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心性论辨析
(1)心性论

(1)心性论佛说:“一切吉凶祸福、圣凡佛魔全在一心,一念觉你就是佛,一念迷你就是魔;在心性上讲“无佛亦无魔,无佛无众生”,一念明了你就是圣,一念糊涂你就是凡。
心性之学1 基本信息:心性之学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范畴。
举凡儒家、道家、佛家思想,无不涉及这个范畴。
2 详细释义:心,本心;性,本性。
心性之学是关乎本心、本性的学问。
3 辨析:心性之学中的三个关键词语:(1)“心”,特指“本心”,不是一般心理学意义的心;(2)“性”,特指“本性”,不是一般“性别”、“性质”的“性”;(3)“学”,也不是一般的知识、技能的学习,而是特指关乎人的内在品德修养的学习。
所谓“学者,觉也”,特别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与觉悟性。
4 参考:牟宗三《心体与性体》。
心性论心性论也可称为心性之学,是关于心性的理论或学说。
心性哲学是中国哲学史上先秦儒道两家的重要理论课题,老庄思想中便具有道法自然和无为合道的论述,儒家继孔子之后的思孟学派也建立了“尽心知性知天”的心性哲学。
中国哲学虽然是围绕天人之际展开的,但是天人之际的核心不是天,而是人。
而人的问题实质上就是心性问题。
所以心性问题一直是中国哲学,特别是儒家哲学的一项基本理论。
对于心性的不同理解和说明,是儒学内部派别分歧的重要表现,甚至可以说是儒学内部派别划分的主要标志。
从心性论的历史演变,可以清楚地检阅儒学发展的历史轨迹。
1孔子时代作为儒学的开山始祖,孔子还没有确立完整的心性论。
孔子没有论及心,论性也只有一句:“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论语·阳货》)孔子一生讲得最多的是仁。
然而孔子论仁,主要局限于仁本身,即仁是什么,为什么行仁的层面上。
至于如何行仁,在孔子那里,还不是问题的重点。
孔子只是简单地说:“为仁由己。
”(《论语·颜渊》)“我欲仁,斯仁至矣。
”(《论语·述而》)在孔子看来,行仁完全是人的自觉的行为。
至于为什么是人的自觉的行为,孔子并没有展开具体的论证。
从“心”“性”“天”论孟子性善说

知 皆扩而 充 之 矣 ” ( 《 孟 子 ・公 孙 丑 上 》 ) , 将“ 四心 ” 扩充 之 , 成为仁义礼智的“ 四德” , 但 是 这 种 心 非 常
不稳 定 , 也很 微 弱 , 容 易 受 自身 情 欲 所 蒙 蔽 而 人歧
途, 一 旦放 弃便 会 失掉善 良本 心 。
“ 尽心” 也 即孟子所 谓 的“ 思诚 ” 、 孔 子 所 说 的
“ 修 身” , 三 者 在 自我 修 养 这 一 方 面 都 是 一 致 的 , 都 是培 育 自己善 良本 心 , 不 断 革 除 本 心容 易 被 蒙 蔽 的 事物, 例 如偏 见 、 偏爱等, 以免 掉 人 恶 的深 渊 。“ 诚” 的根 本 内容 “ 在其善” , “ 思诚” 的根 本 内 容 是 “ 明 乎 善” 。“ 诚身” 有道 , 不明乎 善, 不 诚 其 身 。“ 修身” ,
明辉先 生在解 释 “ 端” 字 时与 道 德 品 质联 系起 来 , 他
说: “ 所谓‘ 四端 之 心 ’ 之‘ 端’ 亦 是 就 良 知 之 呈 现 而
心, 人 皆有 之 ; 羞恶之心 , 人 皆有 之 ; 恭敬之心, 人 皆 有之 ; 是 非 之心 , 人 皆有 之 ” ( 《 孟 子 ・告 子 上 》 ) 。 “ 四心 ” 不 是 由外人 给予 的 。 是 我 本 身 具 有 的 。看 到 孺 子将 入 于 井 , 皆有怵易 、 恻 隐之 心 , 在那一 瞬间,
救人 者并 不是 因为 出于 赢 得社 会上 的赞 誉 , 也 不 是 为 了获得 小孩 家人 的感 激 , 更 不 是 厌 恶 孩 子 的 啼 哭
说, 故此 ‘ 端’ 就‘ 端倪 ’ 或‘ 端绪 ’ 之义 , 谓 良知 于 此
以"心"论性与以"生"论性——孟、荀人性论的分别说略

人性中的 “ 生”, 孟子认 为指人 的情欲 , 说:“ 他 口之于味
也, 目之于 色 也 , 耳之于 声 也 , 之于臭也 , 鼻 四肢 之于 安 佚 也 , 性 也 ” 《 子” , 》 , (孟 尽 ) 明确 指 出 口、目、 、 、四肢 等 感官 耳 鼻 的 欲 望 构成 了 性 的 “ ”的一面 。 子 在 这一点 上 , 人 生 苟 与孟 子相 同, 说 他 “ 之 好 恶、 性 喜怒 、 乐谓 之情 ” 情 者 , 哀 ,“ 性之 质也 :
