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方经济学角度浅谈大学生就业问题
用西方经济学理论看我国的就业问题

用西方经济学理论看我国的就业问题摘要:就业是民生之本,在国家的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正因为此,一直受到各个国家的关注,西方经济学家在长期对就业问题的关注下,形成了一系列不同学派的经济学理论,对各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现如今,我国的就业形势非常严重,急需解决就业矛盾。
因此,透过西方经济学的一些理论,可以帮助我们看清我国的就业问题,并能从中得到一些有利的启示和对策,来帮助我们走出就业矛盾的困境。
关键词:我国的就业问题西方经济学理论借鉴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人们改善生活条件的基本前提和途径,一直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实现充分就业可以说是每个国家一直追求的重要目标。
对于我国,由于国情的特殊性,人口基数大,发展的迫切性等问题,所以实现充分的就业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劳动力供给和就业岗位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严重影响着我国的就业形势,特别是经济危机以来,我国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增长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所以,现在解决好就业问题对于我国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就业问题的重要性使得就业成为人们长期研究的中心和话题,西方经济学家在对就业问题的长期关注下形成了各自具有特色的就业理论。
如古典学派的充分就业理论和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凯恩斯学派的有效需求不足理论与需求管理政策,新古典综合派的结构性失业理论等,可以说这些理论在经济学的发展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同时对经济的发展也产生了重大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知识无国界,虽然是西方的经济学理论,国与国之间的国情,阶级不同;虽然这些理论由于种种原因还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但我想他们对于就业问题的分析和实现就业的一些措施和方法,在帮助我们正确认识和解决我国当前就业问题上会起到一定借鉴作用的,毕竟在很多问题上还是有相通之处的。
我国的特殊国情决定了我国的就业问题变得相当的复杂,可以说它集中了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以及转型国家的就业矛盾。
大学生就业难的经济学思考

大学生就业难的经济学思考作者:汪文忠编辑:吕航大学生就业是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的民生大事,解决和提高就业问题,等于是推动经济的发展。
如何解决就业难,我们不妨站在经济学的角度来思考,以经济学之“药”疗治大学生就业之“疾”,或许能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启发。
稳定经济发展并拉动就业需求立足经济学的视角,当代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突出表现在经济增速放缓拉动就业乏力、经济转型和调整结构诱发的结构性就业矛盾、劳动力市场分割和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对毕业生择业、流动的障碍以及高等教育不适应经济发展需要导致的结构性供过于求等等。
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题,必然要对症下药,谋求解决之道。
发展经济是促进就业的根本保证,拉动大学生就业需求始终要靠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需要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坚持推进区域和行业协调发展,只有各区域经济和各行业生产力协调发展,大学生的就业环境和就业待遇才会相对均衡,就不会过分集中于某个区域或行业,才能有效缓解大学生就业问题。
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
破解城乡二元体制,破除毕业生流动的制度性障碍,要为毕业生的就业创造宽松的体制环境。
持续扩大内需并保持经济平稳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扩大就业容量,产业结构的优化与扩大大学生就业岗位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实施创新驱动以增强就业发展动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享赋。
