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蜂飞舞》

合集下载

幼儿园大班教案《野蜂飞舞》含反思

幼儿园大班教案《野蜂飞舞》含反思

幼儿园大班教案《野蜂飞舞》含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音乐教材第四章《大自然的歌声》,详细内容为《野蜂飞舞》。

通过学习这首曲子,让幼儿感受野蜂飞舞的场景,培养他们的音乐节奏感和想象力。

二、教学目标1. 了解野蜂的生活习性,感受音乐中的野蜂飞舞场景。

2. 学会唱《野蜂飞舞》歌曲,并能用动作表现出野蜂飞舞的形态。

3. 培养幼儿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音乐节奏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歌曲中节奏变化的部分,以及动作的协调。

教学重点:学会唱《野蜂飞舞》歌曲,并能用动作表现出野蜂飞舞的形态。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钢琴、音乐播放器、野蜂道具、黑板。

学具:小蜜蜂手偶、彩色笔、白纸。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1)教师扮演蜜蜂,在教室内飞舞,引导幼儿观察并描述蜜蜂的特点。

(2)邀请幼儿扮演小蜜蜂,模仿蜜蜂飞舞的动作,共同感受蜜蜂的飞行节奏。

2. 歌曲教学(10分钟)(1)教师播放《野蜂飞舞》歌曲,引导幼儿感受音乐中的节奏。

(2)教师带领幼儿学习歌曲,注意节奏变化的部分。

(3)分组练习,每组挑选一名小队长,带领队员一起唱《野蜂飞舞》。

3. 动作创编(5分钟)(1)教师示范动作,引导幼儿用动作表现出野蜂飞舞的形态。

(2)幼儿自由创编动作,与同伴分享。

4. 随堂练习(10分钟)(1)教师挑选几组幼儿进行表演,其他幼儿观看并评价。

(2)教师针对表演进行点评,指导动作和节奏。

(1)教师邀请全体幼儿进行集体表演,展示学习成果。

(2)鼓励幼儿分享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

六、板书设计1. 黑板左侧:野蜂飞舞歌词。

2. 黑板右侧:野蜂飞舞动作图解。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回家后,与家长一起唱《野蜂飞舞》,并创编动作。

2. 答案:根据幼儿的创编能力,家长可协助完成动作设计。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歌曲教学、动作创编等环节,使幼儿掌握了《野蜂飞舞》的歌词和动作。

但在节奏教学方面,部分幼儿仍存在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

幼儿园大班教案《野蜂飞舞》含反思

幼儿园大班教案《野蜂飞舞》含反思

幼儿园大班教案《野蜂飞舞》含反思音乐活动一、教学内容《野蜂飞舞》选自音乐教科书第四册第六章节。

本节课详细内容包括:欣赏《野蜂飞舞》乐曲,了解乐曲的作者和创作背景;学习乐曲中的节奏,通过拍手、舞蹈等形式体验音乐的韵律美;运用乐器模拟野蜂飞舞的声音,培养幼儿的音乐表现力和创造力。

二、教学目标1. 感知并欣赏《野蜂飞舞》的音乐美,了解乐曲的作者和创作背景。

2. 学会乐曲中的基本节奏,通过拍手、舞蹈等形式表现出来。

3. 培养幼儿的音乐表现力和创造力,提高合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乐曲中复杂节奏的掌握和表现。

教学重点:欣赏《野蜂飞舞》的音乐美,学会基本节奏,培养音乐表现力和创造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音响设备、CD播放机、野蜂飞舞乐曲CD、打击乐器(如小鼓、铃铛等)。

学具:彩色纸、剪刀、胶水、画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播放《野蜂飞舞》乐曲,请幼儿闭上眼睛,想象野蜂在空中飞舞的场景。

然后请幼儿分享自己的感受,引导幼儿关注乐曲中的节奏。

2.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向幼儿介绍乐曲的作者和创作背景,讲解乐曲中的基本节奏。

通过拍手、舞蹈等形式让幼儿体验节奏感。

3. 随堂练习(10分钟)教师将幼儿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种打击乐器,跟随音乐节奏演奏。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错误。

