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高考生物总复习遗传与进化——遗传综合应用遗传实验设计专题学案(无答案)
高考生物总复习学案:遗传与进化 遗传综合应用 中心法则专题 Word无答案

中心法则专题
主讲教师:毕诗秀
一、DNA分子复制过程及其特点
1、发生时间:
2、过程:边边
3、复制所需条件
⑴模板:
⑵原料:
⑶消耗
⑷酶催化(酶、酶、DNA连接酶等)
4、特点
⑴边解旋边复制—减少变异
⑵遵循原则—保证复制的准确无误
⑶方式:半复制
⑷分段双向复制——提高复制速度
二、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表达遗传信息
1、转录DNA→
场所:
模板:
原料:
酶:
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写碱基互补配对方式)
转录产物及去向:
mRNA:通过核孔进入细胞质,与结合,编码蛋白质r RNA:通过核孔进入细胞质,构建
tRNA:通过核孔进入细胞质,携带
2、翻译:mRNA→蛋白质
场所:
模板:
原料:
转运工具:
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产物:
3、病毒的逆转录过程。
《生物的遗传》的复习课教案

《生物的遗传》的复习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遗传的概念和实质。
2. 掌握遗传物质的传递规律。
3. 了解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等遗传变异现象。
4. 能够运用遗传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遗传现象。
二、教学内容1. 遗传的概念和实质:复习遗传的定义、遗传物质的传递过程。
2. 遗传物质的传递规律:复习孟德尔遗传定律、染色体遗传规律。
3. 遗传变异现象:复习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的定义和特点。
4. 生活中的遗传现象:举例解释遗传在生活中的应用,如育种、医学等。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答法,引导学生复习已学过的遗传知识。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生活中的遗传现象,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遗传变异现象,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遗传的概念和实质。
2. 讲解遗传物质的传递规律:复习孟德尔遗传定律和染色体遗传规律。
3. 讲解遗传变异现象:介绍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的定义和特点。
4. 分析生活中的遗传现象:举例说明遗传在育种、医学等领域的应用。
5.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评估学生对遗传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和对遗传变异现象的理解。
3. 课后练习: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巩固情况。
六、教学资源1. 教材:《生物遗传学》等相关教材。
2. 课件:制作涵盖本节课主要内容的课件。
3. 案例资料:收集相关的遗传变异案例资料。
4. 练习题库:准备针对本节课内容的练习题库。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遗传的概念和实质、遗传物质的传递规律、遗传变异现象。
2. 教学难点: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的原理和应用。
八、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遗传的概念和实质、遗传物质的传递规律、遗传变异现象。
高考生物专题复习课件遗传变异进化

生物变异的4大问题
一定吗?
变异变
_改_变_基因的质(基因结构改变,成为新基因),
不_改_变_基因的量。
基因重组
不改变 基因的质,一般_不_改_变_基因的量, 但改变基因间的组合方式及改变基因型。 (注:转基因会改变基因的量)
染色体变异 不_改_变_基因的质,__改_变__基因的量或改变基因 的排列顺序。
D.用同位素标记法可以探究乙图所 示的复制方式是否为半保留复制
图乙的复制起点在哪里? 有几个复制叉?
真、原核细胞基因表达过程
真核生物核基因的表达过程: 转录在细胞核中进行,翻译在核糖 体上进行,两者不同时进行。
原核生物基因的表达过程。 转录和翻译两者同时进行。
辨析:真核细胞中,以上两种过程可以同时发生。(✔ )
5.(2022·河南百校联盟)如图是DNA复制过程的相关示意图,其中甲图是复制时
形成的复制叉,丙图是复制时形成的复制环。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C )
A.由丙图可知,DNA复制起点的两 侧都能形成复制叉
B.由丙图可以推知复制环越大,复 制启动的时间越早
C.丙图有一个解旋酶参与催化DNA 分子中氢键的断裂
豌豆的圆粒性状是由R基因控制的,当R基因中插入一段 800个碱基对的DNA片段时就成为控制皱粒性状的r基因。豌豆 种子圆粒性状的产生机制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a、b过程都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B. b过程中,每种tRNA只能识别并转运一种氨基酸 C. R基因中插入一段800个碱基对的DNA片段属于基因重组 D. 该事实说明基因能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
A、均不含有35S,部分含有15N B、均不含有32P,全部含有15N C、部分含有32P,全部含有15N D、部分含有35S,全部含有15N
北京市高考生物总复习 遗传与进化——遗传的基本规律 遗传学的研究方法及应用学案(无答案)

