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粘膜屏障新认识及临床启示

合集下载

肠黏膜屏障

肠黏膜屏障

Wilmore等曾把肠道称作是外科患者应激反应的中心器官之一。

近年来研究表明,肠道是人体最大的外周免疫器官,肠黏膜间质中的T 淋巴细胞和浆细胞在抗原刺激下产生大量的分泌型S-IgA,这种局部免疫反应构成肠黏膜屏障的第一道防线;若抗原物质穿过肠壁进入门静脉或淋巴管,到达肝脏或肠系膜后,肠壁和肠系膜的淋巴组织及肝、脾内网状内皮系统可起到吞噬和解毒作用,此为免疫屏障的第二道防线。

在免疫系统受损时,侵入的细菌及内毒素进入体循环和组织。

临床研究亦显示在创伤、手术、饥饿、长期全胃肠外营养(TPN)时肠黏膜屏障功能减弱,肠黏膜的通透性增大,导致细菌移位、内毒素血症,直至败血症,最终的结果便是肠衰竭直至多器官衰竭而危及生命。

因此,了解肠内营养(EN)与肠屏障功能的关系有着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1 肠黏膜屏障的生理组成与作用正常人体的肠黏膜屏障由肠黏膜上皮、肠道内正常菌群、肠道内分泌物和肠相关免疫细胞组成,正常情况时肠黏膜表面生长着大量的厌氧菌,肠黏膜细胞主要是柱状上皮细胞及少量的杯状细胞,内分泌细胞及Paneth细胞。

近年来,国外学者还发现肠道内还存在着一种M细胞,它是肠壁上唯一具有通透性的上皮细胞,抗原、细菌、病毒可通过这一薄弱环节侵入体内。

正常肠屏障功能的维持依赖于由胃肠相关淋巴组织产生的特异性的分泌型免疫球蛋白S-IgA,以及非特异性的机械和化学屏障,如胃酸、蠕动、肠上皮紧密连接、黏液、消化酶和正常菌群等。

维持正常的上皮细胞能防止经上皮的细菌移位,保护好紧密连接能防止经细胞旁通道的细菌移位。

肠黏膜约有500万个绒毛,总面积约10m2,在某些情况下是细菌及毒素侵入人体的危险通道。

当机体应激反应过度或失调,可首先使肠道黏膜屏障的完整性遭到破坏,肠黏膜通透性增高,使原先寄生于肠道内的细菌和内毒素穿越受损的肠道黏膜,大量侵入正常情况下是无菌状态的肠道以外的组织,如黏膜组织、肠壁、肠系膜淋巴结、门静脉及其他远隔脏器和系统,发生细菌(内毒素)移位,进入血液循环中的细菌和内毒素又反过来再作用于肠黏膜,进一步加重肠黏膜屏障受损,导致肠道黏膜通透性继续增高,如此形成了恶性循环,甚至发生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SIRS)和多器官系统功能衰竭(MOSF)。

胃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及肠道细菌或内毒素移位对机体的影响_黄永坤

胃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及肠道细菌或内毒素移位对机体的影响_黄永坤

·专家笔谈·一个生理性组合的肠菌群对机体是有益的,而病理性组合的肠菌群对机体不利。

在病理因素影响下,紊乱的肠道细菌和毒素可直接损伤肠黏膜,使肠黏膜屏障功能破坏,肠道细菌及其代谢产物如内毒素会移位,细菌或毒素移位与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的关系是相互的,其对某些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有重要影响。

因此临床医师准确和客观地评估胃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与肠道细菌和(或)内毒素移位,有其重要的临床意义。

1胃肠黏膜屏障及其障碍胃肠道不仅能消化吸收营养物质,它还是脏器中唯一腔道内有大量细菌滋生的器官,是机体最大的细菌和毒素库。

生理条件下由于肠黏膜起着屏障功能,能阻止细菌及毒素侵入血液及组织中,以免引起疾病。

胃肠道因其血流供应、组织结构、组织酶及细胞分布特点,在炎症、缺氧等刺激下,当机体应激反应过度或失调时,胃肠道运动功能减弱,肠上皮细胞损伤,通透性增加,肠黏膜屏障破坏,导致寄生于肠道内的微生物和(或)内毒素通过某种途径越过肠黏膜屏障,侵入正常情况下为无菌的肠道以外的组织,如肠壁浆膜、肠系膜淋巴结、门静脉以及其他远处器官,结果可能引发肠源性感染,并且触发SIRS,导致脓毒症、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和多器官功能衰竭(multiple organ failure,MOF)的发生,甚至死亡[1-4]。

