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与展望_上海港与宁波港的发展历程
宁波港发展历程

宁波港发展历程
宁波港的发展始于近代中国的国际贸易开放政策,以及宁波地理位置的优势。
在20世纪初期,宁波港成为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最重要的港口之一,主要负责中国与外国之间的商品贸易。
在1937年至1945年的抗日战争期间,宁波港遭受了严重的破坏,但战后迅速恢复并得到了大力发展。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宁波港逐渐成为国家的重要物资集散地。
从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宁波港的内河航道进行了改造和修建,使得港口的吞吐量大幅增加。
改革开放以后,宁波港进一步发展壮大。
特别是在1984年港口体制改革以及1992年的河口至港口航道深化工程之后,宁波港的货运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1997年,宁波港超过了青岛港,成为中国第三大港口。
21世纪以来,宁波港的发展势头更加迅猛。
通过引进国际先进的港口管理经验和设备,以及加大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宁波港的吞吐量在全国港口中位居前列,并且在国际港口中享有盛誉。
宁波港发展历程的背后,是宁波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以及港口管理机构的不断创新和改革。
未来,随着中国海运业的进一步壮大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宁波港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并且朝着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目标不断迈进。
宁波港发展历程案例分析

宁波港——发展状况
宁波港已形成水水中转、高速公路、铁路、航空、管道等全方位立体 型的集疏运网络。港区铁路直通码头前沿,接入全国干线网。宁波市 公路网四通八达,为货物运输提供了便捷的门到门服务。杭州湾环线 高速、沈海高速等构成了宁波高速公路网络的主骨架。杭州湾跨海大 桥建成开通后,从宁波到上海的陆上路程将缩短到 2 个小时;随着舟 山连岛大桥的建成投用,宁波港的深水优势将进一步得到体现。宁波 港在国内港口中率先开创海关“大通关”,为内陆地区提供直通式运 输服务,大大减少了中转环节。 宁波港的直接经济腹地为宁波市和浙江省,间接腹地为长江中下游的 湖北、安徽、江苏、上海等省市的部分地区。经济腹地内自然条件优 越,工农业生产发达,商品经济繁荣。尤其是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 群体密布,交通运输便捷,是全国最富庶的地区之一。
宁波港水深流顺风浪小,不冻不淤陆域大,年平均作业天数 350 天以 上。进港航道水深在18.2米以上,30万吨级大轮可以自由进出,这样 的自然条件放眼全球都不多见,是中国大陆进出10万吨级以上超大型 巨轮最多的港口。可开发的深水岸线达 120千米以上,具有广阔的开 发建设前景。北仑港区北面有舟山群岛为天然屏障,在北仑港区建码 头无须修建防浪堤,投资省、效益高,且深水岸线后方陆域宽阔,对 发展港口堆存、仓储和滨海工业极为有利。
港口组成
宁波港的前身是宁波港务局。宁波港由北仑港区、镇海港区、宁波港 区、大榭港区、穿山港区、梅山保税港区组成。宁波港地处我国大陆 海岸线中部,南北和长江“T”型结构的交汇点上,地理位置适中, 是中国大陆著名的深水良港,现有生产性泊位 309座,其中万吨级以 上深水泊位60座。最大的有25万吨级原油码头,20万吨级(9可兼靠 30万吨船)的卸矿码头,第六代国际集装箱专用泊位以及 5万吨级液 体化工专用泊位;已与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个港口通航 。。
长三角港口双雄,上海洋山港VS宁波舟山港,谁才是龙头老大?

