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5课《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的分裂》教案
2017川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5课《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的分裂》word教案

2017川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5课《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的分裂》word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安史之乱爆发的缘故和背景;了解黄巢起义和唐朝灭亡的差不多史实;把握五代十国形成的缘故和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唐玄宗统治前期和后期的比较,让学生体会一个人的所作所为将直截了当导致不同的后果,培养学生对比辨析、以史为鉴的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比,认识到统治者个人的作为,将直截了当阻碍历史进展的轨迹,甚至导致一个王朝,一个国家的衰亡,让学生从中吸取教训。
(2)从唐末藩镇割据到五代十国的进展演变过程中,让学生明白得爱护国家大一统的重要性。
二、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唐玄宗后期统治的腐败;唐朝的灭亡教学难点:唐朝的衰亡缘故;五代十国形成的缘故和阻碍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现《玄宗幸蜀图》图)讲述杨皇妃的死:唐玄宗一众到了马嵬坡(今陕西兴平市西北23里)途中将士饥疲,六军愤慨,陈玄礼认为杨国忠作乱才导致安禄山谋反,请李辅国转告太子想杀杨国忠的意图。
这时吐蕃使者正带领20 多人围堵杨国忠,埋怨没食物。
有官兵喊:“杨国忠与胡虏谋反!”杨国忠骑着马逃到西门,被众人杀死肢解,头被枪挑着竖在驿站门口。
陈玄礼及韦谔要求玄宗杀死杨皇妃。
高力士劝讲玄宗保军心安定,杀死杨皇妃。
玄宗忍痛命令高力士在佛堂缢死杨皇妃。
此后,玄宗入蜀。
后世史家认为“马嵬之变“是一场“有打算的兵变“。
这确实是《玄宗幸蜀图》的历史背景,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唐朝由盛世到衰败的过程,以从中汲取教训。
、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安史之乱(一)背景(缘故):(多媒体展现唐玄宗的画像)学生探讨:安史之乱爆发的历史背景?答案提示:1.开元末年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益腐败。
2.社会矛盾尖锐,边疆形势紧张。
3.节度使势力膨胀,形成外重内轻。
4.安禄山担任三个边地的节度使,逐步扩张势力。
(三)、过程(多媒体展现以下列材料)史料解读安禄山兼三大兵镇独掌15万的兵力,拥兵边境,其手下骁勇善战,甚获玄宗宠信,引来宰相杨国忠忌恨。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5课 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的分裂教案 川教版

第5课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的分裂【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道安史之乱的过程、原因、影响;了解黄巢起义、五代十国的史实。
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比较能力和归纳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历史事件原因、过程、影响的分析,获取有效历史信息。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识安史之乱的影响。
理解五代十国统一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教学重点】安史之乱、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教学难点】安史之乱【教学方法】本课时所使用的教学方法有:讲述法、讨论法等。
学习方法有:学生分组探究法、自主学习法等。
【课前准备】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在强盛与衰落、统一与分裂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一场动乱使强盛的唐朝迅速衰落,八年战争使统一的唐朝分崩离析。
深刻的历史教训启示我们应牢牢记住“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句至理名言。
一、安史之乱教师:1、看书P16-17页说一说天宝危机出现的原因?学生:唐玄宗宠爱杨贵妃不理朝政;任用李林甫、杨国忠。
唐朝政治日趋腐败,统治阶级享乐之风盛行。
教师:2、荔枝是著名的岭南佳果,属亚热带珍贵水果,岭南四大名果之一,但保存时间不长。
杨贵妃非常喜欢吃新鲜荔枝,唐玄宗下令从四川、广东一带,飞马运送到长安,不惜跑死许多人和马。
于是,就有了唐朝诗人杜牧的千古名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唐玄宗宠幸杨贵妃给唐朝带来了什么直接影响?它所造成的后果是什么?学生:唐朝政治日趋腐败、安史之乱教师:3、材料一开元时期,社会经济虽然达到空前繁荣,出现了盛世的局面,但也加速了土地兼并,以致百姓多迁徙流亡。
加之,唐朝最高统治集团日益腐化,腐朽的统治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使广大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材料二唐玄宗后期,“口有蜜、腹有剑”的奸相李林甫,把持朝政达十九年之久。
继他上台的杨贵妃之兄杨国忠,更是一个“不顾天下成败”,只顾循私误国之人。
奸臣当道,加深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尤其是杨国忠与安禄山之间争权夺利,成了安史之乱的导火线。
川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5课《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的分裂》教学设计

