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银行学(1)货币与货币制度
货币银行学(1)货币银行学

早期银行
1694 年建立英格兰银行
标志
现代银行
(二)特点:
1、特殊的利益:(1)、从行业特点得到的好处,即不需要投入很
多的资金即可以经营并可以获得可观的收益。
( 2)、从国家的干预和与国家政全的密切关系
中得到的好处。
2、、特殊的风险(1)、信用风险 (2)来自资产负债失衡风险
(3)、来自公众信任的风险(4)、竞争风险
二、重点掌握的名词:
1、金融市场 2、直接融资 3、间接融资 4、金融工具 5、商业票据 6、股票 7、债券 8、证券行市9、承兑 10、贴现 11、期权交易 三、在我国自律性组织如何发挥作用。 四、重点和难点;
金融市场
同业拆借市场 货币市场 商业票据市场
国库券市场 可转让大额定期存单市场
发行市场(初级市场) 资本市场
第一章 货币与货币制度
一、 教学要求: 1、了解货币产生和发展历史,了解货币形式的演化。 2、从货币起源理解货币的本质。 3、理解货币的各种本质。 4、了解货币制度的基本内容。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1、货币的职能。 2、货币制度的内容和构成 3、布雷顿森林体系。
三、掌握的基本概念: 1、货币 2、纸币 3、信用货币 4、货币制度
货币银行学
锦州电大 李亚楠
目录
第一章 货币与货币制度 第二章 信用 第三章 利息与利息率 第四章 金融市场 第五章 金融机构及其体系 第六章 商业银行与存款货币 第七章 中央银行 第八章 国际货币与国际金融 第九章 货币供求及其均衡 第十章 通货膨胀及其治理 第十一章 货币政策 第十二金融压制 3、金融深化4、金融创新
三、重点与难点; 四、讨论;
怎样看待当代金融创新?
三、国际性金融机构体系的构成
货币银行学试题及答案

第一章货币和货币制度四、名词解释1、信用货币:是以信用作为保证、通过一定信用程序发行、充当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货币形态,是货币发展中的现代形态。
2、表征货币:是指由足值货币的代表物,包括银行券、辅币等执行货币基本职能的货币形态。
3、本位币:亦称主币,是一个国家的基本通货和法定的计价结算货币。
1、辅币:是本位币以下的小额货币,主要提供小额零星交易和找零之用。
5、双本位制:是典型的金银复本位制,是指国家和法律规定金、银两种铸币的固定比价,两种铸币按国家比价流通,而不是随着金、银市场比价的变动而变动。
8、准货币:本身是潜在的货币而非现实的货币,一般由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外币存款以及各种短期信用工具等构成。
9、无限法偿:是指无限的法定支付能力,不管是用本位币偿还债务或其他支付,也不管每次支付的本位币的数额大小,债权人和受款人都不得拒绝接受,否则视为违法。
10、有限法偿:即每次支付辅币的数量不能超过规定的额度,否则债权人或受款人有权拒收。
13、格雷欣法则:即“劣币驱逐良币”规律,当两种铸币在同一市场上流通时,实际价值高于法定价值的“良币”会被逐出流通,即被熔化或输出国外,导致实际价值低于法定价值的“劣币”充斥市场的现象。
五、简答题1、什么是货币制度?其主要构成要素有哪些?答案要点:货币制度又称“币制”或“货币本位制”,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以法律形式确定的货币流通结构及其组织形式。
其构成要素有:(1)货币材料的确定。
(2)货币名称、货币单位和价格标准。
(3)本位币、辅币及其偿付能力。
(4)发行保证制度。
2、什么是信用货币?其基本特征是什么?答案要点:信用货币是以信用作为保证、通过一定信用程序发行、充当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货币形态,是货币发展中的现代形态。
基本特征有:(1)由中央银行发行的信用货币是由中央银行代表国家发行的纸制本位货币,它是一种价值符号,不具有十足的内在价值,黄金基础也已经消失(2)信用货币是债务货币。
