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祭月”到“拜佛”的流变看中秋节风俗从中国到泰国的传播与变迁

合集下载

中秋节的历史演变与意义

中秋节的历史演变与意义

中秋节的历史演变与意义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它源于古代的农耕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怀念团圆与家庭的重要性,并且向月亮致敬。

本文将探讨中秋节的历史演变以及它所承载的意义。

一、起源与演变中秋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商朝和西周时期。

据史书记载,农民在秋季丰收后,会举行一系列的感恩祭祀活动来祈求来年的丰收。

这些仪式包括祭祀月亮、祖先和其他神灵。

这些活动逐渐演变成了中秋节这个具有团聚意义的节日。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秋节的形式和庆祝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在不同的朝代和地区,中秋节的庆祝方式也有所差异。

然而,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中秋节都保持了对团聚、感恩和祭祀的重视。

二、传统习俗中秋节有许多传统的习俗,它们代表着人们对家庭和团圆的祝福。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中秋节习俗:1. 赏月:中秋节最重要的活动之一就是赏月。

古人认为月亮是团圆的象征,因此在中秋之夜,家人聚集在一起,共同赏月。

有些人还会在庭院或阳台上摆放月饼和水果等食物,以示对月亮的敬意。

2. 吃月饼:中秋节的标志性美食就是月饼。

月饼是一种圆形的糕点,里面通常有各种馅料,如豆沙、莲蓉和五仁等。

家人会一起品尝月饼,象征着团圆和美好。

3. 赏菊花:中秋节也是菊花盛开的季节。

许多人会去公园或庭院赏菊花,欣赏花朵的美丽。

菊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深厚的意义,被视为高洁和坚韧的象征。

4. 猜灯谜:猜灯谜是一项流行的中秋节活动。

人们会在灯笼上贴上谜语,其他人要猜出谜底。

这不仅考验智力,还增加了节日的乐趣。

三、意义与寓意中秋节有着深刻的意义和寓意,它不仅是一种文化传承,也承载着家庭和团圆的重要价值观。

首先,中秋节强调了家庭的重要性。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会积极联系亲人和朋友,一同庆祝并分享喜悦。

中秋节的习俗,例如赏月和吃月饼,都强调了人们团聚在一起的意义。

这提醒我们珍惜和关爱家庭,让我们意识到家庭的力量和温暖。

其次,中秋节也表达了人们对丰收和感恩的心情。

中秋节的传说和风俗

中秋节的传说和风俗

中秋节的传说和风俗中秋节的传说和风俗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与东亚诸国中的传统文化节日,时在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

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中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受汉族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东南亚和东北亚一些国家尤其是生活在当地的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

自2015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15年5月20日,该节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秋节是中国三大灯节之一,过节要玩灯。

但中秋没有像元宵节那样的大型灯会,玩灯主要只是在家庭、儿童之间进行的。

传统活动1、祭月、赏月、拜月《礼记》早有记载“秋暮夕月”,意为拜祭月神,逢此时则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香案。

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

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

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

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在少数民族中,同样盛行祭月的风习。

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

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

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而云南傣族在民间拜月,中秋之夜,同样盛行“拜月”风俗。

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十分流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

到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每逢这一日,“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

明清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中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等古迹。

中国传统节日在海外的影响与传播

中国传统节日在海外的影响与传播

中国传统节日在海外的影响与传播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而中国传统节日则是这个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国传统节日也逐渐在海外传播和影响着更多的人。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节日在海外的影响与传播。

一、中国传统节日的特点中国传统节日有着独特的特点,它们与农耕社会的生活习俗和自然环境息息相关。

比如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它标志着农历新年的开始,人们会进行一系列的庆祝活动,如贴春联、放鞭炮、赏灯等。

另外还有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每个节日都有其特定的庆祝方式和文化内涵。

二、中国传统节日在海外的影响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中国传统节日开始在海外产生影响。

首先,中国传统节日在海外华人社区得到了广泛传承和庆祝。

华人社区通过组织庆祝活动,如舞龙舞狮、赏月等,将传统节日的习俗和文化传承给后代,使其在异国他乡仍能感受到家乡的温暖和传统的魅力。

其次,中国传统节日在海外的影响也得益于全球旅游的兴起。

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选择到中国旅游,特别是在传统节日期间,他们可以亲身体验到中国独特的节日氛围和庆祝活动。

