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壳式换热器的型号表示方法

合集下载

孙兰义教授新作《换热器工艺设计》第3章 管壳式换热器ppt

孙兰义教授新作《换热器工艺设计》第3章 管壳式换热器ppt
② ①
特性
适用范围
ϕ25×2.5
325~1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00
2,4
3,6
ϕ19×2 ϕ25×2.5

浮头 式
GB/T 28712.1 —2012
325~1900
2,4, 3, 4.5, 6, ϕ19×2 6 9

ϕ25×2.5
3.1 管壳式换热器的特点

管壳式换热器的主要组合部件
TEMA标准中规定的管壳式换热器的主要组合
图3-3 GB/T 151-1999 管壳式 换热器中的主要部件和部件代号图
⑤ F型壳体用于需要多壳体的工况,它可起到两台或多 台串联换热器的作用,并允许换热器温度交叉的出现。
3.1 管壳式换热器的特点

前端管箱和后端管箱
前端管箱有封头管箱和平盖管箱两种基本型式。封头管箱(B)最常用,一 般是在管侧流体较清洁的情况下使用。平盖管箱可以是可拆式(A)也可以与 管板做成一个整体(C)。对于水冷却器,当管侧需要定期清洗且管侧设计压 力小于1 MPa时,前封头可选A型,对于高压换热器前封头宜选择D型。各管箱 详细介绍见书p6~p7。 可参考的一般选型指导:

(a)竖缺形折流板
(b)横缺形折流板
图3-11 折流板缺口方向
3.2 管壳式换热器结构参数选择

折流板换热器间隙 折流板管孔与管壁之间的间隙 根据TEMA标准,对于未受支承的管子的最大长度为36 in(914.4 mm)
或更小,或者对于外径大于1.25 in(31.8 mm)的管子,该孔隙为1/32 in (0.80 mm);对于未受支承的长度超过36 in,外径为1.25 in或更小的 管子,该孔隙为1/62 in(0.40 mm)。

管壳式换热器规格标准

管壳式换热器规格标准

管壳式换热器规格标准一、介绍管壳式换热器是一种非常常见的换热设备,可以广泛应用于化工、石油、制药、食品等行业的热交换过程中。

在使用管壳式换热器之前,需要先了解它的标准尺寸,以便选择合适的型号。

二、管壳式换热器标准尺寸管壳式换热器的标准尺寸通常是按照壳体内径和管道外径计算的。

一般标准尺寸的管壳式换热器有以下规格:1. DN25/25,壳体内径为219mm,管道外径为25mm;2. DN32/25,壳体内径为273mm,管道外径为25mm;3. DN40/25,壳体内径为325mm,管道外径为25mm;4. DN50/25,壳体内径为426mm,管道外径为25mm;5. DN65/25,壳体内径为529mm,管道外径为25mm;6. DN80/25,壳体内径为630mm,管道外径为25mm;7. DN100/25,壳体内径为720mm,管道外径为25mm;以上标准尺寸仅供参考,实际情况还需根据具体使用要求进行选择。

三、注意事项在选择管壳式换热器之前,还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 确定换热器的流量和热载荷;2. 确认换热器的使用压力和温度范围;3. 根据流体特性和腐蚀情况选择合适的材质;4. 根据使用环境选择适当的防腐形式。

以上是关于管壳式换热器标准尺寸的介绍,希望能帮助您了解相关知识并选择合适的型号。

二、管壳式换热器国家标准规格1. 壳体尺寸壳体尺寸一般以壳体直径和长度表示。

国家标准中规定的壳体直径从50mm到5000mm不等,长度也有所不同,最长可达20m。

2. 管束数量管壳式换热器管束数量的多少直接决定了热交换的效率。

国家标准中规定管壳式换热器的管束数量应在1到12根之间,具体数量可根据使用条件及要求来进行选择。

3. 温度管壳式换热器的工作温度一般受制于材质、管束数量以及流体性质等多个因素。

国家标准中对于常用的曲率半径、沸点温度、加热量及换热系数等参数进行了规定。

4. 压力管壳式换热器的工作压力也是一个重要的参数。

列管式换热器

列管式换热器




增加流体在换热器中的流速,将加大对流传热系 数,减少污垢在管子表面上沉积的可能,即降低 了污垢热阻,使总传热系数增大,从而较小换热 器的传热面积。但是流速增加,又使流动阻力增 大,动力消耗就增多。所以适宜的流速要通过经 济衡算才能确定。

若换热器中冷、热流体的温度都由工艺条件所规定,则不存在 确定流体两端温度的问题。若其中一流体仅已知进口温度,则
式中:d1----换热管的内径,为0.02m d0----换热管的外径,为0.025m

