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成藏过程研究的地质意义
盐湖盆地流体包裹体特征及油气地质意义

盐湖盆地流体包裹体特征及油气地质意义盐湖盆地是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油气勘探区域之一,其油气资源丰富,但由于地质条件复杂,勘探难度大,因此对盆地内流体包裹体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盐湖盆地流体包裹体的特征和油气地质意义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盐湖盆地流体包裹体的特征盐湖盆地的地质构造特殊,由于受到了多期构造运动的影响,其中包括燕山运动、喜马拉雅运动和青藏高原隆升等,因此在盆地内形成了较为复杂的构造形态。
在这种地质背景下,盆地内形成了多种类型的流体包裹体,具有以下的特征:1、包裹体类型多样盆地内形成了多种类型的流体包裹体,其中包括气液两相包裹体、气液固三相包裹体、固液两相包裹体和单相包裹体等。
这些包裹体的形成与盆地内的多期构造运动和岩浆活动密切相关。
2、包裹体成因复杂盆地内的流体包裹体成因复杂,其中既有沉积岩石中形成的自生包裹体,也有后期流体充注形成的自充包裹体。
此外,还存在着成因不明的外来包裹体,这些包裹体的成因需要进一步研究。
3、包裹体流体组成多样盆地内的流体包裹体流体组成多样,其中包括天然气、石油、水和岩浆等。
这些流体的组成与盆地内的地质构造和岩石类型密切相关。
4、包裹体温度压力条件复杂盆地内的流体包裹体温度压力条件复杂,其中包括低温低压、高温高压和高温低压等。
这些条件对盆地内的油气成藏和运移具有重要影响。
二、盐湖盆地流体包裹体的油气地质意义盐湖盆地的流体包裹体研究对于油气勘探和开发具有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油气成藏和运移盆地内的流体包裹体可以反映油气成藏和运移的历史,通过对包裹体的温度压力条件和流体组成的分析,可以确定盆地内的油气成藏时代和成藏环境,以及油气运移路径和方式等。
2、油气勘探和开发盆地内的流体包裹体可以为油气勘探和开发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通过对包裹体的流体组成和温度压力条件的分析,可以确定勘探区域内的油气类型和分布规律,以及油气的储量和品质等。
3、盆地构造演化盆地内的流体包裹体可以反映盆地的构造演化历史,通过对包裹体的成因和温度压力条件的分析,可以确定盆地内的构造演化时代和方式,以及盆地内不同构造单元之间的关系等。
向斜成藏理论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向斜成藏理论及其油气地质意义作者:李立立来源:《现代企业文化·理论版》2015年第02期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1145(2015)01-070-01摘要随着时代的变迁以及社会的进步,不光是中国,世界其他各国的油气勘探业都将面临着一定的挑战和机遇,随着人口基数的增加,对于资源的利用也更为严重,其中就包括油气资源,对于油气资源来说,其局艮}生为油气的勘探业带来了不小的难题,面临这一难题我们必须引进新的石油勘探理论。
但是随着石油勘探成熟度的不断增加,勘探对象也逐渐的更具有复杂性,所以,必须快速的发展“向斜成藏等”等勘探理论,进而不断的推动石油勘探业的整体发展。
关键词向斜成藏油气地质理论及意义一、向斜成藏理论的研究Unconventional Petroleum System(非常规油气藏)的理论是由美国的学者们提出的,主要涵盖与构造和岩层没有关系的非常规油气藏,而且在油气运聚的过程当中,并不受到浮力作用的影响,能够在较大面积的在区域上连续的存在着。
现今,向斜成藏理论主要拥有着三种类型的代表性观点;第一种类型的代表性观点,是赵文智以及邹才能等人提出的满凹含油观点,第二种类型的代表性观点,是由梁晓东以及吴河勇等人提出的向斜区的滞留成藏观点;第三种类型的代表性观点,是由卓勤功以及其团队提出的隐蔽油气藏理论观点,然而三种极具代表性的观点却都有一个相似之处,那就是向斜成藏的油气藏通常发育在物性都不好,在储集层中存在着“低孔低渗”现象,现今,在我国主要研究和开发这种非常规油气藏,将其作为低渗透油藏。