这些游客会将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分享给身边的人,从而进一步扩大了中国传统节日的影响力。

此外,中国传统节日在海外的影响还体现在文化交流和跨国合作方面。

许多国家和地区都会举办中国传统节日相关的文化活动,如庙会、展览、演出等。

这些活动不仅为当地人提供了了解中国文化的机会,也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同时,一些跨国企业也会在中国传统节日期间推出相关的产品和服务,以此吸引消费者并扩大市场份额。

三、中国传统节日在海外的传播途径中国传统节日在海外的传播途径多种多样。

首先,媒体的作用不可忽视。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们可以通过各种社交媒体平台了解和分享中国传统节日的信息和庆祝活动。

此外,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也起到了宣传和传播的作用。

其次,华人社区和留学生组织在传播中国传统节日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他们通过组织庆祝活动、举办文化讲座等形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参与到中国传统节日的庆祝中来。

中秋节的历史变迁与演变

中秋节的历史变迁与演变

中秋节的历史变迁与演变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也是中国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

这一节日的历史变迁与演变,既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文化传承,也展现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变化。

本文将从历史、传统习俗以及现代庆祝方式三个方面,介绍中秋节的变迁与演变。

一、历史变迁中秋节起源于古代中国,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朝。

在周朝时,中秋节是一种祭祀月亮的传统活动,被视为向月神祈求丰收和农业神的节日。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秋节逐渐与农耕文化结合,成为庆祝丰收和家庭团聚的节日。

在唐朝,中秋节逐渐被赋予了更多的浪漫色彩。

据《史记》记载,唐玄宗时期建造的月宫,以及在这一天举行的宫廷游园活动,使得中秋节成为了上层社会享受快乐和幸福的时刻。

而在民间,则演变成了赏月、吃月饼、赠送月饼等传统习俗。

随着中国社会的演变,中秋节的意义也发生了变化。

在明清时期,中秋节成为感恩和家庭团聚的时刻。

同时,一些文人雅士开展了一系列的文化活动,如赋诗、写信等,以表达他们对月亮和友谊的向往。

二、传统习俗中秋节的传统习俗随着历史的演进发生了一些变化,但依然保持着深厚的传统色彩。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习俗包括赏月、吃月饼和拜月。

赏月是中秋节最古老、最重要的活动之一。

在这一天,人们会到郊外或户外空旷的地方,聚集在一起观赏明亮的月亮。

与此同时,一些地方还会举行传统的月亮舞龙、舞狮等表演,增添了节日的喜庆氛围。

吃月饼是中秋节的另一个传统习俗。

传统的月饼通常是圆形的,象征着团圆和和谐。

月饼的制作和食用也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不同地区的月饼口味各异,体现了各地的地方特色。

另外,拜月也是中秋节传统的习俗之一。

人们会在节日的晚上向天空拜月,以表达对月亮的崇敬和祈祷。

这一传统也与古代的祭祀月神习俗有关。

三、现代庆祝方式随着时代的变迁,中秋节的庆祝方式也随之发展和改变。

现代社会中,人们更加注重家庭团聚和温馨的氛围。

中秋节成为了亲人团聚、互赠礼物、分享欢乐的时刻。

在现代城市中,人们依然保持着对中秋节传统习俗的热爱,同时也加入了一些新的元素。

2024年中秋节的风俗来历有哪些

2024年中秋节的风俗来历有哪些

2024年中秋节的风俗来历有哪些中秋节,又称月圆节、团圆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节日之一,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庆祝。

