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的现代诗

合集下载

新部编版四年级上语文3《现代诗二首》优质课说课稿

新部编版四年级上语文3《现代诗二首》优质课说课稿

新部编版四年级上语文3《现代诗二首》优质课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现代诗二首》是新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学习两首现代诗——《再别康桥》和《乡愁》,感受诗歌的魅力,理解诗歌的意境,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创作的一首现代诗,通过对康桥美景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康桥的留恋和对逝去的爱情的感慨。

这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

《乡愁》是余光中创作的一首现代诗,通过对乡愁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祖国的热爱。

这首诗语言简练,情感真挚,具有很强的震撼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但对于现代诗的鉴赏能力还不够强。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感受诗歌的魅力。

同时,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现代诗;理解两首现代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现代诗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现代诗;理解两首现代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2.教学难点:欣赏现代诗的语言美和意境美,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讨论法、写作法等方法,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魅力,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境。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康桥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再别康桥》的学习情境。

2.新课学习:引导学生朗读《再别康桥》,分析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

3.讨论交流:学生讨论《乡愁》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分享自己的感受。

4.诗歌创作:引导学生尝试创作现代诗,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3现代诗二首 花牛歌 课件(共22张PPT)

3现代诗二首 花牛歌  课件(共22张PPT)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3. 现代诗二首 花牛歌
学习目标
• 1.学会写本课的生字,正确读写“剪秋 萝、 睡眠、霸占、偷渡”等词语。
• 2.有感情第诵读诗歌,感受诗意境界, 领悟现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难 点)。
《花牛歌》
四年级上册
动景(可爱俏皮)
想一想:花牛在草地里做什么呢?
花牛在草地里坐,
学习课文
花牛都在草地上干了什么事情?
学习课文
学习课文
花牛在草地里坐, 压扁了一穗剪秋罗。
花牛在草地里眠, 白云霸占了半个天。
修辞手法:拟人
学习课文
花牛在草地里走, 小尾巴甩得滴溜溜。
花牛在草地里做梦, 太阳偷渡了西山的青峰。
修辞手法:拟人
朗读诗歌第一小节,思考:花牛在草地里做什么?
花牛在草地里坐, 压扁了一穗剪秋罗。
用拟人的修辞手法, 形象地写出了花牛在 草地里卧着的形态。
诗歌 诵读
花牛歌 花牛/在草地里/坐, 压扁了/一穗/剪秋萝。 花牛/在草地里/眠, 白云/霸占了/半个天。 花牛/在草地里/走, 小尾巴/甩得/溜溜。 花牛/在草地里/做梦, 太阳/偷渡了/西山的/青峰。
思考:从“霸占”一词可以体会到什么?
花牛与自然融为 一体,无拘无束。
剪秋萝
我懂意思
偷渡: 1.秘密地渡过某一水域。 2.偷越关隘或国境。
本课指太阳悄悄地落山了,说明时间过得很快。
思考:压扁了剪秋罗,可以看出花牛的 什么特点?
花牛无拘无束。
品读 赏析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读了这首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花牛在草地里睡觉。 这是一只淘气可爱的花牛。
作者简介
徐志摩(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 家。原名章垿,留学英国时改名志摩。徐志 摩是新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