如果严格的讲,这种低渗透砂岩的油气藏并不能够完全的归属于深盆油气藏,因为还有成岩圈闭油气藏以及复合圈闭油气藏和岩性油气藏等一些比较常规的油气藏。
然而,针对低渗透油气藏来说,在国内外都有着相当多的学者对低渗透油气藏的渗流特征、成藏机制以及储层成因和地质特点等方面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归纳出低渗透油气田的具有以下几方面的地质特征:第一方面,范围广、丰度低、大油气区以及小油气藏的油气聚集特征;第二方面,覆盖范围较广的优质烃源岩与接触较为紧密的生储盖相互组合;第三方面,油气藏的主要形成地点为规模较大的陆相浅水河流三角洲地区;第四方面,大范围准层状成岩型以及毛细管压力型和岩性型为主的多种圈闭类型共存;第五方面,拥有着非达西渗流以及达西渗流的两种类型的渗流机理;第六方面,不同种类型油水之间的关系一直存在,油水关系的分布具备着一定的复杂性;第七方面,带状富集以及宏观连片和甜点高产的资源分布特征及其整体勘探布置。
断陷盆地油气成藏作用面及其石油地质意义——以济阳坳陷东营凹陷为例

沉 积 盆 地 中包 含 多 种 不 同级 别 、 不 同类 型 、 不 同作 用 形 式 的 界 面 , 高 级 别 的 界 面 如 层 序 地 层 界
石 油地 质意 义 以及 它们 之 间的耦 合关 系 。
面, 是 不 同层 次反 映 盆 地构 造 演 化 与充 填 史 的 时 间
1 各种作 用界面的地质意义
特点是这种作 用界面并不是传统意义上 的客 观时 间、 物质或物理界 面 , 而 是 伴 随着 地 质 认 识 的深 化 而提 出的理论 界面 。笔者主要讨论 了济 阳坳 陷东 营 凹 陷不 同流 体 作 用 界 面 的 表 现 形 式 、 控制 因 素 、
( 门限 深 度 为 2 8 0 0 m) , 也 生 成 少量 低 熟 油 ( f - I气
地
质
与
采
收
率
Vo 1 . 2 0 . N o .
2 0 1 3 年1 月
Pe t r o l e u m Ge o l o g y a n d Re c o v e r y Ef ic f i e nc y
J a n . 2 01 3
・
油气 地质 ・
烃、 超压界面等 , 这些界面多与盆地 内部新生 流体 形成及其对应 的各种作用有关 , 还与盆地地温场等
关 系密 切 , 也 被 称 为次 生 界 面 或动 态 界 面 ( 受 控 于
温度 、 压 力 作 用及 化 学 场 ) , 表现 为 在 一定 的深 度 变
化范 围, 存 在 于 盆地 的一 定演 化 时 间 段 内 。显 著 的
排、 运、 聚 有关 的不 同新生流体 的作用界 面。在对 断陷盆地 生排 烃 、 超压、 次生孔 隙发 育 、 耗 水等界面定 义 、 特 征及
油气成藏地质学的内涵及其在石油地质学中的定位

第28卷 第2期O I L &G AS GE OLOGY 2007年4月 收稿日期:2007-02-15 第一作者简介:赵靖舟(1962—),男,教授,成藏地质学、天然气地质及地球化学 基金项目: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NCET -05-0876)文章编号:0253-9985(2007)02-0139-04油气成藏地质学的内涵及其在石油地质学中的定位赵靖舟,张春林,曹 青,高 乐(西安石油大学油气资源学院,陕西西安710065)摘要:油气成藏地质学是石油地质学的核心,是石油地质学中研究油气藏形成和分布规律的一门分支学科。
其研究内容包括油气藏形成的基本要素或条件、成藏年代学、成藏地球化学、成藏动力学以及油气藏形成和分布的规律等。
当前,石油地质学已由成盆、成烃研究阶段进入了以研究成藏为主的阶段,明确油气成藏地质学的内涵及定位将有助于推动石油地质学的发展。
