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人宋神_韩愈在潮州的神话与神化_李志贤

合集下载

韩愈对潮州的贡献和评价

韩愈对潮州的贡献和评价

韩愈对潮州的贡献和评价韩愈,对潮州的贡献可真是让人刮目相看。

想想看,那个时代的潮州,地理位置偏远,文化氛围还比较薄弱,跟大城市比,真是差得远。

不过,韩愈这个人可不是一般角色,他就像是风口上的一只雄鹰,冲破了重重障碍,给潮州带来了新鲜的空气。

你想啊,他当年受命去潮州当刺史,那可真是个挑战,毕竟那地方既不繁华,也没什么名气。

可韩愈偏偏就是喜欢这种“与众不同”的地方,他觉得这正好可以让他施展拳脚。

到潮州后,韩愈可没闲着,他首先就着手搞教育。

那时候,地方上很多人对读书不太感兴趣,韩愈这位文化大咖可不干了,他开始倡导教育,鼓励大家读书。

他不光是说说而已,还自己亲自下场,开办学堂,教那些孩子们读书写字。

想想看,他把文化的种子在潮州这片土地上撒下,后来这片土地上开出繁花似锦的文化之花,真是让人感慨万千啊!韩愈不仅在教育上下了功夫,还特别注重道德教化。

他倡导儒家思想,推崇仁义礼智信。

他常常对那些青少年说:“做人要有原则,要有底线!”哎呀,听着就觉得振奋人心。

他的这些思想深入人心,潮州的老百姓慢慢也开始注重家庭教育,重视孩子的成长,风气变得越来越好。

不得不说,韩愈真的是用心良苦,为潮州的未来奠定了基础。

韩愈在潮州还搞了不少基础设施建设。

他知道,光靠文化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还得改善老百姓的生活条件。

他关注水利,动手修水渠,解决了农田灌溉的问题。

想象一下,以前农民们一到干旱季节,那真是愁眉苦脸,现在有了水渠,大家都欢欢喜喜的种田,日子过得比以前好得多。

这可真是“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好例子啊。

再说了,韩愈在潮州的文学贡献也是不得不提的。

他写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文,尤其是那些关于潮州山水的描写,真是美得让人心醉。

他用生动的词句描绘了潮州的美丽景色,仿佛把那些青山绿水都活灵活现地展现在我们眼前。

那些诗歌不仅吸引了当时的读者,后来的人们读起来也是感慨万千。

韩愈把潮州的自然之美和人文精神结合起来,真是“妙笔生花”!话说回来,韩愈在潮州的影响力并没有因为他的离开而消失。

《潮州韩文公庙碑》翻译及赏析

《潮州韩文公庙碑》翻译及赏析

《潮州韩文公庙碑》翻译及赏析潮州韩文公庙碑碑文高度颂扬了韩愈的道德、文章和政绩,并具体描述了潮州人民对韩愈的崇敬怀念之情。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潮州韩文公庙碑》翻译及赏析,欢迎阅读。

《潮州韩文公庙碑》作者:苏轼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

是皆有以参天地之化,关盛衰之运,其生也有自来,其逝也有所为。

故申、吕自岳降,傅说为列星,古今所传,不可诬也。

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是气也,寓于寻常之中,而塞乎天地之间。

卒然遇之,则王公失其贵,晋、楚失其富,良、平失其智,贲、育失其勇,仪、秦失其辩。

是孰使之然哉其必有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者矣。

故在天为星辰,在地为河岳,幽则为鬼神,而明则复为人。

此理之常,无足怪者。

自东汉以来,道丧文弊,异端并起,历唐贞观、开元之盛,辅以房、杜、姚、宋而不能救。

独韩文公起布衣,谈笑而麾之,天下靡然从公,复归于正,盖三百年于此矣。

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此岂非参天地,关盛衰,浩然而独存者乎盖尝论天人之辨,以谓人无所不至,惟天不容伪。