2胃肠黏膜屏障与肠道细菌和(或)内毒素移位胃肠道黏膜屏障功能障碍是肠道细菌和(或)内毒素移位的重要原因之一。

细菌移位应包括2个层次的含义,即肠道微生物和(或)内毒素移位发生的过程和移位之后引发的临床后果。

肠道细菌、内毒素移位的条件:①肠道细菌过度繁殖与菌群失调;②宿主免疫功能缺陷;③肠道黏膜机械或功能屏障作用丧失[4-9]。

细菌内毒素的概念最早于1890年在研究发热胃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及肠道细菌或内毒素移位对机体的影响黄永坤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儿科(云南昆明650032)摘要:胃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与肠道细菌和(或)内毒素移位,会导致机体不同的病症和内源性感染等,给临床医师对疾病的防治带来了难以预料的挑战。

肠道屏障功能分析开展临床意义

肠道屏障功能分析开展临床意义

肠道屏障功能分析开展临床意义郑佳扬(广州医科大)编著肠道是脏器中唯一腔道内有大量细菌滋生的器官,不仅是消化吸收器官,而且是集内分泌、免疫、屏障等功能为一体的重要器官。

生理条件下,肠道在消化、吸收各种营养物质的同时又能将细菌及其代谢产物抑制于肠道内,阻止细菌及毒素不侵入血液及组织中,不引起疾病,这有赖于肠道的屏障功能的完整。

当肠黏膜屏障损伤时,肠道中的微生物和内毒素等便可突破肠黏膜屏障,进入血液引起细菌内毒素移位,促进肠源性感染的发生,甚至发展为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症或多器官功能衰竭。

因此Carrico(1986年)等人提出“肠道是多器官功能衰竭的启动器官”,Wilmore(1988年)也提出在创伤、手术后患者“肠道是应激的中心器官”。

近30年越来越多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证实了以上观点,并明确了肠屏障损害在多脏器功能衰竭发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与患者预后息息相关。

所以说“肠道是多器官功能衰竭的启动器官,而阻断肠源性感染是预防多脏器功能衰竭的重要途径“。

在美国,近年来平均每年由于肠屏障功能障碍引起的脓毒症和脓毒症相关的多脏器功能衰竭患者约为10万人,占多脏器功能衰竭总发生率的42%,在我国,2003~2006年平均每年由肠屏障功能障碍引起的多脏器功能衰竭占其总发生率的40.5%,病死率为67%(张淑文等;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7; 19: 2-6.)。

2012年,我国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的重症患者超过1000万,病死率是发达国家的1倍以上。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国外有学者提出肠道是多脏器功能衰竭的始动环节和核心器官。

现已明确,创伤、休克、大面积烧伤、严重感染等重大疾病可造成肠道缺血缺氧,导致肠道黏液、细菌、肠道淋巴液成分和肠粘膜紧密连接分子的改变,造成了肠道机械屏障、化学屏障、免疫屏障和生物屏障的损害,在此基础上,细菌和内毒素易位入血,造成过度的炎症反应和远隔脏器功能损害,其共同的病理生理路径为“肠屏障损害-过度炎症反应/肠源性感染-多脏器功能衰竭”。

肠道黏膜免疫屏障及其菌群与机体健康关系的研究进展

肠道黏膜免疫屏障及其菌群与机体健康关系的研究进展

肠道黏膜免疫屏障及其菌群与机体健康关系的研究进展李 伟,陈庆森*(天津商业大学生物技术与食品科学学院,天津市食品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天津 300134)摘 要:肠黏膜屏障对于防止肠腔内细菌、食物抗原、酶和化学药物等直接与黏膜裸露面接触而引起疾病至关重要,其免疫屏障对机体的健康作用越来越被人们重视。

黏膜免疫系统不仅具有一般性的屏障作用,而且还参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在机体肠道内环境的调节中起重要作用。