关键词:内涵;定位;油气成藏地质学;石油地质学中图分类号:TE122.3 文献标识码:AConnota ti on s of hydrocarbon accu m ul a ti on geologyand its positi on i n petroleum geologyZhao J ingzhou,Zhang Chunlin,Cao Q ing,Gao Le(School of Petroleum Resources,X i ’a n Shiyou U niversity,X i ′an,Shaanxi 710065)Abstract:A s a maj or branch of petr oleu m geol ogy,the geol ogy of hydr ocarbon accumulati on is f ocused on the research of hydr ocarbon pooling and distributi on,including the funda mental ele ments or basic conditi ons,geo 2chr onol ogy,geoche m istry,dyna m ics of hydr ocarbon accumulati on,and the patterns of f or mati on and distributi on of reservoirs .Currently,the focus of petr oleu m geol ogy has shifted fr om the f or mati on of basins and generati on of hydr ocarbon t o hydr ocarbon accumulati o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notati on and positi on of hydr ocarbon ac 2cu mulati on geol ogy is hel pful t o the devel opment of petr oleu m geol ogy .Key words:connotati on;positi on;hydr ocarbon accumulati on geol ogy;petr oleum geol ogy1 成藏地质学的提出及其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20世纪80—9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性油气勘探难度的进一步加大,成藏研究日益引起石油地质界和勘探界的重视,出现了含油气系统理论[1~20]、流体封存箱理论[21~27]、幕式成藏理论[28~37]等重要的成藏地质理论,以及成藏年代学[38~41]、成藏地球化学[42~49]、成藏动力学[50~67]等一些前缘性的研究领域。
油气成藏模式与富集规律-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油气成藏模式与富集规律-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概述部分内容:1.1 概述油气成藏模式与富集规律是石油地质学中非常重要的研究内容,对于油气勘探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对油气成藏模式的研究,可以揭示油气成藏的原因和过程,为勘探人员提供找矿的依据。
而富集规律的研究,则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油气在地下富集的规律和特点,为石油勘探开发提供科学的依据。
本文将对油气成藏模式与富集规律进行系统的介绍和分析。
首先,在概述部分,我们将对文章的结构和目的进行简要说明。
接着,我们将进入正文部分,分别讨论油气成藏模式和富集规律的相关内容。
在油气成藏模式的部分,我们将详细介绍断块构造型和盆地构造型两种常见的油气成藏模式,并分析它们的特点和成因。
在富集规律的部分,我们将重点探讨地层特征与油气富集规律以及地质构造与油气富集规律之间的关系。
最后,在结论部分,我们将强调油气成藏模式和富集规律的重要性,并探讨它们在实际勘探开发中的应用价值。
通过本文的研究和分析,我们希望能够为石油勘探开发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促进油气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几点:文章结构:本文共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主要包括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三个方面。
