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火中生莲---韩愈与潮州

合集下载

韩愈与潮州文化

韩愈与潮州文化

• 剌史受天子命,守此土,治此民,而鳄鱼睅然不安溪潭,据外 食民、畜、熊、豕(shǐ)、鹿(lù)、麞(zhāng),以肥其身,以种 其子孙,与剌史亢拒,争为长雄。剌史虽驽弱,亦安肯为鳄鱼 低首下心,伈(xǐn)伈[目见],为民吏羞,以偷活于此邪?且承 天子之命以来为吏,故其势不得不与鳄鱼辨。 • 鳄鱼有知,其听剌史言:潮之州,大海在其南,鲸、鹏之大, 虾、蟹之细,无不容归,以生以食,鳄鱼朝发而夕至也。今与 鳄鱼约,尽三日,其率丑类南徙于海,以避天子之命吏。三日 不能,至五日;五日不能,至七日;七日不能,是终不肯徙也, 是不有剌史、听从其言也。不然,则是鳄鱼冥顽不灵,剌史虽 有言,不闻不知也。夫敖天子之命吏,不听其言,不徙以避之, 与冥顽不灵而为民物害者,皆可杀。剌史则选材技吏民,操强 弓毒矢,以与鳄鱼从事,必尽杀乃止。其无悔! • “是夕有暴风震雷,起湫水中。数日,水尽涸,西徙六十里, 自是潮州无鳄鱼患。”
北宋后,潮州获得了“海滨邹鲁”的美称。 称潮州为“海滨邹鲁”的,是北宋真宗的宰相陈尧 佐。他在《送人登第归潮阳》诗中说: “休嗟城邑住天荒,已得仙枝耀故乡; 从此方舆载人物,海滨邹鲁是潮阳。”
5、潮文与潮州方言
• 据《三阳志· 卷三· 风俗形胜》所载,潮州城东五、七单 的白瓷窑、水南一带,“乃外操一音,俗谓之‘不老’, 或曰韩,以正音为郡人诲,一失其真,遂不复变。井间 六、七十载以前,犹有操是音者,今不闻矣,唯白瓷窑、 水南主人相习犹故。” • 《三阳志》是宋、元间的志书,这则记载表明:至迟到 元代,潮州市井间,特别是水南一带,犹有操‘不老’ 音者,其成因是韩愈刺潮时,曾经“以正音为郡人诲”, 可惜时间太短,未能产生更深远的影响。但即使如此, 数月的努力而能令母语“一失其真”,韩愈在促使潮语 规范化方面用心之苦,用力之勤,也可见一斑。

韩愈有关潮州著名的诗

韩愈有关潮州著名的诗

韩愈有关潮州著名的诗韩愈是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散文家和诗人,他的作品以雄浑有力、意境深邃、感人肺腑而著称。

在他众多的作品中,有一首《送潮州李使君》的诗,表达了他对潮州的赞美和思念之情。

一、潮州介绍潮州是中国广东省的一个地级市,位于东江三角洲南岸。

潮州市地处粤东的楚门半岛,北接广州、深圳,南临汕尾,西靠韶关,东隔南海与台湾相望,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城市。

二、潮州名胜古迹1.陈皮塔:陈皮塔位于城区南郊12公里处,因塔内香陈如蜜的陈皮而得名,是南宋至明清时期广东道教为世间增福行善,起树碑篇书的重要场所。

2.华侨博物馆:东海岸畲乡的华侨博物馆,是中国华侨博物馆的分馆之一,馆内展示了琉璃工艺品、海外侨胞捐赠的文物和珍品及一些珍贵的文物图片。

3.黄茅洞景区:黄茅洞景区又称黄岗山,是粤东历史文化名山。

景区内有禅寺、道观、书院等各种名胜古迹,古朴典雅,景色壮美。

三、《送潮州李使君》诗分析1.诗歌背景:潮州的一位官员要赴京任职,韩愈写下这首诗送别李使君。

2.诗歌情感:韩愈在诗中表达了对李使君的思念,表达了对潮州的赞美。

3.诗歌构成:诗分五言绝句四句,共四十句,全诗五十六个字。

诗中运用了很多描绘自然景物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拟物、夸张等,生动地描绘了潮州的大好河山。