这个节日源远流长,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间习俗。

一、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祭月习俗。

古人认为,月亮的运行同农业生产和季节变化密切相关,因此祭月成为了一种祈求丰收和团圆的重要仪式。

随着时间的推移,祭月仪式逐渐演变成了庆祝丰收的民俗节日。

到了唐代,中秋节已经成为一个固定的节日,并逐渐发展出赏月、吃月饼等习俗。

二、中秋节的风俗中秋节期间,全国各地都会举办各种庆祝活动,其中最为流行的习俗包括赏月、吃月饼、燃放烟火等。

赏月是中秋节最重要的活动之一,人们会在户外欣赏明亮的圆月,感受团圆和美好的氛围。

吃月饼也是中秋节的传统习俗,月饼象征着团圆和完整,是中秋节期间必不可少的食品。

此外,燃放烟火也是中秋节期间的一项重要活动,绚烂的烟火为节日增添了浓厚的喜庆氛围。

三、中秋节的传说中秋节还有许多脍炙人口的传说故事,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嫦娥奔月。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天上有十个太阳,使得大地干涸、民不聊生。

英勇的后羿射下了九个太阳,解救了百姓。

作为奖赏,他获得了仙药。

但他的妻子嫦娥偷偷吃了仙药,飞上了月宫。

后羿思念妻子,便在每年的八月十五夜,对着明亮的月亮,摆放嫦娥爱吃的食品,以此来表达对妻子的思念之情。

四、中秋节的文化意义中秋节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远的意义。

首先,中秋节体现了中华民族对团圆、和谐的追求和崇尚。

在这一天,无论人们身处何方,都会努力回到家人身边,与亲人共度佳节,这种对团圆的执着追求正是中华民族家庭观念的具体体现。

其次,中秋节也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体现。

赏月、燃放烟火等活动让人们更加关注自然环境,感受大自然的魅力。

最后,中秋节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传承。

通过庆祝中秋节,人们不仅能够了解传统文化,还能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

五、中秋节的现代庆祝方式随着时代的变迁,中秋节的庆祝方式也发生了变化。

《月满中华中秋节的国际面貌与影响》

《月满中华中秋节的国际面貌与影响》

《月满中华中秋节的国际面貌与影响》1.前言中秋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被誉为”中国的情人节”。

然而,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中秋节不仅限于中国境内庆祝,其国际面貌也越来越引人注目。

本文将探讨中秋节在海外的庆祝活动、文化交流和经济影响等方面,展现月满中华中秋节的国际面貌与影响。

2.中秋节在海外的庆祝活动中秋节在海外华人社区得到了广泛传承和发展,成为了连接海外华人与中国文化的桥梁。

许多国家的华人社团会举办盛大的中秋晚会,包括赏月、品尝月饼、舞狮表演等传统活动。

例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地都会举行规模庞大的中秋庆祝活动,吸引了当地居民的参与和欣赏。

不仅如此,一些国家也将中秋节作为旅游资源来推广,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前来体验与华人共度中秋的乐趣。

例如,在泰国清迈举行的盛大灯会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这使得中秋节的独特文化元素传播到了世界各个角落。

3.中秋节对中外文化交流的影响中秋节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与外国文化的交流中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中秋节庆祝活动使得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人们聚集在一起,增进了彼此的了解和友谊。

中秋节的传统习俗也受到了外国文化的影响和融合。

在一些国家,人们会将当地的传统元素与中秋节相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新习俗。

例如,在新加坡,人们会举行道教庙会和烟花表演,这展现了中秋节的多元文化魅力。

4.中秋节对经济的影响中秋节在中国不仅是传统节日,也是重要的消费时期。

而随着中秋节在海外的传播,中秋节也成为了一种具有巨大经济潜力的节日。

月饼、糕点、礼品等中秋节相关商品的销售在这段时间内大幅增长,带动了相关行业的发展。

中秋节也成为了旅游业的重要推动力。

许多国家在中秋节期间举办各种庆祝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旅游消费,为当地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收益。

可以说,中秋节不仅仅是一种文化传统,更是一种经济机遇。

5.中秋节在海外的庆祝活动、文化交流和经济影响等方面都展现出了其国际面貌及重要影响。

中秋节在国外的传播与演变

中秋节在国外的传播与演变

中秋节在国外的传播与演变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人们会欢聚一堂,共度团圆时刻。

然而,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秋节也逐渐传播到国外,并在不同地方演变出独特的形式。

一、中秋节的传播中秋节的传播可以追溯到古代丝绸之路的交流。

中国的丝绸、茶叶等商品通过丝绸之路传到西方,也带去了中秋节的文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华人移民的流动以及中国文化的影响力增强,中秋节逐渐在国外扎下根来。

