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恒主义教育哲学产生背景代表人物哲学基础
当代西方教育流派介绍三(新传统教育3)

第四节
新托马斯主义教育思潮
新托马斯主义是西方以基督教为基础倡导宗 教教育的现代教育思想流派。其教育理论直接 建立在新托马斯主义的哲学世界观上,把宗教 教育作为教育的核心和最高目标,主张各级各 类的学校都应进行宗教训练,以培养“真正的 基督徒”和“有用的公民”。
一、新托马斯主义教育派的思想渊源
现代社会所缺乏的精神营养,在利文斯通看来, 可以从古希腊和基督教的文明传统中吸取。 利文斯通指出古典教育最好的途径是需要读原 著,这就需要学习希腊语和拉丁语。此外,利 文斯通认为古典语言中所包含的价值在于它对 人生观的培养,这是其他现代语言所无法比拟 的。
阿兰(Alain,1868-1951)是德国哲学家、散 文家、教育家。 阿兰对西方现代教育理论热衷于儿童的发展阶 段、兴趣、本能等的倾向极为不满。阿兰指出, 学习不同于游戏,学习是艰苦的劳动而不是玩 七巧板或吃蜜饯。教师的责任就在于要给儿童 提出严格的要求,教师在树立威信的同时,阿 兰还主张要对儿童辅之以家长对孩子般的温情, 两者结合、协调一致会产生更好的教育效果。 阿兰是古典主义教育的热情鼓吹者,极力主张 现代学校应把古典语言和经典著作作为学习内 容。
新托马斯主义是天主教在当代最有权威的神学哲学, 起源于圣托马斯•阿奎那在13世纪创造的“经院哲 学”。 “新托马斯主义”一词是由卢汶高等哲学研究所率 先提出的。卢汶高等哲学研究所在其创办的《新经 院哲学评论》杂志1894年出版的第一期上,登载 了《新经院哲学》一文,正式提出了“新经院哲学” 和“新托马斯主义”概念。这是新托马斯主义哲学 形成的标志。 20世纪30年代,以法国天主教神学家马里坦为代 表的一批学者,以新托马斯主义哲学为理论依据, 建立了基于宗教哲学的教育理论,这派教育理论便 被称为新托马斯主义教育理论。
永恒主义

一、定义Definition永恒主义教育属于“新传统教育”,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流行于50年代的英、法等国。
永恒主义中“永恒”这个词汇指持续无限长的时间,一再发生,或自我更新。
永恒主义者认为,变化只是表面现象,而控制世界的最根本的原则是亘古不变的、永恒的。
他们认为教育的性质、教育目的、课程内容等是永恒不变的。
永恒主义教育流派试图以古典文明、传统文化构筑资产阶级的人文精神,以求扶正资产阶级的物质膨胀与精神颓废的社会失衡,其影响深刻且久远二、永恒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Background20世纪之初,伴随资本主义的发展,在西方欧美国家,风起云涌的工业革命带来前所未有的物质繁荣和自然科学知识的大爆炸,却导致了人们精神世界的空虚与人文知识的日益肤浅和庸俗。
物质与精神的不平衡,暴露了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向垄断过渡中的幼稚和不成熟与资产阶级的自私、贪婪的本性。
人们开始怀念那些曾经放射出灿烂文化光芒的古典文明,渴望以传统文化来滋润干枯的现代工业文明。
于是20世纪后期,资本主义第一次遭遇经济危机的打击所带来的经济萧条、政局不稳,社会矛盾加剧的混乱,作为与社会发展密切关联的教育自然成为人们进行反省时所关注的焦点,一直占传统地位的进步主义教育所暴露出的种种弊端使之即刻成为众矢之的。
这样,一些人文主义者带着对旧日“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中世纪以来曾长期辉煌的古典文明教育的怀念,寻得古典实在论为其自身的哲学基础,将人性视为人类永恒不变的属性,将培养永恒理性归结为教育的根本目的,高举古典文明教育回归的大旗,向只重视实科教育而忽视文科教育、只强调个性而忽略作为共性的人性的进步主义教育提出挑战。
永恒主义教育流派作为反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新传统教育中的生力军,应运而生。
三、代表人物Representatives永恒主义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希腊,它所代表的是西方最古老的教育学说。
反对当时极为流行的实用主义和进步主义教育观,永恒主义者反对近代实验科学,认为科学固然可以确定事实,给人以力量,然而科学并不能告诉我们发展、变化的目标,科学本身也无法认识人、知识、道德的价值,它也无法发现生活的真理。
永恒主义教育浅谈永恒主义教育的基本主张及其现代启示论文