党的十八大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并着重部署了实施创新驱动、增强发展新动力的发展战略任务。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对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做出了重要部署,为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立了模型、指明了方向。
当前我国经济的转型发展,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必须要以科技创新、技术进步为动力,实现从要素和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发展转变。
经济学对就业与失业问题的分析与解决方案

经济学对就业与失业问题的分析与解决方案在现代社会中,就业与失业问题一直是备受关注的焦点。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人们对就业和失业问题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
经济学作为一门研究经济现象的学科,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分析就业与失业问题的科学方法,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方案。
一、就业问题的经济学分析就业问题是一个复杂多变的现象,经济学通过分析市场机制和需求与供给的关系,对就业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首先,经济学家认为,就业问题与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密切相关。
劳动力供给的增加或减少,都会对就业率产生影响。
例如,当劳动力市场供给过剩时,失业率会上升,因为雇主可以更加挑剔地选择合适的员工,从而增加了求职者的竞争压力。
相反地,当劳动力市场供给不足时,就业率会上升,因为雇主需要更多的员工来满足日益增长的产出需求。
其次,经济学家还分析了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许多传统产业的需求不断减少,同时新兴产业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这就要求劳动者具备更新更高的技能和知识。
因此,就业问题也与人力资源的培养和教育投资密切相关。
最后,经济学家关注就业问题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就业率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状况。
高就业率可以促进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稳定,而失业率过高则会导致社会不安定和经济不景气。
二、失业问题的经济学分析失业是一个经济社会问题,经济学通过分析失业问题的原因和影响,提出了解决失业问题的有效方法。
首先,失业问题与经济周期密切相关。
经济学家认为,经济衰退和经济危机时期失业率上升是正常现象。
由于需求下降和生产减少,企业会减少用工需求,导致大量的人失去工作。
因此,失业问题的解决与经济的增长密切相关,促进经济的发展可以缓解失业问题。
其次,技术进步也是失业问题的原因之一。
随着科技的发展,许多传统行业的就业机会减少,因为机器和自动化系统可以取代很多人力劳动。
因此,对于失业问题的解决,促进技术进步,培养适应新技术的劳动力至关重要。
西方经济学中的劳动力市场与就业理论

西方经济学中的劳动力市场与就业理论劳动力市场是西方经济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指的是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之间的交互关系。
在这个市场中,就业理论则是研究劳动力市场运作的原理与机制的学科。
本文将探讨西方经济学中的劳动力市场与就业理论。
一、劳动力市场的供给和需求劳动力市场的供给来自于劳动者,他们通过提供劳动力来获得收入。
而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则来自于雇主,他们需要劳动力来完成各种任务和生产活动。
供给和需求双方通过劳动力市场来进行交易和协商。
1.1 劳动力市场的供给劳动力市场的供给是由劳动者提供的,他们通过提供劳动力来获取收入和就业机会。
供给的大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人口结构、教育水平、技能需求等。
人口结构是决定劳动力市场供给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个年龄结构合理、就业能力强的人口结构有利于实现劳动力市场的平衡。
此外,教育水平和技能也会影响劳动者的供给能力。
受过高等教育和拥有专业技能的劳动者更容易找到就业机会。
1.2 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来自于雇主,他们需要劳动力来完成各种任务和生产活动。
需求的大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经济增长、劳动力成本等。
经济增长是影响劳动力需求的一个重要因素。
经济增长意味着更多的生产和服务需求,从而需要更多的劳动力来满足市场需求。
然而,经济增长并不是唯一的影响因素,劳动力市场的需求还受到劳动力成本的影响。
较低的劳动力成本会促使企业增加用工,从而提高就业机会。
二、西方经济学中的就业理论在西方经济学中,有多种理论用于解释劳动力市场的运作和就业现象。
