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主义教育思想

合集下载

存在主义教育的实践主张

存在主义教育的实践主张

一、引言存在主义教育作为一种哲学思想,起源于20世纪初的欧洲,主张教育应该关注个体的存在、自由和责任。

在我国,存在主义教育也逐渐受到重视,并在实践中展现出独特的魅力。

本文将从存在主义教育的核心理念出发,探讨其实践主张。

二、存在主义教育的核心理念1. 个体存在的优先性存在主义教育认为,个体存在的优先性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

教育应该关注个体的独特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尊重个体的选择和意愿,帮助个体实现自我价值。

2. 自由与责任存在主义教育强调个体在自由中的责任。

教育应该培养个体的自由意识,使个体在面对困境时能够独立思考、勇于担当,从而实现自我成长。

3. 真理的探寻存在主义教育认为,真理是相对的,教育应该引导个体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培养批判性思维和独立判断能力。

4. 人文关怀存在主义教育关注个体的人文素养,强调教育应该关注个体的情感、道德和审美等方面,使个体在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实现人的价值。

三、存在主义教育的实践主张1. 教育目标的定位存在主义教育将教育目标定位为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自主选择和承担责任能力的个体。

具体包括:(1)培养个体的自我意识,使其认识到自己的存在和责任。

(2)提高个体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判断能力,使其在面对问题时能够独立思考。

(3)培养个体的社会责任感,使其关心社会、服务社会。

2. 教学方法的选择(1)对话式教学: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充分的交流与互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

(2)案例教学: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3)项目式教学: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培养团队合作、沟通协调等能力。

3. 课程设置与评价(1)课程设置:注重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领域的课程,使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关注个体存在的意义。

(2)评价方式: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

4. 教师角色的转变(1)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引导者:教师应关注学生的需求,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学习。

存在主义教育思想的内涵、特征与意蕴

存在主义教育思想的内涵、特征与意蕴
想 中 , 于教 师 与 学生 处 于 平 等 的地 位 , 方 均 是 对 : 真 实 的体 验 , 一 种 对 生 活真 理 的思 考 。 因此 ,对 由 双 福 是 “
话 与交往的平等参与者 , 这样就能打破传统教育教学 f 话会时刻吸引着师生全身心的投入 , 在对话 中相互 敞 中的机械、 僵化、 呆板的知识授受教学模式, 让师生在 l 开无限止的探索, 在平等中, 双方的精神接受对话的
的推动 下逐步发展 , 中“ 其 有柏格 森 的生命 冲动 的文 t 过程 。学 生个 体具有很 大可塑性和发 展的极 大可能 化哲学 , 勒尔 的情感 文化哲学 , 有舍 有海德 格尔 与雅 l , 并能认识 到要成为完整 的人全在于 自身的不懈努 性 斯贝尔斯 的存 在主 义的 文化 哲学 , 有史 怀哲 的人 道 } 和 对 自身 的 不 断创 造 。存 在 主义 教 育 思 想 中 , 师 力 教
理解。 传统的教学中, “ 抽象的理想代替了不可言说的 l 福的体验。 这种教育活动中的人之存在是一种消极存 体验 , 的背诵 、 机械 灌输积压 了充满灵动幻想和 内心 l , 在 学生所形成 的体验是 一种消极的体验 , 学生在这
时刻涌动着的激情 , 冷漠的说教和命令压抑 了情感 的 1 种消极的体验 中会感到焦虑 、 孤独 、 无助 , 缺失积极的 交流和心灵 的感应1 ” 3 存在主义教育思想 中师生的交 I 1 。 幸福体验 , 学生很难感觉 到存在的意义 与价值 。文化
参考文献
义、 体现着比生理生命更高的精神生命的过程 , 是充 。
满教师对学生终极的人文关怀、 学生对教师无限的崇 l
【 1 ]冯天瑜. 中华文史题记. 厶北: 台湾桂冠图书股
敬、 师生生命成长获得彼此关注的过程。存在 主义教 l 份有限公 司,9 3 19 . 育思 想 中人 之 存 在是 一 种 整 体性 的存 在 , 一 种 关 注 I 是 fl 斯 贝 尔斯 . 么是 教 育. 2 Z雅 什 邹进 译. 京 : 活 ・ 北 生 生命 中不同需要的存在 。时刻关 注人 的生命 , 走进教 l 读书 ・ 新知三联 书店,9 1 19 .