首先,概述介绍了油气成藏模式与富集规律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接着,文章结构部分说明了整篇文章的组织结构和各个部分的内容。
最后,目的部分明确了本文的目标和意图,即通过对油气成藏模式与富集规律的研究,揭示油气资源的分布规律,为油气勘探和开发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
正文部分主要包括油气成藏模式和富集规律两个部分。
油气成藏模式部分详细介绍了断块构造型油气成藏模式和盆地构造型油气成藏模式。
在断块构造型油气成藏模式中,探讨了断块构造对油气形成和富集的影响因素和机制。
在盆地构造型油气成藏模式中,分析了盆地构造演化过程中不同地质条件下油气的成藏模式及控制因素。
在富集规律部分,探讨了地层特征与油气富集规律以及地质构造与油气富集规律两个方面。
油气成藏机理的研究现状与思路

油气成藏机理的研究现状与思路油气成藏过程包括油气的生成、运移、聚集以及保存和破坏各个环节,既是石油地质理论的核心问题,又是有效解决油气勘探活动的关键问题。
自石油工业产生以来,油气成藏机理研究一直是石油地质学家极为关注的课题,其研究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50年代初),为油气成藏机理研究的初始阶段,以沿背斜褶皱带分布油气藏的背斜学说或重力学说为代表,并提出了陆相成油理论;第二阶段(50年代中期—70年代末),本阶段是在油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和形成过程分析的基础上,全面研究了油气成藏机理,同时建立了陆相石油地质理论;第三阶段(80年代—至今),主要表现在通过先进的油气勘探技术和方法,以及计算机技术和物理模拟技术进行系统的油气成藏的各项条件、机制和相互之间有机配置关系的研究,同时进行油气成藏过程中的定量和半定量研究。
但是由于油气藏形成过程非常复杂,影响因素很多,研究难度大,致使油气成藏机理仍为石油地质研究中最为薄弱的环节,许多油气生成、运移、聚集和保存中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目前仍停留在推理阶段,严重地影响了油气资源分布规律和预测油气藏的准确性,制约着许多盆地(或区带)的油气勘探和开发过程。
因此,需要从典型沉积盆地和典型区带的实际油气藏解剖分析出发,采用系统的、动态的和定量的研究方法,将典型油气藏解剖分析与物理模拟和数学模拟相结合,综合考虑油气的生成、运移、聚集与保存过程,建立油气成藏定量模式。
油气藏成藏理论研究现状特别是近年的时间里,随着世界石油工业的迅速发展和紧张的世界能源形势,对油气成藏过程和分布规律的研究和认识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对油气成藏条件(生、储、盖层等)的研究,无论从方法、手段和理论上,已基本上成熟和完善。
(2)成藏过程,成藏期次的研究,从动态过程的角度对油气藏的形成进行历史分析,结合构造演化史、沉降史、热史及成岩史研究,开展了包裹体分析、同位素分析、油藏地化分析等大量研究,对油气成藏有了相当的认识。
油气成藏期研究方法

contents
目录
• 油气成藏期概述 • 油气成藏期研究方法 • 油气成藏期研究应用 • 油气成藏期研究展望
01 油气成藏期概述
油气成藏期的定义
总结词
油气成藏期是指油气在地下形成并聚集的时期,是油气形成和分布的重要控制 因素。
详细描述
油气成藏期是指油气从生成到运移聚集的整个过程所经历的时间段。这个过程 包括油气的生成、运移和聚集,以及最终形成的油气藏的保存和破坏。
实验模拟法
总结词
通过模拟油气的生成、运移、聚集过程,推断油气成藏期。
详细描述
实验模拟法通过模拟地层条件下油气的生成、运移、聚集过程,了解油气成藏过程中各因素的相互关 系和演化规律,从而推断油气成藏期。该方法在室内实验条件下进行,具有较高的可控性和可重复性 。
03 油气成藏期研究应用
油气勘探
01
总结词
通过分析地层、岩性、构造等地质信息,推断油气成藏期。
详细描述
地质分析法是油气成藏期研究中最基础的方法,主要通过分析地层序列、沉积相、岩性组合、构造特征等地质信 息,推断油气在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聚集,从而确定油气成藏期。
地球物理法
总结词
