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图学总结

地图学总结
地图学总结

第一节 地图的基本概念 一、地图的基本特征和定义

地图所具有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数学法则、地图概括、符号系统、地理信息载体。

1.地图必须遵循一定的数学法则

2.地图必须经过科学概括

3.地图具有完整的符号系统

4.地图是地理信息的载体 地图的定义

地图是遵循相应的数学法则,将地球(也包括其他星体)上的地理信息,通过科学的概括,并运用符号系统表示在一定载体上的图形,以传递它们的数量和质量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分布规律和发展变化。 二、地图的构成要素

地图的构成要素有:图形要素、数学要素、辅助要素及补充说明。 2.数学要素

它是保证地图具有可量性、可比性的基础。地图的数学要素主要包括地图投影、坐标系统、比例尺、控制点等。 三、地图的简要制作过程 1.实测成图(从实地到图) 2.编绘成图(从图到图)

第二节 现代地图的作用与类型 一、地图的功能 1.认知功能

空间认知、图形认知 2.模拟功能

模型与它表示的对象具有相似性,模型可以有物质模型与概念模型之分。 3.信息的载负功能

地图信息由直接信息和间接信息组成 4.传递功能

信息的可传递性 三、地图的类型

1.按地图的图型分类

有普通地图与专题地图之分。 2.按比例尺分类

按比例尺的大小可将地图分为大、中、小三类:大于1:10万(包括1:10万)比例尺的地图,称大比例尺地图;小于1:10万而大于1:100万比例尺的地图,称中比例尺地图。小于1:100万(包括1:100万)比例尺地图,称小比例尺地图。 第二章 地球体与地图投影 第一节 地球体

自然表面 大地水准面 参考椭球面 物理表面 地球体 数学表面

自然面、物理面、数学面关系图

自然表面

参考椭球面

二、地球坐标系统

1 球面上的地理坐标

天文经纬度、大地经纬度、地心经纬度

在大地测量学中,常以天文经纬度定义地理坐标。

在地图学中,以大地经纬度定义地理坐标。

在地理学研究及地图学的小比例尺制图中,通常将椭球体当成正球体看,采用地心经纬度。

2.2我国的大地坐标系统

大地控制网由平面控制网和高程控制网组成。

第二节地图投影的概念

二、地图投影的概念

这种在球面和平面之间建立点与点之间函数关系的数学方法,称为地图投影。

三、地图投影的方法

1按投影的构成方法分类

(1)几何投影:方位投影、圆柱投影、圆锥投影(正轴)

(2)非几何投影:伪方位投影、伪圆柱投影、伪圆锥投影、多圆锥投影

2按投影的变形性质分类

(1)等角投影

(2)等积投影

(3)任意投影(等距投影常见)

三种投影的变形比较

四地图投影的变形

以地理坐标为依据转绘到平面上的地物几何特性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异称为投影变形(二)、研究变形的方法

地球仪上经纬网的特点:

1.地球仪上所有经线圈都是通过两极的大圆;长度相等;所有纬线除赤道是大圆外,其余都是小圆,并且从赤道向两极越来越小,极地成为一点。

2.经线表示南北方向;纬线表示东西方向。

3.经线和纬线是相互垂直的。

4.纬差相等的经线弧长相等;同一条纬线上经差相等的纬线弧长相等,在不同的纬线上,经差相等的纬线弧长不等,而是从赤道向两极逐渐缩小的。

5.同一纬度带内,经差相同的经纬线网格面积相等,不同纬度带内,网格面积不等,同一经度带内,纬度越高,梯形面积越小。由低纬向高纬逐渐缩小。

第三节地图投影的分类

(三)、投影变形的相关概念

1变形的表现

地球仪上的经纬网及所构成的球面梯形,其长度、角度及面积特征与之相比,地图投影变形表现在:

a)长度比和长度变形

b).面积比与面积变形

c)角度变形

3投影变形的表示:等变形线

第三节地图投影的分类

一、按变形性质分类

1.等角投影(正形投影)

等角投影在同一点任何方向的长度比都相等,但在不同地点长度比是不同的。

多用于编制航海图、洋流图、风向图等地形图。

2.等积投影

由于这类投影可以保持面积没有变形,故有利于在图上进行面积对比。一般用于绘制对面积精度要求较高的自然地图和经济地图。

3.任意投影

任意投影是既不等角也不等积的投影。这种投影的特点是面积变形小于等角投影,角度变形小于等积投影。

在任意投影中,有一种特殊的投影,叫做等距投影,

等积投影、等角投影、等距投影三者的关系

如图表示各种变形性质不同的地图投影中变形椭圆的形状。通过比较可以看出:

①等积投影不能保持等角特性,等角投影不能保持等积特性。

②任意投影不能保持等积、等角特性。

③等积投影的形状变化比较大,等角投影的面积变形比较大。

二、按构成方法分类

1.几何投影

⑴方位投影以平面作为投影面,使平面与球面相切或相割,将球面上的经纬线投影到平面上而成。

⑵圆柱投影以圆柱面作为投影面,使圆柱面与球面相切或相割,将球面上的经纬线投影到圆柱面上,然后将圆柱面展为平面而成。

⑶圆锥投影以圆锥面作为投影面,使圆锥面与球面相切或相割,将球面上的经纬线投影到圆锥面上,然后将圆锥面展为平面而成。

2.非几何投影

读图分析题

1.地图投影

(1)方位投影

二、正轴方位投影

正方位投影:经线,以极点为出发点的放射状直线;纬线,以极点为圆心的同心圆

1.正轴等角方位投影

2.正轴等距方位投影

三、横轴方位投影

横方位投影:经线,中央经线为直线,其余为对称于中央经线的曲线;纬线,赤道为直线,其余为对称于赤道的曲线。

1.横轴等距方位投影

2.横轴等积方位投影

四、斜轴方位投影

斜方位投影:经线,中央经线为直线,其余为对称于中央经线的曲线;纬线,所有纬线为任意曲线。

1.斜轴等距方位投影

2.等积斜轴方位投影

总结

方位投影的特点是:在投影平面上,由投影中心(平面与球面的切点)向各方向的方位角与实地相等,其等变形线是以投影中心为圆心的同心圆。

绘制地图时,总是希望地图上的变形尽可能小,而且分布比较均匀。一般要求等变形线最好与制图区域轮廓一致。因此,方位投影适合绘制区域轮廓大致为圆形的地图。

从区域所在的地理位置来说,两极地区和南、北半球图采用正轴方位投影;赤道附近地区和东、西半球图采用横轴方位投影;其他地区和水、陆半球图采用斜轴方位投影。

二、等角正轴切圆柱投影(墨卡托投影)

(2)墨卡托投影

等角正轴圆柱投影,由十六世纪著名的荷兰制图学家墨卡托于1569年所创,即著名的墨卡托投影。

变形特点:纬线间隔逐渐增大,至纬度80度,达到近6倍。

由于该投影不仅保持了方向和相对位置的正确,而且能使等角航线表示为直线,因此对航海、航空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

等角航线:地面上一条于经线处处相交成相同角度的曲线。

圆柱(正轴)投影的变形分布规律:切割线没有变形;随着远离切割线,变形逐渐增大;等变形线表现为平行线。

就圆柱与球面切割的位置和等变形线的形状而言,该投影最适合于编制沿着赤道或赤道附近地区的地图。

四、高斯-克吕格(Gauss_Krivger)投影

1.等角横切椭圆柱投影——高斯-克吕格投影

(1)投影的构成原理(见课本66页)

(2)投影变形规律:中央经线无变形;在同一纬线上,长度变形随着经差的增加而增大,但最大处仅0.138%;同一经线上,随着纬度的增高而减小,最大处仅0.138%。

(3)分带投影

按照一定的经差将全球划分为若干带,各带分别独立投影。

不同比例尺分带的经度范围如下:

1:1万,3度经差分带,从东经1o30ˊ起算,自西向东每隔3度为一带,全球共分为120带。

1:2.5万——1:50万,6度经差分带,从0度经线起算,自西向东每隔6度分为一带,全球共分为60带。

几何投影小结

?经纬网形状简单

?变形规律简单:等变形线分别为平行直线、同心圆弧、同心圆

?共性明显

经纬距变化规律:

等距:投影为直线的经线上纬距相等

等积:投影为直线的经线上纬距缩小

等角:投影为直线的经线上纬距扩大

第七节其他投影

一多圆锥投影

由于多圆锥投影的经纬线系弯曲的曲线,具有良好的球形感,所以它经常用于编制世界地图。

2.普通多圆锥投影

这个投影适于做南北方向延伸地区的地图。美国海岸测量局曾用此投影做美国海岸附近地区的地图。普通多圆锥投影的另一个用途就是绘制地球仪用的图形。

3.等差分纬线多圆锥投影

是我国编制“世界地图”常用的一种投影。世界政区图和其他类型的世界地图。

二、伪圆柱投影

1.桑逊投影

适合于作赤道附近南北延伸的地区地图。

2.摩尔魏特投影

在国外出版的一些地图中,这种投影常用在地图集和地理课本的封面上,英国1962年出版的飞利浦世界地图集中的世界地图采用这种投影。

2.古德投影

在国外出版的世界地图集中的世界地图经常采用这种投影,如美国出版的古德世界地图集中的世界各种自然地图,大多采用古德投影。

三、伪圆锥投影

等积伪圆锥投影(彭纳投影)

彭纳投影主要用于编制小比例尺的大洲图。

第八节地图投影的辨认和选择

二、地图投影的选择

4.地图的出版方式

对于单幅地图来说,选择投影就比较简单,但如果它是地图集中或一组图中的一幅,就需要考虑它和其余地图的相互关系,使他们比较协调一致。例如同一地区的一组自然地图可用同一投影,地图集中的各分幅地图最好用同一系统或同类性质的地图投影。

三、我国编制地图采用的地图投影

等差分纬线多圆锥投影:我国地图工作者1963年所创,用于编制世界地图,有如下好处:我国处于中央经线附近,形状基本保持正确,面积变形绝大部分在10%之内;在同一纬度上相邻国家的面积比较不因变形而收到影响;图上太平洋保持完整,有利于反映我国与邻国的水陆关系

第九节地图比例尺的含义和表示

二、地图比例尺的表示

1.比例尺的表示

(1)数字式比例尺如1∶10000

(2)文字式比例尺如图上1厘米等于实地1千米

(3)图解比例尺:可分为直线比例尺、斜分比例尺和复式比例尺。

直线比例尺,

斜分比例尺

复式比例尺

第三章地图概括

第一节地图概括概述

一、地图概括的概念

地图概括,就是采用分类选取、简化、夸张、符号化等科学手段,提取空间数据中主要的、本质的数据。

二、制约地图概括的因素

对地图概括产生影响的因素主要有:地图的用途和主题、比例尺、制图区域特征、制图数据质量和制图图解限制。

第二节地图概括的内容和方法

1.选取

(一)资格法

(二)定额法

(三)区域指标法

(四)、确定选取指标的数量分析方法

1. 图解计算法——居民点选取

用于居民点选取

2、开方根规律法

用于从大比例尺编制小比例尺图

3. 等比数列法

用于河流等线状地物要素的选取

第四章地图符号

地图符号是表达地图内容的基本手段,它由形状不同、大小不一、色彩有别的图形和文字组成。

第二节地图符号的分类与量表

一、地图符号的分类

1.按符号的空间分布情况。

空间分布有四种类型:点状分布、线状分布、

面状分布、体状分布。

2.按比例关系

3按定位情况

注记名称注记:解释地物名称

说明注记:说明要素的定性或定量特征

第三节地图符号的视觉变量

一、符号的视觉变量(基本图形变量)

1形状

2尺寸

3方向

4.颜色变量

5.网纹变量排列

尺寸

样式

2.3颜色

2.3.1颜色的三个属性

每一种彩色视觉都可依据三个特性进行度量,即色相、亮度和彩度。

第四节色彩

一、色彩的三属性

光的三原色又称加色原色:红、绿、蓝。

颜料的三原色又称减色原色:黄、品红、青。

二、色彩的表示和感受效应

3.颜色的远近感前进色和后退色把颜色区分为前进色(暖色)和后退色(冷色)

5. 习惯色彩

一般,水系用蓝色,森林用绿色,地形用棕色。

地图上使用颜色主要用以反映事物的质量特征、数量特征和等级。

第六节地图注记

二地图注记的构成元素

1 注记类型

地名注记、说明注记、图幅注记。

构成要素:注记有字体、尺寸、色相等要素

2.排列形式

(1)点事物注记排列:四周,水平排列

(2)线状事物注记排列:雁行排列、屈曲排列

(3)面状事物注记排列:水平排列、垂直排列、雁行排列、屈曲排列

面状符号的注记排列方式

第五章地图表示

5.1 专题内容的分布特征

一、各种现象的空间分布

1、点状分布如居民点、工矿、观测站等。

2、线(带)状分布如道路、河流、境界等。

3、面状分布

(1)、间断分布,如湖泊、沼泽、矿藏等。

(2)、分散分布,如人口分布,动物分布等。

(3)、连续分布,如温度、气压、降水、地质等。

一、十种基本的表示方法

?定位符号法

?线状符号法

?动线符号法

?质底法

?范围法

?等值线法

?定位图表法

?点值法

?分级统计图法

?等值区域图法

2点状分布要素的表示

1.定位符号法定义

2.编制方法

(1)点状要素的定性表示通过不同外观形状的符号或相同外观而不同色相的符号显示,最适用的是几何符号或艺术符号。

(2)点状要素的定量表示,主要是通过定位于点上的符号尺寸来显示的。

比率符号:符号的尺寸与其代表的数量指标之间具有一定的比率关系,比率符号的比率关系可以分为绝对比率和相对比率,而其所代表的数量指标可以是连续的,也可以是分级的。

所谓绝对比率符号是指符号的面积与其所代表的数量指标成正比例关系的符号。

相对比率符号的符号面积与其所代表的数量指标之间并无正比例关系,但仍能保持符号的面积大小与要素的数量指标之间的相对比率关系。

(3)点状要素的构成表示,主要通过符号的分割形式来表示。

(4)点状要素发展动态的表示,可以采用符号的扩张形式表示。

(5)点状要素的符号定位,必须准确地标注在真实的位置上。

3线状分布要素的表示方法

1.线状符号法定义

2.动线符号法定义

运动轨迹的表示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精确动线,一种是概略动线。

4面状分布(布满全制图区)现象的表示

1.质底法定义

该法常用于地质、地貌、土壤、植被以及土地利用等类型和行政区划、自然区划以及经济区划等区划图。

质底法的编制方法:(1)按制图对象的某种指标确定其分类或分区(2)勾绘分类或分区界线(3)拟定图例(4)按拟定的图例,对各类型或分区范围设以颜色或线性符号。

2.等值线法

所谓等值线是指某种现象数值相等的各点连线,这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如等高线、等温线、等深线等。

等值线法,利用专题现象数值相等的各点构成一组等值线来表示其数量特征的方法。此法常用于气候、地势、地震、水文等自然现象的表示。

等值线法的编制方法:(1)获取定位点的数量指标(2)以内插法求得新点位的数值(3)以圆滑的曲线连接各等值点(4)在等值线两个端点或等值线上注记数值(5)为增强数据分布的直观印象,也可在等值线的基础上进行分层设色。

2.分区统计图法,将制图区域划分为若干区域,在每一个区域内描绘图形或图表,以反映并比较区域内某现象的统计值及变化状况的方法。

编制方法:(1)确定并绘制统计单元(2)数据指标计算(3)图例设计(4)以各统计单元的数据指标为依据绘制图形

3.等值区域法

该法是将制图区划分为若干区域,按数量(相对指标)级别的高低,通过色相或线性符号,反映出现象数量分布的集中或分散的趋势。

编制方法:(1)确定并绘制统计单元(2)计算数据指标(3)划分数据指标等积(等差分级、等比分级)(4)设计分级颜色或图形(5)以各统计单元的等级为依据,普染颜色

第六章地图编辑

1普通地图的类型

地图图型是指按照某种指标,对地图所划分的类型。把地图分为普通地图与专题地图两大类。普通地图又分为地形图和地理图两种类型。

地理图:是指概括程度比较高,以反映要素基本分布规律为主的一种普通地图。

地形图与地理图不能简单以比例尺划分。区别在于地理图概括程度比较高,以反映要素基本分布规律为主。

3.1自然地理要素的表示

水系、地貌、土质与植被统称为普通地图上的自然地理要素。

1海洋要素

2陆地水系

3.地貌要素的表示

常用表示方法有:等高线法、分层设色法、晕渲法、写景法。

(1)等高线法这是用高程等值线,即等高线定量表示地貌起伏的一种方法,它通过等高线的组合来具体反映地面的起伏大小和形态变化。

(2)分层设色法它是在等高线的基础上,根据地图的用途、比例尺和区域特征,将等高线划分一些层级,并在每一层级的面积内普染不同的颜色,以色相色调的差异表示地势高低的方法。这种方法加强了高程分布的直观印象,更容易判读地势状况,特别是有了色彩的正确配合,使地图增强了立体感。

(3)晕渲法它也叫阴影法,使用深浅不同的色调表示地形起伏形态。按光源的位置,可以分为直照晕渲、斜照晕渲、综合光照晕渲;按色调可分为墨渲和彩色晕渲。晕渲法由于具有较好的立体效果,应用范围很广,在一些需要突出显示地形要数的中小比例尺地图。

