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传播抑制病毒的蔓延

合集下载

四季抗病毒口服液的功效与作用

四季抗病毒口服液的功效与作用

四季抗病毒口服液的功效与作用
四季抗病毒口服液是一种针对不同季节常见病毒感染的药物。

它的主要功效和作用包括:
1. 抗病毒作用:四季抗病毒口服液含有多种有效抗病毒成分,可以抑制病毒的复制和传播,帮助身体抵抗病毒感染,减轻症状并加速康复。

2. 提高免疫力:口服液中的活性成分能够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促进免疫系统的正常运作,增加抵抗力,提高身体对病毒的抵抗能力。

3. 缓解症状:口服液能够舒缓病毒感染引起的不适症状,如发热、咳嗽、喉咙痛、流涕、头痛等,有效减轻症状带来的不适感。

4. 预防传染:四季抗病毒口服液还具有预防病毒传染的作用,可减少病毒在人际间的传播,有助于控制感染的蔓延。

总之,四季抗病毒口服液可以帮助预防和缓解病毒感染引起的症状,提高免疫力,减少病毒传播风险。

但使用前需要注意遵循医生或药师的指导,遵循正确的用药剂量和使用方法。

病毒对免疫系统的干扰机制

病毒对免疫系统的干扰机制

病毒对免疫系统的干扰机制病毒是造成人类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免疫系统则是人体抵御病毒入侵的第一道防线。

然而,病毒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干扰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进而导致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本文将从病毒对免疫系统的干扰机制出发,探讨病毒如何影响免疫系统的正常反应,以及如何应对这些干扰。

一、病毒如何干扰免疫系统的正常反应1.病毒通过抑制免疫细胞的功能来干扰免疫系统的正常反应病毒入侵人体后,会被免疫细胞识别并标记。

CD8+T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则会释放细胞毒素来攻击被标记的病毒,同时CD4+T细胞会分泌细胞因子来调节免疫反应的强度和方向。