利用地球物理技术探测油气藏的物理 性质,推断油气成藏期。
油气成藏期的影响因素
总结词
影响油气成藏期的因素包括地质条件、构造运动和气候变化 等。
详细描述
地质条件如地层厚度、岩性、地层压力等,构造运动如断裂 、褶皱等,气候变化如海平面变化、水文条件等,这些因素 都会影响油气的生成、运移和聚集过程,从而影响油气成藏 期的形成和演化。
02 油气成藏期研究方法
地质分析法
需要整合不同学科领域的研究成果和 技术方法,建立统一的研究平台和标 准,加强学科交叉和人才培养。
油气成藏研究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

体包裹体广泛应用于石油地质研究领域。测定流体 包裹体的均一温度, 可以估计自生矿物包裹体的形 成时间, 进行油气注入时间和方向的推算; 对包裹 体烃类地球化学测试, 研究储层包裹体中烃类母质 特征及其成熟程度, 进而研究油气充注史和油源问 题。其中的许多方法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尤其是如 何使注入史分析真正定量化, 是努力的方向。
$
油气成藏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特别是近 %" 年的时间里,随着世界石油工业
的迅速发展和紧张的世界能源形势, 对油气成藏过 程和分布规律的研究和认识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 展, 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 对油气成藏条件( 生、 储、 盖层等) 的研究, $) 无论从方法、 手段和理论上, 已基本上成熟和完善。 ( 成藏过程, 成藏期次的研究, 从动态过程的 %) 角度对油气藏的形成进行历史分析, 结合构造演化 史、 沉降史、 热史及成岩史研究, 开展了包裹体分 析、 同位素分析、 油藏地化分析等大量研究, 对油气 成藏有了相当的认识。 ( 成藏动力学, 即油气运移与聚集研究, 结合 2) 地压场、 地温场和地应力场开发了大量实验模拟和 数值模拟的定量化研究,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 油气系统分析, 这是一项新兴的石油地质 3) 综合研究 方 法 , 把油气藏的各种地质要素( 生、 储、
・ ・ ,/
=>?#? 0>@ABC>D9
96E /&&, F*G(,H ?*(I
盖和上覆岩层) 和地质作用( 油气生运聚作用和圈 闭形成作用)纳入统一的时空范围内综合考虑, 强 调彼此间的配置关系, 从而弄清油气分布规律。 下面分别以“ 三场” 与油气的研究、 成藏史研 究、 含油气系统研究、 成藏动力学系统研究以及盆 地模拟技术等五个方面介绍目前国内外油气成藏 机理研究的新进展和存在的不足以及发展趋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成藏过程对油气地球化学特征的控 制作用
油气 地化特 征 主 要 受 源 岩 类 型、成 藏 过 程 和 成 藏后的次生改造作用 3方面因素控制 。 [8] 许多学者 更多地讨论了源岩类型对油气地球化学特征的控制
作 用 ,而 对 成 藏 过 程 的 影 响 作 用 探 讨 不 够 ,国 内 学 者 尤 其 探 讨 不 多 。天 然 气 明 显 受 成 藏 过 程 控 制 ,不 仅 其 在运 移过程 中存 在 分 馏,更 重 要 的 是 聚 集 历 史 的 差 异对天然气组分和同位素的控制更为明显 。 [8,9] 1.1 克拉 2气田的成藏过程
2 成藏过程对烃源岩生气潜力评价的 意义
成藏过程对 油 气 资 源 评 价 具 有 明 显 的 影 响,尤 其在评价高过成熟烃源岩的气潜力时必须考虑以下
2大 方 面:① 静 态 的 气 源 评 价 (厚 度、丰 度、类 型、成 熟 度),气源对比 反 证 气 潜 力;② 由 于 成 藏 过 程 造 成 的 气 潜力的变化,包 括 直 接 来 源 于 源 岩 天 然 气 的 聚 集 过 程 (干 酪 根 裂 解 气 )和 古 油 藏 裂 解 成 气 的 特 殊 气 源 (原 油 裂 解 气 )。
轮西地区奥陶系潜山稠油藏经历了以侧向运聚
为主的加里东晚 期 - 早 海 西 期 油 气 聚 集 和 破 坏,即 有沿断裂向上调整又有侧向运聚特征的海西晚期油