有关勤学的现代诗

有关勤学的现代诗

有关勤学的现代诗勤学是成功之母,
知识是人生的财富。

不断探索,不断学习,
让我们走向更高的山峰。

学习无止境,
书山有路勤为径。

不怕困难,不怕挫折,
只要脚踏实地,必将成功。

勤学是自我提升的不二法门,
知识是实现梦想的重要手段。

迎接挑战,迎接变化,
让我们成为未来的主宰者。

学习让我们不断进步,
开拓视野,拓展思维。

不忘初心,不断努力,
让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

勤学的人,不止于学习,
更是于人生的价值观。

坚定信念,勇敢前行,
让我们成为永不停歇的奋斗者。

让我们珍惜每一分每一秒,
不断学习,不断进步。

勤学是成功的必由之路,
让我们一起奔向光辉的未来。

关于学习的现代诗歌大全

关于学习的现代诗歌大全

【导语】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有所长。

辍学如磨⼑之⽯,不见其损⽇有所亏。

下⾯就给⼤家介绍下关于学习的现代诗歌,欢迎阅读! 篇⼀:《学习》 学习是的纪念 仿佛⽲苗遇到了春天 从此茁壮成长 永远⽣机盎然 学习是的旅伴 仿佛是锦⼼绣⼝的婵娟 红袖添⾹的⽇⼦ ⼼灵没有疲倦 学习是的修炼 仿佛是展开翅膀翱翔九天 拓宽命运的滋味 就是快乐的永远 学习是精神的后花园 是对命运伟⼤的贡献 点点滴滴的积累 ⼈⽣壮美如⼤海⽆边 篇⼆:《学习你》 海⾥有鱼 ⼀个普通战⼠的名字, 成为⼏代中国⼈的记忆。

22年短暂⽣命⾥, ⼀直做着为⼈民服务的事。

理想和信念的字典⾥, 写满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

⼯作中的你, ⼲⼀⾏爱⼀⾏精⼀⾏的坚持。

⽣活上的你, 艰苦奋⽃,忘记休息。

现实社会,更需要你, 为⼈民服务,从⼩事做起。

⼯作中的⾃强不息, ⽣活上的节俭朴实, 创新路上锐意进取, ⼀辈⼦的好⼈好事, 成就了伟⼤的名字, 我们都要向你学习。

篇三:《学习⽣涯》 伊莎贝拉 ⾼中⽣涯结束啦 眼光迈向⼤学的家 考试的成绩很差 拿什么资本奔向它 早起晚睡的理由强⼤ 拉伯数字背负⼗字架 虽然我不想长⼤ 前途⽆量谁也没办法 我有天分会不怕 什么学位都不在话下 付出⼗⼏年浪费的青春 不为别的也要考上去呀 ⽼师⼿下不留情 家长托⼈买⼈情 ⽩天昼夜学习为什么 给⾃⼰放假反省⼀下 虽然我不想长⼤ 前途⽆量谁也没办法 我有天分会不怕 什么学位都不在话下 付出⼗⼏年浪费的青春 不为别的也要考上去呀 我的学习⽣涯。

3. 现代诗二首 教案(2课时)

3. 现代诗二首     教案(2课时)

3、现代诗歌二首教材分析:《现代诗歌二首》是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第一单元的第三课的课文,是两首现代诗歌,非常有画面感,可以通过读诗歌培养学生的画面感。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语文基础,有了一定的语感,可以通过读诗歌,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目标:1、抓住关键词语,置身诗境,分析诗歌的内涵。

2、通过诗文分析,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通过分析诗文的蕴意,培养学生严谨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

3、体会作者善于观察,思索、热爱生活的精神。

教学重点:抓住关键词语,置身诗境,分析诗歌的内涵。

教学难点:通过诗文分析,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读《暮江吟》,这是描写傍晚江边景色的古诗,今天我们来学习现代诗《秋晚的江上》。

二、了解作者现在我们先来学习这首诗的作者,刘大白,我们来了解一下。

三、我会认的字了解完作者我们来认识这一课,我们需要会认得字。

我们来一起读一读,现在我们学习一个多音字,尽。

我们再来看看词语芦苇是什么意思呢?四、整体感知诗歌现在我们一起读一读,这首诗读完,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我看到了倦鸟归巢拖着夕阳飞渡江边,江边的芦苇在夕阳的映衬下显得格外美丽。