长三⾓港⼝双雄,上海洋⼭港VS宁波⾈⼭港,谁才是龙头⽼⼤?1、上海港概况上海港位于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长三⾓城市群,位于中国海岸线的中点,长江与⼤海“T字形”的交汇处,拥有最为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最为⼴阔的经济腹地。
上海港区位上海原本只是⼀个⼩渔村,在历史发展的潮流中迅速发展壮⼤,成为中国经济中⼼、贸易中⼼和⾦融中⼼,其城市综合竞争⼒全国⾸屈⼀指,在世界上也雄踞领先。
经过多年经营,上海港形成功能完善的综合运输⽹络,不仅有铁路和公路,还有⽔路和航空等运输⽅式,沿着长江可抵达中国长江经济带各⼤城市,沿海可达天津、青岛、厦门、深圳、⼴州,韩国、⽇本、新加坡也距离上海港不远。
毫⽆疑问,上海港是中国集疏运条件最好的港⼝。
东⽅明珠—上海2、宁波⾈⼭港概况宁波港位于长三⾓城市群南翼,主要由北仑港、⾈⼭港、镇海港和宁波⽼港4个港⼝组成,是⼀个集内河港、河⼝港、海港于⼀体的综合性港⼝。
其中,北仑港区⾃然条件⼗分优越,主航道⽔深50⽶以上,是天然的不淤不冻的深⽔良港,可全年进⾏⼤型船只停泊作业。
繁忙的宁波港1991年,宁波港才正式进⾏集装箱装卸作业,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发展潜⼒巨⼤。
为了适应⽇益激烈的国内外竞争,充分整合浙江港⼝群的优势,2006年1⽉宁波港和⾈⼭港正式合并为宁波⾈⼭港,这也是浙江省政府提出⼤港⼝战略的重要⾏动之⼀。
宁波港和⾈⼭港合并仪式优越的深⽔良港条件和开放的航线政策,宁波⾈⼭港吸引着全球⼤批船运公司。
在陆路交通运输⽅⾯,⽬前已建成杭甬⾼速、甬台温⾼速、甬⾦⾼速公路和杭州湾跨海⼤桥、⾈⼭连岛⼯程等基础设施,使得宁波⾈⼭港交通运输⽹络⽇益完善,经济腹地进⼀步扩展。
⾈⼭连岛⼯程3、宁波⾈⼭港和上海港的⽐较分析(1)⾃然条件⽅⾯,宁波⾈⼭港的航道⽔深明显优于上海港。
上海港平均⽔深只有9⽶左右,随着远洋货轮腹地巨型化,上海港已经⽆法适应新时代港⼝发展的需要。
于是,上海市政府投⼊巨资,在孤悬海外的洋⼭岛兴建新的集装箱港洋⼭港。
穿越千年,探寻宁波港口变迁的“活化石”

穿越千年,探寻宁波港口变迁的“活化石”作者:王万盈来源:《宁波通讯·图话版》2017年第11期制度变迁决定港口文化“气质”宁波港口经历了从内河港到河口港,从河口港到如今世界大港的变迁,不难发现,制度变迁对宁波港口的演进起着决定作用。
当对外开放政策得当、港口贸易自由度较高时,恰恰就是宁波港口快速发展之时;一旦闭关锁国或实施有限贸易政策,港口随之就会出现萎缩。
因此,在宁波港口变迁史上,制度变迁决定着港口的兴衰。
同时,这种由制度变迁带来的港口兴衰,不仅仅是港口经济内涵的变化,也影响到港口文化内涵的变化。
两种文明交织消长是主线宁波港口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在长期变迁过程中形成了农耕文明与海洋文明交织的局面,并随着港口职能的变化此消彼长。
众所周知,河姆渡文化主要分布于杭州湾南岸的宁绍平原,不仅出土了诸多早期海洋文化遗物,更重要的是发现了7000年前人工培植的水稻。
这些考古发现表明,河姆渡人在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300多年就已楫水荡舟,穿梭于农业文明与海洋文明之间。
但由于海洋生产环境的艰险和先民抵御海洋灾害能力的低下,河姆渡时期的海洋文明仅仅是农耕文明的补充。
随着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春秋伊始,多元文明开始在宁波港口区域交织消长,海洋文化因素不断滋长,出现了海洋文化与农耕文化交融的局面,这一现象在唐宋时期表现得十分突出。
如宋代的明州“南通闽、广,东接倭人,北距高丽,商舶往来,物货丰溢”,对外贸易十分繁荣;而人地关系的趋于紧张,又使其“民无终岁之蓄,计之户口,藉贩籴者半之”。
因此,靠海吃海也就成为明州民众的不二之选,史书所载明州“僻处海滨,全靠海舶住泊,有司资回税之利,居民有贸易之饶”已说明了这一点。
到明清时期,海洋文化与农耕文化在“海禁”与“开禁”中此消彼长。
