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王道”
孟子王道思想的总结与体会

孟子王道思想的总结与体会《孟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孟子的著作,又称《孟子》、《孟子经》,是一本记录着孟子学说的重要经典之一。
在《孟子》中,孟子提出了他关于王道的思想,并通过对话、比喻等方式表达了他对于如何实现王道的思考和建议。
下面将对孟子的王道思想进行总结与体会。
首先,孟子的王道思想强调了君子的道德修养。
在《孟子》中,孟子提出了“性善论”,即所有人的本性都是善良的。
他认为人们的品德可以通过修养和教育得以完善,从而达到成为君子的境界。
孟子强调了君子的道德责任和义务,认为君子应该以身作则,以德服人,以仁义来治理国家和教育民众。
只有通过修养自己的道德品质,才能够做到以身作则,感化他人,从而实现国家的和谐和人民的幸福。
其次,孟子的王道思想注重了政治与道德的统一。
孟子认为王道是一种既有政治性又有道德性的统治方式,王道的实现需要君主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并以道德来约束和影响他的臣民。
孟子认为君主应该放弃私利,以公正和仁爱来治理国家,以事实和道理来说服人民。
他认为君主应该关心民生,推行以人为本的政策,为人民谋利益,减轻百姓的负担,从而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此外,孟子的王道思想还强调了人与天的关系。
他认为天赋予人们以良心和道德,是人们与天之间的纽带。
孟子主张每个人都有追求道德和伦理的天命,每个人都有责任去追求自己的天命,去实践天赋予的道德。
他认为人们要尊重自己的天命,不断追求道德的境界,以实现自我修养和全人类的幸福。
孟子的这种思想暗示了人们应该与天相合,与道相符,努力做到道德和行为的统一。
在我看来,孟子的王道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孟子的王道思想强调了人的道德修养,呼唤每个人都要有高尚的品格和道德操守。
在当今社会,个人的道德和品格对于社会和谐发展至关重要,人们应该从孟子的王道思想中得到启示,注重个人的道德修养,积极贡献于社会的发展。
其次,孟子的王道思想带给了我们治国理政的启示。
孟子主张以道德来治理国家,认为君主应该放弃私利,以仁爱和公正来对待人民。
孟子王道的主要内容

孟子王道的主要内容一、王道之本孟子认为,王道政治的根本在于君主具备仁爱之心和道德自觉。
他强调君主的道德品质对政治成功的重要性,认为君主应以德治国,以仁爱和正义为导向,以德服人而不是以力服人。
孟子认为,君主具备了仁爱之心,就能赢得人民的信任和拥护,从而建立起稳定的社会秩序和政治统治。
二、民贵君轻孟子主张民贵君轻,认为人民是国家的根本,君主的权力来自于人民。
他主张君主应该以人民的利益为重,尊重人民的权利和意愿,而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而剥削和压迫人民。
同时,孟子也强调了人民的责任和义务,认为人民应该尊重君主的权威,服从君主的领导,为国家的发展和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礼义之道孟子认为,礼义是维护社会秩序和政治统治的重要手段。
他主张以礼义来规范人们的行为,让人们懂得自己的身份和角色,从而建立起和谐的社会关系。
同时,孟子也强调了礼义在政治中的作用,认为君主应该以礼义来治理国家,以道德教化来引导人民,使国家成为一个有道德、有秩序的社会。
四、君臣关系孟子认为,君臣关系是政治中最重要的关系之一。
他主张君臣之间应该以道义为纽带,君主要以道义来引导臣子,臣子应以道义来辅佐君主。
同时,孟子也强调了君主的权力应该受到限制,认为君主不应该滥用权力,应该以人民的利益为重,尊重人民的权利和意愿。
五、仁政思想孟子的仁政思想是其王道政治的核心。
他主张君主应该以仁爱和正义为导向,推行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以保障人民的权利和利益。
孟子认为,仁政的主要内容包括:减轻赋税、减轻刑罚、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发展教育、推动经济繁荣等。
他认为,只有实行仁政,才能赢得人民的信任和拥护,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社会繁荣稳定。
总之,孟子的王道政治思想主要包含上述五个方面。
他认为,君主应以仁爱、道德和正义为导向,以人民的利益为重,推行仁政、礼义治国。
同时,君臣之间应以道义为纽带,相互尊重、相互支持。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社会繁荣稳定。
论述孟子中王道与霸道的区别

论述孟子中王道与霸道的区别standalone; self-contained; independent; self-governed;autocephalous; indie; absolute; unattached; substantive论述《孟子》中王道与霸道的区别摘要:《孟子》中关于王道与霸道的讨论,是关于孟子政治问题的认识。