4. 创作环节(10分钟)教师分发彩色纸、剪刀、胶水等材料,引导幼儿制作野蜂的头饰。

完成后,让幼儿佩戴头饰,跟随音乐进行舞蹈表演。

教师邀请各组幼儿展示自己的表演,给予表扬和鼓励。

六、板书设计1. 课题:《野蜂飞舞》2. 乐曲背景:作者、创作背景3. 基本节奏:拍手、舞蹈演示4. 创作环节:野蜂头饰制作、舞蹈表演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回家后,与家人一起分享《野蜂飞舞》的故事,尝试用打击乐器演奏乐曲。

答案:根据个人实际情况,可自由发挥。

2. 作业题目:制作一个野蜂头饰,并编写一个简短的舞蹈动作。

答案:根据个人创意,可自由发挥。

幼儿园大班教案《野蜂飞舞》含反思

幼儿园大班教案《野蜂飞舞》含反思

幼儿园大班教案《野蜂飞舞》含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音乐课程,教材为《野蜂飞舞》。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认识自然界中的蜜蜂,学习蜜蜂飞舞的节奏,通过音乐和动作表现蜜蜂采蜜的情景。

章节内容:1. 蜜蜂的基本知识介绍2. 蜜蜂飞舞的节奏训练3. 音乐剧《野蜂飞舞》的学习与表演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蜜蜂的生活习性和采蜜过程,培养幼儿对自然界的热爱。

2. 通过学习蜜蜂飞舞的节奏,提高幼儿的音乐感知力和协调性。

3. 培养幼儿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幼儿的表现力和自信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蜜蜂飞舞的节奏掌握,音乐剧的表演。

重点:认识蜜蜂,学习蜜蜂飞舞的节奏,体验团队合作。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蜜蜂挂图,蜜蜂道具,音乐播放设备。

2. 学具:蜜蜂头饰,彩带,小蜜蜂卡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邀请幼儿观察蜜蜂挂图,引导幼儿讨论蜜蜂的特点和生活习性。

2. 蜜蜂飞舞节奏学习:教师示范蜜蜂飞舞的节奏,幼儿跟随教师学做。

3. 音乐剧学习:播放音乐《野蜂飞舞》,教师示范表演,幼儿分组学习。

4. 课堂实践:每组选出一名小蜜蜂,进行蜜蜂采蜜的情景表演。

六、板书设计1. 课题:《野蜂飞舞》2. 板书内容:a. 蜜蜂的特点和生活习性b. 蜜蜂飞舞的节奏c. 音乐剧《野蜂飞舞》表演步骤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回家后,与家长一起扮演蜜蜂,表演《野蜂飞舞》。

答案:根据课堂学习,幼儿与家长共同完成表演。

2. 拓展作业:观察生活中的蜜蜂,记录蜜蜂采蜜的过程。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认识蜜蜂、学习蜜蜂飞舞的节奏,让幼儿体验了音乐剧表演的乐趣。

课后,教师应关注幼儿对蜜蜂的认知程度,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拓展延伸:组织一次户外观察活动,让幼儿近距离观察蜜蜂采蜜的过程,增强幼儿对自然界的热爱。

同时,鼓励幼儿发挥创意,创作属于自己的蜜蜂舞蹈。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2.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3. 音乐剧《野蜂飞舞》的学习与表演4. 作业设计及课后反思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在教学过程中,应重点关注蜜蜂飞舞节奏的掌握和音乐剧的表演。

2024年幼儿园教案大班艺术《野蜂飞舞》一等奖教案

2024年幼儿园教案大班艺术《野蜂飞舞》一等奖教案

2024年幼儿园教案大班艺术《野蜂飞舞》一等奖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艺术领域,教材为《野蜂飞舞》。

详细内容涉及教材第二章“有趣的昆虫”,通过观察和分析野蜂的生活习性,引导幼儿用绘画和手工的方式创作属于自己的野蜂作品。

二、教学目标1. 了解野蜂的生活习性和特征,培养幼儿对大自然的热爱。

2. 学会用线条、形状和色彩表现野蜂,提高幼儿的绘画和手工能力。

3.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野蜂的特征表现和创作过程中的手工技巧。

重点:观察野蜂的生活习性,运用绘画和手工表现野蜂。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野蜂图片、绘画材料、彩纸、剪刀、胶水等。

学具:绘画纸、彩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邀请幼儿观察教室里的花草,引导幼儿关注野蜂的生活环境。

