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结晶现象》教案-最新
初中化学科粤版九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4课《结晶现象》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初中化学科粤版九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4课《结晶现象》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初中化学科粤版九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4课《结晶现象》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1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会用重结晶法提纯混有泥沙的粗盐。
2、了解如何除去粗盐中的可溶性杂质。
3、通过实验,学生进一步巩固溶解、过滤、蒸发等基本实验操作技能。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重结晶法除去粗盐中的难容性杂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
2、通过粗盐提纯让学生掌握物质提纯的科学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参与粗盐提纯过程,学生体验一丝不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
2、在合作交流中,体验小组合作的乐趣,树立团队合作意识。
3、感受化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社会。
2学情分析
学生对混合物的概念有了初步的理解,但对混合物的分离比较陌生,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能够基本使学生掌握混合物分离的基本方法,为后面学习混合物分离打下坚实的基础。
3重点难点
1、物质提纯的方法。
2、过滤、蒸发基本操作要点。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粗盐的提纯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九年级化学下册《结晶现象》优秀教学案例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会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结晶现象的概念:介绍结晶现象的定义,解释晶体与无定形物质的区别。
2.结晶原理:讲解溶液中溶质从过饱和状态到晶体析出的过程,包括成核、生长等阶段。
3.结晶方法:介绍常见的结晶方法,如冷却结晶、蒸发结晶、升华结晶等,并分析各自的优缺点。
4.晶体性质:讲解晶体的自范性、各向异性、对称性等性质,以及晶体分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培养他们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
2.培养学生严谨、细致、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提高他们面对问题的勇气和解决问题的信心。
3.通过结晶实验,让学生感受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4.引导学生认识到结晶现象在科学技术、生产生活等领域的重要意义,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具体来说,教学策略的实施包括以下方面:
1.情境创设:利用生活实例、多媒体等手段,创设有趣、富有启发性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导向:设计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课堂效果。
3.小组合作:组织学生分组进行结晶实验,培养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4.反思与评价: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总结实验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结晶现象的基本概念,了解不同类型的结晶方法及其原理。
2.学会使用实验室常用仪器进行结晶实验,掌握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
3.能够运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结晶现象,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4.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研究结晶过程的能力,提高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技能。
新版粤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 7.4 结晶现象学案

分离混合物过滤:一贴、二低、三靠结晶 降温结晶蒸发结晶 适用范围:含有杂质的可溶性固体混合物且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大 步骤:溶解、过滤、冷却、结晶、再过滤、干燥晶体适用范围:不含杂质的可溶性固体混合物且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大步骤:溶解、过滤、蒸发形成晶体的过程7.4 结晶现象A.要点点击(学习目标,一目了然)B.思维启动(探究引导、预习课程) 一、相关知识回顾1、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2、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如硝酸钾;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如氯化钠;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如硫酸锂、氢氧化钙。
二、新知必备1、形成晶体的过程叫做___________。
对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的固态溶质,一般用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方法得到晶体;对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相当大的固态溶质,一般可以用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方法得到晶体。
2、粗盐提纯的基本步骤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经过这几步操作后除去的是__________的杂质。
3、粗盐提纯的前几步操作中都用到的一种玻璃仪器是___________,在三步操作中该仪器的作用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液体________________。
4、过滤操作的要点可概括为:一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蒸发:用到的仪器有铁架台(带铁圈)、蒸发皿、________、________等。
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七章溶液7.4结晶现象教案(新版)粤教版

-反馈作业情况:及时批改作业,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
学生活动:
-完成作业: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拓展学习:利用老师提供的拓展资源,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和思考。
-反思总结: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和总结,提出改进建议。
(3)实验环节:安排结晶实验,引导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结晶现象,并记录实验数据。
(4)小组讨论:实验结束后,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析实验结果,讨论结晶速度受哪些因素影响。
(5)案例分析:提供一些实际应用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
3.教学媒体和资源:
(1)PPT:制作精美的PPT,展示结晶现象的图片、实验步骤和案例分析,方便学生直观地了解课程内容。
知识点梳理
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结晶现象的定义与分类:结晶现象是指溶液中溶质以晶体形式析出的过程,可以分为蒸发结晶和冷却结晶两种类型。
2.结晶的方法:蒸发结晶和冷却结晶是常见的结晶方法。蒸发结晶是通过加热使溶剂蒸发,从而使溶质结晶析出;冷却结晶是通过降低温度使溶质结晶析出。
3.影响结晶速度的因素:溶质浓度、溶剂种类和温度是影响结晶速度的主要因素。溶质浓度越高,结晶速度越快;溶剂种类不同,结晶速度也会有所不同;温度降低,结晶速度会加快。
最后,我发现学生在团队合作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团队合作不积极、沟通不畅等。为了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我计划在未来的教学中增加团队合作的活动和培训,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能够积极地参与团队合作,并能够有效地进行沟通和协作。
3.分组讨论和合作,让学生共同分析实验结果,培养数据分析的能力。
九年级化学下册7.4结晶现象教案1(新版)粤教版

