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毅夫—北大春中国经济专题课程—第三讲备课讲稿

合集下载

林毅夫中国经济专题(课堂PPT)

林毅夫中国经济专题(课堂PPT)
6
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
• 个人故事 • 贫困的大量消除
• 给世界提供便宜的产品 • 东亚金融危机中的稳定力量 • 中国成为增量的大国
– 东亚乃至世界经济增长的发动机
7
更重要的是中国是否可以继续维 持高增长率?
• 对于中国而言:
– 只有这样才能赶上发达国家 – 每年需要为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各新创800万个新岗位 – 为了补偿转型过程中的利益受损者
– 为什么资本主义国家可以维持高速的增长即便他们社 会、经济体系存在明显的缺陷?
– 为什么社会主义有优越性,但前苏联和东欧的社会主 义经济却崩溃了?
– 要使中国增长持续下去,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改革措施?
21
• 中国学者的世纪
– 外国主流经济学界对中国的改革发展一再错误的预测,说明中国 的改革发展的许多现象不能用现有的主流理论来解释
– 世界经济的中心是世界经济学的研究中心。中国将会迎来经济学 大师在中国辈出的时代的来临。
• 中国企业家的舞台
– 有波动、有风险才有更大的机会 – 《财富》500强中大公司的分布与一个国家总体经济在世界经济中
• 发达国家在工业革命以后 的100年人均 GDP的年平 均增长率为 1% 左右,20 世纪以来为2%左右
• 成功发展中国家人均 GDP 的年平均增长率可以高达 8%:
– 四小龙的例14
中国可以维持多久的高速增长?
• 中国可以再维持二、三十 年的平均9% 的增长率。 是否过于乐观?
11
技术创新
• 技术创新的方式:
– 产品创新-新的不同的产品 – 流程创新-新的更低成本、更有效率的生产方式
• 技术创新的机制:
– 研发 – 技术引进
12
发展阶段与创新的方式与机制

经济学专业教学大纲-当代中国经济

经济学专业教学大纲-当代中国经济

《当代中国经济》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040741013课程英文名称:china economy课程总学时:32 讲课:32 实验:0 上机:0适用专业:经济学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7年6月一、大纲使用说明(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当代中国经济以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为主要研究对象,偏重时效性经济发展趋势、战略和经济政策措施方面的概述。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通过介绍近期中国经济在增长、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政策等方面的概况,使学生掌握思考和研究中国经济问题的基本知识、技能,并强化训练在经济研究上的思维习惯。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1. 熟悉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历程和特征。

2. 掌握当代中国经济的发展趋势和前景。

(三)实施说明1.教学方法:课堂采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加讨论课、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对中国经济问题的观察分析能力。

2.教学手段:主要采用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互动教学,以确保在有限的学时内全面、高质量地完成课程教学任务。

(四)对先修课的要求要求学生学习过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政治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国际经济学等经济学基础课程。

(五)对习题课、实践环节的要求无(六)课程考核方式1.考核方式:考查2.课程总成绩:根据小论文、提问、讨论、出勤、小测验等综合给定成绩。

(七)参考书目《中国经济专题》,林毅夫,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当代中国改革教程》,吴敬琏,上海远东出版社,2010年二、中文摘要当代中国经济主要介绍当今中国经济的发展趋势、发展战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历程、以及当代中国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政策措施。