由于L’数值太大,换热器不可使用单管程的 形式,必须用多管程。我们选择管程的长 度为6m,则Nt=L’/6=26/6≈4.(管程数通常选 择偶数)
R=(T1-T2)/(t2-t1)=1.155 P=(t2-t1)/(T1-t1)=0.381 根据R,P的值,查食品工程原理教材中图425(S),得温度校正系数 φ=0.92 > 0.8,说明换热器采用单壳程,四 管程的结构是合适的。 Δtm=φ×Δtm逆=0.92*61.84=56.89℃。
计时冷却水两端温度差可取为5-10℃。
常用换热管规格有ø19×2mm, ø25×2mm(不锈 钢), ø25×2.5mm(碳钢), 排列方式:正方形直列、正方形错列、 三 角形直列、三角形错列、同心圆排列
当流体流量较小或传热面积较大而需要管 数很多时,又是会使管内流速较低,因而 对流传热系数较小。为了提高管内流速, 可采用多管程。但是程数过多,导致管程 流动阻力加大,增加动力费用;同时多程 会使平均温度差下降; 管程数m= u—管程内流体的适宜速度,m|s u’—单管程时管内流体的实际速度,m|s
式中 ΔPi、ΔPr------分别为直管及回 弯管中因摩擦阻力引起的压强降, N/m2

换热器选型参数

换热器选型参数

2、螺旋板型号的表示方法:(标准的规定) (1)换热器型号的表示方法由字母和数字组 成,其方法如下:
可拆换热器 D-堵死型 G-贯通型
通道间距mm
公称直径mm
板宽m 公称换热面 积m2 公称压力MPa 材质代号:
C-碳钢S-不锈钢
L-螺旋板换热 器
型式代码: K-可拆B-不可拆
(2)型号表示的示例
一、换热器的选型参数要求:
1 、换热量Q:单位:w、Kw 、 Mw 或GJ/h 、 KJ/h 或kcal/h. <1> 、总换热量与单台换热量 (即台数要求) <2> 、单台换热量与总换热量的比例关系 (百 分比) 2 、介质流量(冷、热侧) <1> 、体积流量(qv):单位:m3 /h,小流量时L/min. <2> 、重量流量 (qm):单位:kg/h 3 、介质名称(冷热侧):
a、不可拆换热器,材质为碳钢,设计压力 1.6MPa,公称换热面积50㎡ 螺旋板板宽 1.0m,公称直径 1000mm,两个螺 旋通道间距分别为 10mm 和 14mm,其型号为: BLC1.6-50-1.0/1000-10/14 b 、堵死可拆换热器,材质为不锈钢,通道 一设计压力0.6 MPa通道二设计压力1.6MPa 公称换热面积50㎡螺旋板板宽1.0m公称直径 1200㎜两个通道间距都为14㎜其型号为: KLS0.6/1.6-50-1.0/1200-14-D
采用碳素钢低合金钢冷拔钢管做换热器时其管束分两级级管束采用较高级高级冷拨钢管级管束采用普通级冷拨钢管管壳程数单壳程时只写ntln换热管公称长度md换热管外径mm当采用alcuti换热管时应在lnd后面加材料符号如lndcu公称换热面积m2管管壳程设计压力mpa压力相等时只写pt公称直径mm对于釜式重沸器用分数表示分子为管箱内直径分母为圆桶内直径第一个字母代表前端管箱型式第二个字母代表壳体型式型式见图7第三个字母代表后端结构型式以下按gb1511999共9页