(4)写景法也叫透视法,是以写(绘)景的形式,概括表示地貌起伏的方法。该法通俗明了,易绘易懂。没有一定的数学法则,不能测量地貌元素,常与等高线法配合使用。

4 土质和植被

3.2等高距与等高线的种类

1.相邻两条等高线的高程差称为等高距。

2.首曲线(基本等高线)

按规定的等高距绘制的等高线。

3.计曲线(加粗等高线)

为了便于查看等高线的高程,规定从零米起算,每隔4条或3条基本等高线绘制一条加粗实线,即把等于5倍或4倍基本等高距的等高线加粗,并注上高程,这些等高线称为计曲线。

4.间曲线(半距等高线)

以1/2基本等高距绘制的等高线,并以长虚线表示。

5.助曲线(辅助等高线)

以1/4基本等高距绘制的等高线,并以短虚线表示。

3.3等高线的基本特性

1.在同一条等高线上,各点高程相等;

2.等高线是闭合曲线,但不一定在一幅图内闭合;

3.在一幅图上,等高线愈密,表示地面坡度愈陡,反之则缓;

4.除悬崖外,等高线不能相交,也不能重叠,而悬崖、峭壁则用特殊符号表示;

5.等高线与山脊线、山谷线成正交。

三、地形图

(一)、八种基本比例尺地形图

我国把1:5000、1:1万、1:2.5万、1:5万、1:10万、1:25万、(原1:20万)、1:50万、1:100万八种比例尺的地形图定为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

(二)地形图投影分带

2.分带

规定1:2. 5万——1:50万地形图采用经差6°分带;

1:1万及更大的比例尺地形图采用3°分带。

第二节专题地图的特性与类型

2 按专题现象概括程度分类

根据对专题现象的概括程度,可将专题地图分为分析图、组合图、综合图。

(1)分析图通常用来表示单一现象的分布情况,但不反映现象与其他要素的联系或相互作用。

(2)组合图在同一幅地图上表示一种或几种现象的多方面特征。

(3)综合图表示的是把几种不同的,但互有关系的指标进行综合与概括,以获取某种专题现象的全部完整特征。

2.图面内容的安排

主图、副图、图名、图例、比例尺、统计图表与文字说明、图廓

第七章地图分析与应用

一、地貌识别

1、六种基本形态的识别

(1)山顶。是山的最高部分。山顶的等高线均是闭合形式。示坡线指向外侧。示坡线是垂直于等高线的短线,指示斜坡的方向。

山顶按形状可分为尖山顶、圆山顶和平山顶。

(2)凹地。周围高中间低的无常年积水的低地。大而深的凹地叫盆地。凹地等高线也是一组闭合曲线,外圈等高线高于内圈等高线。在图上显示方法是示坡线绘在等高线的内侧。区别于山顶。

3)山脊。从山顶到山脚凸起的部分,等高线特点是一组由山顶向山脚凸出,两侧对称的曲线,山脊按形状可分为尖山脊、圆山脊和平山脊。

(4)山谷。指两山脊间的低凹部分。山谷等高线的特点与山脊正好相反,是一组向山顶突

出且两侧对称的曲线。山谷按形状可分为尖形谷(V形)、圆形谷(U形)和槽形谷三种。(5)鞍部。相邻两个山顶间的低凹部位,形似马鞍,故叫鞍部。鞍部由两组对称的等高线组成。即表示山谷的等高线和表示山脊的等高线组成,其凸形的方向共同指向鞍部的中心。(6)山岭。是由许多山顶、山脊、鞍部连接而成。等高线特点是:一组大的闭合曲线内套有许多小的闭合曲线。将相邻山顶与鞍部相连而成的最高凸棱部分称为山脊线。

2.四种斜面(斜坡)

(1)等齐斜面坡度基本一致,侧面呈直线状,等高线特点是:间隔大致相等。

(2)凸形斜面上缓下陡,图上等高线分布自高处向低处由稀变密。

(3)凹形斜面上陡下缓,图上等高线间距高处小低处大,等高线高处密低处稀。

(4)坡状斜面坡面起伏,陡坡与缓坡交替出现,等高线分布特点是疏密相间。

新编地图学教程复习资料

地图的基本特征是:地理信息的载体,数学法则的结构,有目的的图形概括和符号系统的运用。地图的功能:地图信息的载负功能,地图的传递功能,地图的模拟功能,地图的认知功能(图形认知和空间认知)。 地图:是遵循相应的数学法则,将地球上的地理信息,通过科学的概括,并运用符号系统表示在一定载体上的图形,以传递他们的数量和质量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分布规律和发展变化。 .国家基本比例尺1:100万、1:50万、1:25万、1:10万、1:5万、1:2.5万、1:1万、1:5千这八种。 地图类型:按尺度划分、按区域范围划分、按地图图形划分、按地图维数划分、 虚地图:存在于人脑中或电脑中的地图。实地图例如:纸质地图,屏幕地图、地球仪。 地图的应用:经济建设、科学研究、国防建设、政治文化、教育及日常生活。 现代地图的生产,可以分为实测成图和编绘成图两种,后者包括:常规编图、遥感制图、数字制图。 第二章 法线是测量地球的基准线。 地理坐标是用经线、纬线、经度、纬度表示地面点位的球面坐标。经纬度有三种提法:天文经纬度、大地经纬度,地心经纬度 在地图学中,认为大地经纬度来定义地理坐标更好、因为大地经纬度定义的地理坐标,是在规整的椭球面上构建的,每条经纬线投影到平面皆呈直线或平滑曲线,便于地图投影的研究与应用。 大地控制网简称大地网,由平面控制网和高成控制网组成。平面控制网一般可由三角测量或导线测量完成,高程控制网:一种称绝对高程,另一种称:相对高程。 投影,数学上的含义是两个面(平面或曲面)上的点与点(或线与线)的对应关系。地图投影的变形具体变现为以下三个方面:长度(距离)变形、角度(形状)变形和面积变形 地图投影的分类:(1按地图投影的构成方法分类:几何投影(方位投影、圆柱投影、圆锥投影)根据球面与投影面的位置不同可分为正轴方位投影、横轴方位投影、斜轴方位投影。2)按投影变形性质分类(等角投影、等积投影、任意投影) 等角航线与大圆航线 投影选择依据:制图区域的地理位置、形状和范围,比例尺,地图的内容,出版方式、 方位投影适用于区域轮廓大致为圆形的地图正方位投影适用于两极地区图,圆锥投影适用于编制出于中纬地区沿线方向东西延伸地域的地图 地图比例尺的含义:我们把地图上所表示的空间尺度。比例尺的几种表现形式:数字比例尺、文字比例尺(又称说明比例尺)、图解比例尺 第三、四章 数据分布的量表的量表法可分为:定名、顺序、间距、和比率四种,它们各自适用于一种或多种数学的处理方法。数据处理的三种方法:量表法、两种现象的相关分析、回归残差制图 地图学概括的实质,是在制图过程中对地图数据和图解形式经过科学化处理,使其能表现制图区域的基本特征和制图现象的基本的、典型的面貌和主要特点 影响地图学概括的因素:地图的用途与主题对地图概括的影响,地图比例尺对地图概括的影响、制图区域的地理特征对地图概括的影响,制图数据质量对地图概括的影响,制图图解限制对地图概括的影响。 地图概括的内容:选取和简化:资格法、定额法、区域指标法。简化就是显示空间数据的重要特征,删除不重要的细部。数量特征简化:其目的将是空间数据按数量排序进行分级,以等差分级,等比分级或任意分级处理。分级的等级愈多,概括程度愈低。数量特征的简化主要表现为减少数量分级,增大各等级间的数值间距。夸张包括:不以比例尺的放大和移位。符号化,数据的符号化,其实质是空间数据的可视化,是地图概括的最终结果的体现。 第五章 基本视觉变量包括:形状变量尺寸变量、方向变量、颜色变量、网纹变量。

2020药理学必考知识点总结

精选考试类应用文档,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另外祝 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2020药理学必考知识点总结 亲爱的考生们,由于考试即将临近,我呕心沥血总结的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章绪论