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就业理论。
2.1 供求匹配理论供求匹配理论认为,劳动力市场的运作取决于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匹配程度。
当供给和需求之间存在较好的匹配时,劳动者能够找到适合自己技能和能力的就业机会。
如果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匹配程度较差,就会出现劳动力市场的失衡。
为了提高供求匹配的效率,劳动者和雇主可以通过提升技能和教育水平来增加自己的竞争力。
此外,政府也可以通过培训和教育政策来促进供求匹配。
西方经济学理论分析说明大学生就业难,赵虎论文

西方经济学理论分析说明大学生就业难,赵虎论文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rule of law, but also the most basic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Despite my good social order in General, but there are law-abiding consciousness, social order is not standard, regardless of faith, Twining visit visit and other outstanding problems. We want to actively promote the field of multi-level governance according to law, promote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the social environment. To promote universal compliance. Actively foster the rule of law culture, carry out law publicity and education on honesty and trustworthiness, guide the masses and consciously abide by the law, failing to find method, problem-solving method, method of gradually changing the world, he is not looking for but someone "unspoken rules", formed all law law, abide by the good atmosphere. To strengthen the 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of public security. Deepening peace xingan construction, strongly against violence crime, mafia and seriouscriminal offences, to protect the legitimate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citizens, legal persons, carry out criminal policy of temper justice with mercy, the maximum stimulating social vitality, and earnestly safeguard social harmony and stability. To resolve social conflicts by law. To further smooth channels of reporting social conditions andpublic opinion, improving regulation, arbitration, as well摘要:随着90年代中国大学的扩张政策,导致当今大学生数量的急剧增多,形成了庞大的就业大军,近年来国际金融危机,欧债危机的持续影响,对我国的经济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导致了大量出口导向型的企业的倒闭,对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西方经济学的就业方向

---------------------------------------------------------------范文最新推荐------------------------------------------------------ 西方经济学的就业方向西方经济学专业主要研究20世纪30年代以来在西方主要国家流行的经济理论以及根据这些理论制定的经济政策。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西方经济学的就业相关内容,欢迎阅读。
就业前景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随着加入WTO后与世界经济体系相互依存的进一步加深,我国急需既熟悉中国国情,又深谙西方经济学理论的专门人才,这里可以从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意义来看该专业的就业前景。
(一)积极借鉴,为我所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形成,我们的人均收入和生活水平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正在不断缩小。