【精品】货币银行学(第五版)第1章-货币与货币制度-题库及答案

货币银行学(第五版)第1章-货币与货币制度-题库及答案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一、填空题1.在商品经济中,货币执行着、、、、五种职能;其中在表现和衡量商品价值时,货币执行职能;在退出流通时执行职能;在世界市场上发挥一般等价物作用时执行职能。
2.货币的五种职能中,货币的价值尺度和是核心职能,支付手段的职能是以的存在为前提的。
3.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
4.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取决于、、等三个因素,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表示为:流通中的货币量= 。
5.从货币制度诞生以来,经历了、、和四种主要货币制度形态。
6.一个国家的基本通货和法定的计价结算货币称为,亦称。
7.金本位制有三种形式:、、。
8.在格雷欣法则中,实际价值高于名义价值的货币是,实际价值低于名义价值的货币是。
9.狭义货币M1由和构成,广义货币M2由M1加构成。
10.目前,世界各国普遍以金融资产的强弱作为划分货币层次的主要依据。
二、单项选择题1.历史上最早出现的货币形态是()。
A.实物货币 B.信用货币 C.代用货币 D.电子货币2.某公司以延期付款方式销售给某商场一批商品,则该商场到期偿还欠款时,货币执行()职能。
A.支付手段 B.流通手段 C.购买手段 D.贮藏手段3.本位货币是()。
A.本国货币当局发行的货币 B.以黄金为基础的货币C.一个国家货币制度规定的标准货币 D.可以与黄金兑换的货币4.在一国货币制度中,()是不具有无限法偿能力的货币。
A.主币 B.本位币 C.辅币 D.都不是5.格雷欣法则起作用于()。
A.平行本位制 B.双本位制 C.跛行本位制 D.单本位制6.历史上最早的货币制度是()。
A.金本位制 B.银本位制 C.金银复本位制 D.金块本位制7.在金属货币制度下,本位币的名义价值与实际价值是()。
A.呈正比 B.呈反比 C.相一致 D.无关8.辅币的名义价值()其实际价值。
A.高于 B.低于 C.等于 D.不确定9.典型的金本位制是()。
货币银行学习题和答案(第一章 货币与货币制度)

第一章、货币练习一、判断题1、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两个最基本的职能()2、辅币必须是足值的货币。
()3、在金属货币条件下,辅币具有自由铸造和无限法偿的特点。
()4、现金是信用货币,银行存款不是信用货币。
()5、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6、在金属货币制度下,本位币可以自由铸造与自由熔化。
( )7、货币是伴随着商品交换而产生的,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演变。
()8、用本位币支付的金额不管有多大,债权人都必须接受。
()9、金币本位制、金汇兑本位制和金块本位制条件下,金铸币都是流通中的货币。
()10、用一定的人民币可以买到金银制品,因此人民币可兑换为金银。
()二、单项选择题1、各种商品在质上相等,在量上能相互比较的共同基础是()。
A.价格B.使用价值C. 价值D. 价格标准2、货币执行( )职能的具体表现是将价值表现为价格A.价值尺度B.流通手段C.支付手段D.贮藏手段3、国家规定( )具有无限法偿能力A.辅币B.本位币C.纸币D.以上皆不是4、“劣币驱除良币”现象发生在()制度下。
A.银本位B.金本位C.金银复本位D.纸币本位5、具有无限法偿能力的货币是()A.金属货币B.货币符号C.本位币D.辅币6、目前世界各国都实行()A.金本位制B.黄金准备制C.外汇准备制D.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7、人民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必须是()。
A.足值货币B.现实货币C.观念货币D.金属货币8、格雷欣法则是()法则。
