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振基本原理.共21页
隔振基本原理ppt课件

主要内容
隔振的基本原理 ω和ρ对隔振效果的影响 隔振器的设计 高频、低频隔振
一、隔振基本原理
刚性基座对力 是1比1的传递过去的。它对 力 F不起放大或减小的作用。
一、隔振基本原理
一、隔振基本原理
二、ω和ρ对隔振效果的影响
计当 时阻
尼 忽 略 不
二、ω和ρ对隔振效果的影响
当 阻 尼 不 可 忽 略 时
二、ω和ρ对隔振效果的影响
二、ω和ρ对隔振效果的影响
三、隔振器的设计
积极隔振
消极隔振
高频振动干扰的隔离(100Hz以上) 中频振动干扰的隔离( 6Hz以上至100Hz之间) 低频振动干扰的隔离( 5Hz以下)
三、隔振器的设计
三、隔振器的设计
当确定隔振系统的参数后,还应根据具体要求选好隔振系 统的结构形式。
的一种方案
四、高频/低频隔振
低频振动的隔离
THANK YOU!
尽量使系统的质量中心处在垂直平面的中心轴上(结构的 中心轴上)。
最好使系统的质量中心在水平位置上处于弹性元件的支承 水平面附近,以提高系统的横向稳定性。
四、高频/低频隔振
高频振动的隔离
高频干扰往往振幅较小而频率高,它常会引起弹性元 件的纵向弹性共振。
在发生纵向弹性共振的情况下,负荷的弹性元件本身 则变成一个有分布参数的线性振动系统。隔振系统除有集 中参数的线性振动系统的一个固有频率ω0外,还有其他共 振频率ωk,这就是弹性元件的纵向弹性固有振动频率。所 以在设计隔振系统时,除考虑到集中参数的线性振动规律 外,还应注意不使主要的干扰频率与隔振系统的纵向固有 弹性振动频率相同,从而保证整个隔振系统在干扰力的作 用下能获得良好的隔振效果。
【优质】振动控制的基本途径隔振原理隔振元件隔振设计PPT资料

两种材质的阻抗比越大、界面间的距离越大、 固体声的频率越高,隔断的效果越明显。
10.2 隔振原理
10.2.1 主动隔振:设备-基础
力传递率Tf:通过隔振装置传递到 基础上力Ff的幅值Ff0与作用在质量 m上激励力的幅值F0之比。
2.安装隔振器 固体声的频率越高,隔断的效果越明显。
f远高于f0时,增大设备基础质量,减小系统的振动; 动力吸振器:在振动构件的适当部位加装共振系统,吸收或抑制构件振动能量。 2 振动隔离(增加振动传递损失) 丁基橡胶、丙烯酸酯橡胶、聚硫橡胶、丁腈橡胶、硅橡胶、聚氨酯、聚氯乙烯、环氧树脂()
10.1.3 结构声的隔离
Chapter 10 隔振与阻尼减振
10.1 振动控制的基本途径 10.2 隔振原理 10.3 隔振元件 10.4 隔振设计 10.5 阻尼减振
在振动的传递路径 上采取措施减少振 动的传递
采取相应的措施使 振源受到抑制
10.1 振动控制的基本途径
10.1.1 振源控制 10.1.2 振动隔离 10.1.3 结构声的隔离
10. 3 隔振元件
橡胶隔振垫
10. 3 隔振元件
空 气 弹 簧
10. 3 隔振元件
柔性接管:材质有橡胶、金属、丝网、帆布和塑料等。
10. 4 隔振设计-金属弹簧隔振器
某风机重量4600N,转速1000r/min,由重量为 1300N的电机拖动(不计电机的激励力)。电 机与风机安装在重量为1000N的台座上,采用 钢螺旋弹簧隔振器4点支撑。要求隔振效率为 90%,试设计钢螺旋弹簧隔振器的相关参数。
2 两种材质的阻抗比越大、界面间的距离越大、 2E f 位 固移体传声递 的率 频T率:越通高过,隔隔振断装的置效传果递越到明机显器。上的振动位移幅p值mya0x与系统基础受到0外来振动影响产生的位移幅值yf0之比。
隔振原理及机械设备的隔振方法课件