智可以欺王公,不可以欺豚鱼;力可以得天下,不可以得匹夫匹妇之心。

故公之精诚,能开衡山之云,而不能回宪宗之惑;能驯鳄鱼之暴,而不能弭皇甫镈、李逢吉之谤;能信于南海之民,庙食百世,而不能使其身一日安于朝廷之上。

盖公之所能者天也,其所不能者人也。

始潮人未知学,公命进士赵德为之师。

自是潮之士,皆笃于文行,延及齐民,至于今,号称易治。

信乎孔子之言,“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潮人之事公也,饮食必祭,水旱疾疫,凡有求必祷焉。

而庙在刺史公堂之后,民以出入为艰。

前太守欲请诸朝作新庙,不果。

元佑五年,朝散郎王君涤来守是邦。

凡所以养士治民者,一以公为师。

民既悦服,则出令曰:“愿新公庙者,听!”民欢趋之,卜地于州城之南七里,期年而庙成。

或曰:“公去国万里,而谪于潮,不能一岁而归。

没而有知,其不眷恋于潮也,审矣。

《潮州韩文公庙碑》翻译及赏析

《潮州韩文公庙碑》翻译及赏析

《潮州韩文公庙碑》翻译及赏析潮州韩文公庙碑碑文高度颂扬了韩愈的道德、文章和政绩,并具体描述了潮州人民对韩愈的崇敬怀念之情。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潮州韩文公庙碑》翻译及赏析,欢迎阅读。

《潮州韩文公庙碑》作者:苏轼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

是皆有以参天地之化,关盛衰之运,其生也有自来,其逝也有所为。

故申、吕自岳降,傅说为列星,古今所传,不可诬也。

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是气也,寓于寻常之中,而塞乎天地之间。

卒然遇之,则王公失其贵,晋、楚失其富,良、平失其智,贲、育失其勇,仪、秦失其辩。

是孰使之然哉其必有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者矣。

故在天为星辰,在地为河岳,幽则为鬼神,而明则复为人。

此理之常,无足怪者。

自东汉以来,道丧文弊,异端并起,历唐贞观、开元之盛,辅以房、杜、姚、宋而不能救。

独韩文公起布衣,谈笑而麾之,天下靡然从公,复归于正,盖三百年于此矣。

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此岂非参天地,关盛衰,浩然而独存者乎盖尝论天人之辨,以谓人无所不至,惟天不容伪。

智可以欺王公,不可以欺豚鱼;力可以得天下,不可以得匹夫匹妇之心。

故公之精诚,能开衡山之云,而不能回宪宗之惑;能驯鳄鱼之暴,而不能弭皇甫镈、李逢吉之谤;能信于南海之民,庙食百世,而不能使其身一日安于朝廷之上。

盖公之所能者天也,其所不能者人也。

始潮人未知学,公命进士赵德为之师。

自是潮之士,皆笃于文行,延及齐民,至于今,号称易治。

信乎孔子之言,“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潮人之事公也,饮食必祭,水旱疾疫,凡有求必祷焉。

而庙在刺史公堂之后,民以出入为艰。

前太守欲请诸朝作新庙,不果。

元佑五年,朝散郎王君涤来守是邦。

凡所以养士治民者,一以公为师。

民既悦服,则出令曰:“愿新公庙者,听!”民欢趋之,卜地于州城之南七里,期年而庙成。

或曰:“公去国万里,而谪于潮,不能一岁而归。

没而有知,其不眷恋于潮也,审矣。

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的传奇人生(三):谏迎佛骨,被贬潮州

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的传奇人生(三):谏迎佛骨,被贬潮州

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的传奇人生(三):谏迎佛骨,被贬潮州导语:贞元十二年(公元805年),韩愈被朝廷从阳山召回京都,此后的十年间历经了宦海沉浮,而在韩愈五十岁那年,遇到了他一生中一个十分艰难的挑战。

宪宗元和九年(公元814年)6月,淮西节度使吴少阳去世,其子吴元济接任节度使一职,手握重兵,公开反叛朝廷。

宪宗下令讨贼,然而朝廷的军队遭遇了顽强的抵抗,战争持续了四年仍然没有实质性的进展,究竟是战是和,唐宪宗也没了主意。

就在这时,韩愈的一封奏章给皇帝吃了一颗定心丸。

作为一个"文起八代之衰"的大文豪,韩愈在步兵谋战上也毫不含糊,在这封奏章里他提出了非常完整的军事理论和军事策略,后人对韩愈的奏章有很高的评价,可谓料敌如神,非文士纸上谈兵套语。

