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原理-蒸发

化工原理-蒸发
化工原理-蒸发

蒸发

蒸发操作的特点:蒸发是将非挥发性物质的稀溶液加热沸腾,使溶剂气话,溶液浓缩得到浓溶液的过程。

1.1 蒸发的基本流程:蒸发过程的两个必要组成部分是加热溶剂使水蒸气汽化和不断除去汽化的水蒸气,前一部分在蒸发器内进行,后一部分在冷凝器完成。蒸发器实质上是一个换热器,由加热室和分离室两部分组成,加热室通常用饱和水蒸气加热,从溶液中蒸发出来的水蒸气在分离室分离后从蒸发器引出,为了防止液滴随蒸汽带出,一般在蒸发器顶部设有气液分离用的除沫装置从蒸发器蒸出的蒸汽称为二次蒸汽,在多效蒸发中,二次蒸汽用于下一效的物料加热。冷却水从冷凝器顶加入,与上升的蒸汽接触,将它冷凝成水从下部排出,不凝气体从顶部排出。通常不凝气体来源有两个方面,料液中溶解的空气和系统减压操作时从周围环境中漏入的空气。料液在蒸发器中蒸浓达到要求后称为完成液,从蒸发器底部放出,是蒸发操作的产品。

1.1.2 蒸发的操作方法根据各种物料的特性和工艺要求,蒸发过程可以采用不同的操作条件和方法。常压蒸发和减压蒸发据操作压力不同,蒸发过程可以分为常压蒸发和减压蒸发,常压蒸发是指冷凝器和蒸发器溶液侧的操作压力为大气压或略高于大气压,此时系统中的不凝气依靠本身的压力从冷凝器排出。减压蒸发冷凝器和蒸发器溶液侧的操作压力低于大气压,此时系统中

的不凝气需用真空泵抽出。减压蒸发较常压蒸发具有如下优点:

①在加热蒸汽压强相同的情况下,减压蒸发时溶液的沸点低,传热温差可以增大,当传热量一定时,蒸发器的传热面积可以相应地减小;

②可以蒸发不耐高温的溶液;③可以利用低压蒸汽或废气作为加热剂;④操作温度低,损失于外界的热量

也相应地减小。但是,减压蒸发也有一定的缺点,这主要是由于溶液沸点降低,黏度增大,导致总的传热系数下降,同时还要有减压装置。单效蒸发和多效蒸发根据二次蒸汽是否用来作为另一蒸发器的加热蒸汽,蒸发过程分为单效蒸发和多效蒸发。单效蒸发中加热蒸汽在冷凝器中用水冷却排出。多效蒸发中,第一个蒸发器蒸出的二次蒸汽用作第二个蒸发器的加热蒸汽,第二个蒸发器蒸出的二次蒸汽用作第三个蒸发器的加热蒸汽,以此类推,串联蒸发器的个数称为效数。

①多效蒸发的经济性多效蒸发时,除末效外,各效的二次蒸汽都作为下一效蒸发器的加热蒸汽加以利用,因而和单效相比,相同的生蒸汽量 D 可蒸发更多的水量W,亦即提高了生蒸汽的经济性W/D。如前所述,在若干假定条件下,单效时的W/D 约为1。同理,双效时约为2,三效时约为3,等等。考虑实际情况,根据经验,不同效数时生蒸汽的经济性大致如下表:表1-1 生蒸汽经济性W/D 的经验值效数单效双效三效四效五效W/D 0.91 1.75 2.5 3.33 3.70 正由于多效蒸发时生蒸汽的经济性较高,所以在蒸发大量水分时广泛采用多效蒸发。但上表也说明,当效数增加时,

W/D 值虽然增加,但并不和效数成正比。②多效蒸发的代价首

先,多效蒸发时需要多个蒸发器,为便于制造和维修,各蒸发器的传热面积常相同,此时,多效蒸发的设备费近似和效数成正比。因此,多效蒸发时生蒸汽经济性的提高是以设备费为代价的。其次,当生蒸汽的压力(温度)和冷凝器的压力(温度)给定时,不论单效或多效蒸发,其理论传热温度差均为△ tr二T-「。这里,T和「分别为加热蒸汽和冷凝器处二次蒸汽的温度。换句话说,理论传热温差与效数无关,多效蒸发只是将上述传热温度差按某种规律分配至各效。而且,多效蒸发的每一效都存在沸点上升或传热温度差损失,因而各效有效传热温度差之和——总有效传热温度差必然小于单效时的有效传热温度差,结果导致多效时的生产能力小于单效。间歇蒸发和连续蒸发间歇蒸发有两种操作方法:①一次进料,一次出料②连续进料,一次出料工业上大规模的生产过程通常采用的是连续蒸发。

1.1.3 蒸发器的生产强度与蒸汽的经济性(一)蒸发器的生产能力与生产强度1、蒸发器的生产能力蒸发器的生产能力可用单位时间内蒸发的水分量来表示。由于蒸发水分量取决于传热量的大小,因此其生产能力也可表示为

rtKSrQWm W—蒸发器的生产能力,kg/h ;Q—蒸发器的传热速率,kJ/h;r kJ/kg;

2、蒸发器的生产强度蒸发器的生产强度U 简称蒸发强度,是指单位时间单位传热面积上所蒸发的水量,kg/(m2?h) SWU若为沸点进料,且不计热损失,根据' mWrDrtKAQ,

则'm rtKSWU

由上式可知,若蒸发操作的压力一定,则二次蒸气的汽化热r ‘也可视为常数,因此,欲提高蒸发器的生产强度,主要途径是提高总传热系数K和传热温度差△ tm (T-11 )。前者,上面已述。提高传热温度差的方法: 采用真空蒸发或选用高温热源,如高温导热油、熔盐或用电加热等。3、提高蒸发强度的途径(1)提高传热温度差mt 提高传热温度差可提高热源的温度或降低溶液的沸点等角度考虑,工程上通常采用真空蒸发或高温热源来实现。(2)提高总传热系数蒸发器的总传热系数主要取决于溶液的性质、沸腾状况、操作条件以及蒸发器的结构等。这些已在前面论述,因此,合理设计蒸发器以实现良好的溶液循环流动,及时排除加热室中不凝性气体,定期清洗蒸发器(加热室内管),均是提高和保持蒸发器在高强度下操作的重要措施。

(二)加热蒸汽的经济性蒸发过程是一个能耗较大的单元操作,通常把能耗也作为评价其优劣的另一个重要评价指标,或称为加热蒸汽的经济性,它的定义为1kg蒸汽可蒸发的水分量,即:rrWDe 提高加热蒸汽的蒸汽性通常可以选择