就孟子关于王道与霸道讨论的内容来看,其本质还是在提倡仁政,强调以仁政的重要意义。
孟子关于王道与霸道的思想的对比,表达了王道的政治理想。
1、王道与霸道的概念在春秋时期的人们提出过王道与霸道这两个概念,孔子及后来的墨子也都使用过这两个概念。
在中国传统政治哲学中,王道最初是指尧舜禹等古代圣王的治国之道,即先王之道;后来经孔子、孟子、荀子等的总结归纳,进而就成了儒家的政治理想。
王道代表着完善的伦理道德境界和完美的社会政治秩序。
王道以仁爱为基本精神,以仁政为基本主张。
它的基本内涵就是实行仁政。
霸最初指诸侯之长,随着周王室衰微,诸侯实力增强,各诸侯不再遵从周天子,而纷纷采取措施实现富国强兵,进而通过发动兼并侵略战争以求称霸诸侯。
以春秋五霸为代表的霸主为称霸诸侯而采取的治国之道即为霸道。
王道是推行仁政,那么霸道就是推行力政,追求以强大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为基础的强权政治。
2、《孟子》中的王道与霸道的区别孟子明确区分了霸道与王道两种政治理念,并对给予二者各自不同的评价。
他说: “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
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
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 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 《孟子·公孙丑上》)。
孟子界定王道与霸道的分别在于“以力假仁”、“以力服人”还是“以德行仁”、“以德服人”。
所谓王道实即真正地实行他所讲的仁政,霸道即以仁义为标榜,但实际上是靠武力实行强权的政治。
从真诚地“以德行仁”还是“以力假仁”的意义上说,两者是对立的,这是孟子强调的重点。
《孟子》主要思想

孟子的主要思想以“民本”、“仁政”、“王道”和“性善论”为主要内容一、民本民本思想是孟子思想的精华所在。
在孟子的政治思想中占有突出的位置。
他明确提出要“保民”,要“与民同乐”他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他认为决定统治者统治地位的政治基础是民心的向背,民心归服是统一天下的决定性因素,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民比君主更重要,基于这种观点,他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下》)二、仁政仁政思想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
孟子仁政思想主要表现在养民、教民两个方面。
1、养民:一要制民之产,“是故明君必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孟子的仁政就是要合理解决土地、衣食、教育等基本问题,其中最主要的是土地问题。
二要使民以时,休养生息,徭役。
孟子认为统治者在征用劳役时就以“不违农时”为前提,同时也反对滥捕乱伐,三要取民有制。
他主张薄税轻敛,不能滥征,不能搞苛捐杂税。
他把这看作是富民之道,还骂那些自称能为君“辟土地,充府库”的所谓“良臣”是“民贼”。
2、教民:向人民施以教化。
他屡屡说:“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他认为教化是保证社会和谐的重要措施,教化可以使人“明人伦”,解决民众的道德问题。
三、王道“王道”是孟子提出的国家政治的最高理想。
孟子认为民本与仁政能否实现,关系到能否实现“王道”这一目标。
孟子所谓“王道”,即“以德行政者王”,在孟子看来,实行王道之治就是“保民而王”,就是“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孟子?梁惠王下》)正因为孟子把实现王道作为最高的政治理想,所以凡不以“王道”治国者,便都被他视为“罪人”,视为“独夫民贼”,遭到他的猛烈抨击。
四、性善性善论是其伦理思想和政治思想的根基。
首先,人类有着共同的本性,性善是人和动物的区别,人都有向善的能力。
其次,人的善性是先天固有的,并非后天形成的。
再次,“人皆有之”的善性,起初只是一种道德的萌芽,必须经过自我修养,才能发展成为完美的道德。
论孟子关于王道与霸道的思想

论孟子关于王道与霸道的思想
孟子关于王道与霸道思想
孟子是中国最杰出的思想家之一,他对王道与霸道的思想有着深入
的思考,在他的《孟子》中,他通过多种角度来透视王道与霸道的思想。
首先说的是王道,孟子认为王道就是要让人民感受到温暖和安宁,
心中满满的幸福感。
孟子说:“主张天下应治于义,道温而利,有神
明之天也”。
孟子在这里提出,王道应该是国家治理治于正义,道温
仁而同时又兼顾社会的利益,还有孟子把天放在首位,指出法令都必
须在天的同意之下,只有通过这样的做法,才能让整个国家安宁而发展。
而利用暴力,或者以恐怖统治的方式将只能使得民不聊生。
其次,这里要说的又是霸道,孟子认为,霸道就是国家仗着势力去
控制其他国家,价值观上多是强非对弱,利用暴力,造成混乱,以致
残害百姓也是常有的事情。
孟子曾经说过:“霸者乱之凶兆,到于亡也。
”孟子在这里提出,霸道都是在乱害百姓,最后也将自己害死,