然而,某些病毒可以通过抑制免疫细胞的功能来干扰免疫系统的正常反应。

例如,艾滋病病毒可以抑制CD4+T细胞的功能,导致其无法分泌足够的细胞因子,从而降低免疫反应的强度和效果。

流感病毒则可以干扰自然杀伤细胞的功能,抑制其释放细胞毒素,从而减弱免疫细胞对病毒的攻击。

2.病毒通过模拟机体自身分子来逃避免疫系统的攻击机体免疫系统有一种叫做“自我不同体”识别的机制,即通过识别自身分子和非自身分子的差异来攻击入侵的病原体。

然而,某些病毒可以模拟机体自身分子的结构来逃避免疫系统的攻击。

例如,乙型肝炎病毒和带状疱疹病毒可以模拟机体的细胞膜,使免疫细胞无法区分它们与机体自身分子的差异,从而避免被攻击。

3.病毒通过抑制干扰素的产生来干扰免疫系统的正常反应干扰素是一种广泛存在于机体内的蛋白质,可以调节细胞的生长和分化,同时也具有抗病毒的作用。

病毒感染后会刺激机体产生干扰素,从而抑制病毒的复制和传播。

然而,某些病毒可以通过抑制干扰素的产生来干扰免疫系统的正常反应。

例如,甲型肝炎病毒和结核分枝杆菌就能够通过不同的途径抑制干扰素的产生,从而降低机体对病毒的抵抗力。

二、如何应对病毒对免疫系统的干扰1.加强日常预防病毒是通过空气飞沫、接触传播、污染物品等途径传播的。

因此,加强日常预防措施是预防病毒感染和干扰免疫系统的重要手段。

伴随免疫名词解释

伴随免疫名词解释

伴随免疫名词解释伴随免疫是指具有强大的自我免疫功能的一种机制。

它是以病毒来抵抗另一种病毒的一种特殊策略。

免疫学家们发现,伴随免疫可以提供有效的防御机制,减少发展或引发普通病毒感染的风险。

伴随免疫是一种比预防性免疫策略更加强大的免疫机制。

伴随免疫的过程特别有效,它可以抑制另外一种病毒,病毒之间互相竞争,并且有助于病毒多样性的保护。

免疫学家研究发现,伴随免疫可以使病毒进入免疫状态,降低病毒在生物体中复制和传播的风险,从而减少发病率。

伴随免疫的过程意味着它可以给抗病毒免疫提供更强的力量。

在人体内,伴随免疫可以帮助免疫系统抵御病毒的侵袭,并帮助病毒适应抗原,并抑制病毒。

这种机制有助于免疫系统抵御病毒,将病毒抑制在一定程度上,以减少发病率。

伴随免疫也有助于阻止病原体的突变。

一旦病毒发生突变,伴随免疫可以抑制病毒的蔓延,从而有效地遏制病原体的进化。

此外,伴随免疫还能够促进病毒的积累,从而延缓发病率的上升,减少病毒的传播和传染性,从而降低疾病的流行程度。

因此,伴随免疫是一种有效的自我免疫机制,在保护人体免受病毒伤害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伴随免疫可以抑制病毒,阻止病原体的突变和传播,减少病毒的发病率和流行程度。

此外,伴随免疫也能够帮助免疫系统抵抗病毒的侵袭,减少发展或引发普通病毒感染的风险。

总之,伴随免疫是一种强大的、有效的自我免疫机制,它可以保护人体免受病毒的伤害,从而减少疾病的发病率和流行程度。

研究人员们正在慢慢探索伴随免疫的机制,以更好地控制疾病的发展和流行。

这一机制的深入研究将为我们开发出一种更有效的疫苗,有助于保护人类免受病毒的伤害,减少疾病的发生率和流行程度。

免疫学在传染病防控中的应用(2)

免疫学在传染病防控中的应用(2)

免疫学在传染病防控中的应用免疫学是一门研究生物体免疫系统的学科,它涉及到免疫细胞、免疫分子以及免疫调节等方面的知识。

在传染病防控方面,免疫学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免疫学在疫苗研发、病原体检测、免疫治疗以及免疫预防等方面的应用进行详细阐述。

疫苗研发是免疫学在传染病防控中的重要应用之一。

疫苗是一种通过模拟病原体感染,引起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的方法,从而使机体获得对特定病原体的免疫力。

疫苗的研发基于对病原体及其致病机制的深入研究,通过免疫学方法可以有效地筛选和评估疫苗候选株。

免疫学还可以用于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如疫苗诱导的免疫应答强度、持续时间以及保护效果等。

在我国,免疫学在疫苗研发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如自主研发的新冠疫苗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使用,为全球抗击疫情作出了巨大贡献。

病原体检测是免疫学在传染病防控中的另一个重要应用。

病原体检测是指通过一系列免疫学方法,快速、准确地识别和定量病原体,为临床诊断、疫情监测和防控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免疫学检测方法具有高度的灵敏性和特异性,如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免疫荧光检测等。

这些方法在病原体检测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如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等。

通过免疫学检测,我们可以及时发现病原体感染,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有效遏制传染病的蔓延。

免疫治疗是免疫学在传染病防控中的重要手段。

免疫治疗是指通过激活或调节机体免疫系统,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传染病领域,免疫治疗主要包括免疫增强治疗和免疫调节治疗。

免疫增强治疗是通过提高机体免疫力,增强机体对病原体的清除能力,如使用干扰素、白介素等生物制剂。

免疫调节治疗则是通过调节机体免疫反应,使免疫应答达到平衡,如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

免疫治疗在传染病防控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可以为感染性疾病、慢性病毒感染等领域提供新的治疗策略。