但是,市场经济在我国还处在婴儿期,我们对它的认识还比较浅显,我国要坚定不移地执行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就必须了解、学习和研究西方经济学,只有这样,才能了解西方国家的经济政策及理论依据,知道他们的1 / 3经济运行机理,懂得他们的经济组织和管理方法,研究他们的发展现状和趋势,积极参与各种国际性和区域性的经济组织和机构。
真正做到知已知彼,促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顺利进行。
(二)融会贯通,相得益彰西方经济学不单单是一个独立的学科,还是很多经济贸易领域专业的基础,譬如国际经济与贸易,应该是一个越做越值钱的行业,因为经验在积累。
现在出口增长比较活跃的省份,如浙江省,广东省,上海市,对该专业人员的需求量很大,尤其是国家放宽企业的进出口权后,许多中小企业有外贸自营权。
他们很需要该专业人才,踏踏实实地做外贸业务。
而且该专业发展前景广阔,是最有可能自己开公司当老板的专业。
西方经济学专业的毕业生可以横向发展诸多相关领域,这样一来就业渠道自然就多,大显身手的机会也就越多。
从经济学视角看大学生就业问题原稿

从经济学视角看大学生就业问题从供需均衡问题的角度来讲,从整个社会劳动力的总体供给与需求量看,近几年来我国的大学不断地扩大招生规模,每年毕业的大学生相对于企业和各级政府所需求的大学生显得过多了,大学毕业生供过于求。
但无论企业还是政府,作为一个理性的"经济人"他们都要从自身利益出发来考虑用人的数量与质量。
当供给大于需求时,供给方降低自己的价格就会相应引起需求量的增大。
最终在供给价格与需求价格相等时实现供求均衡。
显然在就业市场中对大学毕业生进行供给与需求分析得出存在着相对的不均衡状态。
而且存在着发达地区人才过剩,供大于求;西部边远地区供不应求。
从利益方面考虑,不管是用人单位还是大学毕业生都有成本收益问题。
用人单位考虑的是用人成本,对于同一岗位能够招聘到更高学历,有工作经验的职工,招来的职工马上能为企业所用,能为企业创造利润,不需要支付更多的培训费用和用人成本。
大学毕业生也要考虑投入产出的问题。
在大学期间,他们的家庭和本人都投入了大量的财力、物力、人力,支付了比不上大学的人更高的成本。
这就使得他们在择业时需要获得较高收入、较好待遇的工作岗位。
但事实上,根据调查结果,应届大学本科毕业生的工资趋同于农民工的工资水平,这是由于大学生人力资本中的"无差异特征"比较突出。
由于我国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和产业结构的变化,很多岗位只需要熟练操作技能的劳动力。
大学毕业生的投入和产出比例失调,个人意愿和现实差距较大,出现了找不到较理想的工作的现象。
解决方法:1:政府调控。
需要政府加大力度,打破地域限制,消除人为市场分割,疏通毕业生到各地区、各行业、各领域、不同性质单位就业的渠道,构建有利于人才合理流动的大环境。
对于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到西部地区,各级政府必须加大调控力度,要给予必要的资金、岗位和编制,尽快完善政策制度环境。
对于大学生创业,政府要加大扶持力度,应当把扶持毕业生自主创业作为开拓就业渠道、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引导和帮助更多的大学毕业生实现自主创业。
西方经济学视角下的劳动力市场与就业问题

西方经济学视角下的劳动力市场与就业问题劳动力市场是一个国家经济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西方经济学的视角下,劳动力市场与就业问题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关键议题。
本文将从西方经济学的角度出发,探讨劳动力市场与就业问题,并分析其中的关键因素及其对经济的影响。
一、劳动力市场的定义与特点劳动力市场是指供给劳动力的个体与需求劳动力的企业或组织之间的交互关系。
这个市场的供需关系决定了劳动力的价值以及全社会的就业水平。
在西方经济学中,劳动力市场通常具有以下特点:1.1 竞争性市场劳动力市场是一个竞争性市场,个体在这个市场上自由出售自己的劳动力。
个体根据自身的技能、经验和能力来寻找合适的工作,并根据市场供需关系决定自己的工资水平。
同时,企业也会根据市场需求情况雇佣适合的劳动力。
1.2 劳动力供给的弹性劳动力市场的供给具有一定的弹性,其供给量可以相对灵活地根据需求而调整。
当市场对某一类劳动力的需求增加时,人们会受到激励加入该领域从事相关工作,从而供给增加。
相反,若某一类劳动力需求减少,供给则会相应调整。
1.3 不完全信息在劳动力市场中,信息的不对称是普遍存在的。
个体与企业之间无法完全了解对方的能力、工作表现等信息,因此双方进行谈判时存在信息的不对称问题。
这会导致一些劳动力市场交易存在风险,也会对工资水平的形成产生影响。
二、西方经济学对劳动力市场的分析西方经济学家通过研究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和劳动力的经济行为,提出了许多理论来解释劳动力市场的运作和就业问题。
2.1 收入与劳动力供给西方经济学认为,一个人在决定供给劳动力的时候,会考虑到收入水平及其它个人利益。
基于这一理论,劳动力的供给会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增加。
当工资水平上升时,个体会受到工作的激励,从而增加劳动力供给。
反之,工资水平下降会导致劳动力供给减少。
2.2 劳动力需求与生产力西方经济学者强调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关系是由企业的生产力决定的。