川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5课《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的分裂》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的分裂》这一课,主要讲述了唐朝中期以后,历经“安史之乱”,唐朝逐渐衰落,最终导致五代十国的分裂。
教材通过介绍这一时期的历史事件,让学生了解唐朝的衰落和五代十国的分裂过程,理解历史的发展规律。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课时,已经掌握了我国古代历史的一些基础知识,如唐朝的建立和发展。
但学生对“安史之乱”以及五代十国的分裂的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掌握这一时期的历史脉络。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安史之乱”的原因、过程和影响,掌握五代十国的分裂原因、过程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规律,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民族自豪感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安史之乱”的原因、过程、影响以及五代十国的分裂原因、过程、影响。
2.教学难点:“安史之乱”和五代十国的分裂背后的历史规律。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媒体资料,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3.合作讨论法:分组讨论,共同探讨历史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相关历史图片、视频等媒体资料。
3.课堂讨论分组安排。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回顾唐朝的繁荣时期,引出“安史之乱”这一转折点。
–提问:“安史之乱”是什么?它对唐朝产生了哪些影响?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安史之乱”的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这场战乱。
–引导学生关注“安史之乱”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3.操练(10分钟)–教师设计一些有关“安史之乱”的选择题、填空题等,让学生回答。
(新)川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五单元第5课《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的分裂》课件

第一,在取得成就时,我们要保持戒骄戒 躁的恭谨态度。 第二,艰苦朴素的作风不能丢。 第三,人生应该始终如一地坚守自己的信 念。 第四,亲近贤达之人,远离不肖者。……
课堂小结
唐朝的兴亡过程
随堂训练
1.光明网2016年8月26日文章:天宝十四载,又请以蕃将三十二人代汉将, 组成一个以少数族武人为骨干、有汉族失意文人和地方军人参加的财富力 强的武装集团,最终导致爆发( A.安史之乱 B.黄巢起义
唐朝藩镇割据。
பைடு நூலகம்
3.五代十国的历史影响?
南方相对安定,经济 文化显著发展。北方 战乱不断,制约了经 济的发展,给人们带 来了深重的灾难。经 济重心南移的态势已 相当明显。
后周世宗柴荣,采取 一系列措施,使后周 国力大增,为结束全 国分裂割据的局面奠 定了一定的基础。
以史为鉴:
今天的中国政府存在着腐败问题,结合唐玄宗的 前半生和后半生的不同作为,导致不同的结果, 谈谈对你有何启示?
A)
C.七国之乱 D.八国之乱
2. 这些藩镇名义上虽然是受唐朝中央政府的管制,实则是自己各霸一方,
不服从中央的政命,形成了自己的独立王国,朝廷进一步失去对地方的控 制,节度使林立,他们拥兵自雄,互相兼并。藩镇割据的最严重后果是什 么(
A.影响中央财政收入 C.形成五代十国
B)
B.危害国家的统一局面 D.使得中央政令无法实行
三、五代十国
1.唐朝灭亡的基本情况?
朱温
朱温被其子所杀
朱温陆续兼并了北方的大小割据势力,907年, 建立了后梁政权,唐朝灭亡。
2.读史料:
材料:五代十国,包括五代与十国等众多割 据政权,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时期,自唐朝灭亡 开始,至宋朝建立为止;也可以定义为到宋朝统 一十国剩余政权为止。 3.根据课本知识,抢答五代十国的历史根源?
2022-2023学年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教案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2022-2023学年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教案5.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目标:1. 了解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和背景;了解黄巢起义和唐朝灭亡的基本史实;把握五代十国形成的原因和特点。
2. 通过对唐玄宗统治前期和后期的比较,让学生体会一个人的所作所为将直接导致不同的后果,培养学生对比辨析、以史为鉴的学习能力。
3. 从唐末藩镇割据到五代十国的发展演变过程中,让学生理解维护国家大一统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唐玄宗后期统治的腐败;唐朝的灭亡。
教学难点:唐朝的衰亡原因;五代十国形成的原因和影响。
学法:自主学习法、小组讨论法、阅读法。
教法:讨论法、材料分析法、讲解法。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展示杜甫的两首诗《忆惜》《春望》,指出唐玄宗统治前期,即开元年间,唐朝历史发展到古代世界的巅峰,但是唐玄宗后期,唐朝历史由盛转衰,本节课学习唐朝走向没落的历史。
讲授新课:师设问:是什么事件导致大唐王朝由盛转衰?生:安史之乱一、安史之乱 1、概念“安”是指安禄山,“史”是指史思明。
是755--763年,由唐朝将领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
2、原因师:展示材料,让学生从史料中分析安史之乱出现的原因。
材料一:李林甫为相,凡才望功业出己右及为上所厚、势位将逼己者,必百计去之;尤忌文学之士,或阳与之善,啖以甘言而阴陷之。
世谓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
”——司马光《资治通鉴》材料二:做了30年皇帝天下太平,物产丰盈,玄宗志得意满,认为应该快快乐乐享受人生材料三:开元以后,在边防普遍设立节度使制度,他们的权力越来越大,至于“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兵甲,又有其财赋”材料四:天宝元年(742年),边军不断增加,达到四十九万人,占全国总兵数百分之八十五以上,其中又主要集中在东北和西北边境,仅安禄山所掌范阳等三镇即达十五万人。
生:重用奸臣;追求享乐;放权地方,重用节度使集军政财权于一身;中央与地方的力量对比失去平衡,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新

