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政治思想

合集下载

《孟子》主要思想

《孟子》主要思想

孟子的主要思想凡讲仁义,行仁政的,就会得到广泛的支持与拥护;反之,就孤立,就会只有极少数人的支持与拥护。

孟子生活在各诸侯国互相攻伐,社会骚乱的战国时代。

因此,他提出“施仁政”,“行王道”的主张,反对武力兼并.二、仁政仁政思想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

孟子仁政思想主要表现在养民、教民两个方面。

1、养民:一要制民之产,“是故明君必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孟子的仁政就是要合理解决土地、衣食、教育等基本问题,其中最主要的是土地问题。

二要使民以时,休养生息,徭役。

孟子认为统治者在征用劳役时就以“不违农时”为前提,同时也反对滥捕乱伐,三要取民有制。

他主张薄税轻敛,不能滥征,不能搞苛捐杂税。

他把这看作是富民之道,还骂那些自称能为君“辟土地,充府库”的所谓“良臣”是“民贼”。

2、教民:向人民施以教化。

他屡屡说:“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他认为教化是保证社会和谐的重要措施,教化可以使人“明人伦”,解决民众的道德问题。

三、王道“王道”是孟子提出的国家政治的最高理想。

孟子认为民本与仁政能否实现,关系到能否实现“王道”这一目标。

孟子所谓“王道”,即“以德行政者王”,在孟子看来,实行王道之治就是“保民而王”,就是“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孟子?梁惠王下》)正因为孟子把实现王道作为最高的政治理想,所以凡不以“王道”治国者,便都被他视为“罪人”,视为“独夫民贼”,遭到他的猛烈抨击。

在现代社会,对于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也有其重要性。

意义:一,现代实行“仁政”,关心当代老百姓的生活疾苦,制订有利于百姓生活的相关政策,减小贫富差距,更能缓解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促进全社会的合谐。

二,现代实行“仁政”,国家的当政政府才稳固,才能受到民众的支持与拥戴。

三,现代实行“仁政”,多多援助他国,结交盟友,与人为善,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国际地位,在危难之时,才会得到更多其它国家的支持与帮助。

孟子提出什么思想主张

孟子提出什么思想主张

孟子提出什么思想主张孟子的思想主张主要是什么孟子主张“仁”;孟子主张民贵君轻;孟子主张性善论;孟子主张反对不义的战争;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孟子主张什么思想1.总的来说,孟子是对孔子的继承,主要表现在仁的方面,直接把孔子的仁发展为性善论。

认为仁、意、礼、智不是外在给予的,而是我原本就有的,不过不曾切己反思罢了。

作为性善论的基础就是“四心”,即所谓恻隐之心、善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

孟子又叫作良心和本心。

良心就是善心,本心就是原本具有之心。

2、以性善论为基础,孟子的目的是为了推行他的“王道主义”。

就是要学习古代圣王的做法,崇尚德治,“以德服人”,使人“中心悦而诚服也”。

3、在提倡王道主义的时候,还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政治原则,就是名贵君轻论。

“名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核心是讲得民心者得天下。

为了说明民贵君轻的合理性,还借助了天的力量。

“尧荐舜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名受之”《万章上》这就是说,天意和民意是相通的',天意的真正意义在于民意。

4、对孔子义利思想的继承。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当然这里要明确的是,孟子的利,有两个不同的向度。

首先是治国方略意义上的。

“义”特指王道,“利”特指霸道,分别代表不同的治国方略,是对立的。

其次,是人畜之分意义上的。

在这里孟子不否定人必须有一定的利才能生存。

主要是一种选择:凡是只选择利,便与禽兽无异;凡事都选择义,便成为一个善人。

如何才是真正的善?用孔子的话说是:过犹不及。

就是所谓的“中庸”,切记这里的中庸有“时中”的意思,它要求人们必须不断考察事情的客观环境,随客观环境的变而调整自己的行动方案。

总的来说,这些是重要的方面。

有兴趣可以详细研究一下,比如孟子性善论的可能性。

孟子的哲学思想孟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是天。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剔除了其中残留的人格神的含义,把天想象成为具有道德属性的精神实体。