五、学习诗歌齐读第一小节,圈出这一小节描写的景物,并想象画面?归巢的鸟儿是什么状态呢?第一节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为什么倦了还要驮着斜阳呢?体会驮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自由读第二小节,画出这一段描写的景物,想一下第二小节描写了一幅什么的画面?鸟翻双翅抖落斜阳是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何好处?这是夸张的修辞手法,这一翻体现了鸟的豁达,鸟知道既然太阳不属于它,何必强求呢?还是勇敢地面对黑暗,相信黎明终究会来到。

头白的芦苇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从头白到红颜,用了拟人的手法,把芦苇人格化给诗文平添了一丝情绪,给图画增加了色彩。

六、主题概括秋江的晚上展现了一幅暮江鸟归的画面,写出了鸟儿渴望光明与自由,抒发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适合各年级小学生晨读的现代诗

适合各年级小学生晨读的现代诗

适合各年级小学生晨读的现代诗晨读对孩子们来说非常重要的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学习是积累的过程是要每天在学习中,晨读就是其中的学习方法,所以在早上的时间是孩子们通过晨读就能通过句子记住很多的单词。

小编在这里整理了相关知识,快来看看吧!适合各年级小学生晨读的现代诗《不应当只记得》不应当只记得牛奶是从奶瓶里倒出来的,还应当知道,牛奶是从奶牛身上挤出来的牛从大草原上走来,草原很辽阔、很遥远。

不应当只记得苹果是从奶奶的菜篮子里取出来的,还应当知道,苹果是从树上摘下来的苹果长在土地上,土地很黑、很肥,泥土里还有人们的汗水。

不应当只记得你是爸爸妈妈的孩子,还应当知道,人人都有自己的爸爸妈妈这世界很大很大,有许多许多人,共同生活在一个太阳下。

你不但要记得别人的给予,更要知道怎样回报大家。

《花朵开放的声音》我坚信花朵开放的时候,有声音。

它们唱歌,演奏音乐,甚至呼欢呼、喊叫。

蜜蜂能听见,蝴蝶能听见,那只七星瓢虫也能听见。

为什么我却听不见?我摘下的鲜花,已停止了开放。

《我捕捉古老又年轻的文字》我看见古旧的墙上,有斑驳如画的字,随着岁月风云,在眼前跳动、飞翔。

那些字,还原成象形,如日、如月、如鸟、如马,都是神秘的图画。

镌在石头上的,在舞蹈,铸在铜鼎上的,在呼号,写在竹简上的,唱着歌谣。

一个个图画的字,不惧饕餮,乘着风云,流动成精美的花纹从蛰伏到飞动,展现历史沧桑,复活古老传说。

我捕捉古老又年轻的文字,不断地排列、组合,编织成故事、诗与歌,每一个字都是智慧的火花。

《用目光倾听》妈妈说过一句最平常的话,听别人说话,你要望着对方。

这句话,一直伴随我长大,让我学会了如何与别人交往。

听别人说话也是一种交流,交流最需要的是真诚。

当我和别人交流的时候,我用耳朵,也用目光倾听。

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子,我的窗子永远明亮灿烂,真诚的目光胜似千言万语,目光传送的是温暖的春天。

妈妈一句话教会我真诚地生活,她慈爱的目光至今仍照耀着我。

《带雨的花》我是您不听话的孩子,我偷偷地跑出了家。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现代诗二首知识点归纳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现代诗二首知识点归纳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现代诗二首知识点归纳现代诗是中国文学中的重要文学流派之一,也是中小学语文教材中常见的文学形式之一。

学习四年级语文上册的学生,在学习现代诗的同时,需要了解现代诗的特点和一些常见的知识点。

本文将对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中出现的两首现代诗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

第一首现代诗:《走进诗的世界》本诗由傅冬阳创作,通过描述一个学生如何走进诗的世界,启发学生对诗的兴趣。

1. 现代诗的主题:诗的世界、诗的魅力。

- 通过描绘诗中的世界,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好奇心和兴趣。

- 鼓励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美,用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