永恒主义教育|浅谈永恒主义教育的基本主张及其现代启示论文论文摘要:永恒主义学派是现代西方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流派,他们认为教育的性质、教育目的、课程内容等是永恒不变的。
这些永恒不变的从该派教育思想对重塑传统文明、构建新时代人文价值出发,阐释其教育主张,以期从中探寻对我们的教育在新世纪人丈精神建设中的有益启示。
论文关键词:永恒主义教育主张启示永恒主义又称为古典主义,属于“新传统教育”。
作为现代的教育哲学流派,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其代表人物有美国的赫钦斯、艾德勒,英国的利文斯通和马利坦等。
其教育思想因宣传持久不变的文化传统、人性、真善美等教育理念的永恒性而引起广泛关注。
一、永恒主义教育的基本主张人类的发展我们可以用两个简单的词语来概括,那就是“变”和“不变”。
永恒主义则强调的是不变。
这在他们的教育主张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永恒主义教育的基本主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教育的性质永恒不变永恒主义教育家基于古典实在论的哲学观点,认为宇宙存在一种永恒的、绝对的、同一的实在,事物的变化被一种永恒的普遍法则所支配,并且总是以其不变的固有本质为基础。
在永恒主义教育家看来,“人是理性的动物”。
而理性是人性中共同的最主要的永恒不变特性,因此建立在“人性观”基础上的教育的本质也必然是永恒不变的。
阿德勒就明确提出“如果人是理性的动物,在全部历史时代中,基本性都是永恒不变的话,那么不管处在什么文化和时代,每一个健全的教育方案都必须具有某些永恒不变的特点。
”从他的论述中不难看出,在永恒主义者看来,不同时代和不同文化中的人,在社会和文化中可能扮演不同的角色,但其最根本的人性却是恒久不变的,因而在人基础上的教育的本质也必然是恒久不变的。
二教育的目的“是要引出我们人类天性中共同的要素”永恒主义教育家认为,既然在人类天性中存在共同要素—以理性为特征的人性,那么,教育的首要目的应该是引出这种要素,对人施以“人性的教育”,关注那些“属于人之作为人的东西”以及“人与人间相通的东西”,使人的理性和精神力量得到充分的发展,达到人性的“自我实现”、人的进步和完善。
永恒主义教育哲学产生背景代表人物哲学基础

二、永恒主义教育思潮的主要代表人物
赫钦斯(robert maynard hutchins,1899—1977)是美国 教育家,永恒主义教育流派的代表人物。1899年1月17 日,他出生于美国纽约布鲁克林区的一个神学教授的 家庭。赫钦斯自1923年起在耶鲁大学任教,1928年担任 耶鲁大学法学院院长;1929年,担任芝加哥大学校长, 推行“芝加哥计划”,对这所大学进行改革;与此同 时,他又推行“名著教育计划”,并专门设立了“西 方名著编纂咨询委员会”;1937年,担任马里兰州圣 约翰学院的兼职董事,帮助该学院实施以名著教育为 主的教育计划;1951年担任福特基金会副主席。 1977 年5月14日,赫钦斯因病去世。他的主要教育著作有: 《民主社会教育中的冲突》、《美国高等教育》、 《为自由而教育》、《教育中的冲突》等。
Page 2
本章内容
永恒主义教育的产生、 代表人物及理论基础
永恒主义教育哲学 的基本主张 永恒主义教育哲学 的评价及其启示
Page 3
第一节 永恒主义教育的产生、代表人物及理论基础
一、永恒主义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二、永恒主义教育的代表人物
三、永恒主义教育的理论基础
Page
4
一、永恒主义教育的产生
社会背景
永恒主义与进步主义、要素主义的区别
比较项目 进步主义 要素主义 永恒主义
主要特征
进步
保守
复古
社会和文化的 都承认变化,都强调用 从根本上否认世界是 看法 知识来解决现实世界所 变化的说法,变化只 面临的问题,都不太重 是表面现象,而控制 视对人文学科所包含的 世界的根本原则是永 价值和理论的理解 恒的、不变的。
Page 14
三、永恒主义教育思潮的思想基础
永恒主义教育思想

