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大学语文》诗词复习要点
自考大学语文精选考点

《大学语文》考前辅导讲座议论文部分一、注意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区别《五代史伶官传序》的中心论点是“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论毅力》的中心论点是“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容忍与自由》的中心论点是“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咬文嚼字》的中心论点是“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寡人之于国也》的中心论点可概括为“阐述以民为本的王道理想”;《秋水》的中心论点可概括为“宇宙无限,人的认识有限”;《吃饭》的中心论点可概括为“揭示吃饭背后名实不符的社会人情世态,针砭时弊”。
二、注意论据证明的论点《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用“狗彘食人食”和“涂有饿莩”来说明当时社会的贫富悬殊、阶级对立;《论毅力》中,梁启超用五种不同毅力的人的不同结果来说明只有毅力至强方能取得事业的最终成功;《容忍与自由》中,胡适用自己的、高尔文的和陈独秀的三个实例来说明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的三个分论点等,都是用非常贴切的事实材料来证明一定道理的范例。
《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欧阳修引用《尚书》“满招损,谦得益”的话来揭示后唐庄宗的亡国原因;《咬文嚼字》中,朱光潜用西方心理学中的“套板反应”和韩愈的“惟陈言之务去”来反对陈词滥调,提倡创新;举李广射虎、贾岛“推敲”论证的观点。
《容忍与自由》中,胡适引用布尔“我年纪越大,越感觉到容忍比自由还更重要”的话来展开他对容忍与自由之关系的论述,则都是借理论材料来证明论点的范例。
三、注意论证的方法1、归纳法《容忍与自由》、《咬文嚼字》2、演绎法《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认为实行王道的基本标准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这是大前提;而梁惠王“移民”、“移粟”的小恩小惠不能“使民养生丧死无憾”,这是小前提;于是孟子就得出结论,认为梁惠王并没有真正实行王道。
《秋水》中,大前提是在无限的宇宙中人的认识十分有限,小前提是孔孟是人,所以庄子得出结论说孔孟之道也是既“少”又“轻”、十分有限的《咬文嚼字》中,引进“套板反应”的普遍原理,就是通过演绎法来论说文章语言贵在创新的道理;在《容忍与自由》中,提出“人类的习惯是喜同而恶异”的普遍原理,就是通过演绎法来证明“容忍的态度是最难得、最稀有的态度”;在《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引用《尚书》中“满招损,谦得益”的名言,就是通过演绎法来证明后唐庄宗是因骄傲而亡国的道理;在《我的世界观》中,引用叔本华“人虽然能够做他所想做的,但不能要他所想要”的名言,就是通过演绎法来说明对人对己都要宽容的人生道理。
2021年4月自考大学语文诗词复习要点总结(5)

2021年4月自考大学语文诗词复习要点总结(5)《出塞》本课主要考核点是:作者王昌龄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主要成就;背诵本诗,概括并记忆本诗的情感内容;依据《古代抒情诗的阅读和欣赏》一文所提供的知识,认知诗词的基本抒情方法和主要表示手法。
这首七言绝句,是王昌龄的边塞诗之一。
诗人慨叹边塞战争的经久不息及其给人民带来的生离死别的痛苦,希望能有英勇的将领来保卫国家的安宁。