三、课程学时分配表四、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第一讲中国发展的机遇与挑战(2学时)总学时(单位:学时):2 讲课:2 实验:0 上机:0 1.1 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就1.2 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1.3 中国经济继续增长的潜力1.4中国经济存在的问题重点:中国经济继续增长的潜力难点:中国经济存在的问题第二讲李约瑟之谜与中国的兴衰(2学时)总学时(单位:学时):2 讲课:2 实验:0 上机:0 2.1中国在前现代社会的成就2.2逆转:近代中国的突然衰落2.3李约瑟之谜的提出2.4解释李约瑟之谜的现有理论和新理论重点:中国在前现代社会的成就难点:解释李约瑟之谜的现有理论和新理论第三讲赶超战略和传统经济体制(4学时)总学时(单位:学时):4 讲课:4 实验:0 上机:0 1.1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与传统经济体制1.2合作化运动与传统体制的结果1.3 1978年前经济发展的绩效与影响重点:1978年前经济发展的绩效与影响难点: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与传统经济体制第四讲“东亚奇迹”与可供替代的发展战略(2学时) 总学时(单位:学时):2 讲课:2 实验:0 上机:0 1.1 “东亚奇迹”的现有解释1.2理论的提出:自生能力与比较优势重点:理论的提出:自生能力与比较优势难点:“东亚奇迹”的现有解释第五讲农村改革及相关问题(4学时)总学时(单位:学时):4 讲课:4 实验:0 上机:0 1.1 改革的进程1.2 改革后的相关问题重点:改革后的相关问题难点:改革的进程第六讲城市改革及遗留问题(2学时)总学时(单位:学时):2 讲课:2 实验:0 上机:0 1.1 城市工业部门改革1.2 微观经营机制改革1.3 资源配置机制和价格体系改革1.4 改革的进程、成就和问题重点:资源配置机制和价格体系改革难点:改革的进程、成就和问题第七讲国有企业改革(4学时)总学时(单位:学时):4 讲课:4 实验:0 上机:0 1.1 国有企业引发的一些问题1.2 国有企业的问题和出路1.3 国际比较:苏东的“休克疗法”与中国的渐进式改革重点:苏东的“休克疗法”与中国的渐进式改革难点:国有企业的问题和出路第八讲金融改革(4学时)总学时(单位:学时):4 讲课:4 实验:0 上机:0 1.1 金融部门的现状1.2 金融部门的改革重点:金融部门的现状难点:金融部门的改革第九讲财政税收体制改革(2学时)总学时(单位:学时):2 讲课:2 实验:0 上机:0 1.1 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下的财政1.2 1980-1993:以财政承包制为中心的财税改革1.3 1994年的财税体制全面改革1.4 新世纪完善财政体系的课题重点:新世纪完善财政体系难点:1994年的财税体制全面改革第十讲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2学时)总学时(单位:学时):2 讲课:2 实验:0 上机:0 1.1 社会保障体系的功能及分类1.2 改革前的社会保障体系和1993年的改革计划1.3 1995年以后的改革实施重点:1995年以后的改革实施难点:1993年的改革计划第十一讲转型时期的宏观经济政策(4学时)总学时(单位:学时):4 讲课:2 实验:0 上机:0 1.1 宏观经济的短期和长期分析1.2 1979-1996年的4次经济波动1.3 1997-2008年:经济全球化的宏观经济波动1.4 中国宏观经济的长期问题:经济增长模式转型重点:经济增长模式转型难点:经济全球化的宏观经济波动。

林毅夫经济讲座文稿

林毅夫经济讲座文稿

农村问题在政策取向中的地位我跟蔡教授合写的《中国的奇迹》对中国的农业、农村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角色,做了一个比较历史性、系统性地分析:建国以后,到78年,当时国民经济的主要目标就是要建立一个完整的重工业体系,重工业仍是至今很密集的产业结构。

我们看到当时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非常低,生产效率也非常低,农民的生活长期没有得到改善,而且到78年的时候,我们还有30%的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就是2亿5千万人,中国的改革从农村开始,对这个现状进行了很大的改变,最重要的就是推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从79年开始,大量提高了农产品的收购价格,并且放开了农村的市场,带来了一段的超高速的发展。

经过那几年的努力,农村的经济全面发展,而且城乡差距缩小,建立了基本自足的格局。

由于在农村改革取得了成功,从85年开始,开始了第二阶段的改革,在农村方面,整个的政策导向开始往新的方向发展,85年开始乡镇企业大发展,当时提出离土不离乡,这方面蔡所长有很多的研究。

90年代开始,有很多从离土不离乡,变成了离土又离乡的农民工进城,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我国的经济发展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发展过程中,如果说农村和过去比,还是有改善,但相对于整个城市来讲,差距就越来越大,就到90年代末,三农问题开始又引起了高度的重视,我个人很高兴看到这几年三农问题又引起了中央高度的重视,两个1号文件,十六届五中全会刚刚通过的关于十一五规划的建议里面又提出要推动新农村建设,我相信这会对我们推动农村经济对我们农民的生活和国民经济的发展,是一个很重要的战略措施。

本文为第三届中国经济展望论坛上讲话国家经济与城市化和服务业息息相关尊敬的主席、各位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今天,我感觉非常荣幸,能够作为一个经济学家,到无锡来参加“2005世界城市服务业大会”,对于研究学者来讲,一个国家的经济怎么样,跟这个国家的城市化和服务业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