A.劣币驱逐良币B.良币驱逐劣币C.劣币良币并存D.纸币铸币同时流通9、货币作为价值的单方面转移时,执行()职能。
A. 价值尺度B. 流通手段C. 支付手段D.贮藏货币10、一种商品的价值表现在一系列商品上,这被称为()。
A. 简单的价值形式B. 扩大的价值形式C. 一般的价值形式D. 货币形式11、当一切商品的价值都在某一种商品上得到表现,这被称为()。
A. 简单的价值形式B. 扩大的价值形式C. 一般的价值形式D. 货币形式12、马克思的货币起源理论表明()。
货币银行学基础知识要点

货币银行学基础知识要点货币银行学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一、货币的产生?两个时期: 1 先是物物直截了当交换2 然后是经过媒介的交换二、价值形态演变的几个时期?四个时期: 1 简单偶然的交换2 扩大了的价值形态3 普通价值形态(本质变化:作为交换的媒介固定1某物)4 金属货币形态三货币的定义及职能?定义: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的,固定的充当普通等价物的特别商品,并体现着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职能: 1 价值尺度:货币表现商品价值,衡量商品价值量大小的职能.2 流通手段:货币在充当商品流通的媒介时发挥流通手段的职能.3 支付手段:在以延期付款形式买卖商品的事情下,货币在用于清偿债务时,算是执行支付手段的职能.4 贮藏手段:货币被人们当作独立的价值形态和社会财宝普通代表保存起来,退出流通领域,发挥贮藏手段职能5世界货币:货币超越国界,在时刻市场上发挥普通等价物作用四、货币制度的构成要素?1币财:国家规定哪种或哪几种商品为币财,实际上基本上对差不多形成的客观现实从法律上加以确信。
XXX币单位:包括规定货币单位的名称和规定每一货币单位所含金属的分量与成群,即所代表的价值。
3各种通货和铸造发行和流通程序:金属本位币的铸造与流通、辅币的发行与流通、银行券的发行与流通,纸币的发行与流通。
4预备制度:又称黄金储备制度,他是一国货币稳定的基础,也是一具国家经济实力强弱的重要标志之一。
五、货币制度的演变?1 银本位制:以白银作为本位货币的货币制度。
2 金银复本位制:是以金、银两种特定铸币并且充作本位币,并规定其币值对照的一种货币制度。
3 金本位制:是以黄金作为本位货币的货币制度。
4 信用本位制:是指以别兑换黄金的纸币和银行券为本币的货币制度。
六、格雷欣法则概念?1 在金银复本位制下。
金银复本位是以金、银两种特定铸币,并且充作本位币,并规定其币值对照的一种货币制度。
2 劣币和良币。
市价比法定价格低的金属货币为劣币,市价比法定价格高的金属货币被称为良币。
金融学货币银行学考点大汇总习题带答案

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一)单项选择题1. 实物货币是指()A.没有内在价值的货币 B.不易携带C.专指贵金属货币 D.有货币与商品双重身份2. 支付税金是货币是货币在发挥()A.流通手段B.价值尺度C.世界货币D.支付手段3. 狭义货币指()A.M0B.M2C.M1 D.M34. 劣币是指实际价值()的货币。
A.等于零B.等于名义价值C.高于名义价值D.低于名义价值5. 本位货币是()A.是一个国家货币制度规定的标准货币B.本国货币当局发行的货币C.有限法偿D.可以与黄金兑换的货币6. 纸币本位制是以()的货币制度。
A.银行券为本位货币B.可以自由兑换黄金的本位货币C.信用货币为本位货币D.纸币为本位货币7. 典型的金本位制是()A.金块本位制B.金汇兑本位制C.虚金本位制D.金币本位制8. 本位货币在商品流通和债务支付中具有()的特点。
A.无限法偿B.有限法偿C.债权人可以选择是否接受D.债务人必须支付9. 欧元具有以下特点:A.欧元是欧洲某一主权国家发行的货币;B.欧元仍然是一种信用货币;C.欧元是可以和黄金自由兑换的货币;D.欧元是一种虚拟货币,它背后所代表的是欧盟国家各国的货币。
10. 活期存款由如下特点:A.活期存款与定期存款流动性是完全相同的;B.活期存款在支付时需要先转化为现金;C.每个家庭和企事业单位都可以持有活期存款;D.活期存款是通过支票进行支付和流通的。