随着更深入的研究,人们可能会找到新的维持机体健康的途径。

本文对肠道黏膜免疫调控机理、肠道菌群及营养物质对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以及肠黏膜屏障受损对机体健康的危害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肠黏膜屏障;肠黏膜免疫;SIgA;免疫细胞;肠道菌群;益生元Research Progress of Relationship of Human Health with Intestinal Mucosal Immunity and MicrofloraLI Wei,CHEN Qing-sen*(Tianjin Key Laboratory of Food Biotechnology, College of Biotechnology and Food Science,Tianjin University of Commerce, Tianjin 300134, China)Abstract :Intestinal mucosal barrier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preventing the diseases caused by direct contact of bacteria, foodantigen, enzyme, chemical drugs with mucosal surface. The intestinal mucosal immunity barrier which is beneficial for bodyhealth has arisen more and more people's concerns. This system not only has run-of-mill barrier effect, but also takes part in theprocess of humoral immunity and cellular immunity, which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regulation of microenvironment of gut.With the thorough research, the new strategies for restoring and maintaining human health might be provided. The paperdescribed the regulatory mechanism of intestinal mucosal immunity, the effects of the intestinal microflora and nutrients on thefunction of intestinal mucosal barrier and the harm of intestinal barrier damage to body health.Key words:intestinal mucosal barrier;intestinal mucosal immunity;SIgA;immune cell;intestinal microflora;prebiotics中图分类号:R3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630(2008)10-0649-07收稿日期:2007-11-30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771524)作者简介:李伟(1983-),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发酵生物技术和生物活性物质。

肠黏膜生物屏障的研究现状和进展

肠黏膜生物屏障的研究现状和进展

肠黏膜生物屏障的研究现状和进展陈贤玉;王昆华【期刊名称】《结直肠肛门外科》【年(卷),期】2012(018)004【总页数】5页(P268-272)【作者】陈贤玉;王昆华【作者单位】昆明医科大学附属昆华医院普外一科,云南昆明,650032;昆明医科大学附属昆华医院普外一科,云南昆明,650032【正文语种】中文肠黏膜屏障是指肠道能够防止肠内的有害物质如细菌和毒素穿过肠黏膜进入人体内其他组织、器官和血液循环的结构和功能的总和,包括机械屏障、生物屏障、免疫屏障和化学屏障。

肠黏膜生物屏障是肠道黏膜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护人体肠道免于致病菌的侵袭、阻止肠道内细菌及内毒素移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肠道内益生菌与致病菌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使肠道内微生态环境处于动态平衡,一旦平衡遭到破坏则出现肠黏膜生物屏障损伤,引起微生态失调[1]。

因此,调节和保持肠道微生态平衡正越来越受到重视。

本文对肠黏膜生物屏障的最新定义及其对人体的重要作用、生物屏障的常见损伤因素、生态免疫营养疗法对生物屏障的调节保护作用作一综述。

1 肠黏膜生物屏障概念正常情况下,肠道菌群保持相对稳定,以厌氧菌为主的肠道生理性细菌与肠黏膜紧密黏附,产生定植抵抗力,形成肠道生物屏障。

这些细菌通过分泌细菌毒素、短链脂肪酸、抑菌肽、促进肠蠕动、占据致病菌黏附位点以及争夺营养素等防止有害细菌的侵入,使肠内致病因子与肠黏膜屏障达到了“攻防”平衡,维护人体健康。

病理状态时,致病菌大量繁殖、肠道缺血、缺氧以及细胞因子等的作用使肠黏膜生物屏障受到损伤,肠道细菌和内毒素移位,引起内源性感染和/或肠道炎症性疾病等[2]。

2 肠道生物屏障的保护作用人的胃肠道栖息着至少500种细菌,数量约1012~1014CFU/g,由厌氧菌、兼性厌氧菌和需氧菌组成,其中专性厌氧菌占99%以上,类杆菌及双歧杆菌就占细菌总数90%[3]。