注意本诗主要运用了历史典故,来表现多重寓意,主要为后两句。
表面上作者有感于当时边患无穷,唐将无能的现状,呼唤汉将军李广之辈的人出现,明写汉将,意指唐将。
诗句中就蕴含着多重对比因素:将历史与现实对比,汉将与唐将对比,有用与无能对比,边关安宁与边患不竭对比。
从而表现出诗人的多重情意:歌颂李广,讽刺唐将;失望于当前,希望于今后。
下面的标题问题有助于对课文重点内容的理解。
1、仔细阅读课文,简答下列问题:(1)这首诗所表达的主题是什么?(2)从抒情角度看,诗的前两句运用的是什么方法?参考答案:(1)诗人慨叹长期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希望有英勇善战的将领来保卫国家安宁。
(2)借景抒情。
解答标题问题时要注意:本题旨在考查对本诗的主题思想、抒情方法和表示手法的掌握情况。
在答题时要理解本诗的主题思想是:诗人感叹边塞上战争的连绵不竭及其带来的人世间生离死别的痛苦,希望国家能有英勇善战的将领来保卫国家和人民的安宁。
2、(2001、7、自考标题问题)下列诗句中,运用了互文见义手法的是( )A、秦时明月汉时关B、竭石滩湘无限路C、江枫渔火对愁民D、巴山夜雨涨秋池本题考查的是对本诗抒情方法的掌握情况。
《枫桥夜泊》本课主要考核点是:张继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主要成就;背诵本诗,概括并记忆本诗的情感内容;认知诗词的基本抒情方法和主要表示手法。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
通过夜泊枫桥见到的江南水乡秋夜特有的景色,抒发诗人旅途中的愁怅表情。
在理解本诗时要注意对抒情方法掌握,这是因为此诗全篇借景抒情,主要特点是“诗中有画”:残月、栖鸦、霜天、渔火、枫林、远寺、夜钟、客船,有条有理,远近相接,层次分明。
全国文凭考试“大学语文”精读课文复习要点诗词部分

全国文凭考试“大学语文”精读课文复习要点诗词部分全国文凭考试“大学语文”精读课文复习要点诗词部分《山居秋暝》(王维)阅读1459次《山居秋暝》(王维)1.了解本诗的体裁。
本诗是一首七言律诗。
2.掌握本诗的主旨。
本诗是一首先山水诗,描绘了秋日傍晚一场新雨过后的山间景色,清新、恬静而优美。
也表达了作者隐居的意愿。
3.掌握本诗在写景时所用的白描手法。
中间二联动静相衬、视听结合、诗情画意融为一体。
4.背诵这首诗。
《行路难》(李白)1.了解本诗的体裁。
本诗是一首乐府旧题诗。
2.掌握本诗的主旨。
作者表达了他当时的思想痛苦和心理矛盾:一方面对仕途的艰难满怀悲愤,另一方面又对前途充满希望。
3.掌握诗中比兴句的象征意义和所用典故的含义。
4.背诵这首诗。
《蜀相》(杜甫)1.了解本诗的体裁。
本诗是一首七言律诗。
2.掌握本诗的主旨。
作者通过对诸葛亮的悼念和赞美,含蓄地表现了报国无门的苦闷和对当时缺少济世英才的慨叹。
3.掌握本诗的写作特色。
本诗将叙事、写景、议论、抒情融为一体:用字精当、对仗工稳。
4.背诵这首诗。
《走马川行奉出师西征》(岑参)1.了解本诗的体裁。
本诗属于“歌行体”。
2.掌握本诗的主旨。
本诗以豪迈乐观的情怀,颂扬了出征将士不畏艰险的英雄气概,表达了奏凯旋的必胜信念。
3.掌握本诗的叙事特点:层次分明,语奇意奇。
4.掌握本诗抓住典型环境与细节表现唐军将士奋勇无敌英姿勃勃的艺术手法。
5.背诵这首诗。
《关山月》(陆游)1.了解本诗的体裁。
本诗是一首乐府旧题诗。
2.掌握本诗的主旨。
诗中揭露了南宋统治者投降政策所造成的恶果,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统一不得实现的无比悲愤。
3.掌握本诗的写作特点。
选取典型的场景,运用对比手法,将将军不战和戍卒吹笛,移民垂泪进行对比,表达了诗人鲜明的爱国情感。
4.背诵这首诗。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1.掌握这首词的主旨。
作者对月抒怀,思念家人,表示了对生活的美好祝愿。
同时也含蓄地表达了谪官居外的凄凉寂寞的心情。