2. 现代诗的形式特点:自由的格式、简洁的语言、丰富的意象。

- 诗的形式不受规定,可以根据作者的意愿自由组织,没有固定的韵律和格律。

- 语言简明扼要,用最少的词语表达最丰富的意境。

- 通过意象的运用,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激发读者的想象力。

3. 现代诗的语言特点:押韵、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 诗歌中常使用押韵、比喻等修辞手法,增强诗歌的艺术感、感染力和记忆力。

- 比喻的使用可以丰富意象,增强表达的准确性和感染力。

- 排比的使用可以加强表达的力度和节奏感。

4. 现代诗的阅读策略:理解意境、把握主题、品味语言。

- 通过理解诗歌所描绘的意境,感受作者所想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 把握诗歌的主题,理解作者在诗歌中想要表达的核心思想。

- 品味诗歌的语言,欣赏诗歌中简洁优美的表达方式和丰富的意象。

第二首现代诗:《夜晚害人》本诗由冯骥才创作,通过描绘夜晚时的危险和恐惧,告诫学生夜间出行要提高警惕。

1. 现代诗的主题:夜晚的危险、人们的恐惧。

- 通过描绘夜晚的黑暗、无法预测的危险,引起学生对自身安全的关注和注意。

- 告诫学生夜间出行时要提高警惕,保证自身的安全。

2. 现代诗的形式特点:简洁有力、意境鲜明。

- 通过简短而有力的词语,准确地表达夜晚的危险和人们的恐惧。

- 通过描写黑暗、无边无际的夜空、神秘的夜晚,给人以强烈的感受。

3《现代诗二首》(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3《现代诗二首》(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3《现代诗二首》(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教学内容本节课教学内容选自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围绕《现代诗二首》进行深入学习。

两首现代诗分别是《登鹳雀楼》和《静夜思》。

通过学习这两首诗,学生将了解现代诗的基本特点,感受现代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同时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并背诵两首现代诗,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并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简单描述。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引导、小组讨论、个人思考等多种方式,学生能够掌握现代诗的基本分析方法,提高阅读和欣赏现代诗歌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现代诗歌的热爱,激发学生对文学艺术的兴趣,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

教学难点1. 理解现代诗中的抽象概念和深层次情感。

2. 掌握现代诗的韵律特点和审美技巧。

3. 学会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教具学具准备1. 课本教材。

2. 投影仪,用于展示诗歌内容和背景资料。

3. 纸质或电子版的诗歌分析工具和示例。

4. 录音机,用于播放诗歌朗诵。

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简要介绍现代诗的发展历程和特点,引发学生对现代诗的兴趣。

2. 新课内容学习:学生跟随教师一起朗读两首诗,感受现代诗的韵律美。

教师对诗中的生僻字词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3. 小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对两首诗的主题、意象、情感等进行分析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4. 全班分享:各小组选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全班共同学习和探讨。

5. 诗歌朗诵:教师或学生代表朗诵两首诗,其他学生闭上眼睛,感受诗歌的音韵美。

6. 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现代诗的特点,反思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应简洁明了,突出重点。

可以包括以下内容:- 两首现代诗的标题和作者- 现代诗的基本特点- 《登鹳雀楼》和《静夜思》的主题和意象- 学生分析讨论的要点作业设计1. 家庭作业: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现代诗,进行朗读并写一篇简短的读后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写现代诗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诗歌写作的一般特点--运用意象表情达意;语言讲究韵律;适当运用艺术手法。

2、能力目标:能写作现代诗。

3、德育目标:提升艺术品位,丰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诗歌的意象。

三:教学难点:利用意象表情达意。

四、设备教具:多媒体教室,CAI课件。

五、教法设计:注重启发,调动学生思维;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其中CAI课件背景音乐贯穿整节课,音量根据需要调节);通过练习,使学生形成技能。