4.诗歌伦理:诗歌末尾,韩愈直接称赞潮州的山水风景。

他把潮州的山水风景看作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表达了对潮州文化的尊重和推崇,同时也体现了他的爱国情怀。

潮州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城市,拥有许多名胜古迹,其中陈皮塔、华侨博物馆、黄茅洞景区都是很有特色的旅游景点。

而韩愈的《送潮州李使君》是一首表达作者思念之情和对潮州美好山水的赞美之作,诗歌构成精妙,情感真挚,是一首不可多得的经典之作。

潮州 韩愈 古诗词

潮州 韩愈 古诗词

潮州韩愈古诗词潮州是中国广东省的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素有“诗城”之称。

它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悠久的文化传统而著名。

潮州的文化底蕴深厚,涌现出许多文人雅士,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唐代文学家韩愈。

韩愈以其深邃的思想和优美的诗词作品享誉一时,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

在本文中,我们将重点介绍潮州、韩愈和他的古诗词。

一、潮州的历史与文化潮州位于中国广东省东部沿海地区,是一个拥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城市。

早在汉代,潮州就是一个繁荣的港口城市。

在宋代以后,潮州逐渐成为广东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

潮州的繁荣和发展给了许多文学家和艺术家展示才华的机会,其中就包括了我们接下来要讲的韩愈。

二、韩愈的生平与作品韩愈(768年-824年),字退之,河南新郑人,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

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文坛巨匠,以其清新俊逸的才华和独立思考的精神而闻名于世。

韩愈曾在潮州任过官,他的一段悲壮离别的经历也与这个城市有着密切的关系。

从他的诗词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潮州的深情厚意。

三、韩愈的潮州诗词赏析韩愈的诗词作品表达了他对潮州的热爱和对家乡的怀念。

以下是他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古诗:潮州悲歌行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这首诗通过描述秋天的江南景色,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寂静而美丽的境界。

诗人以自然景观为背景,凭借精致的艺术描写,将潮州的美丽展现得淋漓尽致。

玉人吹箫的画面,更是给人一种恬静、安详的感受。

除了这首诗,韩愈还有许多其他的诗词作品也涉及到潮州和对潮州的怀念。

这些作品以其婉转动人的意境和丰富的情感,为读者呈现出一幅幅美丽的画面,让人不由陶醉其中。

四、潮州与诗词之美潮州自古以来就被誉为“诗城”,这里的文化氛围深厚,人文景观丰富多样。

潮州的山川、河流和建筑等都成为了文人墨客创作的灵感之源。

加之潮州的独特气候和繁荣的经济,使得这座城市充满了诗词之美。

潮州的历史文化传统也使得这座城市在文人和艺术家中享有盛誉。

韩愈与潮州文化

韩愈与潮州文化

• 竹竿山:相传恶溪(今韩江)两岸原无堤坝,时有 水患。韩愈来潮后,率领居民兴筑北堤。他先骑 马沿溪岸勘测地界,叫居民随马后插竹竿为记。 隔天,在插过竹竿的地段突然出现大堤,最北端 开始插竿的地方,则出现一座高山。从此,溪水 即被堤和山隔住,不再为患。这就是“走马牵堤” 的故事。
• 插薯苗:据说潮州人以前种甘薯时都用薯 块作种。有位老寡妇的薯种被人偷去,因 此悲哭不止。韩愈见状,便教老妇摘些薯 苗插种,果然插活了,当年结的甘薯还特 别多。从此,潮州人种甘薯便改用插苗的 方法。
调张籍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 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伊我生其后,举颈遥相望。 夜梦多见之,昼思反微茫。徒观斧凿痕,不瞩治水航。 想当施手时,巨刃磨天扬。垠崖划崩豁,乾坤摆雷硠。 惟此两夫子,家居率荒凉。帝欲长吟哦,故遣起且僵。 剪翎送笼中,使看百鸟翔。平生千万篇,金薤垂琳琅。 仙官敕六丁,雷电下取将。流落人间者,太山一毫芒。 我愿生两翅,捕逐出八荒。精诚忽交通,百怪入我肠。 剌手拔鲸牙,举瓢酌天浆。腾身跨汗漫,不着织女襄。 顾语地上友:经营无太忙!乞君飞霞佩,与我高颉颃。
2、关心农桑
韩愈重视农业生产:栗,稼而生之者,若布与帛,必 蚕绩而后成者也。 潮州磷溪区有一条水渠,当地传说是韩愈当年带人开凿 的,名叫金山溪。
3、释放奴婢
• 韩愈从袁州调回京师后,写过《应所在典贴良 人男女等状》,叙述他在袁州时,曾放免奴婢七 百三十一人,因此两唐书收历代论韩者均将赎放 奴婢一事系于剌袁州时。
韩愈散文的艺术成就
1.气势磅礴,汪洋恣肆,自由奔放,感情充沛
苏洵:“韩子之文,如大江大河,浑浩流转。” 韩文的风格来自他的人格和文学主张: 人格的浩然正气使其文章理直气壮; 不平则鸣的文学主张使其文章情感强烈。 此外,韩愈还有奇崛排奡(ào)和文从字顺的特点。