自考“大学语文”考前串讲笔记(诗歌)

自考“大学语文”考前串讲笔记(诗歌)一、单元知识要点诗词基本知识要点1.《沁园春雪》。
这首词作者为毛泽东。
该词通过描绘北方壮丽雪景,评说历史上的一些封建雄主,表现出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与对今日人民创建新中国的殷切期望与坚强信心。
主要运用了比喻、比拟等修辞手法。
2.《迢迢牵牛星》。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作者不详。
本词借牛郎织女传说来抒发世间女子别离相思之苦,通篇采用比兴手法。
3.《归园田居(其一)》。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田园诗,作者为东晋陶渊明。
本诗主要抒写了诗人崇尚自然的心志,表达了他归隐田园后的喜悦心情,采用比喻、对比修辞手法。
4.《出塞》(其一),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边塞诗,作者王昌龄,盛唐诗人。
该诗慨叹边塞战争的经久不息及其给人民带来的生离死别的痛苦,希望能有英勇善战的将领来保卫国家的安宁。
诗中借用典故,寓意深重。
5.《春江花月夜》,这是一首七言长篇抒情古诗,作者张若虚,唐代诗人。
诗作描绘了春江花月夜的自然美景,抒写了人间的离情别绪,表现了诗人对宇宙永恒、人生短暂的思索。
此诗在抒情方法上主要采用借景抒情,并运用了暗示的手法。
6.《送元二使安西》,这是首七言绝句。
也是首送别诗。
作者王维,盛唐诗人。
本诗通过送别地点与饯行场面的描写,表现了朋友之间依依惜别之情。
该作兼用借景抒情与借事抒情两种表现方法。
_7.《登金陵凤凰台》,这是首七言诗,属怀古诗。
作者李白,盛唐伟大诗人。
该诗抒写诗人登临金陵凤凰台的所见所感,并运用了对比、比喻、象征的修辞手法。
8.《蜀相》,七律诗,属怀古诗,作者杜甫,盛唐伟大诗人。
诗中记述了诗人初居成都,寻访武侯相的情景,抒发了作者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
诗作借景抒情与借事抒情相结合,并运用了设问句。
9.《枫桥夜泊》,七绝,周羁旅诗,作者张继,中唐诗人。
该诗通过描写夜泊枫桥见到的江南水乡秋夜特有的景色,抒发了诗人旅途中的惆怅心情。
该诗最大的特点是诗中有画,借景抒情。
10.《游子吟》,五言古诗,也是作者自创的新乐府诗。
自考大学语文诗词复习要点总结(000)(0002)

2018年10月自考大学语文诗词复习要点总结2018年自考《大学语文》诗词复习要点总结一、单元内容概要本单元要求考生背诵20首诗词,并掌握基本抒情方法(写景抒情、叙事抒情、描绘人物举动抒情)和表现手法(比喻、象征、夸张、用典)。
学习诗词单元,应当认知以下几种基本抒情方法:1、直接抒情,即不假外物、不加掩饰、直陈自己的喜怒哀乐。
典型的例子如《诗经》中的“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和《琴歌》中的“乐莫乐兮新相知,悲莫悲兮生别离”等等。
教材中的典型如:陆游《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和李煜《虞美人》“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前者以自己不请世事艰难抒发报国无门的悲愤,后者以往事不堪回首坦陈亡国的痛楚。
2、间接抒情,即通过写景、叙事或描绘人物举动来表达情感,披露心迹,它分如下几类:(1)写景抒情,最为常见,往往要用以下几种方式:一是融情于景。
如柳永《望海潮》着力铺写景物,“烟柳画桥,风帘翠幕”。
“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却分明流动着作者的惊喜。
陶渊明《归国田居》中“方宅十余亩”、“鸡鸣桑树巅”几句,不仅是对质朴宁静田园风光的写照,也包盛了诗人脱离官场污浊、重归自然生活的悠然自得之情。
二是借景寄托。