(二)多项选择题1. 相对于银本位制, 金银两本位制有如下优点: ()。
A.有利于金银币币值的稳定B.货币的发行准备更充分C.货币币材更为充分D.可根据不同交易数额选择支付, 便于交易E.可节约金币的使用2. 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
A.使商品交易双方的价值的相向运动有一个时间间隔B.加剧了商品流通过程中爆发危机的可能性C.使进入流通的商品增加时, 流通所需的货币可能不会增加D.克服了现款交易对商品生产和流通的限制E 使商品买卖变成了两个独立的行为3. 世界货币是指在世界范围内发挥()的货币。
货币银行学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

第一节经济生活中处处有货币经济生活中处处有货币1. 钱、货币、通货、现金是一回事吗?银行卡是货币吗?•Money 与Currency的异同——••2. 现代市场经济中,极难找出与货币没有任何联系的事物和地方。
货币流通1. 个人有货币收支,经营单位有货币收支,财政、机关、团体有货币收支,金融机构有货币收支,有对内的货币收支,有对外的货币收支。
这些货币收支构成整个国民经济中所有的现实的货币收支。
2.这些收支紧密连结在一起,此收彼支,此支彼收,由此及彼,连绵不断。
3. 这个连绵不断、割裂不开的货币流,称之为货币流通。
货币对外交往——外汇1. 一切外国的货币都是“外汇”(foreign exchange, exchange) 。
2. 对于外国人来说,人民币RMB 是他们国家的“外汇”。
货币的权势1. 为什么“钱能通神”?•只要货币存在,货币的权势就是客观必然!2. 道德的、法律的约束,会把货币的权势约束在社会可以接受的限度之内。
但约束并不可能使之消除;必然存在的只能是约束与反约束的持续较量。
第二节货币的起源古往今来对货币起源的论证1. 主流观点:肯定物品交易的发展,导致货币的出现。
也多有人强调,货币是由睿智的统治者制定的。
但这样的论点也并不否定交换发展的背景。
2. 物物交易为什么必然演进到通过货币的交易?对此,有种种论证:3. 在西方古典经济学的基础上,马克思从商品和商品交换着手,对货币问题作了系统的理论阐明。
基础理论:劳动价值学说;具体推导:价值形式的发展必然导致货币的产生。
4. 现代西方经济学中,从交易社会成本角度的论证:出发点不是物物交易的困难,而是交易成本高的必然趋向交易成本低的规律。
物物交易与通过货币交易分别需要的交易网点数量(设n 指商品数量):只要是市场经济,就离不开货币1.一切企图取消货币的行为,都在碰得头破血流之后而被迫放弃。
•2. 20世纪,以扬弃商品、市场为目标的计划经济,实际上也把取消货币的任务推至“遥远”的将来!货币范畴是不是永恒的存在有生就有死。
货币银行学(名词解释、简答、论述)问题整理汇编

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一、概念1、货币制度:货币制度是指一个国家以法律形式规定的货币流通的组织形式2、电子货币:用一定金额的现金或存款从发行者处兑换并获得代表相同金额的数据,通过使用某些电子货币方法将该数据直接转移给支付对象,从而能够清偿债务,该数据本身即可称作电子货币3、格雷欣法则:即“劣币驱逐良币”规律,当两种铸币在同一市场上流通时,实际价值高于法定价值的“良币”会被逐出流通,即被熔化或输出国外,导致实际价值低于法定价值的“劣币”充斥市场的现象。
二、简答1、简述马克思货币五大职能及其中最基本的职能(1)价值尺度:货币在表现和衡量商品价值时执行的职能(2)流通手段:货币在商品交换过程中发挥媒介作用时所执行的职能(3)贮藏手段:指货币退出流通,贮藏起来(4)支付手段:指货币作为交换价值而独立存在,并非伴随着商品运动而作单方面的转移最基本职能: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2、如何理解劣币驱逐良币现象?这种现象是在哪种货币体制下产生的?格雷欣法则,即“劣币驱逐良币”规律,是指在双本位制下,当两种铸币在同一市场上流通时,实际价值高于法定价值的“良币”会被逐出流通,即被熔化或输出国外,导致实际价值低于法定价值的“劣币”充斥市场的现象。