国 学 讲 堂
CU L TU RE
以 “ ” 性 与 以 “ ” 性 论 生 论
孟\ 苟人性 论 的分别 说 略
_文 一陆建 华
・关 于 孟 子 和 苟 子 的 人 性 论 以 及 孟 子 和 苟 子 人 性 论 的 异 同 ,一 直 为 学 者 们 所 关 注 ,相
关 的研 究成 果也 较 多 ,但 是 ,仍 有未尽 人 意之 处。 本文 拟另辟 蹊 径 ,从 “ ”字 的结 性
“ 心”即 “ ” 指 人 的认 知 能 力。因此 , 说 “ 以 知 , 知 , 他 凡 人
情、 欲三者加以界定, 但在事实上, 情、 , 性、 欲 是一个东西的三
个 名称 。而苟 子 性 论 的特 色 , 在于 以欲 为性 ” 在 此 , 以看 正 。 可 出, 孟子人性 中的 “ ” 苟 子人 性 中的 “ 无论 在 内容还 是在 生 和 生” 本 质 上都 是相 同 的, 是 自然性 存 在 。 均
收缩 为 “ 四德 ” 从而 拔高 “ ” , 圣 的位 置 , 凸显成 “ 之艰 圣”
难 。与 孟 子 所 理 解 的 人 性 中 的 “ ”由 “ ”所 构 成 不 同 , 心 德 苟 子 则 认 为 人性 中的 “ 由 “ ” 构 成 , 就 是 说 , I 的 心” 知 所 也 人 生中
朱子对《孟子》“尽心”“知性”诠释中的心性论问题

2019年第5期朱子对《孟子》“尽心”“知性”诠释中的心性论问题李健芸摘要:朱子对《孟子》“尽心”“知性”的解释不同于通常理解的“先尽其心而后知性”,他认为“尽心”是“知性”实现之后达到的效果,而“知性”则是在格物穷理的工夫过程中对“性”的彻底把握。
这种解释的合理性在于:首先,“性”作为心灵活动的本质应然倾向,是“尽心”要实现的具体内容;其次,“知性”的“性”在根本上是普遍的本质应然倾向在人与物身上的具体呈现,但这只有经由格物穷理的过程,才能真实而具体地由心灵所把握,而这就是“尽心”的达成;最后,对“性”(也即“理”)的真实把握必然“不容已”地带出对本质应然倾向的落实,故而“尽心”既是知得尽,又是行得尽,“尽心”的达成因而实现了知与行的真正统一。
关键词:尽心;知性;朱子;孟子朱子对《孟子·尽心上》首章“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的理解在本章的诠释史上显得尤为特别,正如朱子所说:“人往往说先尽其心而后知性,非也。
”[1]1422常见的解释将“尽心”理解为“知性”的前提,而朱子则强调“知性却在先”[1]1422,即“尽心”以“知性”为前提。
朱子的理解不仅异于他的前辈,也遭到了后世黄宗羲、早年的王夫之等人的批评,今人牟宗三对朱子此说更是不遗余力地加以批判。
但是,笔者认为,朱子对“尽心”“知性”的理解实有其内在的合理性。
这种合理性体现在朱子对《孟子》这句话固有文脉的考察、对心性关系的细密辨析,而如果我们更进一步将朱子的诠释置于其自身哲学脉络中加以理解,通过引入朱子哲学中心与性、格物穷理、知与行等相关范畴,将能够发掘出朱子诠释所具有的更为深广的内涵。
一、问题的提出朱子的解读其实有其对文段固有脉络的考察作为依据:“‘尽其心者,知其性也。
’‘者’字不可不子细看。
人能尽其心者,只为知其性。
”[1]1422在朱子看来,“者”字提示读者这句话是一个解释句,即后半句构成对前半句的解释,“知其性”构成对“尽其心”的解释。
对孟子心性论的再解读——兼论对儒家思想的一种解读方式

关键词 : 子; 善论; 性 舍一; 孟 性 心 天人 合 一
中图分类号 : 2 2 5 文献标 识码 : B 2. A
文章编号 :0 3— 14 2 1 )4—0 8 0 10 2 3 (0 0 0 07— 5
人性论问题是哲学上一个永恒 的话题 , 带有
收稿 日期 :0 0—0 21 4—1 6
日: 水 信 无分 于 东西 , “ 无分 于上 下乎 ? 人 性 之 善也 , 水之 就 下也 。人 无有 不善 , 犹
水 无 有 不下 。令 夫水 , 而跃之 , 搏 可使 过 颡 ;激 而行 之 ,可使 在 山。 是 岂水之 性
哉?其势则然也 。 人之 可使 为不善 , 其性
淮 北煤炭师范学 院学 报 ( 哲学 社会科学 版) 第 3 卷 第 4期 1 21 0 0年 8 月
J un lo ab i C a n u t e c es C l g o r a fHu ie o I d sr T a h r ol e l y e (hl oh n oi cecs P i spyad Sc lSi e) o a n