遗传学的研究方法及应用一、回顾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基因的分离定律二、杂交实验法及其应用总结经典遗传学的研究方法1.杂交实验法(1)(2)2.假设演绎法3.数学统计法(1)计算(2)进行基因定位4.调查法(1)—调查某种遗传病的发病率(2)—调查某种病的遗传方式三、调查法(群体调查、家系分析)进行遗传调查需要关注哪些内容?明确调查目的,确定调查对象选择合适的调查方法,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注意、等原则如实记录调查结果或数据,做出合理分析判断在系谱图记录无误的情况下,应用系谱法对某些系谱图进行分析时,有时得不到确切结论的原因?因为系谱法是在表现型的水平上进行分析,而且这些系谱图记录的家系中和。
因此,为了确定一种单基因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往往需要得到多个具有该遗传病家系的,并进行合并分析。
例5(1)人类遗传一般可以分为单基因遗传、多基因遗传和遗传病。
多基因遗传的发病除除受遗传因素影响外,还与有关,所以一般不表现典型的分离比例。
(2)系谱法是进行人类单基因遗传病分析的传统方法。
通常系谱图中必须给出的信息包括:性别、性状表现、、以及每一个体在世代中的位置。
如果不考虑细胞质中和Y染色体上的基因,单基因遗传病可分成4类,原因是致病基因有之分,还有位于上之分。
(3)在系谱图记录无误的情况下,应用系谱法对某些系谱图进行分析时,有时得不到确切结论,因为系谱法是在表现型的水平上进行分析,而且这些系谱图记录的家系中少和少。
因此,为了确定一种单基因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往往需要得到,并进行合并分析。
2。
《生物的遗传》的复习课教案

《生物的遗传》的复习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回顾和掌握基因、DNA、染色体之间的关系;(2)理解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的概念及类型;(3)掌握孟德尔遗传规律的适用范围和条件;(4)了解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过程。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复习题检测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2)利用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生物遗传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认识到遗传学在生产生活和生物科技领域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1. 复习基因、DNA、染色体之间的关系;2. 复习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的类型及实例;3. 复习孟德尔遗传规律的适用范围和条件;4. 复习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过程。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基因、DNA、染色体之间的关系;(2)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的类型及实例;(3)孟德尔遗传规律的适用范围和条件;(4)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过程。
2. 教学难点:(1)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之间的区别与联系;(2)孟德尔遗传规律的适用范围和条件的理解与应用。
四、教学方法1. 复习提问法:通过复习题检测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2. 案例分析法:利用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高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 课堂讲解:(1)讲解基因、DNA、染色体之间的关系;(2)讲解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的类型及实例;(3)讲解孟德尔遗传规律的适用范围和条件;(4)讲解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过程。
3.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案例,让学生分析并解决问题。
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生物的遗传》的复习课教案