以及没有严明纪律的学校管理,造成美国教育质
量的严重下滑。
三、永恒主义教育的代表人物
赫钦斯( Robert·M·Hutehins )
代表著作:《民主社会教育中 的冲突》,《美国高等教育》, 《为自由而教育》。
艾德勒(Mortimer J. Adler)
代表著作:《怎样读一本书: 获得自由教育的艺术》, 《为教育哲学辩护》。
需要和社会改造三种教育
目的的批判更能体现出永 恒教育的目的。
对永恒主义教育思想的评价
1.永恒主义教哲学的理论前提是 世界的永恒性和人性的不变性, 从而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认识世
3.片面强调了人文主义、人文知
识的地位和价值,贬低了科学理 论的地位和作用,在永恒主义的 课程和教材中,自热科学课程是 被列入黑名单的。
六、对永恒主义教育思想的评价
1.强调教育文化的传递功能,
以及对人的文化养成功能,
把人的个体完善与社会的整 体发展结合起来;看到教育 不同于一般社会生活的 内
2.避免了科学主义、实用
主义理论的一些弊端,确
立了终极关怀的人文主义 价值观,永恒主义者赫钦 斯对适应环境、满足直接
在特点,要求充分认识并利
用这一特点;透过现代社会 的功利色彩,始终保持对理 想目标的追求,在现代派教 育理论流行的时代,有助于 启发人们从更深的层次来思 考教育的性质与功能问题。
强调幸福不能作为教育的根本目的,这样容易使 教育活动 、政治活动和军事活动等混淆起来。认为教 育的一个目的是把人塑造成人,教育意味着教学,教学 意味着知识,知识意味着真理,真理意味着永恒。
永恒主义教育的思想基础
3. “复古”的社会观
永恒主义者反对近代实验科学,认为科学固然可以确定事实,给
永恒主义课程范式

永恒主义课程范式社会层面一、背景教育理论层面实在观二、思想概况人性观社会观赫钦斯阿德勒三、代表人物(以赫钦斯为例)利文斯通阿兰课程目标:培养学生的理智四、课程观课程内容:永恒学科课程实施:理智的训练五、评价六、对我国国学热及读经运动的比较一、永恒主义诞生的背景(一)政治经济方面任何一种教育思想都是时代精神的反映,是社会发展的要求在教育上的体现,永恒主义教育哲学的产生也不是偶然的。
20世纪30年代初,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爆发了长时间的经济危机,各国经济萧条,工厂倒闭,工人大量失业,人们的道德水准也急剧下降。
经济上的滑坡带来了政局上的动荡。
30年代中后期,德国、意大利、日本等国相继建立了法西斯政权,美国的恐怖组织“美国军团”也于1934年组织50万人进驻华盛顿,企图实现法西斯专政。
这些法西斯政权和恐怖组织希望通过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来控制经济的下滑,继而控制整个人类。
面对如此动荡不安的社会局面,人们开始怀念过去科学技术不发达,但社会风气淳朴的往昔岁月。
(二)在教育领域,当时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在美国公立学校处于主导地位。
但它对这种社会政治经济危机却束手无策、无能为力。
进步主义教育运动产生于19世纪后期,它是以“反传统”的姿态出现的。
它以进化论、科学实证主义等现代认识论和价值观为基础,在教育中将儿童的兴趣和社会的当下需要置于中心位置,注重细节问题的解决。
一些教育人士认为,它所提倡的那种漫无目的、杂乱无章的课程系统,以儿童为中心、放任自由的教育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以及没有严明纪律的学校管理,造成了美国教育质量的严重下滑,破坏了人们往昔较为稳定的心理和社会文化,呼吁要通过教育培养真正的有现代文化素养的公民,以维护原有社会秩序。
永恒主义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作为与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相对立而主张恢复传统古典教育或人文教育的要求下产生的,但它又不同于以往的传统教育,而属于“新传统派”教育。
(三)永恒主义发展阶段1929—1951年任芝加哥大学校长,对芝加哥大学进行了“震动美国教育界”的重大改革,打破了芝加哥大学原有的课程设置模式,主张剔除一切职业性、技术性或实用性科目,强调学术性科目的地位。
第三十七章 永恒主义教育思想