教学内容:7.4结晶现象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晶体及其形成过程。
2.了解结晶现象。
3.初步学会分离混合物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图文相结合的方法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化学的贴近生活体会化学的功用。
教学重难点:晶体与结晶现象
结晶法分离混合物的原理和方法。
教学准备:明矾、水、粗盐
7本课小结
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是什么,根据板书引导学生自行归纳。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有哪些:
1.认识了一些晶体
2.知道了晶体的形成过程。
3.了解了分离混合物的简单方法—过滤。
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
板书设计:
7.4结晶现象
一、晶体与结晶 二、结晶法的应用
作业安排:1.过滤操作的要点
2.练习题七作为家庭作业。
1.指定学生回答
2.学生思考,先根据40度时的溶解度为64克,还能溶解多少这一分析过程,回答本题答案。
温故知新,在原有基础上使知识稍微复杂化,促进学生思考这样的问题。
2.设问引入新课
设问:上述40 ℃的饱和溶液又冷却到20℃,大家猜想一下会出现什么现象?
反应快的学生会很快的得到答案,所以给另外一些学生一些思考或讨论的时间,把过程分析清楚,最终得到正确答案。
酒精灯、试管、试管夹、烧杯、滤纸、玻璃棒、漏斗、铁架台、剪刀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第( 1 )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1.课前复习
1.饱和溶液的概念
2.已知硝酸钾的溶解度;20℃时为32g,40℃时为64g,现有100g水与32g硝酸钾组成的20℃的饱和溶液,加热至40℃时需要加入多少g硝酸钾达到饱和?
九年级化学下册《结晶现象》教案、教学设计

(1)导入:以生活中的结晶现象为例,如雪花、盐结晶等,引发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2)新课:讲解结晶现象的基本原理、结晶方法,结合实验演示,使学生形成直观认识。
(3)实验:组织学生进行结晶实验,观察不同结晶方法下的晶体生长过程,让学生亲身体验结晶现象。
(4)讨论: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探讨影响结晶速率和晶体质量的因素。
1.实践作业:观察生活中常见的结晶现象,如窗玻璃上的冰花、厨房中的糖结晶等,并记录观察到的现象和条件。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这些结晶现象的产生原因。
2.知识巩固:完成课后练习题,包括判断题、选择题和实验题。重点关注影响结晶速率和晶体质量的因素,以及结晶方法的应用。
判断题:判断以下关于结晶现象的说法是否正确,并给出理由。
2.提出问题:为什么会有结晶现象?结晶现象是如何发生的?结晶过程中有哪些规律?
3.导入新课:通过以上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结晶现象。
(二)讲授新知
1.讲解结晶现象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来自类。2.介绍不同的结晶方法,如冷却热饱和溶液、蒸发结晶、升华结晶等。
3.分析影响结晶速率和晶体质量的因素,如温度、搅拌、溶剂等。
4.教学拓展:
(1)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观察结晶现象,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组织学生进行课外研究性学习,深入了解结晶现象在工业、农业等领域的应用。
(3)开展化学科普活动,让学生了解化学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的学科兴趣。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以生活中的结晶现象为例,如雪花、盐结晶等,展示相关图片和实物,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5)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梳理难点。
新版粤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7.4结晶现象学案

分离混合物 过滤:一贴、二低、三靠结晶 降温结晶蒸发结晶 适用范围:含有杂质的可溶性固体混合物且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大步骤:溶解、过滤、冷却、结晶、再过滤、干燥晶体适用范围:不含杂质的可溶性固体混合物且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大步骤:溶解、过滤、蒸发形成晶体的过程7.4 结晶现象A.要点点击(学习目标,一目了然)B.思维启动(探究引导、预习课程) 一、相关知识回顾1、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2、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如硝酸钾;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如氯化钠;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如硫酸锂、氢氧化钙。
二、新知必备1、形成晶体的过程叫做___________。
对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的固态溶质,一般用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方法得到晶体;对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相当大的固态溶质,一般可以用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方法得到晶体。
2、粗盐提纯的基本步骤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经过这几步操作后除去的是__________的杂质。
3、粗盐提纯的前几步操作中都用到的一种玻璃仪器是___________,在三步操作中该仪器的作用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液体________________。
4、过滤操作的要点可概括为:一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蒸发:用到的仪器有铁架台(带铁圈)、蒸发皿、________、________等。
新科粤版九年级化学下册《七章 溶液 7.4 结晶现象》教案_0