学习交流PPT
14
阻尼的作用
在振动力 F的0 作用下,物体振动的垂向振幅
可由式(x 0 1-5)计算:
x0k[1(f/f0)2F ]2 042(f/f0)2
(1-5)
阻尼的作用在振动传递率曲线上看得很清楚,
在共振区内,阻尼可以抑制传递率的幅值,使物
体的振幅也不至于过大在非共振区,当 >
学习交流PPT
3
积极隔振与消极隔振
一般采取以下措施来防止或减弱有害的机械 振动: • 消除或减小振源, • 切断及抑制从振源向外界的振动传递; • 防止振动物体或结构的共振。
中间一项就是振动隔离的问题。振动隔离的 目的是:防止机器设备的振动对建筑结构及环境 的影响;防止建筑结构或基础的振动对机器设备 的影响。前者为积极隔振,后者为消极隔振。
(1-4)
学习交流PPT
11
振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传递率与隔振效率
从式(1—3)及(1—4)可以看出,振动传递率 T a 与频率比( f / )f及0 阻尼比( )有关,三者关系可画 成如图1—2所示的曲线
由图1—2可知:
• 当 f / f=0 1时,传递率为极大,此时整个隔振系统 处于危险的共振状态;
• 当 f / f=0 时2 ,传递率 T=a 1,此时隔振系统无隔 振效果,但传递力也不放大;
• 当 f / f0> 2,传递率 T <a l,有一定的隔振效果,振 动传递率可按式(1—4)计算或从图1—2查出。
学习交流PPT
12
图1-2 振动传递率曲线
学习交流PPT
13
振动传递率与隔振效率
因此,要使隔振系统有效果,必须使 是f /说f0 >要获2得。满一意般的的隔处振理效方果法,是应取该为使2.5隔~振4.支5,承也系就 统的固有频率为振动力频率的 。
隔震技术的基本原理

隔震技术的基本原理隔震技术是一种应用于建筑和工程领域的技术,通过一系列的设计和措施,将建筑或工程结构与地震的振动隔离开来,从而达到保护结构和减少地震对人类和财产的危害的目的。
隔震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利用隔震装置将建筑或工程结构与地面隔离,减小地震的振动传递到结构上的影响。
隔震技术的基本原理可以分为两个方面:隔离和减振。
隔离是指通过一系列的隔震装置,将建筑或工程结构与地面隔离开来,使地震的振动无法直接传递到结构上。
常见的隔震装置包括橡胶支座、滑移支座和球形支座等。
这些隔震装置具有较高的弹性和低的刚度,能够有效地吸收地震的振动能量,减小地震对结构的影响。
此外,隔震装置还能够调节结构的自振周期,使其与地震的频率不同步,进一步降低地震的影响。
减振是指通过一系列的减振装置,减小地震的振动对结构造成的影响。
常见的减振装置包括液体阻尼器、挠性装置和质量阻尼器等。
这些装置能够通过吸收和分散地震的振动能量,减小地震对结构的冲击力和位移。
液体阻尼器通过液体的黏滞阻尼特性,将地震的振动能量转化为液体的热能,从而达到减振的效果。
挠性装置通过其柔软的特性,吸收并分散地震的振动能量,减小地震对结构的冲击力。
质量阻尼器通过调节质量的大小和位置,改变结构的振动特性,减小地震对结构的位移。
隔震技术的基本原理是通过隔离和减振装置,将地震的振动能量有效地吸收、分散和转化,从而保护建筑和工程结构免受地震的破坏。
隔震技术在地震频繁的地区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可以有效地提高建筑和工程结构的抗震能力,保护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
隔震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提高建筑和工程结构的抗震能力,还可以改善结构的舒适性和使用寿命。
隔震技术可以减小地震对结构的影响,降低结构的振动和噪音,提供更好的使用环境。
隔震技术还可以延长结构的使用寿命,减少结构的维修和维护成本。
因此,隔震技术在建筑和工程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隔震技术是一种通过隔离和减振装置,将建筑或工程结构与地面隔离开来,减小地震的振动传递到结构上的技术。
隔振原理及机械设备的隔振方法