六、学法指导:利用学生已有的诗歌知识、根据高中生对诗歌的浓厚兴趣,指导学生通过感受、思考、归纳,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由零星认识上升为系统把握,由知识上升为能力。

四、教学步骤:(一)导入:1、请卢祝优同学配乐朗诵自己的诗作《我》(见附录1)。

课件播放:背景音乐《蓝色的多瑙河》;展示图片百花盛开的春天、扬帆的小船、小鸟自由飞翔于森林、带露的蓓蕾……2、引导:这是卢祝优同学写于周记中的一首小诗,同学们听了以后是不是也想拿起笔来抒发自己激情呢?或许你会问:怎么样写诗?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写诗。

3、课件播放:课题、诗歌写作的一般特点(见“知识目标”)。

(二)指导学生了解和掌握诗歌创作的特点:1、运用意象表情达意(1)讲话:我们学习诗歌时,已经对诗歌意象有所了解。

意象就是思想感情与具体形象的结合。

诗歌运用意象表情达意,才能避免平铺直叙,没有意象就没有诗歌。

(2)举例引导学生理解意象的表现作用。

①课件播放:徐志摩《沙扬娜拉一首--赠日本女郎》(见附录2)引导归纳:一两个有代表性的细节使意象鲜明突出。

②课件播放: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见附录3)引导归纳:一组或一串意象表现丰富的感情。

(3)练习,启发学生掌握意象的特点及运用:①如果要表现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对故乡的热爱之情、落泊的寂寞的状态、因为某原因放弃写作等,可以选择怎样的意象来表达呢?请将题中左右内容用线连接起来。

(学生口答然后明确)课件播放:用线将左边的思想感情与右边的意象连接起来:②讨论然后分组抢答:表现大城市街道的喧嚣,可选用哪些意象?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如:红绿灯、嗽叭、车铃、霓虹灯、商店里狂吼的流行歌曲、斑马线上提心吊胆的人群……③练笔:选用一个意象表达某种思想感情或反映某种社会生活。

教师巡视、指导。

然后点评好中差作品三篇。

(4)小结:判断诗作有无诗意,关键看有无运用鲜明的意象来表达情意,这也是这所以称散文诗为“诗”的根本原因。

同学们如果理解和掌握了这一点,写出来的东西就可以叫帮“诗”了。

2、语言讲究韵律,增强诗歌的音乐性:运用一些艺术手法,增强表达效果(1)启发:要将诗写得更好,还需要掌握其它一些技巧--讲究点韵律(包括节奏和押韵)和特殊的艺术手法。

(2)引导学生注意诗歌韵律的一个方面:节奏。

①播放课件:配乐朗诵徐志摩《沪杭车中》(见附录4)。

引导学生欣赏:该诗一顿或两顿的居多,节奏显得急促,很好地表现乘车看到的景物快速多变的特点,表现诗人由此引起的对时光飞逝的感慨。

归纳:诗歌节奏要符合感情节奏。

②播放课件: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节选)(见附录5)。

思考:后两行为什么要分行?引导理解:合符上文第每行顿三次的停顿;还可提高抒情速度。

归纳:节奏要符合内部停顿。

(3)引导学生注意诗歌的韵律的另一个方面:押韵。

①提问:诗歌押韵有什么作用?明确:押韵有利于音韵美。

②引导:诗歌的押韵除了起到音韵和谐的效果外,还影响诗歌的内容。

课件播放:朗诵李清照的《声声慢》、普希金的《致大海》。

(见附录6)学生思考:各押什么韵:表达感情的效果如何:引导明确:前者押“”韵,显得绵长、细腻、清脆,有力地表现作者凄婉的感情。

后者押“ang”韵,铿锵、悠远、深沉,表达对自由的渴求。

归纳:押韵影响诗歌的内容。

(4)引导学生注意运用艺术手法,增强表达效果。

简略介绍呼告、排比、反复、对偶、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手法,引导学生根据写作内容选用。