孟子三章政治思想内容总结

孟子三章政治思想内容总结

孟子三章政治思想内容总结孟子是中国战国时期的一位重要哲学家和政治家,他的政治思想对中国古代政治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孟子三章是他的政治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它涵盖了孟子关于人性、天命、君臣关系等诸多重要议题。

下面是关于孟子三章政治思想内容的1000字总结。

孟子的政治思想贯穿于他的整个学说体系中,其核心观点是人性本善。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并且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差异是由于后天环境的差异所致。

他提出了“性善论”,主张人生下来就具备了善的本性,只要受到正确的教育和培养,就能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在政治层面上,孟子主张君主应该以道德德育为核心,通过塑造人民的道德品质来实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孟子认为君主应当以德治国,他提出了“仁政”和“王道”等概念。

仁政是指君主通过实施公正、仁爱和智慧的政策来维护人民的福祉。

孟子强调,君主应该以身作则,以仁爱之心对待臣民,关爱人民的生活,倾听他们的诉求,并且建立一套严密的法律制度来保障人民的权益。

通过这种仁政的实施,国家能够实现社会和谐与进步。

此外,孟子也提出了“王道”这一概念,他认为君主应该以理性的智慧权谋来处理政务。

孟子强调君主应具备高尚的品德和智慧,以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

他认为君主应该以仁爱和智慧去统治国家,并且要遵循天命,与天道相合。

只有在君主具备这种智慧和品德的情况下,政治才能达到最高的境界。

孟子还关注君臣关系的中心地位,他认为君主应该成为臣民的榜样和师长。

孟子强调,君主应该努力修身养德,以身作则,激励臣民效仿。

君主要尽自己的职责,使臣民得以效忠和依附,从而实现国家的统一和安定。

此外,孟子还强调臣民有义务忠诚于君主,要相互尊重、合作共事,共同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

总体来说,孟子三章的政治思想体现了他对于政治伦理和人治理念的探索。

他强调君主应该具备高尚的德行和智慧,以仁爱之心对待臣民,通过仁政和王道来实现国家的稳定和发展。

此外,孟子还强调了君臣关系的重要性,君主应该成为榜样和师长,臣民要忠诚于君主,共同为国家的繁荣做出努力。

《孟子》中的政治思想探讨

《孟子》中的政治思想探讨

《孟子》中的政治思想探讨《孟子》是中国先秦时期儒家经典之一,由孟子及其弟子编撰而成。

本文将探讨《孟子》中的政治思想。

善政与仁政孟子提倡了一种以仁政为核心的善政理念。

他认为,政府的首要任务是保障人民的利益和福祉。

他强调君主应当修德,以身作则,以仁爱之心统治国家。

只有通过仁心仁政,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君主的责任与义务《孟子》中强调了君主对于国家和人民的责任与义务。

君主应当尽其所能地服务于人民,促进国家的发展与繁荣。

孟子认为,君主的权力源自人民的信任,君主应当谨慎行使权力,用心良好地治理国家。

人民的权益与参与孟子认为,国家的权力应当来自人民,并且为了人民的利益而存在。

他主张人民应当有参与政治的权利和途径。

他强调人民应当有表达意见的自由,同时也应当积极参与到国家政务中,为国家的决策提供建议和意见。

和平与战争在《孟子》中,和平被视为一种理想的境界。

孟子强调战争只能作为维护和平的手段,而不能成为一种目的。

他主张通过仁爱之心和公正的治理,促进和平与安宁的局面。

只有在和平的环境下,人民才能够安居乐业,国家才能够长治久安。

社会秩序与道德观念在《孟子》中,孟子强调了社会秩序的重要性。

他认为社会的秩序与道德观念密不可分。

只有通过道德教育和正确的伦理观念,才能维持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总结《孟子》中的政治思想强调了以仁爱为核心的善政理念,强调君主的责任与义务,提倡人民参与政治,并倡导和平与道德观念的重要性。

这些思想对于中国古代君主制度和社会秩序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注:本文所述内容仅为个人理解,不代表学术观点,不能作为研究论文的引用依据。

孟子的政治思想及其影响

孟子的政治思想及其影响

孟子的政治思想及其影响孟子是我国古代思想家中的重要人物之一,被誉为“儒家第二祖”。

他的名言“人性本善”、“天命之谓性”、“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被广泛传颂和应用。