管壳式换热器结构介绍

管壳式换热器结构介绍
下图为不同介质在不同设备类型中的允许压力降参考值:
3、管壳程流体的确定
主要根据流体的操作压力和温度、可以利用的压力降、结构和腐蚀 特性,以及所需设备材料的选择等方面,考虑流体适宜走哪一程。下面 的因素可供选择时考虑:
适于走管程的流体有水和水蒸气或强腐蚀性流体;有毒性流体;容易 结构的流体;高温或高压操作的流体等。
1、管壳式换热器结构介绍
管壳式换热器:是以封闭在壳体中管束的壁面作为传热面的间 壁式换热器,这种换热器结构较简单、操作可靠,可用各种结构材 料(主要是金属材料)制造,能在高温、高压下使用,是目前应用 最广的类型。(设计制造遵循标准:国外 TEMA ASME 国内 GB151、GB150)
换热器封头选取原则
换热器折流板
单弓形折流板:优点是可以达到最大的错流,缺点是压降较高,且窗口 的管束容易发生振动;设计要点是折流板圆缺率在17%-35%之间,折流 板间距在0.2-1.0倍的壳径。此种类型折流板适用于大部分场合。
NITW:该折流板窗口不布管,管少,需要的壳体直径大。设计要点:15%的 折流板圆缺率。适合的场合是气体振动和压降受限。
谢谢!
K型壳体:主要用于管程热介质,壳侧蒸发的工况,在废热回收条件下使 用。
X型壳体:冷热流体属于错流流动,其优点是压降非常小,当采用其他壳 体发生振动,且通过调整换热器参数无法消除该振动时可以使用此壳体 形式,其不足之处是流体分布不均匀,X型壳体并不经常使用。
在化工工艺手册中,I型壳体类型可EDR软件中的不是同一种壳体, 其形式见I1,它的使用方式仅有一种搭配,就是BIU,U型管换热器。
螺纹管性能特点
在管子类型中,螺纹管属于管外扩展表面的类型,在普通换热管外 壁轧制成螺纹状的低翅片,用以增加外侧的传热面积。螺纹管表面积比 光管可扩展1.6-2.7倍,与光管相比,当管外流速一样时,壳程传热热阻 可以缩小相应的倍数,而管内流体因管径的减小,则压力降会略有增大。 螺纹管比较适宜于壳程传热系数相当于管程传热系数1/3-3/5的工况。

化工设计概论第七章-设备的工艺设计与选型

化工设计概论第七章-设备的工艺设计与选型

2021/3/30
51
设计与选用方法:
(1)汇总设计数据、分析设计任务根据工艺衡算和工艺物 料的要求、特性,获得物料流量、温度、压力和化学性 质、物性参数,取得有关设备的负荷、流程中的地位与 流程中其他设备的关系等数据。
• 折流板的间距不小于圆通内直径的五分之 一,且不小于50mm,最大间距不大于圆筒 内直径。
• 间距过小,不便于制造及检修,阻力增大。 过大,对传热不利。可参考表7-4。
2021/3/30
40
1.换热器设计的一般原则
• (1)基本要求 ➢ 满足工艺操作条件 ➢ 能长期运转 ➢ 安全可靠 ➢ 不泄漏 ➢ 维修清洗方便 ➢ 满足工艺要求的传热面积 ➢ 尽量有较高的传热效率 ➢ 流体阻力尽量小 ➢ 满足工艺布置的安装尺寸等要求
第七章 设备的工艺设计与选型
分类:
1)一类称标准设备或定型设备; 来自)一类称非标准设备或非定型设备。
化工设备工艺设计,对于定型和标准设备来说就是 选型,对于非标准设备来说就是通过化工计算,提出型式、 材料、尺寸和其它一些要求,由化工设备专业进行工程 机械加工设计,由有关机械加工厂制造。
2021/3/30
标准换热器型式:固定管板式,浮头式,U形管式和填料函式。 标准换热器型号的表示方法:
×××DN-P1/P2-A-LN/d-Nt/Ns Ⅰ(或Ⅱ)
×××——由三个字母组成,第一个字母表示前端管箱形式;第二个字母 代表管壳形式;第三个字母代表后端结构形式,参见图例(图7.10)。
DN——公称直径(mm)对重沸器用分数表示,分子为管箱内直径,分母为圆 筒内直径。
轴的功率。流体从泵获得的实际功率为
泵的有效功率Ne,由泵的流量和扬程求得
有效功率与轴功率的比值为离心泵的效率

换热器型号的意义

换热器型号的意义

换热器型号的表示(该表示法适用于卧式和立式换热器)
X1 X2 X3 DN - pt/ps - A- LN/d -Nt/Ns Ⅰ(或Ⅱ)
X1:表示前端管箱的类型,有A、B、C、N、D五种方式,A表示为平盖型,B 表示为封头型,其它类型应用少不做介绍;(关于X1、X2、X3的结构的图示可查看GB151-1999的内容)
X2:表示壳体型式,有E、Q、F、G、H、I、J、K、Q十种,E表示为单程壳体(两侧法兰型),I表示为U型管壳体,其它略;
X3: 表示后端结构型式,有L、M、N、P、S、T、U、W八种,S表示为浮头式钩圈结构,U表示为U型管束,其它略;
DN:表示换热器公称直径,单位mm;
Pt/ps:管/壳程设计压力,单位Mpa,当管壳程设计压力相等时,只表出用一个数值表示;
A:公称换热面积,单位m2;
LN/d:LN表示换热管公称长度,单位m;d表示换热管外径,单位mm;当换热管采用Al,Cu,Ti管时,应在LN/d后加上材料符号,如LN/dCu;
Nt/Ns:表示管壳程程数,单壳程时只标出管程数;
Ⅰ(或Ⅱ)表示:管束材料等级,Ⅰ表示较高级的冷拔管,Ⅱ表示普通冷拔管。