(1-7) (1-8)
可假定系统的初始条件
P (t ) v0 dt t M
0
物体的位移(t>0)及速度可用式(1-9)、(1-10) 表达:
x v0 sin(0 1 2t )
0 1 2 e t
0
(1-9) (1-10)) 1 2 e0 t
积极隔振与消极隔振
一般采取以下措施来防止或减弱有害的机械 振动: 消除或减小振源, 切断及抑制从振源向外界的振动传递; 防止振动物体或结构的共振。 中间一项就是振动隔离的问题。振动隔离的 目的是:防止机器设备的振动对建筑结构及环境 的影响;防止建筑结构或基础的振动对机器设备 的影响。前者为积极隔振,后者为消极隔振。
消极的冲击隔离
消极的冲击隔离如图1—3b所示,基础的脉冲位移由式 (1—13)表达:
U (t ) U 0 (-t<t<0) (t<-t,0<t)
(1-13)
物体的初始速度 v0 由式(1—14)表达: (1-14) 物体的位移与式(1-9)相同,隔离系数与式(1-12) 相同。 消极的冲击隔离和积极的冲击隔离的隔离原理是相同的, 为了达到一定的隔离效果,须选择较软的弹性支承并增大 系统的支承阻尼性能。
本章内容
隔振原理及机械设备的隔振方法 隔振器、隔振元件与隔振材料的分类及主 要性能 隔振器、隔振元件与隔振材料的选用 单双层隔振与浮筏隔振
隔振器、隔振元件与隔振材料的分类 及主要性能
从理论上说,凡是具有弹性的材料均能作为隔振 元件,但在实际工程应用上受到很多条件的限制, 例如能否大量供应,性能是否稳定,使用寿命长 短以及是否具有防水、防油、防火性能等。兹将 目前国内大量使用的隔振元件和隔振材料介绍如 下。
隔震技术基本原理

隔震技术基本原理引言如今,由于地震频发,人们对建筑物的防震能力越来越为关注。
对于地震作用,在建筑物的结构设计上人们多以抗震设计为主,一种途径是通过降低建筑物结构底部刚度,减小地震对建筑物的作用效应,达到抗震的目的;另一种途径是加大构件截面,增强结构底部刚度,提高建筑物自身的抵抗能力,达到抗震的目的。
对于钢筋砼结构建筑,目前世界各国多是采用后一种途径进行抗震设计,这种方法有其成功之处,但却也有很多不足:(1)建筑物刚度越大,导致的工程总结也越高,但受地震作用的效应却更强;(2)建筑结构自身刚度无论多大,当受到强烈地震作用时,其抵抗能力仍是相当有限,不能做到“大震不坏”。
近年来,各专家学者通过对地震作用特点的研究,提出了建筑物隔震设计的构想,并付诸实施,证明了这种技术的安全性与经济性。
本人认为,“隔震设计”代表了未来建筑抗震设计的发展方向。
一、隔震技术及其基本原理1.1隔震技术的发展传统抗震结构主要利用结构主体结构抗侧力构件屈服后的塑性变形和耗能来耗散地震的能量,因此对这些区域的耗能性能要求特别重要。
一旦由于某些因素而导致这些区域产生问题,则就会严重的影响结构的抗震性能,甚至产生严重破坏。
在以往的结构抗震设计中,主要通过在结构设计中设置多道抗震设防线、选用耗能构件和对结构的刚度、承载力、延性的合理匹配来提高结构抗震性能。
隔震技术就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它能有效地吸收地震能量,减少结构的水平地震作用,从而消除或减轻结构和非结构的地震损坏,增强建筑物及内部设施和人员的地震安全性,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与以往的建筑结构抗震设计,采用隔震技术的建筑物具有以下优点:(1)、提高地震时结构的安全性;(2)、设计自由度增大;(3)、防止内部物品的振动移动和翻到;(4)、防止非结构构件的破坏;(5)、抑制振动的不适感;(6)、可以保证机械器具的使用功能;近代的基础隔震技术基本上可分为两大类,即弹性隔震和基础滑动隔震。
第七章_噪声控制技术——隔振