一方面,在厉行“海禁”阶段,宁波港口文化中的农耕文化占据上风;另一方面,受长期以来所形成的“通番获利十倍”观念驱使,宁波民众开始从事非正常的走私贸易,“人舍死趋之如鹜”,“穷洋竟同闹市”。
上海港发展历程

上海港发展历程上海港自19世纪末开始发展,经历了漫长而繁杂的历程。
在这个过程中,上海港不断扩建和改进,逐渐发展成为亚洲乃至全球最繁忙的港口之一。
上海港最初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842年的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一个事件——南京条约的签订。
根据该条约,上海被开放为外国商船进出的通商口岸。
这为上海港的港区建设提供了契机。
随着时间推移,上海港区逐渐扩大,港口设施不断完善。
1862年,沪东新港开工建设,成为上海港的第一个现代化的大型港口。
此后,上海港的港区不断扩展,包括修建了外滩码头、新船闸等设施。
特别是在20世纪初,在外国租界的引导和投资下,上海港的规模和设施得到了更进一步的拓展。
上海港的发展受到了中国的内战和受外界政治和经济形势的影响。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上海港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停顿。
此后,上海市政府逐步恢复和发展了港口的功能。
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对上海港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上海港再度蓬勃发展,港口设施不断升级和扩展。
1980年代,上海开始了大规模的经济改革,包括引进外资和加大对外贸易。
这使得上海港业务量迅速增长,并在国际港口中占据重要地位。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上海港逐渐成为全球最繁忙的港口之一。
港口设施规模不断扩大,集装箱处理能力大幅提升。
上海港成为中国最大的集装箱港口,同时也是全球最大的集装箱港口之一。
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货物运输需求,上海港还不断推进港口设施和服务的升级。
上海洋山深水港的建设使得上海港可以容纳超大型集装箱船只,并且继续提高港口效率和运输能力。
目前,上海港已经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贸易和航运中心之一。
它不仅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支撑,同时也为国际贸易和物流提供了强大的基础设施支持。
上海港的发展历程,展示了中国港口在全球经济中的崛起和影响力不断扩大的趋势。
宁波-舟山港与上海港竞合策略探讨【文献综述】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物流管理宁波-舟山港与上海港竞合策略探讨一、资料来源简介:文献资料主要来源于:1、通过电子图书馆上查阅相关的期刊论文等得到有关信息。
2、通过图书馆的图书以及相关书籍等得到有关信息。
3、通过网络、报刊、杂志等得到有关信息。
4、结合所学的知识以及课本上的内容得到有关信息。
二、研究历史与研究现状评述:随着长三角对外贸易的不断发展以及临港工业的提升,宁波-舟山港与上海港对促进宁波与上海两地经济发展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面对急剧的竞争,沿海港口需要实施竞合战略。
通过竞合,港口不仅可以充分发挥港口优势,实现各方利益,还可以促进港口发展,提高港口服务。
【1】宁波-舟山港与上海港占了长三角地区集装箱吞吐量的90%左右,是长三角地区最重要的两大港口。
宁波-舟山港与上海港在近代以来就一直存在着港口资源的竞争,并在相互的博弈中发展成长。
港口竞争可以简单的认为是两个不同港口之间,为了市场份额、客户、货源、资本投资、知识以及增值活动而进行竞争。
【2】关于宁波-舟山港和上海的的历史,曹屯裕(1995)认为两港发展的历史过程是:古代两港是各自发展,近代是此消彼长,现代是优势互补的关系。
【3】近代宁波区位优势不如上海,一直作为上海的支线港存在。