《唐朝衰亡与五代十国》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 )简述安史之乱的过程与影响,分析安史之乱的原因。
(2)知道相继存在于黄河流域的五代政权和十国政权的大致区域。
(3)探究安史之乱、藩镇割据、五代十国局面之间的联系。
2.过程与方法(1 )通过分析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了解安史之乱的影响,帮助学生运用历史史料的方法学习历史。
(2)通过阅读课文和独立思考,知道五代十国,了解五代十国时期中国的政治局面。
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的归纳、概括和比较。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能够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地分析评价,使学生对历史人物正确褒贬。
【教学重点】安史之乱五代十国【教学难点】安史之乱的原因既影响。
【教学方法】本课时所使用的教学方法有:讲述法、讨论法、阅读指导法等。
学习方法有:学生分组合作法、自主探究法等。
【课前准备】学生搜集唐朝末年的资料,并加以整理;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2、导入新课:材料引入: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反映唐朝的强盛。
再引入: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
我里百馀家,世乱各东西。
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
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
人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
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
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
……。
品读唐朝诗人杜甫的《忆昔》《无家别》两首诗,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呢?请学习第五课。
见第 2 张PPT。
2、讲授新课:本课共学习个板块:安史之乱五代十国第一篇章:安史之乱课件展示:安史之乱的背景。
地方:节度使势力膨胀,形成内轻外重之势。
中央:唐玄宗统治后期,政治黑暗腐败。
见第 6 张PPT。
过渡:下面我们一起具体分析。
课件展示:唐玄宗宠幸杨贵妃,从此荒废朝政。
他重用宦官高力士,又把朝政交给口蜜腹剑的李林甫,还提拔杨贵妃的堂兄杨国忠担任宰相。
这些人把持大权,营私舞弊,排斥贤能之人,致使朝政黑暗腐败。
见第7 张PPT。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主要讲述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关键事件——安史之乱,以及其对唐朝衰亡的影响。
教材通过介绍安史之乱的起因、过程和结果,使学生了解唐朝在这一事件中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变化,从而理解唐朝衰亡的历史原因。
教材内容丰富,结构清晰,图文并茂,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对唐朝的基本情况有所了解,但对安史之乱的认识可能较为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通过史料分析安史之乱的原因、过程和影响,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兴趣,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安史之乱的起因、过程和结果,掌握唐朝在这一事件中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变化。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史料分析,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运用小组合作、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安史之乱对唐朝衰亡的影响,理解历史的发展规律,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安史之乱的起因、过程和结果,唐朝在这一事件中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变化。
2.难点: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以及其对唐朝衰亡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安史之乱的起因、过程和结果,引导学生掌握唐朝在这一事件中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变化。
2.史料分析法:提供相关史料,让学生分析安史之乱的原因、过程和影响,培养学生的歷史思维能力。
3.小组合作法:分组讨论安史之乱的历史意义,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情感教育法:引导学生从安史之乱中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与安史之乱相关的历史史料。
3.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教学用品。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安史之乱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回顾唐朝的繁荣,激发学生对安史之乱的好奇心。
川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5课《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的分裂》说课稿

川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5课《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的分裂》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的分裂》是川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5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唐朝中期以后,我国历史出现了大规模的分裂和动荡局面。
教材通过介绍“安史之乱”、五代十国的分裂等史实,让学生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特点和影响。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唐朝中期以后的历史了解相对较为模糊。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安史之乱”和五代十国的分裂等概念产生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掌握历史发展的主线,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安史之乱”的起因、过程和影响;掌握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及其特点;认识这一时期历史对后世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史料、提炼观点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国家统一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安史之乱”的起因、过程和影响;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及其特点。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国家统一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意义。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讲授法、提问法等。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地图、史料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唐朝中期以后的历史发展趋势。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安史之乱”的起因、过程和影响。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及其特点,分享学习心得。
4.讲授法:教师讲解“安史之乱”和五代十国的分裂,引导学生理解国家统一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意义。
5.提问法: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6.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国家统一的重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的分裂》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道安史之乱的过程、原因、影响;了解黄巢起义、五代十国的史实。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历史事件原因、过程、影响的分析,获取有效历史信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安史之乱的影响。
通过黄巢起义了解农民起义。
理解五代十国统一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安史之乱、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教学难点:安史之乱
三、探究新知
(一)导入新课
杨贵妃非常喜欢吃新鲜荔枝,唐玄宗下令从川、广东一带,飞马运送到长安,不惜跑死许多人和马。
于是,就有了唐朝诗人杜牧的千古名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唐玄宗宠幸杨贵妃给唐朝政治带来了什么直接影响?它所造成的后果是什么?
(二)自主学习
自学指导:快速阅读课文,结合本课导学案【自主学习】环节,完成自学。
(三)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安史之乱
1.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
2.安史之乱的影响?
探究点二藩镇割据
1.黄巢起义爆发的原因?
2.黄巢起义的历史意义什么?
探究点三五代十国
1.五代十国的特点?
四、课堂小结
请结合本课课件
五、巩固练习
请结合本课导学案【当堂达标】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