存在主义教育思潮形成因素及评析

存在主义教育思潮形成因素及评析

存在主义教育思潮形成因素及评析一、形成实存主义教育思潮的历史背景1、西方新民治思想的影响西方新民治思想主张政府以保护和健康个人人格为主,其影响了欧洲新教徒思想,从而形成实存主义教育思潮。

2、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传统的中国教育思想 “以人为本”,即以培养志士仁人为中心,这给实存主义的发展和完善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原则,同时也推动了实存主义教育思潮的发展,使其成为具有学术和教育意义的思潮。

3、现代文化交流的拓展当前社会文化交流的拓展,使得实存主义教育思潮得到了更为广泛的传播和发展,以及越发丰富的生活环境。

二、形成实存主义教育思潮的主要思想1、人性论人性论核心理念是:人具有同一性、可改变性和社会性。

这一思想在实存主义教育思潮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促进了教育的发展与完善。

2、个性解放论个性解放论认为:人应当提出正确的世界观和正确思想,借助教育等手段来实现个体个性价值的完善,促进教育向卓越方向发展。

3、教育理念现实主义教育理念现实主义认为:面对复杂多变的时代,教育应当重视教育启蒙,把实践和动手能力作为教育的核心,以促进孩子的全面开发。

三、实存主义教育思潮的启示实存主义教育思潮的发展,为现代教育的完善和发展提出了重要的理念和方法,例如:1、要以学生为中心,立足于实施有效的教育行动,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培养他们的个性。

2、要注重人的实体性和自由发展,教育中行之有效的教育活动,应当在尊重和激发人的自由发展的原则下开展活动,以促进学生完全发挥创造力。

3、要把社会经验作为教育的重点,重视构建人与社会的逻辑联系,教育的过程不仅要让孩子掌握知识,同时也要把生存的基本必要条件融入到教育之中,把孩子带入正确的思维和行为习惯。

四、实存主义教育思潮现状及其评析1、实存主义教育思潮受到广泛关注随着教育新理念和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实存主义教育思潮得到了新近新发展,得到了越来越多教育者和学者的关注和推荐。

2、实存主义教育思潮对教育实践的影响实存主义教育思潮注重培养孩子的自由发展,以及重视实践能力的强化,使得孩子在具体的社会中的生活有了规范的发展。

存在主义教育思想

存在主义教育思想

存在主义视野下的课程改革
基于“存在”与“存在者”的课程改革分析 一、原因:
1.随着各国以及我国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程改革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系 统,而在课程改革中积累的实践、经验不断要求课程改革自身规律的出台。 课程改革有必要实现从“存在者”向“存在”的跃迁。 2.同时,从理论为实践服务的角度看,在各层面上对于课程的系统认识,与 对课程改革“存在”的认识是一个并行不悖的过程。课程理论的认识非常必 要。而各国以往的课程改革实践中存在着钟摆现象、矫枉过正等问题。这些 课程改革实践中的教训,为对课程改革自身的认识提出了现实性要求。 二、那什么是“的主要论题
存在主义教育思潮形成的理论基础
存在主义作为一种哲学思潮,它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德国,第二次世界大 战期间传到法国,并在50—60 年代成为风靡法国的时髦哲学,60 年代又传 播到美国和西方其它国家,成为一种影响颇大的哲学思潮。正是在这个过程 当中,存在主义对教育发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并不断渗透到教育当中。20 世 纪 50 年代以前,存在主义者就论述过一些教育问题。如尼采做过题为《德 国教育制度的未来》的演讲;犹太哲学家布贝尔写出了其教育代表作《我与 你》以及《品格教育》。他们的这些教育思想经常被后人加以借鉴、发挥。 从 50 年代开始,随着存在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传播及其影响领域的扩 大,它对教育的影响也扩大了。当时,存在主义者对 20 世纪以来流行的教 育哲学思潮极为不满,认为它们都把人置于一个次要的地位,这加剧了处于 工业社会中的人失去个体真实存在的危险。所以,他们认为,教育应关注如 何使人存在于自然界和工业社会,应强调真实的、人道的个人存在。60 年代 中期开始,存在主义现象学的方法直接运用于教育研究,并出现了一系列重 要的著述。70年代中期以后,出现了一种将存在主义现象学和分析哲学结合 起来研究教育的趋势。