在肠黏膜深层寄居着厌氧菌,中层为类杆菌、消化链球菌,表层为大肠杆菌、肠球菌等。

肠粘膜屏障功能的再认识

肠粘膜屏障功能的再认识

肠粘膜屏障功能损害
机械屏障损伤:
肠粘膜缺血、缺氧
应 激 状 态 血管通透性增加 粘膜上皮水肿 上皮细胞膜及细胞 间连接断裂 细胞坏死或凋亡 肠通透 性增加
创伤早期肠粘膜机械屏障损伤因素
肠道有效循环 血量不足
肠道抗原递呈 细胞激活,释 放炎症介质、 细胞因子
机械屏 障损伤
肠粘膜上皮 细胞摄取和 利用氧的能 力降低
World J Gastroenterol. 2007, 13(15): 2223-2228
间充质干细胞(MSC)
国内研究发现,腹腔内注射异体MSC可抑制急性胰腺炎 后促炎因子水平,减轻肠黏膜损伤
中华医学杂志. 2013, 93(12): 951-955
胃液细菌定植情况
Clinical Nutrition. 2005, (24): 211–219
对危重患者效果如何?
肠道通透性 内毒素水平
IL-6水平
Clinical Nutrition. 2005, (24): 211–219
益生菌对肠道的免疫功能无明显影响,在外科手术患 者的肠道粘膜固有层内并没有发现免疫细胞的增多。
J Gerontol A Biol Sci Med Sci. 2013, 68(9):1045–1056
年龄对肠粘膜的影响
老年狒狒结肠的电阻下 降,通透性增加; 老年狒狒结肠组织中的 TNF-γ、IL-6、IL-1β水 平显著升高。 研究结果提示:老年是肠功能障碍的高危因素。
J Gerontol A Biol Sci Med Sci. 2013, 68(9):1045–1056
血液净化使SAP 患者肠道的丝状 肌动蛋白的重排 减弱,即改善了 细胞支架的不稳 定性,利于维持 肠粘膜完整性。

黏膜保护剂的作用原理及临床应用

黏膜保护剂的作用原理及临床应用

黏膜保护剂的作用原理及临床应用摘要:胃黏膜保护剂是指对天然胃黏膜保护屏障有加强作用和修复作用的一组药物。

这类药物在消化疾病中被广泛应用,是消化专科门诊用量大、不可缺的一组药。

这些药物和胃黏膜保护机制密切相关,随着对胃黏膜保护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也在不断开发之中。

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胃黏膜保护剂的作用原理及临床应用。

关键词:胃黏膜保护剂;临床应用随着对胃黏膜保护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也在不断开发之中。

对前列腺素的研究方兴未艾,近几年又发现了生长肽-三叶肽(trefoil peptide)的胃黏膜保护结构和功能,抗氧化剂也在积极寻找之中,相信这组药物将在临床上发挥更大的作用[1]。

1作用原理正常情况下,胃每天要容纳各种食物,每天与各种理化性质各异的物质接触,同时受各种情绪的影响,在中枢神经系统和胃的局部调控下,大多数人的胃是健康的,是能够战胜各种侵袭因子的,其原因是胃黏膜有很好的保护屏障,有一系列的防御和修复功能。

1.1黏液/碳酸氢盐屏障即在正常情况下,胃的表面有一层很厚的黏液,使外来物质不能直接与黏膜接触,减少机械性的摩擦。

胃黏膜上皮细胞还分泌碳酸氢盐,及时中和氢离子,使上皮细胞局部pH保持中性。

加上黏液中含有免疫球蛋白、抗菌物质、表面活性磷脂等,组成了胃黏膜的第一道防线。

一些胃黏膜保护剂如硫糖铝、米索前列醇、胶体铋等均可增强黏液/碳酸氢盐屏障功能,它们中有的促进黏液分泌,有的增加高分子糖蛋白的合成,有的直接促进黏蛋白的合成,有的自身可在胃黏膜上形成保护层,增强和及时修复黏液屏障[2]。

1.2黏膜屏障指胃黏膜上皮细胞之间的紧密联结,能显著抵抗氢离子的逆向扩散,同时防止钠离子向胃腔快速转移,以保持膜内外一定的离子梯度。

从结构上讲,胃上皮细胞腔侧面和细胞间紧密联结为一层致密脂蛋白结构,有防止氢离子扩散作用。

许多因素可破坏这层致密脂蛋白结构,如药物、胆汁反流、感染、乙醇、铁剂和氯化钾等,当这些侵袭因素经常损伤胃黏膜上皮时,胃黏膜上皮细胞以其旺盛的代谢,每隔4~6d更新一次的特点,保障了其结构和功能的完整,组成了胃黏膜的第二道防线。