免疫预防是免疫学在传染病防控中的关键环节。

免疫预防是通过疫苗接种、抗病毒药物预防等手段,提前阻止病原体感染,降低传染病的发生率和传播速度。

病毒的感染与免疫

病毒的感染与免疫
第二十四章 病毒的感染与免疫
第一节 病毒的致病作用
一、病毒感染的传播方式 二、病毒感染的致病机制 三、病毒感染的类型 四、病毒与肿瘤
传播方式
1.水平传播(horizontal transmission)
病毒在人群中不同个体间的传播
Infected host
Susceptible host
传播方式
病毒的 免疫逃逸
病毒感染的致病机制
逃避免疫监视
阻止免疫反应发生
合胞体 胞内寄生
抗原变异/多态性 减弱抗原递呈 损伤免疫细胞
第一节 病毒的致病作用
一、病毒感染的传播方式 二、病毒感染的致病机制 三、病毒感染的类型 四、病毒与肿瘤
三、病毒感染的类型
病毒感染机体一方面取决于病毒的毒 力或致病力,一定的数量和合适的侵入门 户;另一方面取决于机体的免疫力。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乙型肝炎病毒、 丙型肝炎病毒
虫媒病毒、狂犬病病毒、疱疹病毒
性行为(泌尿生殖道感染) 单纯疱疹病毒2型、人类免疫缺陷 病毒、乙型肝炎病毒
经胎盘或经产道感染
风疹、巨细胞、单纯疱疹病毒2型、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第一节 病毒的致病作用
一、病毒感染的传播方式 二、病毒感染的致病机制 三、病毒感染的类型 四、病毒与肿瘤
病毒感染的类型
有无临床症状
隐性感染 显性感染
临床症状长短
急性感染
潜伏感染
持续性感染 慢性感染 慢发病毒感染
急性病毒感染 的迟发并发症
病毒感染的类型
隐性感染(inapparent infection)
病毒进入机体不引起临床症状的感染称 隐性感染或亚临床感染。多数可获得免疫力 而终止感染。部分隐性感染者可在体内增殖 并向外界排泄播散,成为重要的传染源,称 为病毒携带者(viral carrier)。

抗体中和效应对病原体传播的抑制作用

抗体中和效应对病原体传播的抑制作用

抗体中和效应对病原体传播的抑制作用抗体中和效应是机体免疫系统对抗病原体传播和感染的一种重要防御机制。

抗体通过与病原体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抑制病原体的传播,并阻止其入侵宿主细胞。

首先,抗体中和效应可以直接阻断病原体与宿主细胞的结合。

病毒和一些细菌依靠结合宿主细胞表面的受体进入细胞内进行复制和感染。

抗体通过与这些病原体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可以阻止病原体与宿主细胞受体的结合,从而抑制传播和感染的发生。

其次,抗体中和效应还可以促进病原体的破坏和清除。

当病原体被抗体结合后,抗体活化了免疫系统中的细胞,如巨噬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通过吞噬和溶解病原体来清除感染源。

此外,抗体还可以激活补体系统,促使病原体被溶解或被免疫细胞清除。

此外,抗体中和效应还可以阻止病原体在宿主细胞内的复制和感染过程。

一些病毒入侵宿主细胞后,需要利用细胞的机制进行复制和感染的扩散。

抗体通过与病毒结合,可以干扰病毒的复制和感染机制,抑制病原体的繁殖。

抗体中和效应对病原体传播的抑制作用在疫苗和免疫治疗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在疫苗接种过程中,人体会产生特定的抗体,一旦再次接触到相同的病原体,产生的抗体会迅速中和病原体,避免其传播和感染。

因此,疫苗接种可以显著降低疾病的发生率和病原体的传播速度。

近年来,抗体中和效应在抗病毒治疗和新型抗生物质研发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例如,针对HIV感染,研究人员已经成功发现了一些具有中和病毒效应的抗体,这种抗体可以抑制病毒的复制和入侵宿主细胞,为HIV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

总之,抗体中和效应对病原体传播的抑制作用是机体免疫系统中一种重要的防御机制。

通过与病原体结合,抗体可以阻断其与宿主细胞的结合,促进病原体的破坏和清除,同时阻止病原体的复制和感染。

抗体中和效应在疫苗接种、抗病毒治疗和新药研发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对于控制和预防传染病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病毒感染的防治措施与新进展