以中国的例子来说,我们从1978年开始进行改革开放,这26年的时间里面,平均经济增长速度是5.4%,20多年的时间国民经济的增长10.3倍,都是中国发展最快的一个时期,也是中国层次化水平提高最迅速的一个时期,在1978年的时候,我们城市化的水平只有17.9%,但是在过去的20多年时间,每年提高0.9个百分点,到2004年的时候已经达到了41.8%。

林毅夫—北大2016春中国经济专题课程—第三讲ppt课件

林毅夫—北大2016春中国经济专题课程—第三讲ppt课件
• 发明一个更好技术的可能性与试错的数量正相关 • 发明一个更好技术的可能性与现有的技术水平(也
即前一次抽取的最高的生产力水平)负相关。 • 科学知识存量的增加、可用材料材质的改进和高天
赋的人数的增加将会增加发现更好技术的概率。
中国经济专题
6
林的假说
• 中国在前现代社会具有优势是因为它的巨大的人口数 量。8到12世纪的技术发明的加速是因为人口南移,从 生产活动从旱作区移向稻作区,其效果等于是可用物 资改变。但是在发明曲线不移动的情形下,随着技术 水平的不断提高,发明可能曲线的面积越来越小,技 术变迁的速度也就越来越低。
–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向英国购买枪支、大 炮和战舰
18
制度改革运动
• 中日甲午海战的失败:
– 黄浦江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兵的故事
• 宪政改革运动:
– 君主立宪制运动:戊戌变法 – 总统制:辛亥革命
• 中华民国的建立
19
五四运动和现代化
• 中华民国和军阀混战,以及凡尔赛和约的屈辱 • 1919年五四运动
– 科学和民主
• 理解这些努力是理解现代中国政治、经济史的 关键所在。
• 面对强大的西方文化的挑战,马林诺夫斯基对 文化三因子的定义是理解中国现代政治运动的 演进的很好模式。
– 器物
– 制度、组织
– 价值、伦理
17
1840年鸦片战争
• 对统治精英的极大冲击 • 天朝上国的情结
– 认为在文化的社会组织和价值体系上都具有 优越性
• 在18世纪的工业革命之后,欧洲更有优势因为
– 实验方法开始被采用
– 后来用科学来突破发明的瓶颈。
• 上述两点所以可能是在第16世纪先有了科学革命,否 则也就不会有第18世纪的工业革命。

中国经济专题课程大纲-2015春

中国经济专题课程大纲-2015春

解读中国经济课程大纲林毅夫本课将总结中国和其他国家、地区经济发展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提出《新结构经济学》作为经济发展与转型的一般理论,并以此理论来分析中国长期的兴衰,以及在1979年改革、开放以后所取得的成就,面临的主要经济、社会问题,探讨其原因和解决的办法。

课程将着重讨论:1、为何我国在漫长的前现代时期文明鼎盛,而到现代却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2、为何我国在1970年代末的改革开放之前经济发展绩效很差,而在改革开放之后却取得了奇迹般的增长?3、为何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后经济发展的总体绩效很好,然而却出现了收入分配不公、地区差距扩大、腐败现象蔓延、国际收支不平衡等一系列问题,如何进行改革才能取得稳定、健康、快速、和谐的发长?4、在全球经济金融危机阴影不散的情况下,我国经济应该怎样应对才能趋利避害?5、我国当前经济中的一些热点问题包括,中国经济增长是否是真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人民币汇率是否低估、资本账户是否应该开放、如何构建和谐社会、如何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上的决定性作用以及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如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等等。

这门课的教材为:林毅夫,《解读中国经济》增订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

主要参考教材为: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增订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

林毅夫,《从西潮到东风:我在世行四年对世界重大经济问题的思考和见解》,中信出版社,2012.林毅夫,《繁荣的求索》,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

林毅夫,《本体与常无:经济学方法论对话》,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

林毅夫,《制度、技术与中国的农业发展》,上海人民出版社和上海三联出版社,1994年1版。

本课程有两次考试,期中考日期为4月24日,期中考的成绩占学期总成绩的30%;期末考日期为6月12日,期末考占50%。

课程共4次平时作业,共占总成绩20%。

此外,本课还设置论文竞赛、课程讨论两项课程活动,活动优秀者除可获得任课教师亲自颁发的奖励外,还可在既有的课程总成绩上获得最高5分的直接加分奖励。

林毅夫: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外风吹草动不会影响我们的发展

林毅夫: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外风吹草动不会影响我们的发展

林毅夫: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外风吹草动不会影响我们的发展以下为演讲实录:今天很高兴有机会到风云演讲,跟各位谈谈结构性改革和新发展格局。