这里孟子无间的反映:暴力统治,不是个好策略,永远不可能让一个
国家持久的发展。
最后,孟子在总结他的观点,道出他的看法是“王者去暴,百姓多除,仁义之所以存者也”,他认为,王道的意思不仅仅是让民众服从,更要让百姓的生活得到改善,仁义是支撑一个国家持久发展的基石。
所以,只有国家政法准确,才能让百姓满意,也能让国家走向发展与
繁荣。
总之,孟子认为,要让国家繁荣富强,关键是要坚持王道,而不是
霸道。
王道要服从天道,以仁义为支撑,公正准确的政治和法律,才
能带领民众走上繁荣的征程。
因此,拒绝暴力统治,推行王道,以此
应对任何挑战,才能让国家持续发展,让百姓有家可归。
孟子“王道”思想

孟子“王道”思想作者:高一品来源:《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1年第06期[摘要]孟子的“王道”政治思想以“善性”为核心。
人民的基本物质满足是“王道”的开端,“王道”以人民具有伦理德性与道德德行为目标。
人民的“善”与政治的“善”是同一的。
无论是“天”的重民意识还是“王”的仁义之道,最终都是以人民与国家的“善”为最高理想。
孟子为实现其德性政治而将规约君主行为作为其思想理论的主要内容。
首先,以“天”对“君”进行制约。
传统思想中对王权的约束力量主要来自两方面。
其一,以君主的德性对其政治行为进行内在约束。
其二,以天所展现的灾异现象对君王进行外在约束。
但是在孟子的思想体系中,“天”的外在性制约是通过君王内在“敬天”的德性作为根本驱动力而发生作用,将内在约束与外在约束相统一。
其次,孟子以臣民之德性对君主进行制约。
只有君主以内在德性对臣民进行感召,才能使得臣民具有善性。
最后,人民个人德行的培养一方面以其内在善性潜能为基础,另一方面则依赖于君主的政治教化,以此对君主的政治行为提出要求。
由此,孟子始终以内在德性为桥梁,沟通“天”与“人”,“君”与“民”,形成具有内在超越性的“王道”体系。
[关键词]孟子;“王道”;君;民;天[中图分类号]D092;B22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0292(2021)06-0001-07[收稿日期]2021-10-12[作者简介]高一品,清华大学哲学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哲学。
早在《诗经》中已经出现了关于“王事”“政事”等“为王”的相关内容。
《尚书·洪范》篇中首次提出“王道”概念。
但是这些思想内容都相对较为零散,没有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
其中以“天”对君王行政的约束主要依靠其神圣性与宗教性,而没有形成以内在德性沟通“天”与“人”的自觉意识。
因此,“天”对“君”的制约性仍然是超越性与外在性的。
《论语》中也重点关注了如何为“王”这一政治问题。
孟子的主要思想

孟子的主要思想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
孟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在儒家学说中,孔子被称为“至圣”,孟子被称为“亚圣”,故历史上并称之为“孔孟”,儒家学说也被称为“孔孟之道”。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学说并有所发展,他的思想集中反映在《孟子》一书中,主要表达在“民本”“仁政”“王道”和“性善论”等方面。
一、民本思想民本思想是孟子思想的精华,是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之一。
他大大发展了春秋以来的民本思想,要求统治者“保民”、“与民同乐”,其中,最突出的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尽心下》)孟子认为民众比君主重要,天子之所以为天子是因为他得到民众的信任。
他认为,“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
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离娄上》)桀和纣丧失了天下,正是因为失去了百姓的支持,失去了民心。
所以他推崇“得民心者得天下”。
孟子认为君主应以保护人民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权利。
孟子提出对残害人民的暴君能够实行诛伐,推翻他,并认为这是正义之举。
“君有大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易位。
” (《万章下》)“诸侯危社稷,则变置。
”(《尽心下》)对于汤伐桀、武王伐纣之事,孟子明确表示“贼仁者谓之贼。
贼义者谓之残。
残贼之人,谓之一夫。
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梁惠王下》)。
他认为不仁不义的上位者是“独夫”,人民就能够“易位”甚至名正言顺地杀了这样的人,而不背上“弑君”的罪名。
孟子强调国君不但要保护民众,也要保护臣下,“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