、
对 孟 子性 善 论 的反 思
其所说 的人是人文社会的人 , 是现实性的人。
告 子 日:“ 犹 湍 水也 ,决诸 东方 则 性 东流 , 决诸 西 方则 西流 。 性之 无 分 于善 人 与不 善也 , 犹水 之 无分 于 东西也 。” 子 孟
要理解孟子的性善论 , 对其所论之 “ ” 性 的认 识是 一个 关键 , 对孟 子 所论 之 “ ” 性 的反思 我 们 可
V0. 1 N . 13 o 4
Au 201 昏 0
《孟子》两章必备知识点

《孟子》两章必备知识点《孟子》是孟子所著的一本道德哲学著作,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经典之一、全书分为七篇,共51章。
以下是《孟子》中的两章必备知识点。
第一章-尽心篇1.心性论:孟子认为人的本性善良,人性的真谛在于具备良知,即心。
人的心有自爱、孝道、忠恕等伦理道德情感。
一个人的善与恶,可以通过观察其行为和态度来判断。
2.心性运用:人要发挥心性的力量,推动其实现,而不是任由其被动。
重要的是充实人的心灵,通过修养和教育来拓展心性,使之影响和改变个人行为和社会环境。
3.至善:孟子认为至善是指所谓道德真理,是理想的境界。
他提出了“至善至美”的观点,认为能够践行道德的人,就是达到了至善至美的境地。
4.人的完善过程:孟子认为人的道德完善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通过修养、教育、实践来实现。
他提出了修己、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从自身到家庭、社会再到天下,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第二章-养生篇1.养心:孟子提出了养心的重要性。
他认为只有心灵健康,才能保持身体健康。
通过自我约束、修养和培养正直的品德,可以使心变得安宁而不受外界干扰。
2.心体合一:孟子提出了心体合一的观点,即心灵和身体相互依存,互相影响。
心灵的状态能够直接影响到身体的健康,而身体的健康也可以影响到心灵的状态。
3.“心有所憾则生知,生知则息求,息求则心安,心安则养生。
”孟子认为,只有保持满足与安定的心态,才能养护身体的健康。
满足于现状,不再追求过度的物质欲望,才能获得真正的养生之道。
4.饮食调理:孟子提出了饮食调理的观念,主张适度的饮食,不过量、不过度。
他认为饮食应当适应各个季节的变化,根据不同体质的人进行调整,以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
总结:《孟子》两章主要介绍了孟子的人性观与养生之道。
他认为人的本性善良,心性是人性的核心,通过修养和教育可以拓展心性,实现人的道德完善。
此外,他还强调心体合一,认为心灵的状态影响身体的健康,提出了满足与安定的心态对身心健康的重要性。
同时,他也关注饮食调理,主张适度、适时的饮食,倡导人们注重个体差异和和谐发展。
试论孟子“心性”说

文化论坛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邶
w
籼
囤
( 湖北大学 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 ,湖北 武汉 406) 302
摘 要:孟子乃儒家亚圣,在我 国思想文化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 “ 心性”说方面,孟子主张人 性本善。孟子的 “ 心性说” ,即性善论是其 “ 内圣”学说的核心,不仅是对孔子学说的继承和发展,而且对后
世儒 学影响也 十分深远。 关键 词 :孟子 ;心性 ;性善 论
中图分类号:B 2 文献标识码:A 2 2
文章编号:1 2 5 9(06 4 00 — 2 6 — 4 2O)0 — 1 0 7 O 0