讲解野蜂的生活习性和特征,激发幼儿对野蜂的兴趣。

2. 例题讲解(10分钟)展示野蜂图片,引导幼儿观察野蜂的形状、线条和色彩。

讲解绘画和手工技巧,指导幼儿如何创作野蜂作品。

3. 随堂练习(10分钟)幼儿按照教师讲解的步骤,用绘画和手工的方式创作野蜂作品。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幼儿在创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4. 展示与评价(5分钟)幼儿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创作心得。

教师和幼儿共同评价作品,给予鼓励和表扬。

六、板书设计1. 课题:《野蜂飞舞》2. 野蜂的特征:形状、线条、色彩3. 创作步骤:绘画、手工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创作一幅关于野蜂的绘画作品。

2. 答案:作品需包含野蜂的形状、线条和色彩,展现野蜂飞舞的场景。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组织幼儿去户外观察野蜂,深入了解野蜂的生活习性,提高幼儿对大自然的热爱。

鼓励幼儿尝试用其他艺术形式表现野蜂,如剪纸、泥塑等。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践情景引入时,如何引导幼儿关注野蜂的生活环境。

2. 例题讲解中,如何让幼儿更好地观察野蜂的形状、线条和色彩。

《野蜂飞舞》钢琴曲简介及赏析

《野蜂飞舞》钢琴曲简介及赏析

《野蜂飞舞》钢琴曲简介及赏析《野蜂飞舞》是人们在音乐会上经常能听到的器乐独奏曲,可是当初它并不是作为独奏曲演奏的,它原来是俄罗斯作曲家里姆斯基·科萨柯夫创作的歌剧《萨尔丹王的故事》第二幕第一场中的一段戏剧音乐,是由管弦乐演奏的插曲。

如今,这部歌剧已很少上演了,可是这首诙谐的管弦乐小曲《野蜂飞舞》,常被用作音乐会里的独立曲目。

还被改编成小提琴、大提琴、长笛、小号、手风琴、钢琴,甚至大号、扬琴等乐器的独奏曲目,在各种形式的音乐会上单独演奏。

它博得了世界人民的喜爱,是一首非常流行的通俗名曲。

《野蜂飞舞》(又名《大黄蜂的飞行》)的原曲谱上记有:“从海面的远方,飞来一群大黄蜂,围绕到天鹅的四周,盘旋飞舞。

”音乐描写的是王子变成了一只野蜂,不停地飞舞,追着叮咬他所厌恶的人。

整首乐曲几乎全部由十六分音符构成的半音阶组成,速度极快,具有“无穷动”的特点,演奏起来有相当的难度,许多音乐院校将它作为必考曲目之一。

因为乐曲指法太快,在钢琴上很难弹奏,它需要演奏者拥有超凡的技艺,所以有人称它是“世界上最难弹的钢琴曲之一”。

《野蜂飞舞》赏析乐曲从快速下行的半音阶开始,预示了整首乐曲的强烈气势和紧张气氛。

然后音乐直接进入到一个由十六分音符构成的半音级进的音阶走句中,音流快速地在琴键中上下翻滚,模仿着小提琴和中提琴奏出的纤细震音,让人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一群群凶猛的野蜂翻涌而来,翅翼振动的巨响回荡耳边。

接着,音乐在力度上的强弱变化,更是将野蜂忽远忽近又偶有停歇的寻找复仇对象的画面描绘得惟妙惟肖。

那音乐叙说着王子的复仇,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由的向往。

在生动的音乐里,指尖跑动的速率中,人们感受到身心迸发出的激情,似乎全身的每一个脉搏都充斥着轻快的律动,随时预备着跟随音乐跳动起来。

中段音乐跳动比较大,旋律在钢琴的高低音间轻快、有力地进行。

模仿了中提琴、大提琴与低音提琴共鸣良好的单音拨奏,动力十足,仿佛一大群蜜蜂在头顶上方和耳旁不断盘旋,俨然一幅群蜂乱舞的紧张场面。

野蜂飞舞小说总结

野蜂飞舞小说总结

野蜂飞舞小说总结一、背景介绍《野蜂飞舞》是作家松浦章司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该小说于2002年首次发表,成为当时日本文坛的一部重要作品。