存在主义教育思想的德育意蕴

存在主义教育思想的德育意蕴

存在主义教育思想的德育意蕴存在主义教育思想的德育意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存在主义教育思想是一种综合性的教育理念,它把学生的个体性和社会性作为教育的核心,以人的存在为中心,将德育作为重要的一环,推崇“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存在主义教育思想的德育意蕴是以培养学生的个体价值意识、实现人的本真本能及其发展为中心,强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激发学生自觉履行道德义务,加强学生内在动机,提高学生责任感,从而使学生拥有合理的行为准则,具有完整的道德素质。

存在主义教育思想的德育意蕴是以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自我修养、自我认识为核心。

通过强化学生对人生价值的理解,使他们能够以正确的价值取向来看待自己、看待别人,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正确的行为准则,提高道德修养。

存在主义教育思想的德育意蕴还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使他们能够根据自己的理解来判断事物是否合理、是否正确。

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发展独立思考能力,还可以形成一种新的价值取向,使他们拥有一套完整的行为准则,发展出一种正确而独立的道德素养。

此外,存在主义教育思想的德育意蕴还要求学生能够进行有效的内省,探究内心世界,真实地反映自己内在的情感、思想和行为。

通过不断反思和检验,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发掘、发展、维护自己内在的道德修养。

最后,存在主义教育思想的德育意蕴要求学生要勇于探究、勇于实践、勇于创新,在实践中发展出一套独特的道德素养。

通过实际行动、实际实践、实际反省,使学生能够不断发展、不断完善、不断成长,使学生在道德上不断前行、不断进步。

总之,存在主义教育思想的德育意蕴是一种既注重学生内在修养又注重学生实际表现的理念,既注重人格发展又注重道德修养。

它要求学生要关注内心、强化理性、尊重他人、勇于创新,最终使学生形成一套完整而独特的道德标准。

存在主义教育思想

存在主义教育思想

存在主义的课程与教学思想存在主义作为西方哲学思潮的主要代表,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并从60年代起开始走向衰落。

存在主义是一个从揭示人的本真存在的意义出发来揭示存在的意义和方式,进而揭示个人与他人及世界的关系的哲学流派。

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存在主义是对19世纪中期以来出现的批判传统形而上学,特别是理性派形而上学的哲学思潮的进一步发展。

作为20世纪在西方各国中影响最广的哲学流派之一,存在主义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德国正式形成。

存在主义与20世纪以来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危机以及由此加剧的人的异化现象是密切相关的。

所以,描述和揭露在充满矛盾和危机的现代社会中人的个性的丧失、人的自由的被剥夺、人之受物以及一切异己力量的支配,论证怎样使人获得真正的自由,摆脱异化状态,恢复人的尊严和个性,成为存在主义者追问的中心问题。

战后资本主义社会科学进步的同时,道德价值观严重危机。

教育不是为了发展人自身,它不过是把人当作机器加以寻来。

因此,存在主义教育极力抨击传统教育简单化、划一化和工具化,极力主张个人价值,弘扬个性,重视主体自由。

存在主义,以“人”作为哲学研究的对象和出发点,关注人的存在、人的价值、人的尊严,注重现实人生。

窥探其发展轴线,不难发现,它的产生与发展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

工业革命给人类的物质文明带来了空前繁荣,但同时也给人类的精神家园带来了无尽困惑。

人在异化的世界中迷失了自我,精神家园更是乏人问津,存在主义正是这样一个资本主义社会矛盾和危机不断迭起时代的产儿。

“人”的问题日甚一日凸显出来,而存在主义以其人文关怀强调重视研究和解决“人”、“主体”、“生存”的问题,俨然一剂良药,回应了当时社会中人类自我反省的强烈呼声,也助其成为20 世纪西方人本主义哲学思潮中最大的一个流派。

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德国的马丁·海德格尔,德国的卡尔·雅斯贝尔斯、法国的让—保罗·萨特以及奥地利的马丁·布贝尔等。

存在主义教育思潮

存在主义教育思潮

第二章存在主义教育思潮存在主义教育是在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下发展而来的,存在主义教育实际上是存在主义哲学在教育领域的衍生。

存在主义这一名词最早由法国有神论的存在主义者马塞尔提出。

存在主义是一个很广泛的哲学流派,存在主义者中有无神论者,也有有神论者。

萨特在《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一书中写道:“问题之所以变得复杂,是因为有两种存在主义。