在金银复本位制的双本位制下产生3、简述货币层次的划分标准及其层次(1)划分标准:货币层次按照流动性程度的强弱划分(2)层次(我国央行):0M=流通中的现金1M(货币)=0M+银行的活期存款2M(货币+准货币)=1M+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其他存款4、简述货币制度的演变及其规律银本位制→金银复本位制(平行本位制、双本位制、跛行本位制)→金本位制(金币本位制→金块本位制→金汇兑本位制)→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三、论述1、试分析金银复本位制下劣币驱逐良币现象的发生机理,并分析现代信用货币制度下发生的现象劣币驱良币规律是指在两种名义价值相同而实际价值不同的货币同时流通时,实际价值高于名义价值的货币即良币被收藏、熔化而会退出流通领域,实际价值低于名义价值的货币即劣币则充斥市场,这一现象称之为劣币驱良币规律,因是英国人格雷欣所发现和最早阐述的,所以又称之为格雷欣法则这一现象主要发生在金银复本位制下,其发生机理为:(1)良币与劣币的确定:在金银复本位制下,金币和银币既有名义价值,又有实际价值,公众根据货币名义价值与实际价值的比较,区分出良币与劣币,即实际价值高于名义价值的为良币,实际价值低于名义价值的为劣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货币发展简史
贝币、珠玉、金、刀布(帛) 多姿多彩的春秋战国货币 铜钱(秦汉):孔方兄,半两,珠锱 书生浪漫的货币改革者:王莽 陏唐:通宝(重量单位不再) 宋、元:纸币出现 明清:银、钱并用 民国:银本位、银元制、法币改革 新中国:人民币(信用货币)、电子货币
•
• 1、实物货币: • 定义:实物货币是指以自然界存在的某种 物品或人们生产出来的某种产品来充当货 币。
• 早期的实物货币,沿海地区多用海贝和盐; 游牧民族多用牲畜、皮革;农业地区多用农具、 布帛、牛羊等等。
•
历史上最初的实物货币形式各国、各地 各不相同,但都是从一般物品中选择的。
• 2、金属货币 • –涵义:金属货币是指以金属如铜、银、 金等作为材料的货币。 • 一般来说,用贵金属作币材是在铜以后, 逐渐过度到银,最后过度到金。 • 以黄金作为货币是金属货币发展史上的 鼎盛时期。 • –作为货币的商品要求具有以下四个特征:
第一节 货币的起源与本质
• 一、货币的起源
• • • • (一)研究货币的产生是正确理解货币本质 的关键 (二)货币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长期发展 的产物
•
(三)商品的价值表现形式称为价值形式。
•
商品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
•
• • •
•
扩大的价值形式
一般价值形式 货币形式 货币价值形式是商品价值形式发展的 最后阶段。
•
二、货币制度的基本内容
• • • • • 规定货币材料的确定(币材) 确定货币单位 确定通货的铸造、发行和流通程序 确定货币符号 规定金准备制度
• 1、规定货币材料的确定(币材)
•
•
(1) 规定哪一种金属作为货币材料,是货币 制度首先规定的内容。
(2)究竟选择哪一种币材虽然可以由国家确 定,但是这种选择受客观经济条件的制约。币材 并不是由国家意志任意规定的,它要受各国生产 力水平和经济条件的决定。 (3)历史上一般先用银,然后是金银并用或 用金作为币材。最后是纸币。
• (五)世界货币
• • • • • 货币超越国内流通领域,在国际市场上充当 一般等价物,执行世界货币职能。 世界货币职能具体表现为: 1、国际市场上的支付手段,用于平衡国际 收支差额; 2、作为国际间的购买手段,用于购买外国 商品; 3、作为社会财富的代表,由一国转移到另 一国。
•
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基本职 能,货币一旦产生就同时具备了这两种职 能。 其他三个职能都是在这两种职能的 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其他几种职能是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逐渐产生的。