二、中秋节在国外的庆祝方式1. 华人社区的传统庆祝在许多国外的华人社区,中秋节仍然保留着传统的庆祝方式。

人们会举办盛大的晚会,赏月、吃月饼、品尝传统美食,同时也会进行舞龙舞狮等传统表演,以此来弘扬中华文化。

2. 文化交流活动中秋节也成为了国外人们了解中国文化的窗口。

许多国家和地区会举办中秋节文化交流活动,例如展览、音乐会、舞蹈表演等。

这些活动不仅让当地人了解中秋节的传统,也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3. 创新的庆祝方式除了传统的庆祝方式,中秋节在国外也演变出一些独特的庆祝形式。

例如在美国,人们会举办中秋节灯笼节,将各种各样的灯笼装饰在公园中,营造出浪漫的氛围。

在澳大利亚,人们则会举办中秋节烟花表演,将中秋节的喜庆气氛发挥到极致。

三、中秋节的演变中秋节在国外的演变不仅仅是庆祝方式的改变,也反映了当地文化的影响和融合。

在一些国外华人社区,中秋节已经与当地的节日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庆典。

例如在马来西亚,中秋节与马来传统节日哈芝节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庆祝方式。

此外,中秋节也逐渐被当地人所接受和参与。

许多非华裔的人们也开始庆祝中秋节,品尝月饼、赏月、制作灯笼等,这种跨文化的庆祝方式促进了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四、中秋节在国外的意义中秋节在国外的传播与演变不仅仅是一种文化输出,更是中华文化的代表。

中秋节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通过在国外的庆祝和传播,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中国文化,促进了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总之,中秋节在国外的传播与演变是一种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不仅展示了中华文化的魅力,也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尊重。

月夜祈愿——中秋节的祭月仪式

月夜祈愿——中秋节的祭月仪式

月夜祈愿——中秋节的祭月仪式中秋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华夏民族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人们会举行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祭月仪式。

祭月仪式是人们向月亮祈愿、祈福的一种方式,也是表达对亲人、朋友的思念之情的一种方式。

本文将从祭月仪式的起源、过程和意义三个方面来探讨中秋节的祭月仪式。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祭月仪式的起源。

据史书记载,早在唐代就有中秋节祭月的习俗。

当时的人们认为月亮是圆满、团结和希望的象征,因此每年的中秋之夜,人们会在户外摆放一张供桌,上面摆满了各种食品和祭品,然后整个家庭围坐在供桌前,一起向月亮祈愿。

这种习俗一直延续至今,成为中秋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其次,我们来了解一下祭月仪式的过程。

在祭月仪式开始之前,人们会提前准备好各种食品和祭品。

食品通常包括月饼、柚子、葡萄等,祭品则包括水果、糕点、鲜花等。

当晚,全家人会一起来到户外,找一个开阔的地方摆放供桌。

供桌上摆放着精心准备的食品和祭品,代表着家人的心意和祈愿。

接下来,家人们围坐在供桌前,点燃香烛,开始祭拜月亮。

大家会合掌闭目,默默地向月亮祈愿,表达对家人的思念和祝福。

祭拜结束后,大家会一起分享食品,团圆共度中秋佳节。

最后,我们来了解一下祭月仪式的意义。

中秋节的祭月仪式不仅仅是对月亮的敬仰和祈愿,更是对家人和亲人的思念和祝福。

在这一天,无论身在何处,人们都会想起远在他乡的亲人和朋友,希望他们平安幸福。

同时,祭月仪式也是人们表达感恩之情的一种方式。

在忙碌的生活中,人们常常忽略了身边的亲人和朋友,中秋节的祭月仪式让人们重新思考亲情和友情的重要性,更加珍惜与他们的相聚时光。

总之,中秋节的祭月仪式是华夏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祭月仪式,人们向月亮祈愿、祈福,表达对亲人和朋友的思念和祝福。

这一传统习俗不仅让人们感受到团圆的温暖,也让人们重新思考家庭和友情的重要性。

在这个特殊的节日里,让我们一起来祭拜月亮,祈愿家人平安幸福,共度美好的中秋佳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祭月”到“拜佛”的流变看中秋节风俗从中国到泰国的传播与变迁摘要:中秋节是中国最传统的节日之一,也是泰国的重要节日。