结晶现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晶体和结晶现象(理解);2、了解从饱和溶液中得到晶体的方法(理解);3、初步学习用结晶,过滤的方法分离混合物(应用)。
认识用结晶和过滤的方法分离混合物的过程,培养学生解决简单化学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观察晶体,制作晶体等活动,发展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2、通过分离混合物,感受化学知识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重点:用过滤和结晶分离混合物的一般原理。
三、教学难点:利用结晶方法,分离几种可溶固体物质的混合物的原理。
四、教学过程:1、晶体你知道下列图片中展示的漂亮物质是什么吗?它们都是晶体。
晶体可以由饱和溶液形成。
2、晶体的形成把固态溶质的水溶液加热蒸发(或慢慢挥发),溶液达到饱和以后,如果继续蒸发,过剩的溶质就能成为有一定几何形状的固体而析出,这一过程称为结晶。
在这一过程中形成的具有规则的几何外形的固体叫做晶体。
对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不大的固态溶质,一般就用蒸发溶剂的方法得到晶体。
例如,从海水提取食盐,就是把海水引到盐滩上,利用日光和风力使水分蒸发,得到食盐。
又如,在用锌和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的实验中,我们可用蒸发溶剂的方法得到硫酸锌晶体。
冷却饱和硝酸钾溶液对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相当大的固态溶质,一般可以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使溶质结晶析出。
利用这一方法,还可以分离几种可溶固态物质的混合物。
结晶的方法在工业上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制糖工业中,将蔗汁或甜菜汁经除去杂质、过滤、蒸浓、结晶而制得粗糖。
粗糖再经溶解、脱色、结晶等操作而得到精制糖。
3、结晶(1)定义:溶质以一定几何形状的晶体从溶液中析出的过程叫做结晶。
(2)原理:几种可溶性固态物质的混合物,根据它们在同一种溶剂里的溶解度不同,用结晶的方法加以分离。
(讲述)常用的结晶方法主要有两种,对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的固态溶质,一般用蒸发溶剂的方法得到晶体;对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的固态溶质,一般可以用冷却的热饱和溶液的方法,使溶质结晶析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4 结晶现象
教学目标
1.认识晶体及其形成过程。
2.了解结晶现象。
3.初步学习分离混合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
晶体与结晶、混合物的分离。
教学难点
结晶法分离混合物的原理和操作。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1.对于50℃的硝酸钾饱和溶液50mL,下列操作后的溶液是否饱和?
①取出10mL后②加热至80℃③冷却至10℃
④恒温下加水⑤恒温下蒸发水⑥恒温下加入KNO3固体
2.已知KNO3的溶解度20℃为32g,40℃为64g。
现有100g水与32g
KNO3组成的20℃的饱和溶液,当加热至40℃是,需加入多少克KNO3
才能达到饱和?
[引入新课]将上述第2题得到的40℃的饱和溶液,又冷却回20℃,大家猜想一下可能出现什么现象?
[板书]一.晶体:具有一定规则形状的固体。
[阅读]P.210图7-14 美丽奇特的晶体
[设问]晶体是怎样形成的?
[板书]二.晶体的形成
[观察活动]【实验7-9】晶体可由饱和溶液形成(完成课本空白)
[板书]形成晶体的过程叫做结晶。
[讲解]在实际生产中,常常需要是物质从溶液中结晶析出,如从蔗汁中提取砂糖,从海水中提取精盐。
[讲解]晶体析出后剩下的溶液叫母液,母液是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
[设问]1.氯化钠与沙子混合在一起,有什么方法使它们分离而得到纯净的氯化钠?(讨论、交流,归纳出“溶解→过滤→蒸发)
2.氯化钠与硝酸钾两种可溶性固体混合,还能用上述方法吗?
[板书]三.怎样分离混合物
[探究活动]分离硝酸钾与氯化钠的混合物
[板书]1.过滤法:分离不溶性固体和液体的混合物或除去混合物中不溶性杂质。
2.结晶法:从溶液中得到固体溶质或分离几种可溶性固体混合物。
[讲解]P.211图7-10 用结晶法提纯固体物质
操作指引——过滤操作
[补充]结晶法的应用——两种方法四种情况
两种方法:冷却热饱和溶液法和蒸发溶剂法
四种情况与两种方法的关系:
1.将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大得固体溶质从其水溶液中析出(如将
KNO3从其水溶液中析出),一般采用冷却热饱和溶液法。
2.将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不大的固体溶质从其水溶液中析出(如
将NaCl从其水溶液中析出),一般采用蒸发溶剂法。
3.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很大的固体中,混有少量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小
的固体(如KNO3中混有NaCl),采用冷却热饱和溶液法。
4.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的固体中混有少量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很大
的固体(如NaCl中混有KNO3),采用蒸发溶剂法。
[小结]1.有规则形状的固体称为晶体,形成晶体的过程称为结晶。
2.两种固体混合后的分离方法:
过滤法——分离不溶性固体和液体的混合物或除去混合物中不溶
性杂质
结晶法——从溶液中得到固体溶质或分离几种可溶性固体混合物。
[布置作业]现有两种同一温度下的溶液,一瓶是氯化钾的饱和溶液,一瓶是氯化钾的不饱和溶液,请你至少用三种方法把它们区别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