让之心和是非之心 ,就像人本来 就有 手脚 四肢 一 样 。人生而有四肢 ,故人生而有四端 ,人由这四端 而可以发展仁、义 、礼 、智 。这就是孟子 “ 性善 ” 论 中著名的四端说 。孟 子在这里从心善讲 到性善 , 在孟子的观念中 “ 心”和 “ 性”几乎是同一 的。所 以他更 直接地说 “ 侧隐之心 ,人 皆有之。丑 恶之 心,人皆有之 。恭敬之心 ,人 皆有之 。是非 之心 , 人 皆有之。侧隐之心,仁也。丑恶之心 ,义也。恭 敬之心 ,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 ,非由 外铄我也 ,我固有之也。…孟子在这里甚至把四端 ” 等同于仁义礼智 , 不仅四端是人所 固有 的,且仁义 礼智也是人所固有的 , 以此来反对告子所谓 “ 并 性 无善无不善”说 ,反对有的人 “ 性可以为善 ,可以 为不善 ”说 ,反 对有 的人 “ 有性 善 ,有性 不善 ” 说。可见 ,孟子是一位十分坚定 的性善论者 ,正如 徐复观所说 ,孟子并不是认为人性应 当是善的 , 而 是认为人性实在是善的,孟子不是把它当作 “ 应然 地”道理来看 ,而是把 它 当作 “ 实然地”事实 来 说。 J -也就是说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是一个事实存在。 2 这在 《 告子上》第一章也可看出。告子说 : “ 性犹 杞柳也 ,义犹栖栳也 ;以人性为仁义 ,犹以杞柳为 栖栳 。 ”孟子则说 需要顺着杞柳 的性来做栖栳 ,潜 在之意则说人性如同杞柳 的性一样是客观存在的 , 只有顺着人性发展才能达到仁义 。 孟子认为人固有性善的四端 ,且人本性善是一 种事实存在 ,但 同时孟 子仍然看 到 了人世 间存在 恶 ,这是为什么呢?孟子认为尽 管人性本善 ,但并 非人人都保持了这颗善良的本心 ,正因为一些人丢 失了本心才造成恶 。这些人又是 什么缘故丢失 了本 心了呢?孟子认为是外部的形势即环境引起的。这 在 《 告子上》 中有 阐述 : “ 人性之善 ,犹水 之就下 也。人无有不 善 ,水 无有 不下。今 夫水 ,搏而跃 之 ,可使过额;激而行之 ,可使 在山。是 岂水之性
儒学文献——孟子思想的三个方面

儒学文献——孟子思想的三个方面《孟子》七篇不只是述仲尼之意。
牟宗三先生说:“内圣一面的彰显自孔子立仁教始,曾子、子思、孟子、《中庸》、《易传》之传承,即是本孔子仁教而展开者。
就中以孟子为中心,其器识虽足以笼罩外王,然重点与中点以及其重大贡献,实落在内圣之本之挺立处。
”(《心体与性体上》“综论”第4章)《孟子》的思想包含下列三个方面:一、心性论孟子的心性论是有开创意义的。
他是在“生之谓性”之外,另开了一个新领域。
孟子的新理论也不是凭空来的,是根据一个传统来的。
这个传统是从谁开始的呢?从孔子。
从孔子的哪一个概念开出了新传统呢?孔子点出了“仁”。
孔子言“仁”的境界那么高,那是以前没有的。
没有人讲“仁”达到孔子那么高的境界。
孟子讲的“性善”是根据孔子所言“仁”讲的。
孔子并没有把“仁”说成是性,因为孔子那个时候,人性问题还没有孟子时那么显要。
所以说:“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
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论语·公冶长》第十三章)但是,孔子认为''仁’’就是人心,如说颜回:“其心三月不违仁。
” 孟子就在孔子的基础上证成人性本善,由仁心说人性,心性是一,是良知良能,天生本具,而且进一步证成“尽心知性知天”(见《尽心章句上》第一章)。
这就是孟子的心性论。
孟子的心性论,对孔子的理论作了很好的解说和发展,形成了儒学自己的理论系统,奠定了儒家内圣之学的基础。
一谈到性,人们立即想到“食色性也”。
不错,食色是人之性,但也是其他动物之性呀。
我们稍加思索,就不禁要问:这些维持形躯生存的种种欲求,就是人生的全部了吗?人是否只是一个较聪明的动物,永远只受其感性欲求驱使而不能解脱?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孟子举了很多例子来表示义理生命和自然生命之间的冲突,由二者的冲突而彰显出人的生命中,有超越于形躯私欲的道德心在,其核心是“每个人都有怜恤别人的心情”。
孟子说: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子心性之学的理论体系首先是围绕天人之际展开的 , 他说 :“尽其心者 ,知其性也 ,知其性则知天矣 。存其心 ,养其 性 ,所以事天也 。”②人如果能尽心 ,就能知性 ,知自己的本性 。 知性 ,也就会知天了 。由尽心 —知性 —知天和 存心 —养性 — 事天的逻辑进路中不难看出 ,孟子围绕天人之际的理论出发 点在于人心 ,由人心而人性 。心与性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 , 孟子是如何来规定心与性的呢 ?