病毒感染的防治措施与新进展

病毒感染的防治措施与新进展近年来,病毒感染在全球范围内不断蔓延,给人们的健康带来了严重威胁。

而防治病毒感染一直是医学界及公众关注的焦点之一。

本文将从病毒感染的基本知识、防治措施和新进展三方面进行探讨,希望能对有关人员了解和应对病毒感染提供帮助。

一、病毒感染的基本知识病毒是一种微小的包含核酸和少量蛋白质的病原体。

它们无法自行进行代谢,必须寄生在宿主细胞内完成复制和表达。

感染病毒通常表现为发热、咳嗽、乏力、头痛和肌肉疼痛等症状。

不同类型的病毒会引起不同种类的疾病,如A型流感病毒、艾滋病病毒、乙肝病毒等。

病毒可通过接触、空气传播等多种途径感染人体。

病毒在人体内进入细胞后,会利用细胞内的代谢功能复制自身。

繁殖到一定数量后,病毒就会破坏细胞并撤离,寄生在其他细胞内进行传播。

感染病毒后,人体免疫系统会启动防御,产生抗体来抑制病毒复制,但有些病毒可以伪装成正常细胞,逃避免疫反应,甚至在人体内长期存活。

二、病毒感染的防治措施(一)个人预防个人预防是预防病毒感染的首要措施。

要注意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戴口罩。

避免去人群集中的场所,减少与外界的接触。

每年秋冬季节注射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等病毒感染的一种常见措施。

(二)公共预防越来越多的国家政府和保健机构推出公共防疫措施,包括加强卫生监管,实行及时隔离,限制活动范围等措施。

大规模的强制隔离和封锁措施,虽然能够减缓病毒传播,但同时也对社会经济和公民权利带来若干负面影响。

应在尊重个人权利的基础上,结合疫情形势适时开放,让各地区、各行业恢复正常生产和运营。

(三)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目前最常用的抑制病毒感染的措施。

然而,针对一些病毒尚无有效的抗病毒药物,如新型冠状病毒、艾滋病病毒等。

治疗过程中,应根据感染情况防止合并感染和细菌感染,并加强营养支持,维持生命体征,提高治疗成功率。

三、新进展(一)疫苗研发当前,世界各国竞相研发疫苗,以期实现病毒感染的根治。

目前已经实现的COVID-19疫苗的研发和生产说明,全球合作是有效推进疫苗研发的关键。

病毒感染与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

病毒感染与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

病毒感染与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病毒感染是人类面临的常见健康问题之一。

无论是普通感冒还是更严重的疾病,病毒都可以对人体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

然而,我们的免疫系统作为人体的自我防御机制,能够与病毒进行相互作用,抵御病毒的侵袭。

本文将探讨病毒感染与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以及免疫系统如何应对病毒感染。

病毒感染是一种复杂的过程,涉及到病毒侵入、复制和传播等多个阶段。

当病毒侵入人体后,它们会进入宿主细胞并开始复制自身。

在这个过程中,病毒会释放出一些特定的分子,被宿主细胞识别为外来入侵物质。

免疫系统的主要任务就是识别和清除这些入侵的病毒。

免疫系统通过两种主要的方式应对病毒感染:先天免疫和获得性免疫。

先天免疫是人体固有的免疫反应,它能够迅速识别和清除病毒。

当病毒侵入人体后,免疫系统中的巨噬细胞会释放出一些化学物质,吸引其他免疫细胞前来消灭病毒。

同时,巨噬细胞还会吞噬病毒和感染的细胞,将它们消化掉。

这种早期的免疫反应可以迅速抑制病毒的复制和传播。

与先天免疫相比,获得性免疫是一种更加特异和持久的免疫反应。

当免疫系统初次遭遇某种病毒时,它会生成特异性抗体来对抗病毒。

这些抗体能够与病毒结合,并标记病毒以便其他免疫细胞清除。

此外,获得性免疫还能够激活细胞免疫,即通过激活T细胞来杀死感染的细胞。

这种细胞免疫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免疫反应,能够清除病毒感染的细胞,阻止病毒进一步传播。

然而,病毒也会采取一些策略来逃避免疫系统的攻击。

一些病毒会通过改变自身的表面蛋白来躲避免疫系统的识别。

此外,它们还可以抑制免疫细胞的功能,使它们无法有效地清除病毒。

这些策略使得病毒能够在宿主体内长期存活,并引发慢性感染。

免疫系统对病毒感染的应对也不总是完美的。

有时候,免疫系统的反应过度,导致免疫介导的损伤。

这种情况在一些病毒感染中尤为明显,如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型(SARS-CoV-2)引起的COVID-19。