韩愈在潮州

韩愈在潮州

韩愈在潮州韩愈(768—824年),世称“韩文公”、“韩昌黎”。

韩愈为潮州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历史印记。

唐朝元和十四年(819年)正月,唐宪宗派使者前往凤翔迎佛骨,京城长安一时间掀起信佛狂潮。

韩愈毅然上奏《论佛骨表》劝谏皇帝不要迎佛骨,为了维护社稷的稳定和百姓的安宁。

皇帝看后很生气,就把他从京城贬到潮州来做刺史。

缘此,潮州与韩愈便结下了不解之缘。

此间,发生了许多有趣的故事。

小编在这里讲几个与大家分享。

(一)韩愈祭鳄鱼古时候的韩江,有很多鳄鱼,会吃过江的人,把地方百姓害苦了,人们叫它做“恶溪”。

一天,又有一个百姓被鳄鱼吃掉了,人们谈鳄鱼变,人心惶惶。

韩愈知道后很着急,心想鳄害不除后患无穷,于是便命令属下宰猪杀羊,到城北江边设坛祭鳄。

只见韩愈在渡口旁边的一个土墩上,摆了祭品,点上香烛,对着大江宣读《祭鳄鱼文》:“今与鳄鱼约,尽三日,其率丑类南迁徙于海……”据说在韩愈派人向恶溪投下猪羊并宣读檄文后,恶溪水面即出现暴风震雷,鳄鱼感其诚意,果然连夜西迁六十里,使当地再无鳄害。

事后,人们把韩愈祭鳄鱼的地方叫做“韩埔”,渡口叫“韩渡”(又叫”鳄渡”),还把恶溪改叫“韩江”。

(二)韩愈过马牵山韩愈来潮上任时,正逢潮州大雨成灾,洪水泛滥,田园一片白茫茫。

他亲自到城外巡视,只见北面山洪汹涌而来,心想这山洪如果不堵住,百姓难免受害惨重。

于是他骑着马,走到城北,先看了水势,再看了地形,便吩咐随从张千和李万紧随他的马后,凡马走过的地方都插上竹竿,作为筑堤线的标志,等到插好了堤线,就通知百姓,要求按着竿标筑堤。

百姓听了十分高兴,纷纷赶来。

可是,当人们到了城北,一看,那些插下竹竿的地方已经拱出来一条山脉,把北来的洪水堵住了。

从此,这里不再患水灾了。

百姓们纷纷传说,这是“韩文公过马牵山”。

这座山,后来人们把它叫做“竹竿山”。

(三)韩愈设水布古时候,韩江里的放排工,又要扛杉木,又要扎杉排,一会儿跳下江,一会儿爬上岸,身上的衣服湿了干,干了又湿,因此常常得肚痛病和风湿病。

韩愈潮州的诗

韩愈潮州的诗

韩愈潮州的诗引言韩愈是唐代文学家、思想家,还是唐代最杰出的辩论家之一。

他出生在潮汕地区,尽管他的才华和声望使他离开了家乡,但他对潮州的情感深厚。

在他的诗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潮州的赞美和思考,这些诗作展示了他的情感、对生活的思索以及对人类心灵的关切。