孟子的思想影响了我国古代的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

本文将介绍孟子的政治思想及其影响。

一、孟子的政治思想1.以仁爱为核心孟子提出“仁爱”是人类行为之所宜,而“仁者爱人”,“恶者伤人”。

“仁爱”是孟子主张的价值观,它是指尊重人格尊重人的感情、需要,实现人类尊严的行为模式,是人类社会的基础。

孟子认为,仁爱是解决人类生存问题的关键,是治理国家的根本原则。

2.尊重人性孟子认为,人性是关于基本人道、财产、权利和义务的基本规范。

人性本善,人有世界和目的,这是与生俱来的,也是人类文化的共同基础。

人的天性要求追求美好、公正和实现价值,这也是政治的目的。

孟子把“仁”视为天命之所在,将其提升到宇宙的高度,强调了人类社会的价值和意义。

3.讲究道德统一孟子认为,人性的美好追求只有在道德规范中体现才能实现。

孟子的“仁者不可以不对人,义者不可以不成”、“执德不阿,义不逾辞”等论断,强调了道德标准对于人类行为的规范作用。

4.强调身体力行孟子认为,人们的优良品德和高尚情操只有在实践中表现出来才有意义。

他主张身体力行,不重言辞而重行动。

行动才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同时也是人类社会管理的重要手段。

二、孟子的思想影响1.对古代政治思想的影响孟子重视仁爱、尊重人性、强调实践,为我国古代政治思想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孟子提出人性本善的观点,是古代中国政治思想中新的突破;他从个体德性出发,否定了类似“上智下愚”、“上位者天生得道”的官方主义思想;他强调仁爱和身体力行的实践,开启了以实践为核心的治国思路。

2.对现代思想的影响孟子的政治思想在现代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孟子以人为本、尊重人性的思想影响了现代社会的尊重人权、实现民主、公正和人道主义的价值观;孟子富有现实意义的身体力行、以实践为核心的思想成为现代社会发展和管理的重要思想资源,即贯穿着事业精神、奋斗精神、创新精神等现代管理核心价值观。

孟子仁政学说的内容

孟子仁政学说的内容

孟子仁政学说的内容
孟子的仁政学说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认为仁政是治理国家的最佳方式。

孟子认为,一个好的君主应该首先考虑人民的福祉和利益,而不是自己的利益和地位。

孟子的仁政学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亲民思想:孟子认为,一个好的君主应该亲民爱民,关心人民的疾苦,深入基层了解人民的需求和疾苦,并及时解决。

2. 民本思想:孟子认为,人民是国家的根本,君主应该时刻把人民的福祉放在首位,尊重人民的权利和利益,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3. 德治思想:孟子认为,一个好的君主应该采用德治而非法治,因为德治能够更好地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和谐,君主应该以身作则,树立榜样,实行道德教育,培养人民的品德和修养。

4. 王道思想:孟子认为,君主应该以王道而非霸道治国,即用仁义之道来治理国家,实行仁政,尊重人民的权利和利益,提倡和平、和睦、和谐的精神,促进国际关系的和平与稳定。

孟子的仁政学说强调了君主对人民的责任和义务,提倡以仁义之道治国,主张实行道德教育,强调人民是国家的根本,君主应该尊重人民的权利和利益,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这些思想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和道德规范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2讲 孟子的政治思想