上海港地理位置优越,腹地资源广阔、经济发展迅速,因此发展得较早也较好。
宁波港相对于上海港来说发展得较迟,但是它的自然条件优越,随着现代港口船舶大型化和集装箱化的发展,加上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建成,宁波港的港口优势越来越显现出来,成为上海港在长三角地区的强劲对手。
【4】茅伯科(2005)也指出,宁波-舟山港与上海港的竞争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 l986~l995年,港口逐步走上市场争揽货源,竞争主要集中在腹地件杂货和散货货源的争夺上,在这一阶段港口建设发展速度明显加快。
第二个阶段是 l996~2002年,20世纪 90年代,上海港提出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之后宁波-舟山港与上海港就展开了对集装箱枢纽港的争夺,此时两港之间的竞争较为突出。
宁波、上海港的历史轨迹与现代发展趋势

宁波、上海港的历史轨迹与现代发展趋势【作者】曹屯裕【作者简介】曹屯裕宁波师范学院宁波、上海作为近在咫尺的两个重要港口,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应该怎样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才能更好地发挥各自的优势?这对于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国际港口城市作为自己战略目标的宁波来说,无疑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同时,它与上海“一个龙头,三个中心”蓝图的实现同样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正因为如此,笔者以为很有必要通过对宁波、上海港口发展的历史过程的回顾与分析,寻找出这个问题的正确答案。
一、古代:各自发展公元前473年,勾践灭吴后,为发展水师,增辟通海门户,遂在其东疆勾余之地开拓建城,称名句章〔1〕。
这是甬江流域出现的最早港口,同时也是中国最古老的海港之一。
秦汉以来八百余年中,句章作为海上交通和军事行动的出入港口而屡见于史册。
其中,三国两晋时期,其至各地的海上航路已北至渤海湾,南及台湾、海南与交趾等地。
公元589年,句章县治迁至小溪,与此同时,宁波港开始东迁三江口,这个过程经历近二百年时间。
到了公元771年,以鄮县县治迁至三江口为标证,明州港作为贸易港而兴起。
此后,它逐步发展成为对外进行文化和经济往来的重要港口,最初是对日本和高丽,后来大良和波斯的商人也介入了明州的港口贸易,于是明州港城也因此而兴起。
到9世纪以后,其繁荣程度终于超过了会稽,成为当时东南沿海重要的港口城市。
北宋时期,明州港对外贸易无论是范围还是规模都有新的扩展,特别是明州市舶司的创设,表明港口贸易的日益发展和港口地位的日益重要,此时,明州港已正式成为当时的国际贸易港了。
到了南宋,由于紧靠首都临安,明州港的重要性更是超过其他港口。
内外贸易的迅速发展,给明州港带来了繁荣兴盛的局面,南宋时的明州港已上升为全国四大港口之一。
元朝地跨欧亚,国际航运的需求超过以往任何时代;同时,由于改河漕为海漕,使国内的南北路航线得到恢复,再加上改名为庆元港的宁波港两度成为元军远海征战的基地,运输活动的规模相当庞大,因此必然刺激庆元港的码头、仓场、造船、航海等方面的迅速发展。
上海宁波两港“竞合”之路

组合港是指站在区域整体战略的角度,综合各港口的优势、规模、货品类型、运输条件等因素,对港口进行统筹规划、合理分工,做到层次分明、功能明确、优势互补,形成有机结合的港口网络。
世界经济一体化、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港口内陆网络体系的不断完善,使得港口间的竞争日趋激烈。
为了提高整体竞争力,世界上一些地域相接、大小、职能不同的港口纷纷联合起来,以组合港的形式参与世界竞争。
像纽约港和新泽西港、洛杉矶港与长滩港、阿姆斯特丹港和艾默伊登港、东京港与横滨港、大阪港与神户港,都是距离很近的国际性港口,这些港口在长期的生存竞争中,逐步形成了分工合作占主导地位的港口同盟关系。