中的 ,其实现可以由主体自身决定 ,因此孟子不称其为命 ,而 称其为性 。性与命同为生而即有之物 ,但是二者的区别还是 明显的 。首先 , 性是内在于人的生命之内的 , 命是 外在于人 的 。其次 ,“性之分定乃在于理言 , 命之分定多以数言 。”λ{ 最 后 ,性的实现全由自己主动掌控 ,命的实现完全是被动而无权 的 。君子之为君子就在于摆脱了低级的生理欲求 ,而追求更 高级的道德完善 。只有把握了“性 ”、“命 ”与“内 ”、“外 ”之别 , 才能真正理解孟子的人性学说 。也正是在此意义上 , 孟子是 性善论的首倡者 。正如张岱年先生所说 : “此由于孟子所谓性 者 ,实有其特殊意谓 。孟子所谓性者 ,正指人之所以异于禽兽 之特殊性征 。人之所同于禽兽者 ,不可谓为人之性 ; 所谓人之 性 ,乃专指人之所以为人者 ,实即是人之‘特性 ’……所以孟子 讲性 ,最注重物类之不同 。”λ|
从上述引文中可以看出 ,孟子认为人既有生而即有的生 理欲望 ,又有天生固有的道德追求 。像口甘于美味 ,目喜好美 色 ,鼻喜爱芬芳 ,四肢求安佚而不愿劳作 ,这些都是人的生理 欲求 。其实现往往受到某些外在必然性的制约 ,不能完全由 主体自主掌控 ,因此 ,孟子把它称之为命 ,而不称之为性 。所 谓命 ,孟子认为它是“莫之致而至者 ”。至于如父子之亲 ,君臣 之义 ,宾主之礼 ,贤者之智 ,圣人之天道 ,则都属于人的道德追 求 。它们虽然也受命的制约 ,但它们都是内在于人的生命之
心性问题是中国哲学尤其是宋明理学展开逻辑思维的理 论起点 ,也是宋明理学解决伦理学上如何达到道德理想之境 的可能切入点 。心性论也可称为心性之学 ,是关于心性的理 论或学说 。心性论体系最先是由孟子创立的 ,对于孟子的心 性理论 ,学术界的解读要么以心善即性善混同心性的区别 ,这 种观点较为普遍 ,要么认为孟子的心性是道德本体 ,从而得出 孟子排情的观点 。①因此 ,重新梳理和辨析孟子的心性理论 ,辨 明真理 ,纠正偏缪 ,有助于对心性问题研究的深入 。
二
孟子把人心看作是人的自然情感的载体 ,是人的道德的 来源 ,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一般规定 。并将人心提升为人性 ,他 认为人性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道德属性 ,是人的本质规定 。 其具体内容就是仁义等道德 ,这是人类的本质存在 。
人性乃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规定 ,孟子认为 :“人之所以 异于禽兽者几希 。庶民去之 ,君子存之 。舜明于庶物 ,察于人 伦 。由仁义行 ,非行仁义 。”λω由“仁义行 ”的仁义就是指人性 。 孟子认为舜的成就虽然大如能够“明于庶物 ,察于人伦 ”,但只
人类的本人之心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内在规定 ,不仅如此 , 它还构成了人的道德本质之源 。孟子对此作了明确的阐述 , 他说 :“恻隐之心 ,仁之端也 ; 羞恶之心 ,义之端也 ; 辞让之心 , 礼之端也 ;是非之心 ,智之端也 。”⑩