《生物的遗传》的复习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复习和掌握遗传的基本概念、遗传物质的传递规律以及遗传变异的原因。
2.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遗传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帮助学生理解遗传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遗传的基本概念:遗传、基因、遗传信息、遗传物质等。
2. 遗传物质的传递规律:孟德尔遗传规律、连锁遗传规律等。
3. 遗传变异的原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等。
4. 遗传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自然选择、适者生存、遗传多样性等。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导入法,引导学生复习已学的遗传知识。
2. 使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实际案例,运用所学的遗传知识解决问题。
3. 利用互动讨论法,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复习遗传的基本概念。
2. 讲解遗传物质的传递规律:以孟德尔遗传规律为例,讲解遗传物质的传递过程。
3. 分析遗传变异的原因:讲解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等遗传变异的原因。
4. 探讨遗传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讲解自然选择、适者生存、遗传多样性等概念。
5. 案例分析:提供一些遗传相关的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的遗传知识进行分析。
6. 互动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心得。
7. 总结和复习: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遗传知识。
五、作业布置2. 提供一些遗传相关的题目,让学生进行课后练习。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遗传知识的掌握程度。
2. 案例分析:评估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表现,检查学生能否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
七、教学资源1. 教材:《生物遗传学》等相关教材。
2. 案例材料:提供一些遗传相关的案例,用于课堂分析和讨论。
3. 教学PPT:制作相关的教学PPT,辅助讲解和展示教学内容。
2020年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第四单元遗传变异与进化教学案含解析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学案:第四单元遗传、变异与进化专题一遗传的分子基础【最新考纲】 1.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Ⅱ)。
2.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Ⅱ)。
3.基因的概念(Ⅱ)。
4.DNA分子的复制(Ⅱ)。
5.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Ⅱ)。
6.基因与性状的关系(Ⅱ)。
1.格里菲思的体内转化实验得出的结论是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含有某种转化因子使R型活细菌转化为S型活细菌。
2.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得出的结论是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等不是遗传物质。
3.含放射性标记的噬菌体不能用培养基直接培养,因为病毒营专性寄生生活,所以应先培养细菌,再用细菌培养噬菌体。
4.细胞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所以说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5.DNA复制需要的基本条件有模板、原料、能量和酶等。
6.基因的本质描述是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7.DNA复制的场所并非只在细胞核,真核生物中,除细胞核外还有线粒体、叶绿体;而原核生物中,DNA分子复制的场所有拟核、细胞质。
8.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有两条途径:一是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二是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思考答案思考一:不是,差速离心需在同一过程中多次改变转速,以分离多种不同物质(或细胞器)。
思考二:不是,HIV。
思考三:不携带,遗传信息是指能控制蛋白质的结构(或RNA酶的碱基序列)的信息,tRNA 只是搬运氨基酸的工具。
思考四:细胞生物和DNA病毒考点1 探索遗传物质历程的经典实验一|线|考|情【样题1】(2019·江苏高考)赫尔希和蔡斯的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证实了DNA 是遗传物质,下列关于该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实验中可用15N代替32P标记DNAB.噬菌体外壳蛋白是大肠杆菌编码的C.噬菌体DNA的合成原料来自大肠杆菌D.实验证明了大肠杆菌的遗传物质是DNA解析蛋白质和DNA都含有N,所以不能用15N代替32P标记DNA,A项错误;噬菌体外壳蛋白是由噬菌体体内控制噬菌体外壳蛋白合成的相关基因编码的,B项错误;DNA的复制为半保留复制,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后,会利用大肠杆菌体内的物质来合成噬菌体DNA,C 项正确;该实验证明了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DNA,D项错误。
北京市高考生物总复习专题突破第四讲遗传专题学案(无答案)