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韩愈担任行军司马,随宰相裴度征讨淮西叛军。

在这次征战中,唐军对敌军暗夜突袭,三千勇兵借风雪掩护,趁敌不备,大败吴军,扰攘多年的淮西叛乱终于得以平定。

荆山已去华山来,日出潼关四扇开。

刺史莫辞迎候远,相公亲破蔡州回。

——《次潼关先寄张十二阁老使君》这是韩愈在得胜回朝途中写下的一首诗,此次出征韩愈壮志得酬,不免心中大悦。

韩愈因军功被授予刑部侍郎,终于实现了他长久以来的仕途理想。

此时的韩愈也是当时的文坛领袖,正是风光无限之时,每日处理完政务,韩愈便回到家中接待学生和宾客,共研诗文。

然而好景不长,韩愈敢言直谏的性格,又使得他因言获罪。

这件事的起因与佛有关,得从一座寺院说起。

陕西扶风县有一座著名的法门寺,而法门寺之所以出名,是因为寺内有一座护国真身塔,塔内藏有一节释迦指骨,据说灵光无限,神圣无比。

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唐宪宗将佛骨迎入宫内供奉三日,然后送往京城各寺,供僧俗礼敬,掀起了全国性的宗教狂热。

韩愈一直是儒家思想的忠实维护者,对佛教始终持坚定的批判态度,此情此景令他深感忧虑,眼见佞佛误国,岂能听之任之袖手旁观。

他热血沸腾,一挥而就,一篇《论佛骨表》跃然纸上。

韩愈在潮州的传说

韩愈在潮州的传说

韩愈在潮州的传说韩愈在潮州的传说公元819年农历正月,韩愈带着耻辱、忧伤和失望离开长安,路过陕西蓝田关时,天正下着大雪,又传来了他的家人遭受株连被赶出京城、12岁的女儿病死路上的消息,悲愤万分的韩愈挥笔写下了“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的诗句。

经过两个多月的颠沛流离,韩愈来到潮州,上任后立即视察当地的农业生产。

他下令开凿水渠,鼓励耕种,释放当地豪强掠取的奴婢。

潮州城外有一条河,经常有鳄鱼出没,伤害百姓,吞食牲畜,当地人把这条河叫作恶溪。

韩愈到潮州不久,就前往恶溪了解情况,然后组织具有捕鳄经验的人员,到河边驱除鳄鱼。

韩愈还写了一篇《鳄鱼文》,向危害地方的鳄鱼宣战。

如今,潮州人在传说当年韩愈祭鳄的古渡口上,修建了一座纪念亭子,表示对这位为潮州百姓做好事的落难官员的崇敬。

采访:“这块碑就是韩愈当年到潮州以后所写的一篇文章,叫《鳄鱼文》。

鳄鱼,潮州自古就有,但是在韩愈之前很多官员从来没有治理过。

韩愈上任还不到一个月,他马上就办了这件事。

相传韩愈这篇文章写完了,仪式举行以后,当天晚上又打雷又刮风又下雨,天一亮,整个江水都干涸了,结果鳄鱼往西跑了六十里,从此再不来危害老百姓了。

”韩愈在潮州最大的作为,就是兴办州学,提倡教育,韩愈为此捐出了他在潮州任上八个月的所有俸银,用于乡校的办学费用。

作为唐代著名的学者,韩愈以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兴办学堂,把中原的教育和文化带到潮州。

韩愈在潮期间,还“以正音为潮人诲”,也就是推广唐朝的普通话、从事语言规范化的工作。

韩愈还启用当地优秀人才来管理州学。

采访:“当年潮州有一位叫赵德的,韩愈认为这个人完全可以胜任办学。

结果从一个没有官衔的人,一提就是海阳县尉,而且专门主管潮州的教育,所以尽管后来他(韩愈)调走了,潮州的教育不会受到影响,继承发展下去。

”作为唐代文坛上的领袖人物,韩愈一扫汉魏以来的奢靡文风,积极倡导古文运动,成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