新发展格局是2020年我国提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政策方向,在国内、国外都引起了相当大的关注。

为什么引起这么大的关注呢?因为新发展格局提到:要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

过去,我们讲的都是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现在为什么要提出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我想利用这个机会,跟各位谈谈怎么用供给侧、需求侧的结构性改革来加速形成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新发展格局。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更重要的是反映经济基本规律提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有短期的原因——新冠疫情,造成了国际贸易受挫。

当然,在这种状况下,依靠国内的经济循环,就至关重要。

同时,中美关系的原因,我们的出口会受到限制,并且也有一些“卡脖子”的技术需要国内来发展。

但除了这些短期原因之外,更重要的反映的是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

以我国为例,出口比重最高的年份是2006年,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35.4%;但到去年、2019年,出口比重只有17.4%,减少了50%。

在2019年,我们的国内生产已经是82.6%。

为什么出口占比从2006年的35.4%下降到2019年的17.4%?有两个根本原因:一个是经济规模,一个是服务业的比重。

现代经济、尤其在制造业方面,规模经济很大。

如果要充分利用这种规模经济,对应的小经济体,国内能消化的部分就少,那么就要更多地依靠国外市场;而对于大经济体,国内自己能消化的就多、出口的比例就减少。

拿一个具体的例子做比较,新加坡2019年出口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是104.9%——它出口是靠进口原材料加工以后出口的;而我们国家,出口占比最高的年份也不过只有35.4%。

我想这就反映了经济规模的差异。

同样是大型经济体,2019年美国的出口比重是7.6%,日本出口比重是13.4%,都比我们低。

原因是什么?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美国是80%,日本是70%。

解读中国经济林毅夫

解读中国经济林毅夫

解读中国经济--林毅夫第一讲:中国经济发展的机遇与挑战重点数据:1820年,中国GDP占全球的三分之一1840-1979年,中国GDP仅占全球的5%左右1979年,中国人均收入210美元,就是当时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2010年,中国人均GDP为4428美元,约为美国的9%1978-2010年,中国GDP年均增长率9、9%,对外贸易年均增长率16、3%国际大循环的发展战略该经济发展战略由王健教授提出,主张通过发展劳动密集型、出口导向型加工业务来进一步开放中国的沿海地带,其目的一方面在于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另一方面在于引进外资发展经济。

该战略的具体措施为“大进大出”、“三来一补”的加工贸易方式与引进外资。

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1、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

1978年中国农村约有2、5亿人生活在温饱线下,2010年减少到2688万。

2、改善了全球贫困人口的生活。

中国加入WTO,向国外输出大量质优价廉的生活必需品,改善了穷人的生活。

3、促进了全球经济的稳定。

1997年10月开始的东亚危机中,中国维持人民币汇率稳定,并通过大量采购,使东亚经济迅速恢复;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通过4万亿人民币的刺激经济方案成为拉动全球经济复苏最为重要的一支力量。

中国经济继续增长的潜力关于中国未来经济增长的潜力,存在发展论与崩溃论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

经济增长从生产函数的角度主要取决于四个方面:生产要素、产业机构、技术与制度。

其中对实践操作意义最大的就是技术,其余三个因素事实上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技术变迁的可能性与速度。

技术进步与资本积累。

在自然资源(土地、原材料等)、劳动力、资本三大生产要素中,变动可能性最大的就是资本。

中国在改革开放以后,资本积累率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0%左右,而有些国家只有10-15%。

但如果技术不进步,即使资本积累速度很快,但由于边际报酬递减,资本的回报也会不断下降,资本积累的积极性也就会越来越低。

2011春季 中国经济专题第3讲

2011春季 中国经济专题第3讲

• 科学社会主义
– 人类社会的历史规律 – 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 – 在社会化大生产的先进生产力基础上,未来社会主义 和共产主义社小公社,即在一个一定面积 的土地上有2000人再次共同生活。这里的共同生活是为 了大规模生产、消费的经济利益。成员们共同劳动,共 同享受,无条件的以生产品保障他们的最低生活限度。 而剩下来的则以十二分之五、十二分之四、十二分之三 的比例分配给劳动、资本和才智(经营、指挥者)三部 分。使其‚各尽所能,各依劳动、资本、才智去取其所 需‛。‚法伦斯泰尔‛从一地推广到各地,然后发展到 全世界,这样人类社会也就进入了‚大同之城‛。