小说以日本历史上的真实事件为背景,展现了战后日本社会的变迁和人们的追求。

二、情节梗概《野蜂飞舞》以三个主要故事线交织展开,主要围绕着三个不同个体的成长与反抗展开。

1. 第一故事线:御木本幸吉的坚守御木本幸吉是一位年轻的日本士兵,经历了二战日本的战败和战后的混乱。

他作为一名军官,亲身经历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扭曲。

在战争结束后,他认识了共产主义者艾妲,两人陷入了一段爱情,并一起投身于战后的社会运动。

御木本幸吉始终坚守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不断为社会的进步奋斗。

2. 第二故事线:樱井秀和他的妻子诗世子樱井秀是一位年轻的画家,他和妻子诗世子都是艺术家,他们在战后的艺术界苦苦挣扎,努力追求自己的艺术梦想。

樱井秀创作出了一幅名为《野蜂飞舞》的画作,但由于反战的立场而引起了社会的争议。

樱井秀和诗世子都在社会的艰难环境中寻求自己的立身之道,并且不断地追求艺术的真理。

3. 第三故事线:神原克己的逐梦之旅神原克己是一位年轻的放浪者,他背井离乡,离开了自己的家乡去寻找自己的人生道路。

他经历了农场工人、拳击手等多个身份,最终成为了一名作家。

神原克己通过他的写作,表达了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和反思,他试图揭示现实的荒谬和人性的困境。

三、主题思想《野蜂飞舞》通过三个主要故事线的交织,揭示了战后日本社会的诸多问题,以及个人在面对困境时的反抗和追求。

1. 反战和和平主题小说中的樱井秀通过他的画作《野蜂飞舞》,表达了对战争的反思和对和平的向往。

他的画作成为了社会争议的焦点,引发了对战后日本社会的思考和讨论。

2. 社会阶层和压迫问题小说中的御木本幸吉和神原克己都是来自社会底层的人物,他们都经历了贫困、压迫和不公平的待遇。

通过他们的经历,小说展示了社会阶层差异和人性的善恶。

3. 追求自由和真理的主题小说中的樱井秀、神原克己和御木本幸吉都在不同的领域中追求自己的理想和真理。

《野蜂飞舞》音乐鉴赏

《野蜂飞舞》音乐鉴赏

《野蜂飞舞》音乐鉴赏《野蜂飞舞》是法国作曲家克劳德·德彪西创作的钢琴曲,创作于1904年。

这首曲子以其充满活力和音乐表现力的风格而闻名于世,同时也因其技术难度极高而成为了钢琴家们的经典演奏曲目之一。

·曲式结构。

《野蜂飞舞》以快速的3/4拍子开始,进入一个A段,然后转入B段,之后回到A段。

整首曲子最后以快速的技巧性终结。

·节奏。

这首曲子的节奏明快,节奏感强烈,将旋律和和弦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在整个曲子中,快速的连续音符和手指的跳跃运动增强了节奏感。

·和声。

《野蜂飞舞》的和声多样,变化丰富,充满了惊喜和转折。

同时,和声中也蕴含了潘德列茨基对旋律的巧妙运用,使得旋律和和声之间互相呼应。

·技巧。

潘德列茨基在这首曲子中展示了他的高超技巧,尤其是在手指跳跃和快速连续音符上。

这需要弹奏者具备高度的技巧和速度,同时还需要很强的指力和手腕灵活度。

·情感。

《野蜂飞舞》充满了激情和活力,展现了潘德列茨基的音乐才华。

这首曲子以其充满活力的旋律和复杂的技巧,让人听得感到惊叹和振奋。

整首曲子由一系列快速的音符组成,其音乐结构也极为复杂。

曲子的开头就带有一种强烈的旋律,由钢琴的右手演奏。

这个主题在整首曲子中多次出现,并在不同的部分发生着变化和演变,同时也展现了作曲家对旋律和节奏的不同处理方式。

整个曲子中的节奏非常迅速,以强烈的节奏和连续的音符为特点。

在曲子的高潮部分,钢琴演奏的速度达到了最快,这时候听众几乎感觉不到音符之间的间隔。

然而,在这个高潮之后,曲子又开始逐渐变慢,以渐弱的方式结束。

尽管《野蜂飞舞》被认为是一首技术难度极高的曲子,但作曲家并没有将技术难度作为曲子的唯一目的。

相反,这首曲子的目的在于通过复杂的音乐结构和高难度的演奏技巧来展现作曲家的音乐表现力和创造力。

它在音乐史上也被认为是印象派音乐的代表作品之一,因为它的旋律和节奏都与印象主义的画作风格类似,充满了光和色彩的变化。

《野蜂飞舞》教案(

《野蜂飞舞》教案(

《野蜂飞舞》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音乐教育教材第四章《交响乐的魅力》第三节《野蜂飞舞》。