多效蒸发。

(三)提高加热蒸汽经济程度的其他措施多效蒸发可以提高加

热蒸汽的经济程度,除此之外,还可以采用以下措施来提高生蒸汽的经济程度。

1. 二次蒸汽的部分利用(额外蒸汽的引出)在单效蒸发中,若能将二次蒸汽引出一部分,作为其他设备热源加以利用(如用来预热

原料液),则对蒸发装置来说,能量消耗已降至最低限度,只是将加热蒸汽转变为温度较低的二次蒸汽而已。同理,对多效蒸发,如果将末效蒸发器的二次蒸汽有效的利用,也可大大提高加热蒸汽的利用率。

2. 冷凝水显热的利用蒸发装置消耗大量蒸汽必随之产生数量可观的冷凝水。此冷凝液排出加热室外可用以预热料液,也可像图7-19 所示将冷凝水减压,减压至下一效加热室的压力。使之用过热产生自蒸发现象。汽化的蒸汽可与二次蒸汽一并进出入后一效的加热室,于是,冷凝水的显热得以部分地回收利用。

3.二次蒸汽的再压缩(热泵蒸发)在单效蒸发中,二次蒸汽在冷凝器中冷凝除去,蒸汽的潜热即完全除去,很不经济。考虑此二次蒸汽通过热泵(即压缩机)绝热压缩,使其p f, T f,然后再送回原来的蒸发器中作为加热蒸汽,则其潜热可得到反复利用。但是,要达到较好的经济效益,压缩功的压缩比不能太大,即二次蒸汽的压力和温度需提高的愈多,压缩比愈大,愈不经济。这样,二次蒸汽的温升不可能高,传热推动力不可能大,而所需的传热面积则必然较大。对于沸点升高大的溶液的蒸发,热泵蒸发器的经济程度大为降低。由此可知,热泵蒸发量不适用沸点上升比较大的情况。此外,压缩机的投资费用较大,需要维修保养,这些缺点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它的使用。

05化工原理第五章习题答案

5-1、在葡萄糖水溶液浓缩过程中,每小时的加料量为kg 3000,浓度由15%(质量)浓缩到70%(质量)。试求每小时蒸发水量和完成液量。(答:1h kg 2357-?,1h 43kg 6-?) 解:⑴蒸发水量10h kg 2357)70 .015.01(3000)1(-?=-=- =x x F W ; ⑵完成液量1h kg 64323573000-?=-=-W F 。 5-2、固体NaOH 的比热容为11K kg kJ 31.1--??,试分别估算NaOH 水溶液浓度为10%和25%时的比热。 (答:11K kg kJ 77.3--??,11K kg .47kJ 3--??) 解:⑴%10浓度的NaOH 溶液: 11K kg kJ 77.3)1.01(183.4)1(--??=-=-=x c c w ; ⑵%25浓度的NaOH 溶液: 11K kg kJ 47.325.031.1)25.01(183.4)1(--??=?+-=+-='x c x c c w 质。 5-3、已知单效常压蒸发器每小时处理kg 2000 NaOH 水溶液, 溶液浓度由15%(质量)浓缩到25%(质量)。加热蒸汽压力为92kPa 3(绝压),冷凝温度下排出。分别按20℃加料和沸点加料(溶液的沸点为113℃)。求此两种情况下的加热蒸汽消耗量和单位蒸汽消耗量。假设蒸发器的热损失可以忽略不计。(答:1h kg 1160-?、45.1,1h 50.9kg 8-?、06.1) 解:蒸发水量110h kg 800)25 .015.01(2000)1(-?=-=-=x x F W , 92k P a 3时蒸气的潜热1kg kJ 2132-?=r , N a O H 溶液的比热11K kg kJ 56.3)15.01(183.4)1(--??=-=-=x c c w , ⑴原料于C 20?加入 二次蒸气的焓1kg kJ 2670-? 1h kg 11602132 2056.32000267080011356.3)8002000(-?=??-?+??-= D 45.18001160==W D ; ⑵沸点加料 1h kg 9.850213211356.32000267080011356.3)8002000(-?=??-?+??-=D 06.18009.850==W D 。 5-4、传热面积为52m 2的蒸发器,在常压下每小时蒸发2500kg 浓度为7%(质量)的某种水溶液。原料液的温度为95℃,常压下的沸点为103℃。完成液的浓度为45%(质量)。加热蒸汽表压力为96kPa 1。热损失为110000W 。试估算蒸发器的总传热系数。(答:12K m W 936--??) 解:查得96kPa 1时水蒸气饱和温度为C 9.132?, atm 1时水蒸气的潜热为1kg kJ 2258-?, 110h kg 2111)45 .007.01(2500)1(-?=-=-=x x F W , 11K kg kJ 894.3)07.01(183.4)1(--??=-=-=x c c w , 由传热方程及热量衡算式得: 损Q W t t Fc t t KA r ++-=-)()(0112

化工原理第五章吸收题

六吸收 浓度换算 甲醇15%(质量)的水溶液, 其密度为970Kg/m3, 试计算该溶液中甲醇的: (1)摩尔分率; (2)摩尔比; (3)质量比; (4)质量浓度; (5)摩尔浓度。 分子扩散 估算1atm及293K下氯化氢气体(HCl)在(1)空气,(2)水(极稀盐酸)中的扩散系数。 一小管充以丙酮,液面距管口1.1cm,20℃空气以一定速度吹过管口,经5 小时后液面下降到离管口2.05cm,大气压为750[mmHg],丙酮的蒸汽压为180[mmHg] , 丙酮液密度为 7900[kg/m3],计算丙酮蒸汽在空气中的扩散系数。 浅盘内盛水。水深5mm,在1atm又298K下靠分子扩散逐渐蒸发到大气中。假定传质阻力相当于3mm厚的静止气层,气层外的水蒸压可忽略,求蒸发完所需的时间。 一填料塔在常压和295K下操作,用水除去含氨混合气体中的氨。在塔内某处,氨在气相中的组成y a=5%(摩尔百分率)。液相氨的平衡分压P=660Pa,物质通量N A = 10 - 4[kmol/m2·S],气相扩散系数D G=[cm2/s],求气膜的当量厚度。 相平衡与亨利定律 温度为10℃的常压空气与水接触,氧在空气中的体积百分率为21%,求达到平衡时氧在水中的最大浓度, (以[g/m3]、摩尔分率表示)及溶解度系数。以[g/m3·atm]及 [kmol/m3·Pa]表示。 当系统服从亨利定律时,对同一温度和液相浓度,如果总压增大一倍则与之平衡的气相浓度(或分压) (A)Y增大一倍; (B)P增大一倍;(C)Y减小一倍; (D)P减小一倍。 25℃及1atm下,含CO220%,空气80%(体积%)的气体1m3,与1m3的清水在容积2m3的密闭容器中接触进行传质,试问气液达到平衡后, (1)CO2在水中的最终浓度及剩余气体的总压为多少? (2)刚开始接触时的总传质推动力ΔP,Δx各为多少?气液达到平衡时的总传质推动力又为多少?