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他被贬潮州时写了一首七律,直追老杜

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他被贬潮州时写了一首七律,直追老杜

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他被贬潮州时写了一首七律,直追老杜说起韩愈,大家会想到唐宋八大家、潮州、八仙过海中的韩湘子“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

”这句歌颂韩愈的词,来自宋代苏轼写的散文《潮州韩文公庙碑》,元佑七年三月,苏东坡接受了潮州知府的请求,为潮州重建韩愈庙所写的碑文。

众所周知,韩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

就诗歌而言,韩愈在诗坛的地位可与开创了韩萌诗派的孟郊相提并论。

韩愈贬谪潮州时写了一首诗,被后人视为赶上了老杜甫杜甫的诗风,大多数都是沉重顿挫的,而韩愈的这首《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也同样写得沉重顿挫。

这首诗的题目,也能读出很多信息,“左迁”就是被贬,“蓝关”指的是长安蓝田县南,“侄孙湘”就是韩愈的侄孙,传说八仙中的韩湘子。

这首诗的题目,用简单的翻译总结就是:因为他被贬潮州,按照当时的法律,他必须立即、限期离开长安,于是韩愈匆匆赶到蓝田县城南,韩翔来为韩愈送行。

来看看整首诗的内容: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来一一解读下这四句诗。

第一: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韩愈被贬潮州,原因是他的一封朝奏《谏迎佛骨表》,由于这篇奏章写得实在是太“狠”了,惹怒了唐宪宗。

唐宪宗起初是要杀韩愈的,在名相斐度等人的劝解之下,唐宪宗稍微平息了怒火,只是贬韩愈到潮州。

按照唐朝的法令,如果被降职,就要马上离开,带家人也来不及了。

韩愈是第一个去潮州的人。

早打对应晚衰,九天对应八千道。

第二: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首联开门见山点明了事情的起因,颔联则表达自己的内心。

为何韩愈要写《谏迎佛骨表》呢?是为“圣明除弊事”,韩愈的出发点是好的,他认为唐宪宗迎佛,无论于己,于朝廷社稷,都是不好的。

后来唐宪宗明白了韩愈的苦心,选择了原谅他,他说韩愈“大是爱我,我岂不知,然愈为人臣,不当言人主事佛乃年促也”“肯将衰朽惜残年”,指韩愈不惜一切,不顾自身,当时韩愈已经五十二岁了,自己难道还考虑这衰朽的老身?看到对圣明,对朝廷和社稷不好的事情,他一定要大胆站出来,说出来,不会选择明哲保身。

韩愈与潮州大颠和尚的故事

韩愈与潮州大颠和尚的故事

韩愈与潮州大颠和尚的故事大颠禅师一言驳倒大文豪韩愈唐代大文豪韩愈,大半生不信佛法,反对佛教。

元和十三年(公元818年),唐宪宗遣使率领众僧至法门寺奉迎佛骨,次年将佛骨迎到京城长安。

宪宗敕令先在宫中供养三天,再送往京城各寺院让僧俗礼拜。

这件事可说是朝野震动,王公士庶奔走相告,掀起全国上下迎佛骨的热潮。

韩愈因反对佛教,竟上书《谏迎佛骨表》,触怒宪宗,被贬官到潮州做刺史。

在前往潮州的路上,遇见他的侄子韩湘,引发无限的感慨,作了一首诗送给他侄儿。

该诗道: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本为圣朝除弊政,敢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被贬到潮州做刺史的韩愈,当时因为潮州文化未开,知识分子少,几乎没有可以论谈的对象,而上表哀谢并祈求东封泰山的表疏也久未见回报,因此郁郁寡欢。

闲暇无处排遣寂寞,便四处游山玩水,以遣孤寂不得志的心情。

一日,在登灵山时,偶遇大颠禅师。

大颠禅师问韩愈:“听说使君是因直言犯上,才来此做地方官的吗?”韩愈答道:“是的,我本在朝做刑部侍郎,因上表谏迎佛骨,被放逐到这瘴毒疫疠之地。

我自幼体弱多病,而今更是发白齿摇,怎受得了这里的气候与苦毒?所以一到此地,便上表请皇上东封泰山,希望早日召我回去,然而至今仍杳无音讯,唉!”大颠禅师听了,责问他:“我听说为人臣者,不能择地而安,不重名位而行其所当行。