第2讲 孟子的政治思想
历史的经验证明了这一道理:““桀、纣 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 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 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离娄 上9) 现实的政治和军事斗争经验也证明了这一 道理:“天时不如地利......”(公孙丑下10) 战争是政治的集中表现,军事活动是政治 矛盾的充分体现。战争的胜负起决定作用 的不在于气候、地形和防御工事,而在于 “人和”。
按照性善论来说,仁政是人人可为、能为 的,因为“无恻隐之心,非人也”,只要 能扩充善端,就完全能够保四海、王天下。 所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 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 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孟子与齐宣王的对话,把这个道理说得很 透彻。(梁惠王上7)
二、仁而王:即圣即王
一、王道:王政气象
《尚书 康诰》周公训诫康叔“唯乃丕显考 文王,克明德慎罚,不敢侮鳏,庸庸,祗 祗,威威显民,用肇造成我区夏,越我一 二邦以修我西土。” 《尚书 无逸》“文王卑服,即康功田功, 徽柔懿恭,怀保小民,惠鲜鳏寡,自朝至 于日中昃,不遑暇食,用咸和万民。”
一、王道:王政气象
但是,孟子对圣王的圣迹也作了夸大,甚 至于添枝加叶。 尧舜禹→禅让 《古本竹书纪年》、《韩非子 说疑篇》、 《山海经 海内南经》三王之间的更替不是 禅让,而是逼、放、囚等武力夺权称帝。 《尚书 武成》叙述周武王伐纣曾说当时战 斗惨烈,血流漂杵,孟子说“尽信《书》 则不如无《书》”(尽心下3)
第二讲 孟子的政治思想
孟子的政治思想
1、宣传王道,反对霸道。孟子认为“仁者无敌”, 得国与得天下不能同日而语。 2、王道的推行有赖于君王的仁义之心。有仁心, 推行王道就没问题了。君王不推行“仁政”,非 不能也,是不为也。实施“仁政”首先要让百姓 安居乐业。 3、民贵君轻的民本主义思想。“民为贵,社稷次 之,君为轻。”“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 寇仇”。 4、礼义教化的重要性。“教以人伦:父子有亲, 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滕文公上》)

《孟子》政治思想

《孟子》政治思想

《孟子》政治思想孟子的政治思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王道”,一是“民本”。

孟子崇尚“王道”政治,以“王道”为最高政治理想,而贬黜“霸道”。

他分别以尧舜禹、“春秋五霸”为“王道”和“霸道”的代表。

孟子所说的“王”,就是“以德行仁”,让人“中心悦而诚服”;他所说的“霸”是“以力服人”,结果是“非心服”。

孟子要求行“仁政”,讲“民本”,其落脚点都在“王道”上。

他向往尧舜禹先王之治,实质上是希望道德主体与政治主体合一,即以尧舜禹等圣王实践过的理想政治的“类型”,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通过对圣王历史与业绩的诠释,批判他所处的纷乱的战国时代,目的是引导历史的走向。

孟子的政治思想体系以“民本”为基础,这与两千多年来中国以“君本”为基础的政治传统是形同水火的。

如朱元璋读《孟子》至“草芥”“寇雠”之语而大怒,于洪武三年(1370)废黜孟子祠,并于洪武-十七年命大学士刘三吾删节《孟子》,就是明显的水火不相容的例子。

两千多年来,《孟子》成了为苦难民众伸张正义的书,它召唤着历代读书人的良心,如“诗圣”杜甫的“致君尧舜上”,为民呐喊,忧国忧时。

要讲“仁政”,就要以民为本,这就是传统的“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理念。

从这一理念出发,孟子阐述了自己的“仁政”学说。

这一学说,简单说来,包含礼贤下士和保民爱民这两方面的内容。

孟子说:“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

”就是说,君主若能行仁政,那他的臣民就会拥护君王,会为长官丢拼命。

孟子一直以为,国君和社稷都是可以变换的,就是改朝换代,而民众是不变的,民·洲向背与政权的稳定与否直接相关,这是孟子民本思想的核心内容。

可是,孟子以民为本的“王道”理想与现实之间毕竟存在着很大的落差,孟子其人其书对专制政治的冲击力之大,后世的不少帝王望盂生畏,《孟子>成“经”之难可见一斑。

孟子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这一思想,是对春秋以来“以民为本”主义思潮的继承和发展,在中国思想界是破天荒的,对中国政治思想和文化思想的影响都是不可估量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子的政治思想
孟子生于战国中期,“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天下方务于合纵连横,以攻伐为贤”,而孟子则继承发扬孔子的思想,“乃述唐虞、三代之德”(《史记•孟子列传》),希望以“王道”之德政而不是以“霸道”之力政来结束战乱,统一天下。

孟子在政治上伸张的道德理想主义,虽然当时被认为是“迁远而阔于事情”,但是在中国历史上发生了深远的影响,乃至在现代也仍有其重要的意义。

民本思想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仁政学说是孟子的政治纲领,王道思想是他的政治理想。