化工原理第五章习题及答案

第五章蒸馏 一、名词解释: 1、蒸馏: 利用混合物中各组分间挥发性不同的性质,人为的制造气液两相,并使两相接触进行质量传递,实现混合物的分离。 2、拉乌尔定律: 当气液平衡时溶液上方组分的蒸汽压与溶液中该组分摩尔分数成正比。 3、挥发度: 组分的分压与平衡的液相组成(摩尔分数)之比。 4、相对挥发度: 混合液中两组分挥发度之比。 5、精馏: 是利用组分挥发度的差异,同时进行多次部分汽化和部分冷凝的过程。 6、理论板: 气液两相在该板上进行接触的结果,将使离开该板的两相温度相等,组成互成平衡。 7、采出率: 产品流量与原料液流量之比。 8、操作关系: 在一定的操作条件下,第n层板下降液相的组成与相邻的下一层(n+1)板上升蒸汽的组成之间的函数关系。 9、回流比: 精流段下降液体摩尔流量与馏出液摩尔流量之比。 10、最小回流比: 两条操作线交点落在平衡曲线上,此时需要无限多理论板数的回流比。 11、全塔效率: 在一定分离程度下,所需的理论板数和实际板数之比。 12、单板效率: 是气相或液相通过一层实际板后组成变化与其通过一层理论板后组成变化之比值。 二、填空题: 1、在精馏塔的任意一块理论板上,其离开塔板的液相泡点温度与离开塔板的气相露点温度的大小相比是_________。相等 2、当塔板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时,称该塔板为理论塔板。离开的汽相与液相之间达到平衡时 3、直接水蒸汽加热的精馏塔适用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场合。 难挥发组分为水,且要求釜液中易挥发组分浓度很低 4、简单蒸馏过程中,釜内易挥发组分浓度逐渐________,其沸点则逐渐_________。

化工原理-第七章-蒸发

化工原理-第七章-蒸发 一.选择题 1.蒸发操作中,从溶液中汽化出来的蒸汽,常称为()。 B A. 生蒸汽; B. 二次蒸汽; C. 额外蒸汽 2. 蒸发室内溶液的沸点()二次蒸汽的温度。 B A. 等于; B. 高于; C. 低于 3. 在蒸发操作中,若使溶液在()下沸腾蒸发,可降低溶液沸点而增大蒸发器的有效 温度差。 A A. 减压; B. 常压; C. 加压 4. 在单效蒸发中,从溶液中蒸发1kg水,通常都需要()1kg的加热蒸汽。 C A. 等于; B. 小于; C. 不少于 5. 蒸发器的有效温度差是指()。 A A. 加热蒸汽温度与溶液的沸点之差; B. 加热蒸汽与二次蒸汽温度之差; C. 温度差损失 6. 提高蒸发器生产强度的主要途径是增大()。 C A. 传热温度差; B. 加热蒸汽压力; C. 传热系数; D. 传热面积; 7. 中央循环管式蒸发器属于()蒸发器。 A A. 自然循环; B. 强制循环; C. 膜式 8. 蒸发热敏性而不易于结晶的溶液时,宜采用()蒸发器。 B A. 列文式; B. 膜式; C. 外加热式; D. 标准式 9. 多效蒸发可以提高加热蒸汽的经济程度,所以多效蒸发的操作费用是随效数的增加而 ()。 A A. 减少; B. 增加; C. 不变 10. 蒸发装置中,效数越多,温度差损失()。 B A. 越少; B. 越大; C. 不变 11. 采用多效蒸发的目的是为了提高()。 B A. 完成液的浓度; B. 加热蒸汽经济程度; C. 生产能力 12. 多效蒸发中,蒸汽消耗量的减少是用增加()换取的。 A A. 传热面积; B. 加热蒸汽压力; C. 传热系数 13. 多效蒸发中,由于温度差损失的影响,效数越多,温度差损失越大,分配到每效的有效 温度差就()。 A A. 越小; B. 越大; C. 不变 14. ()加料的多效蒸发流程的缺点是料液粘度沿流动方向逐效增大,致使后效的传热 系数降低。 A A. 并流; B. 逆流; C. 平流 15. 对热敏性及易生泡沫的稀溶液的蒸发,宜采用()蒸发器。 C A. 中央循环管式; B. 列文式; C. 升膜式 二.填空题 1. 蒸发是___浓缩溶液___的单元操作。 2. 为了保证蒸发操作能顺利进行,必须不断的向溶液供给___热能___,并随排除气化出来 的___溶剂蒸汽___。 3. 蒸发操作中,造成温度差损失的原因有:

化工原理第五章-精馏-答案

五蒸馏习题解答 1解: (1)作x-y图及t-x(y)图,作图依据如下: ∵x A=(p-p B0)/(p A0-p B0); y A=p A0×x A/p 以t=90℃为例,x A=(760-208.4)/(1008-208.4)=0.6898 y A=1008×0.6898/760=0.9150 计算结果汇总: t℃80.0290100110120130131.8 x10.68980.4483 0.2672 0.12870.01950 y10.91500.7875 0.61180.37770.07240 4.612x/(1 10.91120.7894 0.6271 0.4052 0.08400 +3.612x) (2)用相对挥发度计算x-y值: y=αx/[1+(α-1)x] 式中α=αM=1/2(α1+α2) ∵α=p A0/p B0 α1=760/144.8=5.249 ;α2=3020/760=3.974 ∴αM=1/2(α1+α2)=1/2(5.249+3.974)=4.612 y=4.612x/(1+3.612x) 由此计算x-y值亦列于计算表中,y-x图,t-x(y) 图如下: 1 题附图 2解: (1)求泡点: 在泡点下两组分的蒸汽分压之和等于总压P,即:p A+p B=p A0x A+x B0x B=p求泡点要用试差法,先设泡点为87℃ lgp A0=6.89740-1206.350/(87+220.237)=2.971