今竟遭放逐而不乐,趋时求名,实非善臣之表现。

何况你敢直言犯上,是忠于君而不顾自身,心安理得,又有何怨言呢?唐室自天宝之乱,奸臣乱国,皇上讨伐都来不及了,做为人臣,既不能助上戡平内乱,以安邦国,尚且起动心意,触圣发怒,如今还要上表讨封泰山之地,岂不是不识时务呢?以穷治乱而祭其鬼,是不知命;动天下人心而无安邦定国之志,是不知仁;强言以干上怒,遇困而悒悒孤忧,是不知义;以乱为治而告皇天,是不知礼。

”又说:“你既然上表谏迎佛骨,不赞成皇上信奉佛教,想必一定对佛教了解甚深,所以才不赞成。

《中国古代名人圣贤》解说词——韩愈

《中国古代名人圣贤》解说词——韩愈

《中国古代名人圣贤》解说词——韩愈百代文宗—韩愈韩愈生于公元768年,卒于公元824年,字退之,河阳人,也就是今天的河南焦作孟州人。

他是我国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政治家、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

他重用人才,尽力传播中原文化,赢得了人民的千载崇敬和景仰,后人尊称他为“百代文宗”。

韩愈早年丧失父母,由兄嫂抚养长大成人。

贞元八年即792年,他考中进士,任职察御史,国子博士等职。

在政治上,他反对藩镇割据,拥护中央集权。

他济爱黎民,为民谋利。

思想上尊儒排佛。

唐宪宗时,曾随裴度平定淮西藩镇之乱,升为刑部侍郎,后因直言谏书,反对迎奉佛骨,触犯宪宗皇帝,被贬为潮州刺史。

穆宗即位,他奉诏回京。

此后,历任京兆尹,兵部侍郎及吏部侍郎等职。

卒后,谥号文,史称“朝文公”。

他倡导古文运动,反对六朝之后形式主义的骈偶文,主张写作内容充实的散体文。

他大力提倡秦汉以前的古文,并以自己的实践实现了自己的主张,树立了一代文风,写出来许多优秀的散文作品。

他的散文雄奇奔放,如《师说》、《进学解》、《张中丞传后序》、《说马》等。

由于他的倡导,散文得到了新的繁荣和发展,韩愈不仅在散文方面卓有成就,在诗坛上也独树一帜,他的诗歌创作与他的散文创作,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不仅某些思想内容一以贯之,在表现手法上亦有明显的散文化倾向。

这与他提倡儒学复古,反对駢文是一脉相承的。

韩诗的另一特点,便是追求奇、特、险、怪,以文为诗和涉险猎奇,构成了韩愈诗歌宏伟奇崛的艺术风格,后人称为“硬体诗”,有《韩昌黎先生集》传世。

韩愈在中唐诗坛上的贡献是突出的,他别开生面地创建了一个新的诗歌流派—韩孟诗派,与当时的“元白诗派”并驾齐驱,在当时和后世都有很深的影响。

韩愈是古代文学发展中最重要的革新家,他“文起八代之衰”,位居“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为“韩柳”。

“韩园”是为了纪念韩愈这位伟大的文学家而建,位于焦作孟州市洛常路北侧韩庄村,距焦作市区72公里。

南濒黄河,北倚太行,丘陵环抱,古柏苍翠,雄伟庄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3月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Mar.,2012第41卷第2期Journal of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Vol.41No.2■海外学术论坛唐人宋神:韩愈在潮州的神话与神化[新加坡]李志贤(新加坡国立大学文学暨社会科学院,新加坡117570)摘要:“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历来享有盛誉,即便在贬谪潮州的人生低谷期也以其勤政爱民的斐然功绩在唐宋潮州民众心目中赢得了由人到神的升格。