如李商隐《夜雨寄北》“巴山夜雨涨秋池”抓住秋雨特征以借景抒情。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客合青青柳色新”既是实景实绘,又因折柳送别的传统风习象征着一次新的离别在即,满含依依不舍之情。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这篇以春草关合人情,借凄凄春草抒凄凄别值。
三是缘情写景。
如辛弃疾《水龙吟》写山“献愁供恨”,显然是作者将自己深沉的家国之思和复国无望之情移入了客观事物。
刘禹锡《乌衣巷》写曾是热闹繁华如今却荒凉冷落的乌衣巷,就凝注着诗人沧海桑田的感慨。
四是因情造景。
如杜牧《江南春》即将风和日丽之景、烟雨迷蒙之景、江南大地千里范围之景统摄到一幅画面之中进行高度艺术概括,暗示人们:信佛无益于治国安民。
(2)叙事抒情。
如杜甫《蜀相》“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通过杨抬诸葛亮一生的丰功伟绩,表达作者的崇敬心倩。
自考《大学语文》诗歌单元复习要点

自考《大学语文》诗歌单元复习要点1、《蒹葭》学习要点(1)本诗是《诗经·秦风》中一篇意境优美、情愿深长的恋歌,属于民歌。
(2)诗分三章,每章首两句借景起兴。
蒹葭茂密,霜露高洁,烘托出痴情者挚热的追求和纯洁的感情。
三、四句点明主题:深切思念,隔河企望,追寻“伊人”。
后四句描述追寻的两种境况:逆流追寻,茫茫秋水,纵横间隔,山高水复,“道阻且长”;顺流追寻,痴情恍惚,若有若无,幻象迷离,“宛在水中央”。
两者的结果都是可望难即,“伊人”不可得。
全诗流溢着抒情主人公对“伊人”的真诚向往、执著追求以及追求不得的失望、惆怅心情。
(3)意境朦胧、含蕴不尽是这首诗的主要特点。
这是一曲怀念情人的恋歌,“伊人”指意中人。
但诗中“伊人”飘忽不定,幻象丛生,给人以扑朔迷离、悠渺难测之感,引人遐想,具有多种象征意义。
于是有人认为这是一首招贤诗,“伊人”指隐居的贤者。
如果把“在水一方”视作一种象征,那么这首诗就涵容了世间各种可望而不可即的人生境遇,这样,贤才难觅、情人难得的惆怅,乃至前途渺茫、理想不能实现的失望等心灵的失落,也都可能从《蒹葭》的意境中得到回应。
(4)本诗采用的重章叠句形式,不仅有回环往复、一唱三叹之美,而且有层层递进、步步深化诗歌意境的作用。
“蒹葭苍苍”到“凄凄”、“采采”,意思都是青仓一片,十分茂密,但声情却愈转愈低沉,凄婉之意自然流露;“白露为霜”到“未晞”、“未已”,体现了时间的推移,暗示了追求时间的漫长与追求者的执著;“伊人”、“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体现了空间的转移,暗示了追求对象的飘忽难觅。
虽然只是换了几个字,但其间微妙的变化和幽深的意蕴却十分耐人寻味。
诗中“伊人”飘忽不定,幻象丛生;主人公顺流追寻,痴情恍惚,若有若无,幻象迷离,“宛在水中央”。
给人以扑朔迷离、悠渺难测之感,引人遐想。
这就是本诗的朦胧美。
2、《湘夫人》学习要点(1)本诗是先秦时期的伟大诗人屈原根据楚地祭祀水神乐歌改编而成的抒情诗(爱情诗)。
自考大学语文诗词复习要点六

自考大学语文诗词复习要点六
本课主要考核点是:
白居易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主要成就;背诵本诗,概括
并记忆本诗的情感内容;认知诗词的基本抒情方法和主要表现手法。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
此诗咏物以送别,借描写古原上春草离离的景象,寄托了送别友人时的深挚情意,以示送别。
诗人描写春草的茫茫无际,赞颂春
草生命力顽强,表达了对朋友的关切与祝福。
在表现手法上,此诗巧用典故。
此诗乃咏物抒怀之作,描写春草以示送别。
春草与离别最早结缘,源于《楚辞·招隐》“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婆婆”,
白居易的“又送王孙去,美美满别情”,这里巧妙地化用原诗意,将春草与离
