性何处寻?重阳认为,要穷究天地初分,父母未生时,有个什么东西存在?这个存在就是人所禀有的先天本性,全真修行就是要推穷此理。

其《归朝欢》云:“天地初分何处寄。

王重阳立教十五论等

王重阳立教十五论等

王重阳是中国道教分支全真道的始创人,后被尊为道教的北五祖之一。

他有七位出名的弟子,在道教历史上称为北七真。

王重阳揉合儒家和道、释的思想,主张三教合一。

声称“儒门释户道相通,三教从来一祖风”。

认为“人心常许依清静,便是修行真捷径”。

著作有传道诗词约千余首,另有《重阳立教十五论》、《重阳教化集》、《分梨十化集》等,均收入《正统道藏》。

王重阳立教十五论第一:论住庵凡出家者,先须投庵。

庵者舍也,一身依倚。

身有依倚,心渐得安,气神和畅,人真道矣!凡有动作,不可过努,过劳则损气,不可不动,不动则气血凝滞,须要动静得其中,然后可以守常安分,此是住庵之法。

第二:论云游凡游历之道有二:一者看山水明秀,花木之红翠,或玩州府之繁华,或赏寺观之楼阁,或寻朋友以纵意,或为衣食而留心,如此之人,虽行万里之途,劳形费力,遍览天下之景,心乱气衰,此乃虚云游之人。

二者,参寻性命,求问玄妙,登□□之高山,访明师之不倦。

渡喧轰之远水,问道无厌。

若一句相投,便有圆光内发。

了生死之大事,作全真之丈夫,如此之人,乃真云游也。

第三:论学书学书之道,不可寻文而乱目,当宜采意以合心。

舍书探意采理,舍理采趣,采得趣,则可以收之入心,久久精诚,自然心光洋溢,智神踊跃,无所不通,无所不解。

若到此,则可以收养,不可驰骋耳!恐失于性命。

若不穷书之本意,只欲记多念广,人前谈说,夸讶才俊,无益于修行,有伤于神气。

虽多看书,与道何益?既得书意,可深藏之。

第四:论合药药者,乃山川之秀气,草木之精华。

一温一寒,可补可泄,一厚一薄,可表可托。

肯精学者,活人之性命,若盲医者,损人之形体,学道之人,不可不通。

若不通者,无以助道。

不可执著,则有损于阴功,外贪财货,内费修真,不是今生招愆,切忌来生之报,吾门高弟,仔细参详。

第五:论盖造茅庵草舍,须要遮形,露宿野眠,触犯日月茍或雕梁峻宇,亦非上士之作为。

大殿高堂,岂是道人之活计。

斫伐树木,断地脉之津液,化道货财,取人家之血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7年7月 理论学刊 Jul.2007第7期 总第161期 Theory Journa l No.7Ser.No.161王重阳心性思想论纲白如祥(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哲学教研部,山东济南250021) 〔摘 要〕王重阳从内丹的立场出发,以真性为成仙的根据,吸收融合禅宗、儒家的心性思想,提出成仙必须明心见性、性命双修,宣扬人人皆可成仙,构建起了全真教的内丹心性论思想体系,最终取代了追求肉体长生不死传统道教成仙观念。

〔关键词〕全真而仙;明心见性;性命双修;人人皆可成仙 〔中图分类号〕B95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909(2007)07-0055-04 王重阳是陕西咸阳人,名喆,字知明,号重阳子,全真教的创教祖师。

他所处的时代,外丹正日趋衰落下去,内丹正逐步走向成熟。

从唐末五代的钟离权、吕洞宾,到北宋的张伯端,再到金代的王重阳,这一新的成仙观念日渐成型,并最终取代了追求肉体长生不死的传统道教成仙观念。

王重阳正好处在这一转变过程的完成阶段。

他从内丹的立场出发,以真性为成仙的根据,吸收融合禅宗和儒家的心性思想,提出成仙必须明心见性、性命双修,宣扬人人皆可成仙,构建起了全真教的内丹心性思想体系。

一作为全真教的祖师,王重阳在对仙的理解与修证上,有他自己与众不同的观点和主张。

王重阳对人有个基本的看法:身假性真。

他说:“性为真,身是假。

”[1](卷13)“惟一灵是真,肉身四大是假。

”[2]在他看来,人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一部分是身,即肉体;另一部分是性,即真性。