”(《离娄下》)在他看来,国君对臣下不尊重、不保护,臣下同样能够背弃国君。
“君有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去。
”(《万章下》)孟子把人民的意愿作为战争是否该兴起的重要标准。
当齐宣王在攻取燕国的问题上向孟子请教时,孟子认为取不取燕国要看燕国的人民是否愿意,“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
概括《寡人之于国也》所体现的孟子王道政治的主要内容

概括《寡人之于国也》所体现的孟子王道政治的主要内容
《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的一篇著名文章,主要体现了孟子王道政治的主要内容。
首先,孟子强调君主应该具备仁德的品质。
他认为君主以仁德成就自己,才能获得民众的信任和支持。
孟子提倡君主以身作则,以仁爱治国,以恭俭宽容的行为来教育和感化民众,使他们自发地遵守道德法则,并推崇仁爱的价值观。
其次,孟子强调君主应以民为本。
他认为人民是国家的基础,国家的安定富强需要充满民生的繁荣。
君主要关心百姓的疾苦,满足他们的需求,保障他们的权益,并促进社会公平与正义。
孟子主张在政治决策中听取民众的声音,尊重他们的利益和意见。
此外,孟子强调君主应进行善治。
他认为政权的合法性和稳定性取决于君主的施政措施和政策效果。
孟子主张君主用智慧和聪明才智,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促进国家的稳定与繁荣。
他强调君主应当以仁爱的心态来治理国家,而不是滥用权力或追求个人的私利。
总而言之,孟子在《寡人之于国也》中提出了君主应具备仁德品质、以民为本和进行善治的主张。
这些主张被认为是孟子的王道政治理念的核心,旨在建立一个稳定、繁荣、公平和高尚的国家政治秩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子的王道思想的主要内容
孔子说: “道二: 仁与不仁而已矣”(《孟子·离娄上》)。
孟子指出: “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
”(《孟子·尽心下》)道与仁互为表里。
那么,统治者要怎么样施行“仁政”,才能“莫之能御”呢?
(一)在经济上,孟子主张制民之产以保证民生。
他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数罟不入污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孟子·梁惠王上》)如此,人民生计富裕,那么以民生作为基础的国力也将昌盛富裕。
故曰,此为王道之始。
由此可见,王道是以得民心为本的。
所以孟子讲“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尽心下》)孟子围绕民生这个中心,非常注意本国的经济建设。
除此之外,孟子还把发展商业作为“仁政”的重要措施之一,并明确规定了“关市讥而不征”(《孟子·梁惠王下》)等内容。
孟子始于以满足百姓基本需求,有了经济基础,再“驱而之善,故民从之也轻”。
(二)在政治思想和政治制度上,孟子主张“法先王”。
他所提出的具体制度和策略都是以先王为楷模,故而“非尧舜之道不敢陈于王前”。
(《孟子·公孙丑下》)孟子还强调政府也要在赋税方面做到税率合理,“轻赋敛”可以说是孟子民本思想的延伸。
一方面发展生产以富民,另一方面君主轻赋税,才能使民有恒产。
除了轻徭薄役,减少刑罚外,还应把对鳏寡孤独,穷民无告者的深切怜悯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
仁政的推行,离不开尊贤使能。
值得一提的是,孟子的尊贤,是指从民间选拔人才,君主臣民虽然在政治责任上有差等,但人格价值却是平等的。
故孟子主张君臣应互相尊重。
(三)在教育方面,儒家历来重视道德教化。
故孟子把道德教化作为其“仁政”的重要组成部分。
孟子主张教以人伦,即让民众明白“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涵义,配合五种教化方式———“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
”(《孟子·尽心上》)以“四维”为根本来教化民众,保证社会稳定。
按照孟子的“王道”理论系统,只要统治者可以行仁政,即“制民之产”以安民,“与民同乐”以爱民,“施以庠序”以教民,王道政治便可行矣。
以民为本:王道仁政的根本
《孟子·尽心下》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诸侯危社稷,则变置。
牺牲既成,粢盛既洁,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
”对“民”的重要性的思想,在子思之儒的政治思想中便有较多的表现。
郭店简《缁衣》云:“子曰:民以君为心,君以民为体。
心好则体安之,君好则民欲之。
故心以体废,君以民亡。
”以“心、体”喻“君、民”,二者间的关系为“心以体
废,君以民亡”。
“民”成为君主得以存在的根本保证。
虽然着眼点仍在“君”,但“民”为“本”的认识表现的特别突出。
郭店简《缁衣》屡屡提及为上者要“彰好彰恶”,要求“上为民表”,反映出“民”在国家中的重要性。