中秋节在传入泰国的过程中发生了变化,融入了泰国的文化。

两国的中秋节风俗既有相同之处也各有特点。

本文以中、泰两国的中秋节风俗文化为例,梳理出中国中秋节的发展进程,通过对比中国中秋节特色与泰国的“拜月节”风俗,简述中秋节文化在泰国传播的史实和背景,分析中国中秋节风俗在向泰国传播过程中所发生的流变。

关键词:中秋节; 文化传播; 泰国风俗一、引言我国有许多传统节日,华人广泛分布于各个国家,华人们也将中国的传节日带到了世界各地,在东南亚各国都流传着中国的一些传统节日。

这些节日在历史的发展中融合了当地文化,形成了一些包含中国文化的特色节日。

中秋节就是中国十分有特色的节日之一。

吴盛枝《中越月亮神话与中秋节节俗比较》(2006)一文中认为,在丰富多彩的节庆风俗中,中秋节之所以能够在中国各地乃至在东南亚广泛流行是有其起奠基作用的核心文化做基础的。

二、中秋节的起源谈到中秋的起源就不得不提到《周礼》,“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中,因农历八月十五正处与秋季,而又是八月中旬,因此就将这一天命名为“中秋”。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故此自古开始,统治者和百姓对于秋季都极为重视。

关于中秋节起源的说法主要有两种:一是起源于古时天子的祭祀活动,《礼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

”由此可见,祭祀月亮的习俗在春秋时期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存在,并被作为一项重要的礼制被记载下来。

但这只能算是中秋节的一个雏形,在时间上就与现在的中秋节有着较大的差别。

古代祭月、拜月的活动主要是在秋分时,但是皇室的这一活动无疑对中秋节风俗的形成产生了巨大影响。

随着贵族以及王公大臣的纷纷效仿,这一习俗逐渐开始向民间传播。

当然也有另一种不同的说法认为中秋节是由民间最先开始的。

中国古时的统治者和百姓都对秋季十分重视,因为秋季是作物和瓜果成熟的季节,“秋”字解释为“庄稼成熟为秋”,百姓们在中秋这一天庆祝秋天获得的丰收,逐渐的演变成为一种民间的节日。

三、中秋节风俗在泰国的传播与流变潮汕移民进入泰国带去的不只是中国的农业技术和瓷器制造工艺,在不断融入泰国社会的过程中,华人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无意识中向泰国民众传播。

泰国当今的中秋节风俗,可以很容易地找到潮汕地区中秋风俗的影子,不论是中秋的祭祀仪式还是中秋节月饼的形式。

吞武里王朝时期,大批的潮汕移民涌入泰国,这一时期的中秋风俗也被一同带入了泰国。

从时间的变化上看,如今在中国的传统中秋节风俗已经较以前大为不同,比较传统的拜月仪式已经基本被赏月的活动所取代,其他祭祀仪式也开始逐渐淡化,中秋节在中国本土的意义主要就是一个家族团圆的活动。

而在泰国不同,泰国的中秋节风俗中拜月仪式仍然是中秋节各个活动中最重要的一环,而赏月的活动与之相比分量就比较轻。

在泰国月亮的文化内涵与中国不同,并没有夹杂着“思乡”这一文化意义。

泰国的拜月仪式的含义主要是为了祈求人生的“圆满”。

虽然泰国有嫦娥奔月的传说,但是在中秋节祭拜的神仙却多是观音。

泰国本身是一个佛教国家,中国中秋的传说却带着比较浓厚的道教色彩,而在中秋的习俗进入泰国之后,泰国民众也慢慢对其加以改造,形成了一种泰国当地特色的中秋文化。

现在的中秋节在泰国还被赋予了“敬老节”的意义,这主要是因为中秋与重阳两个节日相距很近,当地的华人就开始将两个节日合并到一起,在中秋这一天向老人赠送月饼来表示对老人的祝福与尊敬。