在这种情况下,免疫系统的过度激活会导致炎症反应,损害宿主组织,甚至导致器官衰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r (i 1) ( t) = ρ(i 1) ( t) dt
( 1) ( 1) ( 1) A (ij1) 为网络层 L1 的邻接矩 其中: s i ( t) + ρ i ( t) + r i ( t) = 1 ,
若节点 j 是节点 i 的邻接点, 则A ij 阵元素。在网络层 L1 中, 1, 否则 A 如下:
Immune propagation suppress spread of virus
2 ZHU Yixin1, ,ZHANG Fengli1 ,QIN Zhiguang1
( 1 . 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 & Engineering,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 Technology of China,Chengdu 611731 ,China; 2 . 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 & Engineering,Xinjia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 Economics,Urumqi 830012 ,China)
( 1)
( 5)
dr (i 1 ) ( t) = ρ (i 1 ) ( t) dt
S ) i 态的概 当演化时间 t≥t0 时, 节点 i 在 t 时刻处于( S,
( 1) ( 2) 率为 S i ( t) S i (
t - t0 t - t0 ( 1) ), 1 - ρ (i 2) ( )] , 即 Si [ 病毒传播演 α α
[1 ~ 5 ]
利用生成函数的方法
研究了两种传播体的竞争传播动力学, 并给出了两种传播体共 存的参数空间及条件。另一种对传染性疾病理论分析的数学 其特点是简化传播模式而致力于描述疾 建模方法是仓室模型, 病传播的时间演化。重叠网络结构上的多传播动态交互的研 9]采用了渗 文献[ 究需要考虑重叠节点的联合度分布等因素, 10]则采用了仓室模型进行建 流理论对此建模分析, 而文献[ 11] 模分析。两种传播体的相互作用并不总是对称的, 文献[ B 粒子抑制 A 粒子的情形。 研究了 A 粒子产生 B 粒子, 当个体意识到周围存在感染流行病的其他个体时, 往往会 采取一些措施降低自身感染疾病的风险, 获得信息后而采取的 免疫或隔离行为反过来会影响流行病的传播
第5 期
朱义鑫, 等: 免疫传播抑制病毒的蔓延
· 1497·
更新杀毒软件和接受补丁, 避免点击陌生、 可疑的链接, 不打开 陌生的广告邮件等。 这些研究表明多种传播的交互作用会改变彼此的传播阈 值, 当一种传播体的传播率低于它的传播阈值时, 这种传播体 在网络中会逐渐减少直至完全消失 。
T2 分别表示病毒和免疫体传播的时间步长 用 t0 表示。用 T1 、 T2 时间分别传播一次, 值, 即病毒和免疫体每隔 T1 、 用 α 表示 即 α 等于 T2 / T1 , 不妨设病毒传播 两种传播时间步长的比值, 的时间步长 T1 = 1 , 则免疫传播的时间步长 T2 = α。 设网络的 并且网络中的节点无度关联 。 节点数为 N, 当演化时间 0 < t < t0 时, 免疫传播还没开始, 病毒传播是 其演化方程为 纯 SIR 传播,
第 32 卷第 5 期 2015 年 5 月
计 算 机 应 用 研 究 Application Research of Computers
Vol. 32 No. 5 May 2015
免疫传播抑制病毒的蔓延
1, 2 1 1 朱义鑫 ,张凤荔 ,秦志光
*
( 1. 电子科技大学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成都 611731; 2. 新疆财经大学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乌鲁木齐 830012) 摘 要: 多种传播体的交互作用会改变彼此的传播阈值和传播范围, 这为病毒的免疫方法提供了新的思路。 免
[6 ~ 8 ]
以及伴随而来的 等各种网上交易在移动互联网上的日益普及, 越来越多的病毒入侵, 使得人们再次将研究的焦点集中在病毒 传播的防治上。复杂网络是目前研究病毒传播的一个有力工 具, 现实世界中的很多复杂系统, 如人类社会、 计算机网络、 生 物系统, 都可以用复杂网络来表示 。在复杂网络中的各种传播 现象, 尤其是病毒传播一直都是众多领域研究者关注的焦点 。 对病毒传播的抑制方法主要是免疫和隔离, 免疫策略被定义成 选中的个体既不能被感染也不能传播病毒 。 一组个体的选择, 选择免疫个体的方法主要是基于网络拓扑结构中的节点及边 的属性, 如目标免疫、 环状免疫、 熟人免疫、 局部免疫、 优先删边 免疫等