在这一演变、升格的过程中,潮州本地盛行的先贤崇拜和人神合一以及宋代理学的兴盛加速了韩愈的神化,唐宋地方祠庙祭祀政策的变化以及韩愈自身所具有的文化人格魅力等多种因素共同合力而促成了韩愈这一“唐人宋神”文化奇观。

关键词:唐宋史;民间信仰;韩愈;潮州中图分类号:I206;K2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4283(2012)02-0166-06收稿日期:2011-11-18作者简介:李志贤,男,新加坡人,哲学博士,新加坡国立大学文学暨社会科学院中文系副教授。

一、引言众所周知,韩愈(768—835)于元和十四年(819)因上疏《论佛骨表》触怒唐宪宗,被贬为潮州刺史。

韩愈于同年三、四月间抵潮①,又于同年十月改授袁州刺史,其刺潮时间不足8个月,但对潮州的经济、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并赢得世代潮人的景仰,以至“江山易姓于韩”②,在潮州历史上具有无人可以比拟的重要地位。

尤有甚者,入宋以后,潮人还将韩愈神化,“韩文公”成为后代潮人所崇奉和膜拜的神祇。

在潮州民间流传的诸多有关韩愈的神话中,最为神奇和脍炙人口的莫过于韩愈凭一纸《鳄鱼文》③关于恶溪祭鳄驱鳄的故事。

此外,还有许多有关韩愈的事迹和民间故事经过世世代代的传颂而演变为家喻户晓、内容生动的神话故事,如走马牵堤、八仙造湘子桥、韩祠橡木、插薯苗、访问岭等。

[1]24-28潮人还以其他方式纪念韩愈,或为他建祠立碑,或以其名号为景物胜迹命名,祠取名“韩文公祠”,山称“韩山”,水称“韩江”,树称“韩木”,连妇女的蒙头皂布也取名“文公帕”。

韩江北堤建有“祭鳄台”,潮州市里有“昌黎路”、“昌黎小学”;位于昌黎路中段的潮州博物馆前有建于明嘉庆十七年(1538)的石牌坊,坊额题有“昌黎旧治,邻海民邦”8字。

潮州西湖公661①②③宋人洪兴祖《韩子年谱》认为韩愈至潮时间为三月二十五日,后人沿用此说。

其实,韩愈在《潮州刺史谢上表》只说“今月二十五日到州”,又称“臣所领州在广府东界,去广府虽云才二千里,然来往动皆经月,……难计程期”。

清人郑珍《巢经巢文集·书韩集与大颠之书后》认为韩愈在二月中旬过韶,而“由广州至潮已须经月方到,韶之距广,又一千里,其至亦必旬日,公之到潮,为四月二十五日,确无可疑”。

故韩愈抵潮时间,尚待辨明。

潮州有“韩文公祠”,坐落于“韩山”上。

韩山原名“双旌山”,俗称“笔架山”,因韩愈登临而易名。

而经流潮州的河流原称“鳄溪”或“恶溪”,因韩愈治鳄而改名“韩江”。

现存的韩愈文集对韩愈的这篇文章,或作“祭”字,或无“祭”字。

据韩愈婿李汉所编的《昌黎先生集》原本中,只作《鳄鱼文》。

林西仲《韩文起》谓全文中无一祭字,且对生物也无致祭之理,故李汉将他编入杂著中而不列入祭文之内。

笔者以为,古代祭祀的对象都是祭者所尊敬的,而鳄雨是韩愈所深恶痛绝和要驱杀的,他怎会去祭呢?既无祭祀之意,就没有为祭祀所用之祭文。

以此观之,后世所流传的《祭鳄鱼文》的“祭”字或是后人添加。

园内涵碧楼后的山坡上立有“景韩亭”,亭内的《白鹦鹉赋》石牌,据说是韩愈的笔墨手迹,清代潮州知府龙为霖为之所刻。

[2]39-45还有韩江岸边的“观韩楼”,也是潮人为了瞻仰韩文公祠而修建的。

关于这些神话传说,已有许多介绍和评论,本文不予赘述。

[1]总之,正如苏轼所言,潮人对韩愈“独信之深、思之至”[3]卷5343《潮州府·文章》,出于一种感恩戴德的心理,在韩愈死后,潮人一直怀念他、尊崇他,视若圣贤,世代歌颂,最终把他从一个历史人物神化为神。