(三)总结课件播放:(本节内容归纳)(见附录7)(四)作业:写一首现代诗,表达某种思想感情或反映社会生活。

(课外完成)播放课件,优美的背景音乐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音量渐高,下课。

教学流程图附录(CAI课件部分内容):附录1:卢祝优我是一个过路人,拿一段最真最美的青春作为路费;我是一艘刚起锚的船,扬起心灵的风帆驶向人生的彼岸;我是一只羽毛未丰的小鸟,初次穿梭在名叫生活的森林;我是一枝能耐寒的花骨朵,正准备绽放在豆蔻梢头青春无价,过路人无悔,心灵真诚,彼岸终将到达,小鸟自信,森林终会更美,花朵坚强,定要怒放梢头!附录2:沙扬娜拉一首--赠日本女郎(节选)徐志摩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附录3: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节选)舒婷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模索我是干瘪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是淤滩上的驳船把纤绳深深勒进你的肩膊--祖国啊!附录4沪杭车中徐志摩匆匆匆!/催催催!/一卷烟,/一片山,/几点云影,/一道水,/一条桥,/一支橹声。

一林松,/一丛竹,/红叶纷纷:/艳色的田野,/艳色的秋景,/梦境似的分明,/模糊,消隐,--催催催!/是车轮还是光阴?/催老了秋容,/催老了人生!附录5:大堰河--我的保姆(节选)艾青她含着笑,洗着我们的衣服,她含着笑,提着菜蓝到村边的结冰的池塘去,她含着笑,切着冰屑悉索的萝卜,她含着笑,用手掏着猪吃的麦糟,她含着笑,扇着炖肉的炉子的火,她含着笑,背着团箕到广场上去晒好那些大豆和小麦……附录6: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声声慢》)再见吧,自由奔放的大海!这是你最后一次在我的眼前,翻滚着蔚蓝的波浪,和闪耀着娇美的容光。

(普希金《致大海》)附录7:本节内容归纳教会诗歌读写哺育高雅诗心(教学体会)高中语文新教材人教版第三册第一单元是现当代诗歌和外国诗歌,共有12首。

第四册又安排写诗为一个单元作文训练的项目。

它体现了新大纲“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之要求。

这是语文对诗心的召唤,是人文对诗心的召唤,同时也是诗心对我们语文教师的挑战。

然而,在我们这个世界公认的“诗歌国度”,由于文体的陌生转换、学生读写的习惯以及教师学识修养的制约等原因,当代学生中存在这样一个普遍现象:宁可读小说散文等现当代文章,也不读现当代诗歌,至于写诗就更谈不上了。

其实,这种情况跟学生的心理成长和知识渴求是不协调的。

中学生完全可以读懂、写好诗歌。

我所接触的学生在平时的练笔中,时常有一些诗歌佳作出现。

假如我们语文教师能够让学生明白诗歌的文体特点,改变学生的阅读习惯,提升教师自身的修养,指导学生读诗、写诗相信不是一件难事。

这在语文教育界极为重视文学教学,重视学生心灵教育的今天,有莫大的意义。

我平时常阅读和写作诗歌。

从自身实践中,我深移绞背T亩梁托醋魇歌。

从自身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学习诗歌阅读和写作,必须做到能够感知语言、分析内容、领悟技巧。

那么,怎样尽快有效地指导对诗歌只有粗浅认识的学生,使他们有个比较实用的诗歌读写方法呢?我站在学生的年龄和知识水平的尺度上,在课堂教学中按“读?感知--读懂/分析--读透/领悟”三个步骤指导学生阅读诗歌,并在此基础上摹仿借鉴,运用技巧,练习写作诗歌,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读熟--感知诗歌的格律和分行优秀诗歌十分讲究音乐性,席勒甚至认为“诗里的音乐在我心中鸣响,常常超过其内容的鲜明表象”。