别之情融为一体,进一步开拓意境,丰富内涵,总束全诗。
以下的题目有助于对课文重点知识的理解。
仔细阅读课文,简答下列问题:。
2021年自考大学语文诗词复习要点(二)(2)

2021年自考大学语文诗词复习要点(二)(2)张若虚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主要成就;背诵本诗,概括并记忆本诗的情感内容;认知诗词的基本抒情方法和主要表示手法。
这首七言古诗,是一首脸炙人口的长篇抒情诗。
诗作细致地描绘了江南春江花月之夜清幽静的自然美景,抒写了人间缠绵悱侧的离情别绪,表示出诗人对人情难圆的感叹和对宇宙永恒、人生短暂的思索。
在理解本诗时要重点把握本诗的抒情方法。
这是因为全篇主要的抒情方法为借景抒情,处处情景交融,而各部分的情景交融又有不同的方式。
第一部分描绘自然景不雅,以明月的渐渐升起为中心,紧扣诗题中春、江、花、月、夜五字逐步展开,最终构成一幅天地一体、色彩绚丽的完整图画;其作用在于从总体上为下文抒写人情提供引人道思的环境,制造启动情怀的氛围。
后面三部分都是合写景物和人情。
二、三两部分,主要是用江月永照,引出生命短暂,用明月常圆,引出人间拜别;用月光遍洒,引发思妇绵绵相思。
在这里,情景交融的基本特点是相反相成,即通过景与情的对比反衬,鲜明地表现出月圆人难圆的旨意。
最后一部分,则是用春归、花落、雾漫、月残等自然景不雅来引发游子的思归之情。
下面的标题问题有助于对课文重点内容的理解。
仔细阅读课文,简答下列问题:(l)本诗通过对江南自然美景和人间离情别绪的抒写,引发了对什么问题的思索?(2)本诗写景抒情的基本特点是什么?参考答案:(1)人生短暂,宇宙永恒。
(2)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本题旨在考查对本诗的主题思想和写景抒情的基本特点的掌握情况。
在答题时要理解本诗通过对江南自然美景和人间离情别绪的抒写,引发了对人生短暂,宇宙永恒的思索。
2、(2000、4、自考题单选)以下诗题属于乐府古题的是( )A、《春江花月夜》B、《江南春》C、《迢迢牵牛星》D、《登金陵凤凰台》此题考试内容为诗的类别。
《送元二使安西》本课主要考核点是:王维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主要成就;背诵本诗,概括并记忆本诗的情感内容;认知诗词的基本抒情方法和主要表示手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考《大学语文》诗词复习要点(一)
广东自学考试招生网为大家总结了自考《大学语文》诗词复习要点,考生应当认知以下几种基本抒情方法:
1、直接抒情,即不假外物、不加掩饰、直陈自己的喜怒哀乐。
典型的例子如《诗经》中的“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和《琴歌》中的“乐莫乐兮新相知,悲莫悲兮生别离”等等。
教材中的典型如:陆游《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和李煜《虞美人》“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前者以自己不请世事艰难抒发报国无门的悲愤,后者以往事不堪回首坦陈亡国的痛楚。
2、间接抒情,即通过写景、叙事或描绘人物举动来表达情感,披露心迹,它分如下几类:
(1)写景抒情,最为常见,往往要用以下几种方式:
一是融情于景。
如柳永《望海潮》着力铺写景物,“烟柳画桥,风帘翠幕”。
“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却分明流动着作者的惊喜。
陶渊明《归国田居》中“方宅十余亩”、“鸡鸣桑树巅”几句,不仅是对质朴宁静田园风光的写照,也包盛了诗人脱离官场污浊、重归自然生活的悠然自得之情。
二是借景寄托。