一方面是基督教的存在主义,这些人里面可以举雅斯贝尔斯和马塞尔,两个人都自称是天主教徒;另一方面是存在主义的无神论者,这些人里面得包括海德格尔以及法国的那些存在主义者和我。

”①因此,存在主义哲学可分为两种,在后来的发展中又出现了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存在主义注重人的存在,注重现实生活,将哲学的重点转移到人身上,这是与传统哲学最大的区别。

存在主义哲学萌芽于19世纪下半叶,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德国。

丹麦哲学家克尔凯郭尔和德国的唯意志论者尼采是存在主义哲学的先驱,为存在主义哲学的形成开辟了道路。

德国的海德格尔和雅斯贝尔斯促进了存在主义的发展。

20世纪50年代,由于存在主义者对当时教育的不满,存在主义哲学开始渗透到教育领域并发展为存在主义教育哲学。

存在主义对教育产生广泛影响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但早在1872年时,尼采在《德国教育制度的未来》中就已表述了他的存在主义教育思想。

存在主义教育哲学的发展从早期单纯的对存在主义哲学的思想本身进行研究到后期与分析哲学相结合以补充现象学经过了25年的发展。

在这期间,存在主义教育哲学逐渐走向成熟。

存在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有萨特、尼采、海德格尔、克尔凯郭尔和马塞尔等等。

存在主义教育思潮的代表人物有布贝尔、雅斯贝尔斯等,代表作有《我与你》、《什么是教育》、《不合时宜的考察》等等。

第一节存在主义教育思潮的产生与发展一、时代背景存在主义是现代西方哲学的一个流派。

存在主义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与传统哲学有着极大的区别。

存在主义实际上是当时资本主义社会中个①让—保罗.萨特:《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周煦良、汤永宽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第人生存危机在意识层面上的反映。

存在主义教育

存在主义教育

山东教师招聘网教育理论:存在主义教育存在主义教育是现代西方教育思想的一个流派。

存在主义哲学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德国,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传至法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广泛流行,是一种颓废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

主要代表人物有德国的海德格尔、雅斯贝斯,法国的萨特和奥地利的市贝尔等。

50年代,美国资产阶级教育家尼勒、莫里斯等把存在主义应用于教育理论,提出了一些主张,于是形成一个教育思想流派。

存在主义以“主观性”为“第一原理”,认为人的存在或者纯粹的自我意识“先于本质”,鼓吹周围世界和“自我”是对立的,因而每个人都是孤立的,充满着“死亡的恐惧”。

由此出发,认为教育应以个人的“自我完成”为目标。

它否认“外界因素”对个性形成的作用,而把个人作为“教育的主体”,鼓吹把“在发现自我的境遇中进行个人的自由发展”作为教育的基本目标。

它认为如果一个教育制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一般平凡的学生而不是特殊的学生,势必以庸碌之才代替出类拔萃的“天才”。

因此主张实行“天才教育”,反对普及教育,以便更好地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

在道德教育上,它否认统一的道德标准,否认道德标准的阶级性,主张让学生“自由选择”道德标准,鼓吹以“自由选择”道德标准为原则的品格教育。

它强调“名副其实的教育实质上就是品格教育”,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一个品格崇高的人’。

这是资产阶级极端个人主义在教育上的一种表现。

它还认为知识的真实性要看他对个人主观的价值,教学应把个人的“主观性”作为出发点。

因此,在教学内容上,它提出“课程的全部重点必须从事物世界转移到人格世界”,特别强调人文学科,要使所有的儿童,除《圣经》以外还要熟悉古代历史和古典著作。

在教学方法上,鼓吹古希腊反动的奴隶主贵族唯心主义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办法是理想的教育方式,因为学生用这种方法学到的是他自己肯定的东西”。

在教学组织形式上,则强调“个别对待”。

以上为存在主义教育介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存在主义教育思想
与存在主义哲学的产生、发展相一致,存在主义教育思想和实践最早出现在一战前的欧洲,如德国著名哲学家尼采的《论德国教育制度的未来》,英国教育家尼尔1926年创办的萨默希尔学校等,但是存在主义教育思想在教育理论和实践上产生重大影响却是在二战之后。