生产力水平高的企业通常对劳动力的需求更大,因为他们能够提供较高的工资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西方经济学角度浅谈大学生就业问题
【摘要】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人们改善生活条件的基本前提和途径,历来都是各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近些年中国高校毕业大学生不断增多,但就业岗位严重不足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解决好劳动就业问题其意义极为重大。
不仅涉及到许多大学生的家庭的切身利益,还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和谐。
回顾西方经济学主要的就业理论,提出这些理论对我国的启示,再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加以深化认识和借鉴,进而寻求解决我国就业矛盾的有效途径。
【关键字】就业西方经济学理论
大学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财富,是整个社会中充满活力、富于创造性的个体,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坚力量。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学生就业由计划经济时代的统一分配逐步转变为就业市场调节下的自主择业,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就凸显出来,成为全社会密切关注的焦点之一。
下面从西方经济学的角度浅谈一下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的问题。
一、西方就业理论的演进
就业这一重大的社会经济问题长期以来一直受到西方经济学家的关注,从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就业理论。
西方经济学家对就业问题的长期研究和探索,形成了适应市场经济需求的多角度、多层次的就业理论。
如古典经济学派的就业理论,凯恩斯的充分就业理论,新古典综合学派的就业理论,新凯恩斯主义的工资粘性就业理论等。
(一)古典学派的就业理论
该学派经济学家代表人物马歇尔、庇古从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出发,认为市场上产品价格和货币工资可以根据市场供求状况自发调整。
劳动供给和劳动需求相互作用决定实际工资和就业水平,供求平衡时的就业量就是充分就业水平。
进而认为,只要不存在工资刚性,工资率可以自由伸缩,市场机制能自由的发挥调节作用,可使一切可供使用的劳动力资源都被用于生产,劳动力市场总能达到就业均衡,长期持续的非自然失业不可能存在,存在的只是自愿失业和短期性摩擦性失业。
他们认为,解决失业问题的办法是消除货币工资的刚性,使货币工资能够随市场的需求而发生相应的变化。
古典学派将自由竞争作为前提条件,主张市场调节平衡就业,否定了失业问题的普遍性。
(二)凯恩斯的就业理论
凯恩斯就业理论是以有效需求原则为核心,认为就业量取决于有效需求。
失业之所以持续不断,是由于资本主义社会一般情况均存在“有效需求不足”。
凯恩斯主义的促进就业理论实际上主张降低工资,即在不降低名义工资的情况下,降低实际工资。
但前提是扩大总需求,因为总需求的扩大,必然会导致通货膨胀,工人名义工资不变,但实际工资相对减少。
为实现充分就业,凯恩斯认为,必须摒弃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依靠国家干预,提出需求管理政策,从而达到促进生产,增加就业的目的。
(三)新古典综合学派的就业理论
托宾、杜生贝等为代表的新古典综合学派经济学家提出“结构性失业问题”,力图用市场结构的变化来解释失业和通货膨胀并发症,认为是微观市场的不完全性和结构变化引起滞胀。
得出结构性失业是因经济结构的变化而引起的劳动力供给和需求的结构失调,结构性失业的存在必然引起失业与工作空位并存。
该理论主张从就业内容或就业结构角度来解决结构性失业问题,如政府要指导收入政策,即政府要采取措施限制工资和物价的上升,以缓和通胀;注重完善劳动力市场,缓和因劳工市场技术结构变化造成的失业;适当修改完善失业补助金制度,激励失业者就业。
(四)新凯恩斯主义的工资粘性就业理论
新凯恩斯主义的劳动市场理论主要包括名义工资粘性和实际工资粘性两方面。
名义工资粘性是由于长期劳动合同的存在和交错调整工资所致,工资通常是由于工会与企业通过谈判订立的合同而固定下来的。
在合同有效期限内工资不能随市场供求行情而调整。
即使没有工会组织未签订劳动合同的企业,因受有合同的企业粘性工资的影响,工资也不会轻易变动。
隐性合同理论认为,雇员与雇主之间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之间会形成某种稳定收入的非正式契约,从而使工资具有粘性。
因而解决失业问题政府就要干预工资合同,要减少工资粘性,增加工资弹性,使工资能够适时适度灵活调整。
二、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大学生就业问题
从经济学角度看,要就业,就必须要有就业需求和就业供给两方面。
有效需求和有效供给的平衡点就是就业量。
学校、学生只能算是供给方,市场是需求方。
(一)ﻩ供给
从数量上看,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可以说“供应量”是有保证的。
从本质
上看,就比较复杂。
社会上普遍说的毕业生质量下降是不合逻辑。
其实真正的问题是,我们的教育没有培养出“适合市场的毕业生”。