“一灵”就是人的真性,“肉身四大”即指人的肉体。

肉体是有生有灭的,所以是假的;真性是不生不灭的,所以是真的。

他用佛教的“因缘说”来解释人的肉体的形成:“胎生卵湿化生人,迷惑安知四假因。

正是泥团为土块,聚为身体散为尘。

”[1](卷2)佛教的“因缘说”认为,万物都是由“四假”(即佛教的“四大”)———火、风、地、水———因缘和合而成的,缘合则生,缘散则灭。

火、风、地、水没有自性,是假,所以万物也没有自性,也是假。

人也是如此。

王重阳认为人是由“胎生卵湿”所化生而来的,人的身躯也是由“四假”因缘和合而成的,因而也是假的,是假我。

人的身躯只是暂时住在世间,就像泥土团则成块、散则为尘,最终是要死亡、要消灭的。

万物有始必有终,有生必有死,这是自然常理,人也不能例外。

既然人总有一天是要死的,人的肉体总有一天是要消灭的,那么想要借助肉体的长生不死来成仙就是不可能的。

既然肉体不能长生不死,那么人成仙的根据是什么呢?王重阳认为是人的真性。

只有真性才是真实的,是真我。

真性是人的先天之本原,既是人的本体,又是人的本性,是人的本质之所在。

真性的本源是道,是人禀道而得来的,是道在人身中的体现,实际上就是道。

道生万物,万物有生有灭,道则无生无灭,所以真性是不生不灭的,是永恒的。

王重阳的真性就是金丹,他说“本来真性唤金丹”[1](卷2),又说“得性见金丹”[1](卷9),所以修炼金丹就是保全人的真性,“修持如会识金丹,只要真灵本性全”[1](卷2)。

只要保全了真性,人就可以成仙了。

由此,他对长生不死有了新的解释:“是这真性不乱,万缘不挂,不去不来,此是长生不死也。

”[3]认为长生不死是指人的真性不乱,而不是指人的肉体长存,这就直接否定了肉体成仙的说法。

凡人分不清真与假,不知道人的身体只是假我,人的真性才是真我,于是就认假为真,只顾保养自己的假躯,妄图使其长存不灭,结果使自己的真性淹没于其中,而不知去追求。

身体本只是真性之逆旅,但不悟之人却颠倒真假,只看见自己的身体而看不见自己的真性,只看到假我而看不到真我。

对自己的不觉悟,使求仙之人误入歧途,陷入了俗世的苦海之中。

在王重阳看来,凡人就像蚕儿一样作茧自缚,把55真性遮蔽在身体里面,使其不得彰显,也使自己如在锅里倍受煎熬。

所以他劝人们要看破这由“四大”所构成的假躯,把人之真性从它的束缚中解脱出来。

他提醒世人说:“我今嗟彼世间人,来路前生作甚因。

但恐性乖来路失,归时辗转入灰尘。

”[1](卷2)人是“从真性所生”[2]的,人一旦丢失了自己的真性,就迷失了成仙的路,只能在尘世间辗转漂泊,最终化为一堆灰尘,成仙到头来就只能是一场空。

在王重阳眼里,仙人与凡人的差别就在于悟与不悟人之真性这一念之间。

真性是圆满自足的,但人是生活在尘世中的。

凡人被世俗生活所迷惑,以为世俗的一切就是生命的全部,而这一切又都以肉体的存在为基础,于是就认假为真,把肉体的存在当作生命的本质,想尽各种办法去维持肉体的存在。

人的心中就被世俗的情欲和妄念所占据,真性就被掩盖起来了。

人的真性显现不出来,当然也就不能成仙了。

而仙人就是觉悟了的人。

他们知道生命的本质不在于肉体,而在于真性;只有以不生不灭的真性为基础,追求长生成仙才是可能的。

王重阳说:“心忘虑念,即超欲界;心忘诸境,即超色界;不著空见,即超五色界。

离此三界,神居仙圣之乡,性在玉清之境矣。

”[4]他借用佛教的“三界”说,认为得道之人由于超绝欲界、色界和无色界,心中没有世俗的情欲和妄念,所以能够保全自己的真性而不执著于自己的身体,超脱凡尘,长生成仙。

但这并不是说仙人可以离开凡世。

对王重阳来说,仙人世界只是修炼所达到的境界,当他否定了肉体不死的时候,就把它给还原到俗尘世间了。

仙人就生活在尘世中。

仙人也有假躯,但他们与凡人的差别在于能够不被其所障,因而能够悟到自己的真性;虽然表面上身体仍然混迹凡间,实际上真性已经置身仙境了:“离凡世者,非身离也,言心地也。