第三节 货币的职能
• • • • • • 一、传统的五大职能说 价值尺度 流通手段 支付手段 储藏手段 世界货币
• (一)价值尺度 • –是货币的基本职能。
• –货币表现商品的价值,就是给商品标价, 这时并不需要现实的货币,只是观念上或想象的 货币。 流通手段是货币的基本职能之一。
• ( 二)流通手段
• 6、电子货币 • 电子货币又叫“电子资金传送系统”。这种系 统是在顾客用款场所装置终端机,并与银行电脑 中心链接,通过系统运作将交易金额自动计入收 付双方在银行的存款账户,由于存款储存于电脑, 比传统的活期存款安全、便捷。这种系统的发展, 会使实在的货币材料退出历史舞台,导致现金的 消失。然而,电子货币变化的仅仅是货币形态, 而货币的功能并未发生改变。信用卡、电汇业务 薄是常见的电子货币。 •
•
辅币即辅助通货,是主币以下的小额通货,供 日常零星交易和找零之用。 特点: 不足值的货币 不能自由铸造、自由熔化 有限法偿(定义:在交易支付活动中,超过 规定的限额,对方有权拒绝接受,但辅币向国家 纳税不受数量限制,用辅币向政府兑换主币不受 数量限制)。
• • • •
•
•
在商品经济发展速度大大超过贵金属产量增长 速度的情况下,金属铸币不能满足商品流通对流 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日益增长的需要,于是出现 了银行券和纸币。 4、规定货币符号 银行券定义:银行券是在商业信用的基础上, 由银行发行的信用货币。 银行卷最早出现于17世纪。
这就需要对于货币供应量的层次进行划 分,通过相应的指标体系观察、分析、监 控国民经济的变动,考察各种具有不同货 币性的资产对经济的影响,从而做出科学、
•
第五节 货币制度的演化与发展
• 一、货币制度概述
•
定义:货币制度是指一个国家以法律 形式规定的货币的组织形式和流通结构。 简称“币制”。
在前资本主义社会,铸币铸造权分散,造成 流通领域混乱;铸币的材料以贱金属为主;铸币 的质量不断下降,重量减轻,成色下降。
第一章 货币与货币制度
•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货币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及其演 变趋势;了解货币形式的演变。 2.从货币的起源与发展理解货币的本 质; 3.理解货币的职能; 4.了解货币制度的基本内容; 5.理解货币制度演变的原因。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货币的本质、职能 2、 货币制度的演变 3、 货币制度的内容
• •
•
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货币,不能是想象的 或观念的货币,必须是现实的货币。
•
• (三)支付手段
• 当货币作为价值的独立运动形式进行单方面 转移时,执行支付手段职能。
• (四)储藏手段 • 涵义:储藏手段是指货币退出流通领域或被 人们当作独立的价值形态和社会财富的一般代 表保存起来的职能。 • 货币产生至今,其形式已发生了不少变化, 从实物货币发展到现在的信用货币;货币储藏 的形式也在变化,从足值货币金银的形式储藏, 到当今信用货币———价值符号的替身作为价 值储藏的典型形态。
附:历史上的货币
战国货币 贝币 春秋货币
开元通宝
咸丰元宝
大清铜币
王莽 币
曹魏五铢钱
民国
现代硬币
附:现代货币1
附:现代货币2
附:现代货币3
附:信用卡
•
3、可兑换的信用货币
• –定义:是在市场上代替金银货币流通,并可随 时兑换金属货币的货币形态。如银行卷、交子等。 • –特征: • • • 可与金属货币自由兑换 与商品实体形态完全分离 可以与金属货币同时流通
教学目的:
• 如今的时代早已不是 学好数理化,走遍天 下都不怕的日子了; 我们要通过学习经济 学、金融学理论来达 到能够理解、分析、 感悟身边的货币金融 经济问题以至于解决 相关问题的能力。
货币银行学
学科性质
货币银行学 (货币金融学 货币信 用学 Money and Banking)是经济学 的一个分支.