同学来信
• 一:中国被西方拉开差距是在12世纪到13世纪之间。中国的元朝恰 好是1271年-1368年。有两件事情不得不提。第一,元朝是中国第 一次彻底的由异族统治的时期,期间蒙古人对中原地区的破坏也是 巨大的。第二,蒙古人的西征止于西欧,造成了阿拉伯世界的式微 和西欧的保全。从历史的角度讲,这是不是也是解释东西方差距的 重要原因之一?一个巧合的例子是,亚欧大陆上凡是逃过蒙古人的 地区(西欧,日本)都率先进入了现代文明,而遭受蒙古人入侵的 地区(东欧,西亚,中亚,中国)无一不落在后面。
光华金融硕士10级学生 施绪
同学来信
• 您讲的那个《哈里森用时间确定经度》例子,我感觉与已 有事实特征不太相符。例如,中国科学技术进步奖的获得 者得了500万也好,或者是广东的2000万也好,数字的多 少是次要的,但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事实特征:这个奖金是 事后的!这个获奖者当年创造发明的时候,根本就没有这 个制度激励!!即使事前有这个制度激励(即对以后的发 明创造有示范作用),那么多科研人员,谁能获奖呢,事 前根本不知道。谁敢说经过十年或者二十年的时间后我能 获奖?能获奖是一个小概率事件!!多数情况下,科学工 作者和技术发明者的发明创造,很可能不是因为制度设计 的原因,更可能是他个人的兴趣与爱好(心理特征因素) 的结果。我在附件中有更为详细探讨了一个问题。 • 旁听学生:张先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原始科学:好奇心和偶然的观察
• 中国有优势
– 现代科学:好奇心,数学模型来表述关于 自然界现象的假说,用可控实验或者可复 制的实验来检验假说的真实性。
• 中国有更多有好奇心的人,应该发生科 学革命的可能性更高。
中国经济专题
为什么科学革命没有发生在中国? 两种传统假说
• 李约瑟:中国是官僚体制,欧洲是封建贵族体制。封建 贵族体制有利于重商主义精神的培养。随着封建贵族 体制的崩溃就出现了资本主义和工业革命。
第二讲 李约瑟之谜和中国历史的兴衰
中国经济专题
什么是工业革命?
• 传统定义:蒸气机的发明和使用,纺织 工业的机械化以及钢铁的大量生产和使 用。
• 林的定义:技术创新速度提高,并且不 断加速。
中国经济专题
林的假说:技术变迁方式的改变
• 前现代社会的技术发明机制:经验 • 现代社会的技术发明机制:科学为基础
• 科举考试和儒家经典著作。 • 通过考试以后,还要逐级晋升官员的阶梯。
中国经济专题
儒家哲学、科举和中国的大一统
• 科举制度本身也是一个制度创新
– 让最优秀的人才进入统治阶级,减少了革命的动 机
– 灌输一种君君臣臣的价值标准,使中国在信息和 控制技术极端落伍的古代能够维持大一统。自宋 以后,基本没有发生军事政变
– 中国传统工商业非常发达,明代资本主义的萌芽 – 科学革命是出于好奇而没有商业动机。产权保护不重要
• 钱文源:大一统和意识形态的统一
– 前现代社会的欧洲由于宗教的统一,在抑制异端学说上和中 国相比,可能有过之而无不及。
– 国家间竞争对科学革命没有直接贡献,因为在15、6世纪科学 对技术洲更有优势因为
– 实验方法开始被采用 – 后来用科学来突破发明的瓶颈。
• 上述两点所以可能是在第16世纪先有了科学革命,否 则也就不会有第18世纪的工业革命。
• 为何科学革命没有在中国发生?
中国经济专题
什么是科学和科学革命?
• 科学是对自然现象的系统知识。它的发 现机制与技术的发明是一样的。
中国经济专题
最后的评论
• 中国人不是天生就无法进行科学和工业 革命,只是当时的激励机制不鼓励他们 发挥在这方面的聪明才智。
• 早期的成就: Middle Kingdom mentality • 儒家思想:以天下为己任 • 现代的挫败带来的挫折感
中国经济专题
问题
• 人口多在未来是优势么?
中国经济专题
• 理解这些努力是理解现代中国政治、经济史的 关键所在。