标准换热器型号的表示方法

标准换热器型号的表示方法

标准换热器型号的表示方法
标准换热器根据其结构形式可分为三大类:空冷式换热器、板式换热器、管式换热器
一、空冷式换热器
1、各部结构形式
气流部分:鼓风式空冷器(水平式、斜顶式);引风式空冷器
管束型式:丝堵式管箱的管束、可卸盖板式管箱的管束、可卸帽式管箱的管束、集合管式管箱的管束;
风机传动形式:V带传动;齿轮箱减速器传动;电动机直接传动;悬挂式V带传动,电动机轴向上;
悬挂式V带传动,电动机轴向下
百叶窗型式:手动调节百叶窗;自动调节百叶窗
2、各部形式与代号
管束型式与代号:
表1
3、管束型号表示方法:
4 、风机型号表示方法:
5、构架型号表示方法:
6、百叶窗型式表示方法:
7、空冷器型号的表示方法:
二、板式换热器:
1、常用的板片波纹形式代号:
表2
2、常用的框架形式代号:表3
3、板式换热器型号的表示方法:
三、管式换热器:
本表示方法适用于卧式和立式换热器。

管壳式换热器的名称构造一览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3.8 管壳式换热器的型号表示方法
(t t s s P N LN XXXDN A I II P d N ----------------或) ---- -- ---- --- ----- ------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1. 1〉第一个字母代表前端管箱形式
2〉第二个字母代表壳体形式
3〉第三个字母代表后端结构形式
2. 公称直径(mm )
对于釜式重沸器用分数表示,分子为管箱内直径,分母为圆筒内直径
3. 管/壳程设计压力,MPa 。

压力相等时只写P t
4. 公称换热面积 ㎡
5. 当采用Al,Cu,Ti 换热管时,应在LN/d 后面加材料琼等号,如LN/D Cu
LN --公称长度 ,m
d --换热管外经 mm
6. 管/壳程数。

单壳程时 只写N t
7. I----I 级(换热器)管束
采用较高级冷拔换热管,适用于无相变传热和易产生振动场合
II---II 级(换热器)管束
采用普通级冷拔换热管,适用于受沸、冷凝传热和无振动一般场合
例如:
(1) 浮头式换热器:S---钩圈式浮头
6500 1.65442.5AES I ------------
平盖管箱,公称直径500㎜,管壳程设计压力均为1.6MPa ,公称换热面积254mm ,较高
级冷拔换热器外经25mm,管长6m,4管程但壳程的I 级浮头式换热器
(2) 固定管板式换热器:
2.5970020041.625BEM I ------------
封头管箱,公称直径700mm,管程设计压力2.5MPa ,壳程设计压力1.6MPa,,公称换热面积2200m ,
较高级冷拔换热管外经25mm,管长9mm,4管程,但壳程的固定管板式换热器,M--与B 相似的固定管板(封头)结构。

管壳式换热器的型号表示方法
1、管壳式换热器型号的组成:
X——前端管箱形式代号(如表1-1所示)
Y——壳体形式代号(如表1-1所示)
Z——后端结构形式代号(如表1-1所示)
DN——换热器的公称直径(mm),对卷制圆筒为其内直径,对钢制圆筒为钢管的外径,对釜式重沸器,用分数表示,分子为管箱内径、分母为壳体内径。

Ps、Pt——分别表示管程、壳程设计压力(MPa),当管程壳程压力相等时只写Pt。

A——公称换热面积(m2),是经圆整后的计算换热面积,即以换热管外径为基准,扣除伸入管板内的换热管长度后,计算得到的管束外表面积。

对于U形管,一般不包括弯管段的面积。

LN——换热器的公称长度(m),当换热管为直管时,取直管长度为其公称长度;为U形管时,取U 形管直管段长度为换热器的公称长度。

d——换热管的外直径(mm)。

(强调d不是换热管公称直径)
B——当换热管为Al、Cu、Ti管时分别记为Al、Cu、Ti;当换热管为钢制管时,不标记。

NT、NS——分别为管程数和壳程数,单壳程时公标记NT即可。

C——对于钢制换热管,I级管束时为I,II级管束时为II。

I级管束是指采用较高级的高级冷拨管的管束;II级管束是指采用普通冷拨管的管束。

2、管壳式换热器标记示例:按教材P8简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