新编21世纪教育学系列教材
第七编 20世纪后半期
西方教育思想史
‐ 在现代西方教育思想中,分析教育哲学思想的产生被认为是教育哲学研究方 法的一次革命。该思想旨在对教育的概念、命题和问题进行“清思”,消除 由于概念含糊不清而引起的无休止的争论。这一教育思想的影响主要是在教 育理论上,而不是在教育实践中。
‐ 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更多的教育家重视教学论问题的研究,并在实验的基础上提出 了各具特色的教育思想。其中,以苏联教育家赞科夫为代表提出的“一般发展”教育思 想,强调通过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最大限度地促使学生的“一般发展”(整个身心 的发展)。以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为代表提出的“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教育思想,强 调以个性全面发展理论和科学的方法论为依据,促使教学和教育在一定条件下达到最优 效果。以美国教育家布卢姆为代表提出的“掌握学习”教育思想,强调教学应面向全体 学生和采取适当的方法促使绝大多数学生达到掌握水平。以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 为代表提出的“有意义言语学习”教育思想,强调学习分类、“同化”、新旧知识的联 系,以及学习动机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
西方教育思想史
• 永恒主义教育思想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在现代西方教育 思想中,它是一个提倡复古的思想流派。美国教育家赫钦斯和阿 德勒,英国教育家利文斯通以及法国散文家、教育家阿兰是它的 主要代表人物。永恒主义教育思想强调“共同的人性”,主张加 强“理智”的训练,把“永恒学科”作为课程的核心,提倡阅读 伟大人物的著作,培养有理性的人。永恒主义教育思想虽然在教 育理论上有一定的影响,但在教育实践中的影响范围并不大。
新编21世纪教育学系列教材
西方教育思想史
第三十七章 永恒主义教育思想
本章 内容
新编21世纪教育学系列教材
永恒主义

永恒主义永恒主义也被称为“古典主义”、“新经院主义”、“古典人文主义”。
它代表了在西方有着悠久历史传统的人文主义教育思潮,或者说,永恒主义是20世纪30年代人们为复兴西方古老的人文主义教育传统所做的努力。
永恒主义与进步主义、要素主义的区别:进步主义特征是“进步”,要素主义的特征是“保守”,永恒主义的特征是“复古”。
在社会和文化的看法上,进步主义、改造主义、与要素主义都承认变化,都强调用知识来解决现实世界所面临的问题,都不太重视对人文学科所包含的价值和理论的理解。
永恒主义从根本上否认世界是变化的说法,他们认为,变化只是表面现象,而控制世界的根本原则是永恒的、不变的,这就是他们自称为永恒主义的主要原因。
当然,永恒主义主张“复古”,并不是要美国的资本主义社会回到古代的状态,“复古”只是一种维护和加强现实的手段。
一、永恒主义教育思潮的产生与发展永恒主义是在反对进步主义的过程产生发展的,并一直持续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它同进步主义在30年代的争论,实际上是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竞争的一种表现。
1、永恒主义的产生与发展永恒主义与历史悠久得人文主义教育有着一脉相承的联系。
19世纪末兴起的进步主义不仅引起了以保守为特征的要素主义的批评,也引起了众多人文主义者的不安。
20世纪20年代,在美国一些大和学院里讲授经典著作的青年教师形成了一个团体,其中的核心人物:赫钦斯:29岁担任耶鲁大学法学院的院长,30岁担任芝加格大学校长。
艾德勒,哲学教授,以及迈克凯恩、布坎南、巴尔、多琳。
这些人都出生在1900年左右,并在保守的私立学校和学院接受教育。
20年代以后,艾德勒和多琳成为哥伦比亚大学“优等”课程的教师,这个学程主要由少数学生和教师组成,共同阅读和讨论大约50部经典名著。
在这期间,艾德勒等人产生了后来被称为“百部名著计划”的想法。
1929年,赫钦斯担任芝加格大学校长,把艾德勒、迈克凯恩、布坎南等人聘为芝加格大学教师。
1929年,赫钦斯把艾德勒、迈克凯恩、布坎南等著名的永恒主义者招聘到他的麾下,正是美国开始陷入经济危机,进步主义教育思潮倍受批评和攻击的时候,于是,永恒主义趁势而起,成为影响较大的教育哲学思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