p A0=102.971=935.41[mmHg] lgp B0=6.95334-1343.943/(87+219.337)=2.566 p B0=102.566=368.13[mmHg] 935.41×0.4+368.13×0.6=595≈600mmHg ∴泡点为87℃,气相平衡组成为 y=p A/p=p A0x A/P=935.41×0.4/600=0.624 (2)求露点: 露点时,液滴中参与甲苯组成应符合下列关系: x A+x B=1或p A/p A0+p B/p B0=1式中 p A=0.4×760=304[mmHg]; p B=0.6×760=456[mmHg] 求露点亦要用试差法,先设露点为103℃,则:lgp A0=6.8974-120.635/ (103+220.237)=3.165 ∴p A0=1462.2[mmHg] lgp B0=6.95334-1343.943/(103+219.337)=2.784 ∴p B0=608.14[mmHg] 于是 : 304/1462.2+456/608.14=0.96<1 再设露点为102℃,同时求得p A0=1380.4; p B0=588.84 304/1380.4+456/588.84=0.995≈1 故露点为102℃,平衡液相组成为 x A=p A/p A0=304/1380.4=0.22 3解: (1)x A=(p总-p B0)/(p A0-p B0) 0.4=(p总-40)/(106.7-40) ∴p总=66.7KPa y A=x A·p A0/p=0.4×106.7/66.7=0.64 (2)α=p A0/p B0=106.7/40=2.67 4解: (1) y D=? αD =(y/x)A/(y/x)B =(y D /0.95)/((1-y D )/0.05)=2 y D =0.974 (2) L/V D =? ∵V=V D +L (V/V D )=1+(L/V D ) V0.96=V D 0.974+L0.95 (V/V D )0.96=0.974+(L/V D )0.95 (1+L/V D )0.96=0.974+(L/V D )0.95 (L/V D )=1.4 5解:

化工原理蒸发2

化工原理习题(下) 1.单位加热蒸汽消耗量是指(蒸发1Kg水分消耗的加热蒸量),单位为(Kg/Kg)2.按溶液在加热室中运动的情况,可将蒸发器分为(循环型)和(非循环型)两大类。 3. 生蒸汽是指(用来加热水溶液的新鲜蒸气又称为生蒸汽,以区别于二次蒸汽) 4. 单效蒸发是指(将第二次蒸汽直接冷凝,而不利用其冷凝热的操作。) 5. 按操作压力来分,可分为(加压、常压及减压)蒸发。工业上的蒸发操作经常在减压下进行,称为(真空蒸发) 6.溶液因蒸汽压下降而引起的沸点升高与温度差损失的数值(相等) 7.按加料方式不同,常见的多效蒸发操作流程有:(并流加料法)、(逆流加料法)和(平流加料法)三种。 8. 对于蒸发同样任务来说,单效蒸发的经济效益(不如)多效的,单效蒸发的生产能力和多效的(相同),而单效的生产强度为多效的(n倍)。 9. 控制蒸发操作的总传热系数K o的主要因素是(溶液沸腾侧污垢热阻和沸腾传热系数)在蒸发器的设计和操作中,必须考虑蒸汽中(不凝气的及时排除),否则蒸气冷凝传热系数会(大幅度下降)。 10.多效蒸发系统的效数是有一定限制的,超过限制会出现(总温度差损失等于或大于蒸发器两端点温度差),用式子表达为∑△≥(T-Tk),此时蒸发操作(无法进行)。 11. 在同条件下蒸发同样任务的溶液时,多效蒸发的总温度差损失(大于)单效的,且效数越多,温度差损失(也越大)。 12. 试题: 在蒸发操作中,溶液的沸点升高△/,( D ) (A)与溶液类别有关,与浓度无关; (B)与浓度有关,与溶液类别、压强无关; (C)与压强有关,与溶液类别、浓度无关; (D)与溶液类别、浓度及压强都有关。 13. 一般来说,减少蒸发器传热表面积的主要途径是(C ) (A)增大传热速率; (B)减小有效温度差; (C)增大总传热系数; (D)减小总传热系数。 14. 二次蒸汽又称为生蒸汽,以区别于新鲜的加热蒸汽。(×) 15. 蒸发器有用直接热源和间接热源加热的,而工业上经常采用的是间接蒸汽加热的蒸发器。(√) 16. 在膜式蒸发器的加热管内,液体沿管壁呈膜状流动,管内没有液层,故因液柱静压强而引起的温度差损失可忽略。(√) 17. 若单效蒸发器的传热表面积与多效中单台的传热表面积相等,对蒸发同样多的水分,则多效的生产强度为单效的n倍。(×) 18. 何谓多效蒸发? 答:将二次蒸汽引到另一台蒸发器作为加热蒸汽,以利用其冷凝热,这种串联的蒸发操作称为多效蒸发。 19. 简述蒸发操作有何自身特点?

汇总化工原理-蒸发.doc

蒸发 蒸发操作的特点:蒸发是将非挥发性物质的稀溶液加热沸腾,使溶剂气话,溶液浓缩得到浓溶液的过程。 1.1蒸发的基本流程:蒸发过程的两个必要组成部分是加热溶剂使水蒸气汽化和不断除去汽化的水蒸气,前一部分在蒸发器内进行,后一部分在冷凝器完成。蒸发器实质上是一个换热器,由加热室和分离室两部分组成,加热室通常用饱和水蒸气加热,从溶液中蒸发出来的水蒸气在分离室分离后从蒸发器引出,为了防止液滴随蒸汽带出,一般在蒸发器顶部设有气液分离用的除沫装置从蒸发器蒸出的蒸汽称为二次蒸汽,在多效蒸发中,二次蒸汽用于下一效的物料加热。冷却水从冷凝器顶加入,与上升的蒸汽接触,将它冷凝成水从下部排出,不凝气体从顶部排出。通常不凝气体来源有两个方面,料液中溶解的空气和系统减压操作时从周围环境中漏入的空气。料液在蒸发器中蒸浓达到要求后称为完成液,从蒸发器底部放出,是蒸发操作的产品。 1.1.2蒸发的操作方法根据各种物料的特性和工艺要求,蒸发过程可以采用不同的操作条件和方法。常压蒸发和减压蒸发根据操作压力不同,蒸发过程可以分为常压蒸发和减压蒸发,常压蒸发是指冷凝器和蒸发器溶液侧的操作压力为大气压或略高于大气压,此时系统中的不凝气依靠本身的压力从冷凝器排出。减压蒸发冷凝器和蒸发器溶液侧的操作压力低于大气压,此时系统