郭店简《尊德义》一再强调为政者如何“导民”的问题,也反映出“民”的重要性。
虽然子思之儒的政治主张中表现出对“民”的作用的重视,但没有孟子对“民”的作用认识深刻。
孟子认为对一个国家来说,最为贵者是“民”。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表达了孟子“民贵君轻”的看法。
我们就孟子对于“民”在国家中重要性的认识,来看他具体的仁政措施。
(一)保民。
既然“民”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最为重要,则保民为仁政第一紧要之事。
此在《孟子》一书中常见,如《孟子·梁惠王上》言及的“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此传统由来已久,我们在周初便看到周人“敬德保民”的思想。
春秋战国时期战乱不已,拥有“民”的数量无论是在战争中还是在国家的生产上都具有不可轻估的作用。
尤其是在子思之儒的政治思想中,对“民”在国家中的重要性有了长足的认识,孟子的民本思想受到子思之儒政治思想的影响。
(二)养民。
要保民便需要解决“民”的基本生存问题,要让“民”活下去,这是保民需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
养民的具体措施,即是上文提到的井田制,与之相配套的是实行《孟子·滕文公上》提及的“野九一而助,国中什一使自赋”的赋税制度。
学界在“井田制” 的问题上有众多分歧,但就孟子思想体系而言,井田制是孟子养民的具体方案,则无可疑。
(三)教民。
注重教育,自儒家创立伊始便一再强调。
冉有曾就民的问题请教过孔子,《论语·子路》载:“子适卫,冉有仆。
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
又何加焉?’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为政首要解决的问题是让民富有,既富之后,最紧要问题是进行“教”。
虽然孟子主张“性善论”,但他认为每个人有的只是善端,善在现实中的表现,还需扩充。
扩充善端的方式,一是加强自身修养,反思内省;一是通过教育,以助成善的实现。
孟子强调“教”在治理中的作用:《孟子·尽心上》云:“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
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孟子·告子下》云“不教民而用之,谓之殃民。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教民思想,认为既富之后,“教”为第一紧要之事。
《孟子·滕文公上》言:“后稷教民稼穑。
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
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
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饱食、暧衣、逸居,解决了基本的生存问题,且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富”的状态,此时如果没有进行“教”,则民与禽兽相差无几,教的内容是明人伦,人伦本于孝悌,正如《孟子·梁惠王上》所说“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孟子王道仁政思想的形成,受到早期儒者思想的影响,尤以子思之儒的影响为大。
儒家“德治”思想,虽不始于孟子,但在德治理论的系统化、具体化上,孟子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孟子的王道仁政思想,完成了儒家德治学说的理论化,并成为孟子学说的最终归宿,虽然未能在战国社会真正实践,但做为一种思想学说对后世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观点:
孟子所提出的王道政治是一种非常崇高的理想。
但其理想固然崇高,却不容易实现。
孟子的王道政治必须在一个封闭的环境里方能实施。
孟子宣布,实施王道的结果就是“莫之能御也”,“仁者无敌”。
但现实是残酷的。
如果某国单方面实施王道,从而导致“近者悦,远者来”,其他国家就会感到威胁,从而发动战争。
即便是这样,也会存在一个问题,在王道政治的理念中,“王”居于中心地位。
为了保证王道政治,必须确保前后相续的最高统治者都是“圣王”而事实上,对强度要求与时间不同。
要求高,可持续性就差。
在家天下的格局下,“圣王”是不可能的。
为了保证“圣王”代代相传,禅让思潮应运而生。
但是,不禅让其他人也没有办法。
这完全只是自己的意愿问题。
就是说,王道是无法兑现其理论上提出的要求。
况且,王道并不是和平主义的。
假设某国实现了王道,从而有能力抵抗外来的入侵,又可以推动其他国家王道的实现。
在这种情况下,其推行政治的基础,依然是实力政治——权力。
换句话说,王道的推行,依然摆脱不了强权。
本身就是矛盾的。
孟子的王道思想很美好,但是深入分析还只是孟子自己的愿望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