随着长三角对外贸易的不断发展以及临港工业的提升,市场在逐渐变大,两港之间合作双赢比相互竞争更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
过去很少有交流的上海港与宁波港,开始进行合作。
自从宁波-舟山实行“两港合一”战略后,关于“长三角港口大战”的议论就一直不绝于耳。
宁波与上海港进行差异化发展,合作联合将远远大于双方竞争。
宁波是深水良港,大宗货物进出口主要以宁波为主,而集装箱运输主要以上海为主。
上海雄厚的经济实力为上海港集装箱运输的发展提供了坚强的后盾,但上海港的集装箱发展受水深条件和岸线资源不足的制约较大,即使是洋山港15米的水深还是限制了第六代以上的集装箱靠泊,而宁波港深达18.2米以上的水深及优越的航道条件正好弥补了上海港的这一关键不足。
另外,大小洋山港由于是台风的长年登陆口,受台风影响全年码头平均作业天数为315天,明显低于宁波北仑港的350天。
因此,洋山港如遭遇台风等特殊气候码头无法作业时,宁波北仑港是首选的备用港。
由此可见上海港与宁波港具有明显的优势互补性,可以从级别与功能两方面进行合理分工:第一,级别分工。
根据长三角各集装箱港口的特点,各港的分工层次应该是:以上海港为中心枢纽港,宁波-舟山港为中转港、深水外港,其他港口根据各自特点、地理位置及综合条件来确定在港口群中的地位,形成干线港、支线港和内河喂给港的分工层次分明、布局合理的区域集装箱港口网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8-05-12作者简介:唐巧天(1979-),女,吉林长春人,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历史学博士。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7CZS031);首届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晨光计划项目(2007CG77)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4卷第4期双月刊2008年7月出版长江三角洲地区是目前全国经济和贸易发展最为强劲的地区之一,上海、江苏、浙江三省市的各港口组成了具有强大发展潜力的长江三角洲港口群。
其中上海港和宁波港占了长三角地区集装箱吞吐量的90%左右,是长三角地区最为重要的两大港口。
自上世纪90年代提出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之后,宁波港和上海港就展开了对集装箱枢纽港的争夺。
事实上,回顾过去,同样位于优越的长江三角洲地带,一水相隔、一湾相连的上海和宁波,在近代以来就一直存在着港口资源的竞争,在相互的博弈中发展成长。
近代宁波区位优势不如上海,一直作为上海的支线港存在。
而随着现代港口船舶大型化和集装箱化的发展,宁波港的港口优势越来越显现出来,成为上海港在长三角地区的强劲对手。
一、近代上海港与宁波港的外贸转运(一)同时开埠,主次立显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上海、宁波及广州、厦门、福州等五个口岸作为中国首批通商口岸,正式对外开埠。
开埠后的上海港很快超过同开的其他四个港口,一跃成为全国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
而开埠后的宁波港,却并未如外商所热切期待的成为一个良好的市场入口,很快外商就发现宁波的对外贸易完全依存于上海,甚至有人建议用宁波港去换其他港口。
宁波最终得以被保留,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认为它可以作一个所有贸易都操在中国人手里的“外港”的典型例子,对主要市场———上海,起辅助的作用。
[1]可见宁波港在对外贸易上对上海港的依附,自开埠之初便已形成了。
(二)进口上部分依赖上海转运1、1895年前,宁波港对上海港进口转运依赖严重宁波港在开埠后直接对外贸易一直发展缓慢,以依赖上海港的外贸转运为主,即上海将从国外进口的洋货转运至宁波,同时将宁波运至上海的土货转运至国外,上海港成为宁波港对外贸易回眸与展望:上海港与宁波港的发展历程唐巧天(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上海200020)摘要:上海港与宁波港是长三角地区最为瞩目的两大港口。