中的不凝气需用真空泵抽出。减压蒸发较常压蒸发具有如下优点:①在加热蒸汽压强相同的情况下,减压蒸发时溶液的沸点低,传热温差可以增大,当传热量一定时,蒸发器的传热面积可以相应地减小;②可以蒸发不耐高温的溶液;③可以利用低压蒸汽或废气作为加热剂;④操作温度低,损失于外界的热量也相应地减小。但是,减压蒸发也有一定的缺点,这主要是由于溶液沸点降低,黏度增大,导致总的传热系数下降,同时还要有减压装置。单效蒸发和多效蒸发根据二次蒸汽是否用来作为另一蒸发器的加热蒸汽,蒸发过程分为单效蒸发和多效蒸发。单效蒸发中加热蒸汽在冷凝器中用水冷却排出。多效蒸发中,第一个蒸发器蒸出的二次蒸汽用作第二个蒸发器的加热蒸汽,第二个蒸发器蒸出的二次蒸汽用作第三个蒸发器的加热蒸汽,以此类推,串联蒸发器的个数称为效数。①多效蒸发的经济性多效蒸发时,除末效外,各效的二次蒸汽都作为下一效蒸发器的加热蒸汽加以利用,因而和单效相比,相同的生蒸汽量D可蒸发更多的水量W,亦即提高了生蒸汽的经济性W/D。如前所述,在若干假定条件下,单效时的W/D约为1。同理,双效时约为2,三效时约为3,等等。考虑实际情况,根据经验,不同效数时生蒸汽的经济性大致如下表:表1-1 生蒸汽经济性W/D的经验值 效数单效双效三效四效五效W/D 0.91 1.75 2.5 3.33 3.70 正由于多效蒸发时生蒸汽的经济性较高,所以在蒸发大量水分时广泛采用多效蒸发。但上表也说明,当效数增加时,W/D值虽然增加,但并不和效数成正比。②多效蒸发的代价首

化工原理答案-第五章--吸收

第五章 吸收 相组成的换算 【5-1】 空气和2的混合气体中,2的体积分数为20%,求其摩尔分数y 和摩尔比Y 各为多少? 解 因摩尔分数=体积分数,.02y =摩尔分数 摩尔比 ..020251102 y Y y = ==--. 【5-2】 20℃的l00g 水中溶解3, 3在溶液中的组成用摩尔分数x 、浓度c 及摩尔比X 表示时,各为多少? 解 摩尔分数//117 =0.010*******/18 x = + 浓度c 的计算20℃,溶液的密度用水的密度./39982s kg m ρ=代替。 溶液中3的量为 /3 11017n kmol -=? 溶液的体积 /.3 3101109982 V m -=? 溶液中 3的浓度//.333 11017==0.581/101109982 n c kmol m V --?=? 或 . 39982 00105058218 s s c x kmol m M ρ= = ?=../ 3 与水的摩尔比的计算 //117 0010610018 X = =. 或 ..00105001061100105 x X x = ==--. 【5-3】进入吸收器的混合气体中,3的体积分数为10%,吸收率为90%,求离开吸收器时3的组成,以摩尔比Y 和摩尔分数y 表示。 吸收率的定义为

12 2 11 1Y Y Y Y Y η-= ==-被吸收的溶质量原料气中溶质量 解 原料气中3的摩尔分数0.1y = 摩尔比 (11) 101 01111101 y Y y = ==-- 吸收器出口混合气中3的摩尔比为 () (2) 1 1109011100111Y Y η=-=-?=() 摩尔分数 (22) 200111 =0010981100111 Y y Y = =++ 气液相平衡 【5-4】 l00g 水中溶解lg 3 NH ,查得20℃时溶液上方3 NH 的平衡 分压为798。此稀溶液的气液相平衡关系服从亨利定律,试求亨利系数E(单位为kPa )、溶解度系数H[单位为/()3 kmol m kPa ?]和相平衡常数m 。 总压为100kPa 。 解 液相中3 NH 的摩尔分数/.//117 0010511710018 x = =+ 气相中3NH 的平衡分压 *.0798 P kPa = 亨利系数 *./.0798*******E p x ===/ 液相中3NH 的浓度 /./.333 11017 0581 101109982 n c kmol m V --?===?/ 溶解度系数 /*./../()3 058107980728H c p kmol m kPa ===? 液相中3NH 的摩尔分数 //117 0010511710018 x = =+./ 气相的平衡摩尔分数 **.0798100y p p ==// 相平衡常数 * (0798) 07610000105 y m x == =? 或 //.76100076m E p === 【5-5】空气中氧的体积分数为21%,试求总压为.101325kPa ,温度为10℃时,3 1m 水中最大可能溶解多少克氧?已知10℃时氧在水中的

化工原理第五章习题及答案.doc

一、名词解释: 1、蒸馏: 利用混合物中各组分间挥发性不同的性质,人为的制造气液两相,并使两相接触进 行质量传递,实现混合物的分离。 2、拉乌尔定律: 当气液平衡时溶液上方组分的蒸汽压与溶液中该组分摩尔分数成正比。 3、挥发度: 组分的分压与平衡的液相组成(摩尔分数)之比。 4、相对挥发度: 混合液中两组分挥发度之比。 5、精馏: 是利用组分挥发度的差异,同时进行多次部分汽化和部分冷凝的过程。 6、理论板: 气液两相在该板上进行接触的结果,将使离开该板的两相温度相等,组成互成平衡。 7、采出率: 产品流量与原料液流量之比。 8、操作关系: 在一定的操作条件下,第 n 层板下降液相的组成与相邻的下一层(n+1)板上升蒸汽的组成之间的函数关系。 9、回流比: 精流段下降液体摩尔流量与馏出液摩尔流量之比。 10、最小回流比: 两条操作线交点落在平衡曲线上,此时需要无限多理论板数的回流比。 11、全塔效率: 在一定分离程度下,所需的理论板数和实际板数之比。

12、单板效率: 是气相或液相通过一层实际板后组成变化与其通过一层理论板后组成变化之比值。 二、填空题: 1、在精馏塔的任意一块理论板上,其离开塔板的液相泡点温度与离开塔板的气相露点温度 的大小相比是 _________。相等 2、当塔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称该塔板为理论塔板。离开的汽相与液相之间达到平衡时 3、直接水蒸汽加热的精馏塔适用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场合。 难挥发组分为水,且要求釜液中易挥发组分浓度很低 4、简单蒸馏过程中,釜内易挥发组分浓度逐渐________,其沸点则逐渐_________ 。 降低,升高 5、间歇精馏操作中,若欲保持馏出液组成不变,必须不断______________,若保持回流比不变,则馏出液组成 ________________ 。增加回流比,不断下降 6、在精馏塔设计中,若x F 、x D 、R、q ,D/F 相同时,直接蒸汽加热与间接蒸汽加热相比, N T,间N T,直,x W,间x W,直。<,> 7、总压、 95℃温度下苯与甲苯的饱和蒸汽压分别为与,则平衡时汽相中苯的摩尔分率为 _______,液相中苯的摩尔分率为_________,苯与甲苯的相对挥发度 =_______。、、 8、精馏操作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现精馏操作的必要条件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混合液中各组分挥发度的差 异由塔板或填料层所构成的若干个接触级、塔顶有液相回流、塔底有上升气流。 9、精馏塔操作时,保持F、x F、q、R 不变,增加塔底排液量W,试定性画出变化前、后塔的 操作线。