值得注意的是,“唐世潮州刺史,地方志官部所载凡10人,祀名宦祠者6人……今皆为人所淡忘。

惟韩愈深入人心,建有专祠,历久而弥显”[4]265-266。

中国历代贬谪潮州的中央大员颇多,以唐代来说,便有张玄素、唐临、常怀德、李皋、常衮、杨嗣复、李德裕和李宗闵等人,他们当中不乏名声威赫的一代名相贤臣,但他们基本上没有在潮人社会中占据一席之位,也没有留下什么可以供后人瞻仰的文化和历史遗迹,更谈不上像韩愈那样受潮人无以复加的尊崇。

而潮人并不是在韩愈离潮后或死后就奉他为神,“(潮)州之有祠堂,自昌黎韩公始也”[3]卷5343《潮州府·祠庙》。

这是说在宋神宗咸平二年(999)潮州通判陈尧佐在当地建立韩文公祠。

换言之,最迟至宋神宗咸平二年,作为唐人的韩愈才开始被升格为神或被神化。

由此看来,究竟是什么因素促使作为贬臣逐客的韩愈对潮州与潮人产生如此深远巨大的影响,以至到了宋代被神化而奉为神衹加以膜拜,确是一个值得观察和探讨的问题。

本文拟从潮人先贤崇拜的神文化、宋代理学的兴盛、宋朝廷对地方政府祠庙祭祀的政策以及官方的意识形态等方面作一简要论析,以就教于专家学者。

二、神化韩愈是潮人先贤崇拜神文化的表现潮州背五岭而面南海,故在文化上深具海洋文化的特色,表现在民间信仰上的其中一点便是盛行多神崇拜习俗。

另一方面,潮州地区又是一个移民社会,从秦末开始,南北朝、唐宋、明末各个历史时期的大规模移民潮,皆有众多中原人士移居至此,他们也带来了故土的宗教信仰。

因此,这些不同时期的移民所带来的各地的各种系统的神明,加上原来的地方神,就促成了潮州地区的神明愈来愈多,形成不同的神祇系统。

①历代地方志故而多谓潮人俗尚迷信,明嘉靖《广东通志》记述潮人“信尚巫鬼”[5]卷20《民物一》,清光绪《海阳县志》说潮人“贫富咸信鬼神,疾病托命于巫。

……其祠庙庵观,无一都一乡不有,每有所事,辄求珓祈签,以卜休咎”[6]卷7《风俗》。

但是,敬神祀神也是一种族群文化现象,多神崇拜则是潮州人信仰习俗的重要载体,是潮州很突出的地方特色。

潮人信奉的神灵名目繁多,若将他们祭拜的神祇系统分类,除了祖先崇拜之外,还有自然物崇拜、儒教崇拜、佛教崇拜、道教和民间俗神崇拜、先贤和英雄崇拜以及西方宗教崇拜。

宗教既是族群文化的一种具体表现,产生于纯朴的民间生活里的神话,就是一个血缘民族或地域群体的共同心理、观念和情感的表现。

西方学者Laurence G.Thompson很早就主张应该从整体和宏观的文化层面去了解华人的宗教。

[7]23-24同理,对于潮人之神化韩愈、祭祀韩文公,我们也应该从其特殊的神文化和民俗的视角去探究。

陈汉初先生在他的著作里对这一点就有精辟的见解:潮汕人的尊神、祭神风俗是颇有特色的。

潮人大体上都神化自然、天象,神化祖先、先贤、民族英雄、帝王和忠臣,并把他们当成神来顶礼膜拜……但也不能简单地称之为迷信而一了了之,应该把它作为一种特殊的人文现象来分析和对待。