近年来两港发展突飞猛进,竞争也越来越明显。
近代宁波区位优势不如上海,是上海的支线港。
近几十年来,随着集装箱化和船舶大型化的发展,宁波深水港的优势日益显现,已成为上海港强劲的竞争对手。
关键词:长江三角洲;外贸转运;竞争;合作中图分类号:F552.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359(2008)04-0030-05的中转点。
在1880-1895年间,宁波港直接进口比重年平均值只有2.4%,而经上海转运宁波的洋货,占宁波港进口总值比重年平均达到90%,个别年份甚至达到100%。
[1]可见宁波港直接进口能力之弱,宁波海关年报中也明确地提到宁波几乎可说没有直接从国外进口之贸易,所有进口货主要是经由上海而来的洋货。
宁波港经上海转运的都是大宗重要洋货,如棉制品、毛制品、五金等。
这样重要进口货不能直接进口,造成了宁波港的很大损失。
因为这些洋货都是已在上海缴纳了进口税的,运来宁波都有“免重征执照”,因此,那些从上海转口来宁波的洋货,宁波港就收不到税。
[2]宁波海关所收的洋货进口税,只有靠少量从香港和南洋运来的货物。
2、1895年后,进口商品结构的改变及自身区位优势的利用,使宁波港独立进口能力显著增强但是1895年后,宁波港兴起了新的进口商品,逐渐改变了与上海港间的外贸转运关系。
首先是糖的进口,精白糖的进口在宁波当地大受欢迎,而精白糖是在香港加工后直接运来宁波的。
同时宁波还可以由南洋的菲律宾直接进口青糖,从台湾直接运来食糖。
宁波海关贸易报告中记载道,原有的直接与香港及其他南方港口的轮船交通,曾因商业集中到上海而消失,而最近几年由于精白糖贸易的兴起,这些轮船交通又恢复了。
[2]48民国初年,日本糖也加入到竞争行列,1914年宁波已有两家日本糖行,年内多次由日本直接运糖来宁波,并且进口量很大。
除此之外,宁波直接进口的其他各种洋货如煤、锡、颜料、纸烟及杭甬铁路所需铁路物料,都有增无已。
1922年后,宁波进口米也逐渐增多,多由香港及外国各埠直接进口,其中由香港进口居多。
[2]369-379糖和米的直接进口,使宁波港在1895年后直接进口比重出现了增长,1895年宁波港直接进口在进口总值中所占比重仅为1.9%,1907年已增长到42%,增长可谓迅速。
20世纪初以后,宁波港进口商品结构发生了进一步改变,使其与上海港间进口转运关系发生了质的改变。
自20世纪初鸦片禁止进口后,长期居于宁波港进口洋货的第一位的本是棉布。
由于浙江省米粮产额减少,未能与人口的增长保持同步,因而对米的需求量越来越大。
1923年宁波港进口洋米只有100万担,已是之前的最高之数,而到1930年剧增至237担。
1927-1930年间,粮食已取代棉布成为了宁波港进口值最大的商品,其中主要是直接由香港和南洋进口的米,[3]268-269香港和南洋各国因而一同成为宁波直接进口的重要来源。
随着直接进口的粮食成为宁波进口商品的首位,由上海转运的进口商品在宁波进口中相应退居次要。
1912年后宁波港直接进口比重除了个别年份出现下降外,到20世纪30年代基本维持持续增长的趋势。
1927年,宁波港直接进口比重首次在进口总值中超过50%,1930年再创新高,达到65.7%。
此时,上海港进口转运对宁波港的影响已大大降低。
可见,虽然宁波港进口对上海港依赖严重,但是并非没有自己的资源优势。
从地理位置上看,宁波港位于上海港外贸转运辐射最强的长江三角洲,但同时宁波港在南方沿海的位置也使之方便直接对香港和南洋开展贸易。
1895年之前,宁波港主要依赖上海港的进口转运。
1896年之后,随着进口商品结构的改变,宁波港由香港、南洋的直接进口增多。
20世纪20年代后期,由香港和南洋的直接进口已成为宁波港进口贸易的主导,上海港的洋货转运影响则退居次要,宁波港逐渐获取了进口的独立性。
(三)出口上始终依赖上海港转运与宁波港直接进口逐渐发展,同时对上海港转运依赖性逐渐减弱不同,宁波港的土货出口始终主要依赖上海港转运,1867-1930年间宁波港直接出口几乎从未超过1%。
宁波最重要的出口商品茶叶,其出口几乎全部赖上海港转运。
最初经宁波运往上海的主要是浙东的平水茶,后来徽州茶也加入,原希望可从宁波港直接出口到国外。
遗憾的是,这一目标并未实现。
徽州茶运来“仅在宁波存储到听命到沪方处理为止”,[2]122最终仍需运往上海港,与平水茶一起转运美国和英国。