气聚集和降解成 稠 油 的 复 杂 的 成 藏 过 程,且 轮 西 地 区奥陶系稠油藏基本上不受印支期-喜山期油气充 注和调整的影响(图 3)① 。
论了油气成藏过程研究对油气勘探方向的指导作用。
关 键 词 :油 气 成 藏 过 程 ;油 气 特 征 ;勘 探 潜 力 分 析 ;勘 探 方 向
中图分类号:TE122.1+ 2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672-1926(2005)05-0545-07
0 引言
我 国 许 多 含 油 气 盆 地,特 别 是 叠 合 含 油 气 盆 地 都 具有多 套 烃 源 层、多 个 烃 源 区、多 期 油 气 生 成、多 个 油 气 系 统 或 子 系 统 控 油 、多 期 油 气 充 注 聚 集 。不 同 时期人们研究油气成藏充注的手段不同。传统的成 藏 期 分 析 主 要 从 生、储、盖、运、聚、保 各 项 参 数 有 效 配 置 ,根 据 构 造 演 化 史 、圈 闭 形 成 史 与 烃 源 岩 生 排 烃 史作出推断 。 [1] 常用的 3个方法是根据油源岩的主 生 油 期 、圈 闭 形 成 期 、油 藏 饱 和 压 力 分 析 油 气 藏 形 成 期。随着地球化学分析手段的深入,20世纪 90年代 以 来 成 藏 期 分 析 是 在 构 造 发 展 史、埋 藏 史、热 演 化 史 、沉 积 成 岩 史 等 地 质 历 史 分 析 基 础 上 ,开 始 寻 求 油 气 成 藏 的 直 接 地 球 化 学 证 据 ,如 油 气 非 均 一 性 、包 裹 体 、成 岩 矿 物 年 龄 和 储 层 沥 青 等 [2~ 5]。
研究表明,克拉 2气田的成藏概括为 2次充注、 2次调整(破坏)的形成过程,即喜山早期 油气充 注、 破 坏 过 程 和 喜 山 晚 期 的 天 然 气 充 注、调 整 过 程[11] (图 1)。喜山早期,即下第三系沉积末 期,克拉 苏附 近 的 三 叠 系 烃 源 岩 成 熟 度 已 经 较 高 ,RO 约 为
546
天然气地球科学
Vol.16
图 1 库车坳陷油气两期成藏过程(据赵孟军等,2003)
1.3%,而 侏 罗 系 烃 源 岩 成 熟 度 较 低,RO 约 为 0.9% 。该 期 聚 集 的 油 气 主 要 分 布 在 白 垩 系 和 下 第 三 系 中 ,后 由 于 喜 山 早 期 运 动 的 影 响 ,断 层 发 生 开 启 和 地 表 水 渗 入 而 受 到 降 解 破 坏 。喜 山 中 晚 期 ,随 着 上 覆 地 层 的 不 断 沉 积,埋 深 不 断 加 大,三 叠 系 烃 源 岩 在 RO 为 1.3%之 后 生 成 的 天 然 气 和 侏 罗 系 烃 源 岩 在 RO 为 0.9%以后生成的油气开始聚集。克拉 2气田 的 天 然气则主要 是 晚 期 阶 段 生 成 的 产 物,其 组 分 偏 干,碳同位素偏重 。 [11] 1.2 阿克莫木气田的成藏过程
值 得 注 意 的 是,由 于 喜 山 期 轮 西 断 裂 系 统 继 晚 印支期以来一直 停 止 活 动,从 而 造 成 寒 武 系 中 保 存 下来的古油藏裂 解 成 气,并 沿 轮 西 断 裂 系 统 向 上 扩 散,从而造成轮西 地 区 部 分 井 稠 油 中 存 在 较 高 成 熟 度 的 原 油 裂 解 气 ,但 原 油 性 质 没 有 改 变 。在 轮 西 地 区 南 部 的 塔 河 油 田 ,尤 其 是 三 区 块 内 ,由 于 断 裂 系 统 在
阿克莫木气田的天然气为非烃组分含量较高的
干 气,其 中 烃 类 气 体 含 量 为 80.41%~ 90.79%,在 烃类气体中甲烷为主要成分,重 烃 气 不 超 过 0.3%, 干 燥 系 数 高 达 99.7%。 阿 克 1井 非 烃 气 体 含 量 较 高,其中 N2含量最高可达 9.04%,CO2 含 量 最 高 可 达 11.39%。阿克 1井天然气 δ13C1 和 δ13C2 值 明 显 偏 重,δ13 C1 为 - 21.9‰~ - 25.2‰,δ13 C2 为 -20.2‰~-21.2‰ 。 [12,13]
近 年 来,随 着 油 气 成 藏 期 次 和 过 程 研 究 的 不 断 深 入,提出 了 在 油 气 分 异 特 征、包 裹 体、储 层 沥 青 和 成岩矿物年代学研究基础上的结合盆地构造演化