本文将探讨韩愈在他的诗作中所表达的对潮州的深情。

韩愈的诗作之一:《潮州行》在《潮州行》这首诗中,韩愈表达了对家乡潮州的深情。

他回顾了他在潮州的时光,并让读者了解这个城市的独特之处。

潮州的山水风景韩愈用华丽形象的词句描绘了潮州的山水景观。

他描述了山脉的蜿蜒起伏,大江的奔流和大海的浩渺壮丽。

这些景观给了他深深的印象,他将之与诗中的自然图像相结合,创造出美丽的意境。

潮州的历史和文化韩愈还谈到了潮州的历史和文化。

他提到了潮州的古老和悠久的历史,以及这座城市为华南地区的文化繁荣所作出的贡献。

他赞美了潮州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勤劳勇敢的品质,将他们称为“海角之民”。

对家乡的眷恋诗中渗透着韩愈对家乡的眷恋。

他深情地追忆起曾经在家乡度过的美好时光,面对离别的痛苦。

韩愈表达了他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并期待在未来能够重返家乡,与亲人再度团聚。

韩愈的诗作之二:《到潮阳县沙堤之遥望山海》在这首诗中,韩愈以高山和大海为背景,运用景物的对比来表达他对潮州的热爱和思考。

山与海的对比韩愈将高山与大海进行对比。

他描述了高山的峻峭和大海的浩渺。

这两者之间的对比不仅仅是物理上的对立,更是象征着人类意识中的两种境界。

通过将这两者结合,韩愈表达了对潮州人民的敬佩和对潮州独特文化的理解。

潮州人民的勤劳与智慧诗中也提到了潮州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韩愈认为潮州人民面对困境时不屈不挠,他们的勤劳和智慧使他们能够开拓和改善自己的生活条件。

他赞美了潮州人民的聪明才智,他们能够与自然界的壮丽景色相辅相成。

志向远大的潮州人民最后,韩愈让人们思考潮州人民的志向和努力。

他们有着远大的理想和勇于追求的精神,韩愈将他们比作“龙族”。

韩愈在潮州做的四件事

韩愈在潮州做的四件事

韩愈在潮州做的四件事韩愈被贬到潮州那会儿,可真是遭了不少罪,但也给潮州留下了不少宝贝。

你想啊,一个大文人,突然间被扔到这么个偏远地方,心里头能好受吗?可他韩愈不一样,人家不光没垮掉,反而还干了几件惊天动地的大事,把潮州整得跟变了天似的。

第一件事,就是驱鳄鱼。

可不是嘛,那时候潮州江里鳄鱼泛滥,老百姓吓得连河边都不敢去。

韩愈一到,嘿,他二话不说,写了一篇《祭鳄鱼文》,对着江水一顿念。

你说这事儿玄不玄?鳄鱼还真就给他吓跑了,从此潮州江畔又恢复了往日的宁静。

老百姓都夸韩愈是活神仙,这事儿也被传得神乎其神,到现在还有人津津乐道呢。

第二件事,就是兴水利。

潮州那地方,雨水少,庄稼老是长不好。

韩愈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于是带着老百姓一起挖渠筑堤,硬是把水给引了过来。

这下可好,庄稼喝饱了水,一个劲儿地往上窜,老百姓的收成也一年比一年好。

大伙儿都说,韩愈这是给潮州带来了福祉,真是个大好人。

第三件事,就是办学堂。

韩愈知道,要想让潮州真正富起来,光靠庄稼可不行,还得有文化。

于是,他就在潮州办起了学堂,亲自给孩子们上课。

他还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这话一直激励着潮州的孩子,让他们知道读书的重要性。

到现在,潮州的文化氛围还特别浓,这都是韩愈打下的底子。

最后一件事,就是推广文化。

韩愈是个大文人,他当然知道文化的重要性。

于是,他就到处宣扬儒家思想,还带着老百姓一起写诗作画。

那时候,潮州的文化活动可多了,大伙儿都乐在其中。

韩愈还留下了不少诗文,成了潮州的文化瑰宝。

你看,韩愈在潮州干的这四件事,件件都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

他不仅让潮州老百姓过上了好日子,还给潮州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现在你去潮州,还能感受到韩愈当年的影子。