身如藕根,心如莲花,根在泥而花在虚空矣。

得道之人,身在凡而心在圣境矣。

”[4]仙人也是要死的,但死的是他们的肉体,其真性则是永恒的。

所以,仙人只是能够窥见大道、全其真性的人,而不是不死的人;仙人也不是高高在上、与世隔绝的人,而是寄居在俗世的人。

所谓“蓬莱仙岛”、“大罗天”等等,只不过是像《庄子》中的“藐姑射之山”一样,是对仙境的一种象征性描述。

所谓“占得逍遥出六尘”[1](卷2)、“隔断凡间世上尘”[1](卷2)等等,都不是指身体离开尘世,而是指真性超越凡俗。

所以王重阳批评那些妄求长生不死、跻身世外的人说:“今之人欲永不死而离凡世者,大愚不达道理也。

”[4]王重阳关于“长生不死”的思想为其弟子们所发扬,而且更明显透露出禅宗思想的影响。

谭处端说:“一念不生,则脱生死。

”[5](卷1)王志谨说:“一念无生,即无生死。

”[6]这与禅语一般无二,可见全真教受禅宗思想的影响之深。

所谓“脱生死”、“无生死”,并不是不再有生死,而是超越生死,由此丘处机提出“吾宗所以不言长生者,非不长生,超之也”[7]。

这种“超长生”之说,与王重阳的“超三界”的思想相合。

丘处机说:“一念无生即自由。

”[8](卷2)可谓深知其师王重阳“长生不死”的真义所在。

二人之所以不能成仙,是由于人迷失了自己的真性。

而真性的迷失,是由于人执著于自己的身体,被世俗的情欲所诱惑,心中被妄念所占据,使真性被遮蔽了。

所以人要想成仙,就必须摆脱世俗情欲的诱惑,扫落心中的妄念,恢复心的本然状态,显现出真性的本来面目,此即明心见性。

为什么明心就能见性呢?因为心、性是统一的,二者都统一于道。

王重阳说:“心本是道,道即是心,心外无道,道外无心也。

”[3]又说:“性命本宗,元无得失,魏不可测,妙不可言,乃为之道。

”[3]心是道在人身中的载体,道就在人的心中,不在心之外。

而性是道在人身中的体现,实际上就是道。

所以心也是性的载体,真性就在人的心中。

如果心中充满了妄念,真性就会被遮蔽;反之,只要心中不起妄念,真性就会显现出来。

所谓“心生则性灭,心灭则性现也”[3]。

修行的目的就是要显现真性,所以王重阳说:“心灭者是宝”[3]。

这显然是受到了禅宗的“心生则法生,心灭则法灭”思想的影响。

“心灭”就是要去除心中的妄念,使心回到它的本然状态。

时时保持心灭状态,真性就会常现不灭,就能够得道成仙了。

所以王重阳说:“无思无虑是真修,养气全神物物休”[1](卷10)。

这种通过“心灭”来明心见性的方式与禅宗的“无念为宗”非常相近。

禅宗六祖慧能认为人的本性原来清净,具有菩提般若智慧,只是因为被妄念的浮云覆盖,所以不能自悟清净本性。

只要拂去覆盖在本性上的妄念浮云,就会身心俱净,顿见真如本性,自成佛道。

人能否成佛的关键在于能否去除心中的妄念,所以慧能立教以“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9]。

无念是修行的根本宗旨,是总括,无相和无住是分说,是无念在内外两个方面的体现。

无相是指对外在事物无执着之念,无住是指对内在意识无执着之念,只说一个无念就能涵盖无相和无住二者,所以后来神会65就只说一个无念。

所谓无念,并不是说心中完全没有任何念虑,而是指“于念而不念”[9],即不执着于任何一念,念念无住,不论是善念还是恶念,都不执着。

对人来说,虽有见闻觉知,而心时常清净,“但知一切处无心,即是无念”[10](卷上)。

慧能认为佛与众生是不二的,区别仅在于自心迷悟的不同。

众生自心具足一切,只要念念不住,自心不乱,不假思虑,不假修持,当下就能顿悟成佛。

禅家言曰:“不起一念,亦不见一物,即是圣人心也。

”[11]北宋禅僧圆悟佛果也说:“一念不生,前后际断,即名为佛。

”[12](卷7)这里的“不起”、“不生”都不是绝对的不起、不生,而是不执的意思,于念念不住,与无念无异,不可作机械的理解。

王重阳的这种明心见性的思想在当时就被人所接受。

晋真人说:“只要无心无念,不着一切物,澄澄湛湛,内外无事,乃是见性。

”[13]谭处端说:“如何名见自性?十二时中,念念清净,不被一切虚幻旧爱境界蠓昽真源,常处如虚空,逍遥自在。

”[5](卷3)后来李道纯说:“念头不起谓之中,此道家之中也。

[14](卷5)以“念头不起”释“中”,融合儒家的中和思想,是对王重阳“心灭”思想的发展。

三性命双修是隋唐以来道教内丹修炼的重要特征,王重阳也继承了这一传统。

不过王重阳所说的性命双修,与他的先辈们所说的有所不同。

他不像张伯端那样主张先命后性,而是主张先性后命。

在王重阳看来,性与命是相互作用而不可分割的,性对命具有统率和支配的作用,命对性则具有保养和护持的作用。

只有在性的指导下,修命才能取得成功;只有在命的养护下,才能最终见性成仙。

王重阳强调性的作用,但也不忽视命的作用。

王重阳认为,在具体的修炼过程中,性对命有着决定性作用。

因为人在见性之后,心与道和,就好比心中有了定盘星,自然动作合道,心气平和,修炼起来才能神定气和,真气才能运行通畅,才能达到形神俱妙,与道合真。

如果没有见性,心中没有定盘星,心中充满妄念,修炼起来就会心神不定,真气就会散乱而不能正常运行,修命就有可能出现偏差,后果难以设想。

即使没有出现偏差,侥幸有所成就,由于没有见性,也只能停留在养身之术的层次,不能与道合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