民本、仁政和王道,三位一体,是对孔子德政思想的继承、发展和完善。

1. 民本思想:
孟子所处的战国时期,七国争雄,兵祸连结,人民深受其苦,民不聊生。

在这种兵祸连连的状态下,统治者只顾争城夺地,不管百姓死活。

“危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草。

”(《孟子•梁惠王上》)在这种情况下,民心思定,社会渴望统一。

孟子作为一个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士大夫,希望国君能行王道,爱护人民,救民于水火,在仁政的基础上实现国家的统一。

“民归之,如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孟子•梁惠王上》)
民本思想是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之一,也是仁政学说的基本内容之一。

仁政学说的其他内容大抵源于民本思想。

民本思想并非孟子的发明,孟子以前的思想家,如孔子、老子、墨子等都曾论及民本思想。

孟子的贡献在于深刻、系统地阐述了这一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最终纳入到施政纲领中。

战国时代的政治风云以及历史的经验教训使孟子深刻地意识到民心向背的作用,认识到统治者要巩固政权并进而统一天下,就必须依靠民众的力量。

因此他说:“诸侯之三宝:土地、人民、政事。

宝珠玉者,殃心必身。

”(《尽心下》)在此基础上,孟子又提出“民为贵”的思想,大胆地宣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尽心下》)。

这里,人民位列第一,可见,在孟子眼中,人民在国家政治中的作用是至高无上的。

为了得到人民的拥护,孟子强调君主要与民同乐。

他说:“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孟子以周文王和夏架为正反例,向魏惠王讲解了“与民偕乐,故能乐也”,“民欲之偕亡”,“岂能独乐”的道理。

孟子认为,国君要想使老百姓尊爱自己,归服自已,必先爱民,忧民之所忧,乐民之所乐。

在孟子看来,与民同乐是一个贤明君主必备的品德。

2. 仁政学说:
孟子的仁政学说是对孔子德政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保民”、“养民”和“教民”是孟子提出的施行仁政的具体纲领。

孟子生活的战国时代,各诸侯国战乱频繁,兼并战争不断,苛税徭役繁重。

他面对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社会现实,痛心不已,呼吁统治者应该施行仁政,救人民于水火。

孟子所说的“保民”,主要分为两方面,一是要求减轻刑罚和赋税。

孟子对人民的苦难充满同情,说:“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时者也”(《公孙丑上》);一是坚决反对兼并战争。

对于连绵不断的战争,孟子评价说:“春秋无义战。

”(《尽心下》)
孟子所说的“养民”,主要指千方百计满足人民的生活需要,最大限度地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在孟子看来,只有人民生活富足,从根本上解决了生计问题,才能实现国家的安定和富强。

发展农业生产是孟子考虑的首要问题。

为了实现“养民”的目的,孟子提出了“制民之产”的主张,这是从民本思想中直接引发出来的内容。

他所说的“民”,是小农而不是奴隶,因为,“民”有私有财产,有“数口之家”的家庭,并且接受道德教化。

孟子主张把一定的土地分给人民从事农副业生产,使人民有必需的物质生活条件,并对人民进行道德教化,对人民实行封建统治。

实行封建统治与发展小农经济,二者并不矛盾。

孟子主张发展小农经济,其目的是把小农束缚在土地上“死徙无出乡”,给他们最低的生活保障,有一定的人身自由,提高他们的生产积极性,以巩固和发展封建经济制度。

这在当时是进步的经济思想。

孟子也谈到了井田制。

他说:“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

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孟子·滕文公上》)。

井田制定为九百亩,每家一百亩,一井八家,共八百亩为私田。

余一百亩为公田,由八家共耕。

这就是“野九一而助,”“耕者,助而不税”(《孟子·滕文公上》)的意思。

可见,“家”同养公田的“助”,就是一家一户的小农向地主提供劳役地租,属封建经济的剥削,而不是奴隶制的对生产资料和奴隶的完全占有。

为了发展封建经济,孟子要求国家统治者“春省耕
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关心人民生产,救济生活困难;提倡“不违农时”,“勿夺其时”,适时生产,不误农时;要求农民“宽余其田”,“深耕易祸”施肥农田,耕耘要深,除草要快,主张“薄税敛”,减轻人民的负担。