所以说啊,韩愈这个人,真是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他的事迹也值得我们代代相传。

韩愈赞美潮州美食的诗句

韩愈赞美潮州美食的诗句

韩愈赞美潮州美食的诗句一、韩愈与潮州美食的联系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政治家。

他被贬到潮州的时候,虽然心情可能有些低落,但潮州的美食说不定给他带来了一些慰藉呢。

1. 韩愈在潮州的经历韩愈到潮州后,大力兴办教育,驱鳄除害等,为当地做了很多好事。

在他的生活中,潮州美食也成为他生活中的一部分。

那时候的潮州美食,说不定有着最纯粹的味道,用当地新鲜的食材,通过简单却又独特的烹饪方式制作而成。

2. 可能与美食有关的诗句韩愈的诗文中可能并没有直接专门赞美某一道潮州美食的诗句,但他的诗文中对当地风土人情有所描述,这其中必然也包含着美食的元素。

比如他描绘当地的生活场景,人们的生活离不开饮食,那他笔下的生活场景中就可能蕴含着潮州美食的影子。

二、从诗句中探寻美食1. 诗句中的暗示他的诗可能从侧面描写了一些和美食有关的东西,像当地物产丰富,那这丰富的物产就可能是美食的原材料。

他可能会描写田野里的庄稼长得好,这些庄稼也许就被做成了美味的粿品之类的。

或者描写河边的鱼鲜肥,那这鱼就是餐桌上的美食呀。

2. 对美食文化的反映韩愈的诗句如果能和潮州美食联系起来,那就是对潮州美食文化的一种见证。

潮州美食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它融合了当地的地理、气候、民俗等多种因素。

如果从韩愈的诗句中能找到一些蛛丝马迹,那就能看到在唐代的时候潮州美食文化就已经有了一定的底蕴。

三、想象中的韩愈与潮州美食1. 韩愈品尝美食的画面我们可以想象韩愈坐在潮州的简陋屋舍里,面前摆着潮州的卤鹅。

那卤鹅色泽红亮,肉香四溢,韩愈咬上一口,肉嫩多汁,卤香在口中散开。

或者是品尝潮州的蚝烙,酥脆的外皮,里面是鲜嫩的蚝肉,他也许会对这独特的口感感到惊奇。

2. 美食背后的文化交流韩愈来自中原地区,他到潮州后接触到当地的美食,这其实也是一种文化的交流。

潮州美食在吸收韩愈带来的中原文化的同时,也把自己独特的美食文化展现给韩愈。

这种文化交流对潮州美食的发展也许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说不定让潮州美食在制作工艺或者口味上有了新的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火中生莲——韩愈与潮州李舫《人民日报》(2015年10月29日24 版)唐元和十四年,韩愈贬任潮州刺史。

潮州一任不到八个月,他没有因为失意而消沉,反倒以极大的热情,投身到一系列为民谋利的工作中。

他驱除鳄鱼,奖劝农桑,兴办教育,大修水利,延选人才,传播中原先进文明,从而使当时的蛮荒之地潮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潮州百姓永远记住了韩愈,潮州的山水、路堤、亭台,很多都为纪念韩愈而命名,后人因此赞道:“不虚南谪八千里,赢得江山都姓韩。

”这份永远的纪念,不仅因为韩愈能写一手锦绣文章,而且因为他抛却了个人荣辱,脚踏实地地为老百姓谋福利、做好事。

居尘学道,火中生莲;德润古今,道济天下。

这恰是今天来谈韩愈的意义所在。

无论为文为官,无论是进是退、是荣是辱,只要能力之内,必应“民”字当先。

爱民如子,视民如伤,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做到这十六个字,才能得到人们发乎内心的拥戴,一生功业才会在百姓的口口相传中永世流芳。