详细内容包括对《野蜂飞舞》这首曲子的背景介绍、曲式结构分析、旋律特点讲解以及演奏技巧的传授。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野蜂飞舞》的创作背景,感受作曲家的创作意境。

2. 学会分析《野蜂飞舞》的曲式结构,掌握旋律特点。

3. 培养学生的音乐演奏技巧,提高音乐表现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野蜂飞舞》曲式结构及旋律特点的分析。

教学重点:音乐演奏技巧的传授和音乐表现力的培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钢琴、多媒体教学设备、谱架学具:小提琴、吉他、长笛等乐器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播放《野蜂飞舞》片段,让学生闭上眼睛,感受音乐中的野蜂飞舞场景。

2. 背景介绍(5分钟)讲解作曲家尼古拉·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作品背后的故事。

3. 曲式结构分析(10分钟)4. 旋律特点讲解(10分钟)指导学生听辨《野蜂飞舞》中的旋律变化,讲解其旋律特点。

5. 演奏技巧传授(10分钟)分组教学,针对不同乐器,教授演奏技巧。

6. 例题讲解(10分钟)以小提琴为例,讲解演奏《野蜂飞舞》的技巧和注意事项。

7.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分组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8. 课堂小结(5分钟)六、板书设计1. 曲名:《野蜂飞舞》2. 作曲家:尼古拉·里姆斯基科萨科夫3. 曲式结构:ABACA4. 旋律特点:快速、跳跃、富有动力感5. 演奏技巧:不同乐器的演奏技巧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野蜂飞舞》的曲式结构,并演奏其中一段旋律。

2.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外欣赏其他作曲家的作品,了解不同风格的音乐。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曲式结构分析2. 旋律特点讲解3. 演奏技巧传授4. 作业设计一、曲式结构分析1. A段:主题部分,旋律鲜明,富有动力感,是曲子的核心部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节奏
速度
较快
稍慢
力度
有力
轻柔
轻快、活 节奏感强 泼
明朗、愉 变化多端 快
听赏不同版本的《野蜂飞舞》
思考: 结合乐器音色和音乐要 2 小提琴演奏 3 钢琴演奏 4 吉他演奏
欣赏小提琴独奏《幽默曲》
《幽默曲》由德沃夏克于1894年创作。又 名滑稽曲,是流行于19世纪的一种幽默风趣 或表现恬淡朴素、明朗愉快精致的器乐曲。 本课选用的《幽默曲》是德沃夏克创作的 八首“幽默曲”中的第七首。原曲以钢琴独 奏曲形式为人们所喜欢,后经小提琴天才克 莱斯勒改编为小提琴曲后更为人们所熟悉。
听赏《野蜂飞舞》、《幽默曲》
《野蜂飞舞》
——里姆斯基· 科萨科夫
听赏铜管乐器演奏的《野蜂飞舞》, 让我们随着音乐轻轻用身体表现野蜂 飞舞的姿态。
《野蜂飞舞》又名《大黄蜂的飞行》, 在原曲谱上记有:“从海面的远方,飞来 一群大黄蜂,围绕到天鹅的四周,盘旋飞 舞。”此曲用小提琴或长笛独奏时,更能 生动地表达出大黄蜂振翅疾飞的情景,这 里选用的是小号独奏的版本。全曲由半音 阶的下行乐句开始,经过旋律轻快而有力 的中段后,又回到了第一主题。最后半音 阶上升乐句,则描写了大黄蜂的离去,直 到消失在视线以外。
欣赏<幽默曲> 思考:音乐主题Ⅰ一共出现了几 次? 请大家跟随主奏乐器小提琴演奏 的旋律轻声哼唱主题Ⅰ。
听赏不同版本的《幽默曲》
1 钢琴演奏
2 小提琴与大提琴
当堂检测
• 听赏小提琴演奏的《野蜂飞舞》和《幽默 曲》运用音乐要素分析两首乐曲音乐主题 的特点。
音乐要素 《野蜂飞舞》 《幽默曲》
旋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