如李商隐《夜雨寄北》“巴山夜雨涨秋池”抓住秋雨特征以借景抒情;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客合青青柳色新”既是实景实绘,又因折柳送别的传统风习象征着一次新的离别在即,满含依依不舍之情;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这篇以春草关合人情,借凄凄春草抒凄凄别值。
三是缘情写景。
如辛弃疾《水龙吟》写山“献愁供恨”,显然是作者将自己深沉的家国之思和复国无望之情移入了客观事物;刘禹锡《乌衣巷》写曾是热闹繁华如今却荒凉冷落的乌衣巷,就凝注着诗人沧海桑田的感慨。
四是因情造景。
如杜牧《江南春》即将风和日丽之景、烟雨迷蒙之景、江南大地千里范围之景统摄到一幅画面之中进行高度艺术概括,暗示人们:信佛无益于治国安民。
(2)叙事抒情。
如杜甫《蜀相》“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通过杨抬诸葛亮一生的丰功伟绩,表达作者的崇敬心倩。
(3)描绘人物举动抒情。
如李清照《武陵春》“日晚倦梳头”,“欲语泪先流”和辛弃疾《水龙吟》“把吴构看了,栏于拍遍”等诗句。
学习诗词,还应把握以下几种常见的艺术表现手法:
1、比喻。
如们渊明《归国田居》“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比喻自己对摆脱羁绊、重归自然的向往和追求。
2、夸张。
如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江天一色无纤尘”、王昌龄《出塞》“万里长征人未还”等诗句。
3、象征。
如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的“浮云蔽日”象征群小包围皇帝,蔽其视听;苏轼《水调歌头》以月之“阴晴圆缺”象征人之“悲欢离合”。
如《送元二使安西》一诗以“柳色新”象征离别,“柳”的意象是具体的,而作为其对应物的“离别”则隐含不露。
4、用典,运用典故来抒情言志表明心迹。
如辛弃疾(水龙吟)下片就连用了张翰、刘备、桓温三个典故。
学习本单元,还应掌握有关诗词体裁的一些常识:
1、以句式分,有四言诗、五言诗、六言诗、七言诗、杂言诗等。
2、以体裁分,有楚辞体、乐府体、歌行体、律体等。
3、近体诗,是唐宋以来流行的、形成于唐代的一种格律诗体,它在平仄、押韵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规定。
它主要分为:
(1)绝句,包括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
每首四句,每句五言者称五绝,每句七言者称七绝。
如《出塞》、《送元二使安西》、《枫桥夜泊》、《乌衣巷》、《江南春》、《夜雨寄北》都是七绝。
(2)律诗,包括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
每首八句,每句五言者称五律,每句七言者称七律。
如《赋得古原草送别》为五律,《蜀相《书愤》为七律。
4、古体诗,与近体诗的讲究声律相对而言的,而不以创作时间而定。
唐宋以来的诗人也多作古体诗。
如《迢迢牵牛星》、《归国田居》、《春江花月夜》、《游子吟》等。
5、每首词都有一个调名,称词调或词牌,如《沁园春》、《虞美人》、(水调歌头》、《水龙吟》等。
词的篇幅长短不一,差异颇大。
沿用至今的有小令(59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
字以上)。
通常把双调词的第一段称为上片、前阙或上阙,把第二段称为下片、后阙或下阙。
自考《大学语文》诗词复习要点(二)诗词是自考《大学语文》的重要考点,广东自学考试招生网总结自考诗词要点:
1、《沁园春·雪》。
这首词作者为毛泽东。
该词通过描绘北方壮丽雪景,评说历史上的一些封建雄主,表现出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与对今日人民创建新中国的殷切期望与坚强信心。
主要运用了比喻、比拟等修辞手法。
2、《迢迢牵牛星》。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作者不详。