——编者文章随代起,烟瘴几时开。

不有韩夫子,人心尚草莱。

康熙二十三年的一天,清代两广总督吴兴祚一路向东,从广州来到潮州的韩文公祠。

远山如骏马奔腾而来,海天一色中的石阶高耸云表。

岁月凋零,人心不老。

吴兴祚感慨万分,题诗勒石。

这一年是1684年。

此后300余年,因为这首诗,吴兴祚与他倾慕不已的文公韩愈一道,被镌刻在中国南疆的文化碑林。

以这一刻为终点,时光向前倒退865年——这是公元819年,元和十四年,短暂的“元和中兴”已经攀到了顶峰。

唐宪宗励精图治,国家政治由动荡渐渐回归正轨。

这一年,是值得书写的一年:李愬讨伐平定淮西节度使吴元济;横海节度使程权奏请入朝为官;申州、光州全部投降;朝廷收复沧、景二州;幽州刘总上表请归顺;成德镇上表自新,献德州、棣州;刘悟杀节度使李师道降唐;成德王承宗、卢龙刘总相继自请离镇入朝……藩镇割据的局面暂告结束。

端的是轰轰烈烈、扬眉吐气的一年。

这一年,还有一件很小很小的事,小到同这一年的任何一件事相比,似乎都可以忽略不计。

然而,恰恰是这件小事,改变了中国文化的命运。

史料记载,“十四年正月,宪宗遣宦官赴法门寺迎佛骨至长安,留宫中供奉三日,然后送各个寺院供奉。

长安王公百姓瞻视施舍,唯恐不及。

”刑部侍郎韩愈却不以为然,他“不合时宜”地上表切谏,慷慨陈词,直言将佛骨送到寺院里让百姓供养,毫无意义且劳民伤财。

在中国数千年、数万计的“表”中,这份秉笔直言、震古烁今的《论佛骨表》,是中国文化史中足以彪炳史册的大文章,也是中国政治史上文人因言获罪的耻辱一页。

由是韩愈贬谪潮州。

韩愈于潮州的八个月,是他抱病守缺、失意彷徨的八个月,却是潮州日新月异、脱胎换骨的八个月,从此儒风开岭娇,香火遍瀛洲。

一元和十四年元月十四日,1200年前一个阴冷晦暗的冬日,韩愈蹒跚着走出长安,以戴罪之身一路向东、向南,再向东、向南。

潮州属岭南道,濒南海,《旧唐书》记载其“以潮流往复,因以为名”。

潮州自古就是荒凉偏僻的“蛮烟瘴地”,是惩罚罪臣的流放之所,唐代亦然。

不少名公巨卿如常衮、韩愈、李德裕、杨嗣复、李宗闵等都曾经被远贬潮州。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在途中,韩愈写下了这首千古流芳的诗篇。

15年前,他因上书论旱,得罪佞臣,被贬阳山,也是隆冬时节,也曾途经蓝关。

悲恸之情,何其相似?这是韩愈第二次被贬黜岭南,这一年,他拖着52岁的“衰朽”之躯,以为自己就此葬身荒夷,永无重归京师之日,无限唏嘘地托付子侄替自己埋骨收尸。

潮州,是韩愈一生中最大的政治挫折。

在被押送出京后不久,韩愈的家眷亦被斥逐离京。

就在陕西商县层峰驿,他那年仅十二岁的女儿竟病死在路上。

不难理解,何以韩愈关于潮州的诗文中,惊愕、颠簸、险滩、潮汐、雷电、飓风……鬼影般反复出现:“飓风鳄鱼,患祸不测;州南近界,涨海连天;毒雾瘴氛,日夕发作”(《潮州刺史谢上表》),“恶溪瘴毒聚,雷电常汹汹。

鳄鱼大于船,牙眼怖杀侬。

州南数十里,有海无天地。

飓风有时作,掀簸真差事”(《泷吏》)。

仕途的蹬蹭、女儿的夭折、家庭的不幸、命运的乖蹇;因孤忠而罹罪的锥心之恨,因丧女而愧疚的切肤之痛;对宦海的愁惧,对京师的眷恋……悲、愤、痛、忧,一齐降临到韩愈头上。