第四讲遗传专题一、DNA的复制㈠究DNA分子复制方式的实验1958年,Meselson和Stahl()实验。
㈡DNA分子复制过程及其特点1.发生时间:_______________.2.过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复制所需条件(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特点(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表达遗传信息1。
转录场所__________________.模板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料_____________________.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碱基互补配对原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转录产物及去向mRNA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RNA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tRNA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翻译:场所__________________。
模板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料_____________________.工具_____________________.碱基互补配对原则_____________________.产物____________________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遗传实验设计专题
一、遗传学常用的研究方法
1.动植物杂交实验法
2. 假说演绎法
提出→作出(理论解释)→设计(演绎推理)→验
证→得出
3. 数学统计法
计算遗传概率以及进行基因定位
4. 调查法
群体调查——调查某种遗传病的率
家系调查——调查某种病的方式
二、典型例题
1.以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遗传研究为例,写出杂交实验法的过程和思路:⑴选择杂交,获得F1,结果;
⑵让,结果;
⑶为了解释上述现象,孟德尔提出假设的核心是
;
⑷验证假设:设计了实验,即
;
⑸预期结果:。
孟德尔设计测交实验的意义是通过的比例来反映的比例;
⑹实施实验方案,得到的_______ __与_____ ____相符,由此得出结论。
2. 科学家从某植物突变植株中获得了显性高蛋白植株(纯合子)。
为验证该性状是否由一对基因控制,请参与实验设计并完善实验方案:
①步骤1:选择和
杂交。
预期结果:。
②步骤2:。
预期结果:。
③观察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如果与相符,可证明该性状由一对基因控制。
3. ⑴在一块高杆(显性纯合体)小麦田中,发现了一株矮杆小麦。
请设计实验方案探究该性状出现的可能的原因(简要写出所用方法、结果和
结论)
⑵大部分普通果蝇身体呈褐色(YY),具有纯合隐性等位基因yy的个体呈黄色。
但是,即使是纯合的YY品系,如果用含有银盐的食物饲养,长成的成体也为黄色,这称为“表型模拟”,是由环境造成的类似于某种基因型
所产生的表现型。
若有一只黄色的果蝇,你如何判断它是属于纯合yy还是“表型模拟”?
方法步骤:
第一步:用该未知基因型黄色果蝇与
交配;
第二步:将孵化出的幼虫用饲养,其他条件适宜;
第三步:观察。
结果预测:如果后代出现了色果蝇,则所检测果蝇为“表型模拟”;如果子代全为色,说明所测黄色果蝇的基因型是,不是“表型模拟”。
4. 某植物(2n=10)花蕊的性别分化受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控制,显性基因B和E共同存在时,植株开两性花,表现为野生型;仅有显性基因E存在时,植株的雄蕊会转化成雌蕊,成为表现型为双雌蕊的可育植物;
只要不存在显性基因E,植物表现为败育。
请根据上述信息回答问题:
⑴该物种基因测序应测条染色体,在雌配子形成过程中细胞内可形成个四分体。
⑵纯合子BBEE和bbEE杂交,应选择做母本,得到的F2代中表现及其比例为。
⑶BbEe个体自花传粉,后代可育个体所占比例为,可育个体中纯合子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__。
⑷请设计实验探究某一双雌蕊个体是否为纯合子。
有已知性状的纯合子植株可供选用。
实验步骤:
①
;
②。
结果预测:
如果,则该植株为纯合子;如果,则该植株为杂合子。
5.家蚕的性别决定为ZW型。
已知幼蚕体色正常基因(T)与油质透明基因(t)是位于Z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结天然绿色茧基因(G)与白色茧基因(g)是位于常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T 对t,G对g为显性。
⑴雄蚕的性染色体为_____,雌家蚕为________。
⑵现有一杂交组合:ggZ T Z T× GGZ t W,F1中结天然绿色茧的雄性个体所占
比例为____, F2中幼蚕体色油质透明且结天然绿色茧的雌性个体所占比例为_____。
⑶雄性蚕产丝多,天然绿色蚕丝销路好。
现有下列基因型的雄、雌亲本:GGZ t W、GgZ t W、ggZ t W、 GGZ T W、 GGZ T Z t、gg Z T Z t、 gg Z t Z t、 GgZ t Z t,请
设计一个杂交组合,利用幼蚕体色油质透明易区别的特点,从F1中选择结
天然绿色茧的雄蚕用生产(用遗传图解和必要的文字表述)。
6.荠菜的果实形状有三角形和卵圆形两种,该性状遗传涉及两对等位基
因,分别用A、a和B、b 表示。
为探究荠菜果实形状的遗传规律,进行了杂交实验(如下图)。
⑴图中亲本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
根据F2表现型比例判断,荠菜果实形状的遗传遵循_________________。
F1测交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 __________。
另选两种基因型的亲本杂交,F1和F2的性状表现及比例与图中结果相同,推断亲本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
⑵图中F2三角形果实荠菜中,部分个体无论自交多少代,其后代表现型仍然为三角形果实,这样的个体在F2三角形果实荠菜中的比例为______;还有部分个体自交后发生性状分离,它们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________。
⑶现有3包基因型分别为 AABB、AaBB、和aaBB的荠菜种子,由于标签丢失而无法区分。
根据以上遗传规律,请设计实验方案确定每包种子的基因型。
有已知性状(三角形果实和卵圆形果实)的荠菜种子可供选用。
实验步骤: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果预测:
Ⅰ如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则包内种子基因型为AABB;
Ⅱ如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则包内种子基因型为AaBB;
Ⅲ如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则包内种子基因型为aaB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