药物:是指可以改变或查明机体的生理功能及病理状态,用于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的物质。 药理学:研究药物与机体(含病原体)相互作用规律的学科 第二章药效学 药物效应动力学(药效学):是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的生物资源科学。 药物作用:是指药物对机体的初始作用,是动因。 药理效应:是药物作用的结果,是机体反应的表现。 治疗效果:也称疗效,是指药物作用的结果有利于改变病人的生理、生化功能或病理过程,使患病的机体恢复正常。 对因治疗:用药目的在于消除原发致病因子,彻底治愈疾病。 对症治疗:用药目的在于改善症状。 药物的不良反应:与用药目的无关,并为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 1、副作用:在治疗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无关的不适反应,可以预知但是难以避免。 2、毒性反应:药物剂量过大或蓄积过多时机体发生的危害性反应,比较严重,可以预知避免。 3、后遗效应:停药后机体血药浓度已降至阈值以下量残存的药理效应。 4、停药反应:突然停药后原有疾病的加剧现象,双称反跳反应。 5、变态反应:机体接受药物刺激后发生的不正常的免疫反应,又称过敏反应。 6、特异性反应: 以效应强度为纵坐标,药物剂量或药物浓度为横坐标作图可得量-效曲线。 最小有效量:最低有效浓度,即刚能引起效应的最小药量或最小药物浓度。 最大效应:随着剂量或浓度的增加,效应也增加,当效应增加到一定程度后,若继续增加药物浓度或剂量而效应不再继续增强,这一药理效应的极限称为最大效应,也称效能。 效价强度:能引起等效反应(一般采用50%的效应量)的相对浓度或剂量,其值越小则强度越大。 质反应:药理效应不是随着药物剂量或浓度的增减呈连续性量的变化,而表现为反应性质的变化。 治疗指数:LD50/ED50,治疗指数大的比小的药物安全。

地图学教程复习提纲

地图学教程复习提纲文件编码(008-TTIG-UTITD-GKBTT-PUUTI-WYTUI-8256)

《地图学》复习提纲练习一: 《新编地图学教程》(第二版)毛赞猷等编 复习指导 第一章导论 一、填空: 1、地图的基本特征:遵循特定的数学法则、具有完整的符号系统、经过地图概括、地理信息的载体。 2、地图和文字一样有着4000多年的历史。 3、地图至少有四方面的功能:地图信息的载负功能、地图信息的传递功能、地图的模拟功能、地图的认知功能。 4、地图能够存贮数量巨大的地理信息,以表达它的空间结构和时间序列变化,以及各现象间的相互联系。空间结构指地理信息的空间分布规律,包括它的数量、质量特性;时间序列变化反映制图对象的动态变化,也即制图对象的历史进程、现代发展和未来趋势。 5、地图投影、坐标系统、比例尺构成地图的数学法则。 6、经过分类、简化、夸张和符号化,从地理信息形成地图信息的过程,称为地图概括。 7、地图信息由直接信息和间接信息组成。直接信息是地图上用图形符号直接表示的地理信息,如水系、居民点等;间接信息是经过解译、分析而获得的有关现象或实体规律的信息,如通过对等高线的量测而获得有关坡度、切割密度的数据和图形。 8、地图按图型划分为普通地图与专题地图。

9、虚地图是指存在于人脑中或以数字形式记录存储在电脑中的地图。前者例如心像地图,后者如数字地图。 10、实地图是地理信息可视化了的地图。例如纸质地图、屏幕地图、地球仪等。 11、地图是伴随着文字出现的,是随着人类经济活动的需要产生的。古尼罗河、黄河流域的农田水利和城郭的发展带动了天文测量、平面测量和地图制作技术。古希腊手工业作坊比较发达,地中海贸易和战争使测绘用于航海成为当时的迫切任务,他们着重于测量经纬度、研究地图投影、编绘航行地图,因而将地图测绘建立在天文——大地测量的基础上。 12、古希腊毕达哥拉斯提出大地是圆球的观念,埃拉托色尼估算出地球的一段经线弧长,以此推算出地球的大小。托勒密是西方重要的天文学家、地图学家,他的名着是《地理学指南》。 13、1978年河北省平山县出土了一块公元前310年以前铜版的“兆域图”,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平面图实物。 14、1986年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了秦王嬴政八年(公元前239年)绘在四块松木板上的地图七幅,以水系构成地图框架,水系、居民点、交通线和地形等地图的要素和比例概念基本形成,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地理图。 15、1974年,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了三幅绘在帛上的彩色地图,这些图距今已有2200年。其中一幅属于地形图、一幅属于驻军图、一幅属于城邑图。其年代之早、地理位置之精,显示我国地图制作在当时世界上的领先地位。 16、裴秀(公元223——271年)是我国古代魏晋时期杰出的地图学家。在他主持编绘的《禹贡地域图十八篇·序》中,他总结出编纂地图的六项规则,即地图史上文明的“制图六体”。

药理学重点汇总笔记全

药理学一、名词解释: 1不良反应:对机体带来不适,痛苦或损害的反应。 2血浆半衰期:是指体内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是表示药物消除速度的一种参数。 3选择性作用:在一定剂量范围内,多数药物吸收后,只对某一.两种器官或组织产生明显的药理作用,而对其它组织作用很小甚至无作用,药物的这种特性称为选择性。 4激动剂:药物与受体有较强的亲和力,也有较强的内在活性。它兴奋受体产生明显效应。 5拮抗剂:药物与受体亲和力较强,但无内在活性,故不产生效应,但能阻断激动药与受体结合,因而对抗或取消激动药的作用。 6部分激动剂:本类药物与受体的亲和力较强,但只有弱的内在活性,能引起较弱的生理效应,较大剂量时,如与激动药同时存在,能拮抗激动药的部分效应。 7半数致死量(LD50):如以死亡为指标,则称为半数惊厥量或半数致死量。 8安全范围:有人用1%致死量与99%有效量的比值来衡量药物的安全性,5%致死量与95%有效量之间的距离称为药物的安全范围。 9生物利用度:指药物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的速度和程度,生物利用度高,说明药物吸收良好,反之,则药物吸收差。10首关消除:口服某些药物时,在胃肠道吸收后,经肝门静脉进入肝脏,在进入体循环前被肠粘膜及肝脏酶代谢灭活或结合贮存,使进入体循环的药量明显减少。称首关消除。 12.首过效应:口服经门静脉进人肝脏的药物,在进人体循环前被代谢灭活或结合储存,使进人体循环的药量明显减少。 11肝肠循环:药物自胆汁排泄到十二指肠后,在肠道被再吸收又回到肝脏的过程 12量效关系:在一定的范围内,药物的效应与靶部位的浓度成正相关,而后者决定于用药剂量或血中药物浓度,定量地分析与阐明两者间的变化规律称为量效关系。药物剂量与效应之间的规律性变化为量效关系。 13有效量:出现疗效的剂量。 14肝药酶诱导剂:是指有些药物长期使用后能加速肝药酶的合成并增强其活性,这类药物就称为肝药酶诱导剂。15最小有效量:在一定剂量范围内, 随剂量的增加药物效应逐渐增强,出 现疗效的最小剂量称为最小有效量。 16耐药性:是在长期应用化疗药物 后,病原体对药物产生的耐受性。 17身体依赖性:是由反复用药造成 的一种适应状态,中断用药产生一系 列痛苦难以忍受的戒断症状。 18抑菌药:指仅有抑制病原菌生长繁 殖而无杀灭作用的药物 19首剂现象:即部分患者首次给予哌唑 嗪(2mg以上)后出现直立性低血压、 心悸、昏厥等。 20稳态浓度:按一级消除动力学规 律,如恒速静脉滴注药物,血药浓度 平稳上升,没有任何波动,约经5个 半衰期达到稳态浓度,此时给药速率 与消除速率达到平衡,其血药浓度称 为稳态浓度。 21反跳现象长期用药因减量太快或 骤然停药所致原病复发加重的现象。 22半数有效量:是指药物在一群动 物中引起半数动物阳性反应的剂量 23二重感染:正常人体内的菌群处于 一种平衡共生状态,长期应用广谱抗生 素后,使敏感菌受到抑制,不敏感菌乘 机在体内繁殖生长,造成新的感染,称 为二重感染。 24后遗效应:指停药后血浆药物浓度已 降低到浓度以下时残存的生物效应 25抗菌谱:抗菌药物的抗菌作用范围。 26抗菌活性:抗菌药物抑制或杀灭病原 微生物的能力称为抗菌活性 27钙拮抗剂:主要通过阻断心肌和血 管平滑肌细胞膜上的钙离子通道,抑 制细胞外钙离子内流,使细胞内钙离 子水平降低而引起心血管等组织器 官功能改变的药物。 28治疗指数:药物的半数致死量 (LD50)和半数有效量(ED50)的 比值,用以评价药物的安全性,治疗 指数大的药物相对较安全。 29替代疗法:用于补充身体内生理 剂量不足的治疗方法,用于治疗急慢 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脑垂体前叶 功能减退症及肾上腺次全切除术后。 30细菌耐药性:细菌耐药性是细菌 产生对抗生素不敏感的现象,产生原 因是细菌在自身生存过程中的一种 特殊表现形式。耐药性可分为固有耐 药和获得性耐药。 31副作用:在治疗剂量时出现的与 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可能给病人带 来不适或痛苦。 药理学: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相 互作用规律及其原理的科学。 药效学:药效学是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 用或在药物影响下机体细胞功能如何发 生变化。 药动学:药动学是研究药物的吸收、分 布、生物转化和排泄等体内过程的变化 规律。 药物:指用以防治及诊断疾病的物质。 在理论上,凡能影响机体器官生理功能 及细胞代谢的物质都属药物范畴。对药 物的基本要求安全,有效,故对其质量, 适应症、用法和用量均有严格的规定, 符合有关规定标准的才可供临床应用。 制剂:是药物经加工后制成便于病人使 用,能安全运输,贮存,又符合治疗要 求的剂型如片剂、注射剂、软膏等。 效能:药物所能达到的最大效应的能力 就是该药的效能,即最大效应。如再增 加药物剂量,效应不再进一步增强。 效价强度:产生相同效应的各个药物在 其达到一定治疗强度时所需要的剂量。 最小有效量:刚能引起效应的剂量称最 小有效量,亦称阈剂量。 半数有效量:能引起半数实验动物阳性 反应的剂量。 半数致死量:引起50%实验动物死亡的 剂量。 对因治疗:应用药物消除致病原因的治 疗。如抗生素杀灭体内的致病微生物。 对症治疗:应用药物来减轻或消灭疾病 症状的治疗。如发烧时的解热作用。 副作用:在治疗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目 的无关的作用。如阿托品引起的口干。 毒性反应:由于用药剂量过大而产生的 药物中毒反应,对机体有明显损害甚至 危及生命。可有急性毒性、慢性毒性急 特殊毒性。 后遗效应:停药后血浆药物浓度已降到 阈浓度以下时所残存的生物效应。 变态反应:人体对药物过敏所引起的反 应,与用药剂量无关。 选择性作用:治疗剂量的药物吸收入血 后,只对某个或几个器官组织产生明显 的作用,对其他器官组织作用很小或不 发生作用。 质反应:药物效应以阳性或阴性表示的 反应。 量反应:可以数量分级表示的药理效应 如血压、心率、呼吸等。 治疗指数:指药物安全性的指标,以 LD50/ED50的比值表示,此值越大越安 全。 安全范围:指ED95与LD5之间的距离。