这是最孤寂的征程,在漫无边际的冬日,世界向它的跋涉者展示着广袤的荒凉。

赴潮之时,宪宗盛怒之下,命韩愈“即刻上道,不容停留”。

韩愈甚至来不及与京师的朋友辞行。

潮州与京师长安语言不通,“远地无可语者”,他只好将家眷寄放在千余里外的韶州,相伴而行的,只有他叮嘱“收吾骨瘴江边”的侄孙韩湘。

他的朋友未曾忘记他。

贾岛捎来《寄韩潮州愈》:“此心曾与木兰舟,直到天南潮水头。

隔岭篇章来华岳,出关书信过泷流。

峰悬驿路残云断,海侵城根老树秋。

一夕瘴烟风卷尽,月明初上浪西楼。

”性情古怪的刘叉也赋诗《勿执古寄韩潮州》云:“寸心生万路,今古棼若丝。

逐逐行不尽,茫茫休者谁。

来恨不可遏,去悔何足追?”但是,一句谊切苔岑的“海侵城根老树秋”,一句肝胆相照的“逐逐行不尽”,又怎能道尽韩愈的悲苦和孤寂?梦觉灯生晕,宵残雨送凉。

如何连晓语,一半是思乡。

14年前,韩愈被贬阳山时,曾写下《宿龙宫滩》。

夜幕四合,万籁俱寂,韩愈怀念京师,思恋亲人,他未曾想到,14年前的诗句,似乎谶语一般卜示着他无法逃脱的未来。

二然而,这又怎样?浩浩复汤汤,滩声抑更扬。

奔流疑激电,惊浪似浮霜——这才是韩愈!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这恰是韩愈的忧思与隐忍,与百姓的忧愁悲苦相比,个人的坎坷又算得了什么?四月二十五日,韩愈辗转三月余,终于抵达潮州,行程八千里,费时近百天。

但是,他甫一抵潮,即理州事,芒鞋竹杖草笠蓑衣,与官吏相见,询问百姓疾苦。

元和十四年的潮州,风不调,雨不顺,灾患频仍,稼穑艰难。

先是六月盛夏的“淫雨将为人灾”,韩愈祭雨乞晴。

淫雨既霁,稻粟尽熟的深秋,又遭遇绵绵阴雨,致使“稻既穗矣,而雨不能熟以获也;蚕起且眠矣,而雨不得老以簇也。

岁月尽矣,稻不可复种,而蚕不可以复育也;农夫桑妇,将无以应赋税、继衣食也”。

过量的雨水使得韩愈焦虑不已,他为自己无力救灾而深感愧疚,“非神之不爱人,刺史失所职也。

百姓何罪,使至极也!……刺史不仁,可坐以罪;惟彼无辜,惠以福也。

”炽诚竣切,跃然纸上。

此后不久,韩愈还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祭祀鳄鱼的活动。

潮州鳄鱼的残暴酷烈,韩愈途经粤北昌乐泷时,即有耳闻。

但鳄害之严重,在到达潮州之后,他才真正了解,“处,愈至潮阳,既视事,询吏民疾苦,皆曰:…郡西湫水有鳄鱼……食民畜产将尽,以是民贫。

‟”鳄鱼之患,实则比猛虎、长蛇、封豕之害有过之而无不及。

为了解除民瘼,救百姓于水火之中,韩愈断然采取了措施:“居数日,愈往视之,令判官秦济炮一豕一羊,投之湫水,祝之……”这就是“爱人驯物,施治化于八千里外”的祭鳄行动。