存在主义哲学本身包涵着一种教育思想。

这种教育思想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存在主义从根本上反对教育,尤其仇视、否定现存的学校教育。

他们坚持,如果学校不能促进个人的自由发展,就应当将之废除。

这种观点与伊里奇的“非学校化”思想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另一方面,存在主义提出了一整套独特的教育观。

只有把两方面结合起来,才能比较完整地理解存在主义教育思想。

存在主义教育可以说是一种生存教育,它是以人的生存、人的生存意识、自我实现为目的和内容的。

第一,以自我意识的培养为目的。

存在主义坚决拒绝以社会标准要求学生,也反对
把个人自由建筑在"思想的正确性"、智力训练或职业训练上。

存在主义关心的是人的自我意识的培养,包括生存意识(生的意识与死的意识)、自我独特的意识、孤独的恐惧意识、自我设计、自我实现、自我承诺的意识等等。

个人的自我意识,也就是自我意志,对于自我本质的实现具有决定意义。

因而,存在主义以发展个人的自我意识为教育的唯一根本目的。

存在主义一切关于教育的主张都是从这一目的出发的。

第二,教育即道德教育。

以往的教育虽然都非常重视道德教育,甚至把它摆在首位统帅整个教育,但教育的内容和过程都是以知识教育为核心的。

存在主义却有完全不同的主张,它认为学校必须完全修正它对知识的看法,不再以教材为本身固有的目的,而要把知识视为培养自我的手段。

以往的德育是贯彻在知识教育中,而存在主义则取消了系统知识的传授,知识变成了道德教育的材料,整个教育就是道德教育。

第三,教育内容-——死亡、自由与责任。

存在主义的教育内容是围绕生存与自我选择展开的。

存在主义是探究生的意义的生命哲学。

存在主义哲学是从死亡、恐惧、孤独开始的,存在主义教育同样如此。

我们要通过文学作品,通过各种事件帮助学
生去体会死。

要使学生感到死神随时将至,我们每天的选择都像是最后的选择。

学校还要教导学生不惧怕死,要用崇高的死的例子教育他们-——母亲为儿子牺牲,军人为国家献身,殉道者为信仰而死等。

学校还要帮助学生学会反省自己,反省自己每一天活得是否有意义,自己到底是什么。

死亡教育也就是生命意义的教育,是最深刻的人生哲学、道德哲学的教育。

人的一生是自我选择,自我设计,自我规定的一生。

自由又与责任并存。

选择、自由和责任是人生最大的难题。

帮助学生面对这个困难,形成自由与责任意识,培养自我选择的勇气和能力,是学校不可推卸的责任。

死亡、选择、自由与责任的教育是存在主义教育的核心。

其本质是关于人生哲学的道德教育。

存在主义教育在其教育内容的特征上是人文主义性质的。

它注意让学生在文学、历史的戏剧性事件中去体会人生。

教育材料不在多少,关键看它能否对学生有所启发。

存在主义教育形式上是活动性、个体性的。

学生是在自己的行动中去思考、选择,个体行动的自由是第一位的。

存在主义教育的教育方法必须是个别的,自由的,民主的,启发式的。

因为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因而
教育方法必须是个别的;因为自由与存在同时,所以自由在教育中是第一位的;在这些规定性控制下的教育方法具体体现为马丁·布贝尔的"我和你"的对话。

存在主义教育的教育方法是一种对话法——学生与教师的对话,即"我"和"你"的对话。

"我"和"你"的对话是两个主体、两个自由人的对话。

教师要能与学生真正对话,他就必须真诚地取得学生的信任,成为学生的朋友,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有一个前提:教师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存在主义反对把教师看作传授知识的工具,这样的教师是最不受学生欢迎的人。

存在主义把教师看作对学生产生终身影响的人,反对不停地变换教师,要在师生之间建立一种永恒的联系(爱与信任等)。

存在主义教育思想是现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潮中的一支。

存在主义是以反社会化、组织化和机械化为特征的极端个人主义哲学。

与此相一致,存在主义教育思想是以否定整个学校教育制度为特征的极端个人主义的教育思想。

虽然存在主义也提出了整套教育观点,但是,"显然,以存在主义为基础的学校和教育制度,实际上是不可能有的。

实际上可能有的是存在主义派的教师或学生个人,这种人强烈地反对那些否认他(她)个人自由的势力。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