甲午战争后日本大规模的进口宁波棉花,20世纪初棉花取代了茶叶成为宁波土货出口最大宗,仍多经上海港转运。
宁波港的直接出口早期只有少量对日本和香港的贸易。
后来出口数目略有增长,但直接出口比回眸与展望:上海港与宁波港的发展历程重始终不见任何起色,需依赖上海港中转出口的状况始终无法改变。
浙海关对此分析道,“缘夫莅临本埠之直接远洋船只缺乏,多数土货往往运由沪埠出口”[2]82。
回顾上海港与宁波港近代开埠以来的发展,发现宁波港虽具备一定的区位优势,但是总的说来,其直接开展外贸的整体能力仍然欠缺,直到1930年仍无法完全摆脱对上海港外贸转运的依附性,成长为一个真正具备独立性的外贸港口。
在上海作为全国贸易中心和枢纽港迅速崛起之后,宁波港实际便发展成为了上海港的支线港。
二、现代港口发展中的上海港与宁波港最近数十年来,上海与宁波的港口区位条件和港口地位与近代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随着现代港口船舶大型化和集装箱化的发展,对港口的航运条件要求有所改变,宁波港的深水港优势日益突出,具备了与上海竞争的能力;上海则港口条件相对不利,因此投入大量资金与资源兴建洋山深水港,力保其港口地位。
在腹地条件上,宁波腹地有限的不利,自近代以来一直没有得到很好解决,成为其港口发展的一大障碍。
而上海港的腹地虽然出现了缩小的迹象,与宁波相比仍具强大优势。
回顾过去,对比现在,会发现今天上海、宁波两港发展中的航运、腹地等要素,在近代港口发展中同样存在,两者的优劣对比有些延续至今,有些则是发生了逆转。
(一)港口航运条件1、近代宁波港几乎没有发展远洋航线,航运资源集中在上海港具备良好的航运条件,是港口发展的首要基础。
造成近代宁波港对上海港外贸转运依赖严重的一个关键原因,就是宁波港远洋航线的缺乏。
宁波港对欧美的远洋航线一贯不发达,1864年来宁波港装运货物的商船中只有三艘开往国外,浙海关对这一现状十分不满,认为宁波简直像上海的郊区,上海从宁波接收进口货物,又向宁波发送它的出口产品,即使这样要增加不少费用。
因此浙海关对宁波港与欧洲的直接通航充满期待,希望有朝一日直航实现,彻底砸烂这个桎梏。
[2]99遗憾的是,这一美好愿望并未实现。
直到1930年前宁波港与欧美等国家的远洋航运仍几乎没有进展,1927-1930年间,在宁波港进口中来自欧美各国的直接进口仅占1.5%-3.3%。
[4]4-19宁波港直接对外航运始终集中在与香港、南洋与日本之间,多属于不定期航线。
因此,宁波港与欧美间的远洋航运始终不发达,相应的,与上海港间的沪甬航线承担着宁波港大部分的进口转运,和几乎全部的出口转运。
直到1921年,除少数英美商轮从他口而来外,表内所列之吨位,几乎全为往来沪甬船只所占。
[2]365,383沪甬航线在宁波港航运中的重要性,是宁波港对上海港外贸转运依赖性的体现。
2、集装箱贸易的迅速发展,使宁波深水港优势得以充分发挥最近数十年,随着集装箱贸易的迅速发展,船舶大型化的趋势日益加快,对港口及其水深条件提出更高的要求。
宁波港与上海港的航运条件与近代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按照国际航运中心的划分指标,航道水深-14米以上,才是具备成为国际化港口的条件。
而上海港平均水深只有-9米左右,严重影响了大型集装箱船的进出,限制了港口的进一步发展。
洋山深水港的兴建,很大程度上会改善上海的港口条件,但作为大陆沿海四大深水良港之一,目前宁波的航道条件更加优越。
宁波一年四季不淤不冻,港口泊位水深从-4米到-33米不等,自然水深完全符合大型集装箱船舶的靠泊要求。
与舟山港的整合发展,又为宁波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新的契机。
[5]上海洋山港只能接纳第五、第六代集装箱船,而拥有深水航道的宁波-舟山港能接纳第六代以上集装箱和30万吨级散货船舶的靠泊和接卸。
[6]随着宁波港深水优势的发挥和近20年来浙江的经济发展,宁波直接进出口的物资数量已大大增加。
2001-2004年间有85%左右的国际集装箱通过国际航线直接进出宁波港,仅有3%左右的集装箱通过内支线到上海港转运,且呈下降趋势。
[7]这与宁波港和上海港在近代的关系相比,实已今非昔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