本词借牛郎织女传说来抒发世间女子别离相思之苦,通篇采用比兴手法。
3、《归园田居(其一)》。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田园诗,作者为东晋陶渊明。
本诗主要抒写了诗人崇尚自然的心志,表达了他归隐田园后的喜悦心情,采用比喻、对比修辞手法。
4、《出塞》(其一),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边塞诗,作者王昌龄,盛唐诗人。
该诗慨叹边塞战争的经久不息及其给人民带来的生离死别的痛苦,希望能有英勇善战的将领来保卫国家的安宁。
诗中借用典故,寓意深重。
5、《春江花月夜》,这是一首七言长篇抒情古诗,作者张若虚,唐代诗人。
诗作描绘了春江花月夜的自然美景,抒写了人间的离情别绪,表现了诗人对宇宙永恒、人生短暂的思索。
此诗在抒情方法上主要采用借景抒情,并运用了暗示的手法。
6、《送元二使安西》,这是首七言绝句。
也是首送别诗。
作者王维,盛唐诗人。
本诗通过送别地点与饯行场面的描写,表现了朋友之间依依惜别之情。
该作兼用借景抒情与借事抒情两种表现方法。
7、《登金陵凤凰台》,这是首七言诗,属怀古诗。
作者李白,盛唐伟大诗人。
该诗抒写诗人登临金陵凤凰台的所见所感,并运用了对比、比喻、象征的修辞手法。
8、《蜀相》,七律诗,属怀古诗,作者杜甫,盛唐伟大诗人。
诗中记述了诗人初居成都,寻访武侯相的情景,抒发了作者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
诗作借景抒情与借事抒情相结合,并运用了设问句。
9、《枫桥夜泊》,七绝,周羁旅诗,作者张继,中唐诗人。
该诗通过描写夜泊枫桥见到的江南水乡秋夜特有的景色,抒发了诗人旅途中的惆怅心情。
该诗最大的特点是诗中有画,借景抒情。
10、《游子吟》,五言古诗,也是作者自创的新乐府诗。
作者孟郊,中唐诗人。
该诗通过描绘慈母为游子穿线缝衣的细节,歌颂了真挚的母爱。
诗中运用了比喻与象征的修辞手法。
11、《乌衣巷》,七绝,作者刘禹锡,中唐诗人。
本诗通篇写景,并寓情于景。
12、《赋得古原草送别》,五律,属送别诗,作者白居易,中唐诗人。
该诗借描写春草以寄托别情,借景抒情,并化用典故。
13、《江南春》,七绝,属咏史诗,作者杜牧,晚唐诗人。
该诗借描绘江南美丽的春景,寄予历史的感慨。
本诗写景具有整体性,并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结合。
14、《夜雨寄北》,七绝,属于相思诗,作者李商隐,晚唐诗人。
本诗以诗代信,倾诉思念亲人,渴望北归的感情,构思巧妙,含意丰富。
15、《虞美人》,这是首词,作者李仍,五代南唐词人。
全词纯用白描手法,比喻贴切生动。
16、《望海潮》,这是首词,作者柳永,北宋词人。
本词描写杭州的繁华景象,与西湖的秀丽景色,赞美城市风光,表现了百姓与地方官的游乐。
多用铺叙与白描手法。
17、《水调回头》,这是首中秋咏月词,作者苏武,北宋杰出的文学家。
该词通过描绘中秋佳节,饮酒赏月的情景,表达了词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对弟弟苏辙的怀念,对经受离别之苦的人们的安慰和祝愿。
运用设问句,以月贯穿全词,构思缜密。
18、《武陵春》,这是首词,作者李清照,宋代杰出女词人。
该词通过对主人公外在情态举止与内心活动的刻画,表达了词人“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沉痛心情,构思新颖。
19、《书愤》,七言律诗,作者陆游,南宋爱国诗人。
20、《水龙吟》,词,作者辛弃疾,宋代大词人,该词抒发了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伸、年华虚度的悲愤,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精神,词中多用典,并综合运用了比喻、比拟、象征等表现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