为此,韩愈写了《祭鳄鱼文》,文字矫捷凌厉,雄健激昂。

一篇檄文,数次围剿,常年困扰百姓的鳄鱼被驱逐,韩愈迅速赢得了百姓的信任。

唐代流行的潜规则是,朝廷大员被贬为地方官佐,一般都不过问当地政务。

韩愈的弟子皇甫湜在《韩文公神道碑》中写道:“大官谪为州县,簿不治务。

先生临之,若以资迁。

”鳄害如此严重,前任官员或无动于衷或束手无策,任其肆虐泛滥。

韩愈却不甘老迈,恭谨谦逊,恪尽职守。

《韩昌黎文集》中,共收有五篇“祭神文”,韩愈之砥砺勤勉,可见一斑。

韩愈在潮州还有修堤凿渠之举。

《海阳县志·堤防》引陈珏《修堤策》曰,北堤“筑自唐韩文公”。

潮州磷溪镇有一道水渠叫金沙溪,当地传说是韩愈命人开凿的。

清澈的渠水,至今仍在滋润着两岸的田畴。

碧堤芳草,遏拒洪流;银渠稻海,扬波叠翠。

潺潺的水声,奔涌的水流,千百年来,似乎在不断地诉说着韩愈当年奖劝农桑的功绩。

三韩愈初抵潮州,即作《潮州刺史谢上表》。

刘大櫆点校《韩昌黎文集》,评其“通篇硬语相接,雄迈无敌”。

其实,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恰是韩愈的忠贞与坦诚。

偏居一隅的韩愈,勤于王室,忠于职守,不敢以州小地僻而忽之,不敢以体弱多病而怠之,其呼天、呼地、呼父母之连天悲号,皆为忠悌者之举,尽是贤达者之为。

《韩昌黎文集》还收录了《应所在典贴良人男女等状》一文。

这是元和十五年十一月,韩愈从袁州调回长安任国子监祭酒时写下的,叙述他在袁州时放免男女奴婢731人,故历来史志均将释奴一事系于他任袁州刺史之时。

其实早在潮州时,韩愈已经注意到岭南“没良为奴”的陋习。

唐代杜佑在《通典》中写道:“五岭之南,人杂夷獠,不知礼义,以富为雄……是以汉室常罢弃之。

大抵南方遐阻,人强吏懦,豪富兼并,役属贫弱,俘掠不忌,古今是同。

”有唐一代,尽管较之前代已有明显的进步,奴隶问题在不同的阶段仍有不同程度的浮沉反复。

当时的一个潜规则是“帅海南者,京师权要多托买南人为奴婢”。

代买奴婢成为被流放官员向京师当权者献媚取宠的捷径。

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中,获罪远贬的韩愈,何尝不希望京师当权者施以援手,以便早日回朝?可是他并没有以此谋取进身之阶,而是施以德政与人道,大举赎放奴婢,这恰是韩愈的刚正廉明。

韩愈不是潮州乡学的创办者,但对潮州文化教育却有不可磨灭的功绩。

韩愈认为,国家治理须“以德礼为先,而辅之以政刑”,用德礼即推行儒家的“仁义”之道,“未有不由学校师弟子者”。

为了办好潮州乡校,“刺史出己俸百千,以为举本,收其赢余,以供学生厨馔”。

百千之数,其值几何?唐代币制混乱,很难做出标准。

据李翱著《李文公集》所载,元和末年,一斗米合五十钱,故百千可折合米两百石,数目不可谓少。

如此算来,百千相当于韩愈八个多月的俸金。

也就是说,韩愈把治潮八个月的俸金,全数捐给了学校。

韩愈对潮州文化的最大贡献,还在于他大胆起用当地人才,推荐地方隽彦赵德主持州学。

相传赵德是唐大历十三年(778年)进士,早于韩愈14年登第。

唐代登进士第者还要通过吏部主持的“博学鸿词”科考试,合格方能授官。

但赵德未能顺利通过此考试,所以韩愈刺潮时,他还是一个“婆娑海水南,簸弄明月珠”的庶民。

但是,赵德“心平而行高,两通诗与书”的品行学识,终于被韩愈发现,他对赵德的评价是“沉雅专静,颇通经,有文章,能知先王之道,论说且排异端而宗孔氏,可以为师矣”!于是毅然举荐他“摄海阳县尉,为衙推官,专勾当州学,督生徒,兴恺悌之风”。

起用当地人才主持州学,这是一项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决策。

树一代之新风,斯有万世之太平。

苏轼因此在《潮州韩文公庙碑》中感喟不已:“始潮人未知学,公命进士赵德为之师,自是潮之士皆笃于文行,延及齐民,至于今,号称易治。

”四元和十四年,这艰辛的一年终于浩荡地行至岁末。

韩愈接到圣旨,“于其年十月二十五日准例量移袁州”。

次年,韩愈以袁州刺史身份,重蒙圣宠,“为朝散大夫、守国子监祭酒,复赐金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