肠黏膜屏障与肠功能障碍

肠黏膜屏障与肠功能障碍

肠黏膜屏障与肠功能障碍吕宾【摘要】肠黏膜屏障由机械屏障、化学屏障、免疫屏障与生物屏障所组成,能够防止肠内细菌、毒素等有害物质通过肠黏膜进入机体。

一旦肠黏膜屏障受损,肠通透性增加、肠菌群失调,可导致细菌和(或)内毒素易位,并可诱发和(或)加重全身炎症反应和多器官功能障碍,对危重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有重要影响。

严重创伤、休克、感染、烧伤等危重疾病,重症急性胰腺炎、重症胆管炎、炎症性肠病等消化道疾病,化疗及放疗等各种理化损伤等均可导致肠功能障碍。

积极治疗原发疾病、改善肠道微循环、合理实施营养支持治疗、促进肠黏膜修复以及维持肠道菌群平衡是防治肠功能障碍的基本措施。

【期刊名称】《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年(卷),期】2013(000)004【总页数】3页(P232-234)【关键词】肠黏膜屏障;肠功能障碍;肠内营养;谷氨酰胺;肠道微生态【作者】吕宾【作者单位】310006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科【正文语种】中文肠道不仅具有消化、吸收作用,而且能够阻止肠腔内细菌、毒素等有害物质侵入人体、从而发挥重要的屏障功能,并且还是调控机体应激反应、生成炎症介质的重要器官,在多脏器功能障碍(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肠屏障是指肠道能够防止肠内的有害物质如细菌和毒素穿过肠黏膜进入人体内其它组织、器官和血液循环的结构和功能的总和。

它包括:肠黏膜上皮、肠粘液、肠道菌群、分泌性免疫球蛋白、肠道相关淋巴组织、胆盐、激素和胃酸等。

一、肠黏膜屏障的组成肠黏膜屏障由机械屏障、化学屏障、免疫屏障与生物屏障共同构成[1]。

1.机械屏障是指完整的彼此紧密连接的肠黏膜上皮结构;由肠黏膜上皮细胞、细胞间紧密连接、上皮基膜及上皮表面的菌膜三者共同构成,防止肠腔内大分子物质向肠壁渗透、肠壁固有层物质进入肠腔,能有效阻止细菌及内毒素等有害物质透过肠黏膜进入血液。