最新考研中南大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历年复试真题及答案总结

一、论述地理空间信息技术在汶川大地震中能发挥哪些作 用? 1、通过存储和分析地质构造信息,利用GIS可以预测地震发生的“场景”,并 估计该区域由于地震引发的潜在损失。 2、GIS提供了有力的工具使得在地震实际发生时,分析灾害严重程度的空间分 布,帮助政府分配紧急响应资源。 利用GIS进行地震灾害评估时要综合考虑地质构造等各种信息的空间分布,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估计地表震动灾害 2估计次生的地震灾害 3估计对于建筑物的损害 4估 计可以用金钱衡量和不可用金钱衡量的损失。 通常地表震动强度可以根据震源位置以及地震波传播公式计算,而次生灾害以及建筑物的损害要根据相关的图件进行计算,并基于上述计算的结果来评估金钱损失和非金钱的损失。在分析过程中,由于地震强度以及破坏程度随着到震源的距离增大而衰减,所以要采用缓冲区计算模型。而在计算金钱损失和非金钱损失时,因为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要使用叠加复合模型。(358) 二、论述三维GIS的关键技术以及与二维GIS的相关技术的主要区别。 三维GIS关键技术主要有: 1、三维数据结构的研究,主要包括:数据的有效存储、数据状态的表示和数据 的可视化。 2、地理数据的三维显示,主要包括:三维数据的操作、表面处理、栅格图像、 全息图像显示、层次处理等。 3、三维数据的生成和管理。 三维数据所研究的内容以及实现的功能主要包括:1数据编码2数据的组织和重构3变换4查询5逻辑运算6计算7分析8建立模型9视觉变换10系统维护等。 1、三维数据结构,同二维一样,也存在栅格和矢量两种形式。栅格结构使用空 间索引系统,它包括将地理实体的三维空间分成细小的单元,称之为体元或体元素。三维矢量数据结构表示方法有多种,其中运用最普遍的是具有拓扑关系的三维边界表示法和八叉树表示法。根据不同的存储方式八叉树也可以分为常规的、线性的、一对八的八叉树等。 2、三维数据的显示,三维显示通常采用截面图、等距平面、多层平面和立体块 状图等多种表现形式。 3、与传统的二维GIS相比三维GIS对数据组织管理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如:不同类型数据的一体化管理、多尺度模型的集成应用、从数据库到三维虚拟显示的快速转换等。(457) 2014

地图学考试总结

1.珠穆朗玛05年高度8844.43米 2.高程控制点起算面: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大地坐标:1980西安坐标系 3.椭球体三要素:长轴a(赤道半径),短轴b(极半径),椭球的扁率f。 地面点位用地理坐标表示为:经度纬度。 4.1杰出的西晋地图学家裴秀提出:制图六体——分率、准望、道里、高下、方邪、迂直,倡导计里画方的方法。 北宋沈括(公元1031~1095)编制了“二寸折百里”的《天下州县图》20 幅,是当时最好的全国地图。制作地形立体模型,并在长期实践中发现了磁针偏角现象。 2托勒密世界地图:他在前人科学成就基础上完成的巨著《地理学指南》,事实上就是一部关于数学制图方法和测绘资料的汇编,是世界上最早的地图集雏形。她采用了新的经纬线网,创造了两种新的世界地图投影,并绘制了世界地图。托勒密的地图是西方古代地图史上划时代的作品 3墨卡托世界地图:于1538年绘制了第一张世界地图,这是从北极的角度俯视绘制而成。用地图集的形式,分别总结了16世纪以前东西地图发展成就。用等角圆柱投影编制世界地图,在航海方面起了巨大作用,一直延续至今,他的地图集是当时欧洲发展的里程碑。 4沈括:编制了天下州县图 5裴秀奠定了中国古代地形图编绘的理论基础,托勒密成为西方古代地形图编绘的代表 5.地图的数学要素:地图投影,坐标系统,比例尺,控制点。 6.主比例尺;在投影面上没有变形的点或线上的比例尺 局部比例尺:在投影面上有变形处的比例尺 地图比例尺的表现形式:数字比例尺,文字比例尺,图解比例尺。 数字式比例尺:如1:10000 文字式比例尺:如百万分之一 图解比例尺:直线比例尺,斜分比例尺,复式比例尺。 假如:实地直线长度2千米,在1:2.5万的地图上相当于直线8厘米 7.地球仪上经纬网的特性:1经线都是等长的大圆线,收敛于两极点,纬差相等的经线长度相等;2纬线都是垂直于经线的圆,周长以赤道最大,向高纬逐渐缩小,至两极缩为一点。纬圈相互平行,同一纬圈上,经差相等的纬线长度相等;3经纬线相互正交。每两条纬线间等经差的球面梯形,形状相同,面积相等。每两条经线间等纬差的球面梯形,由低纬向高纬缩小。 8.地图投影变形:长度变形,面积变形,角度变形。 按地图投影的变形性质分类:1等角投影,投影面上某点的任意两方向线夹角与椭球面上相应两线段夹角相等(无角度变形,ω=0,a=b,θ=90°,m=n,p=ab=mn,面积变形大) 适用于对方向精度要求高的交通图、洋流图、风向图等 2等积投影:无面积变形,Vp=0,P=1,ab=1 3任意投影:在主方向之一上没有长度变形的任意投影,投影图上,长度、面积和角度都有变形,它既不等角又不等积 角度变形小于等积投影,面积变形小于等角投影 在任何投影图上,均存在着长度变形,长度变形是影响面积变形和角度变形的因素 在等积投影上不能保持等角特性,在等角投影上不能保持等积特性,在任意投影上不能保持等积和等角的特性。 等积投影的形状变化比其它投影大,等角投影的面积变形比其它投影大。 按地图投影的构成方法分类:方位投影,圆柱投影,圆锥投影. 9.角度变形:投影面上任意两方向线所夹之角与球面上相应的两方向线夹角之差,称为角度变

中药药理学总结(考试重点)