• 面对强大的西方文化的挑战,马林诺夫斯基对 文化三因子的定义是理解中国现代政治运动的 演进的很好模式。
– 器物 – 制度、组织 – 价值、伦理
1840年鸦片战争
• 对统治精英的极大冲击 • 天朝上国的情结
– 认为在文化的社会组织和价值体系上都具有 优越性
–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向英国购买枪支、大 炮和战舰
制度改革运动
• 中日甲午海战的失败:
– 黄浦江阅兵的故事
• 宪政改革运动:
– 君主立宪制运动:戊戌变法 – 总统制:辛亥革命
• 中华民国的建立
五四运动和现代化
• 中华民国和军阀混战,以及凡尔赛和约的屈辱 • 1919年五四运动
• 发明一个更好技术的可能性与试错的数量正相关 • 发明一个更好技术的可能性与现有的技术水平(也
即前一次抽取的最高的生产力水平)负相关。 • 科学知识存量的增加、可用材料材质的改进和高天
赋的人数的增加将会增加发现更好技术的概率。
中国经济专题
林的假说
• 中国在前现代社会具有优势是因为它的巨大的人口数 量。8到12世纪的技术发明的加速是因为人口南移,从 生产活动从旱作区移向稻作区,其效果等于是可用物 资改变。但是在发明曲线不移动的情形下,随着技术 水平的不断提高,发明可能曲线的面积越来越小,技 术变迁的速度也就越来越低。
• 科举开始时也要考数学,后来为何只考四书 五经?
• 官僚体系,儒家思想和“锁定”效应
– 科举制度是一个在某一条件下卓越的制度,可能 会在其他条件下成为社会进步的障碍的一个例子
中国经济专题
韦伯疑问
• 资本主义在中国早就萌芽,为何没有自 发的变为资本主义社会?
• 如果没有技术的不断变迁,生产规模就 不可能不断扩大,资本不断深化,资本 主义的生产关系也就不能深化。
第三讲
近代的屈辱和社会主义革命
缺乏工业革命的结果
• 2000年前,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 与古罗马帝国接近,在公元前 500到1400年时要高于欧洲水平。 但中国的人均收入在1400年到 1950处于停滞状态,而西方首先 由于地理大发现后来由于工业革 命在大踏步的前进 (麦迪逊, 1995年53页)。
• 相对而言,中国在19世纪末时已 经由一个最富裕、最强大、最工 业化的国家变为一个落后的农业 国家。
• 在1840年代以后的一个世纪,中 国沦为西方国家的半殖民地,与 20个国家签订了放弃领土主权的 不平等条约,海关收入由外国人 所控制,割让土地给了英国、日 本和俄国。
%
各国经济规模占世界经济的比重,%
40 35 30 25 20 15 10
5 0
1500 1600 1700 1820 1870 1913 1950
China India Japan U.S. W. Europe
中国知识分子对中国衰弱的反应
• 中国的儒家传统使中国的知识分子历来以天下 为己任
• 努力实现中国的复兴是中国政治、文化精英在 鸦片战争之后的当务之急。
– 科学实验需要经费,在中国能拿出的钱比在欧洲能拿的钱多, 虽然由于大一统能由政府拿的概率较低,但是,中国有许多 富有的家族
中国经济专题
为什么科学革命没有发生在中 国:林假说
• 好奇心是与生俱来的,但是数学和可控实验是 人力资本,也需要进行投资。
• 欧洲国家由世袭的封建贵族所统治。中国由官 僚阶层所统治。当官是中国最光宗耀祖和利润 最高的职业,对有聪明才智之士很有吸引力。
的实验
中国经济专题
一些概念
• 技术 • 技术分布曲线
•A
•B
• 发明
• 发明可能性曲线
• 发明的机制:试错
• 试错的方法
– 前现代社会:经验
– 现代社会:实验特别 是以科学为基础的实 验
中国经济专题
导致技术分布曲线移动的因素
• 个人天赋 • 可用的物资 • 科学知识
中国经济专题
三个可检验的假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