四、两国风俗的比较(一)中国的风俗1. 祭月中国传统的中秋节习俗主要包括:祭月、赏月和吃月饼,这三个习俗流传于中国大部分地区。

北京现在仍然保留的“月坛公园”就是当时帝王用于祭祀月亮的祭坛。

在宋朝时期,秋季祭月的活动已经变成一项祈求月神赐福的活动,男女老少无不在中秋这一天祭拜月神,以求功名又或是美貌。

通常民间在太阳落山之后开始设置供桌,贡品主要是时鲜的水果,当然不能少的就是月饼,点燃红烛,进香。

这样基本的祭月仪式就完成了,而后就是赏月的活动了。

在唐宋之前,祭月的活动比赏月更受到民间乃至官方的重视。

而自唐朝开始,中秋节活动的重心就逐渐由祭月变成了赏月。

月饼是中秋节的标志之一,在中秋节这一天,每家每户必定会吃月饼。

月饼最早是用来供奉月神的贡品,后来随着制作工艺不断完善,月饼已然从一种祭品变成一种在中秋节这一天必不可少的点心,当然,月饼作为贡品的功能依然存在。

在中秋祭月时,月饼要在供奉过月神之后才可以享用,民间普遍相信吃供奉过神仙之后的贡品可以获得好运。

在中国各地中秋习俗中最值得一提的是潮汕地区的习俗,这些习俗被潮汕移民带到了世界各地。

潮汕地区的“祭月”仪式至今仍然被保留着,潮汕地区始终流传着“男不祭月,女不祭灶”的说法。

在月亮升起之时,妇女和孩子便开始祭月的仪式,按照规定成年的男子是不允许加入到这一仪式当中的。

仪式开始时由族中威望最高的女性来面向月亮读祝文,祝文的格式多为四言、五言或七言,祝词自然以祈福为主,较为简短。

祝词写成之后要用毛笔工整的抄写在纸上。

祈福的内容一般是祈求孩子成绩优秀,祈求女子能有姣好容颜,未嫁的女子则祈求能寻得如意郎君。

祝词读毕,点燃长香,跪在地上对月亮祈祷。

2. 团圆自唐宋以来“中秋”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民间节日,中秋在最开始的时候是源于皇家的祭祀活动,但后来已经不只是单纯用于祭祀或者庆祝秋收。

唐宋文人多在中秋这一天借月抒怀,也赋予了月亮不同的文化色彩,自唐宋之后“月”这一形象多与思乡之情联系在一起。

苏轼在《水调歌头》中写到“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在此之前李白所写的《静夜思》中也将月亮和思乡联系到一起。

就如苏轼在诗中所说,月亮的圆缺变化和人的分离恰好相联系。

八月十五处于秋季,天气较为晴朗,同时秋季月亮与地球的距离比其他季节更近,是赏月的最佳时机,月圆也象征“圆满”。

所以在中秋餐桌上的菜肴大部分都以“圆”为主,最为突出的就是月饼,月饼形状基本都是圆形,也是在象征着“团圆”的主题。

因为月亮被赋予“思乡”文化内涵,在这一天远在外地的子女也会赶回家与家人团聚。

中国所说的团圆不只是家庭成员的团圆,其实也是代表着一种人生的圆满。

(三)泰国的风俗1. 拜佛泰国人把中秋节成为拜月节(Wan wai phrajan วววววววววววววววว)泰国的中秋节保留了很多中国的传统风俗,同时,由于泰国是一个佛教国家,在文化迁移的过程中融入了一些佛教的色彩。

每一年的八月十五,当地华人就会摆出供奉月亮的供桌来为家人和自己祈福。

拜月的祭品(khongwai ววววววว) 有很多种,但是每一种都有不同的含义。

在各个地区的祭品都没有固定数量和形式。

对祭品而言,最需要强调的“圆”,以此代表月亮并祈求人生的圆满。

当然在这些祭品中最不能缺少的就是“月饼”(Kanom wai phrajanวววววววววววววววว)。

泰国的月饼主要是广式月饼,泰国现居华人多数来自潮汕地区,受他们的影响,泰国的月饼基本都是广式月饼。

月饼馅料以水果、红豆沙和蛋黄为主。

供桌上摆放的贡品可以有很多,每一种都具有不同的含义。

但是最主要的是一下几种:汤圆(kanomyi วววววว)、方片糕(Kanomko วววววว)、五种不同的水果、糖塔(Jedeenamtan วววววววววววว)一种做成天上宫殿形状式样的糕点,抹上蜜糖和蜜豆,还有代表吉祥的“甜饼”(Kanombia วววววววว)。