很多学生有误解,认为现当代诗歌和外国诗歌是没有这方面要求的,为了使学生对诗歌有更多的认识,我结合课本有关内容,介绍了世界诗歌发展的基本趋向--从格律诗转到自由体,外国20世纪前的许多诗歌是格律形式出现的,如雪莱、拜伦、普希金的诗歌大量是格律诗。

在此基础上,我向学生介绍了停顿、押韵和分行的常识,帮助学生朗读和理解诗歌。

1、要朗读好诗歌,要处理好诗句内部的停顿,把握好诗句的感情节奏。

如《就是那一只蟋蟀》,句式整齐匀称,节奏鲜明,读时会感受到适应思想内容的需要而产生的优美韵律。

这是因为作者流沙河以语义为单元作有节奏的停顿来组织诗句。

好的译诗也会注意到语种的区别,尽可能把格律的形式翻译出来。

“以顿代步”是最常用的方法(即以语义为单位的自然节奏的停顿代替外国格律诗的“音步”)。

《致恰达耶夫》原诗每一行分三个音步,译者弋宝权处理为每行三个停顿,加强译诗的节奏感,如: 并不能长久地/欺诳也已经像梦、/像朝雾一样地/消亡我们/忍受着/期望的折磨等候那/神圣的/自由时光现在我们/为了荣誉献身的心/还没有死亡通过朗读的比较学生发现,句内按语义节奏停顿的效果比按词语节奏停顿要好,气韵流转,情感呈自然流动状态。

不少学生认为诗歌一句一行,对如何处理分行没有什么要求。

为了避免误解,我以《大堰河--我的保姆》为例:她含着笑,背了团箕到广场上去晒好那些大豆和小麦这里分行一是合乎每行内部的停顿(每行顿三次),二是合乎感情节奏(两行安排为一行,读起来太拗口,影响抒情速度)。

这样,学生强化诗歌诵读获得诵读技巧的同时,也体会了诗歌的感情节奏,很好地为分析内容和领悟技巧作准备。

2、押韵方面,我着重让学生整体读诗的基础上理解不同韵脚对内容的影响。

不少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能够体会出不同韵脚的美感效应:如《致橡树》中押“己、藉、仪、起、意、霓、里、地”等字的“i”韵,显得绵长、细腻、清脆,有力地表达出爱情中的女性的感情;如《致恰达耶夫》中押“亡、样、芒”等字的“ang”韵,显得铿锵、悠远、深沉,表达对自由的渴求以及对未来必胜的信念。

这些韵脚都很好地为思想感情服务。

二、读懂--分析诗歌的情感突破口诗人平时肯定积累了许多情感,因了某个契机,有了情感突破口,才演绎成章。

这就是“灵感”。

从诗歌创作规律来说,突破口跟作者的写作情感状态密切相关。

郭沫若写《女神》即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郭沫若“长期郁结的民族感情、个人激愤,但在惠特曼粗犷的民主主义诗歌的启示下,找到了喷火口”。

如果不是一次被捕,一场大雪,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恐怕会是另一番味道,而兰波的名诗《元音》和马雅可夫斯基的代表作《穿裤子的云》,完全是一个异想天开的意象。

作者找到了突破口,强烈的感情才找到一个泄口,喷涌而出,才写成诗歌。

突破口不仅成为倾泻感情的源头,还有深化思维延伸情感的作用。

因为诗人最初的思考毕竟还较粗糙表浅、不够成熟,随着突破口的发现,情感在不停地流泻中会不断地自我调整,不断地开拓出新的领域,进一步深化已有的体验和感受。

一个理想的突破口往往是“诗歌的核心和灵魂”。

如果读写时找到它,意味着阅读或写作思路从混沌到有序,为顺利读写打下基础。

我在诗歌教学中,坚持把握情感突破口和诗歌蕴涵的整体情感的关系,采用“抓突破口--理感情流程--析思想情感”这一主线组织课堂结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