[8]卷1《潮汕神文化》先贤和英雄崇拜本是潮人重要的宗教信仰传统,凡在历史上和现实中为人民造福者,在死后有许多皆被潮人奉为神。

例如关公(关羽)、妈祖或天后(林默娘)、双忠公(张巡、徐远),还有最为潮人所尊崇的韩文公(韩愈)等。

对所供奉的神明俗称“老爷”,统称大小神庙为“老爷宫”,拜神则称“拜老爷”,而拜佛和祭祖先就不称“拜老爷”,因为他们所供奉的“老爷”许多时候都是历史上或传说中对地方上老百姓有裨益的官吏名士,或是为民族国家牺牲的忠烈之臣和草莽英雄。

《柳南随笔》卷5曰:“前明时缙绅惟九卿称老爷,词林称老爷,外人司道以上称老爷,余止称爷,乡称老爹而已。

”但在民间,老百姓却多称地方父母官、豪绅为老爷,仆称主亦为老爷。

[8]卷1《潮汕神文化》恩泽于潮人的大儒和地方父母官韩愈,自然就是他们心目中最感激和崇敬的“老爷”之一。

潮人对韩愈的尊崇,随着历史的推移,到了宋代,作为唐人的“老爷”韩愈最终被神化为神。

潮州通判陈尧佐立韩文公祠乃“以风示潮人”[9]9582。

至761①有关潮州地区的多神崇拜习俗,参看陈汉初《潮俗丛谭》卷1《潮汕神文化》,汕头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亦可参看隗芾《潮人与神》,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2年版。

和元年(1054),知州郑申重建韩祠,元祐五年(1090),刺史王涤建“昌黎伯韩文公庙”,苏轼为之撰写《潮州昌黎伯韩文公庙碑》,碑文言:“潮人之事公也,饮食必祭,水旱疾疫,凡有求必祷焉”[3]卷5343《潮州府·文章》,充分反映了潮人对韩愈的无限崇拜,这是出自潮人对韩愈一种长远以来深厚的情感、景仰与缅怀的心理,他们借此颂扬韩愈的精神和道德感化力,“整体性地折射出潮人的观念世界与心灵世界”[2]104,也符合潮州当地人神合一、先贤崇拜的传统宗教信仰取向。

三、宋代理学的兴盛促成韩愈的神化众所周知,韩愈在潮州兴州学、行礼治,启迪潮州文化,使潮人对他颂扬有加。

不过,欧阳修在其《记旧本韩文后》中曾说:“韩氏之文,没而不见者二百年,而后大施于今……”[10]1538欧阳修所言虽有夸大之嫌,但确实是在宋代大儒如欧阳修、苏轼等人对韩文极力提倡之下,韩愈才享有“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3]卷5343《潮州府·文章》的美誉,才被举为承先启后的儒学代表人物,晋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11]292-304应理学学风之兴,入宋之后的潮州更为重礼崇儒,人文鼎盛,孕育了不少人才,中举为官者亦日多①。

被誉为潮之人杰的前八贤,除赵德一人是唐人外,其余7位都是宋人②,故潮州自北宋就享有“海滨邹鲁”的美誉。

南宋陈余庆《重修州学记》曰:爰自昌黎文公,以儒学兴化,故其风声气习传之益久而益光大。

绍圣以来,三岁宾兴,第进士者衮衮相望,而名臣巨公,节义凛然,掩曲江之美而增重东广之价者,挺挺间出。

迹其所自,岂惟山川炳灵,抑亦学校作成积习之所致也。

[3]卷5343《潮州府·文章》《重修州学记》说明宋代潮州习礼风气颇盛的一个关键便是韩愈复办州学、创立以儒学为基础的教育模式产生了深远影响,而我们也可以因此而理解为何宋代理学的兴盛在很大程度上也反过来促使了潮州官民对韩愈的神化。

所以,继潮州通判陈尧佐建立韩文公祠,北宋神宗和南宋宁宗先后于元丰七年(1084)和庆元五年(1199)追封韩愈为“昌黎伯”、“昌黎公”,配享孔庙,文人士子率先倡导韩文,竞相作咏韩诗文,官宦乡绅建立韩祠韩亭,书匾立碑,颂扬韩公。

潮州人民遂由尊韩、崇韩而至奉韩、祀韩,韩愈已从唐代一介儒生谪臣,被神化为配享祠庙的百世之师,俨然成为宋代潮人“食必祭,水旱疾疫,凡事必祷”的神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