孟子把情感作为道德的本源 ,并把人的心理情感等经验 因素与道德完全割裂 ,肯定了道德不应该抛却情感而蜕化为 超经验的抽象物 。无独有偶 ,与孟子不同时代的西方伦理学 家休谟也有基本相同的论述 ,他以内在的心理情感解释道德 的起源 ,他说 :“道德上的善恶确实是被我们的情绪 ,而不是被 我们的理性区别出来的 。”而所有的情感之中 ,同情心又是最 为重 要 的 。“同 情 是 我 们 对 一 切 人 为 的 德 表 示 尊 重 的 根 源 ”。λϖ 由此可见 ,孟子所说的恻隐之心与休谟所说的同情心 、 怜悯具有相通之处 ,都是以心理情感来诠释道德的起源 ,表现 了十分相近的致思理路 。尽管他们处于不同时代 、不同社会 , 却都发现了道德与心理情感之间的内在关联 ,展现了某些普 遍的人类性的内容 。
孟子讲性 ,注重的是其特殊性 ,就是指性善 。近来有学者 提出孟子并非主张性善 ,认为“性 ”和“人性 ”在孟子心目中是 泾渭分明 、不容混淆的 。孟子主张的实际是“人性善 ”而非“性 善 ”。其根据是孟子 :“口之于味也 ,目于声也 ,鼻之于臭也 ,四 肢之于安佚也 ,性也 ”这段话 ,据此认为孟子所说的“性 ”是人 的感官和肢体的生理欲求 ,即人同于动物的自然属性 ; 而“人 性 ”,则是“人之所以异于禽兽 ”的道德属性 ,集中表现为能够 把人和动物区别开来的仁义礼智等善德 。λζ 事实上 ,作者在引 述这段话时 ,只引述其中一部分 ,没有完整地引用 ,有断章取 义之弊 。《孟子 》的全文是 :“口之于味也 ,目之于色也 ,耳之于 声也 ,鼻之于臭也 ,四肢之于安佚也 ,性也 ,有命焉 ,君子不谓 性也 。仁之于父子也 ,义之于君臣也 ,礼之于宾主也 ,知之于 贤者也 ,圣人之于天道也 ,命也 ,有性焉 ,君子不谓命也 。”
2008 /12
孟子心性论辨析
杨健康
摘 要 : 孟子建构了以心性论为基础的道德哲学பைடு நூலகம்系 ,是 中国哲学的理论起点 ,更是宋明理学解决伦理学上达致道 德理想境界的可能切入点 。孟子在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意 义上把心规定为一种纯粹的自然情感和日用理性 ,这种本 然之心与人的存在合一就构成了人的道德本质之源 。而 人性则以人心之善为根据 ,体现人之道德本质 。人心与人 性在人之感性存在与理性本质上合而为一 ,实现了人心之 本然到人事之当然的内在联结 。 关键词 : 孟子 ;心性 ;情感 ;心善 ;性善 中图分类号 : B222. 5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1 - 490X (2008) 12 - 114 - 03 作 者 : 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副研究员 ;湖南 ,长沙 , 410082 基金项目 : 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 , 06ZC23
三
孟子把人心与人性以先验的存在方式作为人之所以为人 的内在规定 ,人心所蕴含的恻隐 、羞恶 、辞让等情感因素为人 性的形成提供了潜在的可能 。而仁义礼智作为人性的当然之 则 ,构成了人性的具体内容 ,体现了人的道德本质 。从孟子的 这些论述中可以发现 ,人性与人心存在着内在的关联 。
对于人心与人性的关系 ,孟子做了明确的阐释 :“君子所 性 ,仁义礼智根于心 。”λ} 人心折射了人的情感存在 ,孟子将人 性置于人心的基础之上 ,表明道德并不是一种超验之物 , 相 反 ,它一开始就有其情感的根源 。二者的内在关联体现了理 性本质与感性存在的某种沟通 。