化工原理第五章吸收课后习题及答案

第五章 吸收 相组成的换算 【5-1】 空气和CO 2的混合气体中,CO 2的体积分数为20%,求其摩尔分数y 和摩尔比Y 各为多少? 解 因摩尔分数=体积分数,.02y =摩尔分数 摩尔比 ..020251102 y Y y = ==--. 【5-2】 20℃的l00g 水中溶解lgNH 3, NH 3在溶液中的组成用摩尔分数x 、浓度c 及摩尔比X 表示时,各为多少? 解 摩尔分数//117 =0.010*******/18 x = + 浓度c 的计算20℃,溶液的密度用水的密度./39982s kg m ρ=代替。 溶液中NH 3的量为 /311017n kmol -=? 溶液的体积 /.33101109982 V m -=? 溶液中NH 3的浓度//.333 11017 ==0.581/101109982 n c kmol m V --?=? 或 . 39982 00105058218 s s c x kmol m M ρ= = ?=../ NH 3与水的摩尔比的计算 //117 0010610018 X = =. 或 ..00105001061100105 x X x = ==--. 【5-3】进入吸收器的混合气体中,NH 3的体积分数为10%,吸收率为90%,求离开吸收器时NH 3的组成,以摩尔比Y 和摩尔分数y 表示。 吸收率的定义为 12 211 1Y Y Y Y Y η-= ==-被吸收的溶质量原料气中溶质量 解 原料气中NH 3的摩尔分数0.1y = 摩尔比 (11101) 01111101 y Y y = ==-- 吸收器出口混合气中NH 3的摩尔比为 ()...211109011100111Y Y η=-=-?=() 摩尔分数 (22200111) =0010981100111 Y y Y = =++ 气液相平衡 【5-4】 l00g 水中溶解lg 3 NH ,查得20℃时溶液上方3NH 的平衡分压为798Pa 。此稀

化工原理答案第五章吸收

第五章 吸收 相组成的换算 【5-1】 空气和CO 2的混合气体中,CO 2的体积分数为20%,求其摩尔分数y 和摩尔比Y 各为多少? 解 因摩尔分数=体积分数,.02y =摩尔分数 摩尔比 ..020251102 y Y y = ==--. 【5-2】 20℃的l00g 水中溶解lgNH 3, NH 3在溶液中的组成用摩尔分数x 、浓度c 及摩尔比X 表示时,各为多少? 解 摩尔分数//117 =0.010*******/18 x = + 浓度c 的计算20℃,溶液的密度用水的密度./39982s kg m ρ=代替。 溶液中NH 3的量为 /311017n kmol -=? 溶液的体积 /.33101109982 V m -=? 溶液中NH 3的浓度//.333 11017 ==0.581/101109982 n c kmol m V --?=? 或 . 39982 00105058218 s s c x kmol m M ρ= = ?=../ NH 3与水的摩尔比的计算 //117 0010610018 X = =. 或 ..00105001061100105 x X x = ==--. 【5-3】进入吸收器的混合气体中,NH 3的体积分数为10%,吸收率为90%,求离开吸收器时NH 3的组成,以摩尔比Y 和摩尔分数y 表示。 吸收率的定义为 12 211 1Y Y Y Y Y η-= ==-被吸收的溶质量原料气中溶质量 解 原料气中NH 3的摩尔分数0.1y = 摩尔比 (11101) 01111101 y Y y = ==-- 吸收器出口混合气中NH 3的摩尔比为 ()...211109011100111Y Y η=-=-?=() 摩尔分数 (22200111) =0010981100111 Y y Y = =++ 气液相平衡

化工原理第五章精馏题

五蒸馏 汽液相平衡 1.1 苯(A)与氯苯(B)的饱和蒸汽压[mmHg]和温度[℃]的关系如下: t 80.92 90 100 110 120 130 131.8 p0 A 760 1008 1335 1740 2230 2820 3020 p0 B 144.8 208.4292.8 402.6 542.8 719 760 若苯—氯苯溶液遵循Raoult定律,且在1atm下操作,试作: (1) 苯—氯苯溶液的t—x(y)图及y—x图; (2) 用相对挥发度的平均值另行计算苯—氯苯的x—y值。 1.2 苯—甲苯混合液的组成x=0.4(摩尔分率),求其在总压p=600[mmHg]下的泡点及平衡汽相组成。又苯和甲苯的混合气含苯40%(体积%),求常压下的露点。已知苯—甲苯混合液服从拉乌尔 定律。苯(A)和甲苯(B)的蒸汽压p0 A 、p0 B [mmHg],按下述Antoine方程计算:式中t为温度[℃]。 lg p0 A =6.89740-1206.350/(t+220.237) lg p0 B =6.95334-1343.943/(t+219.237) 1.3 某双组分理想物系当温度t=80℃时,p0 A =106.7kPa,p0 B =40kPa,液相摩尔组成为x A=0.4,试 求: (1) 与此液相组成相平衡的汽相组成y A; (2) 相对挥发度α。 1.4 一双组分精馏塔,塔顶设有分凝器,已知进入分凝器的汽相组 成y1=0.96(?摩尔分率,下同),冷凝液组成x D=0.95,两个组分的相对 挥发度α=2,求: (1) 出分凝器的汽相组成y D=? (2) 出分凝器之液、汽的摩尔流率之比L/V D=? 习题4附图 1.5 在1atm下对x=0.6(摩尔分率)的甲醇—水溶液进行简单蒸馏,当馏出量为原料的1/3时,求此时刻的釜液及馏出物的组成。设x=0.6附近平衡线可近视为直线,其方程为y=0.46x+0.549 1.6 某二元混合物原料中易挥发组分x F=0.4(摩尔组成),用平衡蒸馏的方式使50%的物料汽化,试求气相中易挥发组分的回收率。(设相对挥发度为3) 1.7 将含有24%(摩尔,以下同)易挥发组分的某液体混合物送入连续操作的精馏塔,馏出液中含有95%的易挥发组分,残液中含有3%易挥发组分。塔顶蒸汽量为850[kmol/h],回流量为670[kmol/h],塔顶采用全凝器,试求塔顶易挥发组分的回收率及残液量。 1.8 现有一连续精馏塔只有精馏段,用于A、B两组分的分离。已知A与B?的分子量分别为78