必不可少的还有一些装饰品:五张神像(Kradatrubsian วววววววววววววว)、写有祝文(Khamklonkhophonวววววววววว)的红纸,大支的红烛和柳条(Khingliu วววววววว)。

还要有新鲜的花朵,例如用菊花和茉莉做成的花环。

还需要两支甘蔗做一道拱门,或者是用于装饰桌面,其次,祭品中还要有化妆品和装饰桌面的彩灯(Khomfai ววววว)。

关于拜月的整个仪式主要是快到深夜的时候进行,在月亮升过中天之前将供桌设置妥当,在月亮过了头顶时收起供桌,又或是在红烛熄灭时收起供桌,这是不固定的。

关于供桌的设置或是收起也没有固定程序。

拜月的仪式就在这一段时间进行。

整个拜月的过程基本遵循潮汕文化中拜月的习俗,但是也有所不同。

在潮汕文化中,拜月意识主要是女人和小孩参加,男人不参加拜月仪式。

女人和小孩在拜月仪式中祈求美丽与聪明。

但是在泰国拜月仪式对参加者没有限制。

在泰国,拜月时也要读祝文,与潮汕地区不同的是,在泰国读祝文的是家族中的男性长者。

拜月仪式在泰国的中秋节中是最主要的一环。

泰国的中秋节基本保留了中国早期的风俗,尤其是潮汕文化中的中秋风俗。

与中国富有道教文化的祭月仪式不同,在泰国,当地人相信在月亮中住着观音菩萨,供桌上的神像也是观音像和八仙像,他们认为在“八仙”可以将他们的贡品和祈祷带到月亮上的观音菩萨那里,也有一部分泰国人供奉的是“月光菩萨”而不是观音。

泰国是一个著名的佛教国家,这也使得泰国的中秋拜月已经融入了佛教元素,淡化了其中的道教元素。

2. 团圆与祭祖在泰国,中秋的饮食中不可缺少的是柚子,中秋时节刚好是柚子成熟的季节,另一个是因为柚子的形状又大又圆,符合泰国人心中的“圆满”这一点多是受到中国的“团圆”文化的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泰人在中秋这一天有祭祖的习俗。

以前在泰国是没有祭祖的习俗的,在华人融入泰国社会之后,祭祖这一习俗也在泰国传播开来。

从四世国王开始,皇室开始在皇宫中设置先王的牌位。

后人也开始效仿将泰国先王的牌位设置在皇宫中,灵牌以檀木制成装饰有中国古典式样花纹,将历任国王的中文名刻在灵牌上,作供奉之用。

皇室祭祖仪式与民间不同,民间在中秋及除夕时都会进行祭祖的仪式,而皇室只在除夕时举行此仪式。

五、结语泰国的中秋节由潮汕移民传入,虽然很大一部分对中国传统中秋节风俗进行了保留,但也在此基础上融合了泰国当地特色,赋予了新的内涵,使之更好地适应泰国的本土文化。

中秋节风俗从“祭月”到“拜佛”,不仅反映了潮汕移民离开中国,在试图融入当代社会的过程中不断重复祖先记忆的需求,同时折射出佛教在泰国民众中的影响力,以及中国文化向国外传播的变化趋势。

中国的中秋节带有一定的道教神话色彩,在泰国大部分人信奉的是佛教,因此在潮汕移民将文化带入泰国传播的同时,这些带有宗教色彩的节日也发生了流变,由一个充满道教色彩的节日变迁为一个带有小乘佛教文化的节日。

泰国当地民众对这些文化的改造可以反映出文化传播所具有的普遍规律,文化的变迁总是伴随着文化的流变,一种文化的形成往往包含了当地的经济、政治以及宗教信仰等因素,文化所反应的是一个民族的世界观。

因此一种文化想要被另一个地区的民众所接受,那么这种文化就得发生相应的改变,才能融入当地已有的文化。

同时,泰国仍保留了一些早期中国中秋节的风俗,对于我们研究中国早期的中秋节风俗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