肠道黏膜是机体中生长最快的组织之一,肠上皮不断更新是保持黏膜屏障完整性的重要机制,当黏膜受损时,肠上皮细胞增生、迁移加快,促进黏膜修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胃粘膜损伤与保护—基础与临床,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二、胃粘膜屏障功能:免疫-炎症
▪ 巨噬细胞/肥大细胞定居在固有层, 作为警戒细胞感受异体成份,释放 炎性介质,增加粒细胞浸润,形成适 当炎症反应
▪ 炎症是“双刃剑”,既有防御作 用,其产生的 “氧自由基”也有损 伤作用
Normal Mild Moderate Marked
1.Classification and Grading of Gastritis, the updated Sydney System. American Journal of Surgical Pathology,1996,20(10):1161-81 2.胃粘膜损伤与保护—基础与临床,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正常胃粘膜上皮层 HE
正常胃粘膜上皮细胞扫描电镜观察
1.Digestion, 1986,35:182-8 2. 胃粘膜损伤与保护—基础与临床,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P35
二、胃粘膜屏障功能:粘膜血流
胃粘膜血流(Gastric Mucosal Blood Flow,GMBF),在保护机制中处于基础地位:
▪ 运输氧、养分、胃肠激素,维持胃粘膜的结构 功能与更新
▪ 促进粘液生成和分泌 ▪ 胃粘膜毛细血管含有“窗孔”结构,摄取壁
细胞产生的HCO3-,运输至上皮细胞分泌入 粘液层 ▪ 如酸或其他损伤因子反流入粘膜,将引起神 经介导的GMBF升高,对限制损伤促进修复 意义重要 ▪ 前列腺素PGs,一氧化氮NO,降钙素基因相关 肽CGRP能显著增加GMBF
生理状态
Stem cell
base
Gastroenterology, 2011 Nat Rev Gastroenterol Hepatol, 2018
二、胃粘膜屏障功能:重建修复因子
EGF (Epidermal Growth Factor,表皮生长因子):单链多肽,生理 状态主要由颌下腺和十二指肠Brunner腺分泌。粘膜损伤时溃疡区 附近细胞(ulceration-associated cell lineage)能合成并分泌EGF,在 局部与EGF受体结合,促进上皮修复:
炎症反应 5.修复重建因子
胃粘膜损伤与保护—基础与临床,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P32
二、胃粘膜屏障功能
二、胃粘膜屏障功能:粘液-HCO3-屏障
胃粘液
胃腔内可溶性粘液与食物相混 上皮表面粘液凝胶层 粘液细胞囊泡内粘液
•厚度:平均180µm,呈连续性分布
•主要成分:
表层:糖蛋白 次层:磷脂
•保护作用:
▪早期修复:损伤后数分钟,EGF促进损 伤周边(愈合带)上皮细胞移行覆盖创面 (整复)。 ▪晚期修复:EGF促进上皮细胞分裂,分化, 增殖,完成再上皮化;干细胞的修复。
1Tarnawski A, et al. Scand J Gastroenterol 1995,30 (Suppl 208):9-13 2 胃粘膜损伤与保护—基础与临床,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二、胃粘膜屏障功能:重建修复因子
▪ 小分子多肽,带有三对二硫键,呈三叶状结构;非常稳定,能抗酸、抗蛋白
酶分解、抗热;有三种类型,以部位特异性方式在胃肠上皮表面表达:
TFF1
TFF2
TFF3
遍布胃上皮 远端胃上皮和十二指肠腺 全小肠和大肠上皮
▪ 保护作用: ✓ 与粘液凝胶层中糖蛋白结合形成复合物,加强粘液凝胶层 ✓ 是粘膜损伤的快速反应肽,在早期修复阶段上调表达:愈合带上皮 基侧面受体结合腔内三叶肽,与EGF协同,促进上皮细胞的迁移修复
二、胃粘膜屏障功能:重建修复因子
胃粘膜富含非蛋白巯基(NPSH): 95%以上为还原型谷胱甘肽(GSH)
+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及谷胱甘肽还原酶
胃粘膜易受腔内刺激 激发免疫细胞炎症反应
自由基清除系统 氧自由基
生成
白细胞 浸润
胃粘膜损伤
胃粘膜损伤与保护—基础与临床,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P36
二、胃粘膜屏障功能:重建修复因子
二、胃粘膜屏障功能:重建修复因子
▪bFGF (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成纤维生长因子)几乎机 体所有细胞都有表达。溃疡局部 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能生 成并释放bFGF ,促进肉芽组织 内新生血管生成
1Tarnawski A, et al. Scand J Gastroenterol 1995,30 ( Suppl 208 ):9-13 2 胃粘膜损伤与保护—基础与临床,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胃肠粘膜屏障新认识及临床 启示
一、胃粘膜屏障结构
一、胃粘膜屏障结构
Best Practice & Research Clinical Gastroenterology, 2014
一、胃粘膜屏障结构
NEJM, 2018
一、胃粘膜屏障结构
1.粘液- HCO3-屏障
2.上皮层屏障
3.胃粘膜血流 4.免疫细胞-
▪ 生物界广泛存在的一类高度保守性蛋白。正常状态下低水 平表达,与蛋白转位、折叠和装配有关,称“分子伴侣”
▪ 应激状态下(热休克、葡萄糖饥饿、病原菌感染等)高表达, 抑制应激诱导的胃粘膜细胞凋亡
HSP70在大鼠应激状态下 胃粘膜组织的表达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2,10(8):969-71
三、胃粘膜屏障损伤修复 关键环节—干细胞
减慢H+扩散, H+ +形成pH阶差 HCO3-
润滑与机械保护,阻止细菌,抗H+反弥散
1胃粘膜病变的病理学探讨,医学论坛(日本):1992 2 胃粘膜损伤与保护—基础与临床,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P33
二、胃粘膜屏障功能:上皮层
▪ 胃上皮细胞顶膜能抵御高浓度酸 胃上皮细胞之间紧密连接 ▪持续快速更新:人胃上皮细胞每分钟脱落50万个,3-5日完全更新一次
三、胃干细胞——定位和鉴定
Stem cell
Stem cell
胃干细胞位于腺体峡部
Gastroenterology, 2011
三、胃干细胞——定位和鉴定
Nick等首次鉴定了胃幽门腺干细胞的特异性分子标记物Lgr5
Cell Stem ຫໍສະໝຸດ ell, 2010三、胃干细胞——如何维持粘膜屏障稳态?
Gastric lume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