麻黄 1、发汗:水煎液、水溶性提取物、挥发油、麻黄碱、L-甲基麻黄碱等 2、平喘:麻黄碱、伪麻黄碱、挥发油、2,3,5,6-四甲基吡嗪、萜品烯醇 3、利尿:D-伪麻黄碱 4、解热、抗炎:挥发油(解热),伪麻黄碱(抗炎) 5、抗病原微生物:挥发油 6、镇咳、祛痰:麻黄碱、萜品烯醇(镇咳)、挥发油(祛痰) 其他药理作用 (l)兴奋中枢神经系统:麻黄碱 (2)强心、升高血压:麻黄碱 桂枝 1、发汗:桂皮油 2、解热、镇痛 3、抗炎、抗过敏 4、抗病原微生物 5、对心血管系统作用 其他药理作用:镇静、抗惊厥、利尿 柴胡 1、解热:柴胡皂苷、皂苷元A、挥发油(丁香酚、己酸、γ-十一酸内酯、对-甲氧基苯二酮) 2、抗病原微生物: 3、抗炎:粗皂苷、皂苷、挥发油 4、促进免疫功能:柴胡多糖、皂苷 5、镇静、镇痛、镇咳:总皂苷、皂苷元 6、保肝、利胆、降血脂:柴胡皂苷、柴胡醇、α-菠菜甾醇(保肝)、利胆(黄酮类物质)、皂苷、皂苷元a,b、柴胡醇、α-菠菜甾醇(降血脂) 7、兴奋内脏平滑肌 其他药理作用 (1)影响物质代谢:柴胡皂苷 (2)抗辐射:柴胡多糖 (3)影响肾脏 葛根 (1)解热:黄酮类 (2)降血糖、降血脂:葛根素 (3)对平滑肌作用 其他药理作用 (1)抗心肌缺血:葛根总黄酮、葛根素 (2)抗心律失常:黄豆苷元、葛根素 (3)扩血管、降血压:葛根总黄酮、葛根素、大豆苷元 (4)改善血液流变性抗血栓 (5)促进记忆 黄芩

(1)抗病原体:黄芩素、 (2)抗炎:黄芩素、总黄酮 (3)抗过敏:黄芩苷、黄芩素 (4)解热:总黄酮、黄芩苷 (5)保肝、利胆:黄芩素、总黄酮 (6)镇静作用 (7)对血液系统 其他药理作用 (1)降血脂、抗动脉粥样硬化 (2)抗氧自由基损伤 (3)降压、抗心肌缺血、抗心律失常 黄连 (l)抗病原体:小檗碱 (2)抗细菌毒素:小檗碱 (3)抗炎、解热:小檗碱、药根碱、黄连碱 (4)抗溃疡:小檗碱 (5)镇静催眠:小檗碱 (6)降血糖:小檗碱 其他药理作用 1、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1)正性肌力作用 (2)负性频率作用 (3)抗心律失常 (4)降压作用 (5)对缺血心肌的保护 其他:抗脑缺血、抗血小板聚集、降血脂 金银花 (1)抗病原微生物:绿原酸、异绿原酸 (2)抗内毒素 (3) 抗炎 (4)解热 (5)提高免疫功能 大青叶与板蓝根 (1) 抗病原微生物:靛蓝、靛玉红 (2)提高机体免疫功能 (3)保肝作用 2.其他药理作用:靛玉红有抗白血病作用 知母 (1)抗病原微生物:芒果苷、异芒果苷(抗单纯疱疹病毒) (2) 解热、抗炎:菝葜皂苷元、知母皂苷 (3)降血糖:知母聚糖A、B、C、D

新编地图学教程(试题及答案数套)嘉园

地图学复习 练习一: 《新编地图学教程》(第二版)毛赞猷等编 复习指导 第一章导论 一、填空: 1、地图的基本特征:遵循特定的数学法则、具有完整的符号系统、经过地图概括、地理信息的载体。 2、地图和文字一样有着4000多年的历史。 3、地图至少有四方面的功能:地图信息的载负功能、地图信息的传递功能、地图的模拟功能、地图的认知功能。 4、地图能够存贮数量巨大的地理信息,以表达它的空间结构和时间序列变化,以及各现象间的相互联系。空间结构指地理信息的空间分布规律,包括它的数量、质量特性;时间序列变化反映制图对象的动态变化,也即制图对象的历史进程、现代发展和未来趋势。 5、地图投影、坐标系统、比例尺构成地图的数学法则。 6、经过分类、简化、夸张和符号化,从地理信息形成地图信息的过程,称为地图概括。 7、地图信息由直接信息和间接信息组成。直接信息是地图上用图形符号直接表示的地理信息,如水系、居民点等;间接信息是经过解译、分析而获得的有关现象或实体规律的信息,如通过对等高线的量测而获得有关坡度、切割密度的数据和图形。 8、地图按图型划分为普通地图与专题地图。 9、虚地图是指存在于人脑中或以数字形式记录存储在电脑中的地图。前者例如心像地图,后者如数字地图。 10、实地图是地理信息可视化了的地图。例如纸质地图、屏幕地图、地球仪等。 11、地图是伴随着文字出现的,是随着人类经济活动的需要产生的。古尼罗河、黄河流域的农田水利和城郭的发展带动了天文测量、平面测量和地图制作技术。古希腊手工业作坊比较发达,地中海贸易和战争使测绘用于航海成为当时的迫切任务,他们着重于测量经纬度、研究地图投影、编绘航行地图,因而将地图测绘建立在天文——大地测量的基础上。 12、古希腊毕达哥拉斯提出大地是圆球的观念,埃拉托色尼估算出地球的一段经线弧长,以此推算出地球的大小。托勒密是西方重要的天文学家、地图学家,他的名著是《地理学指南》。 13、1978年河北省平山县出土了一块公元前310年以前铜版的“兆域图”,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平面图实物。 14、1986年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了秦王嬴政八年(公元前239年)绘在四块松木板上的地图七幅,以水系构成地图框架,水系、居民点、交通线和地形等地图的要素和比例概念基本形成,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地理图。 15、1974年,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了三幅绘在帛上的彩色地图,这些图距今已有2200年。其中一幅属于地形图、一幅属于驻军图、一幅属于城邑图。其年代之早、地理位置之精,显示我国地图制作在当时世界上的领先地位。 16、裴秀(公元223——271年)是我国古代魏晋时期杰出的地图学家。在他主持编绘的《禹贡地域图十八篇·序》中,他总结出编纂地图的六项规则,即地图史上文明的“制图六体”。 17、裴秀总结的“制图六体”是:分率、准望、道里、高下、方邪、迂直。其中“高下、

药理学考试重点总结

*作用:指药物在治疗时,机体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反应。 *毒性反应:指药物剂量过大或蓄积过多时机体发生的危害性反应。 *后遗效应:指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理效应。 *特异质反应:少数病人对某些药物反应特别敏感,反应性质也可能与常人不同,但与药物固有药理作用基本一致,反应程度与剂量成正比。 *停药反应:指长期用药后突然停药,原有疾病的加剧。 *治疗指数(TI):药物LD50/ED50或TD50/ED50的比值,称为治疗指数。治疗指数大的药物相对治疗指数小的药物安全。 *首关消除:某些药物在通过胃肠壁和肝时可被酶代谢失活,使进入体循环的药物量减少。*物利用度:指药物经过吸收并经首关消除后进入体循环的相对份量和速率。 *观分布容积(Vd):指药物吸收达到平衡或稳态时,体内药物总量(A)按血药浓度(C)推算,理论上应占有的体液容积。 *清除率:指单位时间内能把多少容积血中的某药全部清除 *消除半衰期:又称血浆半衰期,指血药浓度降低一半所需的时间 *耐受性:指在多次连续用药后,机体对药物的反应性逐渐降低,需增加剂量才能保持药效。*耐药性:指病原体或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降低,又称抗药性 *药物依耐性:反复使用某些药物后,使病人产生一种强烈渴求用药的欲念,强迫反复连续用药,其目的是感受药物的精神效应或避免停药所引起的难以忍受的痛苦,常可对该药产生耐受性。 *抗菌谱:指抗菌药的抗菌范围,称为抗菌谱 *抗菌后效应:指细菌与抗菌药物短暂接触,当抗菌药物浓度下降,低于MIC或消失后,细菌生长仍受到持续抑制的效应 *跨膜转运的方式:跨膜扩散,载体转运,滤过,胞饮等方式,主要经过(跨膜扩散)和(载体转运)方式 *离子障:离子型药物极性大,脂溶性低,不易通过细胞膜,而被限制在膜的一侧,称为~。 影响:在酸性尿中,非离子型药物增多,极易通过肾小管的细胞膜扩散而被再吸收。而在碱性尿中则相反,离子型药物增多,脂溶性降低,不易通过肾小管细胞膜的再吸收而迅速随终尿排泄。 ﹡:在酸性尿中,弱碱性药物解离多,排泄快,重吸收少;在酸性尿液中,酸性药物解离少,排泄少,重吸收多。 ★毛果芸香碱M受体激动剂 药理作用:(主要作用于眼和腺体) 1眼缩瞳,降低眼内压,调节痉挛, 2腺体使腺体分泌增多,以汗腺和唾液腺分泌增多最为明显 临床应用:1青光眼 2 虹膜炎 ★新斯的明易逆性抗胆碱酯酶药 药理作用:对骨骼肌的兴奋作用最强 临床应用:1重症肌无力2腹气胀和尿潴留 3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4可用于非去极化型骨骼肌松弛药注意:可用于筒箭毒碱过量时的解毒作用,,琥珀胆碱过量不能用该药。 ★有机磷中毒机制:有机磷酯类进入机体后,分子中亲电子性的磷原子与胆碱酯酶的酯解部位丝氨酸的羟基牢固结合,生产难以水解的磷酰化胆碱酯酶,结果使胆碱酯酶失去水解乙酰胆碱的能力,造成乙酰胆碱在体内大量的积聚,引起一系列中毒症状。包括M样症状,M 样症状,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地图学金山实习报告