现在,各个大学都奉行精英教育的理念,设置的专业理论性的偏多,实用性的偏少。
我们的教育像是在培养大师,而不是培养优秀的工作者。
我们需要培养大师,但我们更需要培养工作者。
如果我们有另一种“大学”,即只培养适合市场的工作者,其办学的好坏只以就业数量和就业质量而论,在市场“看不见的手”的指挥下,部分大学培养重量级大师,部分大学培养适合人才,这才是教育全面性的体现。
(二)ﻩ需求
经济的发展越迅速,创造的就业机会越多。
但是看到需求主体的情况,就可以知道微观上,大学生就业的机会没有多大增加,甚至在相对减少。
就业需求的主体主要有三个:政府,企业,自己创业。
市场的风险,社会经验的缺乏,自己创业对毕业生就业的吸纳微乎其微。
编制的减缩,政府职能的要求,政府的人员本身就很多,吸纳就业的能力也非常有限。
另外,还有函授、在职等教育市场的存在,使得那些有关系的人,大可以在上大学前先占个位置,再或函授或在职,混个文凭,虽然有的连自己上的大学在哪里都不知道。
还有四年的经验和人际关系!再者,政府可以解决就业,但却不能直接吸纳就业。
现在只剩下企业了。
但企业的需求与目前学校专业的设置及教育的理念存在严重的脱节,造成的结果就是岗位空缺与失业并存。
也就是,结构性失业太大。
这些原因的综合结果就是名义就业需求很大,实际就业量很小,从而导致毕业生就业难。
三、对策
(一)解决劳动力市场的分割问题和就业歧视问题
要解决劳动力市场的分割问题和就业歧视问题,需完善劳动力市场的结构,实现劳动力市场的充分竞争。
我国目前劳动力市场的竞争不充分表现得很突出,市场存在严重的城乡分割和地区分割,就业歧视随处可见。
就业招聘中存在严重的歧视性条款,如户籍歧视、地域与方言歧视、学历歧视、性别和年龄歧视乃至身高、相貌等身体歧视等等已经成为我国劳动力招聘中的一个正常现象。
这些现象严重阻碍了我国劳动力市场的正常发展,破坏了就业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导致了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因而必须加强透明化、公平化、法制化和市场化。
其次,为了规范我国的劳动力市场,运用市场价格机制调节的同时要严格落实劳动用工合同制度,同时要鼓励企业履行现在流行的SA8000社会责任认证标准的相关规定,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利。
(二)加强政府的宏观政策干预
解决就业问题要强调宏观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以及政府对对外贸易的干预和实行税收政策等来调节就业。
中国在通过政府扩大投资规模解决就业问题的过程中,需要注意提高投资的就业效率,要尽可能投向吸纳劳动力较多的行业和领域。
另外,政府应注意经济增长模式的选择,制定有利于增加就业的经济增长计划和产业政策,把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增长方式结合起来。
因而当前应当实行就业优先的发展战略,选择“以就业为中心”的经济增长模式,实施以就业为基础的经济政策,优化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再次,政府可就全社会工资水平定期进行全国性的调查,并结合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基本生活水平为基础,制定出基准工资水平以供各地区的企业参考,使得企业工资在合理区间浮动。
政府还应控制非工资性人工成本的过快上升,以增强工资弹性。
(三)建立完善就业教育制度
结合我国目前的情况,应建立完善就业教育制度,积极开发人力资源,全面提高职业技术教育水平。
对于农村学龄儿童要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有条件的可以普及十二年义务教育,同时对劳动力加强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以及在岗培训指导等,从而有利于生产要素的及时有效配置,消除结构性失业。
鼓励引导劳动力在地区、行业间的流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再则建立和完善劳动力市场服务体系,借助网络信息资源平台加强对职业指导、职业介绍、职业培训、特殊群体就业、下岗职工再就业等相关信息的发布,达到信息资源共享。
(四)学生对自身定位要准确
大学毕业生都希望能够找到收入高、待遇好的单位,但是由于我国不同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东西部地区之间、沿海地区和内地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大学毕业生选择就业区域时,过度集中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经济发达、工资水平较高的地区,造成发达地区的就业压力显著增加而西部城市求贤若渴。
同时,大学生“高不成,低不就”的就业心理更加严重影响择业与就业。
因此,大学生毕业生应该对自己进行正确的定位,在结合自己专业的基础上,适当抛弃奔着去发达地方的念头,不要一味只看高薪的环境好的岗位。
大部分成功的人士都是从从事很苦很累,收入和少的岗位一步一步的走向成功的!
总之,西方的就业理论对我国寻求解决就业矛盾的途径有着重要的借鉴意
义。
同时我国还要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不仅依赖市场机制来优化资源配置,推动社会经济总量增长,扩大劳动力的有效需求,还要有市场调控体制改善的制度保证,两者面相辅相成,不可偏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