史 、沉 积 埋 藏 史 、烃 源 岩 热 演 化 史 研 究 和 各 种 成 藏 条 件有效匹配研究的综合研究油气成藏期次和过程的
克 拉 2气 田 天 然 气 烃 类 气 体 中 以 甲 烷 为 主 (甲 烷 含 量 为 96.9%~ 98.22%),乙 烷 含 量 很 低 (为 0.31%~ 0.53%),几 乎 不 含 大 于 乙 烷 的 烃 类 组 分, 因此天然气干燥系数几乎接近 1.0。克 拉 2气 田天 然 气 δ13C1 和 δ13C2 值 明 显 偏 重,δ13C1 为 - 27.3‰~ - 31.1‰ ,δ13C2 为 - 16.8‰ ~ - 19.4‰ 。可 见 ,与 一 般 的 煤 成 气 相 比 克 拉 2气 田 的 天 然 气 组 分 明 显 偏 干,碳同位素明显偏重 。 [10]
方 法 [6,7]。但 是 对 油 气 成 藏 期 次 和 过 程 的 认 识 不 是 目 的,其 目 的 是 加 深 对 石 油 地 质 的 认 识,指 导 油 气 勘 探 。油 气 成 藏 过 程 研 究 具 有 十 分 重 要 的 地 质 意 义 ,本 文结合油气成藏过程研究实例尝试进行分析。
第 16卷 第 5期
天然气地球科学
Vol.16No.5
2005年 10月
NATURAL GAS GEOSCIENCE
Oct. 2005
==================================================================
天然气地质学
油气成藏过程研究的地质意义
聚 集的阿克莫木天然气 组 分 很 "干 ",碳 同 位 素 很 重 (图 2)[14]。 1.3 塔北隆起轮西奥陶系潜山油气成藏过程
轮 古 西 奥 陶 系 潜 山 油 藏 的 轮 古 9与 轮 古 15等 井区为重油,其中轮古 9井原油密度最大,20℃密度 达 1.029g/cm3;轮 古 154、轮 古 42等 井 区 为 正 常 油,原 油 的 密 度 小 于 0.9g/cm3,且 具 有 明 显 的 生 物 降解作用。而其原油中溶解气却具有较高的干燥系 数 (0.92~ 0.96),且 具 有 较 高 的 氮 气 含 量 (6%~ 24% )① 。研 究 认 为 轮 西 地 区 奥 陶 系 潜 山 天 然 气 尤 其 成熟度较高的轮古 9、轮古 15-2和轮古 421等 井 天 然气为原油裂解气①。
研究认为阿克莫木气田也经历了多期次的成藏
过 程 。在 喀 什 凹 陷 第 三 系 沉 积 之 前 ,石 炭 系 烃 源 岩 就 已 经 进 入 了 高 成 熟 阶 段,其 RO 主 要 为 1.5%~ 1.8% 。第 三 系 沉 积 后 ,尤 其 是 上 第 三 系 的 巨 厚 沉 积 , 石炭系烃源岩进入了过成熟阶段。此时阿克莫木天 然 气 聚集成藏,很 明 显 是 主 要 聚 集 了 石 炭 系 烃 源 岩 在 RO 为 1.5%~1.8%之后生成的甲烷碳同位素重 于 -30.8‰ ~ - 31.9‰的 天 然 气,从 而 造 成 了 晚 期
收 稿 日 期 :2005-07-03;修 回 日 期 :2005-08-04. 基金项目:"十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编号:2001BA605A-06,2004BA616-04);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青年创新基金项目联合资助 . 作 者 简 介 :赵 孟 军 (1965-),男 ,河 北 巨 鹿 人 ,博 士 ,高 级 工 程 师 ,主 要 从 事 油 气 成 藏 地 质 研 究 工 作 .E-mail:zmj@ .
塔里木盆地满东地区中下寒武统泥质烃源岩一
般 厚 度 50~ 150m,灰 质 烃 源 岩 厚 度 一 般 为 100~ 200m。源 岩 的 岩 石 类 型 为 深 灰 、灰 黑 色 泥 晶 灰 岩 与 纹 层 状 具 水 平 纹 理 的 泥 岩 ,此 外 还 有 黑 灰 、灰 黑 色 的 泥质泥晶云岩。欠补偿盆地沉积相的寒武系烃源岩 具 有 较 高 的 有 机 质 丰 度,如 库 南 1井 烃 源 岩 厚 为 336 m,TOC 范 围 值 为 0.4%~ 5.52%,平 均 值 1.24% 。因 此 如 果 按 静 态 的 评 价 条 件 ,该 地 区 寒 武 系 烃源岩具有很高的生气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