金山实习报告 在经过紧张又充实的一个多月对地图学知识的学习后,我们先了解了地图的基本知识,对地图学这门课程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然后对地形图及其应用进行了详细的学习,对地图的图形要素、数学要素、辅助要素等等进行了系统学习。为了让我们更好地掌握并应用有关地图学的知识,学校安排了金山实习的活动,让我们真正走入野外,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这也刚好体现了地图学的理论性、技术性与实践性。其实一开始了解到金山实习的时候,是有些紧张的。毕竟将学习的知识灵活运用到实际活动中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但是想到同组的同学、同行的老师和为期一个多月的课程学习,我又充满了信心 我们实习的地点是金山,位于北京市海淀区西北郊的苏家坨镇,是海淀、昌平、门头沟区的交界地带。距首都师范大学30公里,颐和园18公里,中关村2公里。纬度范围40°02’30”N-40°04’28”N,经度范围 116°04’35”E—116°06’35”E。是中国 二三级阶梯的过渡带,也是燕山和太行山的 过渡带。金山的地形大势为西高东低地貌主 要为丘陵,平均海拔290米,最高点位于鹫 峰,为465米,最低点北安河镇62米。气候 为温带大陆季风性气候,其水系并不发育, 但可见少量水库和冲沟。其北部有潭水,金 山寺还有金山泉。虽然地下水不丰富,但水 质好,埋藏深,有山泉。夏季暴雨山洪冲积 形成很多冲沟。该地区植被覆盖率极高,高 达90%,深林覆盖率高达85%,以原始次生 林为主。植被种类达80多种,植被覆盖区域 主要为阔叶林、针叶林、针阔混交林和果园, 具有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在金山实习的时 间虽然只有短短五天,但是鹫峰的美景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们在实习过程中也拍摄了很多照片。 金山地区的居民点主要为管家岭、北安河村、徐各庄、九王坟,目前都在进行拆迁工作,这也给我们进行实图对照活动造成了很大困难。其中北安河村为最大居民点,四十七中占地面积较大。金山地区还有火车线路铺设,纵穿南北,将金山地区一分为二。公路成网状分布在金山东部,村村通公路。但是公交车数量较少,交通条件有待提高。金山地区植被覆盖率高,空气良好,紧挨鹫峰森林国家公园,有着优秀的自然地理条件。所以金山地区建有很多养老院。居民点附近还有大面积采摘园和农家饭庄,利于发展旅游业。 实习的时间是从十一月十七日到二十一日,总共五天。17日上午先到达本部取实习用品,GPS、图纸、手持测距仪、夹板、罗盘等等。并召开了金山实习动员会,校领导们着重强调了安全问题和集体意识。大约十一点二十左右到达金山实习基地,在听从基地相关人员讲解相关事项后,我们整理了行李箱并去吃了午饭。下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了定向越野活动。一开始,我们先熟悉地图,确认我们的位置和磁北方向。第一个点-零点在铁路上,很快就确认了。第二个点依旧在铁路上,我们先用尺子测量了我们大约要走的距离,然后在一号点附近找标志物。在实际行走的时候,我们取巧的利用电线杆的数量来确认我们行走的距离,

地图学课程设计心得体会

地图学课程设计心得体会 通过此次课程设计,使我更加扎实的掌握了有关地图制作的基本知识,而且掌握普通地图和专题地图的编制方法与过程、制图综合的理论与技术熟使用悉用MapGIS、ArcGIS等制图软件以及结合运用 Photoshop进行地图编制的全过程及基本方法,了解MapGIS、ArcGIS在制图领域中的应用。巩固课堂上所学的地图编绘的基本原理、综合理论和方法,从而提高我们的专业水平和动手能力。 本次课程设计在制图过程中然遇到了不少的问题,但经过一次又一次的思考,一次又一次的实践,并通过同学间互相帮助以及向各师兄的询问,最终完成了省市普通地图和专题地图的制作。在制图过程中也暴露出了自己在这方面的知识欠缺和对软件不不熟悉。实践出真知,通过亲自动手制作,使我们掌握的知识不再是纸上谈兵。 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在课程设计过程中,我们不断发现错误和不足,不断改正,不断领悟,不断获取。在制图过程中,本身就是在践行“过而能改,善莫大焉”的知行观。这次课程设计终于顺利完成了,在设计中学习到了曾经不知道不懂的东西。所以在今后社会的发展和学习实践过程中,一定要不懈努力,不能遇到问题就想到要退缩,一定要不厌其烦的去探究,然后一一进行解决,只有这样,才能很好的完成想做的事,才能在今后的道路上劈荆斩棘,收获喜悦,收获成功! 课程设计诚然是一门专业课,使我很多专业知识以及专业技能上的提升,同时又是一门辩思课,给了我很多思,给了我莫大的空间。同时,设计让我感触很深。使我对抽象的理论有了具体的认识。通过这次课程设计,我掌握了专业软件件的运用;掌握了地图矢量化的不同方法,地图匹配,属性编辑,以及如何提高地图质量,地图美观,也掌握了制图方法和技术,通过查询和收集资料,也懂得了很多的专业术语和知识。 我认为,在这学期的实验中,不仅培养了独立思考、动手操作的能力,在各种其它能力上也都有了提高。更重要的是,在实验课上,我们学会了很多学习的方法。而这也是日后最实用的,真的是受益匪浅。要面对社会的挑战,只有不断的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这对于我们的将来也有很大的帮助。以后,不管有多苦,我想我们都能变苦为乐,找寻有趣的事情,发现其中珍贵的事情。就像中国提倡的艰苦奋斗一样,我们都可以在实验结束之后变的更加成熟,会面对需要面对的事情。 回顾起此课程设计,感慨颇多,从理论到实践,在这几天的时间里,可以说得是苦多于甜,累,但是可以学到很多很多的东西,不仅巩固了以前所学过的知识,也学到了很多在书本上所没有学到过的知识。在设计的过程中遇到问题也颇多,但可喜的是最终都得到了解决。 此次课程设计给自己最大的感触是,不管什么样的软件,懂的也好不懂的也好,都要动手去用,只有自己操作了,才会真正明白其中的用处,其次是,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不要总是一个人在那捣鼓,同学间应该互相的帮助,有时候向别人学习,会比自己一个人在哪儿毫无头绪的摸索更好。 此次设计也让我明白了思路即出路,有什么不懂不明白的地方要及时请教或上网查询,只要认真钻研,动脑思考,动手实践,就没有弄不懂的知识,收获颇丰。

新编地图学教程(第三版)毛赞猷_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基本概念 1、地图: 按照一定的数学法则,将地球表面上的空间信息,经概括综合,以可视化、数字或符号形式,缩小表达在一定载体上的图形,用以传输、模拟和感知客观世界的时空信息。 2、地图学: 研究对象是地图,以地理信息可视化为核心,探讨地图的理论实质、制作技术和使用方法的综合学科。 3、地图的主要特征: 遵循一定的数学法则(比例尺、地图投影、各种坐标系)、科学的地图概括、符号系统、地理信息的载体。 4、地图的功能: 认知功能、载负功能、传递功能、模拟功能 5、地图的构成要素: 图形要素(地图所表示内容的主体,包括各种图形符号、文字注记)、数学要素(确定地图空间信息的依据,包括比例尺、地图投影和各种坐标系、控制点)、辅助要素(说明地图编制状况及为方便地图应用所必须提供的内容,包括图名、图例等)、补充说明(对主要图件在内容与形式上的补充,包括照片,文字等) 第二节成图方法 实测成图法(野外地形测图、摄影测量成图)、编绘成图法(常规编图、遥感制图)、数字制图法,我国中小比例尺地形图、普通地图和专题地图都采用编绘成图。 第三节分类 1、按缩小的程度划分:大比例尺(大于1:10万)、中比例尺、小比例尺(小于1:100万) 2、按地图的图型划分:普通地图、专题地图、专用地图和特殊地图 第四节 地图学分为理论地图学(地图概论、地图投影、地图概括、地图符号系统、地图新理论)、技术制图学(地图编制、地图整饰、计算机地图制图、遥感制图、地图制印)、应用地图学(地图分析、地图应用、地图量测、地图评价、地图信息自动分析与处理) 第五节发展历史 1、地图和文字一样有着5000多年的历史。 2、晋国的裴秀创立“制图六体”,分率(比例尺)、准望(方位)、道里(距离)、高下(相对高程)、方邪(地面坡度起伏)、迂直(实地的高低起伏与平面图上距离的换算) 3、清初康熙年间测绘《皇舆全览图》奠定了中国近代地图测绘的基础。改图以实测的经纬点为依据,采用梯形投影法,在图上绘出经纬网,这在地图学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4、清光绪十二年开始全国规模《大清会典舆图》,它是中国传统古老的制图方法向现代制图方法转变的标志。 5、最古老的地图是距今约4700年左右的苏美尔人绘制的地图和距今约4500年左右的古代巴比伦地图。 6、阿那可西曼德提出地球是椭圆形的假设,埃拉托色尼第一次编制了把地球当作球体的地图;吉帕尔赫创立了透视投影法;托勒密所著《地图学指南》是古代地图制图学的一部巨著。