化工原理第五章习题及答案学习资料

化工原理第五章习题 及答案

第五章蒸馏 一、名词解释: 1、蒸馏: 利用混合物中各组分间挥发性不同的性质,人为的制造气液两相,并使两相接触进行质量传递,实现混合物的分离。 2、拉乌尔定律: 当气液平衡时溶液上方组分的蒸汽压与溶液中该组分摩尔分数成正比。 3、挥发度: 组分的分压与平衡的液相组成(摩尔分数)之比。 4、相对挥发度: 混合液中两组分挥发度之比。 5、精馏: 是利用组分挥发度的差异,同时进行多次部分汽化和部分冷凝的过程。 6、理论板: 气液两相在该板上进行接触的结果,将使离开该板的两相温度相等,组成互成平衡。 7、采出率: 产品流量与原料液流量之比。 8、操作关系: 在一定的操作条件下,第n层板下降液相的组成与相邻的下一层 (n+1)板上升蒸汽的组成之间的函数关系。

9、回流比: 精流段下降液体摩尔流量与馏出液摩尔流量之比。 10、最小回流比: 两条操作线交点落在平衡曲线上,此时需要无限多理论板数的回流比。 11、全塔效率: 在一定分离程度下,所需的理论板数和实际板数之比。 12、单板效率: 是气相或液相通过一层实际板后组成变化与其通过一层理论板后组成变化之比值。 二、填空题: 1、在精馏塔的任意一块理论板上,其离开塔板的液相泡点温度与离开塔板的气相露点温度的大小相比是_________。相等 2、当塔板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时,称该塔板为理论塔板。离开的汽相与液相之间达到平衡时 3、直接水蒸汽加热的精馏塔适用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场合。 难挥发组分为水,且要求釜液中易挥发组分浓度很低 4、简单蒸馏过程中,釜内易挥发组分浓度逐渐________,其沸点则逐渐 _________。 降低,升高

化工原理第五章

*3、流体在垂直管内自上而下流动同时被加热时,其对流传热系数比用普通准数关联式计算 的结果要 。 4、金属的导热系数大都随其纯度的增加而 ,随其温度的升高而 。 6、对流传热的热阻主要集中在 ,因此, 是强化对 流传热的重要途径。 7、在λ、μ、 ρ、 p c 这4个物性参数中,若 值大,对流传热系数α就增大; 若 值大,对流传热系数α就减小。 8、黑体的表面温度从300℃升至600℃,其辐射能力增大到原来的 倍. 9、流体在圆形直管内作强制湍流流动,若传热推动力增大1倍,则对流传热速率增大 倍。 10、大容积沸腾时,由核状沸腾转变为膜状沸腾时的温度差称为 。这时单位时间、 单位面积所传递的热量称为 。 11、处理量为440kg/h 的有机溶液在某换热器中预热。运转一周期后,该溶液在管内生成积 垢,使换热器总热阻增加了10%。若维持冷、热介质出口温度不变,则该溶剂的处理量变 为 。 12、苯在内径为20mm 的圆形直管中作湍流流动,对流传热系数为1270W/(2 m ·℃)。如果 流量和物性不变,改用内径为30mm 的圆管,其对流传热系数将变为 W/(2m ·℃)。 *13、热油和水在一套管换热器中换热,水由20℃升至75℃。若冷流体为最小值流体,传热 效率0.65,则油的入口温度为 。 14、在计算换热器的平均传热推动力时,若两端的推动力相差不大于2倍,则其算术平均值 与对数平均值相差不大于 。 15、换热器在使用一段时间后,传热速率会下降很多,这往往是由于 的缘故。 答案:传热管表面有污垢积存 *16、流体横向流过管束作湍流流动时,在管外加有折流板的情况下,14.03/155.0)(36.0W P R N r e u μμ??=。可见对流传热系数与当量直径的__________成反比。 *17、对大空间的自然对流,通常取加热(或冷却)表面的 为特征尺寸。 *19、柴油在圆形直管内作强制滞流流动,给热系数可用下式计算: 14.03/13/13/1)()(86.1W L d P R N i r e u μμ=。若流量和物性不变,将管内径减半后仍为滞流,则 管内对流传热系数变为原来的 倍。 1.传热的三种基本方式为: , , 。 2.液体沸腾两种基本形式为: , 。 3.当外界有辐射能投射到物体表面时,将会发生 , , 现 象。 5.对流传热可分为 , 。 6.在蒸气冷凝传热过程中,若蒸气冷凝为膜状冷凝,则 成为膜状冷凝的主要热 阻。 7.套管换热器中,热流体温度由90℃降到70℃,冷流体温度由20℃上升到40℃,则两流 体作并流时平均温差为 ℃。

化工原理课设 蒸发器设计

目录 1.设计任务 (4) 2.设计方案简介 (5) 3.三效并流蒸发设计计算 (6) 4.蒸发器的主要结构尺寸的计算 (16) 5.蒸发装置的辅助设备的选用计算 (19) 6.三效蒸发器结构尺寸确定 (21) 7.附图 (24) 8.参考文献 (25) 9.后记 (26) 10.CAD图 (27)

1.设计任务 1.1设计条件 (1)处理能力年产95000 吨NaOH水溶液 (2)设备形式中央循环式管式蒸发器 (3)操作条件 ①NaOH水溶液的原料浓度为12%,完成液体浓度为30%,原 料液温度为第一效沸点温度。 ②加热汽压力为500Kpa(绝热),冷凝器的绝压为20Kpa(绝热)。 ③各效蒸发器的总传热系数分别为 K1=1800 W/(m2*0C)K2=1200 W/(m2*0C)K3=600 W/ (m2*0C) 原料液的比热容为3.77KJ /(Kg/0C),在三效中液体的平均密度分别为1120Kg/m3 、1290 Kg/m3 、1460 Kg/m3。 ④蒸发器中溶液的液面高度为1.2m。 ⑤各效加热蒸发汽的冷凝液在饱和温度下排出,忽略热损失。 ⑥每年按照300天计,每天24小时 ⑦厂址:天津地区 1.2附加说明 (1)设计方案简介:对确定的工艺流程及蒸发器型式进行简要论述(2)蒸发器的工艺计算:确定蒸发器的传热面积 (3)蒸发器的主要结构尺寸设计 (4)主要辅助设备选型,包括气液分离器及蒸汽冷凝器等。