孟子所言之“性 ”即是“人性 ”,这一规定在与告子的辩难 中得到了进一步的 确认 。《孟子 ·告子上 》记载 :“告 子 曰 : ‘性 ,犹杞柳也 。义 ,犹桮棬也 。以人性为仁义 ,犹以杞柳为桮 棬也 。’孟子曰 :‘子能顺杞柳之性而以为桮棬乎 ? 将戕贼杞柳 而后以为桮棬也 。如将戕贼杞柳而以为桮棬 ,则亦将戕贼人 以为仁义与 ? 率天下之人而祸仁义者 ,必子之言夫 。’”“告子 曰 :‘生之谓性 。’孟子曰 :‘生之谓性也 ,犹白之谓白与 ?’曰 : ‘然 。’‘白羽之白也 ,犹白雪之白 ; 白雪之白犹白玉之白与 ?’ 曰 :‘然 。’‘然则犬之性犹牛之性 ,牛之性犹人之性与 ?’”告子 认为天生的资质即是性 。所谓“食色 ,性也 。”饮食男女是人之 天生资质 ,是人的本性 。但是 , 孟 子并不认同告子 的这个观 点 。孟子认为不同事物的“天生资质 ”也是不同的 ,只有人的 “天生资质 ”,才可称为“性 ”。但也并非人的所有天生的属性 都是性 ,性乃是人的特殊道德属性 ,也才可称为性 。告子笼统 地说“生之谓性 ”,未能区分人之性与物之性 ,自然就混淆“犬 之性 ”与“牛之性 ”、“牛之性 ”与“人之性 ”的区别了 。尽管孟 子在与告子的辩论中运用了诡辩术 ,由白羽 、白雪之白相同推 出“犬之性 ”与“牛之性 ”、“牛之性 ”与“人之性 ”相同的结论 , 但其旨在于将人之性与动物之性区别开来 。因为孟子与告子 所论之性是不同的 ,告子之性为事物之性 (包括人性和动物 性 ) ,而孟子之性则专指人性 。告子并没有把人与动物区分开 来 ,他所谓性 ,并非专指人性 。这也正是孟子论人性较告子高 出一筹之所在 。
114
倾向 ,正如他自己所言“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者 ,今人 乍见孺子将入于井 ,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非所以内交于孺子 之父母 也 , 非 所 以 要 誉 于 乡 党 朋 友 也 , 非 恶 其 声 而 然 也 。” ⑥“乍见 ”二字 ,说明“心未受到生理欲望的裹胁 ,而当体呈露 , 此乃心自身直接制呈露 。”“‘非所以内交于儒子之父母 ’数句 , 是说明由此心呈露而采取救援行动 ,并非由待于生理欲望之 支持 ,而完全决定于此一呈露之自身 ,无待于外 。”⑦人之四心 乃出乎自然情感的呈露 ,孟子认为这是天所赋予人的良知 、良 能 。他说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 ,其良能也 ,所不虑而知者 ,其 良知也 。孩提之童 ,无不知爱其亲也 ; 及其长也 ,无不知敬其 亲也 。亲亲 ,仁也 ;敬长 ,义也 。无他 ,达于天下也 。”⑧人的亲 亲之情亦本于人的良知良能 ,这是一种纯乎自然的情感 ,即使 是孩提之童 ,也能发乎本然之情而爱亲敬长 。正是这种人之 为人的本然之心 ,构成了人之所以为人的一般规定 :“无恻隐 之心 ,非人也 ;无羞恶之心 ,非人也 ;无辞让之心 ,非人也 ;无是 非之心 ,非人也 。”⑨
按照孟子的看法 ,凡人皆有“四心 ”。他说 :“恻隐之心 ,人 皆有之 ;羞恶之心 ,人皆有之 ;恭敬之心 ,人皆有之 ;是非之心 , 人皆有之 。”③孟子对心的理论建构是对心的情感之义的规定 。 不难看出 ,恻隐之心主要体现的是一种怜悯同类之情 ,羞恶之 心与恭敬之心分别表述的是自我与他人的内在情态 ,严格说 来也是一种情感 。是非之心可以说是理 ,“但这种理 ,不是西 方的理性之理 ,而是日常生活之理 ,是情理之理 。 ……孟子是 把纯粹情感与日用理性作为道德的基础 ,并以情感为统摄 。”④ 因此宋儒朱熹就认为孟子“所谓四端者 ,皆情也 。”⑤这种以纯 粹的自然情感为统摄建立起来的心学 ,凸显的是人心的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