计算机械设备工作时的振动振幅(最大工况下测量)验算隔振效率, 如不满足应调整参数。
选择隔振器的类型,并考虑其安装和配置,进行隔振器的尺寸计算 和结构设计。
2019/7/21
12
三、隔振器的布置与选择
隔振器的布置型式 常用的支承式和悬挂式两种如下图
支承式隔振布置
2019/7/21
2019/7/21
5
单自由度受迫振动系统的运动方程已给出,隔 振后传给基础的动载荷N等于弹性的动载荷kA, 和通过阻尼的动载荷( c j A)的合力,对于单 自由度振动系统来讲,力(kA)与( c j A)之 间有90o相位角。因而合力
N kA2 cj A 2
2019/7/216Biblioteka TN F
kA2 c j A 2
F
A F
1
k 1 2 2 2 2
T
N F
1 2 2 1 2 2 2 2
j n
n
k m
c 2mn2
2019/7/21
7
由上式计算可得隔振系数的关系曲线。由图可知 T主
要与设备激振频率 j,隔振系统固有频率n及系统的
阻尼有关
隔振系数变化曲线
2019/7/21
8
无论阻尼大小,只有当频率比 2 时,T<1,才有隔振
效率,而且随着
的增加,意味着
f
(
n
n
)减小。可采取
加大设备质量m或减小隔振器刚度k来达到。若刚度太小隔
振系统稳定性差,实际中取 =2.5-5已足够。
2019/7/21
4
积极隔振
隔振原理ppt课件

F
振动隔振的基本方法
假设振动物体的质量为 m,弹簧的刚度为k,组 成一个m-k系统。
单自由度体系
隔振原理
m-k系统
m-k系统 自由振动
2 d 建立运动方程: m x +kx=0 dt 2
(1-1)
(1-2)
取方程的解的 形式为:
x(t)=Ge
st
取将式(1-2)代入式(1-1)中整理得:
s t 2 G e ( m s + k ) = 0 (1-3) 系统位移响应不为零,则方程(1-3)为: 2 (1-4) m s +k=0
2 2 G -2 G G 2 1 cost 2
2 2 F 0 G 2 G + G = 0 1 2 1 m
(4-5) (4-6) (4-7)
2 2 G 2 G G 0 2 1 2 =
引入式子:
=
F 1 2 0 G . 1= 2 代入式(4-6)得: 2 2 k 1 + 2
隔振原理
spring mass system
质量弹簧系统
隔振就是在振源与基础之间 安装的具有一定弹性的材料 或结构,使振源与基础之间 的近刚性连接转变为弹性连 接,以此来减弱振动沿固体 介质的传播,隔离或减少振 动能量的传递,达到减振降 噪的目的。
振动隔振的基本方法
F
积极隔振 消极隔振 (主动隔振) (被动隔振)
(4-2) 通解: 由于阻尼的存在,反应一般与荷载不同相 ( t ) = G s i n+c tG s t (4-3) 因此,设特解为: x 2 1 2o 将式(4-3)代入式(4-1)中,得:
F 0 + G s i n t + G c o s t = s i n t 1 2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