引言
互联网和各种移动终端的快速发展, 电子商务、 电子支付
中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多种传播体的共同传播, 多种传播体的交 互作用使得对传播过程的研究和分析变得复杂和困难 。 边渗 流理论和生成函数方法可以准确表达网络结构的各种属性, 并 由此解析出病毒爆发的最终规模和流行阈值, 而忽略病毒爆发 期间的时间演化过程。Newman 等人
Abstract: The interaction propagations between multiple pathogens can change propagation threshold and steadystate density of each other. This provides a new thinking of the virus immune method. This paper developed an interaction spread model between viruses and immune agents using compartment theory on the double coupling networks and proposed the evaluation indexes of immune effect. The immune agents could spread in host group just as the viruses do. Each node infected by immune agents would be free from viruses and propagate immune agents to its neighbor nodes with some probability. Viruses and immune agents may spread in the same host group but different transmission pathway. Simulation experiments show that immune transmissions reduce significantly the range and speed of virus transmissions on the synthetic networks and real networks. There are ideal immune parameters with low resource consumption and highly immune effect. The spread method of immunization agents can bring obviously immune effects on the virus prevention. Key words: complex networks; effective transmission rate; epidemic dynamics; epidemic threshold; immune transmission

N ds (i 1 ) ( t) = - λ ( 1 ) s (i 1 ) ( t) ∑ A (ij1 ) ρ (j 1 ) ( ) dt j =1 N dρ (i 1 ) ( t) = λ ( 1 ) s (i 1 ) ( t) ∑ A (ij1 ) ρ (j 1 ) ( t) - ρ (i 1 ) ( t) dt j =1
疫体可以像病毒一样在宿主群中传播。被免疫体感染的宿主将免于被病毒感染, 同时还可以将免疫体传播到它 的邻居。针对病毒和免疫体在同一群体但在不同传播途径上传播的情形, 采用仓室理论在双层耦合网络上建立 并提出了评价免疫效果的指标。 在人工合成网络和实际网络上的模拟表明 , 免 了两种传播体交互传播的模型, 疫传播可以显著降低病毒的传播范围和速度, 并且存在低资源消耗和高免疫效果的理想免疫参数点。 免疫传播 对病毒传播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关键词: 复杂网络; 有效传播率; 传播动力学; 传播阈值; 免疫传播 中图分类号: TP309. 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1-3695 ( 2015 ) 05-1496-04 3695. 2015. 05. 055 doi: 10. 3969 / j. issn. 1001-

1. 1
模型
网络结构和传播方式 病毒和免疫体的传播途径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在建立传
播模型时, 为使其更具有普遍性, 让病毒和免疫体在同一宿主 群但不同的网络连边中传播, 即建立节点一一对应的双层耦合 网络。病毒传播所处的网络层用 L1 表示, 免疫传播所处的网 络层用 L2 表示。 最广泛应用于描述传染病的数学模型是 SIR ( susceptibleinfectedrecovered,易感—感 染—恢 复) 模 型[16] 和 SIS ( susceptibleinfectedsusceptible, 易感—感染—易感) 模型。 在 SIR 传播模型中, 网络中的每个个体在任意一个时刻必然处于易感 ( S) 、 感染( I ) 或恢复( R ) 三种状态之一。 易感者是健康但易 于被感染的个体。感染者已经被感染并且具有传染性 。 免疫 者曾经被感染, 现已经被治愈, 并且获得了免疫能力, 不会再被 感染。在 SIS 传播模型中, 网络中的个体可以在易感( S ) 和感 染( I) 状态之间转换。 在所要建立的模型中, 病毒传播采用 SIR 方式。而免疫体 采用 SIS 传播方式, 通过控制其感染率和恢复率可以控制网络 中处于免疫态节点的密度, 以控制免疫传播消耗的网络资源 。 1. 2 传播模型 网络中的任一节点由于受到两种传播的影响, 同时会有两 个状态 值。 任 意 节 点 i 的 状 态 用 ( X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