孟子说:“有布缕之征,粟米之征,力役之征。

”在三种赋税中,好的统治者只能“用其一,缓其二”,如果同时收两种赋税,老百姓就会有饿死的;同时用三种赋税,就会造成亲子离散的悲惨命运。

孟子认为,统治者要得到人民的拥护,必须使他们有固定的产业,过上富足的生活。

否则,就可能导致民心思乱,铤而走险,进而危及到封建王朝的统治。

孟子之所以主张“制民之产”,关心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是为了老百姓“养生丧死无憾”,而这只是王道之治的开始。

“教民”,即对人民施行教化,也是仁政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孟子而言,人民生活富足后,“教民”是统治者必须去做的一件事,否则“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

”所谓“教民”是让人民普遍懂得封建伦理道德(礼仪)。

从个人角度来讲,教育是保证人有别于禽兽的重要手段;从社会角度来说,教育是保证社会和谐有序的重要举措。

正因为如此,孟子十分重视对民众的教育。

他指出:“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

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

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孟子.尽心上》)本着善教原则,他提倡“谨库序之教,申之以孝梯之义。

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

”强调通过办学校,加强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

他认为,道德教化的目的,是帮助人们“明人伦”,明人伦就是要搞清楚“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
有序,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上》)的真实含义,并运用到社会实践中。

只有通过“明人伦”的阶段,才能将“人”与“禽兽”区别开来,使人高于禽兽之上,那么整个社会也就和谐安定了。

“教民”比“养民”还要重要,只有将二者密切结合起来,才能实现仁政。

3. 王道思想:
孟子主张施行仁政,重视教化的作用,为的是寻求实现孔子的政治思想,即天下为公、世界大同。

王道思想是孟子设计的必由之路。

在孟子看来,政治有两种,即王道政治和霸道政治。

所谓“王道”,即推行仁政,以德服人;而“霸道”则是凭借武力,四处征伐,以力服人。

孟子是王道政治的积极倡导者,霸道政治的坚决反对者。

孟子说:“以德行仁者王”,依靠道德实行仁政统一的是“王道”。

“王道”的高妙之处在于:“以德服人”,使天下人衷心悦服。

所以,孟子说:“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途,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

其若是,孰能御之?”(《孟子·梁惠王上》)。

孟子提倡“王道”,因此,他把“以力假仁者”称为“霸道”。

反对“以土地之故,糜烂其民”的兼并战争,认为这是“驱其所爱子弟以殉之,是之谓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也。

”(《孟子·梁惠王上》)。

孟子主张用“王道”、“仁政”争取民众,去夺取政权,统一天下的同时,并不排斥在一定的条件下使用武力统一天下。

他赞扬王者之师吊民伐罪,就是最好的说明。

他说:汤王征伐,从葛国开始。

天下人相信他,向东方进军,西方国家便不高
兴;向南方进军,北方国家也不高兴,都说:为什么后到我们这里?人民盼望他,好象大早盼望乌云和虹霓一样。

做买卖的照常往来,种庄稼的照常生产。

只是杀掉那残暴的君主来安慰受苦的老百姓。

王者之师的到来,如同降下及时雨。

《泰誓》篇中说:“我武惟扬,侵于(邢)之疆,则取于残,杀伐用张,于汤有光”。

这是说,我们的武威要发扬,攻打到邢国的疆土上,杀掉邢国残暴的君主,杀伐的功绩,因此得以张大,比起汤伐莱还要辉煌。

孟子赞扬当时齐国征伐燕国,燕国的老百姓“革食壶浆以迎王师,岂不他哉?避水火也。

”(《孟子·梁惠王下》)。

孟子讲的兴王者之师也好,吊民伐罪也好,其实,就是行仁义之师,以革命暴力实现国家的统一。

总之,在孟子看来,统一之本在于内行仁政,以民为本,推行保民、养民、教民的政治纲领,建设起人民丰衣足食、安居乐业、通晓礼仪、广施教化的王道乐土。

孟子在战国中期种下的“仁政”之瓜,在日后收获了“治世”之果,从西汉至清末,有作为的统治者们大都注重塑造自己的“仁君”形象,在经济上给予人民一个利于休养生息的环境,在政治上也赋予人民相对宽容的政治环境。

孟子的政治思想不仅为中国两千余年的封建统治铺设了一种开明而宽容的基础,而且今日还有重要的启发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