• 主要有三项用途:
• • 第一, 作为国际支付手段的准备金,也就是 作为世界货币的准备金; 第二,作为时而扩大时而收缩的国内金属流通 的准备金;
•
•
第三,作为支付存款和兑换银行卷的准备金。
在当前,后两项用途已经消失,但黄金作为国 际支付的准备金这一作用仍继续存在,
•
二、现代货币的三大功能
• 交易媒介(medium of exchange)
• 计算单位 (unit of account)
• 价值储藏 (store of value)
第四节 如何定义货币
一、货币层次划分
• • 一般以“流动性”作为货币层次划分标 准。 货币的流动性,是指各种货币形态转化 为现金所需要的时间和成本的多少,它反 映了各种货币形态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 段的方便程度。
•
•
•
•
(3)货币体现一定的生产关系。
第二节
货币的形态及其演变
• 实物货币 • 金属货币 • 可兑换的信用货币 • 不可兑换的信用货币
• 电子货币等形式。
•
货币形式发展的基本规律是:由自然物 商品发展为金属商品,又由金属商品发展 为非商品的信用货币。 货币形式的变化,是不断适应社会生产 的发展过程,同时也是消除前一种货币形 式无法克服的缺点的过程,也是货币自身 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不断演进的记录。
• •
《现代货币银行学教程》,胡庆康 ,复旦大学出版社 《货币银行学原理》,郑道平,中国金融出版社
以我国某一货币政策消息为例:
• 若央行宣布将要执行积极的货币政策, 比如说直接增加投放货币1000亿元。贷 款利率会如何?社会经济承受能力如何? 找工作的难易程度如何?
• 金融市场与机构不仅影响人们的日常生 活,更影响着企业的利润,商品和劳务 的生产,一国福利等等方面。
• • • •
•
• • • •
银行券的发行应该有信用保证(票据保 证)和黄金保证,持券人可以随时向发行 银行兑换金属货币。 纸币定义:是银行和国家发行并依靠其 信誉和国家权力强制流通的价值符号。 纸币的前身是可兑换的银行券,但纸币 不需要黄金储备。 5、建立准备金制度 金准备制度是黄金储备制度,是一国 货币稳定的基础。
M0 = 流通中现金 M1 = M0+商业银行支票存款 M2 = M1+商业银行定期存款和活期存款 M3 = M2+其他短期流动资产(如国库券、商业票 据等)
二、划分货币层次的意义
• 随着货币与经济的联系日益密切,货币 供求的变化对国民经济的运行产生着重大 的影响,调控货币供应量使其适应经济增 长的需要,是各国中央银行的主要任务。
代表任何货币商品,即它以国家信用为基础, 表现出强制流通的不可兑现的特征。
–意义:不兑现信用货币突破了货币商品形态
对经济发展的制约,提供了一个政府调控经济的 手段,是货币发展历程中的重大飞跃。
•
• 5、存款货币 • 存款货币表现为银行账户上的存款余额,存户需 要支付时可签发支票,直接通过银行账户的转账 达到结算目的。这种存款货币的流通以银行信用 为基础,仍属信用货币;但货币的概念扩大了, 就是说货币不仅包括铸币或者现钞,也包括可转 账的活期存款,并且将不能随时转账的定期存款 和储蓄存款称为“准货币”。存款货币的出现使 货币形式突破了实体货币的概念,将货币由有形 引向无形货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