(5)绘制NaOH水溶液三效并流加料蒸发装置的设备工艺简图(6)对本设计进行评述 2.设计方案简介 2.1 设计方案论证 多效蒸发的目的是:通过蒸发过程中的二次蒸汽再利用,以节约蒸汽的消耗,从而提高蒸发装置的经济性。目前根据加热蒸汽和料液流向的不同,多效蒸发的操作流程可以分为平流、逆流、并流和错流等流程。本设计根据任务和操作条件的实际需要,采用了并流式的工艺流程。下面就此流程作一简要介绍。 并流流程也称顺流加料流程(如图1),料液与蒸汽在效间同向流动。因各效间有较大的压力差,液料自动从前效流到后效,不需输料泵;前效的温度高于后效,料液从前效进入后效呈过热状态,过料时有闪蒸出现。此流程有下面几点优点:①各效间压力差大,可省去输料泵;②有自蒸发产生,在各效间不必设预热管;③由于辅助设备少,装置紧凑,管路短,因而温度损失小;④装置操作简便,工艺条件稳定,设备维修工作减少。同样也存在着缺点:由于后效温度低、浓度大,因而料液的黏度增加很大,降低了传热系数。因此,本流程只适应于黏度不大的料液。 2.2蒸发器简介 随着工业蒸发技术的发展,蒸发设备的结构与型式亦不断改进与创新,其种类繁多,结构各异。根据溶液在蒸发中流动情况大致可

新版化工原理习题答案(06)第六章 蒸发

第六章 蒸发 1.采用标准蒸发器将10%的NaOH 水溶液浓缩至25%(质量分数)。蒸发室的操作压力为50 kPa ,试求操作条件下溶液的沸点升高及沸点。 解:溶液的沸点升高及沸点均按完成液来计算。 查得水的有关数据为 压力p /kPa 温度t /℃ 汽化热r /(kJ ?kg -1) 101.3 100 50 81.2 2304.5 在101.3 kPa 时,25%NaOH 溶液的沸点为113.07 ℃。常压下溶液的沸点升高为 Δ a =(113.07–100)℃=13.07℃ 50 kPa 时,溶液的沸点升高可用两种方法计算。 (1)用杜林规则 在杜林线图的横标81.2 ℃作垂直线交组成为25%的杜林线,再由该点查得纵标的温度为93 ℃,此即50kPa 下溶液的沸点t A 。 ?'=(93–81.2)℃=11.8 ℃ (2)用式6-17经验公式估算 a f '?=?=2(81.2273)0.016213.072304.5+???????? ℃=11.5 ℃ 则溶液的沸点升高为11.8 ℃,50kPa 下的沸点为93 ℃。两种方法计算结果相差不大。 2.用连续操作的真空蒸发器将固体质量分数为4.0%的番茄汁浓缩至30%,加热管内液柱的深度为2.0 m ,冷凝器的操作压力为8 kPa ,溶液的平均密度为1 160 kg/m 3,常压下溶质存在引起的沸点升高a ?'=1 ℃,试求溶液的沸点t B 。 解:8 kPa 压力下对应二次蒸汽温度为41.3 ℃,水的汽化热为2497 kJ/kg 。取冷凝器到蒸发室的温差损失?'''=1.5℃。溶质引起的沸点升高取常压下数据,即?'=1℃。则溶液的沸点为 B 41.341.31 1.543.8t ''''=+?=+++?=+? ?''的计算如下: m 2Lg p p ρ'=+ 与43.8 ℃相对应的压力p '=9.25 kPa 则 m 1160 2.09.819.2510002p ????=+????? kPa=20.63 kPa 与p m 对应的溶液沸点为60.7 ℃,即t B =60.7 ℃ 3.在一连续操作的单效蒸发器中将NaOH 水溶液从10%浓缩至45%(质量分数),原料液流量为1 000 kg/h 。蒸发室的操作绝对压力为50 kPa (对应饱和温度为81.2 ℃),加热室中溶液的平均沸点为115 ℃,加热蒸汽压力为0.3 MPa (133.3 ℃),蒸发器的热损失为12 kW 。试求(1)水分蒸发量;(2)60 ℃和115 ℃两个加料温度下加热蒸汽消耗量及单位蒸汽耗用量。

化工原理第五章-吸收-题

化工原理第五章-吸收-题

六吸收 浓度换算 2.1甲醇15%(质量)的水溶液, 其密度为970Kg/m3, 试计算该溶液中甲醇的: (1)摩尔分率; (2)摩尔比; (3)质量比; (4)质量浓度; (5)摩尔浓度。 分子扩散 2.2 估算1atm及293K下氯化氢气体(HCl)在(1)空气,(2)水(极稀盐酸)中的扩散系数。 2.3一小管充以丙酮,液面距管口1.1cm,20℃空气以一定速度吹过管口,经 5 小时后液面下降到离管口 2.05cm,大气压为750[mmHg],丙酮的蒸汽压为180[mmHg] , 丙酮液密度为7900[kg/m3],计算丙酮蒸汽在空气中的扩散系数。 2.4 浅盘内盛水。水深5mm,在1atm又298K下靠分子扩散逐渐蒸发到大气中。假定传质阻力相当于3mm厚的静止气层,气层外的水蒸压可忽略,求蒸发完所需的时间。 2.5 一填料塔在常压和295K下操作,用水除去含氨混合气体中的氨。在塔内某处,氨在气相中的组成y a=5%(摩尔百分率)。液相氨的平衡分压P=660Pa,物质通量N A= 10 - 4[kmol/m2·S],气相扩散系数D G=0.24[cm2/s],求气膜的当量厚度。 136

相平衡与亨利定律 2.6 温度为10℃的常压空气与水接触,氧在空气中的体积百分率为21%,求达到平衡时氧在水中的最大浓度, (以[g/m3]、摩尔分率表示)及溶解度系数。以[g/m3·atm]及[kmol/m3·Pa]表示。 2.7 当系统服从亨利定律时,对同一温度和液相浓度,如果总压增大一倍则与之平衡的气相浓度(或分压) (A)Y增大一倍; (B)P增大一倍;(C)Y减小一倍; (D)P减小一倍。 2.8 25℃及1atm下,含CO220%,空气80%(体积%)的气体1m3,与1m3的清水在容积2m3的密闭容器中接触进行传质,试问气液达到平衡后, (1)CO2在水中的最终浓度及剩余气体的总压为多少? (2)刚开始接触时的总传质推动力ΔP,Δx各为多少?气液达到平衡时的总传质推动力又为多少? 2.9 在填料塔中用清水吸收气体中所含的丙酮蒸气,操作温度20℃,压力1atm。若已知气相与液相传质分系数(简称传质系数)k G= 3.5×10-4[kmol/(m2.s.atm)],k L=1.5×10-4[m/s],平衡关系服从亨利定律,亨利系数E=32atm,求K G、K x、K y和气相阻力在总阻力中所占的比例。 2.10 在一填料塔中用清水吸收混合气中的氨。吸收塔某一截面上的气相浓度y=0.1,液相浓度x=0.05(均为摩尔分率)。气相传质系数k y= 3.84×10-4[kmol/(m2.s.Δy)],液相传质系数k x=1.02×10-2[kmol/(m2.s.Δx)],操作条件下的平衡关 13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