[药理学重点笔记]药理学各章节重点总结

[药理学重点笔记]药理学各章节重点总结 58.胺碘酮:广谱抗心律失常药。适用于反复发作的室上性心动 过速和顽固性室性心律失常。不良反应常见窦性心动过缓。 59.钙拮抗药维拉帕米:口服吸收快,首过效应明显。阻滞心肌 细胞膜慢钙通道,抑制Ca离子内流,主要影响窦房结和房室结等慢 反应细胞。降低心律,适用于室上性心律失常,阵发性室上性心动 过速首选,适于伴有冠心病或高血压患者。主要有胃肠道等不良反应,严重心衰、传导阻滞、心原性休克及低血压等禁用。 60.钙拮抗药硝苯地平:亲脂性强,口服后可迅速吸收,有肝首 过作用。抑制血管平滑肌和心肌细胞Ca离子内流。使外周血管阻力 降低,血压下降,心肌耗氧量降低;扩张冠状动脉,缓解冠状动脉 痉挛,增加冠脉流量和心肌供氧量。临床用于防治心绞痛,可单独 用于高血压。不良反应:禁用于心原性休克。低血压及心功能不良 者慎用。 61.钙拮抗药地尔硫卓:口服吸收良好,受肝首过作用影响。为 苯噻嗪类钙拮抗药,可扩张冠状动脉及外周血管,使心收缩力降低;可使窦房结及房室结自律性降低。用于冠心病、心绞痛治疗。对轻 及中度高血压也有较好疗效。尤适用于老年病人。2度以上房室传 导阻滞、低血压、严重心衰患者及孕妇禁用。 62.抗慢性心功能不全(充血性心力衰竭)药代表药强心苷: 长效:洋地黄毒甙;中效:地高辛;短效:毛花甙C、去乙酰毛 花甙丙、毒毛花甙K.作用机制:强心甙的正性肌力作用主要是由于 抑制细胞膜结合的Na,K-ATP酶,使细胞内钙离子增加。 药理作用:增强正性肌力,减慢心律,对心肌电生理特性的影响(减慢房室传导,增加自律性,延长有效不应期)。 临床应用: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心房颤动、扑动和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治疗心衰及心房扑动或颤动。

新编地图学教程总结

中国大地坐标系:1954北京坐标系、1980西安坐标系 高程系统:1956年黄海高程系,水准原点高程H=72.289m、1985青岛国家高程基准水准原点高程H=72.2604m 平均海平面:黄海平均海平面 第一章导论 地图的基本特征:地理信息的载体、数学法则的结构、有目的的图形概括和符号系统的运用。 地图的定义:地图是遵循相应的数学法则,将地球(也包括其他星体)上的地理信息,通过科学的概括,并运用符号系统表示在一定载体上的图形,以传递它们的数量和质量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分布规律和发展变化。 构成要素:图形要素、数学要素、辅助要素、补充说明。 地图的功能:①地图信息的载负功能;②地图的传递功能;③地图的模拟功能;④地图的认知功能。 地图学是以地理信息可视化为核心,探讨地图的理论实质、制作技术和使用方法的综合性科学。 地图的类型:①按尺度划分,大比例尺、中比例尺、小比例尺;②按区域范围划分,星球图和地球图;世界图、半球图、大洲图和大洋图;国家图、下属行政区地图;局部区域图;③按地图的图型划分,普通地图(分为地形图和地理图,前者较详细,后者较概略)和专题地图;④按地图维数划分,二维平面地图和三维立体地图;⑤按其他指标的分类,用途、语言种类、历史年代、出版和使用方式。 国家8种基本比例尺地形图:1:100万、1:50万、1:25万、1:10万、1:5万、1:2.5万、1:1万、1:5千。 裴秀,“一分为十里、一寸为百里”,一里=500m,十里=5000m,一寸=3.33…cm。(P13) 地图的成图方法:①实测成图(在现场或记录载体上,利用各种测量设备、采用不同方法进行测量作业,将成果缩小绘制在介质上的过程),分为野外地形测图和摄影测量成图(我国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都采用摄影测量方法进行);②编绘成图(根据各种制图资料,以室内作业为主制作地图的过程,属于地图编制)分为常规编图、遥感制图(利用航空和卫星数据进行各种地图编制的过程)、数字制图(应用计算机和图像输入、显示和输出设备,在制图软件的支持下,模拟手工作业各阶段进行地图设计和原图编绘的成图方法)。 1.野外地形测图过程: 大地控制测量→加密控制网→展绘控制点→碎步测量→符号化→清绘→地图复制。 2.常规编图过程: 资料收集、分类与区域特点分析→地图设计→原图编绘→出版前准备→地图制印。 3.遥感制图过程: ①地图数据→地图制作→ ②遥感数据→图像增强、几何纠正、图像解译→专题编辑、矢量化→

(2020年7月整理)《新编地图学教程》复习提纲.doc

《地图学》复习提纲 练习一: 《新编地图学教程》(第二版)毛赞猷等编 复习指导 第一章导论 一、填空: 1、地图的基本特征:遵循特定的数学法则、具有完整的符号系统、经过地图概括、地理信息的载体。 2、地图和文字一样有着4000多年的历史。 3、地图至少有四方面的功能:地图信息的载负功能、地图信息的传递功能、地图的模拟功能、地图的认知功能。 4、地图能够存贮数量巨大的地理信息,以表达它的空间结构和时间序列变化,以及各现象间的相互联系。空间结构指地理信息的空间分布规律,包括它的数量、质量特性;时间序列变化反映制图对象的动态变化,也即制图对象的历史进程、现代发展和未来趋势。 5、地图投影、坐标系统、比例尺构成地图的数学法则。 6、经过分类、简化、夸张和符号化,从地理信息形成地图信息的过程,称为地图概括。 7、地图信息由直接信息和间接信息组成。直接信息是地图上用图形符号直接表示的地理信息,如水系、居民点等;间接信息是经过解译、分析而获得的有关现象或实体规律的信息,如通过对等高线的量测而获得有关坡度、切割密度的数据和图形。 8、地图按图型划分为普通地图与专题地图。 9、虚地图是指存在于人脑中或以数字形式记录存储在电脑中的地图。前者例如心像地图,后者如数字地图。 10、实地图是地理信息可视化了的地图。例如纸质地图、屏幕地图、地球仪等。 11、地图是伴随着文字出现的,是随着人类经济活动的需要产生的。古尼罗河、黄河流域的农田水利和城郭的发展带动了天文测量、平面测量和地图制作技术。古希腊手工业作坊比较发达,地中海贸易和战争使测绘用于航海成为当时的迫切任务,他们着重于测量经纬度、研究地图投影、编绘航行地图,因而将地图测绘建立在天文——大地测量的基础上。 12、古希腊毕达哥拉斯提出大地是圆球的观念,埃拉托色尼估算出地球的一段经线弧长,以此推算出地球的大小。托勒密是西方重要的天文学家、地图学家,他的名著是《地理学指南》。 13、1978年河北省平山县出土了一块公元前310年以前铜版的“兆域图”,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平面图实物。 14、1986年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了秦王嬴政八年(公元前239年)绘在四块松木板上的地图七幅,以水系构成地图框架,水系、居民点、交通线和地形等地图的要素和比例概念基本形成,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地理图。 15、1974年,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了三幅绘在帛上的彩色地图,这些图距今已有2200年。其中一幅属于地形图、一幅属于驻军图、一幅属于城邑图。其年代之早、地理位置之精,显示我国地图制作在当时世界上的领先地位。 16、裴秀(公元223——271年)是我国古代魏晋时期杰出的地图学家。在他主持编绘的《禹贡地域图十八篇·序》中,他总结出编纂地图的六项规则,即地图史上文明的“制图六体”。 17、裴秀总结的“制图六体”是:分率、准望、道里、高下、方邪、迂直。其中“高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